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数字与文化
刘长锋
徐州师大汉语言文字学专业
06
研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一种文化样式。数字作为一种语言符号,
也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人生存于文化的世界,人生离不开文化,同样也离不开数字。本文
列举生活中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带有数字的成语、俗语以及现象等,并将家乡的婚俗与丧俗
做一介绍。
关键词:生活数字风俗文化
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易云:元有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孔子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一种文化样式。数字作为一种语言符号,
也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人生存于文化的世界,人生离不开文化,同样也离不开数字。
每个人从一出生就开始与数字打交道,男孩九天铰头,女孩十二天铰头,然后是过满月,
穿裤子。
一周岁左右,小孩儿开始学会走路,咿呀学语;两三岁进入幼儿园,七岁入小学,十二
三岁上中学。
从上学开始,直到工作,甚至一生,每个人都要受到老师、家长、学校、社会的直接间
接的教育:
做事情要一心一意,心无旁骛,不可三心二意,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一曝十寒,必须
一以贯之,始终如一地坚持下去,唯有一不做二不休,一气呵成,方能一劳永逸;如若半途
而废,将会功亏一篑,而致一败涂地,无功而返,懊悔一生。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而是充
满了困难和挫折,而且道路蜿蜒崎岖,九曲回肠;事情可能会一波三折,唯有遇挫而百折不
挠者方能百炼成钢。
世间万物,千奇百怪,五光十色,既有宏伟壮观也有小巧玲珑,既有一望无际也有一
览无遗,既有辉煌灿烂也有乌七八糟;人有七情六欲,而探奇、猎奇之心人皆有之,故须善
于把握自己,尤其少年儿童必须有成年人的正确引导,才能“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而不致
迷茫且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并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厚积薄发、一挥而就,甚至于一发而
不可收。无论学习、工作、做学问,都要一丝不苟、一本正经,写文章只宜参阅他人而从中
受其启迪,万万不可七拼八凑,生吞活剥,剽窃他人。与他人合作的收益要二一添作五,或
者三一三十一,不可侵占他人的劳动成果,独吞大家的劳动收益。
当今世界是个开放的世界,为人处世要善于处理各种人际关系,要同来自五湖四海的
三教九流、五行八作接触,要同七大姑八大姨交往,甚至要同五大洲的外国人打交道,因此,
对四面八方的关系都要遵循一定的礼节和原则,千方百计妥善处理,即使不能八面玲珑也要
八九不离十,才会四海之内皆兄弟、九州之内皆朋友,兄弟、朋友间亲如一家;否则,关系
处理不好,就可能搞得乱七八糟、六亲不认而致四面楚歌,不仅不能流芳百世,还会臭名远
扬,遗臭万年。
接人待物要一视同仁,公平对待,千万不可以貌取人,而应以发展的眼光来看人。孰
不知“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谁能看人“三岁看到老”?有人只因一念之差,一失足成
千古恨;有人一念之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幡然悔悟,历尽九死一生,终成一番大业。对
待他人的失误乃至错误,要选取适当的时机和场合,或和风细雨,指点迷津,或一针见血,
一语中的,使之茅塞顿开,深感“三生有幸”,“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既保全了其脸
面,又使其深受教育。
对自己取得的成就,只宜看作小菜一碟、沧海之一粟,要一如既往,继续发奋,而非
目空一切、傲视群雄,如此方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对自己的过错决不一推六二五,
诿过他人,而是敢作敢当,勇于承担责任,甚至于代人受过,去当替罪羊,使他人免受责罚。
考虑问题要细致周全,思之再三,切忌信口开河,胡说八道;话语要简洁明了,能三
言两语说清,绝不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处理问题,有的要三下五除二,快刀斩乱麻,当机
立断,不能二二思思,犹疑不决,否则当断不断,必为其乱;有的要搁置一边,冷处理;有
的要三曹对案,一五一十地查探个一清二楚。
遇事须镇定自若,心定如一,条分缕析,处事才会四平八稳,虽千头万绪而井井有条;
如若六神无主,无所适从而盲目行事,则会乱七八糟,乱作一团。尤其是处理矛盾,切忌不
管三七二十一,仅凭主观臆断行事,应凭三寸不烂之舌,极尽九牛二虎之力,化解一触即发
的矛盾,使双方冰释前嫌,化干戈为玉帛,言归于好。
做事时虽十拿九稳而无万无一失的把握,亦不可轻易许诺,只因一诺千金,君子一言
驷马难追,金银有价,信义无价,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即使因一差二错而失信于人也要尽力
弥补。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言必信,行必果,要的就是吐口唾沫砸个坑儿,一
根钉子一个眼儿,只要答应了别人,就要做好,不求十全十美,也要尽力而为。
看人看相,交人交心。有人“见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虽为八拜之交而貌
合神离、同床异梦,关键时刻而各奔东西、一去不返。交人之义在于坦诚相见、肝胆相照,
有的一见如故,相见恨晚,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终成知心之人或忘年之交,佳话传世;有的
一拍即合,沆瀣一气,狼狈为奸,而成一丘之貉,遭人唾弃;有的一见钟情,一来二去,两
情相悦而结连理,成百年之好;有的两情相悦、忠贞不二,历经磨难,而终成眷属。
当今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一日千里,交通条件与往日不可同日而语,因此,走
路时须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十分小心,确保安全。
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无论到何处,“入国而问禁,入乡而问俗”方不至于在不知
情的情况下触犯当地的习俗。婚丧嫁娶乃人生大事,因此不得不提一提。
婚俗因地而不同,但大都沿袭古代“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六礼的程序和名称在各地发生了不同的变化。在我的老家,无论是男女二人自己谈恋爱还是
经媒人牵线都必须有媒人在两家之间进行联络,二人如果都有意,就选定一个黄道吉日,举
行定婚仪式,此谓“定亲”。此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如二人结婚的时机成熟,男方将
生辰八字送到女方家,女方家把两人生辰八字送到先生处,查一个黄道吉日定为结婚之日,
并查出发嫁的时辰及过门的时辰。
结婚之日,许多地方都是新郎官儿到女方家去迎娶,而在我的老家却是女方家将新娘
子送到男方家,称为“送嫁”,男方家在村口迎接,称为“接嫁”。送嫁者一到村口,男方家
即开始燃放鞭炮。(“赶喜的”也在此时放响炮,以期讨得主家欢喜而多得好处,而新媳妇进
门之后是绝对不允许再放鞭炮的,来晚了的,只能摇动其三寸不烂之舌,打竹板,大说吉利
话以期厚利。)送嫁者被男方家称为“客”(音[k‘ei213]),分为男客和女客:男客有分为大
客和小客,大客有二人,一个是大爷或叔,另一个是舅;小客没有定数,视嫁妆之多少而定,
一般由叔、堂叔和堂兄弟组成;女客有一人,为女方的婶子或嫂子,叫“衬车的”,外界称
为“伴娘”。【费县女客多人,为双数。临沂汤头(今属兰山区)结婚当天只有男子发嫁,半
月后,女方母亲带众女客到男方家喝酒。】接嫁者有男方舅一人、大爷或叔一人,两人接大
客并在酒席上陪大客,称为“陪客”或“陪客的”,其他为众兄弟子侄,接小客。原则是陪
客接大客,其他人接小客。接小客者把嫁妆摆放好后就成为“小支使儿”,为客服务,提茶
倒水,上酒端菜。
轿车一停下,就有人去抢陪嫁的被子角上缝缀的花生栗子枣,新郎官儿的嫂子们就开
始忙了:新媳妇下车第一脚就踩在蒙着红包袱的发糕上(含义:脚往高处走,日子越过越红
火,越过越有福,越过越要发),然后才踩地上。新郎官儿到车前迎接,一同进家。一进门,
主家就有人在院子里撒花生栗子枣、撒喜糖、撒喜烟,进院门后,有的要举行由司仪主持的
“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送入洞房”的仪式,有的直接领进洞房。此时,嫂子们
早已把陪嫁的被子铺到了床上(此日凌晨时就已有有儿子的或有儿有女的大伯头子铺了床,
床腿底下都垫了用红纸包着的小钱儿或一元硬币;嫂子们铺床是铺陪嫁的枕头、被子,两个
枕头并排放,正底下褥子下面放红线缠绕的一束艾、一把香,意即两人相亲相爱、传下香火)。
进入洞房后,又有嫂子端上宽心面和荷包蛋喂给新郎官儿吃,宽心面要大口吃,鸡蛋要大口
咬,此时新娘子只有看的份儿,没有吃的份儿。接着小两口喝交杯酒。然后新娘子给新郎官
儿点上烟,新郎官儿就出去照看外面去了。
客(即送嫁者)进门后,先吃点儿点心,喝点儿茶,然后出去“望风”,在村里或村头
转一转。男方趁此机会,赶紧撤掉茶点,准备上菜。一二十分钟后,客们回到酒桌儿上,众
位小支使儿开始上酒上菜。开席后,男方长辈儿(伯或父或叔一人)为客们“接风”——敬
酒。席口必有鸡鱼肉蛋(鸡是本地家养公鸡炖栗子;鱼是鲤鱼或白鲢鱼;肉是方肉即大肉块,
或者是肘子肉;蛋是油炸荷包蛋)四大件,这四大件一般只吃一半就撤下去,留给主家请来
帮忙的人吃,若是在饭店里则无此讲究;最后一道菜必是清水丸子,让所有的客一看就知道
菜上完了。菜的数量必是双数。最后一道菜一上,小两口就开始向客们敬酒,先敬大客,然
后是其他的客。新郎官儿先敬,新娘子后敬。俗话说“好事成双”,敬酒之数必为双数,为
6-6,8-8之数,喝酒者根据自己的酒量去喝,量大者可喝出来,量小者可浅点儿喝。有
时新郎官儿的父母还要敬酒。具体情况一县之内各不相同,但也是大同小异。
送嫁者酒足饭饱之后,要赶紧离桌,主家撤掉菜,抹了桌子,重新上茶,客们喝茶后
即打道回府,所谓“客走主家安”。临走之前,大客一般都对陪客栽排(嘱咐)一番,不外
乎“小孩儿一些事儿不懂,你们当老的尽管说就是,她知不道的,你不说她就知不道,该说
的就说,该教的就教”之类的话。
客走之后,主家让厨子将菜折一折,回一回锅,重新摆上,所有来帮忙的人都上桌子
吃喝一番。
晚上,都有闹房的习俗。只不过有的闹得轻一些,有的闹得疯一点儿罢了。小叔子们
闹嫂子、侄子们闹婶子,有的掏烟,有的掏果子、栗子枣,没的掏了就筛糠,逼其开箱往外
拿。相比起来,大伯头子、叔公公就要文范些,铺床的说:“大伯头子铺床,来年生个状元
郎,怎么着,恁婶子,我那两盒烟呢?”新媳妇就得赶紧拿烟。其他的大伯头子就会说:“我
说恁婶子,还有我的一盒呢?”没办法,那就拿呗。叔公公说:“我说恁嫂子,他哥说给我
一盒烟来呀,说是逮(在)你这里搁着。”那也得拿。
闹过房之后,就有嫂子把他们撵走,让小两口休息。嫂子们把小圆桌儿搬进洞房,摆
上六个碟子、一壶红酒、两个酒盅、两双红筷子,还有一点儿饭,然后就关上门走了。此时,
二人要喝点儿红酒,吃点儿饭,然后休息。
次日,早饭之后,一般要“拜鞋”,现在也有不拜的了。拜鞋要用红色传盘端着鞋,由
小叔子送到各家,各家用红纸把钱包好,放到传盘上端回。
结婚第三天,要“回门”,即小媳妇与丈夫带上礼回娘家,看望父母。
再过几天,双方的父母兄弟姐妹一般都会带上米、面、肉、鸡蛋、酒等物到儿子闺女、
兄弟姐妹家为其“温锅”,一是为小两口送些粮食,二是祝贺小两口开始了新的生活,此后
两人一个锅里摸勺子,同舟共济,同甘苦共患难。
至于丧俗,也是又同有异。本地年老而老死、病死者或寿终正寝者,临死前要由长辈
儿为其穿好衣裳,咽气后将其舒展开,胳膊腿都一顺伸直,眼嘴都合上,头枕好,使其正正
当当地走好。当晚其尸首要在去世之房内置于灵床之上,停放一宿,儿女守灵一夜,房内焚
香,等其“出殃”,灵魂归西,进入极乐世界。
次日一早侄子们分工到所有能通知到的亲戚家(孩子的姑家、舅家、姨家、丈人家、
公婆家)报丧;另有侄子和儿子去将尸首火化;有专人当“执客”,登帐子;安排专人去割
肉、买菜,专人去扯白布、备白鞋;长子迎门“跪客”,对所有的来客磕三个头;其他侄子
们去林(墓地)里,到看好的位置开墓穴。
火化归来之后,若亡者是女性,则需叫娘家侄儿中的长子先看看板(儿)[即棺材],满
意才能使用,若是男性则无此限。然后由闺女、儿媳将新的褥子、枕头、被子铺放在里面;
年长的大娘、婶子、嫂子几个人把麦子撒在棺盖上,再扫进簸箕里,边扫边说“……留子”
之类的话;接着再把麸子撒在棺盖上,再扫进簸箕里,边扫边说“……留福”之类的话。接
下来,儿女们披麻戴孝,侄子和侄媳们戴孝,闺女、儿媳、侄媳用白线扎头。然后在院子里
摆放好亡者之牌位,来客分组在牌位前行三叩九拜之礼(与亡者平辈儿者只拜不叩),儿子
们跪客答礼,对来客磕三个头。礼毕之后,就是泼汤。由一执客手提瓦罐在前,长子执一纸
马或纸牛(男用马,女用牛,不可错乱),其他的紧随其后(凡戴孝者皆手持一节黄纸裹一
头的柳棍儿),在去林里(即墓地)的路上接近墓地处,将纸马或纸牛头朝西方放下,执客
用勺子把瓦罐里的汤舀出三勺来泼掉,众人哭丧。几分钟后,执客提瓦罐带领众人回家。休
息大约十分钟后,再次带领众人去纸马或纸牛处,泼三勺汤,众人又哭。又几分钟后,执客
再次带领众人回家。又十分钟后,执客第三次提瓦罐带领众人去纸马或纸牛处,又泼三勺汤,
众人第三次哭。哭完之后,把纸马或纸牛烧掉,众人回家。泼汤完毕。
泼汤之后,子侄们把板抬到林地,放进墓穴(如果与祖坟在同一块地里,坟必须在祖
坟的前面,墓穴及堆起坟头之后的供桌与祖坟的方向一致;如果不在同一块地里而在支林,
墓穴中的脚及堆起坟头后的供桌必须朝向祖坟的供桌),敞开棺盖,放好骨灰,摆好陪葬物
品,盖好被子,钉上棺盖。长子向身后扔一筷子,视其距墓穴之远近测吉凶,越远越好,另
一位老人就活得越长久。然后由长子向墓穴中填第一锨土,其他人也开始填土,堆起坟子,
安好坟头,支好供桌,在坟子上撒满高粱,再用土盖好,然后把泼汤时的柳棍沿着供桌的高
度在坟子上插一圈,在石桌(供桌)后插上柳棍,有几个儿子就插几根。然后拿木棍从坟子
一侧经供桌前方开阔地到另一侧划出一块场地,作为亡者的院子。到此,圆坟完毕。
是夜,天傍黑时,儿子们就要在坟前用木棒笼起火堆,并守至夜半时分。
葬后要“烧七”,为亡者上坟。一般是烧一七、三七、五七,具体是:独子不烧一七,
烧三七、五七;五子不烧五七,烧一七、三七;其他情况不受限,烧一七、五七。无子者,
闺女视同儿子。第一次上坟,要买扎彩(用纸糊扎成的楼房、亭子、牛或马、电视、轿车等
物),若有出嫁之女,由女儿出钱置办之。上坟用的饭、菜、用具等均为单数,用单不用双。
一般是酒一瓶或一壶,茶碗一个或酒盅三个,筷子一双或三双,菜七样或五样,馒头五个,
水果一种或三种,每种三个或五个。祭祀的顺序依次是先焚香,再祭以酒、菜、饭、水果,
然后磕头三个,最后是焚烧纸钱、扎彩,让先人在阴间享用。
“活盼生日,死盼忌日。”人活着的时候盼望生日,生日那天,儿孙满堂,热闹空前;
忌日是对儿女而言先人死去的日子,对亡者而言是其由阳间进入阴间的超生之日,是其在西
天极乐世界的生日,因此子女为亡者上忌日坟时,菜的数量尽管为单数,但都比较丰盛。
此外,有的地方从外面买锅饼带回家,不能完整,必须掰成几块,因为完整的锅饼是
用来放在劳盆(老盆)上的,只有家中有老人去世才往家中带完整的锅饼。
风俗因地而异,因时而异,但无论如何变化,都是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结合时代
气息,逐渐演化出新的习俗。不管习俗怎么变,其中的数字文化内容是基本不变的,其中蕴
含着丰厚的文化内容,是我们了解地方文化底蕴的重要资料。
本文发布于:2022-12-30 08:55:1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5869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