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离开过 原版

更新时间:2022-12-30 08:38:24 阅读: 评论:0


2022年12月30日发(作者:porpoi)

2021《生死疲劳》中的民间习俗与民间

信仰范文

引言 《生死疲劳》是莫言的代表作之一。小说将传记小说夸张的笔法和

寓言故事讽刺的语言风格,写出了农民对生命无比执着的颂歌和悲歌。这部小说获得

第二届红楼梦奖和第一届美国纽曼华语文学奖,已经被翻译成英文、日文、韩文、法

文、德文、西班牙文、意大利文、瑞典文、罗马尼亚文、越南文等十几种文字。

《生死疲劳》在创作中运用了大量的民间资源。小说通过章回体的形式,实施了

一次完美的艺术突围。因此,民间的声音颠覆了历史,过去宏大叙述造成的叙事不具

体的历史将一去不复返。小说不仅表现了农民的生活状态,而且还拷问了历史,让大

家对历史得以重新审视。一场又一场打着历史的旗号进行的运动是没有理性的,它不

断地骚扰着人们,使得人们在与历史的较量中“生死疲劳”[1].

一、对民间口头文学的借鉴

大家中学都学过一篇课文叫《蒲松龄》,课文的内容讲的就是蒲松龄在一颗大树

下摆了个茶摊,过往的行人可以免费喝茶,但是必须要讲一个鬼故事给他听,然后,

到了晚上蒲松龄回到家就将白天听到的鬼故事写下来,因此,才有了现在的这本代表

了中国古典短篇小说最高艺术造诣的《聊斋志异》。包括如今非常畅销的盗墓类小

说,都是年轻一辈对民间老一辈人流传下来的故事进行了文学改编才有的。这就说明

了自古以来民间劳动人民口口相传的故事都受到了小说家的青睐,并将其通过文学的

手段进行了改编。

(一)民间传说的借鉴。

莫言的小说创作也不例外,将自己故乡的传说、故事、历史等写进了自己的小说

里,从而创造出了一系列以高密东北乡为背景的小说,比如《天堂蒜薹之歌》就是莫

言于1988年创作的一部体现中国作家良知、反映弱势群体生存状态的长篇小说,小说

取材于真实事件。而《生死疲劳》这部小说取材于民间口头文学之处数不胜数,借鉴

了很多的民间传说故事。民间传说的故事素材是很多作家的灵感源泉,这些听来或看

到的民间故事素材会自觉地钻进作家的大脑,然后在作家进行文学创作时又忽然冒出

来。

莫言曾经就说过《生死疲劳》这部小就是自己在参观寺庙的时候,无意中看到了

“六道轮回”这四个字,因为莫言对佛教文化了解的不多,于是就去查找了关于“六

道轮回”的相关资料,在查阅资料时才有了创作这部小说的灵感。《生死疲劳》从

“六道轮回”的佛教思想出发,讲述了小说主人公西门闹不断通过轮回,以变成各种

动物来消除自己的怨恨。在莫言的小说里还有很多类似的民间传说,他将这些传说故

事引入到自己的文学创作中去,在丰富了小说故事情节的同时,还让小说的可读性也

得到了增强,小说主人公的形象也更加的生动起来,这是一种全新的对历史时代发展

的解读方式。

(二)民间歌谣的借鉴。

民间歌谣简称为民歌,它可以像优美的诗歌一样,可以单独成文,还可以配上优

美动听的音乐和欢快的渠道,通过演唱的方式表现出来,它是一个很特别的文学题

材。很多地方都有属于自己地方特色的民歌,它们的表现形式非常多。其中《生死疲

劳》里就有很多的歌谣和顺口溜等,有些是莫言的原创,由于各地方言发音不同,莫

言就对有些原版的进行了改编。比如文中吕剧《黑驴记》中的唱词就是莫言自己编

的:“身为黑驴魂是人,往事渐远如浮云,六道中众生轮回无量苦,皆因为欲念难断

痴妄心,何不忘却身前事,做一头快乐的驴子度晨昏[2].”这段唱词讲的就是西门闹

在变成驴,而蓝脸和迎春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还对其非常照顾,以至于西门闹因为太感

动而想要忘却自己以前是个人,从而下定决心要做一头与主人同甘共苦的西门驴,这

也与作品的题记“少欲无为,身心自在”遥相呼应。在文章中适当地运用一些民间歌

谣可以让小说的语言变得生动有趣起来,也非常贴近农民真实生活的境遇,是农民日

常生活的真实写照。以此同时,莫言深入民间、体察民情、反应人民心声的写作动机

也得到了体现。

二、《生死疲劳》中的民间习俗

中国广袤大地上生活着56个民族,每个民族有每个民族的风俗习惯,每个地方又

有每个地方不同的民俗习惯,一个地方的风情民俗展示了其独有的特色。21岁之前没

离开过高密的莫言农村经验丰富,这为他在自己的小说作品里展现民间习俗提供了可

能,在莫言的小说里运用了很多笔墨来展现高密东北乡不同的风情民俗,让人们在阅

读时不仅能感受到小说的精彩,还能够让读者设身处地的想象当时人们生活的状态,

更好地还原小说中的场景。

(一)农业生产习俗。

农业习俗是农民在长期的田间劳作中总结出的自然规律,是在生产实践中慢慢形

成的。而《生死疲劳》作为一部以农村为题材的小说样本,自然也就少不了要对农业

生产的过程进行叙述。

比如文章中有一段就讲到主人公西门闹讲述他一年四季都在忙碌和劳动的事情:

“三月扶犁,四月播种,五月割麦,六月栽瓜,七月锄豆,八月杀麻,九月掐谷,十

月翻地。”在这些农业耕种的节令习俗中,让读者对这些农业生产的习俗也大致有了

一些了解。

(二)商业集市习俗。

集市是以种传统而又古老的贸易场所,它具有定时定点的特点,在北方教“集”,

在南方就叫“市”,过去人们会在规定的时间内将一些常用的货物集中在一个规定好的

场所进行售卖,这就是集市的贸易方式。《生死疲劳》里就有逢五赶集的习俗,比

如,蓝脸带着蓝解放区集市买牛,小说就运用了大段的笔墨对集市上的牲口市场的热

闹程度进行了描述。集市上的商品聆郎满目,很多人来其实并不一定就是要买什么东

西的,而是过来看着人山人海,凑个热闹的,通过对集市上描写将人物欲望的丑态全

部表现了出来。

三、《生死疲劳》中的民间信仰

民间信仰,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民众中自发产生的一套神灵崇拜观

念、行为习惯和相应的仪式制度。其内容非常丰富,类别极其多,信仰灵魂、自然

神、祖先神等。《生死疲劳》中就有关于民俗禁忌和崇拜自然神和灵魂的情节。

(一)民俗禁忌。

民俗禁忌的产生是由于古代人们对大自然的了解并不非常深,很多大自然现象在

当时没有办法得到解释,大自然的神秘让古人产生了畏惧心理,从而出现了一种消极

的、防范性的行为,对无法征服的大自然力量和生物产生崇拜的心理。既然无法征服

就只能选择顺从或是趋利避害,避免发生伤害自己的事情,这也就出现了一些占扑、

算卦、祭祀等民俗禁忌活动,比如在民间就流传着一句“竟敢在太岁头上动土”的俗

语,意思就是不可以随意动太岁,否则后果是没有人能承担得起的,这是一句禁忌俗

语。比如在《生死疲劳》里风水先生说:“家里有产妇,不能打墙动土,更不能出粪

掏井,冲撞了太岁,主着婴儿不利”[3].从马智伯吓得惨白的脸色和仓皇而逃的样

子,人们看出了冲撞太岁的后果果然不小,从而产生惊慌失措的心理现象。由此可

见,这类民间俗语的禁忌在农村人心中已经根深蒂固,大家对此深信不疑。

(二)灵魂崇拜。

钟敬文先生认为“人类最初的信仰是从自身开始的,如对梦境和死亡的不解,导

致人们相信人是由肉体和灵魂组成的,肉体是具体的、摸得着的,灵魂是虚幻的、摸

不着的”.作为中国魔幻文学第一人的莫言,曾经就讲过自己是一个有神论者,认为万

物都是有灵性的,小时候看到坟场的鬼火、听到别人讲的鬼故事都让他感到害怕,这

些儿时的记忆给莫言的小说创造提供了不少灵感与素材。如《生死疲劳》中就描写了

一段蓝解放的梦境,这是个关于死孩子变成精灵的梦,小说该段落的描写非常的梦

幻,这应该是作家儿时的一段独特的记忆和想象力结合而成的故事。

从文中描写的语句可以看出莫言将自己对精灵和鬼魂的敬畏表现了出来,加之其

丰富的想象力,从而打造出了一个莫言独特的想象王国[4].

四、结语

本文主要从民间资源利用的角度去分析了莫言的《生死疲劳》这部作品,并对其

呈现出来的民间资源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可以从中寻找到高密东北乡独有的生活方和

宗教信仰。从小说中可以看到,莫言将自己家乡的一切事物都写入了自己的作品里,

可以说莫言的小说创作离不开高密特有的民间资源。莫言运用荒诞滑稽的写作手法来

描写庄严、呆板的历史事件,以悲悯的胸怀来膜拜万物生灵,以全新的视角去解读这

个世界,从而表达了个人的历史价值观,这是对以往写作手法的一种颠覆。这部文学

作品中所涉及到的民俗相关知识还有很多,由于篇幅的原因可能分析的还不够细致。

总之,莫言根据自己的童年生活环境和经历,从中不断的去寻找写作素材与灵

感,加上其丰富的想象力,完成了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这也正好证实了一句话--艺

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本文发布于:2022-12-30 08:38:2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5861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下一篇:2013 春晚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