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失败全家福

更新时间:2022-12-30 08:36:13 阅读: 评论:0


2022年12月30日发(作者:vancel)

见识《全家福》作者叶⼴芩

根据著名作家叶⼴芩同名⼩说改编的48集电视剧《全家福》,2013年春节期间在中央电视台1台黄⾦时间热播,对于当年北京四合院的故事

勾出⼀曲波澜。由于她在周⾄县挂职8年,她的影响⼒已带出当地⼀批追随者,作为周⾄县的⼀帮⼩作家,笔者有幸见识了这位名家。

叶⼴芩,出⾝清廷皇室宗亲,⽣在北京,中学就读于北京⼥⼀中,1968年分配到陕西,当护⼠、记者;1990年在⽇本千叶⼤学学习,回国后于

1995年调⼊西安市⽂联创作研究室,从事专业创作。1999年任西安市⽂联副主席。2000年开始到周⾄县挂职县委副书记,关注⽣态与动物保

护,长期蹲点于秦岭腹地的⽼县城。现为国家⼀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西安作家协会副主席;陕西省⼈⼤代表,西安市第⼗届、第⼗⼀届政

协委员。全国第六届少数民族⽂学“骏马奖”、第⼆届“鲁迅⽂学奖”、连续两届北京市⽂学奖、《中国作家》优秀长篇⼩说奖等多项⽂学⼤奖得

主。

叶⼴芩祖姓叶赫那拉,⼈称“格格作家”。叶赫那拉的姓⽒之所以名扬天下,是因为那位三次垂帘,执政48年的慈禧太后。⽽叶赫那拉⽒在

⾟亥⾰命之后,即将族姓叶赫那拉改称了叶姓,⽽叶⼴芩正是慈禧太后的侄孙⼥,清朝最后⼀位皇太后隆裕太后的亲侄⼥(隆裕,光绪的皇后,慈禧亲

弟弟佳祥的⼥⼉,闺名静芬,后来被尊为“隆裕太后”)。

历史云烟风云扭转,曾经显赫的⾝世带给叶⽒后⼈更多的,是悲凉和苦难。家族的衰落,⼈⽣的感悟,“⽂⾰”期间的1968年,民警的⼀个

蓝印章把她从北京的户籍上抹掉。她被迫告别双⽬失明、绝症缠⾝的母亲,⼀别北京就是30多年。但是⾃⼩的⽿濡⽬染,⾎液⾥流淌的皇家⾎

统,满族⽂化的浸淫⼀⽣,这些都流淌于叶⼴芩家族题材⼩说的字⾥⾏间。

叶⼴芩的长篇⼩说《采桑⼦》,她借这部以家族故事为蓝本的⼩说,形象地将百年的风云浓缩⼊⼀个家族的盛衰史中。不仅写出了钟鸣⿍⾷

的满族世家,在时代暴风⾬中衰微没落的经历,更写出了曾锦⾐⽟⾷的贵族⼦弟,被时代⼤潮裹挟前⾏的复杂⼼态和歪斜步履。从中折射出时代之

光和社会的巨⼤变迁,反映了传统⽂化在历史风云的变幻中的传承、断裂和嬗变。叶⼴芩曾坦⾔,《采桑⼦》基本上都是以⾃⼰家族的⼈物和旧事

为原型加⼯写成的。

长篇⼩说《全家福》是叶⼴芩描写居住在北京四合院中王满堂⼀家及其邻⾥⼏代⼈五⼗年恩怨情仇、⽣死沉浮、悲欢离合的动⼈⼼魄⼜发⼈

深省的世俗⽣活故事。作者娟秀细腻的笔触,刻画了⼀群性格鲜明、栩栩如⽣的⼈物形象,如⽣性耿直,以“平如⽔,直如线”为⼈⽣准则的古建

队长王满堂,倾⼼顾家、对⼉孙呵护备⾄⽽耗尽⼼⼒的⼤妞,热⼼助⼈却时刻不忘“敌情”观念的治保主任刘婶,时乖命蹇却对⽣活泰然达观的周

⼤夫,以及柱⼦、刨⼦、门墩、坠⼉等年轻⼈。⼩说在社会嬗变中展开故事,深化了爱国爱家、热爱⽣活、热爱⽣命的主题。其情节曲折⽣动,语

⾔风趣幽默。全书处处表现着北京⼈对⽣活、对世事的积极态度和达观性情,为我们展开了⼀幅多姿多彩的市民⽣活风俗画卷,读来饶有韵味,回

味⽆穷。

在陕西,她在黄河滩上养猪、务农,与⼥拖拉机⼿介绍的对象见⾯,当过护⼠,做过记者,上过西藏,⾛过⼋百⾥秦川……

饲养员、⾚脚医⽣、飞⽑腿记者、县委副书记都不是真正的叶⼴芩,当作家才是她的正经。读她的⼩说《全家福》、《注意熊出没》、《乾

清门内》、《采桑⼦》、《风》、《黄连厚朴》、《景福阁的⽉》、《⽼县城》……这其中透露的纯朴、⼴博、劲⼒,使你很难相信这出⾃⼀个⼥

作家之⼿。连她⾃⼰都说,她是杂拌式写作,⼀⽀秃笔时⽽历史,时⽽现代;时⽽传统,时⽽意识流。其实归根结底她的“秃笔”更像把刻⼑,精

雕细凿着“⼤宅⼦”的每⼀细微处。她是描写北京“⼤宅院”历史的⾼⼿,⽽且作品多取材于没落的⾼门贵族。著名京味⼉作家邓友梅说,读叶⼴

芩的“京味⼩说”最解渴,“雅⽽不拿捏,不易”,真可谓“深思往事⽴残阳”。

在西部作家的座次表中,没⼈知道该把她往哪⼉搁。因为她是地道的北京⼈,满⼝京⽚⼦,能把秦腔唱成秦歌,笔下全是北京的⼤院胡同和

⽣⽣不息的皇城根⼉,作品中浓浓的帝王之⽓与西部作品的风格有清晰的分野。可她深深热爱陕西,远甚于⽣她养她的北京。她认为,以地域割据

来理解⽂学,有它合理的地⽅。陕西的⼈⽂⼟壤厚实,西部作家群表现出很多的共性,⼀个贾平凹带出了⼀帮商洛作家,就说明商洛这个地⽅对⼈

的吸引⼒,当然这共性背后还有很多个性的东西。

叶⼴芩是陕西作家中“触电”最多的作家,根据其作品《你找他茫茫⼤地⽆踪影》改编的电影《谁说我不在乎》着实让她⽕了⼀把。北京电

视台拍摄的30集电视剧《家族》、中央电视台拍摄的48集电视剧《全家福》、电影《红灯停、绿灯⾏》、《黄连厚朴》都是根据其作品改编的。

有⼈批评叶⼴芩的写作刻意搭“葡萄架⼦”,让故事错综复杂,情节设计过于戏剧化,使作品有卖点。叶⼴芩说,这都不是她有意⽽为,她

理解的⽣活就是⼤喜⼤悲,有张⼒,语⾔的漂亮也是每个作家的基本功。她在写每⼀部作品时,都没想过它会变成电影或电视剧。不能因为“触

电”多,就断定这个作品的⽂学“⼝感粗糙”,推演出“⽂学功利化”的结论。

叶⼴芩还是周⾄的县委副书记。到周⾄县城⼏乎是随便问上⼀个赶马车的“叶⼴芩住哪⼉”,就会有⼈把你带到她家。

2000年7⽉,叶⼴芩被陕西省西安市委组织部派往周⾄,挂职周⾄县委副书记后,连续8年深⼊关中腹地。陕西省作协副主席雷涛说,她是继

柳青之后作家挂职的⼜⼀个典范;周⾄县委书记说,周⾄有她⽐增加⼀个纪检委还厉害;中国作协副主席⾼洪波说,她给周⾄带来了⼀种⽂化艺术的

氛围和⽓场、⼀种标杆和⼒量。

“周⾄给我换了⼀套‘狼⼼狗肺’”。

叶⼴芩⾄今仍多次提及初来周⾄当“官”的感受:刚来周⾄挂职那天,站在县委⼤院,望着周围陌⽣的⼀切,她⼼⾥没底,更不知前景如何,

但她知道,这⾥就是与她今后⽣活紧密相连的“婆家”。

很快,她就适应了⾓⾊。在周⾄县委、县政府“⽣态⽴县、⽂化名县、产业强县、旅游兴县”的发展战略中,叶⼴芩积极参与,尽⼼尽⼒发挥

⼀个“⽗母官”的作⽤。

她发挥特长,先是积极参与和推动周⾄⽂化事业,帮助周⾄建⽴了周⾄博物馆,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堂》上宣传傥骆古道,在市委⼤讲堂和

周⾄⼆曲讲堂上宣传⽩居易、杨贵妃等留在周⾄的历史遗存。“在旅游开发⽅⾯,周⾄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唐代的公主墓、周⾄⽼县城都是值得好

好开发的地⽅”,她对同伴们说,“咱们守着太多的宝贵资源没及时开发,很可惜。”

叶⼴芩到⽼县城后,就开始搜集照⽚,从⼈⽂历史到⾃然⽣态,300多幅照⽚从不同⾓度描述了这个⼏乎与世隔绝的⼩县城的故事。《⽼县

城》⼀书刚⼀出版,⽴即引起社会各界的⼴泛关注。拓展旅游业的想法有了依托,地⽅政府积极给予政策上的扶持。也因了《⽼县城》的出版,多

年消失于⼈们视野的⽼县城⼀时间游者如云。

随后,叶⼴芩到⼈迹罕⾄的地⽅致⼒于⽣态建设,介绍宣传秦岭⼭区和珍稀物种保护;在各种场合宣传周⾄的资源优势,倡导环保意识;她还将

《⽼县城》⼀书的全部稿费捐赠给⽼县城的动物保护事业。

“关注⾃然环境是每⼀个⼈的责任,很多年以前我还没有意识到这⼀点。到了陕西,到了周⾄县以后,我才体会到周⾄确实给我换了⼀套‘狼

⼼狗肺’,学会了⽤动物的眼光、动物的思考来理解我们这个社会。所有的动物都有它们的喜怒哀乐,我们都应该对它们的⽣存⽅式给予理解和尊

重。它们作为⽣命存留在这个世界上就有其存留的意义,不应该⼈为地⼲预它、改变它。”

叶⼴芩的中篇⼩说《梦也何曾到谢桥》获得了鲁迅⽂学奖后,⾯对新闻媒体的采访,她谈的不是获奖,不是⾃⼰,⽽是对⽼县城、⼤熊猫的保

护,是对秦岭⽼虎惨遭猎杀的反思。后来,中央电视台索性将对她的⽂学专访变成了让她在《百家讲坛》作关于⽣态保护的专题演讲。

在陕西省⼗届⼈⼤⼀次会议召开期间,她提出《保护⿊河与渭河交叉地带任重道远》的建议,建议建⽴⿊河和渭河交汇地带湿地保护区。在她

的倡议下,陕西省林业厅和西安市林业局派⼈前往周⾄县对⿊河与渭河交汇地带湿地资源进⾏详细调查,编制了⿊渭湿地⾃然保护区可⾏性研究报

告,⽬前西安泾渭湿地保护区已建成。

周⾄、佛坪以及秦岭⼭地,乃⾄秦巴⼭区,也因她的努⼒⽽增⾊……叶⼴芩举着扩⾳器,站在西安繁华的街道上,让⼈们关注深⼭⾥的⼤熊猫

保护,改善保护站的⼯作条件……

保护区的⾓⾓落落,保护区的每⼀个成员,她都谙熟于⼼。她上过保护区的最⾼点鲁班寨,据说她是唯⼀到过那个⾼度的⼥性。

周⾄县成为西安市第⼀个国家级⽣态⽰范县,叶⼴芩功不可没。

“她带来的压⼒⽐纪检委还厉害”。

从最初的茫然,到后来的主动要求留任(连任两届县委副书记),周⾄丰富的旅游和⼈⽂资源对叶⼴芩的创作有所帮助是原因之⼀,更重要的

⼀点则是,越是融⼊这⾥,她越是热爱周⾄的⼈民,热爱这⼀⽅⼟地。

“他们是我的⽗母!现在很多⽂学创作都写反腐倡廉,写基层⼲部多么腐败,我真不知我们的⽂学哪⼉出了⽑病,如果这些作家能到基层扎下

根,和基层⼲部共同⽣活⼀段时间,就能了解这些⼲部⾝上很难得很珍贵的东西。如果我们的共和国没有这些基层⼲部,社会主义⼤厦早就垮塌

了。”她在多个场合、⼏本书⾥,都记述了周⾄县领导班⼦的好作风,修正社会上⼀些有失偏颇的看法。她多次提及,“对待这⼀班⼈,我常常产

⽣⼀种⼤姐般的⼼态,深感兄弟们为官⼀⽅的不易。”

她动情地描述⾃⼰参加⼀次县委常委会的场⾯:“在⼀个很冷很冷的冬夜,我和基层的⼲部们在会议室讨论问题,会议室没有暖⽓,⼀个⼩⼲

部不停地给我们倒开⽔,这⼀杯开⽔能让我们暖暖⼿……当时我就觉得我应该记住他们,记住他们为共和国所作的贡献……”叶⼴芩⼏次哽咽。

周⾄县委书记张印寿在叶⼴芩挂职期间担任县委副书记、县长,他的感受⼤概能代表⼤部分官员的感受。“周⾄有这么⼀个知名作家,让我不

敢懈怠,逼着我少说话、多⼲事,逼着我每天晚上休息前还得看上两页书,不能不努学习、充实⾃⼰。只为能和叶书记对话时,缩⼩点差距。叶书

记在这⾥,对班⼦,对我们都是⼀⾯镜⼦,防⽌我们的⾏政⼯作不作为、乱作为。我们哪件事做错了,被她抓住写出⼀个细节,那么这⼀辈⼦就被

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了。所以说,有⼀个叶书记⽐增加⼀个纪检委还厉害。现在叶书记⾛了,她的这些⽂友们还在,我仍然不敢懈怠。”

“称她书记的⼈少,称她⽼师的⼈多,叶⽼师不在乎职位⾼低,只要深⼊⽣活。她‘⾼职低挂’来到周⾄,被组织留任两届,离开后仍被周⾄

⼈时刻想念。”叶⼴芩的⽂学挚友、周⾄县⼈⼤常委会原主任张长怀说道。

“她从⾃⼰家族的圈⼦跳出来”。

纵观叶⼴芩的创作轨迹,上世纪90年代,她陆续发表了以家族故事为蓝本的《谁翻乐府凄凉曲》等9部中篇⼩说,并于1999年底将它们结集

为《采桑⼦》出版。

“叶⼤姐在挂职后,写作从⾃⼰家族的圈⼦跳出来,融⼊了对⼤⾃然的关怀之情,写出了《⽼县城》;⼜从对⾃然、动物的关⼼转向对⼈的关

怀,写出了《青⽊川》。”陕西省作协副主席雷涛说。

在周⾄挂职期间,叶⼴芩创作了⼤量的作品。第⼀个系统地、历史地对⽼县城这⽚净⼟进⾏全⽅位的解读和深层次的挖掘,写出了长篇地域⽂

化札记《⽼县城》,写出了《⽼虎⼤福》、《熊猫碎货》、《狗熊波娟》、《长⾍⼆颤》、《猴⼦村长》、《青⽊川》等优秀作品。如果说《⽼县

城》是对周⾄⼭区的全⽅位书写,那么中短篇⼩说集《⽼虎⼤福》则是对其中有关动物部分的艺术转化,⽽长篇获奖⼩说《青⽊川》,可以说是叶

⼴芩挂职周⾄期间取得的最⾼艺术成就。

“她那⼀篇篇发表的作品,已经从⾦家⼤院渐渐转向了秦岭深⼭,来⾃皇族家庭的沉吟悄悄地被深⼭⽼林的鲜活所替代,字⾥⾏间慢慢地溢出

了⼀股草⽊的青⽓。”周⾄县⽂联副主席张兴海说。

周⼭培德,⾄⽔养性。正是周⾄这⽚热⼟和周⼭⾄⽔的⼈⽂景观、社会⽣活为叶⼴芩提供了⼤量的创作素材。8年不间断挂职、3部⾼⽔平著

述,引起了中国作协的关注。2009年5⽉,中国作协副主席⾼洪波⼀⾏10余⼈专程来到周⾄,对叶⼴芩在周⾄挂职情况进⾏了调研,⾼洪波感慨

地说:“的确,叶⽼师带给周⾄的是⼀种⽂化艺术的氛围和⽓场、⼀种标杆和⼒量!”

“对⼀个作家来说,到基层挂职并不是要收集素材、要写什么。⽽是要学什么,要增加⾃⼰对社会的理解,增加相应的⼈⽣体验,磨练⾃⼰的

⼈格,⼈‘熟’了,⽂⾃然就‘熟’了。”叶⼴芩满怀深情地说。

为官与写作似乎历来都有着质的分野,叶⼴芩如何穿⾏在这两者之间?她说,作家⽆论是写科幻还是写历史,说到底都是在写现实。政治与⽂学的

共同处在于,它们都如同看⼀幅油画:你拿⿐⼦贴着它看,它疙疙瘩瘩。当你远离它,却永远不知道这种美的存在。之所以待在县⾥,是因为在中

国这⾥是最好的瞭望点,它承上启下,衔接许多关节,能看到许多种⼈⽣。更重要的⼀点是,她热爱周⾄的⼈民,“他们是我的⽗母”。为官与写

作,叶⼴芩给⾃⼰打分:作为县委副书记,得10分,作为⼀个作家,得60分。

在陕西省周⾄县流传着这么⼀句话:叶⼴芩就是那个“穿着旗袍,吃着烤⽩薯,坐着⼀块钱三轮车满城转悠”的作家兼县委副书记。其实叶⼴芩很

冤:她在春天穿的旗袍,秋天吃的烤⽩薯,冬天坐的三轮车,可这三个偶然偏被好事者剪辑成这幅⾮驴⾮马的市民俗图。

本文发布于:2022-12-30 08:36:1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5860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下一篇:anything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