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时评10篇
1/4
最新热点时评作文10篇
时评作文,既要充满激情,又要富于理性。请认真阅读最新热点时评作文10篇。
一、三入火海,救出多名邻居,自己被大面积烧伤,至今命悬一线。近日,38岁的河
南男子王锋受到舆论关注。一周之内,社会各界共向其捐款超过221万元。5月26日,面
对从各地持续汇来的捐款,王锋的妻子潘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喊停了捐款:钱已基本够用,
拜托大家别再捐了。潘品说,前来捐款的好心人中,有不少人自身经济并不宽裕。“既然
我们的治疗费已经差不多了,就不要让大家的爱心浪费了。”(5月27日《新京报》)
1“喊停已够捐款”不能仅靠道德自觉
“钱已基本够用,拜托大家别再捐了”“捐款若有剩余,会捐出去”“我不希望大家
的爱心被浪费”“已停掉网上捐款项目,将销银行卡”……这样的话语,出自受助者家人
口中,的确令人感动。受助者需要帮助,但并不贪婪,也很有底线与准则。
如果受助者都能像这样,愿意献出爱心的人,必然会越来越多,因为每个人都希望自
己的爱心,不是被骗了,也不是被挥霍了,而是实实在在地用在“爱心事业”上。
对于这次受助人的表态,网上也是好评一片。有人表示,这样的道德自觉,值得肯定,
也值得更多的人学习与借鉴;也有人表示,呼吁“钱已够别捐了”的说法,也是一种慈
善……从网上舆论来审视,对此事好评颇高。但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是:这样的做法,看
起来更像是一种底线之举,只不过由于之前一些受助者的素质不高,才显得如今这受助者
的高尚。毕竟,不让“爱心流失”,应该是慈善的应有之义。
审视现实不难发现,在慈善方面,现实的状况的确不容乐观。一些慈善机构的信息不
够公开透明,令捐助者“很受伤”。此外,网上一些人利用公众的同情心募捐,也没有得
到严厉的惩戒,同样是对慈善的一种“伤害”。当然,还有一些人,没有骗捐,但收到的
慈善款远远超过他们的需要,但他们也没有“退还”的意思,甚至用于改善自己的生活,
这样的行为,在“捐赠者”看来,同样的不甚合适的,甚至是令人“心寒”的。
通过这些案例足以发现,慈善领域任何的一件小事,一旦处理不当,都可能让“爱心”
受到损伤。而并不是每一次,受助者都能有足够的道德自觉,都能合理地进行善款的管理
与分配。这就意味着,对善款的管理,应该有统一性的规范。可以说,无论是通过个人募
捐还是机构募捐的善款,都应该保持充分的信息公开与透明,在这方面,政府部门应当好
监管者的角色,唯有如此,才能避免“善款”合理地用在刀刃上。
遗憾的是,当前对此的约束,似乎还停留在道德自觉的高度上,但这显然是不够的。
希望有关部门的能够及时介入,并当好“守夜人”的角色,为善款的合理利用保驾护航,
让“善款”落到实处,维护好慈善行业的良性制度。
二、据语文出版社近日透露,新修订的中小学语文教材进行了大幅调整,40%原有课文
被替换。新版教材大幅增加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文比重,相关课文最高占到全部课
文的40%,并且增加了古诗文教学内容。语文教材修订,迅速成为广受热议的话题。
2语文教材修订凸显文化自信
语文不仅仅包含工具性的语言知识,而且兼具承载哲学思想、陶冶人心等诸多功能。
受此传统影响,今天语文教材课文的遴选仍然广受关注,常被视为时代精神、文化传承、
文学艺术乃至情感趣味的风向标。那么,这次大幅调整入选课文体现了什么?
增加古诗文教学、增加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所占比重,就是要更加强调对优秀传统文化
的传承。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厚重的国家,拥有几千年不间断的历史记录,中华文化在全
世界独一无二。同时,我们还拥有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
无论是对于当下,还是对于未来,这些传统文化都具有重要而深刻的价值。然而到了
当代,随着年青一代对于传统文化的陌生和疏离,文化名家越发难寻。如何改变这种现象?
学校教育大有可为。
要接续传统、传承文化,古诗文教学是一把关键钥匙。历代哲人、诗人、作家扎根于
广阔的社会生活,深刻地体验社会和人生,强调人类的基本情感,专注于语言的艺术,创
造了光辉灿烂的不朽篇章。这些篇章与整个历史文化脉络血肉相连,蕴含着其所处时代的
政治、经济、社会和思想文化,承载着极具中国特色、中国风范的文化价值。古诗文教学
的意义,是激扬它们承载的文化价值,并使其在现代社会的语境下焕发神彩。因此,对它
们的学习不仅是“技能性”的,更体现了我们在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自信。
同时,此次语文教材的修订也有与时俱进的一面。一些原来收入教材的文章此次进行
了调整,比如温书林的《南京大屠杀》这次就替换成了从张纯如著作《南京大屠杀》里节
选的《死里逃生》。对照着读温书林和张纯如的两篇文章,可谓各有千秋。张纯如的著作,
资料更加扎实,细节更加生动,对于人物的刻画也更加层次丰富、性格生动。她在文中除
了揭示大屠杀的残酷性之外,也展示了主人公李秀英不畏残暴、勇于抗争的英雄气概,塑
造了令人感佩的中国女性形象。
时代在变,语文教材和语文教育也在不断改变。紧扣时代脉搏,跟上时代脚步,在传
承中变革,既固本又开新,应该是语文教学一个永恒的课题。
三、近日,一段“樱桃核有毒,5颗毒倒成年人”的视频在微信朋友圈热传。记者向
医学、营养学专家求证,专家表示,这一消息为假命题,樱桃核致病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3纷飞的谣言与我们浮躁焦虑的内心世界
微信朋友圈作为一个区别于家庭、工作场所的“第三空间”,曾经给老百姓带来了愉
悦的用户体验。然而,不论是屡见不鲜的“炫耀性晒娃”,还是不厌其烦的拉票,抑或层
出不穷的谣言,微信朋友圈不断上演着“变形记”,早已面目全非!
变形的微信圈让一些人选择了远离甚至退出。那些缺乏科学依据的谣言,为何能在微
信朋友圈上大行其道?
在不确定因素增加的风险社会,“樱桃核有毒”无疑触碰了老百姓关于身体健康、生
命安全的敏感神经。在一个“吃货”盛行的时代,有不少爱吃樱桃的消费者;危言耸听的
“樱桃核有毒”不仅会影响商家的生意,也会加剧老百姓的心理恐慌——尽管吃5颗樱桃
核是一个小概率事件,为了最大限度地自我保护,人们往往采取一种封闭性的社会排斥,
对樱桃“望而生畏”。
美国社会学家默顿将谣言看成一种社会情境,它一旦被许多人相信,就会进一步增加
相信者的人数,进而对社会功能造成影响,导致人们的认知偏差,激发负面的社会情绪,
形成单向度价值判断和同质化思维。在有效信息供应不足的背景下,具有刺激性的谣言对
受众的精神需求的满足,谣言内容与受传者预期的吻合以及受传者之间的相互印证,进
一步加剧了谣言“乱花渐欲迷人眼”。
许多谣言并不高明,只要我们多一些独立思考和审慎思维的能力,谣言就会被粉碎。
热点时评10篇
2/4
在微信朋友圈,谣言为何成为“打不死的小强”?说到底,急剧的社会变迁,让人们普遍缺
乏定力,处于一种浮躁、焦虑的状态;而在一个多元的时代里,多种不良社会心态交织杂糅,
让谣言有了乘虚而入的机会。
纷飞的谣言,让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走调、变味。在微信朋友圈,每个人都有那么几
个喜欢转发、分享谣言的朋友。你高冷地不屑一顾、义愤填膺地讨伐,他却乐此不疲、信
誓旦旦地相信谣言是真的,甚至对你进行“道德捆绑”。思考的惰性和文化的快餐化,让
许多人“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原本没有什么生命力的谣言,就又多了一些生存空间。
在社会信任缺失的当下,谣言进一步切割了稀薄的信任存量。“樱桃核有毒”犹如一
面镜子,观照出一个时代的病症。只有让真相越早抵达,谣言才会越快攻破。不论是提升
制造谣言的违规成本,还是公共部门、科研机构及时以“信”辟谣,抑或提升公众参与、
减少谣言的以讹传讹,治理五花八门的谣言,显然需要多方合力。
四、“只要随便堆砌几万个文字,通过答辩,就能从‘博士生’摇身一变为‘博士’。
这样的‘博士’到底价值几何?”日前,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陈吉德在评审一篇教育部抽检的
博士论文后,发博客称该论文差到让他愤怒。他强烈建议教育部有关部门追查论文的相关
单位和作者的责任,并作出相应处理。
4问题论文“闯关”打了谁的脸
陈吉德教授的“冲冠一怒”,暴露出当前论文评审的诸多问题。和本科、硕士教育相
对放开不同,我国的博士教育还是精英教育,国家对博士生的培养可以说是严上加严,很
多论文不过关的博士生不得不延期毕业。
但这篇“问题论文”恰恰出于博士生之手,陈吉德提到的“资料堆砌、语句不通、文
不对题”等诸多问题,着实令人惊诧。
学位论文是一个人理论修养、知识水平、研究能力的综合体现,刻苦钻研、诚实守信
是一个学者安身立命之本。如果像这样弄虚作假、敷衍了事,用古人的话讲,那就真正是
“斯文扫地”。须知,博士生教育的高标准、严要求,既是对学校师生负责,更是对一国
学术能力、科研能力的保护。我国推行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目的就是要培养造
就一批有真才实学的人才,挑起国家改革发展的大梁,如果都像这样腐蚀学术殿堂,连起
码的学术准则都不要,连基本的学术要求都达不到,遑论破解“钱学森之问”。
学术是一面镜子,映照的是社会的生态和人们的心态。当人们都忙于巧夺浮名、急功
近利,学术研究就不可能有“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氛围。当人们都忙于
钻营讨巧、敷衍了事,真正的学术尊严就不可能得到尊重。当学术也被人们当作摆设来对
待,甚至当作商品来交换,那么一个国家的原创力、创新力就会遭遇“劣币驱逐良币”的
困境。每一篇“问题论文”都是国家教育塔基上的一道“裂纹”,“裂纹”多了,学术大
厦就会摇摇欲坠。
学术造假、学术腐败层出不穷,最该反思的还是教育部门和高等院校,学生不认真研
究、导师不严格把关,根源是制度出了漏洞,或者制度被架空。应当反思制度规定的论文
评价体系是否真正发挥了作用,对学术腐败和学术造假的打击是否起到了作用。如果造假
作弊的行为得不到惩处,好的论文得不到激励,敷衍塞责的行为得不到约束,最终只能是
“劣币驱逐良币”。
惩治学术腐败,毫无疑问须从“把关”入手,以“追责”收尾。导师应当作为学生论
文的第一把关人,承担学生学术行为的连带责任,必须建立相应的考核和奖惩机制,使导
师不再空当摆设。学校作为学术机构,应当对全校学生的论文质量承担责任,必须深究学
校在论文把关方面的主体责任,由教育部门进行监督和考核,对于问题严重的学校要不惜
取消其自主评审资格。此外,教育主管部门必须更加积极主动地介入查处学术不端行为,
树立良好的学术导向。
五、“因为是学中文的,所以就很敏感,第一眼看到就觉得这四个字不对劲。”日前,
在重庆大学中文系读大三的小赵和朋友在沙坪坝三峡广场聚餐,几个人在新世纪超市旁的
空地等人时,被一组雕塑吸引,雕塑上“昭君牧羊”四个大字引起了大家的讨论。对此,
当地有关部门表示:昭君生活在塞外,应该是有牧羊经历的。(5月22日《重庆晨报》)
5“昭君牧羊”,权力无文化很可怕
对于“苏武牧羊”“昭君出塞”,读过历史我们都知道,我们还真不知道“昭君牧
羊”,不过,当地有关部门却表示,昭君生活在塞外,应该是有牧羊经历的。于是想当然
地就有了“昭君牧羊”的城市雕塑,且存在多年了。
期间想必也有大学生提出过质疑,但由于当地有关部门的固执己见,却让“昭君牧
羊”,成为了当地人人皆知的“地名”,这实在是悲哀。
城市雕塑是一座城市的名片,不仅仅是增添城市美景,更是一种人文教育,因此,需
要追求美感,更要追求科学性、真实性。显然,“昭君牧羊”不符合历史事实,退一步说,
历史上真有“昭君牧羊”,也应该是经过考证的,而不是相关部门所说的“应该是有牧羊
经历的”,如此猜测而成的“昭君牧羊”等同于儿戏。“万一这些孩子以后只晓得有‘昭
君牧羊’,不晓得昭君出塞、苏武牧羊怎么办?”市民的忧虑显然不无道理。
城市雕塑花的是纳税人的钱,本应该谨慎用之。既要有预算,又要相关的审核。不知
道“昭君牧羊”是谁出的注意,又是谁审核的,怎么相关人员就没觉得不妥,这真是不可
思议。不过,现在城市雕塑,以怪异来吸引眼球的也不少。由某知名网站发起的“2012年
十大丑陋雕塑评选”活动曾引起全国网民的强烈反响,在全国大中城市矗立的许多著名和
不著名的雕塑作品引发了全民的共同讨伐和质疑。不过,质疑归质疑,只要权力部门不想
拆,仍然会继续矗立于城市街头,老百姓又能奈若何?其实,即便是拆了,浪费的还是纳税
人的钱,谁又会受到问责呢?
历史文学允许想象,但将一种文学想象的场景用作一处地名或地标,这是不允许的,
因为会造成误解,不利于对孩子的教育。对城市雕塑,应该尊重历史,少些“戏说”。
“昭君牧羊”,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权力的一次胡搞,权力无文化很可怕,可以弄出个“昭
君牧羊”,下次说不定还会弄出什么名堂。“昭君牧羊”是城市伤疤,或留存或拆掉,都
已经抹不去权力的“任性”。城市雕塑如果缺乏“民意程序”,如果不加强对权力的约束,
“昭君牧羊”以及所给出的“狡辩”,都会留下无穷的“后遗症”。
六、一名男子“对不文明说不”,愤然将机场候机的另一名乘客脱下的鞋子扔掉的视
频在中国网上窜红。(5月25日参考消息网)
6“扔鞋治陋”的文明之辩更具意义
候机室,一名乘客脱鞋袜自顾自的睡觉,不仅形象不雅,也给其他候机乘客带来不适。
一名乘客对脱鞋袜者“扔鞋治陋”,表明了部分乘客对脱鞋袜者的不容忍和制止,此举也
在网络上引发不同声音,有赞有疑,相应的争论,势必进一步深化人们对文明含义的认知。
热点时评10篇
3/4
“扔鞋治陋”为什么能发生?在机场方面没有对不文明行为进行劝阻时,公共文明就缺
少了公共制度的托底式维护,这时,公民个人挺身而出,对睡觉脱鞋袜不文明行为进行制
止,从维护公共场所文明的初衷来看,是值得肯定的。
而对于“扔鞋者”来说,其首先是一个有朴素文明认知的人,有的网友称之为“捍卫
文明的侠”。在“扔鞋者”看来,把鞋子扔掉,是对不文明行为的一种惩戒,让脱鞋者知
道不文明行为之失、之痛。“扔鞋治陋”,仍然有很大市场。如对别车人进行反别车教训,
如对不文明行为人进行人肉搜索,如对小偷游街示众,等等,每一种朴素的捍卫文明,都
在以捍卫文明的名义为一些“捍卫文明的侠”所津津乐道。
然而,“扔鞋”与“治陋”,到底能有多紧密的因果作用还不得而知。当脱鞋者醒来
时,发现自己的鞋子被扔并且知道扔鞋之人时,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一是脱鞋者自惭形秽,
为自己不文明行为后悔不已;二是毫无悔意,且要与扔鞋者理论甚至还有可能大动干戈。两
种情况都有可能发生。
从和谐社会的建设上,每一个公民,都有对不文明行为制止的道德义务,但受限于主
观和客观各种原因,对不文明行为的制止,有时还有不同理解,有的甚至走入歧途。因此,
“扔鞋治陋”的出现,和由此引发的争论,能够更加引起人们对文明和维护文明的再思考,
这才是此事件最应该关注的焦点。
对不文明行为的制止,不能突破不文明行为的烈度和不文明行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即制止不文明的行为与不文明行为的烈度相匹配。“扔鞋治陋”显然也应如此。扔了他人
的鞋,不管这双鞋价值多少,已经侵犯了他人的财产权,越过了应有的界线,难以为文明
价值所包容。
作为当事人,“扔鞋者”可以敦促机场对睡觉者进行劝阻,或者也可以叫醒睡觉者要
注意个人不当行为,做一个“捍卫文明的绅士”。这两种措施,都要比“扔鞋治陋”要缓
和的多,也比“扔鞋治陋”可能带来的负面作用要小的多。
“捍卫文明的侠”,与“捍卫文明的绅士”,两者都是捍卫文明的自觉实践者。而其
所带来的效果,显然,“绅士”要比“侠”更符合现代文明的精神追求。而机场等文明的
托底者,显然要率先为公共文明的建构兜好底,支持“捍卫文明的绅士”。
七、将老人送进养老机构,支付一段时间的费用之后,就不管不问了,这样的子女有
一个共同的称呼——“甩老族”。前段时间,各地一些养老机构发生多起“甩老”事件,
老人家属无一例外都是欠费玩失踪,养老机构又不能把老人赶出去,只能贴钱照顾。像这
样的“甩老族”在郑州也有,而一些民营养老机构本身运营就困难,在遭遇这些违背诚信
的“甩老”行为之后,不仅维权困难,经营更是雪上加霜。(5月24日《河南商报》)
7别让“甩老族”肆意践踏养老责任
“甩老族”的出现,让人心寒,尤其是在已经迈入老龄化社会,且老年人口还在剧增
的中国,各地频发“甩老”事件,应该对此引起重视。“甩老”事件频发,则让人担忧老
年人的养老处境。
要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让老年人能安度晚年,家庭的作用至关重要,尤其是在中国,
传统的家庭养老仍是主流,子孝孙贤,是能让老年人安度晚年的重要因素。
这些“甩老”事件,很多都发生在养老院,子女在把老人送进养老机构后,就不管不
问,不再支付费用,而养老院出于人道等各方面考虑,又不可能把这些遭受遗弃而且往往
还是病重、羸弱的老人赶出养老院,养老机构为此承担了本应是老人子女承担的费用。而
很多养老机构都是民营,这样就给养老院造成了更大的经济和人力负担。
这样的“甩老”事件越来越多,需要养老机构更为重视对老人家庭条件的调查,看老
人子女是为了“甩掉包袱”还是真心为了让老人能更好地安享晚年。当然,这样的措施也
无法阻挡那些恶意遗弃老人的不孝儿女。这就可以借鉴国外经验,如立法实行老人财产托
管制度,让老人入住养老院后,养老机构可申请变更老人的监护权,对老人财产实行托管,
用以支付养老费用。同时,也要加大对遗弃老人的不孝子女的追责力度,不能让这些不孝
子女遗弃了老人,还能逍遥法外。
其实“甩老族”并不止表现在把老人送到养老机构就不管了,不孝子孙将老人遗弃到
养老院,还是有希望养老院替其养老之意,而有些老年人,其子女也不送老人去养老院,
也不赡养老人,或对老人实行家暴,比如在生活上,对老人不好,让老人吃得不好,穿得
不暖,甚至时时咒骂老人,这些虽然没有驱赶老人出门,却可能让老人生不如死,也是一
种“甩老”;有些“甩老族”则会把老人从家中赶出去,也不送养老院,让老人无处安身等
等。这些情况,养老院并不知情,更具有隐蔽性,这样的“甩老”事件甚至更为常态而频
发。
别让“甩老族”肆意践踏养老责任,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老年人抚养我们长大,我们
就要赡养他们终老,敬老爱老,也体现的是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让“甩老族”受到法律
与道德的夹击,让“甩老族”没有生存土壤,才能让老年人老有所养,才能让社会变得更
文明而有温度。
八、一则题为《悬崖上的村庄》的报道,让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支尔莫乡阿
土勒尔村,通向外界需要顺着悬崖断续攀爬17条藤梯一事,引起广泛关注。当晚,凉山彝
族自治州州委书记林书成表示:先施工一条钢筋结构梯道,解决群众出行安全问题,接下
来马上组织论证彻底解决方案。县领导已经连夜带领工作组,攀爬天梯进入村子开展工作。
8对于“悬崖村庄”舆论该有包容心态
作为地方官员,发现自己的辖区出了这样的“负面新闻”,在此扶贫攻坚特殊时刻,
闹出这么大的动静,难免心慌慌兮夜不能寐,于是连夜动作,该表态的表态,该行动的行
动。按照应对舆情的标准范式打分,这样的表态和行动,大概可以得个不错的分数。
但是网友不认账,因为“之前做什么去了”。
是啊,之前做什么去了,媒体一报道就连夜行动,之前行动了么?这样的质疑向来是无
往而不胜的。扶贫攻坚的行动是当下地方工作的重点,这样一个“悬崖上的村庄”,如果
都没入定点扶贫的范围,肯定是说不过去的。公众的质疑不能说没有道理,只不过,这样
的责骂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悬崖村庄”缺的可能根本不是把藤梯换成钢梯,如果因
为媒体报道在山上专设一所学校,那可能是浪费,而如果花费巨资修路上山,更可能是对
纳税人的不公。
像这种“悬崖上的村庄”,大山深处其实还有很多,交通不便的孤立村庄,有的是被
山阻,有的是被水隔。最好也最省事的办法,当然是整体搬迁。事实上,对不具生存条件
的地方进行整体搬迁,也是国家扶贫的要求,“一方面不把扶贫资金投到那些该搬迁的村,
避免浪费;另一方面也可使搬迁的群众享受城里人一样的公共服务。”其中,避免浪费是很
热点时评10篇
4/4
重要的,像新闻中的“悬崖村庄”,修一条路至少五六千万,全国那么多孤立村庄,都要
如法炮制吗?
按照“不把扶贫资金投到那些该搬迁的村,避免浪费”的要求,我不知道领导随意拍
板把藤梯换钢梯,是不是涉嫌浪费;如果进一步的“彻底解决方案”是修路上山,那就更是
在烧纳税人的钱了。现在的问题是,“悬崖村庄”不愿整体搬迁——山上能够自给自足,
山下却没有自己的土地——这也是孤立村庄扶贫过程中的普遍问题。如果强行整体搬迁,
显然不够和谐;如果尊重村民意愿,一旦被媒体曝光,你又必须回应“之前做什么去了”的
舆论质疑。
责骂解决不了“悬崖村庄”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较为可行的办法,也许是引入市场
的手段,在尊重村民意愿的前提下,引入合适的旅游开发。这个意义上讲,媒体报道给“悬
崖村庄”带来了名气,肯定是一件好事。如果有民间资本看上这里的旅游资源,愿意投入
开发,地方政府应该大力支持。到时候,“悬崖村庄”就不是问题麻烦,而是特色资源了。
但这需要时间,需要机遇,不可急躁,不可蛮干。
所以,对于“悬崖村庄”,舆论应该有一种包容的心态,否则,只会促使地方政府基
于漂白“负面新闻”的动机,做出两种选择:要么动用强制手段实施整体搬迁,要么为博
舆论一笑“烽火烧钞票”。
九、河南周口的两位小伙子胡浩强、陈庚因舍己救人的壮举感动着社会,书写着青年
英勇。但英雄故事却在网络上引得一片争论,只因女子跳湖轻生,便带给了两个家庭无尽
的悲痛。网友们一面缅怀两位英雄,一面感叹“想死的人没死成,不想死的却死了”。青
年小伙救人到底值不值,该不该,成为争论的焦点。
9救人值不值无需探讨
战争年代,一人的牺牲更是为了千万人的幸福。董存瑞、邱少云、黄继光等耳熟能详
的英雄先烈已经成为矗立的民族丰碑。用鲜血驻守黑龙江的马占山,身受重伤也不愿做亡
国奴的黄启东,为救朝鲜少年而牺牲的中国志愿军罗盛教,他们舍生取义,值得被祭奠。
俗话说“人命关天”,生命是最珍贵的,任何一条鲜活的生命都是值得被挽救的。在
危急时刻的舍身救人是出于中华儿女守望相助的本能。
战争年代,国难之际,他们牺牲为的或是小家性命,也可以是大国安危。任何的牺牲
都叫“舍”,任何的大义都叫“义”,牺牲自己,也是为了挽救他人。
如果说,动荡年代里牺牲不可避免,那现代社会,和平大氛围的氤氲下也隐藏着各种
各样的危险。危险在,生命就必须拯救。动乱年代的牺牲精神也必须在今天得到延续,平
安时,它作为一种必须坚守的信念潜藏于路人的内心,危急时刻,它化为一种自觉的行动
救人于水火。
“小悦悦事件”发生之后,不少人感叹世态炎凉,城市社会缺乏爱心与温暖。然而,
事实上“舍身取义”在今天并非离我们而去。非典病毒肆虐时,奋战在第一线的白衣天使,
用行动演绎着“用生命挽救生命”;天津爆炸中上演最美逆行的消防员战士,用生命挽救人
民群众的生命财产;今年4月底,不顾危险跳入粪坑救起幼童的教师杨文利也曾直言:救人
是天职。
以生命挽救生命值不值,本就无需讨论。生命无价,任何人遭受威胁时,旁人都有救
助的义务。这是人类的本能,更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同时也是社会生存发展的基础。这种
牺牲与奉献精神在任何时代都不可缺少。
但丁说得好:“人不能像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见义勇为是美德,
舍己救人也无比的崇高,这才是我们该称赞的。至于轻生跳湖的女子,我们也应该少些指
责,毕竟连累他人或并不是姑娘本意,英雄牺牲也是谁都不愿意看到的结果。
今天,我们追忆舍己救人的青年英雄胡浩强、陈庚。在两位少年的身上,我们看到了
他们在救人于危难时的义无反顾,更看到了当代青年的担当和价值选择。这一代的青年人,
也在用行动延续着优秀民族精神,并传递着鼓舞人心的力量,引领着时代的前进。
我们呼唤这样的青年担当,只有将生命的平等与崇高扎根在祖国的下一代心中,我们
的国家才更有希望,我们的民族才更能辉煌。
十、上海玻璃博物馆内,一件精美的玻璃翅膀展品被两个孩子用力摇晃折断,而一旁
的家长不仅没制止还在拍照,此事引起热议。媒体报道,被破坏的作品已改名“折”,放
在馆内永久展示。
10博物馆里更该教会孩子“文明”
家长带孩子去博物馆,或多或少都有陶冶情操、提升修养的目的。放纵孩子闹腾,破
坏博物馆静谧、幽雅的氛围,甚至任凭孩子损坏展品而不加劝阻,这种纵容岂不是与教育
孩子的初衷背道而驰吗?
博物馆不仅是一个开放的公共休闲场所,更是一个与历史、艺术对话,提升修养的公
民课堂。在国家动物博物馆,“熊孩子”走后垃圾遍地、一片狼藉;在武汉东湖等景区,“熊
孩子”不听劝阻下水上树……
生活中,“熊孩子”在博物馆、餐厅、景区等公共场所随意打闹、影响他人的现象并
不鲜见。而这些行为与家长的宽纵不无关系,一些家长总觉得孩子还小,别人应该谅解,
殊不知文明需要从小养成。孩子不懂事,家长却应明理。
公共场合遵守公共秩序、保持文明素养是起码的要求。一旦孩子的行为有损文明,对
他人造成影响,家长就须及时进行教育和引导,这本身就是一个塑造孩子健全人格的过程。
孩子就像树,要成长成栋梁,必须及时剪枝。作为监护人,家长需要承担起这样的责任,
及时对孩子进行文明养成教育,使之成为讲文明、有修养的人,这是对孩子负责,也是对
社会负责。
每个个体的素质都关乎国家形象。过去,一些人出门不讲文明,随意插队、大声喧哗、
多吃多占等,严重损害了中国人在海外的形象,让人慨叹“国民素质低”。提升国民素质,
须从今天的青少年开始。如果说,成年人中有些人素质不高有一定的历史原因,一些人养
成的旧习难改。可现今物质条件好了,对孩子进行文明教养应该没有什么“硬件”障碍。
“子不教父之过。”孩子折断博物馆展品,舆论的板子打在家长身上,展现的是对当
下家庭教育的担忧,引出的是文明教养的问题。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有责任以身作则,
为孩子树立文明的榜样,培养孩子的文明素养、道义担当、爱心、善心和良心。当你发现
自己的孩子“淘气”“不乖”的时候,就应及时蹲下来,告诉孩子哪些事情不能做。一味
骄纵,不加约束,“熊孩子”就可能变成坏孩子,“淘气”就可能变成“没教养”。
博物馆里,更该教会孩子何为“文明”。请不要把这堂课上“反”了。
总结:关于时评作文的常见写法
本文发布于:2022-12-30 07:53:1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5839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