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鲁番盆地

更新时间:2022-12-30 07:38:30 阅读: 评论:0


2022年12月30日发(作者:鄙薄)

吐鲁番盆地——世界上海拔最低的盆地

地理坐标为东经89度11分,北纬42度56分。

中国最低的内陆盆地。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部,是天山山脉东段南坡的山间断陷盆

地。北为博格达山,南为库鲁克山,面积约50,000平方公里。盆地中部低于海平面

的约占4,000平方公里,艾丁湖面-154公尺,湖底-161公尺。盆地中部有二列东西

向低山,北为火焰山,低於900公尺;南为觉罗塔格山,约1,000∼1,500公尺;两者

之间为绿洲。火焰山以此为天山南麓冲积扇,多砾石戈壁,地下水丰富,坎儿井(地

下引水渠道)从此开始引水。盆地降水稀少,平均年降水吐鲁番城16.4公釐,托克逊

城6.9公釐,北部山地300∼400公釐,高峰有积雪,为盆地主要灌溉水源,故盆地三

个主要绿洲(吐鲁番、鄯善、托克逊)均位於接近水源的中部偏北。为提高水源利用效

益,大多采用坎儿井灌溉。盆地光热资源丰富,年日照逾3,000小时,大於或等於1

0℃年积温5,000℃上下;夏季炎热,6∼8月份均温38℃以上。吐鲁番市郊极端最高

气温曾达49.6℃(1975年7月13日机场所测)。光热丰富,所产葡萄、甜瓜、长绒

棉等为著名产品,蚕桑也宜发展。盆地油气资源丰富。兰(州)新(疆)铁路通过盆地,

南疆铁路起於吐鲁番,已通车至库尔勒。

[编辑本段]

自然资源

吐鲁番盆地属大陆荒漠性气候,干旱炎热,年降水量约16毫米,蒸发量高达30

00毫米,夏季最高气温有过49.6℃的纪录,6~8月平均最高气温都在38℃以上。

中午的沙面温度,最高达82.3℃,因此这里自古有“火洲”之称。日照时间长,全年约

3200小时,无霜期210天左右。由于盆地气压低,吸引气流流入,这里也是全国有

名的“风库”。达坂城吹下的春季风暴,每秒达50米,七角井吹下的大风,曾吹翻过

车辆。

盆地的地下水资源十分丰富,其水源主要是天山的冰雪融水。冰雪融水在通过地

从太空拍摄的吐鲁番盆地

粗砂砾层向盆地渗透过程中,被火焰山所截,在山间沟谷呈泉涌出地面,并汇成河流。

河流两岸田园苍翠,风景秀丽,盛产瓜果,最著名的水果品种是无核白葡萄和哈密瓜。

位于吐鲁番市东北10千米处的葡萄沟久负盛名。该沟长7千米,宽约2千米,横穿

火陷山,东西两侧山峰对峙,沟内泉水欢流,果树丛生,清爽宜人。一行行参天白杨

郁郁葱葱,满沟满坡的葡萄架层层叠叠,一串串葡萄如翡翠般嫩绿,晶莹夺目,被誉

为“中国的绿珍珠”。

[编辑本段]

地理位置

位于吐鲁番市以西13公里的一座岛形台地上。因河水分流绕城下,故称交河,

最早是西域36国之一的“车师前国”的都城。交河城址,位于吐鲁番市以西约13公

里的亚尔乡,吐鲁番市西郊10公里牙尔乃孜沟两条河交汇处30米高的黄土台上,长

约1650米,两端窄,中间最宽处约300米,呈柳叶形半岛。这里是古代西域三十六

城郭诸国之一的车师前国都城,是该国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吐鲁番的干旱

少雨,使故城保存得非常完整,建筑全部由夯土版筑而成,形制布局则与唐代长安城

相仿。城内市井、官署、佛寺、佛塔、街巷,以及作坊、民居、演兵场、藏兵壕、寺

院佛龛中的泥菩萨都还可以找到。寺院占地5000平方米,有汲水井一口。佛塔群有

佛塔101座。从空中俯视,交河故城像一片大柳叶。

[编辑本段]

建筑布局

交河故城在历经数千年的风雨沧桑之后,这座城市建筑布局的主体结构依然奇迹

般的保存下来。这些都得益于吐鲁番得天独厚的干燥少雨气候。现在的交河故城的规

模,大体为唐代的建筑,建筑物主要集中在台地东南部约1000米的范围内。古城四

央临崖,在东、西、南侧的悬崖峭壁上劈崖而建三座城门。

交河故城的建筑布局主要由明显可见的三个部分组成:贯穿南北的一条中心大道

把居住区分为东、西两部分,大道北端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寺院,以它为中心构成了北

部的寺院区,这一区的建筑面积约为9万平方米。建筑多是长方形院落,院落门向着

所临街巷。从每所院落的平面布置来看当为寺院,尢其是主室里都有一个方土柱,应

是神坛或塔柱;大道东区南部为大型民居区,建筑面积约为78000平方米,北部为

小型居民区,中部为官署区;大道西区除大部分为民居外,还分布有许多手工作坊。

城中大道两旁皆是高厚的街墙,临街不设门窗。大体南北、东西向垂直交叉、纵横相

连的街巷把36万平方米的建筑群分为若干小区,颇似中国内地古代城市的坊、曲。

这种建筑布局足以说明,交河故城在唐代曾经进行过一次有规划的重修改建,而唐代

以前旧城痕迹则早已面目全非了。从城市布局来看,他一方面受到了中原传统城市建

筑规制的影响,又独具地方特征。以街巷为骨架的交通网络、城门及其它建筑,在营

建时,无不把军事防御作为其建筑时的指导思想,整修古城就是一个巨大的军事堡垒,

反映出了历史上这一地区激烈的民族和社会矛盾。位置42°28′N,89°12′E;新疆,

乌鲁木齐东南170公里,吐鲁番以南。

面积18,000公顷。

海拔海平面以下154米。

[编辑本段]

自然资源

吐鲁番盆地中央一个大型盐湖和毗邻和微咸到咸水沼泽。水源来自周围山地及北

面博格达山(主峰5,445米)的许多人工地下河道(坎儿井)。吐鲁番盆地(约350,

000公顷)低于海平面,为世界第二低洼地,包括约200,000公顷盐漠,东面有一片

大沙漠。

气候状况世界最酷热干燥的地区之一,年降水量不到20毫米,蒸发量大于降水

量的几千倍,年平均气温14℃,极端高温达48℃,地表温度超过80℃。

主要植被由碱蓬-禾草组成的盐化草甸及荒漠草原。

保护措施无。

土地利用附近灌溉的农田、盐业、旅游业。

干扰和威胁农业分流,建国以来湖面已缩小到原来的七分之一。

[编辑本段]

社会资源

经济和社会价值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热量资源吸引了国内处学者与游客,是国内

著名的观光地之一。

湿地鸟类夏季极少见到水禽,1986年春见到红骨顶、白骨顶、草鹬、黑翅长脚

鹬等,往返于西伯利亚和迁徙水涉禽大多在此过境。干旱之年泥沼常常成为鸭类的陷

阱和葬身之地。

主要研究和设施在湖盆西北部建有中国科学院吐鲁番治沙站。中国科学院新疆

生物土壤沙漠研究所马鸣等于1986年6月对该湖区鸟类进行过调查。

[编辑本段]

相关资料

艾丁湖(AydingkolLake)是中国最低的湖泊。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盆地南

部。维吾尔语意为月光湖,以湖中盐结晶晶莹洁白得名。又因位于觉洛塔格北麓,亦

名觉洛浣。湖水面低於海平面155公尺(511呎),是中国陆地的最低点。湖盆东西长

约40公里(24.8哩),南北最宽8公里(5哩),面积152平方公里(59平方哩),平均水

深不到0.8公尺(2.6呎),水位变化很大,面积很难测定。湖水主要由火焰山的泉水、

坎儿井水以地下水形式补给,地表径流主要来自白杨河经托克逊灌区後的馀水。因此

在冬季灌溉需水量不多,蒸发量减小时入湖水量增加,水位升高。夏季灌区用水量多,

入湖水量减少。湖水位年最大变幅在45公分左右。由於蒸发强烈,夏季湖水矿化度

高达210克╱升。目前湖的北部已逐渐乾涸,湖盆残留大片盐壳。随著河流上游兴建

水库,农田冬灌普遍推广,湖水补给来源将日趋减少。

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盆地西南部的断陷湖。旧称觉洛浣,维语叫“艾丁

库勒”,意为月光湖。湖面海拔经精确测定为-154.57米,这是中国大陆上的最低点,

也是世界上仅次于约旦死海(湖面低于地中海面392米)的第二低地。湖盆东西长约

40千米,南北宽约8千米,面积124平方千米,湖水来自北部博格多山的河川径流,

以及火焰山系的泉水、山前平原的坎儿井水,这几股补给源均转化为地下水补给艾丁

湖。除地下水外,地表径流主要来自白杨河流经托克逊灌区的余水排入。这里气候干

燥,湖水年蒸发量是降水量的200多倍,加上农灌用水,入湖水量大为减少。1958

年湖水面积尚有20平方千米,后只在盆地西部5平方千米范围内有积水。湖水矿化

度高达210克/升。湖底以下约11米深范围内为含盐地层,据考证,艾丁湖在2

万年前就发展成盐湖。

海拔低于海平面154米的艾丁湖(又名觉洛浣),是一个内陆咸水湖,位于吐鲁番

市南50公里的恰特卡勒乡境内,是中国最低的地方,是世界第二低地(湖面低于黄海

海平面154.43米,仅次于约旦的死海(-391米),称为世界第二陆上低地)。艾丁,

维吾尔语意为月亮。艾丁湖,意为月光湖。因湖大部分是皱褶如波的干涸湖底,触目

皆是银白晶莹的盐结晶体,在阳光下闪闪发光,酷似寒夜晴空的月光,故名。

吐鲁番的坎儿井总数近千条,全长约5000公里。坎儿井的结构,大体上是由竖井、

地下渠道、地面渠道和“涝坝”(小型蓄水池)四部分组成。吐鲁番盆地北部的博格达

山和西部的喀拉乌成山,春夏时节有大量融化的积雪和雨水流下山谷,潜入戈壁滩下。

新疆人利用山的坡度,巧妙地创造了坎儿井,引地下潜流灌溉农田。坎儿井不因炎热、

狂风而使水分大量蒸发,因而流量稳定,保证了自流灌溉。

坎儿井,早在《史记》中便有记载,时称“井渠”。吐鲁番现存的坎儿井,多为清

代以来陆续修建。如今,仍浇灌着大片绿洲良田。吐鲁番市郊五道林坎儿井、五星乡

坎儿井,可供参观游览。坎儿井的名称,新疆维吾尔语称为“坎儿孜”。伊朗波斯语称

为“坎纳孜”(Kanatz)。苏联俄语称为“坎亚力孜”(k,lplItK)。从语音上来看,彼此虽有区

分,但差别不大。

我国新疆汉语称为“坎儿井”或简称“坎”。我国内地各省叫法不一;如陕西叫作“井

渠”,山西叫作“水巷”,甘肃叫作“百眼串井”,也有的地方称为“地下渠道。”坎儿井这

项工程用地面坡度引取地下水自流灌溉,有竖井、地下暗渠、地面明渠和涝坝几个部

分组成。坎儿井是开发利用地下水的一种很古老式的水平集水建筑物,适用于山麓、

冲积扇缘地带,主要是用于截取地下潜水来进行农田灌溉和居民用水。

根据1962年统计资料我国新疆共有坎儿井约1700多条,总流量约为26.3米/

秒,灌溉面积约50多万亩。其中大多数坎儿井分布在吐鲁番和哈密盆地,如吐鲁番

盆地共有坎儿井约1100多条,总流量达l8米3/秒,灌溉面积47万亩,占该盆地

总耕地面积70万亩的67%,对发展当地农业生产和满足居民生活需要等都有很重要

的意义。

[编辑本段]

新疆坎儿井的形成条件

新疆坎儿井的形成条件,根据调查资料分析约有下列三个方面:

1.自然条件的可能性

吐鲁番盆地位于欧亚大陆中心,是天山东部的一个典型封闭式内陆盆地。由于距

离海洋较远,且周围高山环绕,加以盆地窄小低洼,潮湿气候难以浸入,降雨量很少,

蒸发量极大,故、气候极为酷热,自古即有“火州”之称。

根据1952—1958年7年的资料统计,多年的平均降雨仅有19.5毫米,最大为

42.4毫米,最小为5.2毫米,多年平均蒸发量为3608.2毫米。多年平均气温为

14C,最热的七月份平均为33.6C,最冷的一月份平均为一9.8C。年内最高气温

为47.6C,1953年7月曾达到48C,最高地面温度可达75'C。

该盆地常年多风,最大风力一般为7—8级。1961年产生了吐鲁番50年来不曾

有过的大风灾,全年仅8级以上的大风就有56次,其中5月31日的那场大风,风

力曾达l2级以上,延续了17个小时之久,造成田园破坏、林木折损,使得那片美丽

的绿洲一时黯然失色,其惨状令人触目惊心。

结构图

该盆地的地形高差悬殊,地势峻陡,周围高山多系古生代末期海西运动形成

的,岩层坚硬且多裂隙,有利于裂隙水的形成,北部的博格达山一般海拔高度在3500

一4000米之间,主峰高达5445米,西部的喀拉乌成山,最高峰也在4000米以上。

均为万年极雪的冰川、南部的觉罗塔格山,海拔在600一1500米,山麓低矮,没有

积雪、降水亦少,为一极干旱的剥蚀秃山。东南部是库姆塔格沙山,沙子堆积在高.300

一500米的古生界及中、新生界的基岩之上,极端干旱为一片不毛之地,盆地中部有

火焰山(阿斯腾塔格)褶皱带,由一系列轴向为北西西一南东东的背斜构造组成,出露

的地层以侏罗系、白垩系和第三系的砂砾岩层和泥岩为主,背斜构造为许多先成河谷

所切割,在地形上成为海拔5OO一6OO米,东西长90余公里,南北宽.6—9公里

的丘陵地带。火焰山把盆地分隔成了南北两部分,盆地中心的艾丁湖,地势反而极为

低洼,湖底海拔为一154米,是世界上最低的陆地之一。由于盆地周围山系高度的

互不对称和盆地中心的极其低洼,加之,山前大多堆积着巨厚的第四纪沉积物。因此

形成了自北而南的倾斜平原。山麓冲、洪积扇地段多为颗粒较大的砂砾卵石地层,向

平原内部逐渐转化为颗粒较细的砂土或粘土地层。地面坡度自北向南,逐渐变缓。北

部的冲积扇地面坡度一般为1/30一1/50,山前平原地区的地面坡度一般为1/100

一1/200之间。

阜康荒漠生态试验站

本站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准葛尔盆地南缘,阜康县的三工河流域,距乌鲁木齐市

76km。站的地理坐标为87°45ˊE,44°30ˊN。

本地区代表着欧亚大陆腹地、温带内陆荒漠区。地带性植被为典型的荒漠植被。该区气候类

型为典型的大陆性干旱气候。年均温6.6℃,最高气温42.6℃,最低气温-41.6℃,年降水量

164mm,年蒸发量2000mm左右。

中国科学院于1987年3月正式批准在新疆建立阜康荒漠生态系统观测试验站,建站目的在于

进行干旱区综合性生态系统研究。

研究方向:进行荒漠—绿洲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提高生产力途径综合研究:发展荒漠生

态学(即荒漠-绿州生态学);围绕全球环境变化,开展荒漠区土壤—植物—大气荒漠环境系统的

长期动态监测。经纬度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于北纬44°15′~46°50′,东经84°50′~91°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

20′。是中国第二大沙漠。玛纳斯河以东及乌伦古河以南地区,位于准噶尔盆地的中

央,面积4.88万平方公里。海拔300~600米。

范围

由4片沙漠组成,西部为索布古尔布格莱沙漠,东部为霍景涅里辛沙漠,中部为

德佐索腾艾里松沙漠,其北为阔布北—阿克库姆沙漠。准噶尔盆地属温带干旱荒漠。

降水

年降水量70~150毫米,沙漠内部绝大部分为固定和半固定沙丘,其面积占整

个沙漠面积97%,形成中国面积最大的固定、半固定沙漠。固定沙丘上植被覆盖度4

0~50%,半固定沙丘达15~25%,为优良的冬季牧场,沙漠内植物种类较丰富,可

达百余种。植物区系成分处于中亚向亚洲中部荒漠的过渡。

植物

沙漠的西部和中部以中亚荒漠植被区系的种类占优势,广泛分布以白梭梭、梭梭、

苦艾蒿、白蒿、蛇麻黄、囊果苔草和多种短命植物等;沙漠西缘有甘家湖梭梭林自然

保护区,为中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

国唯一以保护荒漠植被而建立的自然保护区面积上千公顷。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的梭梭

分布面积达100万公顷,在古湖积平原和河流下游三角洲上形成“荒漠丛林”。

沙漠类型

沙漠的沙粒主要来源于天山北麓各河流的冲积沙层。沙漠中最有代表性的沙丘类

型是沙垅,占沙漠面积的50%以上。沙垅平面形态成树枝状。其长度从数百米至十余

公里,高度自10~50米不等,南高北低。在沙漠的中部和北部,沙垅的排列大致呈南

北走向,沙漠东南部成西北—东南走向。在沙漠的西南部分布着沙垅-蜂窝状沙丘和

蜂窝状沙丘,南部出现有少数高大的复合型沙垅。流动沙丘集中在沙漠东部,多属新

月形沙丘和沙丘链。沙漠西部的若干风口附近,风蚀地貌异常发育,其中以乌尔禾的

“风城”最著名。

[编辑本段]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地理位置

位置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位于新疆准噶尔盆地中央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位于新疆准噶尔盆地中央,玛纳斯河以东及乌伦古河以南,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

北纬44°15′至46°50′,东经84°50′至91°20′,准噶尔盆地中央,玛纳斯河以东及乌

伦古河以南,面积4.88万平方公里,海拔300至600米,是中国第二大沙漠。实际

上是由4片沙漠组成:西部为索布古尔布格莱沙漠,东部为霍景涅里辛沙漠,中部为

德佐索腾艾里松沙漠,其北为阔布北—阿克库姆沙漠。

评价

对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有专家这样评价:“沙漠里冬季有较多积雪,春季融雪后,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特有的短命植物迅速萌发开花。这时,沙漠里一片草绿花鲜,繁花

似锦,把沙漠装点得生机勃勃,景色充满诗情画意。”“春季开花的短命植物群落最引

人瞩目,冬季的雪景、春季的鲜花、夏季的绿灌都各有特色。”

[编辑本段]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成因

形成原因

滥伐森林树木

沙漠形成的两个主要原因,就是干旱和风。加上人们滥伐森林树木,破坏草原,

令土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

地表面我去了植物的覆盖,沙漠便因而形成。沙漠的形成,除了干旱气候条件与滥伐

森林树木,破坏草原外,还要有丰富的沙漠物质来源,它们多分布在沉积物丰厚的内

陆山间盆地和剥蚀高原面上的洼地和低平地上。

其他物质

沙源有来自古代或现代的各种沉积物中的细粒物质。如中国的塔克拉玛干沙漠的

沙源于古河流冲积物;腾格里沙漠、毛乌素沙漠和小腾格里沙漠的大部分沙源于古代

与现代的冲积物和湖积物;塔里木河中游和库尔勒西南滑干河下游的沙漠都来自现代

河流冲积物;乌兰布和沙漠和贺兰山、狼山-巴音乌拉山前地区的沙丘来源于洪积-

冲积物;鄂尔多斯中西部高地上的沙丘来源于基岩风化的残积物。

[编辑本段]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气候与资源

开发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上的植物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在准葛尔盆地的中部,是中国的第二大沙漠。和塔克拉玛干沙

漠不同,它不是那种寸草不生的流动沙山,而是固定和半固定的沙丘,沙丘上生长着

梭梭,红柳和胡杨,沙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

漠下蕴含着丰富的石油资源。路的左边都是彩南油田的采掘工作面,彩南油田是中国

投入开发的第一个百万吨级自动化沙漠整装油田。

准噶尔盆地属温带干旱荒漠。气流从准噶尔盆地西部的缺口涌入。使古尔班通古

特沙漠较为湿润,年降水量70—150毫米,冬季有积雪。降水春季和初夏略多,年中

分配较均匀。

沙丘

广泛分布

沙漠中风沙土广泛分布。沙漠南缘平原上发育灰棕漠土,1949年后已大量开垦。

人为活动破坏了天然植被,造成沙漠边缘流沙再起和风沙危害。在准噶尔盆地西北部

有大型盐矿,年产原盐40万吨。

垦区农牧场呈带状分布在沙漠南缘。其中北塔山牧场,红旗、一○七、土墩子、一

○二、一○三、芳草湖、一○六、新湖等团场的耕地已延伸到沙漠内部。一○二团场、

一○三团场是从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进入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腹地最近的通道。绿色沙

漠通道以五家渠为起点,东线从一○二团场17连出绿洲,西线经一○三团场14连进入

沙漠,长约60千米,终点到准噶尔盆地的“罗布泊”东道海子、白家海子。这条通道上,

绿洲与沙漠犬牙交错,形成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一边是胡杨、梭梭、黄羊,古老的

自然生态;一边是机耕、电井、喷灌,现代的绿洲文明。一边是沙丘绵延、万籁俱寂,

生命罕至;一

夜里

边是绿波万顷,欢歌笑语,生机盎然。

灌溉水质分级试验梭梭林中的生态因子自动观测系统

沙坡头沙漠研究试验站

该站位于腾格里沙漠的东南缘,处于沙漠和草原的过渡带。行政区属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

县,104°57ˊE,37°27ˊN,站区平均海拔1250m,黄河水面海拔1200m,沙丘最高点

海拔达1500m。气候属于干旱气候区,平均气温9.6℃,最高气温38.1℃,最低气温-

25.1℃。年均降水量186.2mm。

该站建于1956年,隶属于兰州沙漠研究所。1990年被批准为“中国科学院中国生态系统

研究网络”重点站,对外开放。该站长期研究方向为风沙物理、生态系统、沙地改造利用、流沙

空气动力、沙地生态系统、沙生植物生理、环境等基础研究。基础数据收集及信息收集也是站上

的一项重要工作。目前及近期重点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基础及应用研究:固沙植物的水分需求及

沙地植物的水分平衡;沙丘植被动态;沙丘土壤动态及养分循环;动力地貌学、沉积环境变化及

风沙流结构;沙地特别是沿黄河沙地开发利用;流沙固阻的理论与技术。

沙坡头站试验观测场

奈曼沙漠化研究站

奈曼沙漠化研究站隶属于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1985年建站。位于内蒙古东

部科尔沁沙地腹地的哲里木盟奈曼旗昂乃乡境内,地处120°42ˊE,42°55ˊN,海

拔358m。地貌以坨甸交错的缓起伏沙丘地为主,由于地处东北平原向内蒙古高原、半湿

润区向半干旱区、农业与牧业三条过渡带的交汇处,气候干旱、风沙活动频繁、生态环

境脆弱、沙漠化严重。

研究方向:半干旱农牧交错区土地沙漠化及其治理。

研究内容:(1)土地沙漠化及其逆转的过程和人地关系;(2)沙地农业生态系统的结

构功能及其承载力;(3)沙地植被动态及生物多样性;(4)沙地主要植物种的抗逆生理生

态;(5)风沙地貌的形成发育和风沙运动规律及机制;(6)沙地微气象研究;(7)养分循

环与水分平衡研究;(8)沙漠化及资源环境变化的长期监测;(9)脆弱生态环境的综合整

冶。

临泽内陆河流域综合研究站

临泽内陆河流域综合研究站隶属于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始建于1975

年,2003年成为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站。临泽站定位于荒漠生态系统站,承担中

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荒漠绿洲农业生态系统和荒漠生态系统演变的长期定位监测任务,致力于建

造干旱区内陆河流域水文-土壤-大气-生态-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综合研究的平台。

临泽站位于黑河流域中游,甘肃省河西走廊中部的临泽县平川镇境内,距兰州市600km,距

张掖市80km,距临泽县城25km。地理坐标100˚07´E,39˚21´N。

临泽站地处荒漠绿洲,海拔1350m左右,年平均降水量117.1mm,最高可达210.5mm,

最低只有82.9mm,且多集中于7、8、9三个月,约占全年降水量的65%;空气相对湿度

46%,年蒸发量高达2390mm;年均气温7.6℃,最高达39.1℃,最低为-27.3℃,≥10℃年

积温为3085℃,属干旱荒漠气候。天然植被以泡泡刺、红砂、珍珠等小灌木为主。土壤主要有

灰棕漠土、风沙土、淤灌土。

研究方向:立足于荒漠及荒漠绿洲农业生态系统演变长期定位研究,开展内陆河流域水-生

态-经济系统综合管理试验示范研究,近期研究主要集中在:

1、荒漠绿洲农业生态系统生产力形成机制和有效调控技术。主要研究内容包括,荒漠绿洲的发

育、结构和功能演变及其调控;以节水为主的绿洲农业优化模式研究及其环境效应评价;绿洲农

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水盐平衡及其水肥调控技术研究等。

2、绿洲边缘荒漠生态系统水-土-气-生的长期监测,荒漠生态系统稳定性及其对绿洲影响研究,

荒漠绿洲过渡带防护体系建设及防护效应研究等;

3、通过对黑河流域4种典型生态系统(高山冰雪冻土、山区植被、山前绿洲和荒漠)的长期监

测,揭示黑河流域生态过程和生态格局的水文学机制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4、阐明干旱内陆河流域高山植被和荒漠河岸林生态系统退化过程及其机理,探讨生态系统恢复

重建的技术途径。

5、流域尺度上的水-经济-生态系统综合管理和集成研究

位于新疆阜康县境内的博格达峰下的半山腰,东距乌鲁木齐110公里,海拔1980米,

是一个天然的高山湖泊。湖面呈半

天池水

月形,长3400米,最宽处约1500米,面积4.9平方公里,最深处约105米。湖水

清澈,晶莹如玉。四周群山环抱,绿草如茵,野花似锦。有“天山明珠”盛誉。挺拔、

苍翠的云杉、塔松,漫山遍岭,遮天蔽日。

天池东南面就是雄伟的博格达主峰(蒙古语“博格达”,意为灵山、圣山)海拔达

5445米。主峰左右又有两峰相连。抬头远眺,三峰并起,突兀插云,状如笔架。峰

顶的冰川积雪,闪烁着皑皑银光,与天池澄碧的湖水相映成趣,构成了高山平湖绰约

多姿的自然景观。天池属冰碛湖。地学工作者认为:第四纪冰川以来全球气候有过多

次剧烈的

新疆天池

冷暖运动,二十万年前,地球第三次气候转冷,冰期来临,天池地区发育了颇为壮观

的山谷冰川。冰川挟带着砾石,循山谷缓慢下移,强烈地挫磨刨蚀着冰床,对山谷进

行挖掘、雕凿,形成了多种冰蚀地形,天池谷遂成为巨大的冰窖,其冰舌前端则因挤

压、消融,融水下泄,所挟带的岩屑巨砾逐渐停积下来,成为横拦谷地的冰碛巨垅。

其后,气候转暖,冰川消退,这里便潴水成湖。即今日的天山天池。新疆解放前,由

于山高路险,唯有胆大志坚而又精于骑术的才能探游天池。解放后,人民政府专门拨

款修筑了直达天池的盘山公路,并在湖畔建起别致的亭台水榭、宾馆餐厅以及其他旅

游设施,向中外游人开放了这块闻名遐迩的游览胜地。

天池,现在不仅是中外游客的避暑胜地,而且已成为冬季理想的高山溜冰场。每

到湖水结冻时节,这里就聚集着新疆或兄弟省区的冰上体育健儿,进行滑冰训练和比

赛。1979年3月我国第四届运动会速滑赛就是在天池举行的。环绕着天池的群山,

雪山上生长着雪莲、雪鸡,松林里出没着狗子,遍地长着蘑菇,还有党参、黄芪、贝

母等药材。山壑中有珍禽异兽,湖区中有鱼群水鸟,众峰之巅有现代冰川,还有铜、

铁、云母等多种矿物。天池一带如此丰富的资源和奇特的自然景观,对于野外考察的

生物、地质、地理工作者们,更具有魅人的吸引力。1982年被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

胜区。2007年5月8日,新疆天山天池风景名胜区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

A级旅游景区。

都统明亮:“见神池浩渺,如天镜浮空”,故名“天池”。

郭沫若曾在这里写下:一池浓墨沉砚底,万木长豪挺笔端

关于周穆王和王母娘娘的神话传说,李商隐曾作诗:瑶池阿木倚窗开,黄竹

歌声洞地哀,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

本文发布于:2022-12-30 07:38:3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5831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吐鲁番盆地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