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马拉拉》读后感
马拉拉·优素福扎伊出生在巴基斯坦斯瓦特河谷地区的一个普
通家庭,因倡导女性受教育权利而惨遭武装分子枪击头部,但是,
她奇迹生还。下面是提供的《我是马拉拉》,欢送阅读。
“一个孩子,一名教师,一本书和一支笔,就可以改变这世
界。”马拉拉曾这么说。常被“豢养”在过度安逸生活的我们常视
受教育之权利为稀松平常,甚至对它感到厌倦抑或疲惫。殊不知同
一片天空下,却有着极渴望受教和被平等对待的孩子们正为着这份
“奢侈的幸福”奋斗着。他们可能碍于猛水、荒漠或是战火,也或
许困于疾病、残疾或是,因而无法将自己的声音让全世界听到。不
过不可否认的是,他们都企盼一个璀璨的未来,马拉拉正是其中之
一。于是她选择无惧地站出来,不畏强权压制和武力胁迫,作世界
各地渴望受教孩子的发声筒。
从书中,透过马拉拉的双眸去看这世界,发现和过去自己的诠
释大为不同,也从中挖掘出自己和普遍青少年缺少了三样珍贵的特
质。
第一件是勇气——无论身处的环境多么恶劣,无论不晓得死亡
或明天哪个会先到来,都别踌躇步伐。因为当面向真理之光时,我
们没有退缩的理由。阅读此书时,马拉拉也用行动证明和强调勇气
之重要性。虽然在追求自由与平等的道路上,她也曾迷惘和无奈,
但值得祝福的是,她身后总有一对爱她、支持她的父母,使她勇敢
且有余力去追逐理想,甚至是面对死亡。我相信,能赋予这位少女
“一个在枪口下不畏说出正义之词的灵魂”之物,正是勇气。她深
知自己正在执行一件困难却正确的任务,但她相信“谎话必遭逢失
败,而真理必得着胜利”故她不退缩。深切期盼自己和同侪们在面
临磨难和挑战时,也能有着同马拉拉般的无惧,将勇气化作利刃,
斩断迷途。
第二是一双洞察世事的眼:阅读此书前,我从未去想过失去资
讯的感受为何。虽被埋没在这资讯爆炸的时代,日夜被资讯洪流逼
着前进,却像是在走马看花,不曾伫足了解这世界发生了哪些事。
和无法得知国际情势而焦急的马拉拉相比,深感羞愧与缺乏。我也
惊讶于和自己年龄相仿的她不仅见识广阔且思想超龄,谈起政治和
社会议题时是如此乐此不疲。她那双清澈的眼仰望的世界是多么有
温度且令人深刻,有别于大多青少年,她眼中的世界又深又广。曾
经我认为有感于世事实属浪费光阴,因为它们的变化速度超乎想象
且没完没了,如今我愿为马拉拉带给我的感动与冲击改变,擦亮双
眼,正视这世界。
最后,是不看轻自己的信心。我总是将“自己还小,现在能做
的事只有读书”的想法驻在心中,因而使我面对不公不义时,只能
两手一摊,冷眼旁观。虽然心中对此有怒言或遗憾,但最后终究被
心魔打败,将渴望完成的事寄放在遥不可及的未来,让自己好过
些。直到马拉拉一句“改变世界永远不嫌晚,也永远不会嫌太年
轻。”对我而言,就同一道救赎的光,照进我的心里,赶走心魔并
壮大我心中那位因否认自己而怯弱的小女孩。我认为,马拉拉不仅
帮助了那些权利受损的孩童和妇女,在另一层面更是鼓舞我们这些
养尊处优却内心贫乏的孩子们。她踏的每一步都是呼吁我们这些心
灵羸弱的青少年起身为自己的梦想奋战。
阖起书,闭上眼,内心涌入无限力量,我暗自许诺不再轻视自
己,因为我将昂首,并让自己的声音与这世界产生共鸣。
高中的时候,在一堂语文课上听到老师提到了“马拉拉”这个
名字,当时在讲男女歧视依旧严重,像印度的不成文规定:女生在
夜晚之后不能私自出门……很开心遇到了这本书,当她出现在我的
书架上的时候,我就止不住地想要研读。封面是马拉拉的真人图,
那像一个三十岁的阿姨,可当我看完这本书的时候,发现她只有二
十岁,仅仅比我们大一岁。这样的女孩为什么会经历枪杀呢?
她居住的斯瓦特是一个美丽宁静的山庄,父亲办了一个胡沙儿
学校,胡沙儿也是她的弟弟,在巴基斯坦男女歧视尤为严重,书中
说:“一个男孩的诞生可是一件大喜事,大家会鸣枪庆贺,往婴儿
摇蓝里堆满礼物,可男婴的名字会进入族谱。可是,如果生了女
孩,没有人会赶来祝贺这对父母,而身边的妇女们都会为母亲感到
惋惜。”没有文明的过度,就是如此的不可理喻,没有道理可言。
发生地震之后,一个像模像样的播送说出了这样的话:“别再
听音乐了,别再去看电影,别去跳舞,停止吧,不然真主会发怒,
用另一场地震来惩罚我们。”马拉拉从来不用丝巾遮住脸,因为她
说“那是我的标志”。当她问父亲为什么自己国家的妇女会遭受如
此不公平的待遇的时候,父亲讲了另一个凄惨的故事“阿富汗的父
女被一个叫塔莉班的阻止控制着。在那里,女子学校被烧成了灰
烬,所有女性都被迫穿上罩袍,从头裹到脚,只留一条细缝。……
女人不能高声大笑,不能涂指甲油,出门如果没有一位男性家人陪
伴,就会遭到殴打,或者扔进牢房。”看到这的时候,我的心里最
好笑的,如果我生活在那个组织的控制之下,仅仅是笑,不到半天
也会皮开肉绽的。这个社会永远有你想不到的事每时每刻都在发
生。
缺乏知识,还禁止女性学习。马拉拉站出来了,她有一位优秀
的父亲,鼓励她追逐自己的梦想——成为一名政治家,这样就不用
在发声的时候,到处求人。就像她躺在医院的时候,国家的某个领
导去看望她,并且说是因为塔莉班的屡次警告她没有听从,并且愿
意承当所有的医疗费用,并且要求马拉拉“给国家一个微笑”,我
看,面对自己国家的这种局势,一个领导人怎么可以提出这样的要
求,吃饭的时候有没有想过国民还生活在恐慌之中,就像马拉拉走
在马路上,背后传来一个声音“我要杀了你”,快步走回家,锁上
门,投过门缝知道那人在讲。父亲在一旁不说话,沉默就是最强
音,政府的空话什么时候可以停止!她还有一位智慧的母亲,在其
他妇女劝说马拉拉不带头巾是不对的,母亲选择尊重她的思想和自
由。她是马拉拉投身于这样的事业的最大支持。
马拉拉决定挺身而出为女性的权利而战的时候,就已经把生死
置之度外。公然和塔莉班的人作对,是愤怒的驱使,她并不害怕他
们的恐吓信,也不害怕各种骚扰。尽管她只有十岁,她的思想与
行动力远远地超过了一个成年人。在恐慌阶段,她为每一天教室越
来越少的学生感到痛心,她明白也能理解,但是她还是希望陪着她
的人多一些,就是因为有怨气不敢发声,才让塔莉班的人认为自己
不可一世,一次又一次地给了敌人伤害的时机。那触目惊心的描
述:“一个年轻的男生拦住校车,问:“这是胡沙儿学校的校车
吗?”确定之后,另外一个年轻人从后门翻开,问:“谁是马拉
拉?”然后就是三声枪声……”马拉拉被送往医院,医生说,能活
下来真是一个奇迹!子弹穿过太阳穴,靠近左眼,然后往下约18英
寸,射向左肩,然后嵌在那里。“本来,子弹有可能射穿眼珠,或
者射进脑袋的。”被射中的三个女孩,都活了下来,这说明什么,
“真理永远勇往直前!”
自后,她的事迹在各国传播开来,越来越多正义的声音说话
了,开始支持,开始重拾勇气。一个女孩的一个和平的受教育的梦
渐渐不只是梦,她的付出堪称无价,是里程碑的事迹。但是,马拉
拉不想要被标榜成为一个名人,她只是一个喜欢学习的好学生,是
一个懂事的女儿,是两个弟弟的大姐姐,然而更多的人关注的是她
的枪杀,因为好奇。14岁,是斯瓦特的成年人的标志。正好在她成
年的时候,获得了巴基斯坦首届国家青年奖,她的勇气和理念受到
认可。16岁的时候,马拉拉应邀去联合国发表演讲,这个女孩,把
知识当做武器,为了和平,挺身而出。
“今天是每一个女人、每一个男孩以及每一个女孩为他们的权
利而呐喊的日子。因为我站在了这里……茫茫人海中的一个女孩。
我扬起我的声音,不是我自己想叫喊,而是为了那些无声的声音也
能被听见。一个孩子,一位老师,一支笔,一本书,足以改变这个
世界。”
一个人的力量如此强大,而她还只是一个女孩。我们能否从中
学会什么,又会改变多少。道理永远不限于听听而已,有了行动才
有说话的底气。
高二看完《撒哈拉的故事》,很不理解最后的一篇文章,一群
人将一个漂亮的女生和她的男朋友分开,并且为首的当场击毙了男
朋友,那个首领曾经被那个女生拒绝过,他将女生的衣服撕坏,还
大声地说:“这女生就在这儿啊,想干啥就去干”,没想到一群不
知廉耻的人,简直是禽兽不如!当这样的一幕出现的时候,我想到
的是,鲁迅先生说的一句话“喜欢看热闹”,我可以感受到自己的
撕心裂肺,尤其是看到真实的一幕,三毛的心该有多刺痛。
就像书的反面写着:
“我不悲伤,也不害怕,我只是在想:我的长相并不重要。我
还活着,我为次心存感谢。”
这本书是不一样的震撼,我明白了真正的勇敢,如痴的爱书,
还有善良的马拉拉。
本文发布于:2022-11-23 12:57:1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580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