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诞行为学读后感5篇
《怪诞行为学》读后感1
“我们常常暗下决心节食锻炼,但是只要看到甜点小推
车一过来,我们的决心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你知道这是为什
么吗?我们有时候兴致勃勃去购物,买回来一大堆东西,却
放在家里用不上。这是为什么呢?头痛的时候,我们花5美
分买的阿司匹林吃了不见效,可是花50美分买的阿司匹林
却能立竿见影。这又是为什么……”这是《怪诞行为学》一
书开头的一段话,给我们抛出了很多生活中的疑问,而这本
书就是用各种实验和逸闻趣事来解答这些问题的。
作者艾瑞里是美国杜克大学经济学家,正如他在书中所
说的那样,“很多人对我说,我观察世界的方式异乎寻常”。
的确,作者一反传统的认为人是理性的这一基本假设,揭露
了生活中种种的非理性的,怪诞是行为,并从社会学和经济
学的角度加以解释,“帮助你们从根本上重新思考使你们和
周围其他人生生不息的动力是什么”。比如作者对于头痛时
吃什么药最见效的问题,同样的药,不同的价钱,结果是50
美分定价的药比5美分定价的药更有效,这个时候人是非理
性的,但是非理性却在我的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了比这更多
的影响。生活中类似这样的例子有很多,人们会去疯抢免费
的但并不需要的东西。
《怪诞行为学》颠覆了传统的看世界的眼光,打开了另
一扇看待这个社会的窗口,为我们展现了“另一个”世界。
读来令人恍然大悟。在字里行间,都让人忍俊不禁,发出感
慨和共鸣,“我也是这样”或“我周围的人就是这样的”,引
发人对于非理性的思考,教人更加理性的对待生活和经济活
动。但是如作者一样,往往是“暗下决心”,最后还是陷入
了非理性的怪圈。尽管如此,还是忍不住继续往下读,读完
掩卷而思。
《怪诞行为学》读后感2
人总是以为自己是理性的,却往往在不经意间为自己的
不理性买单。
有时候我们想买一件商品,发现有三种不同的价位可供
我们选择,一种低档位的,一种中档位的,另外一种非常高
档位的。大多数时候我们都会选择中档位的。
这就是商家的陷阱,他们的目的就是想让我们选择中档
位的,高档位的只是用来诱惑我们的。
精致的餐具、优美的环境会让我们觉得食物更美味了;
漂亮的衣服、精致的包包也会让我们觉得更加美丽自信;我
们总觉得自己的孩子是非常聪明可爱的;如果我们预先听到
过对一件事物的评论,我们就会在面对它的时候有一定的心
理预期,也叫锚定。
作者丹·瑞斯通过大量的实验证明:很多时候我们并不
是理性的。在日常生活中是这样,在经济行为中也是这样。
我们愿意为了10美元的东西能省5美元而花费精力,
但不愿意为1000美元的东西省5美元而费劲;
大多数的人都有拖沓的恶习,给他一个底线,或者外部
的声音作为控制,就能很好的改善;
幸福感并不是和自己的薪资有关,而是和周围人的薪资
有关。如何提高自己的幸福感,就要改变自己的比较系统,
不要攀比;
在不涉及金钱的时候,很多人都会作弊;也许你不会拿
办公室里的一角钱,但你觉得拿一支铅笔是没有影响的。
读这本书让我对自身以及人性都有了更深的认识。恨多
时候我们对事物的认知都会陷入自己的锚定范围内,容易被
困在问题里,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好好思考这件事情,是什么
影响了我们对它的判断,我们应该怎样做取舍,应该以什么
为重心,我们的目的、目标是什么,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有什么是可以被砍掉的
我想,人就是这样一步步成长起来的。在明晰的规划中,
找准自己的目标,拒绝拖延,拒绝其他枝枝杈杈的干扰选择,
一次次反省和复盘自己的错误,从而能够找到正确的路坚定
地走向自己的目标!
《怪诞行为学》读后感3
一、读此书的初衷
我能去阅读《怪诞行为学》这本书完全是出自偶然。最
近在研读一些关于理财方面的书籍,昨天下午完成工作任务
的时候,我随便拿同事的手机捣鼓了一下,发现他手机里面
有一些关于理财方面的书籍,首页大约有六七本电子书,我
看了看,感觉我对于每本书都挺有兴趣的,于是我打算按顺
序下来,有时间的话,就将没看过的书都看一遍,第二本书
刚好是我没看过的,这本书就是《怪诞行为学》。抱着随便
看看的心态浏览的下这本书,它的引言就将我深深的吸引住
了,引言里所阐述的一些问题让我感觉到很亲切而又很陌
生。亲切的是,里面所说的问题正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
到的情景;陌生的是,我不清楚这些日常生活中现象里面存
在着哪些问题。这本书的主要目的就是阐释日常行为里面所
携带的某些问题。于是,好奇而又渴望知道的心理,让我用
了几个小时的时间将这本电子书给啃完了,不能说完全消
化,但是对于我们所经常面临的种种问题有了一个比较清楚
的认知。
二、本书的大致内容
本书分为十三个章节来讲述我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
些问题。引言部分解释分析了为什么作者会去探索日常生活
中我们都未曾察觉到的一些非理性行为,他之所以会去发现
并且研究这些问题,是因为在他18岁的时候,由于镁光灯
的爆炸,使他大面积烧伤,之后的三年他被迫住在医院里,
浑身上下全是绷带,由于这样特殊的情况,让他无法像正常
人一样参加各种社交活动,让他感觉好像与世隔绝一样,也
就是在这时,他像旁观者一样,开始观察曾经构成自己日常
活动的各种行为,并且开始反思各种不同行为的目的,这些
行为包括他本身的也包括他周围的人。
本书的每个章节的开头都是由几个我们日常生活中经
常遇到的现象组成的,作者为了验证论述的准确性,都对各
个论述加上了实验的验证,继而再解释出现这些行为的原因
或者是告诫我们如何在生活中避免发生这件事情的发生。
三、读完书之后的收获
读完这本书,我收获颇多,现在就将这些收获归纳为十
个小点,与大家进行分享。
1、第一个锚不仅影响到我们当时的购买决定,而且影
响后来的许多决定。所谓的锚就是我们对于某种类型商品的
心里认定的价格。我们经常在不自觉的情况下提高自己的消
费水平,或者是不自觉的购买价格很高昂的东西,或者是有
些不经意的习惯。当我们意识到我们有这些行为的时候,我
们不妨首先从质疑这种行为开始,它是怎么开始的?同时问
下自己从中能获取多大的快感,这一快感真的就如同你预期
的那么大?你能不能把预算压低一点,更好的把省下的钱用
在别处?我们还应该特别关注我们所做的首次决定,它的长
期效应会渗透到未来我们所做的很多决定里。即使它们在某
个时间合理,现在仍然合理吗?
2、当我们遇到某些免费的东西的时候,我们先不要被
免费所蒙蔽,我们在购买之前要先思考下,这些东西是我们
需要的吗?如果把它们购买回去,它们会不会成为我们不用
的堆积品?我们当时购买它们只是因为它们免费或者是购买
它们的时候有免费的赠品?当博物馆或者什么景点或者什么
餐厅进行免费开放或者免费试吃的时候,我们要思考下要不
要因为贪免费而去那边排队等候?因为往往免费的东西总是
有一大群人在那边等候,我们也跟随他们这么做是不是没有
什么损失?其实不是这样的,我们在等候的过程当中浪费了
时间,浪费了原本可以做其他事情的机会。人头攒动免费开
放的博物馆你能看到的估计只是很多很多的人,而无法静下
心来细细欣赏,贪便宜有时候还真是得不偿失,所以还真是
需要三思而后行。
3、社会规范和市场规范是鱼和熊掌,如果确定使用哪
种规范之后,最好不要任意更改,因为随意更改的后果往往
是鱼没了,熊掌也没了,导致两者都无法产生有效的约束力。
但是社会规范会比市场规范产生的效果更加明显,而且更加
持久。礼物和现金相比,礼物给人带来的感动是远远高于现
金给人带来的感动,而且人们对于礼物的感动时间往往持续
更加长。
4、通过设定计划和完成期限摆脱自己的拖沓习惯,用
各种办法给自己时间思考某些高额消费的必要性,通过各种
方式,让自己清楚的意识到储蓄的重要性,并通过某种方法
让自己养成定期储蓄的好习惯。
5、我们可能往往认识不到,无论哪种情况,保留余地
的同时我们也放弃了别的.东西。我们为了一些不一定重要
的事情疲于奔命,却忘记了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下功夫。其
实选择一个选项然后一心往这个方向努力,而不是在那边犹
豫不决要选择哪个,确定了就坚持住,因为无论做哪种选择,
那些相对来说的细小差别总还会存在。在选择间纠结浪费的
时间,可以让我们在确定的选择上做更多的事情。
6、预期还可以形成成见。成见,说到底是人们希望用
来预测体验,是人们对信息进行分类的一种方式。大脑不能
在每一种新环境下仅凭片段就开动,它必须建立在从前收到
过的信息基础上。由于这一原因,成见并不是从本质上就是
有害的。它为我们不断地理解周围复杂的环境提供了捷径。
但是,因为成见给我们提供了对某一群体成员特定的预期,
它也可能对我们的认识与行为有不利的影响。
7、信念和预期影响人们对于视觉、味觉和其他感官现
象的认识与解析,还会看到人们的预期能够改变他们的主观
甚至客观体验从而对他们施加影响,有时候这种影响是非常
巨大的。如我们总是会感觉贵的东西的效果一定会比便宜的
东西效果好,仅仅看到医生对某一治疗方案或手术表现出的
热情,就可能使患者未经治疗就产生某种有益的效果,这些
就是信念的部分表现;经过重复的体验,人们体内就建立起
一种期望。
8、当我们处在某种条件下,个人利益与道德标准发生
对立,我们容易向现实“屈服”,以一己之私去看待世界,
从而变得不诚实——这是我们能保持清醒,至少认识到这种
可能。如果我们认识到自己的弱点,就可以防范于未然,尽
力避免这种情形的发生。
9、离现金一步之遥的作弊最容易发生。
10、为了自己不受别人的影响,可以在点餐的时候先想
好自己要点的东西,然后写下来,或者是在服务员一过来的
时候就马上点餐,这样做的好处是不会因为想要突出自己的
个性而让自己选择了自己不喜欢的东西,通过这种做法可以
让自己根据自己真实的心意点餐,让自己吃得愉快并且消费
也愉快。
《怪诞行为学》读后感4
生命中我们常有莫名其妙的举动,你真的会失控?一时
冲动就是没有道理可言?错!所有的现象,背后都有经济的力
量供求关系的谬论:或许起初的时候,珍珠并不是很值钱,
甚至根本不在人们的视线范围呢?但就是有的人,会在起初
他进入市场的时候,捧高他们的价值,并标上难以置信的天
价,渐渐地,人们理所当然的认为珍珠确实是个好东西,可
是,它真的有那么值钱吗?还不一定。
人们为某个东西定位的时候,总是愿意以锚作为标准,
何为锚呢?就是初始的一个标准,例如:早期的店铺里散发
着烤咖啡豆的香味(咖啡豆的质量要优于邓肯甜甜圈店的)。
他们销售别致的法式咖啡压榨机。橱窗里摆放着各式诱人的
点心——杏仁牛角面包、意大利式饼干、红桑子蛋奶酥皮糕
等等。邓肯甜甜圈店有小、中、大杯咖啡,星巴克提供小、
中、大和特大杯,还有各种名称高贵华丽的饮料,如美式咖
啡、密斯朵牛奶咖啡、焦糖玛奇朵、星冰乐等等。换言之,
星巴克不遗余力打造这一切,来营造一种与众不同的体验—
—这种不同是如此之大,甚至让我们不再用邓肯甜甜圈店的
价格作为锚来定位,与此相反,我们会敞开思想接受星巴克
为我们准备的新锚。星巴克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也就在这里。
零成本的成本
在促销及优惠的情况下,我们为什么愿意用高价去买自
己不需要的东西,首先头脑的潜意识里,认为这种情况下,
自己是受益的,尽管目前不需要,或许将来需要;或者就算
是不需要自己也亏不多大,促使大量的人民币流入商家的口
袋。
社会规范的成本
一个人愿意免费做义工,给补贴却不愿意做了,或许钱
不是激励员工的最有效办法。
一旦社会规范与市场规范发生碰撞,社会规范就会退
出。换言之,社会规范很难重建。一旦这朵盛开的玫瑰从枝
头落下——一旦社会规范被市场规范打败——它很难发挥
任何效力。
或许我们认为形形色色的人群所做出的任何行为都是
理性的,但是基于内心的世界,我们无法去定位,无法去深
入理解,只有我们自己知道自己的行为是为何产生的?与其
说怪诞,但不如说人类行为是一项了不起的事业,因为它帮
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揭开我们日常生活中许多不解之
谜。《怪诞行为学》是一本行为经济学的通俗读物,个人觉
得它与《别做正常的傻瓜》相类似。不过,有区别的是,本
书的作者由于童年时的经历(全身被烧伤60%——70%),使得
他看问题的角度和常人差异很大,他倾向于分析人们的非理
性行为。他就是出生于以色列的丹。艾瑞里。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决策往往会受到心理因素或者情
绪的影响,往往不能作出理性决策。例如,原本很容易作出
的抉择,在外界因素的诱导之下,往往会使人们的决策发生
改变。商家往往会利用这一点,设置一个诱饵,往往能使客
户花费更多的金钱。人们对于自己收入的预期往往也会因为
与周围环境的改变相联系。也许当初的预期并不高,但是在
达到了这一目标之后,由于周围人群的收入较高,人们对于
自我的要求就会提高,这就是所谓的“人心不足舌吞象”吧。
这些非理性的决策就与人们喜欢比较有关,在奚恺元的《别
做正常的傻瓜》一书中就已经作了一定的描述。
人们在选择消费品的时候,通常被认为往往是根据商品
的价值属性和价格等因素作出决策。大体上而言,偏好是比
较稳定的。但是,也许因为偶然的机会,偶然尝试了某种商
品,就在内心中形成了一种锚,由此导致自我“羊群效应”
式的偏好转变,也就是书中所提到的所谓“供求关系”的失
灵。至于零价格物品搭售使得人们的消费增加就是显而易见
了。商家们往往利用顾客们喜欢占便宜的心理,在销售一些
商品的时候附带赠送一些小礼品,使得顾客们不受自我控制
地买了许多原本不需要的商品。所谓的“折价”销售原理基
本也是一致。
在社会中往往是市场规范和社会规范并存。人们在对待
不同的事情时必须搞清楚应该运用哪种规范来解决问题。有
些事件只能运用市场规范来运行,而有些问题却只能运用社
会规范,如果强行运用市场规范来解决,需要支付数倍的价
格,而更多的时候则是支付多高的价格也解决不了实质问
题,例如教育以及一些慈善活动。
我们再把视线由普通的经济现象扩展到各种社会现象
之中,我们同样能够发现许多非理性行为。平常品性很好的
人,由于突然受到刺激,也有可能突然失控,还有可能造成
比较大的危害。前不久发生的北科大学生抢劫也属于该类情
况。人们由于情绪上的冲动有时也会造成一些异想不到的后
果(往往是平常自己觉得不道德的)。并不是每一个案件都是
蓄谋的。弗洛伊德曾经这样评价过人性,人格大体上都是分
裂的,在每个人的内心都存在一个阴暗的本我,自我,一旦
这个阴暗的自我被激发出来,往往会形成很严重的后果。而
应对这类事件的发生,只能未雨绸缪。
艾瑞里虽然在书中侧重于考察非理性行为(诸如此类非
理性行为的介绍还有许多),不过在每章的最后还是在探讨
如何解决非理性行为所造成的不良后果,目的还是在于使读
者能够理解如何让自己的行为理性化。当然,非理性行为的
诱因有时也难以被透彻地观察出来,这使得人们的行为理性
化更加困难。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之中就曾经写道:理
性何等高贵,才能何等伟大。
《怪诞行为学》读后感5
我的一位朋友在跨国公司任职,他每次乘飞机旅行总要
到机场的西餐厅就餐,至少得喝杯咖啡。这些事他本可以从
从容容地在家里或附近的什么地方解决。据我所知,机场的
餐饮并不比其他地方的更好,价格却要高出很多。但是,朋
友仍然保有这个小小的“嗜好”。我问他为什么,他的回答
令我大吃一惊。他说,机场的高价消费让他感到有一种“惩
罚”了公司的快感。当然,我的这位朋友绝对不会利用职权
把公司的钱装进自己的腰包。但是,为什么他会利用政策之
便让公司遭受损失呢?
读完《怪诞行为学》后,我才明白当公司与员工的关系
完全成为市场规范下的产物时,社会规范就会永远退场。换
句话说,公司与员工的关系符合理性经济学所谓的“成本—
收益”原则,双方都拼命想从对方那里多捞一点“好处”。
如果双方关系在市场规范下,那么员工每周工作40小时,
公司付给员工相应的报酬,这是“在商言商”。而在社会规
范下,公司会给员工提供子女“日托”服务、免费午餐、给
予生病时的照顾和在经济萧条时不裁员的承诺。在市场规范
下,雇员很难对公司保持较高的忠诚度,而社会规范是激励
员工保持忠诚的最好办法。
在如今的市场环境下,创新远比制造重要,人力资源也
比机器更有价值。越来越多的公司看到和雇员建立社会规范
的优势。如果要将员工的潜力最大限度地开发出来,单纯依
靠交换原则下的市场规范是不可能的。国有企业曾一度是社
会规范的“化身”,它的终身雇佣制、良好的福利都吸引了
许多优秀人才。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也面临着人
才流失的问题。如何建立一套更为优化的制度,在市场规范
和社会规范之间取得微妙的平衡,使组织既能保持高效运
作,又能促进企业与人的和谐发展,这是今天许多国企面临
的重要课题。
传统经济学假设人是理性的,会按照“成本—收益”原
则来进行决策。但这个世界上还有大量用理性经济学原理无
法解释的现象。例如,为什么富人会嫉妒比自己更富有的人?
为什么别人的选择会影响我们的偏好?为什么我们会疯抢根
本不需要的东西?为什么我们白干活高兴,干活赚钱反而不
高兴?为什么面对非现金资产我们更容易不诚实?诸如此类。
行为经济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这些问题。
它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解释人的行为,是心理学与经济学
的结合。同时,它需要通过大量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结论,因
此又被称为“实验经济学”。实验经济学颠覆了传统的理性
经济学假设,更加符合现实世界中人类的思维模式。它从日
常生活小事入手,引发读者对习惯性事物的反思,并把这种
反思引向市场机制的选择、社会道德重建以及民族矛盾冲突
等关乎人类福祉的主题上。行为经济学与传统经济学的结合
对于我们研究发展出一套更加有效的社会机制和自我调节
机制很有帮助。
该书的作者丹·艾瑞里是麻省理工学院的经济学教授,
最终却因他个人生活中的不幸遭遇,成就了他独特的世界
观,使他能够从心理学的角度进一步思考人类决策背后的非
理性因素。正如艾瑞里所言,他写作该书的目的是“使人们
从根本上重新思考我们和周围其他人生生不息的动力是什
么,影响人们决策背后的心理机制是什么”。它能帮助我们
看到某些错误的发生是有系统、有规律的,看到我们一错再
错的原因,从而设计出更好的应对措施来避免重复失误。
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存在大量非理性现象,尤其在不确定
的转型时期,这种现象更为普遍,如房价暴涨暴跌、自杀人
数的增加、仇富和拜金、与渎职等等。因此,行为经济学对
转型中的中国不仅有理论意义,而且有更多现实意义。
该书不同于一般的经济学学术著作,它所研究的事物与
每一个人息息相关,读起来妙趣横生。读过之后,你会对人
类的行为有一个全新的认知。它将帮助我们创造一个更加美
好的世界。
本文发布于:2022-12-30 06:18:0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5792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