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故宫历史
明故宫区位
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即位称帝,以应天府为南
京,开封为北京,并于次年在凤阳兴建中都城。由于人力物
力全被集中于中都城池和宫殿的兴建,因此南京宫殿的扩
建工作再度终止。此后数年间只对已有宫殿进行了必要的维
修。
洪武八年(1375年)朱元璋放弃营建中都的计划,集中
力量修建南京。此次修建,增设了午门左右两阙,在奉天
门左右增加了东西角门,并增建文华殿、武英殿等建筑。洪
武二十五年(1392年),再次增建,在皇城外增设宫墙,以
新墙之内为皇城,原皇城改称宫城。在宫城前建造了端门,
承天门,金水桥,形成"T"字型广场,向南直抵1373年建
造的洪武门。广场东侧为五部(刑部在皇城之北的太平门
外),西侧为五军都督府。
南京故宫修建时注意了风水的问题,以紫金山的富贵山
为靠山,但是由于选址的局限,内廷部分是在被填平的燕雀
湖上建造的,虽然采用了打入木桩,巨石铺底,以及石灰三
合土打夯等方法加固地基,但日久之后仍然出现地基下沉的
问题,宫内容易形成内涝,排水不易。同时宫城离外城过
近,战时不易防卫。
建文四年(1402年),燕王朱棣攻破京师,建文帝出逃,
马皇后在宫中自焚死。朱棣即位后仍居于南京皇宫中,但同
时下令以北平为行在,准备迁都。永乐十八年(1420年),
北京宫殿建成,次年朱棣迁都北京,此后南京宫殿不再使用,
但仍作为留都宫殿,委派皇族和内臣管理。崇祯十七年(1644
年),福王朱由嵩在此即位,一度建立南明政权。此时的明
故宫内大多殿宇已经坍毁无存,南京太庙也早已被焚毁,朱
由嵩进行了一些修复工作,兴建了奉天门,慈禧殿等建筑。
清灭南明后,改南京为江宁,将明皇城改为八旗驻防城,
设置将军及都统二衙门于明故宫中。康熙年间,曾取明故宫
石料雕件修建普陀山庙宇。太平天国攻陷南京后,没有使用
明故宫作为宫殿基址,而是在城中另择新址营建新宫,此间
拆取明故宫大量石料和砖瓦。至太平天国灭亡时,明故宫的
宫殿和宫墙已基本无存。
中华民国时期,曾计划以明故宫地区为中央行政区,但
由于财力和战争的原因,该计划没有全部实现,只是在明故
宫遗址范围内修建了中国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会和中国国
民党中央党史资料陈列馆。1929年修建的中山东路从明故
宫遗址中穿过,将其划为南北两部。至民国后期,明故宫已
成为一处小型机场。
编辑本段建筑形式
南京明故宫复原图
明太祖朱元璋攻取集庆(南京)后,改集庆路为应天府。
朱元璋为做皇帝,“命刘基等卜地定作新宫”,最终选定这
块地当“钟阜龙蟠”、“帝王之宅”的风水宝地。相传朱元
璋征发军民工匠20多万人,填燕雀湖“改筑新城”。工程
始于公元1366年,历时一年建成,壮丽巍峨,盛极一时。
这座朱元璋的宫殿,由皇城与宫城两部分组成,合称皇
宫。皇城在外,围护着宫城。据当今学者考证,皇城范围东
起今南京机电学校与南京博物院以西一线,西至竺桥、逸仙
桥以东,南到光华门,北至佛心桥一带。南北长公里,东西
宽2里,周长9公里,呈凸字形。皇城开有六道门:正南为
洪武门,正对着都城正阳门(今光华门);东南为长安左
门,外为长安街(今八宝街);西南为长安右门,东为东安
门,西为西安门;北为玄武门。宫城又称大内,俗称"紫禁
城",开有六道门:正南是午门(今午朝门),东南为左掖门,
西南为右掖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正北是北安门。
在皇城与宫城之间还有两道门,南为承天门,北为端门,与
洪武门、午门处在同一条中轴线上。
明故宫遗址公园
沿着明故宫内的南北中轴线,由南向北,对皇城与宫城
作一次巡礼。由皇城南端的洪武门进,到承天门中间的御道
上,有五座石桥,名“外五龙桥”,桥下就是外御河。在洪
武门至外五龙桥之间的御道两侧,是明朝中央官署区。御道
西侧是高级军事指挥机构,包括中、左、右、前、后五军都
督府,以及太常寺、通政司、锦衣卫、旗手卫、钦天监等;
御道东侧是中央高级官署,包括宗人府、史部、户部、礼部、
兵部、工部,以及翰书院、詹事府、太医院等。在承天门与
端门之间的御道两侧是庙社区,东边设置了祭祀皇帝祖宗的
太庙,西边则是祭祀神灵的社稷坛,再向北走就到了午门。
进入午门,又有五座石桥,称“内五龙桥”,桥下为内
御河。过了桥就是奉天门,由南向北依次建有奉天、华盖和
谨身三大殿。三大殿的东侧有文华殿和文楼,西边有武英殿
和武楼,统称为“前朝”五殿。奉天殿,就是人们常说的金
銮殿,是朱元璋举行重大典礼和接受文武百官朝贺的地方。
后来北京故宫的太和、中和、保和三殿,就是模仿奉天、华
盖、谨身三殿建造的。
三大殿之后,是皇帝与后妃生活起居的地方,名叫“后
廷”。处在中轴线位置上的是乾清、交泰、坤宁三宫,左有
柔仪殿(东宫),右有春和殿(西宫),两殿相对。东北角为
东六宫,西北角为西六宫。在春和殿西侧还有御花园。“前
朝”与“后廷”相结合,组成“朝廷”。
整个明故宫,殿宇重重,楼阁森森,雕梁画栋,万户千
门,金碧辉煌,气势恢宏,曾作为明初洪武、建文、永乐三
代皇宫,长达54年之久。直到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明
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南京明故宫才正式结束王朝皇宫的使
命,但仍由皇族和重臣驻守,地位仍十分重要。
编辑本段建筑分布
简述
南京皇城图
整个明代皇城区,位于南京城的东部,是以皇城与宫城
为主体、以一系列建筑旨在突出皇权“神圣”为内容、以全
国最高中央行署机构为大明王朝核心区域(只有“三法司”
在太平门外),也是明初南京城的核心所在。明南京皇宫规
模宏大,布局严谨,成为后来兴建的北京皇宫的母版。明南
京皇宫由内宫城和外皇城两部分组成,均坐北向南。
明故宫复原图
编辑本段宫城
宫城,又称大内、内宫,俗称紫禁城、紫垣,是朱元璋
起居、办理朝政、接受中外使臣朝见以及皇室成员居住之地,
位于南京四重城垣最里边一重,有御河环绕。元至正二十六
年(1366年)受朱元璋之命,由精通堪舆术的刘基占卜后填
湖而建,因而地势南高北低。宫城坐北朝南,平面略呈长方
形,宫墙主体南北长约公里,东西宽约公里,周长约公里,
明故宫主干道
在宫城墙体上,初期开有城门4座,洪武“十年改作大
内午门,添两观。中三门,东、西为左右掖门”,故共建有
6座城门:南面的正门为午门,在午门左右两侧为左掖门和
右掖门,西门为西华门,东门为东华门,北门为玄武门。玄
武门,俗称“厚载门”(即今误称的“后宰门”),取《易
经》坤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午门前,是传达圣旨及朝廷文告的地方,也是皇帝处罚
大臣“廷杖”之地。据说,朱元璋时代的“廷杖”还算比较
文明,受此惩罚的大臣不脱衣、裤,但受罚后,也需卧床数
月,而后得愈。从午门入,有宫墙环绕,过内五龙桥,便是
奉天门。奉天门左有东角门,右有西角门,门上都有楼阁。
据说当年皇太孙被朱元璋立为皇储后,他的几个叔叔不服,
皇太孙曾与太常寺卿黄子澄在东角门上商讨过对策。即位以
后,建功立业文帝命黄子澄兼学士,在欲削藩王兵权之前,
特意问黄:“先生忆昔东角门言乎”黄回答:“不敢忘。”
建文帝遂下决心削藩,引发了后来的“靖难之役”。东角门
的南边有左顺门,可通文华门入宫城左路抵文华殿(太子讲
学处则称“大本堂”,疑在文华殿一侧),亦可通东华门;
西角门的南边有右顺门,可通武英门入宫城右路抵武英殿
(明代中期,殿内曾供奉朱元璋和朱棣的画像),亦可通西
华门。
在宫城的城门中,目前午门的墙体部分尚存,只是门上
的五凤楼早已毁圮,仅留下石柱础;东华门基本保存完整,
西华门已毁。公元2000年,有关单位在原址上因建楼挖基
础,才发现了该门的遗址。目前,有关部门已决定对该遗址
予以保护。
过奉天门就是皇宫最重要的三大殿建筑。奉天殿,是三
大殿的主体,上盖琉璃金瓦,双檐重脊,雕梁画栋,朱漆描
金雕花的门窗,在阳光下发出熠熠光芒,这就是人们通常所
说的“金銮宝殿”。当然,这都是洪武十年以后的事了。它
是朱元璋举行重大典礼和接受文武百官朝贺的地方。朱元璋
“创业伊始,励精图治,在早朝之外还有午朝和晚朝,规定
政府各部有一百八十五种事件必须面奏皇帝”。从这段记
载,我们似乎可以想像当年这里政务繁忙的景象。
奉天殿旁左庑向西边的称文楼,右庑向东边的称武楼。
奉天殿的后面是华盖殿,它像一座亭子,四面出檐,渗金圆
顶,殿顶上还缀有硕大的金球一颗。殿旁东有中左门,西有
中右门。每逢春节、冬至和朱元璋的生日,朱元璋都要在这
里先行接受内阁大臣和宫廷执事人员的参拜,然后才去奉天
殿接受百官的朝贺。再向后去就是谨身殿,规划仅次于金銮
殿,也是一座双重飞檐的大殿。以奉天、华盖、谨身这三座
宏伟的建筑为主,构成了宫城“前朝”的主体部分。
奉天殿
在“前朝”的后面,属于“六宫”(亦称“后宫”)范
围。后宫南面正中的大门为乾清门,门外左右各有金狮一座,
乾清门内为乾清宫大殿。宫殿左边有日精门,右边有月华日,
殿的东西有斜廊,廊后左边有东暖阁,右边有西暖阁。乾清
宫后面是省躬殿,制式如同华盖殿,略小一些。省躬殿后为
坤宁宫,是皇后居住的地方。坤宁宫的东、西两侧,建有柔
仪殿和春和殿两座别殿。后宫之制甚严,经朱元璋先后5次
修订而成,宫人不仅不得出宫,甚至连书信也不得传出,违
者杀无赦。
此外,宫城内还有祭奉朱元璋祖先的“奉先殿”;珍藏、
修编经典书籍的“文渊阁”,位于奉天门之东;专门为“东
宫亲王读书”而建造的“大本堂”;以及富丽堂皇的诸多宫
廷建筑。如今,后宫一带保留下来的遗迹,只有当年后宫西
北角御花园中的一座假山(部分石刻及构件,现已被搬移到
太平门外白马公园内)。
宫城中还有一座不算太小的“动物园”,可是它却没有
大象房。可能是大象体积、重量过大,不便安置的缘故,就
将东南亚各国使臣及南方官吏进贡的大象,大多集中在南京
聚宝门和通济门外一带,加以驯化(故南京外郭城门名有
“大驯象门”、“小驯象门”之称谓)。洪武十九年(1386
年)十二月,在南京城南的郊外“创置象房”。经过驯化后
的大象,在需要时送进宫中进行表演。
早期的宫城建造比较简朴,从现今遗留的南京午门须弥
座石刻和凤阳午门须弥座石刻进行比较后,可以明显看出。
1375年(洪武八年)9月29日,“诏改建大内宫殿”。经
过两年的时间,“改作大内宫殿成……制度皆如旧,而稍加
增益,规模益宏壮矣”(《明太祖实录》卷一一五)。南京宫
殿上的所有坊额、匾额,据称统一由詹希源手书。宫城城墙
的城砖,早期由军工夫在应天府当地烧造,后来在改筑宫城
时使用了一些其他地方烧造的城砖。
皇城
五龙桥(金水桥)
皇城,是护卫宫城最近的一道城垣,环绕宫城等距而建。
永乐年间拓皇城西垣,致使西华门至西安门的距离,要比东
华门至东安门的距离长一倍左右,平面呈倒凸字形。皇城与
宫城以及所囊括的建筑,合称为“皇宫”。
在皇城城垣上共开筑城门7座:皇城的正南门是洪武门,
位于京城正阳门(即民国时期改称的光华门)内北面。进洪
武门后,为南北向的千步廊,两边建有连续的廊屋,由南而
北,到承天门前的横街分别转向东西而成为曲尺形。千步廊
后面两侧为“五部六府”中央官署的所在地。过了外五龙桥
即是承天门(相当于北京天安门)。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
改建大内金水桥,在宫城南面正中的午门至皇城南面正中的
承天门之间,建端门以及端门和承天门楼各五间,端门两旁
的御道东西两侧,建有南北向的宫墙,把东面的太庙、西面
的社稷坛隔在外头,使得这条御道更加森严,成为通向宫城
的惟一交通线,因而承天门虽是建在皇城的正南,实际上成
为进入
午朝门公园
宫城的正南第一道门。承天门前南北走向的皇墙上,建有衔
接长安街东、西相向的长安左门和长安右门;在皇城主城的
东面为东安门,西面为西安门,北面为北安门。
在皇城西南角的皇墙下,为宦官诸监所在地。其他各司、
局、库、房、厂等为朝廷服务的机构,有的设置在宫城里,
有的设在皇城内。
皇宫内、外的河道上,除了建有内、外五龙桥,还在东
长安门外附近建有“青龙桥”,在西长安门外附近建有“白
虎桥”,即堪舆术中常用的所谓“左青龙,右白虎”之制。
殿堂坛庙
残留的柱础
朱元璋在南京时期,虽然一再强调要简朴,但建造殿堂
坛庙时,却完全不是如此。其用心之良苦,建造之讲究,一
点不含糊。以祭祀的坛庙为例,朱元璋先后建造、改建过的
主要祭祀坛庙有:圜丘、方丘、天地坛,社坛、稷坛、社稷
坛,太庙、帝王庙、功臣庙等,约20多座。当然,这些建
筑现已无存,我们只能通过史料中的文字,来想像当年散布
于南京城墙内外的这些建筑的模样和规制。
圜丘(建于1367年),祭“天”之所。在京城东南正阳
门外钟山之阳(即今天堂村一带),仿汉制为坛二层。第一
层“广七丈,高八尺一寸,四出陛。正南陛九级,广九尺五
寸;东、西、北陛亦九级,皆广八尺一寸”。从坛的表面一
直到坛基,全部秋以琉璃砖,四面以琉璃栏杆环之。第二层
“周围坛面皆广二丈五尺,高八尺一寸。正南陛九级,广一
丈二尺五寸;东、南、北陛九级,皆广一丈一尺九寸五分”,
坛面以及栏杆均如第一层之制。
午朝门公园
方丘,祭“地”之所(1377年后废)。“在太平门外钟
山之北,为坛二成(层)……”其制式大致与圜丘同。圜丘
与方丘,一个祭天,一个祭地,取“天圆地方”之意。洪武
十年(1377年),朱元璋感到“天地犹父母,父母异处,人
情有所未安”,“乃命即圜丘旧址为坛,而以屋覆之,名大
祀殿”,也就是后人所称的天地坛。
社稷坛(初建于1367年),祭祀土神、谷神之所。“在
宫城之西南,背北向。社东稷西,各广五丈,高五尺,四出
陛,第陛五级。坛用五色土,色各随共方……”。早期的社
稷坛,实际是“社坛”和“稷坛”两座坛,共用一个地方。
直到洪武十年秋八月癸丑日(1377年9月10日),才“改建
社稷坛于午门之右,共为一坛”。
太庙(初建于1367年),祭祀朱元璋一系的祖宗之所,
位于宫城东南,与社稷坛隔御道相向。四祖各为庙,“皇高
祖居中,皇曾祖东第一,皇祖西第一,皇考东第二,皆南向”,
每座庙中供奉神主,东西两夹室,旁两庑,设三门。每门“皆
设戟二十四,外为都宫,正门之南,别为斋次……”。正殿
两廊楹室崇深,功臣配享,左有神宫监。“洪武八年,改建
太庙,前殿后寝,殿翼皆有两庑,寝殿九间,奉藏神主,为
同堂异室之侧。”如今,太庙早已无存。但是,太庙遗址留
下的巨大石柱础还在,成为今南京一所大学校园内的花园一
景。
奉先殿(初建于1371年),起因于朱元璋和礼部尚书陶
凯论及父母的养育之恩,感到每年只能“岁时祭享”太庙,
为了“晨昏谒见,节序告奠”,遂于洪武四年正月下令在宫
城内乾清宫东侧建造奉先殿,同年十月建成。奉先殿南向,
正殿五门,深二丈五尺。殿前为轩五间,深一丈二尺五寸。
除了上述这些主要殿堂坛庙之外,明初在南京最集中建
造的庙宇,要算设置在鸡鸣山南边山脚下的祭庙。如:帝王
庙、城隍庙、真武庙、卞壶庙、蒋忠烈庙、刘越王庙、曹武
惠王庙、元卫国公庙、功臣庙、五显庙、关羽庙等,号称“十
庙”。这些如此集中排列在鸡鸣山下的祭庙和所祭祀的对
象,显然远远超出了一般庙宇的功能。况且,洪武年间在南
京建造的坛庙还不仅仅这些,如在金川门外设置的龙江坛、
定淮门外设置的晏公庙、神策门外设置的无祀鬼神庙、狮子
山上设置的徐将军庙等等。
应该说,朱元璋建造的这些用于祭祀的殿堂坛庙,实际
上反映了他因出身卑微而荣登九五之极后的一种文化心态
上的需求,同时也反映了当时民众对这种社会文化的认同程
度,为京城的官员和百姓们提供了一处处精神寄托的场所,
更是朱元璋借以控制民众思想、用以巩固政权的手段而已。
中央及地方官署
奉天门遗址柱础
中央一级官署,基本安置于皇城洪武门内千步廊的两
侧。从南向北来看,千步廊东侧为工部、兵部、礼部、户部、
吏部、宗人府,千步廊西侧为太常寺、后军都督府、前军都
督府、右军都督府、左军都督府、中军都督府,基本是按照
文左武右的格局。《洪武京城图志·序》称:“六卿居左,
经纬以文;五府处西,镇静以武。”说的就是这种布局。
在千步廊后面,东侧置有东城兵马司、太医院、詹事府、
翰林院;西侧置有钦天监(其测候台设在鸡鸣山)、旗手卫、
锦衣卫、通政司。在中央官署六部中,只有刑部没有设在洪
武门内。刑部、都察院和大理寺并称“三法司”,设置在今
南京太平门外的太平堤西侧。据称:“三法司门往北一带,
旧有大墙,总括三法司、京畿道在内。”至明正德十四年
(1519年),“今大围墙多圮,自三法司后佛国寺,行人直
穿而入矣”(《客座赘语》卷十)。以朱元璋在南京期间建造
的大概念来看,这些“大围墙”虽然不能与宫城、皇城、京
城以及外郭城墙相比,但其耗用的建材和民工,确实相当可
观。
当时朝廷全面负责南京建造的机构是工部,且作为其首
要的任务。具体负责南京建造工程的单位是营缮所,仍归工
部管辖。该项所位于今南京通济门大街上。朱元璋1368年
自“旧内”迁入“新宫”后,原来居住的元御史大夫宅成为
应天府署的所在地。当时的南京城一分为二,由江宁县和上
元县分管,江宁县署设在京城聚宝门内镇淮桥西北,上元县
署设在城中中正街以西。其他相当数量的中央及地方官署,
散布于南京城的各个地方。
编辑本段布局特色
顺应自然
在选址上顺应自然。权衡各种利弊作出最佳选择宫城卜
地于城东钟山之阳,北倚钟山的“龙头”富贵山,并以之作
为镇山,放弃了对平坦的中心地带——原六朝及南唐宫殿旧
址的利用,而采用填湖造宫的办法。究其原因,除了“六朝
烟祚不永”的忌讳外,不外是“(旧内)因元南台为宫,稍
庳隘”,不符合新王朝的要求,而且旧城居民密集,又有诸
多功臣府第,大量拆迁有关人心向背;加之南京属丘陵地带,
平地难寻,而因地就势依山而建,能创造出气象宏伟的效果。
这种选址,在金陵有历史先例可循,六朝宫城便是选择在鸡
笼山、覆舟山下的一片高河漫滩上,东濒青溪,西达五台,
鸡笼山和覆舟山就旬天然屏风拱卫于宫城之后。明代南京宫
城以富贵山作为依托,并巧用原来的东渠作为皇城西城隍,
将午门以北的内五龙桥、承天门以南的外五龙桥和宫城城濠
与南京城水系相互连通,取得人工和自然相互辉映的效果。
而宫城偏于城之东,则可减缓居中布局常带来的交通阻塞问
题。因此南京宫殿选址是综合考虑地形地貌和社会心理因素
而进行决策的结果。
遵循礼制
在宫殿形制上,朱元璋力图恢复汉族文化传统的政治主
张,集中表现为遵循礼制。即建筑形式的内容极力寻找礼制
的依据:例如采用三朝五门,即《礼记》郑玄注所称,周天
子及诸侯皆有三朝:外朝一,内朝二;天子有五门:外曰皋
门,二曰雉门,三曰库门,四曰应门,五曰路门。但实际上,
自战国以后,都城宫室制度中,循此制者无几,直到唐长安
始有其意。这就是唐西内有五门(承天门、太极门、朱明门、
两仪门、甘露门)和三朝(外朝奉天门、中朝太极殿、内朝
两仪殿)。元失此制,明南京宫殿则又用此制,其五门为:
洪武门、承天门、端门、午门、奉天门,三殿为:奉天殿、
华盖殿、谨身殿。至于后妃六宫,按周礼,“天子后立六
宫,……御妻以听天下之内治以明章妇顺。……夫人虽不分
六宫,变分主六宫之事,或二宫则一人也。”南京宫殿在历
史上两次建立后妃六宫以交序列的形制,以趋合礼制的要
求。关于门阙,《礼记》有“以高为贵”的规定。早在秦汉
时期,高台建阙(观)就作为一种礼仪性的设置,标表入口
以壮观瞻。唐代宫殿门阙已作冂形平面,并直接影响到五代
洛阳五凤楼、宋东京宣德门。南京宫殿午门采用冂形高大门
阙便是吸收这种传统建筑形式建成的。通过门阙的体量和所
组成的空间,体现皇帝所需的崇高与威严。
此外,朱元璋还刻意借“天道”来加强礼制在宫殿建筑
上的作用。所谓“礼者天地之序也”。“故人者,其天地之
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帮天秉阳,垂曰
星,也秉阴,穷于山川。播五行于四时和而后月生也。……
故圣人作则必以天地为本,以阴阳为端,以四时为柄,以曰
星为纪,以月为量”。讲究天人感应和礼制秩序的朱元璋,
在南京宫殿中极力利用这些原则来强化皇帝至高无上的地
位和礼制的权威。如在正殿之后建立乾清、坤宁二宫,象征
帝后犹如天地;在乾清宫之左右立“日精门”、“月华门”,
象征日月陪衬于帝后之左右;在东安门外者曰青龙桥,在西
华门外者曰白虎桥,取自星宿二十八宿,以象征天津之横贯。
在建筑的称谓上也采用一些拟天的象征手法,如前朝正殿名
为“奉天”,意为奉天命而统治天下,明人的解释是“明人
主不敢以一人肆于民上,无往非奉天也”,以此强调新王朝
的合法性与权威性。“华盖”本是星名,古称天皇大帝座上
的九星叫“华盖”,象征明太祖统一天下是应帝星之瑞。
“谨身”是说皇帝加强自身修养。
轴线重合
晚清时期明故宫午门(1888年摄)
开创了明清两代宫殿自南而北中轴线与全城轴线重合
的模式。南京宫殿和衙署都沿着这条轴线结合在一起。从《洪
武京城图志》载京城图中可见,以南端外城的正阳门为起点,
经洪武门至皇城的承天门,为一条宽广的御道,御道两边为
千步廊,御道的东面分布着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和工部
等中央行政机构(只有刑部在皇城以北太平门外),西面则
是最高的军事机构--“五军都督府”的所在地。御道心头承
天门前是长安左、右门形成的东西横街--长安街(广场)和
外五龙桥,向北引延,经端门、午门、内五胧桥至奉天门,
进入宫城。经三大殿两大宫抵宫城北门玄武门,至皇城北门
北安门出皇城,正对钟山“龙头”富贵山,而以者城的太平
门为结束。这种宫、城轴线合一的模式,既为南京特殊的地
理条件使然,亦很突出地表达出封建集权统治唯我独尊的精
神。成为后来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时改建北京城和设计宫城
的蓝本。
洪武年间,明朝还处于经济恢复时期,对于都城建设朱
元璋多次强调节俭朴实的方针,洪武八年改建南京宫殿时曾
对廷臣说:“但求安固,不事华饰……使吾后世子孙守以为
法。至于台榭苑囿朋役,也证实了此话不虚。明初建筑风格
也较为朴质,注重实用。臣下及地方建筑受制度约束甚严,
无敢轻慢逾制者。南京宫殿是隆崇封建集权统治和严格的礼
制秩序的典范。又是结合自然、顺应地势布置城、宫的杰出
例子。但它的选址也存缺陷,如当时填湖建宫,虽然在工程
做法上为避免地基下沉,采取了在基础下铺垫巨石和打桩以
及用石灰、三合土分层夯实等方法,但到洪武末年已显出宫
城南高北低宫中积涝不易排除的问题。又如由于这城距外城
太近,战时易受城外敌军威胁。所以后来太平天国攻占南京
后,就没有用明宫殿来做天王府。
1421年朱棣迁都北京,改南京为留都,宫城仍存旧制,
并委派皇族、内臣驻守。崇祯十七年(1644年),福王朱由
崧一度在这里即位,历史上称南明王朝。经清代及太平天国
兵炎毁坏,现仅存午门、东华门、西华门以及内外五龙桥、
柱础、碑刻等遗迹。
本文发布于:2022-12-30 05:42:0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5773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