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作文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
话题作文分享
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
本文是关于端午节的话题作文,仅供大家参考!
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
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
黄酒。那么,端午节的来历及习俗有哪些?
端午节由来与传说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这里仅介绍最
流传最广的一种:
纪念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
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
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
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
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
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
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
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
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
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
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
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
节日作文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
话题作文分享
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
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
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端午节相关习俗:我国民间过端午节是较为隆重的,庆祝的
活动也很丰富,从早晨天蒙蒙亮开始,一直持续到正午才结束。比较
普遍的活动有以下种种形式:
1)、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
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
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
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2)、端午食粽
端午节的早晨家家吃粽子纪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
夜间煮熟,早晨食用。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边盛产的嫩芦苇叶,也有
用竹叶的,统称粽叶。粽子的传统形式为三角形,一般根据内瓤命名,
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掺小豆的叫小豆粽,掺红枣的叫枣粽;枣粽谐
音为“早中”,所以吃枣粽的最多,意在读书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状
元。过去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的当天,早晨都要吃枣粽,至今中学、
大学入学考试日的早晨,家长亦要做枣粽给考生吃。
煮粽子的锅里一定要煮鸡蛋,有条件的还要再煮些鸭蛋、鹅蛋,
吃过蘸糖的甜粽之后,要再吃蘸盐的鸡蛋“压顶”。据说吃五月端粽
节日作文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
话题作文分享
锅里的煮鸡蛋主夏天不生疮;把粽子锅里煮的鸭蛋、鹅蛋放在正午时
阳光下晒一会再吃,整个夏天不头痛。
3)、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
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
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4)、悬艾叶、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
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
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
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
驱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
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
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
病的重要药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
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
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
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
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
优良传统。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国个民族共同的习俗。
节日作文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
话题作文分享
5)、拴五色丝线
应劭《风俗通》记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长命缕,
一名续命缕,一命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
不病瘟”。
中国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因而,节日清晨,各家大
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系线
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第
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
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
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五彩线,古代也叫五彩长命缕。端午节最初是给女孩子过的节日,
是中国的女儿节。
系五彩长命缕,这是宋代就有的古老习俗。用红、绿、黄、白、
黑色粗丝线搓成彩色线绳,系在女孩子的手臂、颈项上,叫长命缕、
续命缕。明人余有丁《帝京五日歌》所云“系出五丝命可续”,指的
就是这种习俗。汉·应劭《风俗通》载:“五月五日,以五色丝系臂,
名长命缕。”后人也称“续命缕”。据此,即此俗直承汉代,至今已
两千年矣。
传统之俗,取五色丝线拧成一般,系于小孩手臂上,自五月五日
系起,一直至七月七日“七娘妈”生日,才解下来连同金楮焚烧。还
有一说,在端午节后的第一个雨天,把五彩线剪下来扔在雨中,会给
你带来一年的好运.五彩缕有叫“五色线”、“朱索”、“百索”等,
节日作文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
话题作文分享
是端午节必备的物品。陕西风俗,端午节当天把彩色丝缕拴在小孩的
手腕、脚腕和脖颈上,据说可以避邪和防止五毒近身。这种彩色丝缕
要戴到“六月六”才把它剪下来,丢进河里让水冲走。
6)、挂荷包
以往由于医药不发达,人们就把具有杀菌作用的雄黄,艾草,菖
蒲研成粉末,用布包起来戴在胸前,利用它散发出来的香气使夏天的
虫菌不来侵扰,这就是香包的起源。
陈示靓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提及一种“端五以赤白彩
造如囊,以彩线贯之,搐使如花形,或带或钉门上,以禳赤口白舌,
又谓之搐钱”。以及另一种“蚌粉铃”:“端五日以蚌粉纳帛中,缀
之以绵,若数珠。令小儿带之以吸汗也。”这些随身携带的袋囊内容
物几经变化,从吸汗的蚌粉、驱邪的灵符、铜钱,辟虫的雄黄粉,发
展成装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
香包本身其实只是一个把香料包起来的布包而已,但是由于古代
妇女人人都做得一手好针线,所以香包的制作越来越精致,也越来越
有可看性。尤其是经由一针一线缝制出来的香包,更蕴涵了一分深挚
情意。把它当做礼物送人,那份温馨,就不是一张问候卡可以代替得
了的。
香包又叫香囊,也叫馨香。它是如何演变而来的呢?五月俗称毒
月,根据风土志记载,农历五月五日为阳极之日又叫中天节,有制造
各式各样避邪物的风俗,而在荆楚岁时记,也记载着每逢端午节这一
天,以艾草剪成老虎的形状,或者剪裁布做成小老虎,来避除一些有
节日作文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
话题作文分享
毒的东西,另外风俗通上面记载,用五色彩线系绑在小孩子的手臂上,
可使他长命百岁,叫它做长命缕。
慢慢的这两项风俗逐渐合而为一,演变成用五色彩线系着一个装
满艾草,雄黄和檀香粉末,混合香料的小布袋给小孩挂着,防止毒虫
侵扰,有袪毒避邪的功用,并成为一种保命吉祥的象征。于是就此确
定了香包的地位。在传统的农业社会里,做香包是妇女们表现女红手
艺最佳机会。从香包图案和绣工可以看出制作者的手艺。
7)、送时
中原地区端阳节到来之际,凡新嫁姑娘之娘家,在节前或节日里
要给男方送草帽、雨散扇子、凉席等物以备防热防雨,故端阳节又称
做“送时节”。
8)、驱五毒
五毒是指蝎子、蜈蚣、毒蛇、虾螈、壁虎五种毒虫。"端阳节,
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所以到端阳节这天人们便在门上贴上纸
剪的五毒图象,以避其毒。有些地方还要把五毒图的头上再扎上一根
针,表示要把它们钉死除掉。驱五毒反映了人们除害防病的良好愿望。
9)、滚吃鸡鸭鹅蛋
全国各地均为流行。端午早晨,东北一带是由长者将煮熟的鸡鸭
鹅蛋放在儿童的肚皮上滚动,然后剥皮让儿童吃下,据说这样做可免
去儿童的肚子疼,实则为节日的一种嬉儿游戏。其它地区均以煮食为
主,据说原为投入河水中饲喂鱼虾而拯救屈原,以免其尸骨被鱼虾所
害,后演化为煮食纪念。
节日作文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
话题作文分享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本文发布于:2022-12-30 03:35:1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5709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