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方法

更新时间:2022-12-30 03:04:30 阅读: 评论:0


2022年12月30日发(作者:现在进行时练习题)

第1页共11页

古诗歌鉴赏命题模式与答题思路(学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鉴赏的基本知识

2.掌握诗歌鉴赏的命题模式与答题思路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侧重训练。

教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考试说明》对文学鉴赏的要求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解读:所谓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鉴赏,本质就是抓住形象特征、体现特征的语

言、表达技巧的特点,并讲清他们与思想感情之间的联系。

所谓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就是完整地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并表达出来。

二、诗歌鉴赏所需的知识准备

诗歌的意象

诗歌的主旨

诗歌的语言风格

诗歌的表达技巧

1、表达方式: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

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有

(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

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等。

2、结构形式:诗歌的结构形式,常见的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

后分,先景后情、卒章显志,过渡、铺垫、伏笔等。

3、修辞手法:主要的修辞手法有:"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

反复""象征"寄寓寄托等,

4、写作技巧:写作技巧包括:赋比兴、衬托、对比、渲染、卒章显志、画龙点睛、

以小见大、欲扬先抑、联想想象、语序倒置等。

5、艺术风格:包括雄浑、旷达、豪放、俊爽、冲淡、沉郁、悲慨、婉约

三、读懂诗应养成的习惯

1、读标题、读内容、读注释

很多同学只注意读内容,而不注意读标题、读注释。

诗歌地题目往往告诉我们诗歌的内容。关注标题中具有含义的词语,理解词语的

字面意思,揣测词语后的深层含义,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诗的主题以及作者的情感。比

如陆游的《书愤》,意为“书写愤恨”。刘禹锡的《石头城》,不是指用石头筑成的城,

而特指南京城,六朝时的南京城。

练习:《题李凝幽居》从这个诗题中可以看出什么内容?

【提示】说明诗的内容是描写李凝的僻静居处。

诗后的注释很多都涉及关键词的理解和诗歌的写作背景,对我们理解诗歌情感有

直接的帮助。

例如:(2006年福建高考题)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释】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提示:“闲居”与诗中的“空床”“寥落”相应,写出了作者精神上闲极无聊时

的孤独与寂寞。而“素秋”则创造出了凄凉的意境。

2、读内容时划出关键词:划出表现作者情感、观点的词,划出表现事物特征的词,是

准确把握诗歌情感的基础,是诗歌鉴赏分析的起点。

四、审题与答题思路

古诗鉴赏题,大体上可归纳出七种问答模式。

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型

一般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变式提问: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

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

一不可。

答题步骤:

(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话言再现面

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第2页共11页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

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只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

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典型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

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

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

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真题感知: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李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

(1)诗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请对此作具体说明。

(2)“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两句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3)诗中哪一句可以使人联想到“知音”的故事?

答案:

真题重练:(2007年全国卷2)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新晴野望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尘垢:尘埃。

(1)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

答:

(2)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

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

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解答分析:艺术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

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艺术手法分抒情手法、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说明作者是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的;(3)此

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典型示例: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

“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漂泊

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真题感知:(2005年全国卷Ⅲ)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雨后池上

刘攽

第3页共11页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

(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答案:(1)

(2)

真题重练:(2005年福建卷)(6分)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1)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

什么?(4分)

答案:

(2)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

答案:

第二课时

一、提示:

本节课重点掌握诗歌语言鉴赏的四种类型。

诗是语言的艺术,要读懂一首诗,必须先理解诗歌语言的含义。古代诗歌的语言是最

凝炼的,往往一词一句就能生动地描摹出事物的特征,深刻地反映思想内容。鉴赏时

应联系全诗的主旨,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推敲,体会意境,感

受情趣,领悟主旨,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表面深入本质,多层面理解作者炼字炼

意的技巧。

二、教学内容

第三种模式:炼字析句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简析某字的妙处、作用

简析某句话的好处作用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

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或解释该句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

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或解析该句中各词创造的形象。(3)点出该字或该句烘托了怎样

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典型示例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

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

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朦,想看又不愿

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真题感知: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3年全国)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注]。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

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

第4页共11页

赏析。

[答案]

真题重练:1、(2005年天津高考卷)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湖州歌(其六)

汪元量

北望燕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

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

注: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

(1)简析"望"在诗中的作用。

(2)简析"大江东去水悠悠"与苏东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的不同情

感。

答:

2、(2006年福建高考题)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释】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⑴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他词?请简述理由。

答:

⑵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

第四种模式:分析语言特色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

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

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指

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典型示例:

春怨

盖嘉运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鸳儿”是儿化音,显出女

子的纯真矫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

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

骤三)。

真题感知: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第5页共11页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1)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

答:

第五种模式,一词领全诗型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

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住住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

和程度。

答题步骤:(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考虑。

典型示例: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国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

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解析:试题选了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一诗来鉴赏。前人《辋师团唐诗笺》一书

中对此诗的评论是:“‘折柳’二字为通首关键。”现在的题目也就从这儿提出。“折

柳”原是指“折取柳枝”。相传,长安东有一桥名为灞桥,汉人送客到此折柳赠别,

因此后世就习惯用“折柳”来作为赠别或送别之词。但从本诗“此夜曲中闻折柳”一

句来看,此处的“折柳”是一首曲子。其实“折柳”即“折杨柳”曲的省称,这首曲

子往往用来表示惜别怀远之情。本诗描写的是:春宵人静之时,作者忽然听到了一阵

悠扬的笛声,仔细一听,这笛声乃“折柳”曲。作者由“折柳”曲想到,此时正是折

柳的季节,春天已到,而自己却还漂泊在外,不禁引起了思乡之情。可见,“折柳”

在诗中寓有惜别怀远之意。这首诗着重写作者的一种思乡之情。作者的思乡之情,从

诗中看,又恰恰是由听到“折柳”曲后而引起的。所以说,“折柳”在诗中的地位实

为重要。

参考答案:“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同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

种思乡之情是由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真题感知:(2006四川高考)

夜归

宋○周密

夜深归客倚①筇行,冷②磷依③萤聚④土塍。

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注:①筇(qióng):本是竹的一种,这里指竹杖。倚筇:扶杖。②磷:磷火,俗谓鬼火。

③萤:指萤火。④土塍(chéng):田野里的土埂子。

(1)本诗是怎样以“夜归”统摄全篇的?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2)“竹窗斜漏补衣灯”这一耐人寻味的画面中蕴含了哪些感情?请简要赏析。

第六种模式:比较观点型

提问方式:有人这样认为,有人那样认为,你觉得呢?

提问变体:有人认为某字用得好,有人认为某字用得不好,你认为昵?

解答分析:依据原诗词作答,一定要从原诗词中找到原因,理由。

答题步骤,找到原词句中的关键几点,分条作答。

真题感知:(2004年广东,1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1)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

“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2)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

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见。

第6页共11页

答案:

第七种模式:比较阅读型

两首诗对照阅读,一般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比较:

(1)所写内容的同与异;

(2)所抒感情的同与异;

(3)所用手法的同与异(包括修辞的方法、观察的角度等);

(4)语言风格的同与异。

典型示例:

阅读下面两首诗,从表现手法—下分析它们的不同之处,

田园乐(其六)

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春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第—首诗的前两句画线名词侧重写景:红桃、宿雨、绿柳、朝烟;后两句侧重写

人:花落了,但家童不去把它扫掉;莺在叫,但山客还在那里睡觉,:第二首前两句

侧重写人:春天的觉睡得真舒服,早晨—醒过来,到处听到鸟的叫声;后两句侧重写

景:一夜的风雨,不知打落了多少花瓣。两首诗都是写雨后春景。不同处在哪里呢?根

据上面的解读,答案应该是:

(1)王诗侧重从视觉角度,突出了春之色(红、绿);孟诗侧重从听觉角度,突出了

春之声(啼)。(2)王诗先写景后写人,突出—“个“静”;孟诗先写人后写景,突出

一个“闹”。

真题感知: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湖北卷)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暮春浐水送别

韩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①,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注】①凤城:京城。

(1)两首送别诗都写到的“水”,各有什么寓意?请作简要说明。(4分)

(2)《暮春浐水送别》是怎样融情于景的?请作简要赏析。(4分)

【答案】:

第三课时

一、提示

本节为训练课。

考试时,是对诗歌鉴赏能力的综合考查,而命题方式又比较灵活。做下面的训练,学

会分析命题角度,理清答题思路。

1.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李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

(1)诗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请对此作具体说明。

(2)“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两句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3)诗中哪一句可以使人联想到“知音”的故事?

答案:

西楼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析之。

[解答]

第7页共11页

2.(2005年浙江卷)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时刻的景色,均以荷与为诗歌的主要意象。

(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

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

3.阅读辛弃疾的《破阵子》,回答问题。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这首词从意义上看,不同于一般的上下片各成一段,而是前(填数字)句成

一段,后二句成一段。

(2)这首词最突出的写作手法是什么?作者通过这一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

作简要分析。

4.阅读陈英的《山坡羊》,回答问题。

晨鸡初叫,昏鸦争噪。哪个不去红尘闹?路遥遥,水迢迢,功名尽在长安道。今日

少年明日老。山,依旧好,人,憔悴了。

(1)这首元曲的主旨是:

(2)你认为这首小令中最具神韵的字是哪一个?为什么?请作具体分析。

(3)结尾两句“山,依旧好;人,憔悴了”很为评论家所称道。这两句到底好在哪

里?请从写作技巧和思想内容两个方面作简要分析。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2004年全国Ⅱ卷)

木兰花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毂皱①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

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注]①般皱:皱纱,此处比喻水的波纹。

这首词的上半阙是如何描写春色的,试对此进行分析。对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

的“闹”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答:

6.(2004•湖北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失,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注]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临长江。此诗或题《江南意》。

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失”,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阔”,你觉得“失”与“阔”,哪个

字更好,为什么?解释第三联的意思,并分析其情与景的关系。

第8页共11页

7.(2004•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1)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2)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

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

8.(2004年辽宁,16)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蝶恋花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1)“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有的版本写作“晓”。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为什么?

(2)俞陛云在《宋词选释》中对这首词的上阕作过这样的整体评价:“絮飞花落,每易伤

春,此独作旷达语。”你同意他的看法吗?为什么?请结合词的内容简要赏析。(5分)

答案:

第9页共11页

答案

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型

真题感知: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答案:(1)傍晚时分,微风吹采,惊动了诗人,激起了对友

情的渴念,盼友人来到;诗人谛听微风悄悄吹开院门,轻轻吹动竹丛,真的好像是友

人来了;不觉时已入夜,微风吹落枝叶上的露珠,滴落在阶下的青苔之上;可惜风太

小了,不能掀帘进屋来,风啊!什么时候能为我拂掉琴上的尘埃呢?

可见全诗紧紧围绕“微风”进行艺术构思,因风而思故人,借风以寄思情,这微

风是激发诗人思绪的触媒,是盼望故人相见的寄托,是全诗的线索。

(2)颈联写道:不觉时已入夜,微风掠过竹丛,枝叶上的露珠不时滴落下来,那久无人

迹的石阶下早巳蔓生青苔,滴落的露水已渐渐润泽了苔色。多么清幽静谧的境界,多

么深沉的寂寞和思念,诗人感到格外孤独寂寞。

真题重练:新晴野望王维

(1)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

答:分别是“明”和“出”,充分显示出雨后的“新晴”,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

景色: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鄰鄰,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雨

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层次。

(2)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尾联写了农忙时节,农人全家在农田里忙于耕作的景象。(步骤一)作者这样写的

好处是:再一次突出表现“新晴”这一诗题,因为“新晴”人才能看到农人们“倾家

事南亩”的景象。(对主旨的作用)给前面所绘的一幅静态画面平添无限生机,使整

修画面活了起来。(步骤二)

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型

真题感知:雨后池上

答案:(1)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以此表现雨后

池塘水面的平静。

(2)一、二两句以“水面平”、平静妁水面似“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

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以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

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写出风起、叶摇、雨滴落的雨后池上特有的动态之荚。诗

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

池塘春景图。

真题重练: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1)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

什么?(4分)

答案:“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

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

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意思对即可)答“雁别秋江去”,言

之成理亦可。

(2)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2分)

答案: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

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意思对即可)

第二课时

第三种模式:炼字析句型

真题感知:过香积寺

[答案]“诗眼”分别是“咽”、“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

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冷”两字绘声

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

真题重练:湖州歌(其六)

答:(1)“望”字是全诗的统领,四句诗只写一个“望”字,紧紧围绕一个“望”字来写。北

“望”燕云,不知命运如何;眼前“望”着大江东去,无力挽回颓势;向东西的四百州一“望”,

不胜依恋之情。

(2)"大江东去水悠悠"象征南宋的国运一去不复返了,表达的是身处国家衰亡不可

挽救之时的悲痛心情,侧重现实。

苏轼的“大江东去”表达了对历史流转、英雄不再的感慨,感情高亢壮阔,侧重怀

古。

2、端居①

⑴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他词?请简述理由。

答:不能换成“对”或其他词。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

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

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用“对”或其他词难以起到这种表达效果。

如果认为用“对”或其他词好,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⑵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两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诗人借助对“青苔”、

“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营造出

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从其他角度(如互文手法)回答,言之成理也可。

第10页共11页

第四种模式:分析语言特色

真题感知:邯郸冬至夜思家

参考答案:(1)“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

引出“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着抱

膝枯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一种孤寂心情。

(2)①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象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

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的。②诗的语言质朴无华。

第五种模式,一词领全诗型

真题感知:夜归

⒈参考答案:这首诗描写深夜归家的情景。一二句通过对野外景色“倚筇行”、“冷

磷依萤”的描写来表现出夜深人静的乡村野外夜景;后两句通过昏暗的月色下家乡的

“村店”路滑难行和自家“竹窗”屋内灯光来刻画深夜的景色。

⒉参考答案:充满浓厚的亲情,深夜即将归来,妻子还在为他补衣,静静地等候他。

第六种模式:比较观点型

真题感知:江汉

答案:(1)“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

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或者:第二联

中的“片云”“孤月”既为实景,也有喻意。“片云”在空中飘落,就像自己漂泊他乡,

漫漫长夜中,月亮和“我”都是如此孤独寂寞;第三联用落日比喻自己黄昏暮年,秋

风则是眼前实景,与上句“落日”喻象相对,虚实结合。两联情景交融,塑造出一种

天高道远、孤月独照的冷清意境。)

(2)开放题,言之成理即可。答“自强不息”的要联系“落日心犹壮’,答“怨愤”的

要联系“不必取长途”。

第一种答案:

同意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这种说法。诗中提到“心犹壮”病欲苏”存老马”等,

从中看出诗人不怕病、不服老,希望为国效力。

第二种答案:

同意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的说法。诗中写到“思归客”腐儒”“片云”落日”等,特

别是结尾两句;难道我这腐儒,连一匹老马也不如了吗?表达了诗人一生漂泊的沧桑之

感和报国无门的怨愤之情。

第七种模式:比较阅读型

真题感知:丹阳送韦参军

【答案】:(1)上一首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下一首借“宫前水”

的不断流淌来抒发对人生、历史以及社会的感慨。

(2)这首诗将友情、世情等浓缩为“古今情”,融入由“绿暗”、“红稀”、

“暮云”、“宫前水”等意象组成的一幅感伤画面之中,形成了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此题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第三课时

1.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答案:(1)傍晚时分,微风吹采,惊动了诗人,激起了对友情的渴念,盼友人来到;诗

人谛听微风悄悄吹开院门,轻轻吹动竹丛,真的好像是友人来了;不觉时已入夜,微

风吹落枝叶上的露珠,滴落在阶下的青苔之上;可惜风太小了,不能掀帘进屋来,风

啊!什么时候能为我拂掉琴上的尘埃呢?

可见全诗紧紧围绕“微风”进行艺术构思,因风而思故人,借风以寄思情,这微

风是激发诗人思绪的触媒,是盼望故人相见的寄托,是全诗的线索。

(2)颈联写道:不觉时已入夜,微风掠过竹丛,枝叶上的露珠不时滴落下来,那久无人

迹的石阶下早巳蔓生青苔,滴落的露水已渐渐润泽了苔色。多么清幽静谧的境界,多

么深沉的寂寞和思念,诗人感到格外孤独寂寞。

西楼

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析之。

[解答]连天的海浪伴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北风的呼啸中波浪不断拍打堤岸,又

咆哮着远去,这首许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

的雄伟气势。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的豪情。暴风雨将临,按常理本当关门闭

户躲避,但诗人却高挂起帘子,敞开窗户,为的是能够饱览“千山急雨来”的壮观。

2.齐安郡中偶题

答案:(1)傍晚西风

(2)拟人表现手法。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

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

“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3.阅读辛弃疾的《破阵子》,回答问题。

[答案](1)九一

(2)本词最突出的手法是对照。词人前九句极力描绘出整军校阅、沙场驰骋的战斗

画面,写得气势恢宏,言辞慷慨。但最后一句“可怜白发生”,陡然跌落千丈,原来前

九句,全是梦境,梦境与现实形成了强烈对照,词人一切的理想只能寄托在梦中,强

烈地表现了词人空怀凌云壮志,但却报国无门的苦闷与忧愤。

4.阅读陈英的《山坡羊》,回答问题。

[答案](1)嘲讽追逐功名之徒。(2)“闹”字,或者“争”字。众土子追求功名,趋

之若鹜,甚嚣尘上的丑态如在眼前。

(3)“山,依旧好”四字,与上下文形成鲜明对照,用大自然的永恒反衬出人生的短暂

和汲汲于功名的荒谬。这种强烈的对比,引起读者对生命价值的思考。

第11页共11页

5.木兰花

[答案]春天美景富有层次感:首先看到了东风乍起,春波绿水,波面生纹,如细皱纱

觳;然后是杨柳初醒,嫩黄浅碧,遥望一片轻烟薄雾;再望去杏花怒放,如喷火蒸霞。

春的风光正是这样一层层展开,故用了“渐觉”一语。

作者用一“闹”字,不仅使人觉得杏花绽放得热烈,甚至还使人联想到花丛中蜂

蝶飞舞,春乌和鸣,把一派春意盎然、生气蓬勃的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6.次北

固山下

答案:(1)“失”字更好。因为它生动地描摹了江岸因春潮高涨而与水面平齐,似乎消

失了的主观视觉印象。

“阔”字更好。因为它直抒胸臆地表达了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而视野十分开阔的

强烈感受,且读起来与“悬”字对应,声调似也更为响亮。

(2)第三联说红日紧贴尚未褪尽的夜色在江面升起,旧年还没过完,江面上已经春意盎

然。此联看似写景,而昼夜轮回、季节更替、时光流逝、游人未归的思乡之情已经暗

寓其中。

7.菩萨蛮

答案:(1)“空”字表达了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

使主题更加鲜明。

(2)游子思归乡: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

盼望自己归去的情景;最后两句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更添愁苦。

思妇盼归人:上片写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写思妇伫立玉阶,见鸟归而怀念

游子;最后两句写思妇设想游人归途艰难,感叹相逢无期。

二者兼有:全词以游于思归乡和思妇盼归人相互渲染,传达了“一种相思,两处

闲愁”的情思。

8.蝶恋花

答案:(1)答案有两种,答其中之一即可。

①“绕”字好。因为它切实具体地描绘出了绿水环抱人家的场景,生动形象,具有动

态美。

②“晓”字好。因为它既点明了时间,又渲染了早晨清新的氛围,能够使读者有更自

由、更广阔的想象空间。

(2)答案有两种,答其中之一即可。

①同意。起句“花褪残红青杏小”,虽写了花之凋零,却又写了青杏新生,显示出生机

与活力;二、三句则又移向更广阔的空间,燕子轻飞,给画面带来盎然生气,而绿水

绕人家也饶有情趣,这样一来,人的心情也自然随之敞阔,末句虽言萋萋芳草,却以

“天涯”起笔,意境开阔。总之,词的上片虽写“絮飞花落”的暮春之景,却处处可

见旷达之语。

②不同意。起句写花之凋零,青杏酸涩,为整首词投下了悲凉的阴影,二、三句写燕

子翻飞,绿水人家绕,虽富情趣,也不乏暖意,但却是以乐景衬哀情;四句说柳絮飘

飞,著一“又”字,则又表明词人之看絮飞花落,非止一次,伤春之感、惜春之情自

然流出;“芳草”在古诗词中常用来写愁情,此处亦然,“天涯何处无芳草”即言愁情

无限。因此,这首词中对“絮飞花落”等景物的描写,依然浸透着伤春之情,并非旷

达之语。

本文发布于:2022-12-30 03:04:3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5703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