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树郭橐驼传

更新时间:2022-12-30 02:24:50 阅读: 评论:0


2022年12月30日发(作者:日语社)

《种树郭橐驼传》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本“顺民之性以养民”的深刻道理及其现实意义。

2掌握“类、固、致、易”等实词的多义性和“且、而”等虚词的意

思和用法。

3学习本文设事明理的写法和对比与映衬的表现手法。

4赏析文中“史笔”与“文辞”兼美的语言表现力。学习本文的讽喻

性特点,理解作者的“养人术”。

[重点]文言基础知识用本文寓意。

[难点]理解郭橐驼这一人物形象。

[教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古人勤于植树,树木造福于古人。因而激发了历代文人墨客的诗

意,他们常对喜爱的树题诗吟咏。东晋陶渊明在归隐后就专门在房门

前种了五棵柳树,曾留下“萦萦窗下兰,密密堂前柳”的诗句。唐代

诗人杜甫因战乱流浪四川成都浣花溪时,向驻地熟人要桃树苗,“奉

气桃栽一百根,春前为送浣花溪”就是生动的写照。素有“柳痴”称

呼的柳宗元,被贬柳州刺史后,在柳州沿岸种了很多树,曾留有“柳

州柳刺史,种树柳江边”的说法。他的散文《种树郭橐驼传》不仅对

指导种树有较高的科学价值,而且还有极强的讽喻意义。

二、简介作者。

柳宗元是著名的散文家、诗人,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另一位领袖人

物。他提出的“文以明道”的文学主张,对当时的“古文运动”起了

重要的指导作用。他的许多作品,体现了这个主张,为当时散文的写

作树立了榜样,我国散文史上,他的贡献是很大的。创建的作品所达

的思想高度和艺术,是超过韩愈的。柳宗元的作品,由刘禹锡整理编

成《柳河东集》,刘并作了序。

三、简介作品。

本文是寓言体的传记。名“传”,实际上时一个讽喻性极强的寓

言故事。是柳宗元早年在长安任职时期的作品。郭橐驼种树的本事已

不可考,后世学者多认为这是设事明理之作。本文是针对当时官吏繁

政扰民的现象而为言的。中唐时期,豪强地主兼并掠夺土地日益严重,

“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仅有一点土地的农民,除了

交纳正常的捐粟外,还要承受地方军政长官摊派下来的各种杂税。据

《旧唐书·食货志》记载,各地官僚为巩固自己的地位,竞相向朝廷

进奉,加紧对下层的盘剥,于是“通津达道者税之,莳蔬艺果者税之,

死亡者税之”,民不聊生。这就是柳宗元写作本文的社会背景。

四、解题。从课文的题目我们可以获得那些信息?

明确:文体是一篇传记,主人公是一位橐驼,他的职业是种树。

[引]一位底层的种树者能值得士大夫阶层的柳宗元作传,肯定有他与

众不同的特点,文中的郭橐驼有哪些方面的特点?(启发;写人当从

哪些方面入手写?)

[明确:形丑、性善、技高、理明。]

五、课文分析。

第一段:

[分析]

1.郭橐驼是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郭橐驼是一个平凡、朴实、具有丰富经验的植树能手。

[评]这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本名已无人知晓。他“病偻”而

驼背,相貌不如常人,却名闻乡里,以致有绰号流行。

①“隆然伏行”写出了人物的形象特征;

②“甚善,名我固当”:残疾者多忌讳他人言及其残疾,此老竟坦然

纳受“驼”名,还自谓“橐驼”,可见其坦荡明达,不因病偻而自卑,

其言行中亦隐约可见“顺天致性”之意。

2.为何郭橐驼要自称“驼”?

明确:表现了郭橐驼的豁达、身残而自信。

[简评]“甚善,名我固当”:指其病而为号,并不雅,但显得很亲切。

驼竟以为起得很恰当,放弃自己原来的名字,这样自称起来。作者寥

寥数笔,就勾勒出人物豁达的性格,令人猜想在这豁达的背后,一定

存在着某种自信,这也就增强了阅读的兴趣。作品通过简洁的叙述,

生动的描写,使一个不同一般的“驼者”形象跃然纸上了。

[引]为什么这位驼者有着豁达的个性?驼自信什么?(赏析第二段后

进行总括分析)

第二段:

[分析]3.橐驼种树可谓“天下奇绝”。请同学们读一读第二段,找

一找“绝”在哪里?

明确:

1)“凡长安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侧面)

a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b且硕茂,早实以蕃(正面)

c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反衬)

2)橐驼种树天下奇绝

一绝——技术全面;二绝——树挪能活;

三绝——树品质优;四绝——独门本领

4.探索研究:驼豁达个性背后存在着自信的原因。

橐驼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这句

话说明了什么?

明确:(1)从欢迎他的人看,作者举了两种有代表性的人物。一是

搞观赏游玩的(精神方面),一是种树卖果的(物质方面)。这说明

他种树从欢迎他的人看,可知驼种树既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观赏

游玩),又能满足物质需要(种树卖果),这两种需求所种之树是大

不相同的,因而暗示出橐驼技术的全面。

(2)种树为他带来的“际遇”---争迎取养。为什么“争迎取养”:

“视驼所种树……早实以蕃”。这说明他的种树技艺高超,不仅所种

的树不怕“移徙”,而且“他植者莫能如也”。由此可见,驼豁达的

个性背后存在着自信的原因。

小结橐驼种树本领:A技术全面——两种人均能满足;B所带际遇—

—争迎取养;C技艺高超——不怕“移徙”;D他植者莫能如也。

2.这里写橐驼种树本领全面高超---“技高”,是种树行家,用了什

么方法?

明确:从两方面--人、树(侧面、正面),侧重于侧面描写。

[述评]乡在京畿,名曰丰乐,颇有些传说色彩。作者先说橐驼种树为

他带来的“际遇”──“争迎取养”,再说他身手不凡。说欢迎他的

人,举了两种有代表性的。谈到了两种不同的需求,写出橐驼技术全

面。说他技艺高超,也点出了两个方面。一是他种的树不怕“移徙”,

有“树挪活”的神奇;二是他种的树具有全优的品质,枝繁叶茂,早

熟多果。最后,用“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点染一笔,更增

加了玄妙气氛。

段意:转入正题,道出郭橐驼是一个种树的行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继续学习课文。

第三段:

[分析]1.郭橐驼种树有无“秘籍”,方法是什么?(也就是“种树

最关键的道理是什么?”)

明确:面对好奇的询问,橐驼化神奇为平易,用谦和的语气娓娓道来。

“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是总括种树经验,也暗含了全文的寓

意。

2.在这以下,他从几个层次上作了具体论述?

明确:先谈“木之性”,从理论上进行说明;次谈种植方法,从

实践上进行总结。然后中间插入议论,重新强调了顺其自然的观点。

接着,又从反面申述,批评“他植者”违反树木天性的做法,特别指

出顾虑重重、过于用心的危害。最后,以“吾又何能为哉”发为感叹,

在自谦中再次表明“种植之术”并不高深。结构图:

总括分述

1木之性(理论说明)

2种植方法(实践总结)

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3顺其自然(议

论)对比映衬

4他植者违反树木天性(反

面申述)

5种树之术,并不高深(自

谦明理)

3.几方面说明种树的窍门?

明确:其莳也若子,其弃也若弃。

4.其他的种树人是怎样做的?

明确:不过则不及,太恩太勤。

[评]两种种树方法形成鲜明的对比,哪种做法对哪种做法错不言自

明。

5.这样写其他种树人对表现橐驼有什么作用?(即“用了什么方法表

现橐驼?”)

明确:对比、映衬。(通过上下文内容或语意上的遥相呼应来强

化表达效果的写法叫映衬。)

[述评]郭橐驼说的这一番话语,既是平凡朴素、毫不矫情的实情自谦,

又是深远的哲理,类似老子的“道”。

6.理清作者写作意图。

我们再看看下文是否还是在写种树。(点明:下文已不是写种树。)

7.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什么?

明确:作者为他立传的目的并非只是为“驼”作传,而是另有深

意。

段意:橐驼谈种树经验。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继续学习课文。

第四段:

[分析]

1.课文为什么设计出“有问之”“问者曰”这样的问话者?

明确:这样造成一问一答的形式,自然地引出郭橐驼的话,也就

是引出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

2.“问者”问“养树”后,提出了怎样的建议?

明确: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

3.这一句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过渡。转移话题,由谈种树转到谈政事上来。

4.郭橐驼是怎样评价、描述官吏烦令扰民的?用原文回答。

明确:评价:“然吾居乡……卒以祸。”“吾小人……病且怠。”

描述官吏治民的:“旦暮吏来而呼……击木而召之。”(祸——呼、

鼓、聚、击、召)

[评述]郭橐驼先直陈其为祸:“而卒以祸”;而后描述了官吏烦令

扰民的神情动作:来而呼曰,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

5.“养树”和“养人”有何相通之处?

明确:“根拳而土易”“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爪其肤

以验”“摇其本以观”——勤虑害树;“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

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则幼孩,遂而鸡豚。”——繁政扰民。“虽

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结构图:

做法结果实质手法

种树培育木

由此及

彼类

比说理

根拳

土易

培不当

旦视暮抚已

去复顾爪其皮肤

摇其根本

其言其行病

怠无以

蕃生安

促尔耕、勖尔植、督

尔获、早缫而绪、早

织而缕、字而幼孩、

遂而鸡豚

鸣鼓而聚

击木而召

6.这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政治观点?

明确:种树人有“勤虑害树”的错误,做官者也有“烦令扰民”之过。

[引]“长人者好烦其令”就如勤虑害树一样,繁政扰民,从而将旦暮

而来的官吏打入“他植者”行列。文章从种树之理谈到做官之理,其

实谈种树是为了谈做官,这里同样是运用了映衬的手法。(通过上下

文内容或语意上的遥相呼应来强化表达效果的写法叫映衬)这一点也

反映作者写作思路上的严谨。

[述评]结合中唐时期时代背景理解。

中唐时期,豪强地主,兼并掠夺土地日益严重,仅有一点土地的农民,

除了交纳正常的绢粟外,还要承受地方军政长官摊派下来的各种杂

税,各地官僚为巩固自己的地位,竟相向朝廷进奉,加紧对下层盘剥,

民不聊生。柳宗元的《捕蛇者说》里关于繁政扰民有生动的表述:“悍

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

焉。”

[总评]如果说在上一段中,问者的身份还比较隐晦,酷似一个求艺

的人,那么在这一段中,他就渐而露出了作者的身影,表现出“别有

用心”,以一种咨询的语气,根本扭转了话题。在这种默契的问答中,

橐驼仍谦逊如故,明确表示“理,非吾业也”,然后以“外行”的身

份试探着用他的种树理论衡量官吏的所作所为,比照之下,自然得出

繁政扰民犹如勤虑害树的结论,从而将旦暮而来的官吏打入“他植者”

的行列。这样,前面批评种树人的话,如“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

曰忧之,其实仇之”等,自然也可以“移植”到这些扰民的官吏身上,

而又尽在不言中。悍吏来乡,闹得鸡犬不宁,橐驼对这一场景的描绘

细致入微,也不妨说他是一个以种树为掩护的政治观察家。

段意:在问答中将话题“移植”到政事上来。

第五段:

[分析]作者写作本文的用意何在?

明确:传其事以为官戒。

[述评]如果将这一段比作一出戏的尾声,那么,郭橐驼完成了使命,

从旁门下场了。作者在形式上仍保留了问者的独立身份,写出了他“问

养树,得养人术”的欣喜。由此可知,作者真正意图并不在谈种树,

而在谈“养人”,借这种方式抨击了官吏繁政扰民的社会现象。文章

最后一句(结语)“传其事以为官戒”,实际上表明了作传的真正意

图是警示上层统治者清肃吏治,顺应老百姓的生活习惯和生产规律,

让他们休养生息,以维持承平之世。

段意:写问者的意外收获及作传目的。

二、总结全文。

1.归纳主题:顺民之性以养民的治道。

2.写作特点:

1简洁而生动

在一篇文章中,简洁和生动是不容易共存的。这篇寓言式的人物传记,

就写得既简洁又生动。简洁体现了史传的特点,生动则蕴含了文学的

情趣。如第一段介绍人物,仅用“隆然伏行”几个字,就写出了人物

的形象特征;又用“甚善。名我固当”几个字,写出了人物的性格。

这样,通过简洁的叙述,生动的描写,一个不同凡响的“驼者”形象,

便跃然纸上了。在短短几句话中,这种史笔和文辞的完美结合,显示

出作者高超的语言表现力。

2对比与映衬

以“种树”喻“治民”是这篇传记写作的出发点,对比和映衬的写法

也是这种寓言风格的需要。

对比可以突出事物的特点,显现事物的差别,加强说理的力度,甚至

收到不言自明的功效。本文中的对比,有叙事性的,如两种种树方法

的对比;有论述性的,如郭橐驼对自己种树方法的归纳和对“他植者”

的批评。

映衬就是互相照应的写法,通过上下文内容或语意的遥相呼应,来强

化表达效果。本文先谈“养树”,后论“养人”,这本身就是运用了

映衬的写法。这样写,有关树和人的话题合而为一,互相补充,增强

了文章的气势。在语意上相互映衬的例子,如郭橐驼谈“养树”一段,

开头说“橐非能使木寿且孳也”,最后则以“吾又何能为哉”回应,

在自谦之中,起到了强化观点的作用;论“养人”一段的首尾也是这

样呼应的。

3婉约而多讽

本文结尾一句道出了写作意图,那就是“传其事以为官戒”。以寓言

的方式进行讽谏,是中国古代文人向帝王或上层统治者提意见的传统

做法,它有着委婉含蓄的特点,也间杂着幽默的成分。柳宗元这篇人

物传记,也是通过故事进行劝诫的,这决定了它“婉约而多讽”的风

格。这种风格基本上是通过所传人物的话语表现出来的,如第四段,

一个“知种树而已”的驼者,欲止又言,在朴实的简单类比中,揭示

出了吏治的弊端,颇具讽刺意味。其中的一些话语,如“理,非吾业

也”,“若甚怜焉,而卒以祸”,“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婉转而幽默,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本文发布于:2022-12-30 02:24:5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5692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