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

更新时间:2022-12-30 02:10:23 阅读: 评论:0


2022年12月30日发(作者:平活)

2007年第11期

(总第63期)

NO.11,2007

(CumulativetyNO.63)

职业圈

ZHIYEQUAN

【摘要】文章基于对山东某高校

1000

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

卷调查的基础上,指出教学型院校的大学生在创新意识和创新

能力上普遍存在信心不足,知识结构不合理,自然科学知识缺

,动手能力弱,创新成果少等问题,并结合教学型院校的特点,

从社会学的视角就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出

了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

G40-01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1671-5969

2007

11-0044-02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

动力,是信息时代对人才的普遍要求,也是当代大学生必备的素

质和能力。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如何,不仅关系到我国

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成果也关系到我国在未来国际社会中的

地位。因此

,了解我国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实际状况,

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也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目前,国内对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研究甚多,但大都是理

论方面的探讨,多是从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角度进行的研究,侧重

点多是理论分析而缺少实证资料。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需要借鉴国内外的教育理论和经验,但同时必须紧密结合各类

学校的实际状况和学生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探索一条适合中国

特色的创新教育道路、培养大批创造型人才才是我国高等教育

发展的必由之路。

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院长孔繁敏教授曾提出

,“普通

教学型本科院校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而应用型人才

的主要特点就是:具有良好的人格、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实

践应用能力、组织管理和人际协调能力。”,即教学型院校的培养

目标就是要培养能够综合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信息、技能和方

,提出新方法、新观点的思维能力和进行发明创造、改革革新

的创造型人才。这种创造型人才必须具备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

创新能力,并能取得创新型成果,有所建树。那么,教学型院校

的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到底怎样呢?在培养大学生的创

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方面存在怎样的问题

?文章拟从社会学的视

角出发,运用问卷调查的形式,从实证的角度对此问题展开深入

的探讨。

一、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关于什么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大家众说纷纭,莫衷一

是。有人认为创新意识是人们根据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的需要

引起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或观念的动机,并在创造活动中表现

出的意向、愿望和设想;也有人认为,创新意识即是推崇创新、追

求创新和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它以思想活跃,不因循守

旧,富于创造性和批判性,具有敢于标新立异,独树一帜的精神

和追求为主要特征[l]。创新能力就是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

能力,也就是创造新的东西的能力[1]。也有人认为,创新能力是一

个人产生新思想、新思路的能力,或者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

力,是人类在创造性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各种心理素质和能力

的总和[2]。陶国富等人认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指大学生在产

生新的思想、新的方法、创造新的事物过程中所必备的各种技

能、技巧的总和,是大学生的心理活动在最高水平上实现的综合

能力,是保证大学生创新过程得以顺利实现的诸种能力和各种

个性心理特征的有机结合[3]。

总之,创造意识是人类意识活动中的一种积极的、富有成果

性的表现形式

,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是创

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前提。而创新能力是人的创造意识的一

种体现,它是人类所特有的能力,是人的各种能力中最宝贵的、

最高层次的能力,是人的智力的核心和精华,其本质是创造出

“新”的事物。大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是不可分割的一个

整体

,是大学生的智力因素(技能和能力)和非智力因素(动机、

情感、意志)的综合。

二、研究方法

本文运用问卷调查和比例分层抽样的方法,于2006年12

月份,从我校大学生中随机抽取1000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发

放问卷1000份,回收率100%,获取有效问卷904份。其中,男生

459人(50.8%),女生445人(49.2%);文科生377(41.7%),理科

和工科生527人(58.3%);本科生655人(72.5%),专科生80人

(8.8%),专升本学生169人(18.7%);一年级226人(25.0%),二

年级219人(24.2%),三年级251人(27.8%),四年级206人

(22.8%),其他2人(0.2%);城市学生407人(45.0%),农村学生

497人(55.0%)。问卷的录入和统计分析均采用spss11.5。

三、研究结果

(一)大学生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但缺乏创新的信心和勇气

很多研究表明,一个人创新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

于创新意识的强弱和创新观念的健全与否。从调查的结果来看,

37.8%的学生在生活遇到问题时会自己尝试处理;54.6%的学生

属于好奇新很强的人;45.1%的学生对某个专业问题抱有长时间

的兴趣;79.4%的学生不迷信权威,对待权威观点主张经过思考

后有选择的加以接受;69.4%的学生赞成开卷考试,认为可以更

好的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和想象力。这说明目前的大学生具备创

新意识所要求的独立性、好奇心、兴趣、怀疑精神、挑战精神等。

但是

,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主要体现在:(1)

问题意识不强。只有17.9%的学生经常在上课过程中或课下向

老师提问过问题。(2)缺乏崇高的科学理想和梦想。只有26.4%

的学生有将来成为科学家或学者的梦想。(3)学习的主动性不强。

只有39.7%的学生为兴趣而学习,26.8%的学生学习是为了获得

文凭;28.7%的学生因对课程不感兴趣或认为学习没用而逃过课;

31.9%的学生经常在老师上课时看休闲娱乐书籍或发短信或发

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调查与思考

———以教学型院校大学生为例

赵瑞芳,盛国军,李彦

(山东工商学院,山东烟台

264005

44--

呆、睡觉。同时,从大学生自评的结果来看,尽管85.8%的学生认

为创新能力是大学生应具备的能力,而且37.5%学生认为创新也

并不是什么难事

,但是56.1%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创新能力一般,

30.5%的学生认为自己创新能力较强,只有6.1%的学生认为自己

的创新能力很强。这说明大学生还缺乏创新的信心和勇气。

(二)大学生具备良好的创新知识素养,但存在知识结构不

合理的状况[

4]

调查显示,71.2%学生成绩优良;62.6%的学生经常去图书

馆借阅图书;52.3%的学生做过社会兼职;34.4%学生在大学期

间参观过博物馆;36.3%的学生经常去书店;31.1%的学生经常

浏览与本专业有关的各种文章;15.4%的学生经常听各种学术报

告。这说明目前的大学生虽然拥有良好的智商,能取得优良成

绩,并能广泛阅读浏览相关知识,也具备一定的社会实践经验,

但是无论从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来看都还不够。从大学生关注的

知识面来看

,文史类占30.4%,休闲类29.8%,专业类20.8%,自

然类14.2%,当然这跟我校大部分是文科类专业有关,但也反映

了学生在自然科学知识方面的严重不足。此外,多数学生能够运

用所学知识进行相关实验和撰写相关论文和调查报告,但因此

而获奖或发表的成果却只要11.1%。这说明学生在学习的深度

方面还努力的不够。

另外

,从学生对自己知识结构及学校课程体系的评价来看,

75.5%的学生认为自己的知识结构不合理。其中,23.2%的学生

认为缺乏自然科学的知识,19.1%的学生认为缺乏人文社科类知

识,33.2%的学生认为缺乏其他知识;63.8%的学生认为“文理交

叉,知识的整合对人才的培养”很有必要;85.6%的学生认为目前

的课程体系不合理

;90.0%的学生认为实践课程太少。

(三)大学生理论知识较强而动手能力很弱

70%以上的学生可以取得优良成绩;44.4%的学生考取了某

种证书,但只有10.0%的学生在大学期间曾自己动手进行过某

种设计;3.4%的学生获过奖励或专利;95.2%的学生经常或偶尔

上网浏览各种信息,但只有22.9%的学生在网上发表过个人的

看法

,48.2%的学生拥有自己或团队的“博客或网站”。正如香港

城市大学的岳晓东教授提出的,大学生的“知识无活力化”[5],并

由此导致思维的偏差,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学不能致用。当然,

这和目前我国的教育环境有关。中国传统教育的最大弊端就是

偏重于记忆和积累前人留下的知识遗产而忽视和淡化学生创造

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尤其是目前,教学型院校的教学内容仍

主要以知识的传授为主流,教学方法仍以课堂讲授为主,对学生

的评定也主要看学业成绩

,因此,和研究型的院校相比,更加注

重对学生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而忽略学生的科研

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实践活动的能力训练。加上学校属于

二类本科院校,没有研究生群体,整个校风里缺乏一种研究氛

围。而教师则一方面忙于繁重的教学任务,另一方面又要在国家

教育体系的客观评价指标体系内撰写大量的学术论文

,遵循“量

大从优”的潜规则,疲于奔命,无暇顾及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创新实践较多,但创新成果很少

创新成果的形成需要大学生有坚定的信心、顽强的意志和

不折不挠的求真探索精神,这正是目前的大学生普遍缺乏的。对

很多问题都有好奇心,都想去尝试,但往往浅尝辄止,缺乏恒心

和毅力

,很少深入钻研下去。尽管学校为学生设立了相关的科研

和设计项目但参加的学生较少,而且真正形成科学成果的更是

寥寥无几。在学生看来,目前在校内进行创新的主要困难按选择

比例从高到低依次为:缺乏指导(29.0%)、没有时间和机会

(18.6%)、缺乏实验条件(18.4%)、没有兴趣(12.4%)、没有资金

和奖励(11.3%)、缺乏志同道合的者(5.6%)、其他(4.3%)。

四、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

一个人的存在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他的意识和能力总是

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考察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的培养也要从多个角度去分析。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除了受

自身的知识、智能和非智能因素影响外,还受周围的朋辈群体、

相应的教师素质和学校内外的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培养大

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也必须综合各方面的因素。

(一)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博览群书,拓展自己的知识

面,加深自己的专业知识,构建创新的知识结构,为创新提供丰

富的理论源泉

要使学生养成勤学、多思、好问的良好学习习惯,培养自己

的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实践能力、信息加工和科学研究的能

力,培养学生的良好智能结构;关注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培

养学生的创新人格

,良好的个性、好奇心和求知欲,学习的兴趣

和热情,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

二)改革课程体系,加大选修课和实验课的比重,文理学科

相互渗透

文学科的学生必须适当选修自然科学的课程,理工科学生

要选修人文社科类课程

,使文理学科应相互渗透弥补学生在单

一学科知识上的缺陷,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使他们的思维既活

泼又严谨,既浪漫又富于理性。形成学科间知识的相互相通,使

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相互渗透;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理论

课少讲精讲;借鉴国内外的先进教学改革成果,增加灵活多样的

考试方法,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立争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创

造性和想象力。

(三)改革学校教学环境,打破院系条块分割状况,交叉跨系

设课

一门课让最优秀的教师来上,每个教师主攻一门,上好、上

精,决不重复设置课程,节约人力资源。对教师教学和科研成果

的评价也应从量的注重到质的注重的转变。目前,虽然整个大教

育环境还不可能改变

,但一个学校内部可以优先进行改革,在自

由允许的范围内给教师发挥更大的创造性空间,只有有了创造

型的教师才能培养更多创造型的学生;加大人财物的投资,给学

生的创新活动提供充足的资金,配备专门的师资力量,让更多的

学生参与进来,形成创新的团队;加强学风建设,在学生中,通过

撰写科研论文、参加建模设计比赛等多种形式在学生中形成一

种崇尚知识,勇于探索的科研和创新氛围。

参考文献

[1]

廖湘蓉,杨志明

大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J].

教育探索,

2000

,(

[2]

周耀烈

创造理论与应用

[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0

,(

[3]

陶国富,王祥兴

大学生创新心理

[M].

上海:立信会计出

版社,

2006

,(

[4]

冯刚纯

理工科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调查与思

[J].

学术交流与动态,

2005

,(

[5]

岳晓东

大学生创新能力

[J].

高等教育研究,

2004

,(

25

作者简介:赵瑞芳(

1977-

),女,河南安阳人,华中科技大学

社会学硕士,山东工商学院政治与社会发展学院教师,研究方

向:社会心理学;盛国军(

1962-

男,山东烟台人,山东工商学

院副院长,博士,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李彦

1965-

),男,山西大同人,山东工商学院教务处科长,副教授,

研究方向:发展社会学。

45--

本文发布于:2022-12-30 02:10:2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5686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曹杨中学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