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的诗句】水调歌头?徐州中秋原文_翻译和赏析_苏辙
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朝代:宋代
作者:苏辙
原文:
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岂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
汴,船上载凉州。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洲。坐中客,翠羽帔,紫绮裘。素娥无赖,西去
曾不为人留。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
相关内容
相关内容译文
作者:佚名
我们离别的太久了,已经是七次中秋。
去年的今天在东武之地,我望着明月,愁绪万千。
没想到在彭城山下,一起泛舟古汴河上,同去凉州。
有鼓吹助兴,惊起汀上的鸿雁。
坐中的客人,穿着华丽。
月亮无情,不肯为人留下而西沉。
今天晚上有酒待客,明晚又要孤独的的住在船上,离愁依旧。
就怕像王安石那样,不得返乡,只能登楼相望。
相关内容
相关内容创作背景
作者:佚名
这要从这首词创作的前一年说起,苏轼兄弟情意甚笃,苏轼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
有》时,与苏辙已有六年没见面了。时至中秋,苏轼望月思弟,生出无穷悲欢之感,故有
此作。全词以明月为线索,处处咏月,同时也处处在抒发人的主观情感,生发
人生
感慨,是对人生宇宙哲理的深深思考。词中贯穿着情感与理智的矛盾,波澜起伏,
跌宕有致。最后以旷达情怀收尾,是词人情怀的自然流露,境界壮美,融抒情、写景、说
理于一炉,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这首词立意高远,构思新颖,以意境清新如画,情理具佳,颇耐人寻味。宋代胡仔云:
“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更是对此词的崇高评价。
正所谓“兄唱弟随”,在苏轼写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第二年,也就是神宗
熙宁十年,苏辙也写了一首《水调歌头徐州中秋》来回赠其兄。
一年之后的中秋,苏辙来到徐州,与苏轼相聚。兄弟俩七年未见,自然十分欢喜,一
起登楼赏月。苏辙特作一首《水调歌头徐州中秋》相和,缓缓吟唱:
“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岂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
古汴,船上载凉州。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洲。
坐中客,翠羽帔,紫绮裘。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
驿,依旧照离忧。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
虽有“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州”的重逢之乐,但苏辙想到中秋一过,两人就要再度
分开,宦海沉浮,变幻莫测,再聚不知何时,心中满是眷眷不舍。“但恐同王粲,相对永
登楼”,他忧伤地想:我们现在是“剑外思归客”,但千万不要像怀才不遇的王粲那样,
后半生流落天涯,登楼望故乡,归期终未卜啊!一时悲从中来,苏辙无语凝噎,忍不住转
过头,青衫泪湿。
苏轼见了,摇头微笑:“子由,‘明月不胜愁’,‘依旧照离忧’,词是好词,但何
苦太悲!”为了开解苏辙,在分手之时,苏轼再和之以《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击掌唱
道:
“安石在东海,从事鬓惊秋。中年亲友难别,丝竹缓离愁。一旦功成名遂,准拟东还
海道,扶病入西州。雅志困轩冕,遗恨寄沧洲。
岁云暮,须早计,要褐裘。故乡归去千里,佳处辄迟留。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
我,惟酒可忘忧。一任刘玄德,相对卧高楼。”
该词上阙借谢安事,作为“不及时引退”的鉴戒;下阙设想兄弟二人“退而相从之
乐”,以安慰对方,尤其“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两句,温情脉脉,又让人忍俊
不住。苏辙仿佛已经看到两兄弟相互扶持在路上走得东倒西歪了,不禁一扫离愁,绝尘而
去。
相关内容苏辙苏辙(?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二
年()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
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
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
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
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古诗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本文发布于:2022-12-30 01:56:4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5680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