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破厚葬

更新时间:2022-12-30 01:45:11 阅读: 评论:0


2022年12月30日发(作者:delight)

1.班昭续《汉书》

扶风①曹世叔妻者,同郡班彪②之女也,名昭,字惠班。博学高才。世叔早卒,有节行

法度。兄固著《汉书》,其八表及天文志未及竟而卒。和帝诏昭就东观藏书阁③踵而成之。

帝数召入宫,令皇后诸贵人师事焉,号日“大家”。每有贡献异物,辄诏大家作赋颂。时《汉

书》始出,多未能通者,同郡马融伏于阁下,从昭受读。

(选自《后汉书·曹世叔妻传》)

[注释]①扶风:古地名,今陕西境内。②班彪:当时著名学者。③东观藏书阁:皇家藏书楼。

[文化常识]

女文史家。班昭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文史家。她帮助哥哥班固完成了未竟的事业,而

且对阐述《汉书》起到了重要作用,她的诗赋在当时也很著名。女性精通文史的在中国历史

上不多,另一个是汉末的蔡文姬(蔡琰,见后文),还有一个是宋朝的李清照,她是杰出的女

词人,她早年还同丈夫一起研究金石书画。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竞_________②辄_________

2.翻译:①和帝诏昭就东观藏书阁踵而成之②师事焉

2.蔡文姬求情

董祀为屯田都尉①,犯法当②死。文姬③诣曹操请之。时公卿、名士及远方使驿④坐者

满堂。操谓宾客日:“蔡伯喈女在外,今为诸君见之。”及文姬进,蓬首徒行,叩头请罪,

音辞清辩,旨甚酸哀,众皆为改容。操日:“诚实相矜,然文状⑤已去,奈何?”文姬曰:

“明公⑥厩马万匹,虎士成林,何惜疾足一骑,而济垂死之命乎!”操感其言,乃追原⑦祀

罪。

(选自《后汉书·董祀妻传》)

[注释】①屯田都尉:职官名称。②当:判决。③文姬:蔡文姬。④使驿:使者。⑤文状:

文书。⑥明公:对曹操的敬称。⑦原:原谅,此指赦罪。

[文化常识]

蔡文姬。蔡文姬名琰,字文姬,东汉末年的女诗人,其父即蔡邕(字伯喈)。她博学有才辩,

通音律。初嫁卫仲道。夫亡后归母家。遇汉末大乱,为董卓部将所虏,归南匈奴左贤王,居

匈奴12年,有子女二人。曹操平定中原后,念蔡邕无后代,便以重金赎归,再嫁董祀。她

凭记忆写出了四百多篇古文。她的《悲愤诗》及琴曲歌辞《胡笳十八拍》最为著名。当代戏

剧家曹禺创作有话剧《蔡文姬》。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诣_________②徒_________③厩_________④虎士_________

2.翻译:①旨甚酸哀,众皆为改容;②诚实相矜;③济垂死之命。

3.理解:“操感其言”属什么句式?

3.炳烛而学

晋平公①问于师旷日:“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日:“何不炳烛②呼?”

平公日:“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日:“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

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日:“善

哉!”

(选自汉·刘向《说苑》)

[注释]①晋平公:春秋时晋国国君。②炳烛:点燃蜡烛。

[文化常识]

“师旷”及其他。师旷是个盲乐师,他名字叫“旷”,但不姓“师”,因为他是当时著名

乐师,所以叫“师旷”。这种以职业为姓的现象在春秋时还有:有个著名的工匠名石,世称

“匠石”,有个著名的制作车轮的师傅名扁,世称“轮扁”。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暮②安敢③善

2.翻译:①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②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3、上文“臣闻之”中的“之”属代词,它指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薛奎识范镇

范镇①字景仁,成都华阳人。薛奎守蜀,一见爱之,绾②于府舍,俾与子弟讲学。镇益

自谦退,每行步趋府门,逾年,人不知其为帅客③也。及还朝,载以俱。有问奎入蜀何所得,

曰:“得一伟人④,当以文学名世。”

(选自《宋史·范镇传》)

[注释]①范镇:宋朝人。②绾(wǎn):留。③帅客:此指太守的宾客。④伟人:不平常

的人。

[文言知识]

“阳”与“阴”。古代山的南面叫“阳”,山的北面叫“阴”。上文“华阳”,即华阳

县,它当在华山之南;又,“华阴”,当在华山之北。而水的南面称“阴”,水的北面称“阳”,

恰与山相反。江苏省的“江阴”市,当在长江的南面;“淮阳”县当在淮河的北面。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俾_________②益__________③退__________

④趋_________⑤逾_________

2.翻译:①薛奎守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及还朝,载以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当以文学名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芮伯献马贾祸

周厉王使芮(ruì)伯帅师伐戎①,得良马焉,将以献于王。芮季曰:“不如捐之。王欲

无厌,而多信人之言。今以师归而献马焉,王之左右必以子获为不止一马,而皆求于子。子

无以应之,则将晓②于王,王必信之,是贾祸也。”弗听,卒献之。荣夷公果使求焉,弗得,

遂谮诸王,曰:“伯也隐。”王怒逐芮伯。君子谓芮伯亦有罪焉:尔知王之渎货而启之:芮

伯之罪也。

(选自明·刘基《郁离子》)

[注释]①戎:北方少数民族部落名称。②晓:争吵。

[文言知识]

伯仲叔季。“伯仲叔季”是古代兄弟之间的排行。老大往往取名为“伯”。上文芮伯,

看来是老大。老二叫“仲”。孔子排行第二,故取名仲尼,后人亦称之为孔老二。老三叫“叔”,

老四叫“季”。上文“芮季”看来是芮伯的小弟了。月份是以“孟仲季”排列的,如春季第

一个月为“孟春”,第二个月为“仲春”,第三个月为“季春”,夏、秋、冬以此类推。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帅_________②捐__________③厌__________

④卒_________⑤逐_________

2.理解:①“将以献于王”中省略了介词宾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荣夷公果使求焉”中省略了宾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①子无以应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是

贾祸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遂谮诸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

尔知王之渎货而启之,芮伯之罪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及之而后知

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乌有不行而能知者乎?披五岳之图以为知山,不如樵夫之一

足①;谈沧溟之广以为知海,不如贾客②之一瞥;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③。

(选自《魏源集》)

[注释]①一足:走一步。②客:此指来往于海上的商人。③一啜(chuî):尝一口。

[文言知识]

说“及”。“及”是个会意字,本指后面的人伸出手抓住前面的人,因此它有“接触到”、

“达到”、“够得上”的意思。上文“及之而后知”中的“及”,就解为“接触”,句意为

接触它之后才能知道(它的情况)。成语“望尘莫及”,意为看着车后卷起的尘土而追赶不上,

比喻比不上别人。科举考试中的“及第”,从字面上解释是指达到名次,意为及格、录取。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乌_________②披__________

2.“五岳”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座高山。

3.翻译:①履之而后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疏八珍之

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理解:本段文字的中心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管仲破厚葬

齐国好厚葬,布帛①尽于衣裘②,材木尽于棺椁。齐桓公患之,以告管仲,曰:“布

帛尽则无以为蔽,材木尽则无以为守备,而人厚葬之不休,禁之奈何?”管仲对曰:“夫凡

人之有为也,非名之则利之也。”于是下令曰:“棺椁过度者戮③其尸,罪夫当丧者。”未

久,厚葬之风休矣。

(选自《韩非子》)

[注释]①布帛:泛指织物。②衣裘:裘,皮衣。此指死人的衣着。③戮:侮辱。

[文化常识]

“棺椁”及其他。上文有“材木尽于棺椁”,意为优质的木材都用在做棺椁上了。“棺”

即棺材,装敛死人的器具;“椁”即棺外的套棺,也就是说是棺材外再套一具棺材。古代的

贵族,生前富贵荣华,极尽奢侈,死后也希望不朽,且能无穷享受,因此十分讲究丧葬。尸

体穿绫罗绸缎,甚至金缕玉衣。棺之外要加椁,棺与椁之间存放金银财宝及生前用具,可惜

这些都成了日后盗墓者的目标。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无以_________②对__________③为__________

2.翻译:①齐桓公患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禁之奈何?__________________;

③非名之则利之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比较上文的两个“夫”:①“夫凡人之有为也”中的“夫”,应理解为_____________;

②“罪夫当丧者”中的“夫”,应理解为___________________

4.理解:齐国人为什么好厚葬?请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董叔攀附权贵

董叔将娶于范氏①,叔向②曰:“范氏富,盍已乎!”曰:“欲为系援③焉。”他日,

董祁④诉于范献子⑤,曰:“不吾敬也。”献子执而纺⑥之槐。叔向过之.曰:“子盍为我

请乎?”叔向曰:“求系得系矣,求援得援矣,欲而得之,又何请乎?”

(选自《国语·晋语》)

[注释]①范氏:晋国正卿范宣子的女儿范祁。②叔向:晋国大夫。③系援:结交攀附。

④董祁:范祁嫁给董叔后便称董祁。⑤范献子:范祁的哥哥。⑥纺:吊、悬。

[文言知识]

倒置句文言中有好几种倒置旬式。上文“不吾敬”是其中之一。“不吾敬”要按“不

敬吾”理解,意为不尊重我。这是一个否定句,有否定词“不”表示(其他否定词如“未”、

“莫”、“毋”等),另外它的宾语是代词“吾”(其他代词如“我”、“尔”、“之”等),

因为有这两个前提,所以构成动宾倒置的句式。又如“勿之忘”,即“勿忘之”;“未之有”,

即“未有之”。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他日_________②执__________

2.翻译:①范氏富,盍已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子盍为我请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

欲而得之,又何请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王昭君出汉宫

汉元帝宫人①既多,乃令画工图之,欲有呼者,辄披图召之。其中常者,皆行货赂。

王明君姿容甚丽,志不苟求,工遂毁为其状。后匈奴来和②,求美女于汉帝,帝以明君充行。

既召,见而惜之,但名字已去,不欲中改,于是遂行。

(选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

[注释]①宫人:宫女。②和:和亲。指异族之间用婚姻关系来保持双方的友好关系。

[文化常识]

王昭君出塞。上文说的王明君,即西汉时的王昭君,她名嫱,字昭君。晋朝违避司马昭

的名字,故改王昭君为王明君或明妃。王昭君出生南郡秭(zǐ)归(今湖北境内)。史书上说,

她早年被选入宫,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匈奴王单于来汉朝和亲,她自请出嫁。按当时

规定,和亲者应是公主,而王昭君是普通宫女,故上文说“充行”(充当而行)。入胡后称宁

胡阏氏(yānzhī)。阏氏是王后的意思。她对改善汉朝与匈奴的关系起了一定作用。今内蒙古

大青山麓尚有昭君墓。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图_________②但__________③中__________

2.翻译:欲有呼者,辄披图召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理解:“其中常者,皆行货赂”中“常者”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常者”

向_________________货赂。

4.理解:“但名字已去”中的“去”,应理解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商於子驾豕

商於子①家贫,无犊以耕,乃牵一大豕②驾之而东。大豕不肯就轭③,既就复解:终日

不能破一畦。宁毋先④生过而尤之日:“子过矣!耕当以牛,以其力之巨能起块也,蹄之坚

能陷淖⑤也。豕纵大,安能耕耶?”商於子怒而弗应。宁毋先生日:“今子以之代耕,不几

颠之倒之乎?吾悯而诏子,子乃反怒而弗答,何也?”商於子日:“子以予颠之倒之,予亦以

子倒之颠之。吾岂不知服田⑥必以牛,亦犹牧⑦吾民者必以贤。不以牛,虽不得田,其害小;

不以贤则天下受祸,其害大。子何不以尤我者尤牧民者耶?”宁毋先生顾谓弟子日:“是盖

有激者⑧也。”

(选自明·宋濂《宋学士文集》)

[注释]①商於(wù)子:作者虚构的人物。②豕(shǐ):同“猪”。③轭(â):牛拉东

西时驾在颈上的曲木。④宁毋:作者虚构的人物。⑤淖(nào):烂泥。⑥服田:驾牲口耕田。

⑦牧:统治、管理。⑧有激者:(心中)有不平之气的人。

[文言知识]

说“以”。“以”既可作动词用,也可作介词、连词用。它的解释也相当灵活。上文“子

以予颠之倒之”中的“以”,作动词用,解为“认为”。有时“以”与“为”组合成“以为”

或“以„„为”,也解为“认为”。上文“必以贤”中的“以”,解为“任用”,也作动词

用。又,上文“无犊以耕”中的“以”,作连词用;又,“子何不以尤我者尤牧民者耶”中

的“以”,作介词用,解为“把”。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犊_________②尤__________③过__________

④应_________⑤几_________⑥顾_________⑦盖_________

2.翻译:①既就复解,终曰不能破一畦者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吾悯而诏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子何不以尤我者尤牧

民者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理解:本文的主题思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魏收改武学文

魏收①年十五,颇已属文。及随父赴边,好习骑射,欲以武艺自达。荥阳②郑伯调③之

日:“魏郎弄戟(jǐ)多少?”收惭,遂折节读书。夏月④,坐板床,随树阴讽诵⑤,积年,

板床为之锐减,而精力不辍。以文华显。

(选自《北齐书·魏收传》

[注释]①魏收:北齐人。②荥(xíng)阳:古地名,在今河南境内。③调:嘲笑。(④夏

月:夏季。⑤讽诵:背诵。

[文化常识]

“戟”及其他。上文郑伯嘲笑魏收说:“魏郎弄戟多少?”其中“戟”泛指所有兵器。

“戟”本是青铜制成的兵器,它将矛与戈结合在一起,既有“矛”直刺的功能,又有“戈”

横劈的作用。杜牧在《赤壁》诗中写道:“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其中说到

的“戟”就是这种兵器。除矛、戈、戟外,古代进攻的武器还有刀、斧、箭、炮等。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及__________②辍_________

2.翻译:①颇已属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欲以武艺自达___________________;

③积年,板床为之锐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以文华显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遂折节读书”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正确的?_______①就改变志向努力读书;②

因此跟随别人读书;③于是埋头读书;④就斩断兵器致力读书。

12.申屠敦之鼎

洛阳布衣申屠敦①有汉鼎②一,得于长安深川之下。云螭斜错③,其文烂如④也。西邻

鲁生见而悦焉,呼金工象而铸之。淬⑤以奇药,穴地藏之者三年。土与药交蚀,铜质已化,

与敦所有者略类。一旦,持献权贵人,贵人宝之,飨宾而玩之。敦偶在坐,心知为鲁生物也,

乃曰:“敦亦有鼎,其形酷肖是,第不知孰为真耳。”权贵人请观之,良久曰:“非真也。”

众宾次第咸曰:“是诚非真也。”敦不平,辨数⑥不已。众共折辱⑦之,敦噤不敢言,归而

叹曰:“吾今然后知势之足以变易是非也。”龙门子闻而笑日:“敦何见之晚哉?士之于文

亦然。”

(选自明·宋濂《宋学士文集》)

[注释]①申屠敦:复姓申屠。这是作者虚构的人物。②鼎:古代的炊具,三足两耳。后

演变为工艺品。⑧云螭(chī)斜错:云与螭(兽名,外形像龙而无角)互相掩映交错。④其文

烂如:它的花纹斑斓。⑤淬(cuì):金属烧热后浸在水中或油中。⑥辨数:多次争辩。辨,

通“辩”。⑦折辱:挖苦。

[文言知识]

说“诚”。“诚”可指“诚实”、“诚心”。如“心诚则灵”,又如“无诚意则去”。

上文“是诚非真也”中的“诚”,解为“确实”、“的确”,作副词用,句意为这的确不是

真品。又,“吾诚章某之子”,意为我确实是姓章的儿子。它又解为“如果”,如“诚能如

此,则王业可兴矣”,意为如果能这样,那么大王的功业可兴盛了。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布衣_________②焉_________③象________④穴________⑤略类________

⑥第________⑦孰_______⑧次第________⑨已________⑩噤________

2.翻译:①贵人宝之,飨宾而玩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其形酷肖是

__________________;③吾今然后知势足以变易是非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士之于文亦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主题思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强弱之辩

夫强不自强,因弱以奉①强;弱不自弱,因强以御②弱。故弱为强者所伏,强为弱者所

宗,上下相制,自然之理也。然则所谓强者,岂壮勇之谓耶?所谓弱者,岂怯懦之谓耶?盖在

乎有德,不在乎有力。夫金者,天下之至刚也;水者,天下之至柔也。金虽刚矣,折之而不

可以续;水虽柔矣,斩之而不可以断;则水柔能成刚,金刚不辍③其弱也。

(选自唐.罗隐《两同书》)

[注释]①奉:尊重。此指陪衬。②御:支配,此指显出。③辍(chuî):停。此指消除。

[文言知识]

“然则”及其他。“然则”在文言中是个固定词组,相当于“既然(这样),那么„„”,

上文“然则所谓强者,岂壮勇之谓耶?”意为既然这样,那么所谓强者,难道说的只是健壮

勇敢的人吗?又,“虽然”,相当于“虽(这么说),然而„„”,如“虽然,其事有本有原”,

意为虽这么说,然而那事情还有本源。又,“于是”,相当于“在这个时候”,如“于是暴

雨,人皆避之”,意为在这时候突然下雨,人们都躲雨了。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夫________②宗________③金________④至________

2.翻译:岂怯懦之谓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的基本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诸葛亮传略

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气。身长八尺①,容貌甚伟,时人异焉。遭汉末扰乱②,随叔

父玄避难荆州。躬耕于野,不求闻达。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亮

深谓备雄姿杰出,遂厚相结纳。及魏武帝③南征,荆州刘琮④举州委质⑤而备失势,众寡而

无立锥之地。亮时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⑥。权既宿服仰备,又睹亮奇

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万人以助备。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⑦悉平。

后备又西取益州。章州既足,以亮为军师。将军备称帝号,拜亮为丞相。

(选自晋·陈寿《进(诸葛亮集)表》)

[注释]①八尺:汉时1尺约合今7寸。②扰乱:动乱。③魏武帝:曹丕称帝后追赠父亲

曹操为魏武帝。④刘琮:刘表之子。⑤举州委质:意为把整个荆州送给曹操而自己投降曹操。

⑥吴会:吴国。⑦江南:指长江以南广大地区。

[文化常识]

“九州”之说。我国古代历来有“九州”之说,意为中华大地由九州组成。但说法不一。

《尚书。禹贡》上指冀(今山西一带)、兖(今河北一带)、青(今山东一带)、徐(今徐州一带)、

扬(今长江下游地区)、荆(今湖北、湖南一带)、豫(今河南一带)、粱(今四川一带)、雍(今

陕西、甘肃一带)。而《吕氏春秋》上有幽州而无梁州;《尔雅》上有幽州、营州而

无青州、梁州。上文所说的荆州与益州(今四川一带)是古代两大行政区划。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少________②逸________③殊量________④纳________⑤既_________⑥

拜________

2.翻译:①时人异焉___________________;②众寡而无立锥之地___________________:

③权既宿服仰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理解:“与武帝交战”其中“交战”是指__________之战。

15.千轴不如一书

柳开①少好任气②,大言凌物。应举③时,以文章投主司④于帘⑤前,凡千轴⑥,载以

独轮车。引试⑦日,衣襕⑧自拥车入,欲以此骇众取名。时张景⑨能文有名,唯袖一书帘前

献之。主司大称赏,擢景优等。时人为之语曰:“柳开千轴,不如张景一书。”

(选自宋·沈括《梦溪笔谈》)

[注释]①柳开:北宋人。②任气:任性气盛。③应举:参加科举考试。④主司:主考官。

⑤帘:指主考官办公的地方。⑥轴:古人将文章写在横幅上,然后裱成卷轴。⑦引试:面试。

⑧襕(1án):古代读书人穿的圆领大袖外套。⑨张景:柳开的学生。

[文言知识]

说“物”。宇宙中客观存在的都称“物”。山、水、书、衣、车等人们视为“物”。那

么“人”是否是“物”呢?文言中“物”也可指“人”。上文“大言凌物”中的“物”,即

指人,意为说大话傲视他人。“物议”、“物论”即为他人所议论批评,“物故”为人死。

成语“待人接物”,其中“接物”也是“待人”的意思。小说、戏剧中的“人物”,并非“人”

与“物件”,而是“人”,因为“人”与“物”同义,它是个双音同义词。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少________②凡________③擢________

2.翻译:唯袖一书帘前献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理解:“千轴’’为什么不如“一书”,这中间存在一个什么问

题?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答苏迈书①

辱书勤恳千万②,观所自道③从学就仕,而知病之所在。窃窥公学问之意甚美,顾既在

官,则难得师友,又少读书之光阴,然人生竟何时得自在,饱闲散耶?“三人行,必有我师”,

此居一州一县求师之法。读书光阴,亦取诸鞍乘之间耳。

(选自宋·黄庭坚《山谷全集》)

[注释]①答苏迈书:这是北宋著名文学家黄庭坚给苏迈的回信摘录。苏迈是苏轼的长子。

②辱书勤恳千万:意为你在来信中恳切地说了许多求学的感受。③自道:自己所说。

[文言知识]

说“顾”。“顾”解释为“看”、“回头看”、“拜访”等是比较容易理解的。但它另

外两个义项要特别注意:一、指“只是”、“但”。上文“顾既在官,则难得师友”,意为

只是自身已在官府,便难以得到老师和朋友。又,《廉颇蔺相如列传》:“顾吾念之,强秦

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又,《促织》:“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不如

拼博一笑。”

上述两例中的“顾”,也解释为“只是”。二、指“反而”、“却”。《为学》:“人之立

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病________②窃________③学问________

2.理解:“从学就仕”是分别指__________与__________

3.理解:“取诸鞍乘之间耳”中的“鞍”与“乘”分别指__________与__________

4.翻译:人生竟何时得自在,饱闲散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名言“三人行,必有我师”出自《__________》是________所说。

17.蒲松龄之妻

五十余犹不忘进取①。孺人②止之日:“君勿须复尔!倘命应通显,今已台阁③矣。山

林目有乐地,何必以肉鼓吹④为快哉!”松龄善其言。顾儿孙入闱⑤,褊心⑥不能无望,往

往情见乎词,而孺人漠置之。或媚以先兆,亦若罔闻。松龄笑日:“穆如者⑦不欲作夫人⑧

耶?”答曰:“我无他长,但知止足。今三子一孙,能继书香,衣食不至冻饿,天赐不为不

厚。自顾有何功德,而尚存觖望⑨耶?”

(选自清.蒲松龄《述刘氏行实》)

[注释]①进取:此指通过科举考试获取功名。蒲松龄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均不第。②孺(r

ú)人:妻子。③台阁:宰相。④以肉鼓吹:犹言一呼百诺。⑤入闱:参加科举考试。⑥褊(bi

ǎn)心:私心。⑦穆如者:端庄的人。此指妻子。⑧夫人:此指贵夫人。⑨觖(juã)望:不满

意。

[文言知识]

说“显”。‘‘显”是个多义词。一、指“明显”、“显著”。成语有“显而易见”。

二、指“高贵”。上文“倘命应通显”,意为如果命运中应该通达显贵。所谓“显宦,’即

是显贵的高官。三、指“显出”、“表现”。如“大显身手”。四、旧时对先人的美称。如

“显考”(已死去的父亲)、“显妣”(已死去的母亲)。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快________②罔________③但________

2.翻译:①君勿须复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松龄善其言乎

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往往情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或媚以先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比较上文的两个“顾”:①“颐儿孙入闱”中的“顾”,解释为______________;

②“自顾有何功德”中的“顾”,解释为____________________

18.杭世俊喜博

先生①一岁必两归钱塘②。归后无事,或携钱数百与里中少年博望仙桥下。时钱文敏视

学③浙中。一日盛暑,张盖往访先生。踏过桥下,文敏从舆④中望见先生短葛衣,持蕉扇,

与诸少年博正酣。文敏即出舆揖日:“前辈在此乎?”时先生以扇自障,业知不可避,即回

面话曰:“汝已见我耶?”文敏曰:“正诣宅谒前辈耳。”曰:“吾屋舍甚隘,不足容从者。”

文敏固欲前,先生固却之。始寻道反。文敏去,诸少年共博者始从桥下出,惊问日:“汝何

人?学使⑤见敬若此?”曰:“此我衙门中后辈耳。”遂不告姓名去。

(选自清·洪亮吉《洪北江诗文集》)

[注释]①先生:指清人杭世俊,他官至翰林院检讨(即翰林院里掌管编修国史的人)。②

钱塘:今浙江杭州市。③视学:职官名称。此指以视学身份视察学校。④舆(yú):轿子。⑤

学使:即“视学”。

[文言知识]

说“固”。“固”是个多义词,常见的义项有:一、指“坚固”。如成语“固若金汤”。

二、指“坚持”。上文“文敏固欲前,先生固却之”,其中两个“固”均指“坚持”、“坚

决”。三、指“本来”、“诚然”。如《六国论》:“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四、指“岂”、

“乃”,表反诘。如“仁者固如此乎?”意为有仁慈心肠的人难道会这样吗?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或________②博________③酣________④揖________⑤业________

⑥却________⑦反________

2.翻译:①张盖往访先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正诣宅谒前

辈耳__________________;③吾屋舍甚隘,不足容从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择:上文“学使见敬若此”中的“见”有以下解释,哪一项是正确的?_________①

指代“你”;②看见;③被;④同“现”。

19.答李几仲书①

天难生于才②,而才者须学问琢磨,以就晚成之器,其不能者,则不得归怨于天也。世

实须才,而才者未必用,君子未尝以世不用而废学问;其自废惰欤,则不得归怨于世也。凡

为足下③道者,皆在中朝④时闻天下长者之言,足下以为然,当继此有进于左右。

(选自宋·黄庭坚《山谷全集》)

[注释]①这是北宋文学家黄庭坚给一位年轻人的信(摘录)。②天难生于才:天才是很难

出现的。③足下:您,对对方的敬称。④中朝:朝廷中。

[文言知识]

说“就”。“就”在文言中多作动词用。上文“以就晚成之器”中的“就”,解释为“成”

或“成为”。“就学”、“就业”、“就职”中的“就”,均作动词用,意为“走进学校”、

“踏上工作岗位”、“走上职务岗位”等。成语“就地取材”,意为靠近当地获得原材料。

“事不就”,即事不成。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长者_________②然________

2.理解:“学问琢磨”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理解:“晚成之器”即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翻译:其自废惰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选择:“当继此有进于左右”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正确的?___________________

①当继续给你写信;②要继承别人的精神才能前进;③当接到这信后要跟周围人商量;④要

继续努力才能超过周围的人。

20.黄庭坚论书法

幼安①弟喜作草②,携笔东西家,动辄龙蛇满壁,草圣之声欲满江西③,来求法于老夫

④。老夫之书,本无法也,但观世间无万缘⑤,如蚊蚋⑥聚散,未尝一事横于胸中,故不择

笔墨,遇纸则书,纸尽则已,亦不较工拙与人品藻讥弹⑦,譬如木人⑧舞中节拍,人叹其工,

舞罢则又萧然矣。幼安然吾言乎?

(选自宋·黄庭坚《余家弟幼安作草后》)

[注释]①幼安:北宋著名文人黄庭坚的内弟,今江西人。②草:草书。⑨草圣之声欲

满江西:想让草圣的名声满江西。草圣是古人对草书大家的敬称。④老夫:作者黄庭坚自称。

⑤无万缘:意为没有一定的缘分。⑥蚋(rul):一种吸血的小虫。⑦品藻讥弹:评论好坏。

⑧木人:木偶人。

[文言知识]

说“工”。“工”指“工作”、“工匠”、“工艺”,古今同义。而它在文言中又指“好”、

“精妙”、“擅长”,这一点要特别注意。上文“亦不较工拙”与“人叹其工”中两个“工”,

均指“好”、“精妙”或“巧妙”。成语“同工异曲"或“异曲同工”,是指曲调虽不同,

但同样美妙,比喻所做的虽然不同,成绩却一样好。“工书"、“工画",即擅长书法及擅长

绘画。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法②已③拙④中

2.翻译:①未尝一事横于胸中

②幼安然吾言乎?

3.理解:“动辄龙蛇满壁”中的“龙蛇",是形容_____

21.李泰伯改字

范文正公①守桐庐②,始于钓台建严先生祠堂,自为记③,其歌词④曰:“云山苍苍,

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长。”既成,以示李泰伯。泰伯读之三,叹味不已,起而言曰:

“公之文一出,必将名世。某妄意易一字,以成盛美。"公瞿然⑤,握手⑥扣之。答曰:“云

山江水之语,于义甚大,于词甚溥⑦,而‘德’字承之,似局促,拟换作‘风’字如何?”

公凝⑧坐颔首,殆欲下拜。

(选自宋·洪迈《容斋随笔》)

[注释]①范文正公:即范仲淹。他谥“文正”,故世称范文正公。②桐庐:古地名,今

浙江桐庐市。③记:传记。④歌词:指记文后的赞词。⑤瞿然:惊讶的样子。⑥握手:拱手。

⑦溥(pǔ):大。⑧凝:注意力集中。

[文化常识]

严子陵。上文说的“严先生”,即东汉时的严光,他字子陵,今浙江余姚人。严子陵与

刘秀早年是同学。刘秀击败王莽军队称帝后,邀请他到京城洛阳任谏议大夫(皇帝的顾问),

可去后不久,发觉朝中多猜忌,于是隐居浙江桐庐附近的富春江边,常钓鱼赏景。今建有严

子陵钓鱼台,并有严子陵传碑文。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守②泱泱③已④易⑤盛⑥扣⑦颔首

2.翻译:①既成,以示李泰伯

②必将名世③殆欲下拜

3.上文“秦伯读之三”中的“三”,是指

4.理解:以“风"字换“德"字,它好在哪里?请说出一二点。

22.龚遂为渤海太守

汉宣帝即位,久之,渤海左右郡岁饥,盗贼并起,二千石①不能禽制。上选能治者,丞

相、御史举遂可用,上以为渤海太守。时遂年七十余,召见,形貌短小,宣帝望见,不副所

闻,心内轻焉。谓遂曰:“渤海废乱,朕甚忧之。君欲何以息其盗贼,以称朕意?"遂对曰:

“海濒②遐远,不沾圣化③,其民困于饥寒而吏不恤,故使陛下赤子盗弄陛下之兵于潢池④

中耳。今欲使臣胜之耶?将安之也?"上闻遂对,甚说,答曰:“选用贤良,固欲安之也。”

遂至渤海界,郡闻新太守至,发兵以迎,遂皆遣还。移书敕属县:“悉罢逐捕盗贼吏,诸持

锄钩⑤田器者,皆为良民,吏无得问,持兵者乃为盗贼。”遂单车独行至府,郡中翕然⑥,

盗贼亦皆罢。遂乃开仓廪假贫民,选用良吏。遂见齐⑦俗奢侈,好末技,不田作,乃躬率以

约,劝务农桑。民有带持刀剑者,使卖剑买牛,卖刀买犊,曰:“何为带牛佩犊!"春夏不得

不趋田亩,秋冬课收敛,吏民皆富实,狱讼止息。

(选自《汉书·龚遂传》)

[注释]①二千石:年俸禄为二千石的官吏。此指郡太守。②海濒:海边。③圣化:皇帝

的教化。④潢池:即池塘。此比喻濒海的渤海郡。⑤钩:镰刀。⑥翕(xī)然:一下子平静下

来。⑦齐:渤海郡古为齐地。

[文言知识]

“饥"、“劝"及其他。“饥"本指灾荒,上文“渤海左右郡岁饥”,“岁饥”即荒年。

又,《嗟来之食》:“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大饥”即大规模灾荒。但“饥"后来也

指“饥饿”,上文“其民困于饥寒而吏不恤”,其中“饥寒"即指饥饿与寒冷。再说“劝”。

上文“劝务农桑”中的“劝",解为“鼓励"、“勉励",句意为勉励(百姓)从事农业生产。

“劝学”即勉励(他人)学习。但后代也有将“劝”作为“劝阻”用的。文言中的这种词义现

象要特别注意,一不小心就会搞错。再如“恨”,它既可指“怨恨”,又可解为“遗憾"。

《前出师表》:“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汉桓帝、汉灵

帝是“先帝”(刘备)的祖上,纵然他们昏庸,刘备也不可能“怨恨”他们,因此“痛恨”要

解释为“痛心与遗憾”。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并②禽③举④副⑤恤⑥说⑦遣还⑧罢⑨

得⑩躬⑩犊⑩课

2.翻译:①君欲何以息其盗贼,以称朕意?

②臣胜之耶?将安之也?

③移书敕属县④遂乃开仓廪假贫民

3.理解:“好末技"中的“末技”是指

23里社祈晴文①

民之穷亦甚矣!树艺②畜牧之所得,将以厚其家,而吏实夺之。既夺于吏,不敢怨怒,

而庶几偿前之失者,望今岁之有秋③也,而神复罚之。嘉谷垂熟,被乎原隰④,淫雨暴风,

旬月唯作,尽扑而捋⑥之。今虽已无可奈何,然遗粒委穗不当风水冲者,犹有百十之可冀,

神曷不亟诉于帝而遏之?吏贪肆而昏冥⑧,视民之穷而不恤。民以其不足罪,固⑨莫之罪也。

神聪明而仁悯,何乃效吏之为而不思拯且活之?民虽蠢愚,不能媚顺于神,然春秋报谢⑩以

答神贶⑾者,苟岁之半,未尝敢怠;使其靡所得食,则神亦有不利焉。夫胡为而察之?民之

命悬于神,非若吏之暂而居,忽而代者之不相属也。隐而不言,民则有罪;知而不恤,其可

与否,神尚决⑿之!

(选自明·方孝孺《逊志斋集》)

[注释]①这是一篇祈求神灵使天放晴的文章。里社,古时村镇祭祀土地神的地方。②树

艺:种植。⑧秋:好收成。④原隰(xí):广平而低湿的土地。⑥旬月:一月。⑥捋(lǚ):本

指手指弄顺某物,此指暴风雨打掉了谷穗。⑦委:剩下的。⑧昏冥:昏庸。⑨固:同“故”。

⑩春秋报谢:指春季、秋季村民祭祀土地神。⑧贶(kuàng):赐。⑥尚:希望。

[文言知识]

分数表示法。文言中的分数表示与现代汉语不同。上文“犹有百十之可冀",其中“百

十"是指百分之十,而不是一百或几十。它不需要用分母、分子表示。又,“死者十九”,

意为死亡的人十分之九。又,“年赋十三”,意为每年交纳赋税十分之三。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于②庶几③垂④淫⑤冀⑥苟⑧恤

2.翻译:①将以厚其家②神曷不亟诉于帝而遏之?

③民以其不足罪,固莫之罪也。

④神聪明而仁悯,何乃效吏之为而不思拯且活之?

⑤非若吏之暂而居,忽而代者之不相属也

24.赞刘谐

有一道学①,高屐②大履,长袖阔带,“纲常"③之冠,“人伦"④之衣,拾纸墨⑤之一

二,窃唇吻之三四,自谓真仲尼之徒焉。时遇刘谐。刘谐者,聪明士,见而哂曰:“是未知

我仲尼兄也。"其人勃然作色而起,曰:“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子何人者,敢呼仲尼

而兄之?"刘谐曰:“怪得羲皇⑥以上圣人尽日燃纸烛⑦而行也?"其人默然自止。然安知其

言之至哉!李生⑧闻而善,曰:“斯言也,简而当,约而有余,可以破疑网而昭中天矣。其

言如此,其人可知也。盖虽出于一时调笑之语,然其至者百世不能易。”

(选自明·李贽《李温陵集》)

[注释]①道学:指崇奉儒家学说的人。②屐(jī):木底有齿的鞋,此指鞋底。③纲常:

指三纲五常,即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及仁、义礼、智、信。它是封建社会提倡的

道德规范。④人伦:为人的伦理道德。⑤纸墨:指儒家著作。⑥羲皇:伏羲氏,传说中的古

帝。⑦纸烛:灯笼。⑧李生:作者李贽自称。

[文言知识]

词类的活用。词类的活用,古今汉语中均有,只不过古汉语中稍多罢了。现代汉语中“铁

了心"的“铁”,就是名词活用为动词。上文“敢呼仲尼而兄之”中的“兄”,是名词作动

词用,“兄之”意为做他的兄长。又,上文“李生闻而善”中的“善”,本为形容词,但在

句子中要作动词用,解释为“认为好"。又,上文“可以破疑网而昭中天矣"中的“昭”,本

为形容词,指明朗,在句子中要理解为“照亮”天空。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的词性在句子中

临时活用为其他词性。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哂②斯③易

2.翻译:①窃唇吻之三四②其人勃然作色而起

③然安知其言之至哉!

3.解释下列词组与句子中的“徒":①自谓真仲尼之徒焉(上文)②徒劳无益③家徒四壁;

④徒步当车

4.理解:“怪得羲皇以上圣人尽日燃纸烛而行也?”是一个反问句,请用陈述句表示它的意

思。

25.邴原戒酒

邴原①旧能饮酒,自行②之后,八九年间,酒不向口,单步负笈,苦身持力③,至陈留

④则师韩子助,颖川则宗陈仲弓,汝南则交范孟博,涿郡则亲卢子干。临别,师友以原不饮

酒,会米肉送原。原曰:“本能饮酒,但以荒思废业,故断之耳。今当远别,因见贶饯,可

一饮宴。”于是共坐饮酒,终日不醉。

(选自《三国志·魏书·邴原传》注引)

[注释]①邴(bǐng)原:三国时魏国人。②自行:此指出门游学。③苦身持力:凭体力支

撑着疲乏的身体。④陈留:古地名,今河南境内。⑤贶(kuàng):赐与。

[文言知识]

互文见义。它是一种文字表达方法。《出师表》:“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其中“受任”与“奉命”、“际”与“闾”都是同义的词或词组,作者交叉运用,使句子有

变化,这就叫“互文见义”。上文“至陈留则师„„,颖川则宗„„,汝南则交„„,涿郡

则亲„„”,其中“师”与“宗”同义,“交”与“亲”同义,它们也属互文见义。又,《过

论》:“„„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之心。”其中“席卷”、“包举”、

“囊括”、“并吞”为互文见义,同时,“天下”、“宇内”、“四海”、“八荒”也是互

文见义现象。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会②耳

2.翻译:①单步负笈②但以荒思废业

3.“因见贶饯”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正确的?

①因为看见赐与酒席;

②乘着给我饯行的机会;

③因为你们赐我钱;

④乘着这次最后的见面跟大家吃一顿。

4.理解:文章为什么在最后要强调“终日不醉”?

26.皇甫谧年二十始勤学

年二十,不好学,游荡无度,或以为痴。尝得瓜果,辄进叔母任氏①。任氏曰:“《孝

经》云:‘三牲之养,犹为不孝②。’汝今年余二十,目不存教,心不入道③,无以慰我。”

因叹曰:“昔孟母三徙以成仁,曾父烹豕以存教,岂我居不卜④邻,教有所阙⑤,何尔鲁钝

之甚也!修身笃学,自汝得之,于我何有!”因对之流涕。谧乃感激,就乡人席坦受书,勤力

不怠。

居贫,躬身稼穑,带经⑥而农,遂博综典籍⑦百家之言。沉静寡欲,始有高尚之志,以著述

为务,自号玄晏先生。著《礼乐》、《圣真》之论。

(选自《晋书·皇甫谧传》)

[注释]①叔母任氏:指抚养他的任姓叔母。②三牲之养,犹为不孝:意为即使每天给父

母吃牛、羊、猪(三牲)肉,仍称不上是孝子。③道:正道。④卜:此指选择。⑤阙:同“缺”。

⑥经:此指儒家经典著作。⑦博综典籍:博览儒家经典著作。

[文言知识]

“感激”及其他。现代汉语中的“感激”指感谢,但在文言中它指“因感动而奋发”。

上文“谧乃感激”,犹言因感动而奋发。又,《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由是感激,

遂许先帝以驱驰。”形同而古今义异的词还有不少,如“卑鄙”,古指地位低微,见识浅陋;

“交通”,古指互相往来;“妻子”,古指妻与子女;“烈士”指有志于功业的人。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度②或③辄④进⑤余⑥笃⑦涕⑧居⑨务

2.翻译:①目不存教②无以慰我

③何尔鲁钝之甚也④自汝得之,于我何有!

⑤躬身稼穑

3.“就乡人席坦受书”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正确的?

①就在同乡人席坦那里读书;

②②到同乡人席坦那里借书读;

③③到同乡人席坦那里去读书。

4.理解:①“孟母三徙”的故事说明什么?

②曾父烹豕(同“猪”)的故事说明什么?

27.匡衡凿壁借光

匡衡①字稚圭(guī),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②,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③文不识④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

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⑤。衡能说《诗》,时人为之语曰:“无说《诗》,

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⑥。”鼎,衡小名也。时人畏服之如是,闻者皆解颐欢笑。衡

邑人有言《诗》者,衡从之与语质疑。邑人挫服倒屐而去。衡追之曰:“先生留听,更理前

论⑦。”邑人曰:“穷矣。”遂去不返。

(选自晋·葛洪《西京杂记》)

[注释]①匡衡:汉朝人。②不逮:指烛光透不过来。③大姓:大户。④文不识:姓文,

名不识。⑤大学:很有学问的人。⑥解人颐(yí):让人欢笑。⑦更理前论:再把前面说的梳

理一番。

[文言知识]

说“穷”。“穷”是个多义词。一、指“困窘”。如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意为处

境艰难时只能自己管好自己。二、指“尽”、“极”。上文“穷矣”,意为没什么可说了。

成语有“无穷无尽”,其中“穷”与“尽”为同义。三、指“贫困”。四、指“寻求到尽头”。

《桃花源记》:“欲穷其林。”其中的“穷”即为寻求到尽头。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邑②怪③资

2.翻译:①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②时人畏服之如是

③衡从之与语质疑

3.理解:“邑人挫服倒屐而去”中“倒屐而去”是用来形容“邑人”什么的?

28.青文胜为民请命

青文胜,字质夫,夔州①人。仕为龙阳典史④。龙阳濒洞庭④,岁罹水患,逋赋⑤数十

万,敲扑死者相踵。文胜慨然诣阙⑥上疏⑦,为民请命。再上,皆不报⑧。叹曰:“何面目

归见父老!”复具疏,击登闻鼓以进,遂自经于鼓下。帝闻大惊,悯其为民杀身,诏宽⑨龙

阳租二万四千余石⑩,定为额。邑人建祠祀之。妻子贫不能归,养以公田百亩。万历⑾十四

年诏有司⑿春秋致祭,名其祠曰“惠烈”。

(选自《明史》卷一百四十)

[注释]①夔(kuí)州:古州名,在今四川境内。②龙阳:古县名,在今湖南境内。③典

史:县令的属官。④洞庭:指洞庭湖。⑤逋赋:拖欠赋税。⑥阙(quâ):宫殿外的望楼。此

指宫门外。⑦疏:给皇帝的奏章。⑧不报:不答复。⑨诏宽:皇帝下令宽贷。⑩石:古代容

量单位,十斗为一石。⑾万历:明神宗年号。⑿有司:官吏。

[文化常识]

“登闻鼓”及其他。登闻鼓是古代统治者为了表示听取臣民谏议之言或怨抑之情,特在

朝堂外悬鼓,让臣民击鼓以使里面的人听到。从县、府、州直至皇宫外,都设有“登闻鼓”。

所谓“击鼓鸣怨”就是敲击登闻鼓喊冤枉。然而古代有几个青天大老爷呢?登闻鼓只是形式

罢了,从上文看,青文胜击鼓后还不是因毫无作用转而自杀的吗?有句谚语叫“堂堂衙门八

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古代百姓申怨还有一种方法,即拦住官员出行的马车,诉说

冤情,但效果也极小。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仕②濒③具④悯⑤邑⑥祀

2.选择:①“文胜慨然诣阙上疏”中的“诣”,解释为:(A)上告;(B)到;(C)登上;

(D)责骂。

②“妻子贫不能归”中的“归”,是指(A)回到娘家;(B)回到故乡;(c)没有住房;(D)不

能耕种。

3.翻译:①岁罹水患②死者相踵③遂自经于鼓下

④养以公田百亩

4.理解:这则故事除赞扬青文胜为民请命外,还说明

29.金农与苍头

寿门①“所得苍头②,皆多艺。其一善攻砚,所规模甚高雅。寿门每得佳砚石,辄令治

之。顾非饮之数斗,不肯下手。即强而可之,亦必不工。寿门不善饮,以苍头故,时酤酒。

砚成,寿门铭其背,古气盎然,苍头浮白③观之。

(选自清·全祖望《鲒琦亭集外编》)

[注释]①寿门:清著名书画家金农的字。②苍头:仆人。③浮白:大杯喝酒。

[文言知识]

说“攻”。“攻”是个多义词。一指“进攻”。如“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二指“治”。

上文“其一善攻砚”,意为其中一个苍头善于治砚。“治”在这句话中要灵活解释为“雕刻”。

三指“研究”。《师说》:“术业有专攻。”意为学问有专门的研究。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辄②治③顾④以⑤铭

2.翻译:所规模甚高雅

30.康德涵救李梦阳

康海①与太监刘瑾同乡,瑾以其文名,欲亲之,海不与通。瑾拘梦阳②狱,必死之。客

曰:“念非康德涵,无可脱梦阳者。”梦阳曰:“死吾安之,何以累德涵?且德涵必不屈瑾。”

客强梦阳致二语德涵:“德涵救我,惟德涵为能救我。”海得书喜曰:“我屈一瑾,而活良

友,天下后世其许我!”即上马驰瑾门。明日辄赦出之。

(选自清·查继佐《罪惟录·列传》)

[注释]①康海:字德涵。②梦阳:李梦阳,明代著名文学家。

[文化常识]

太监。太监早在殷商时代就有,最早叫“寺”,本是割势后在宫中侍奉帝王及嫔妃的男

子。至唐朝,统称为宦官。太监因为亲近帝王,有的深得帝王宠爱,因此掌握大权。历史上

出了名的太监有赵高、高力士、魏忠贤、李莲英等。刘瑾是明武宗朱厚照时期的权倾一时的

太监。他掌握东厂、西厂特务机关,镇压异己,斥逐大臣,抢夺民间土地,是个无恶不作的

家伙。

[思考与练习]

1懈释:①亲②脱③致

2.翻译:①海不与通②我屈一瑾,而活良友,天下后世其许我!

31.陈章侯蔑视显贵者

陈章侯性诞僻①,好游于酒。人所致金钱随手尽。尤喜为贫不得志人作画,周其乏。凡

贫士藉其生,数十百家。若豪贵有势力者索之,虽千金不为搦②笔也。一龌龊显者,诱之入

舟,方将鉴定宋元人笔墨。舟既发,乃出绢强之画。章侯科头③裸体,谩骂不绝。显者不听。

遂欲自沉于水。显者拂然④,乃自先去。托他人代求之,终一笔不施。

(选自清·周亮工《读画录》)

[注释]①诞僻:怪僻。②搦(nuî):握。③科头:不戴帽子。④拂然:甩动(袖子)的样子。

[文言知识]

说“致”a“致”是个多义词。一、指“送”。上文“人所致金钱随手尽”,意为别人

送给他的金钱随手便花光了。“面致”即当面送上。二、指“表达”。“致意”、“致谢”

中的“致”即是。今人写信,末了常有“此致敬礼”,意为以此表达我的敬意。三、指“招

引”。如“致百鸟至”,意为招来数百只鸟。四、指“尽”。成语“专心致志”中的“致”

即是。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藉②索③虽④既⑤施

2.翻译:①好游于酒②周其乏③一龌龊显者

3.上文“笔墨”是指

32.李西涯与程篁墩

阁老①李西涯、学士②程篁墩,成化③间各以神童举于京。方朝见,适直隶④贡蟹至焉。

帝即出一对试之云:“螃蟹浑身甲胄。”程对曰:“凤凰遍体文章。”李对曰:“蜘蛛满腹

经纶。”后西涯入相而经济天下,程则终于学士,以文章名世。然偶尔一对,而终身事业见

之也。

(选自明·郎瑛《七修类稿》)

[注释]①阁老:指文渊阁大学士。②学士:指翰林学士。③成化:明宪宗年号。④直隶:

京城地区。

[文言知识]

说“举”。一、指“推荐”。上文“举于京”,意为推荐到京城。二、指“举起”。《赤

壁之战》:“中江举帆。”三、指“攻占”。《阿房宫赋》:“戍卒叫,函谷举。”四、指

“全”。《六国论》:“举以予人,如弃草芥。”成语有“举国上下”。它还作“发动”、

“聚合”、“行动”等解释。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方②适③对④胄⑤名

2.翻译:西涯入相而经济天下

3.“文章”在原对子中的意思是

4.“经纶”在原对子中的意思是;它跟李西涯后来的官职有

什么关系?

33.杨万里忧国

杨万里①为人刚而偏②。孝宗③始爱其才,以问周必大,必大无善语,由此不见用。韩侂胄

④用事,欲网罗四方知名士相羽翼,尝筑南园。属万里为之记,许以掖垣⑤。万里曰:“官

可弃,记不作可。”侂胄恚,改命他人。卧家十五年,皆其柄国之日也。侂胄专僭⑥日益甚,

万里忧愤,怏怏成疾。家人知其忧国也,凡邸⑦吏之报时政者皆不以告。忽族子⑧自外至,

遽言侂胄用兵事。万里恸哭失声,亟呼纸书日:“韩侂胄奸臣,专权无上,动兵残民,谋危

社稷,吾头颅如许⑨,报国无路,惟有孤愤!”又书十四言别妻子,落笔而逝。

(选自《宋史·杨万里传》)

[注释]①杨万里:南宋著名诗人,力主抗金。②偏:固执。③孝宗:指宋孝宗赵昚(sh

ân)。④韩侂(tuō)胄:南宋重臣,以外戚身份专政十多年,位在左右丞相之上。⑤掖垣:泛

指高官。⑥僭(jiàn):超越本分。⑦邸(dǐ):此指官府。⑧族子:宗族里的年轻人。⑨吾

头颅如许:意为我头发已白,年已老。

[文言知识]

说“见”。“见”是个多义词。一、指“看见”。这是古今相同的。二、指“召见”、

“拜见”。如“秦王见韩非”、“韩非见秦王”。三、指“被”。上文“由此不见用”,意

为由于这原因不被重用。四、指代“我”,如“见赠”,即赠送给我。五、同“现”。《敕

勒川》:“风吹

草低见牛羊。”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善②用事③属④恚⑤怏怏⑥遽⑦亟⑧社

稷⑨言

2.翻译:①欲网罗四方知名士相羽翼

②皆其柄国之日也

③专权无上

34.专力则精,杂学则粗

词学以浙中为盛,余少时尝效焉。一日,嘉定②王凤喈(jiē)语休宁③戴东原曰:“吾

昔畏姬传,今不畏之矣。”东原曰:“何耶?”凤喈曰:“彼好多能,见人一长辄思并之。

夫专力则精,杂学则粗,故不足畏也。”东原以见告,余悚其言,多所舍弃,词其一也。

(选自清·姚鼐《惜抱轩集》)

[注释]①余:本文作者清人姚鼐(nài)自称,他字姬传,是“桐城派”的杰出代表。②

嘉定:今上海市嘉定区。③休宁:古县名,今浙江境内。

[文言知识]

说“少”。作为多少的“少”,古今相同。“少”在文言中还作“年轻”、“年轻时”

解。上文“余少时尝效焉”中的“少时”,即为“年轻时”。贺知章诗“少小离家老大还”,

其中“少小”指年轻时。古人年龄在30岁之内的都可指“少年”。岳飞词“莫等闲白了少

年头,空悲切!”“少年头”即年轻人的头发。古语有“自古英雄出少年”,这“少年”也

指年轻人。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盛②焉③悚

2.翻译:①彼好多能,见人一长辄思并之

②东原以见告

3.“多所舍弃,词其一也”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正确的?①很多爱好都抛弃了,只有词

没放弃;②很多爱好抛弃了,词便是其中之一;⑧很多爱好没放弃,词便是其中之一;④很

多爱好没放弃,只有词抛弃了。

4.理解:姚鼐感到自己的缺点是什么?请用文中原句回答。

35.余文坼意外遂愿

余文坼(châ),浙人,少孤,寄居京江④,事母极孝。贫不能供甘旨,弃举业作贾,往

来苏、扬间。志欲破万卷,而无钱购书,惟凭借读。常云于湖州置贷③,暂住村店,俄春涨

发,村落困巨浸④中,移居主人楼上。方以阻行期为郁郁,忽睹楼侧贮书四架,悉经、史、

子、集,喜甚,伏而诵之,焚膏继夜,諰諰⑤恐不能遍览。喁喁⑥数旬,竟忘为置贷来也。

迄水将退,而脚气⑦大发,住养匝月,架上书悉归腹笥矣。

(选自清·张泓《滇南忆旧录》)

[注释]①京江:古地名,今镇江市。②举业:参加科举考试的学业。③贷:办货。④浸:

水。⑤諰諰(xǐxǐ):恐惧的样子。⑥喁喁(yúyú):小声读书的样子。⑦脚气:指脚气病。

[文言知识]

“常”与“尝”。“常”作“经常”、“平常”解,古今相同。但文言中“常”又同“尝”,

作“曾经”解。上文“常云于湖州置贷”,意为曾经说是在湖州办货。又,《史记·高祖本

纪》:“高祖为亭长时,常告归之田。”意为汉高祖担任亭长时,曾告假回乡。“尝”,通

“常”,又解为“曾经”。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孤②寄居③甘④旨⑤贾⑥贮⑦膏⑧

迄⑨匝

2.翻译:①方以阻行期为郁郁;

②架上书悉归腹笥矣。

36.黄鲁直敬重苏轼

鲁直①晚年县东坡②像于室中,每蚤作,衣冠荐香,肃揖甚敬。或以同时声实相上下为问,

则离席惊避曰:“庭坚望东坡,门弟子耳,安敢失其序哉?”今江西君子曰“苏黄”者,非

鲁直本意。

(选自宋·邵博《邵氏闻见后录》)

[注释]①鲁直:即黄庭坚,字鲁直,他是北宋著名文学家。②东坡:即苏轼。

[文化常识]

“江西”及其他。上文有“今江西君子曰”,其中“江西”并非指江西省,而是指长江

以西的地区。长江由西向东,但自九江至南京,其流向为东北方向,因此出现了“江西”、

“江东”的现象。“江西”古指长江以北的安徽、江苏一部分地区;“江东”指长江以南的

安徽、江苏及浙江一部分地区。由此可知,古人说的“江西”不等于今之江西省。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县②门③耳

2.翻译:①每蚤作,衣冠荐香,肃揖甚敬

;②安敢失其序哉?。

3.“或以同时声实相上下为问”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正确的?

①有以把谁上谁下问黄鲁直;②有人认为黄、苏两人的声望其实不相上下;③有人问两

人在当时谁高谁低;④或者说在当时两人地位不相上下。

37.苏轼私识范仲淹

庆历①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作《庆历圣德诗》示

乡先生②,轼从旁窃观,则能诵习其词,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

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

之。且曰:“韩、范、富、欧阳③,此四人者,人杰也。”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嘉

祜④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

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

(选自宋·苏轼《范文正公文集叙》)

[注释]①庆历:宋仁宋年号。②乡先生:乡里的私塾先生。③韩、范、富、欧阳:分别

指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④嘉祜:宋仁宗的另一个年号。⑤举进士:考中进士。

[文化常识]

“总角”及其他。古人在说到年龄的时候,常常不用数字直接表达,而以某种称谓来代

替。一、垂髫(tiáo)。它指三四岁到八九岁的孩子,男女不分。《桃花源记》:“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二、总角。它指八九岁到十三四岁的少年。上文“轼始总角”,意为苏轼才

十来岁。三、豆蔻。指十三四岁的少女。四、束发。指男子十五岁。五、弱冠。指男子二十

岁。六、而立。指男子三十岁。七、不惑。指男子四十岁。其他还有“知命”、“花甲”、

“古稀”等。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京师②鲁③私

④殁⑤既⑥涕⑦盖

⑧有

2.翻译:①童子何用知之?;

②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

③时虽未尽了。

3.“吾得其为人”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①我知道范公的为人;②我见到范公的为人;③我听说范仲淹的人品;④我了解范仲淹的为

人。

38.金农为盐商解窘

钱塘①金寿门先生农客②扬州。诸盐商慕其名,竞相延致。一目,有某商宴客于平山堂③,

先生首坐。席间,以古人诗句“飞红”为觞政。次第至某商,苦思未得,众客将议罚。商曰:

“得之矣,‘柳絮飞来片片红’。”一座哗然,笑其杜撰。先生独曰:“此元人咏平山堂诗

也,引用綦切。”众请其全篇,先生诵之曰:“廿四桥④边廿四风,凭栏犹忆旧江东。夕阳

返照桃花渡,柳絮飞来片片红。”众以先生博洽,始各叹服。其实乃先生口占此诗,为某

商解围耳。商大喜,越日以千金馈之。

(选自清·陆长春《香饮楼宾谈》)

[注释]①钱塘:今杭州市。②金寿门先生农:即金农,字寿门,善诗、画、古文等,为

“扬州八怪”之一,是当时著名的文人。③平山堂:扬州瘦西湖边的一座建筑。④廿四桥:

指扬州二十四座著名的桥,另说是指一座桥。⑤桃花渡:扬州平山堂附近的地名。

本文发布于:2022-12-30 01:45:1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5674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管仲破厚葬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