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竞争力的理论
2.1国际竞争力的概念
不同的机构对国际竞争力作出定义的有:美国总统产业竞争力委员会在
1985年的总统经济报告中将国际竞争力定义为:国际竞争力是在自由良好的市
场条件下,能够在国际市场上提供好的产品、好的服务的同时又能提高本国人民
生活水平的能力。‘经合组织在1986年出版的《科学、技术和竞争力》一书提出:
“国家经济的竞争能力是建立在国内从事外贸的企业竞争能力之上的,但又远非
国内企业竞争能力的简单累加或平均的结果。”1994年,经合组织将国际竟争力
的概念定义为一种创新能力。1998年,经合组织将国际竞争力的概念定义为生
产要素取得持续的高收益和高使用率的能力。世界经济论坛(WEF)在1985年将
国际竟争力定义为:企业主目前和未来在各自的环境中比他们国内和国外的竞争
者更有吸引力的价格和质量来进行设计生产并销售货物以及提供服务的能力和
机会。
不同的学者对国际竞争力作出定义的有: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H一
O、邓宁等从国际贸易角度出发将国际竞争力定义为一种比较优势,认为一个国
家或一个企业之所以比其他国家或企业有竞争优势,主要是因为其在生产率、生
产要素或所有权方面有比较优势。按照Krugman的新贸易理论的解释,竞争力
是某种技术优势、规模优势的反映。SMarkun在1992年将国际竞争力定义为
在一个国家通过贸易使实际收入的增长高于其贸易伙伴,则说明其有竞争力。
Cohen和Zyman在1989年认为,国际经济竞争实质上是企业之间的竞争,国际
竞争力最核心的是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而一个企业有竞争力是指这个企业能够在
建立和保持市场地位的同时获得利润的能力。
尽管国际竞争力得到了广泛的研究,但迄今为止仍是一个难以统一定义的复
杂概念。借鉴国内外有关国际竞争力研究的成果,可以认为,国际竞争力只有在
国际比较中才有意义,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实际有两方面的含义:其一是指国
家增加国民收入和财富的能力,其二是指国家在进出口贸易中所表现出的竞争力。
前者为广义上的竞争力,定义为综合竞争力,后者是狭义上的竞争力,定义为出
口竞争力。
2.2国际竞争力的来源
一国的国际竞争力最终是由该国产业和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决定。国际贸易理
论从国家之间贸易的角度做出了解释,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从影响产业的国
际竞争优势的角度给予了解释。
2.2.1比较优势理论
(1)绝对优势理论
亚当·斯密(AdamSmith)在其绝对优势理论(AbsoluteAdvantageDoetrine)
的两国模型中,认为两国所生产和交换的是具有绝对生产优势的产品。斯密指出
了存在绝对优势差异的原因:一是各国的自然秉赋的优势,二是各国人民特殊的
技巧和工艺上的优势。一国如果拥有其中的一种优势,那么这个国家某种商品的
劳动生产率就会高于他国,生产成本就会绝对低于他国。
(2)比较优势理论
大卫·李嘉图(DavidRICardo)在《经济学及赋税原理》(1817)提出了比较
优势理论(ComparativeAdyantageDoetrine),在其比较优势理论模型中,他认为
两国所生产与交换的是具有相对生产优势的产品。李嘉图认为各国不一定要专门
生产劳动成本绝对低(即绝对有利)的产品,而只要各国之间存在着生产成本上的
相对差别,就会出现产品价格上的相对差别,从而使各国在不同产品的生产上具
有比较优势,因此,贸易双方应按现有劳动生产率较高即生产成本较低的原则进
行国际分工和专业化生产,并用成本较低的产品去同对方国家成本较低的产品进
行交换,从而贸易双方能从中获益和实现社会劳动的节约。
(3)要素禀赋理论
瑞典经济学家俄林(Ohlin)和他的老师赫克歇尔(Heck一Scher)在1933年提
出了生产要素享赋理论(TheoryofEdowment),又称H一O理论,是现代国际
贸易理论的新开端。根据要素享赋理论,一国出口的产品是它需在生产上密集使
用该国相对充裕而便宜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而进口的产品是它需在生产上密
集使用该国相对稀缺而昂贵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区域间产生贸易的必要条件
是产品相对价格不相等,即两个区域在孤立状态时存在着价格结构上的差异。它
假定各国的劳动生产率是一样的,在这种情况下,产生比较成本差异的原因有两
个:一是各个国家生产要素察赋相对供给不同导致生产要素相对价格不同,而生
产要素价格的差异又决定了产品相对价格的差异;二是生产各种商品所使用的各
种生产要素的组合不同,即使用的生产要素的比例不同。
2.2.1新贸易理论
(1)人力资本论
克拉维斯()、凯南()等人用人力资本的差异来解释里昂
惕夫之谜。人力资本(humancapital)是指所有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教育投资、
工作培训、保健费用等开支。这种理论认为,H一O理论学说关于劳动同一性
的假定不符合实际,因为一国的人力资源是由教育水平、劳动熟练程度、职业、
生活方式各不相同的人们所组成,同本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关系密切,所以各国的
人力结构并不一样,不可能提供同质的劳动。所以资本不仅只包括物质资本,还
包括人力资本,而且同物质资本一样,人力资本也需要通过储蓄和投资来形成。
凯南对人力资本的估计方法是把熟练劳动的收入高出简单劳动的收入的部分资
本化,并认为若将这部分资本加到有形资本当中,将很明显地得出美国出口资本
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
(2)研究与开发论
格鲁勃钾()、梅达()、弗农()提出了研究与开
发论。所谓“研究与开发”是指经济发展过程中用于研究和开发各种各样新项目、
新产品、新技术的投资,它通常用一种新形成的产品中有关研究开发的指标加以
衡量。在进行国别比较时,可以通过计算研究与开发费用占销售额的比重、从事
研究与开发工作的各类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占整个就业人员的比例以及研究
开发费用占一国国民生产总值或出口总值的比重等方法,来判断各国研究与开发
在经济贸易活动中的重要性及其差别。
(3)技术差距说
技术差距说又称技术间隔说,是美国经济学家波斯纳()1961年
《国际贸易和技术变化》一文中首先提出的。该理论认为,新产品总是在工业达
国家最早产生,然后进入世界市场。这时其他国家虽然想对新产品进行模仿,但
由于同先进国家之间存在着技术差距,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才能实现。因而
先进国家可以在一段时间内垄断这一产品,在国际贸易中获得比较利益。但是随
着新技术向国外转移,其他国家开始模仿生产并不断加以扩大,先进国家的比较
优势逐渐丧失,出口下降,以至可能从其他国家进口该新产品。
(4)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美国学者弗农()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这是对技术差距理论的
总结与扩展。按照这一理论,从创新国与模仿国的角度,产品生命周期可以分为
5个阶段。第一阶段,即新产品阶段,由于新产品刚刚出现,还未完全定型,仅
仅在创新国生产和消费。第二阶段,即产品成长阶段,在这一阶段,创新国以外
国家还不能生产这种产品,创新国在满足国内市场的同时,主要面向与创新国经
济发展水平相似的国家出口。第三阶段,即产品成熟阶段。新产品在创新国己经
标准化,其他发达国家开始模仿在本国制造该产品,由于价格较低,因此能在本
国市场上与创新国的产品相抗衡。第四阶段,其他发达国家参与新产品的出口市
场竞争,由于市场不断扩大,取得了规模效应,成本进一步下降,因此其他发达
国家的产品在第三国市场能与创新国的产品相竞争。第五阶段,创新国成为该产
品的进口国。弗农认为,这种产品的生命周期,在生产国之间呈波浪式推进。
(5)产业内贸易理论
所谓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Trade),是指一国同时存在着进口和出同类产
品的贸易活动,或者说贸易两国彼此买卖着同一部门所生产的产品。同产品是指
消费上能够互相替代而生产上又投入相近或相似生产要素的产品。国贸易中产生
同质产品的买卖,往往是由于以下原因:一是产品的单价低而运输成高,消费者
愿意就近获得;二是转口贸易和复出口贸易的结果;三是产品具有季节性的特点;
四是价格被人为扭曲,为追求利润最大化所致;五是出于经济合作和特殊技术条
件的需求。按照产业内贸易理论,在人们日益追求生活质量的时代里,出口产品
要真正能跻身于世界市场,已不再是依赖其生产要素享赋的优势,而于凭借它的
某些特色来满足消费者的欲望。
(6)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是指由于生产经营规模扩大而发生的单位成本下降所带来的利益。
一个国家享有规模经济的优势,它的成本就随着产量增加而减少,从而得到了生
产上的优势。这样它的产品在贸易活动中的竞争能力必然大大提高,从而占据了
贸易优势,取得了贸易利益。
2.2.3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20世纪80年代,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MichaelPorter)将其对
产业组织和商业战略的深入了解应用于国际贸易领域,并出版了《国家竞争优势》
一书。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中指出,一国兴衰的根本在于该国在国际竞争中
是否能赢得优势,而国家竞争优势取得的关键又在于国家是否具有合宜的创新机
制和充分的创新能力。他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阐述创新机制。其中阐述
的重点在于宏观竞争机制。1
其“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中心思想体现在:“国家竞争优势四因素”模型,
即钻石模型,这些因素分别是:生产要素、需求因素、相关和支持产业因素以及
1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企业战略、组织与竞争状态因素。一个国家的特定产业要取得国际竞争优势,关
键在于以上四个基本要素以及机遇和政府两个辅助要素的整合作用。企业组织、
战略和竞争状态机遇生产要素相关与支持产业需求政府(“钻石模型”见图1)。
图1加入机遇和政府因素的钻石模型图
资料来源: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华夏出版社,2002年
2.3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方法
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从竞争结果来看,国际竞争力的评价
方法可分为CDP评价法(或人均GDP评价法),包括购买力平价评价法和相对购
买力平价评价法;产业产出购买力平价数据评价法,包括产出和生产率国际比较
法(ICOP)与153组商品数据评价法;贸易竞争指数评价法;相对国际竞争力指
数评价法。从竞争力决定因素来分析,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方法可分为单因素评价
法,包括生产率评价法、单位成本评价法、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法、新增投资规模
评价法、企业规模评价法;多因素评价法,又称综合评价法,包括WEF评价法、
IMD评价法、世界银行评价法、标杆测定评价法和波特评价法等。2
2凌海生.浙江纺织服装行业出口竞争力研究[D].南京: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006.
企业战略
企业结构
同业竞争
生产要素需求条件
相关与支持
性产业
政府
机会
本文发布于:2022-12-30 00:45:4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5645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