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材料作文中的材料在文章中的呈现方式
——大讲堂名师广东张持在语文周报写作交流群的讲座
(时间:2015年11月30日)
上周我们我们谈到新材料作文的引述问题,今天我们谈一下新材料作文中的材料
在文章中的呈现问题,也就是说如何在行文中运用材料。
个人觉得,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来展开。
1、如果不引述材料,我们可以将材料作为论据来佐证我们论述的观点。
2、在行文的过程中不时地回敲材料。
3、为了避免千篇一律地开篇就引述材料,可先议论,总结材料的旨意,然后结合
材料进行分析。
先从第三点开始吧。
鉴于绝大多数同学都会先引述材料,然后分析材料得出结论,考场作文几乎是千
篇一律,难免让阅卷老师产生审美疲劳。因而,聪明的同学会换一种方式去引述、运
用材料。即先议论,总结材料的旨意,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材料作文所给的材
料进行分析。
我们来看下面一段文字:
一个有故事的人总期待自己死去的那一天,去享受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平静;一朵
曾怒放的鲜花,长出来就是等待着凋零的那一天,等待着回归尘土那一刻宁静。平静
的凋零是很多人所追寻的美丽,但真正能在粲然绽放后,平静地凋零的,又有几人?
当人们问一朵生活在恶劣环境中,吐露了自己芳香的花,最渴望什么时,“平静地
凋零”成了它的答案。实际上,它并不是真正渴望死亡,它仅仅是渴望繁华过后有一
方能结束自己的净土,保持自己的一份本真。
但,很可惜,它在尘世中很难找到。十年前的张国荣,正是这样一朵花,他在生
命、事业最繁华的时候,希望追寻一种属于自己的平静,因而一度告别歌坛,尝试去
隐居,但隐居实在难以带给他渴望的平静。追求不到凋零的平静而无奈的他,只能以
极端的方式彻底凋零,在天国享受本该属于他的那份宁静。
这篇名为《平静地凋零》的小作者很准确地把握住了材料的主旨,然后以一段较
优美的文字提出自己的论题——平静地凋零。
第二段才用极为简洁的语言去引述材料,并稍作分析,然后转折提出这种“平静
地凋零”很难做到。
难能可贵的是,小作者立刻用张国荣的事例来论证自己的观点。这种以论述为主、
引述材料为辅,逻辑性非常强、论述力度非常大的文章很难得,也是我们广大同学可
以、而且应该学会的。
还有一种较高明的写法,就是先点出和材料中类似的现象,然后用材料中解决的方
法来印证并提出中心论点。
当蓝天被阴云笼罩,当城市被风暴席卷,当街道被车辆填满,人们也戴上了沉重
的心灵枷锁,被囚于顾虑的牢笼中。但当他们知道脱去外衣和鞋子的孩子能在湿滑的
田埂上,挑起先前挑不起的担子,他们应明白:放下顾虑,轻装上阵,才能走得更远。
这段文字没有刻意引述材料,而是点出生活中类似的现象:生活中人们经常戴上
沉重的灵魂枷锁,被种种顾虑给囚禁。然后点出材料解决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论点:
放下顾虑,轻装上阵。很显然这样的引述既经济,又非常高明地借用材料来引出中心
论点。
2、以材料作为论据来佐证论述的观点
材料作文的材料不仅仅是引发思考的生发点,亦即立意的起点;同时材料还可以
成为论据来作证自己的论点。
有些高明的学生开篇并不去引述材料,而是在根据材料中得出的论点去论述,然
后将材料作为论据来佐证自己的观点,这样的运用材料比较高明。
我们看下面的文字:
人们对各种标签的追求,归根结底是他们对自己的理想、追求出现偏差。过于物
质化的生活让人们过分看重标签带来的种种经济利益;同时精神享受的匮乏使得不少
人希望利用名誉的标签,得到人们的认同,以获得精神上的、虚荣上的满足。但是为
了名誉的标签而奔忙的人,最后往往也会被加在自身的各种标签给束缚,而失去真正
的自我。正如那头狮子,一直被贴在他身上的驴的标签所限制、束缚,最后也变成了
驴。正是因为没有抛弃驴的标签,结果这头狮子也被驴的标签所限制,而最终成为一
头驴。
这位小作者是非常聪明的,在文章开头,并没有刻意去引述材料,而是通过议论
分析,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更令人叫绝的是,小作者提出观点只有用“正如那头狮子”
一转,转到材料上来,让材料成为自己的论据。
这则材料作文的材料主要内容是说一头狮子的身上被贴上“驴”的标签,最开始
还在抗争,但没人相信它,最后它的叫声也像驴一样,其秉性也像一头驴。
可以设想,全省十几万,甚至几十万考上的作文,绝大多数是开篇引述材料,分
析材料,得出论点,千篇一律,怎么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球?
这段文字的观点是:为了名誉的标签而奔忙的人,最后往往也会被加在自身的各
种标签给束缚,而失去真正的自我。而后文引用材料,完全是作为一个例子来佐证自
己的观点,论点与论据高度契合。
一篇名为《怀疑有度》的文章做得更好,小作者先是从正面论述怀疑的必要性,
然后提出怀疑要有理有据,更重要的是要有个限度。然后是下面的文字:
凡事都应有个限度,都应适可而止,怀疑同样如此,适度的怀疑可以促进人们去
追寻真相,但过度的怀疑会产生相当的负面效应,使得被怀疑者背上心理阴影,不少
被怀疑者因而会难以自拔。叶诗文在奥运会上打破世界纪录的消息招致各方怀疑是很
正常的,但药检证明她的清白后继续持怀疑态度的人,其居心则有点叵测。这种怀疑
既得不到事实的支撑,也可能会影响到叶诗文的心理,对她的运动生涯产生影响。事
实上,不只是叶诗文,很多运动员取得好的成绩后都会遭到无端的揣测和怀疑,不少
人因而退出体坛,过早地结束了自己的运动生涯,不得不说正是怀疑,埋葬了一个又
一个的天才。
小作者很聪明地运用了材料中的提示语,从提示语的“我们该如何看待怀疑”出
发,提出“怀疑有度”的观点,然后进行分析。为了使观点有说服力,顺便提及一下
材料中叶诗文受到的怀疑,然后分析怀疑可能会对叶诗文造成怎样的影响,这样既紧
扣材料,又使自己的论述有了事实的依据,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更难能可贵的是小
作者没有仅仅停留在叶诗文的事例上,而是拓展开来,提及其他更多的体育天才因遭
到怀疑而过早地结束自己运动生涯的事实,加强了论述的力度,使论述具有极强的说
服力。
下面一篇全文名为《爱是一场接力》的高考优秀作文更绝,对每个分论点的论述
都用材料做论据展开分析。
每一种感情的核心都是传递。亲情是父母本能地给孩子的呵护,友情是朋友之间
不经意带去的温暖,爱情是情人之间互相给予的信任。爱就是一场接力。
接力的过程中爱在扩散。
捡到手机的人不仅将手机归还给失主还不要酬金,是因为他看到手机里的照片和
短信,得知这个失主最近给芦山地震灾区捐了款。在这里,爱心先是送往了灾区,但
无意间又传递给了普普通通的民众。爱的接力中,接力棒可以随时交到任何人的手
中„„
接力的过程中爱在凝聚。
我想手机失主找回手机后一定更加热爱自己的生活,更加相信我们的社会了吧。
你看,除了我,他还有她也都在想这个社会传递爱。归还手机的那个人今后仍会坚守
心中的善念,真诚友善对待他人吧。在爱的接力中,每一棒都会凝聚着传递人的爱心,
每一次交接,爱都将会变得更深厚。李连杰发起的“壹基金”不正是将我们生活中每
个人的爱心一点点凝聚在一起吗?„„
接力的过程中爱在升华。
失主为灾区捐款是内心善良所致。而捡到手机的人因此无偿归还这其实是一种道
德上的转变。因为被感动,所以恶念变为善念,从希望不劳而获到变得真心友善。这
样的传递过程中,从人与人行动上的相互关爱到人性上的善念形成,爱就升华了啊!
感动中国2012年度人物何玥,小小年纪不幸患病离开人世,却把宝贵的器官留在人间,
给他人带去活下去的希望和力量。„„有了爱就不会死去,爱的传递是生命的延续。
爱是一场无止境的接力,接力棒就在你我手中。
文章的分论点分别是:接力的过程中爱在扩散;接力的过程中爱在凝聚;接力的
过程中爱在升华。每个分论点在分析的时候,都是围绕材料展开的,分析完材料为了
使文章更有说服力,小作者还举了李连杰发起“壹基金”,“何玥”捐赠自己器官的事
例来佐证自己的观点。
当然这篇文章也是有点问题,就是分论点基本上是在同一个层面上滑行,文章的
层次感不强,也难言深刻
3、论述的过程中不时地回敲材料
这是有点功利的做法,但也是比较讨巧的做法。因为考场作文和平时作文还是有很
大的区别的,考场作文改卷时间较短,阅卷老师看得很快,如果没有不时地回敲材料,
容易判偏题,所以个人觉得作文水平不是很高的同学应不时回敲材料不时回敲材料,
就是说与中心论点相关的词语、语句等,要在文中重复多次出现,这是有一定道理的。
议论文是摆事实讲道理的,为了让自己的观点能凸现出来,应多次点题,这一点
和演讲是类似的。演讲也是要说服他人,让听众信服自己的观点,因此,不少演讲都
会重复自己的核心观点。当然,重复点题时要注意变换表述,以使文章灵动不呆板。
同样,在论述的时候,有些同学不引述材料,而是在论述过程中,用论据论证自
己观点时,用简短的语言“点”一下材料,让文章与材料建立联系。
如下面的文字:
风无偿助力,鹰得以博击长空;土慷慨奉献,花得以纷繁绝艳;一朵花居于静隅,
不被关注,却无私地奉献香气,从此,偌大的世界也嗅出了甜美的味道,世界因卑微
角落的无私奉献而更加美丽。
„„
世界需要卑微角落里的无私奉献,看现代雷锋郭明义在平风岗位散发光热;看乡
村医生艾起夫妇在泥泞的山路撑起多少病人生的希望;看当代孝子陈斌强用平凡的绑
带牢牢拴住母亲的一生,这些人就散布在社会的每个角落,他们如此平凡,卑微得如
同沧海一粟,却依然在卑微角落无私地奉献,带给这个社会感动,呼唤人性的回归,
如同那朵在荒园中默然开放的花,轻轻地呢喃:“我只给予,从不问获得,我在想何时
将芳香从我心中溢出,散发在我周围的空气里。”
只给予,从不问获得,一直在卑微角落里无私地奉献。如今,卑微角落里的花儿
又在散发香气了,你呢?
这是一篇名为《卑微角落里的无私奉献》的材料作文的开头和结尾部分。这篇文
章的小作者抓住生长在卑微角落里的这朵花的无私奉献这个角度来立意的,可以说非
常准确,写作中作者也始终围绕这个中心论点来展开。而难能可贵的是,在文章开篇
并没有引述材料,而是用极其简练的语言点出其与材料的相同、相似的两种现象,然
后写出居于卑微角落的这朵花的无私奉献,及其效果,这样就在论述题旨与材料间架
起来一座桥梁,用笔非常经济。
而在结尾,小作者不忘回敲材料,而所点出的部分与前文论述的部分高度契合,
让读者和阅卷老师明显地感受作者的论述是围绕材料所蕴涵的题旨展开的。最后一段
的内容更是与材料相关:卑微角落里的花儿又在散发香气了,你呢?以反问结尾,意
味深长,发人深思。而这一切都是从材料中生发开来的。
当然,在文章中不时回敲材料,要注意一个度,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切到好处;
回敲材料要注意与论述的观点高度一致。
本文发布于:2022-12-30 00:02:1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5624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