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久磁铁

更新时间:2022-12-30 00:01:54 阅读: 评论:0


2022年12月30日发(作者:同性恋英语)

永磁体基本性能参数

永磁材料:永磁材料被外加磁场磁化后磁性不消失,可对外部空间提

供稳定磁场。钕铁硼永磁体常用的衡量指标有以下四种:

剩磁(Br)单位为特斯拉(T)和高斯(Gs)1Gs=0.0001T

将一个磁体在闭路环境下被外磁场充磁到技术饱和后撤消外磁场,此

时磁体表现的磁感应强度我们称之为剩磁。它表示磁体所能提供的最

大的磁通值。从退磁曲线上可见,它对应于气隙为零时的情况,故在

实际磁路中磁体的磁感应强度都小于剩磁。钕铁硼是现今发现的Br

最高的实用永磁材料。

磁感矫顽力(Hcb)单位是安/米(A/m)和奥斯特(Oe)或1Oe≈79.6A/m

处于技术饱和磁化后的磁体在被反向充磁时,使磁感应强度降为零所

需反向磁场强度的值称之为磁感矫顽力(Hcb)。但此时磁体的磁化

强度并不为零,只是所加的反向磁场与磁体的磁化强度作用相互抵

消。(对外磁感应强度表现为零)此时若撤消外磁场,磁体仍具有一

定的磁性能。钕铁硼的矫顽力一般是11000Oe以上。

内禀矫顽力(Hcj)单位是安/米(A/m)和奥斯特(Oe)1Oe≈79.6A/m

使磁体的磁化强度降为零所需施加的反向磁场强度,我们称之为内禀

矫顽力。内禀矫顽力是衡量磁体抗退磁能力的一个物理量,如果外加

的磁场等于磁体的内禀矫顽力,磁体的磁性将会基本消除。钕铁硼的

Hcj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所以需要工作在高温环境下时应该选择

高Hcj的牌号。

磁能积(BH)单位为焦/米3(J/m3)或高•奥(GOe)1MGOe≈7.96k

J/m3

退磁曲线上任何一点的B和H的乘积既BH我们称为磁能积,而B×

H的最大值称之为最大磁能积(BH)max。磁能积是恒量磁体所储存能

量大小的重要参数之一,(BH)max越大说明磁体蕴含的磁能量越大。

设计磁路时要尽可能使磁体的工作点处在最大磁能积所对应的B和

H附近。

各向同性磁体:任何方向磁性能都相同的磁体。

各向异性磁体:不同方向上磁性能会有不同;且存在一个方向,在该

方向取向时所得磁性能最高的磁体。烧结钕铁硼永磁体是各向异性磁

体。

取向方向:各向异性的磁体能获得最佳磁性能的方向称为磁体的取向

方向。也称作“取向轴”,“易磁化轴”。

磁场强度:指空间某处磁场的大小,用H表示,它的单位是安/米

(A/m),也有用奥斯特(Oe)作单位的。

磁感应强度:磁感应强度B的定义是:B=μ0(H+M),其中H和M

分别是磁化强度和磁场强度,而μ0是真空导磁率。磁感应强度又称

为磁通密度,即单位面积内的磁通量。单位是特斯拉(T)。

磁化强度:指材料内部单位体积的磁矩矢量和,用M表示,单位是

安/米(A/m)。它与磁感应强度和磁场强度有如下关系

B=(M+H)μ0

在各向同性线性媒质中,磁化强度M和磁场强度H成正比,M

=XmH,Xm是磁化率。上式可改写成

B=(1+Xm)μ0H=μrμ0H=μH

式中μ=μrμ0称媒质的磁导率;μr=1+χm称媒质的相对磁导率,

为一纯数。

磁通:给定面积内的总磁感应强度。当磁感应强度B均匀分布于磁

体表面A时,磁通Φ的一般算式为Φ=B×A。磁通的SI单位是麦克

斯韦。

相对磁导率:媒介磁导率相对于真空磁导率的比值,即μr=μ/μo。

在CGS单位制中,μo=1。另外,空气的相对磁导率在实际使用中往

往值取为1,另外铜、铝和不锈钢材料的相对磁导率也近似为1。

磁导:磁通Φ与磁动势F的比值,类似于电路中的电导。是反映材料

导磁能力的一个物理量。

磁导系数Pc:又为退磁系数,在退磁曲线上,磁感应强度Bd与磁

场强度Hd的比率,即Pc=Bd/Hd,磁导系数可用来估计各种条件下

的磁通值。对于孤立磁体Pc只与磁体的尺寸有关,退磁曲线和Pc线

的交点就是磁体的工作点,Pc越大磁体工作点越高,越不容易被退

磁。一般情况下对于一个孤立磁体取向长度相对越大Pc越大。因此

Pc是永磁磁路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的物理量。

磁滞回线当铁磁质的磁化达到饱和之后,B将不再明显增加而趋于

定值Bs,Bs为饱和磁感应强度,此时的磁场强度Hs称为饱和磁场

强度。此后将H减小,B也随之减小,但滞后于H的减小,当H=0

时,B并不为零,其值Br叫乘余磁感应强度,简称剩磁。欲使B亦

变为零,必须加反向磁场,当H=-Hc时,B值变为零,铁磁材料完

全退磁,称Hc为该材料的矫顽力。如果反向磁场继续增大,铁磁材

料将反向磁化,当H=-HM时,磁化达到饱和B=-Bs,此后若减小反

向磁场,使H=0,则B=-Br,当H=Hc时,B=0,至H=Hs时,B=Bs。

回到正向饱和状态。这样便经历了一个循环过程,B随H变化而形成

一闭合曲线,称为铁磁材料的磁滞回线,如下图所示

1、矫顽力,内禀矫顽力?

在永磁材料的退磁曲线上,当反向磁场H增大到某一值bHc时,磁

体的磁感应强度B为0,称该反向磁场H值为该材料的矫顽力bHc;

在反向磁场H=bHc时,磁体对外不显示磁通,因此矫顽力bHc表征

永磁材料抵抗外部反向磁场或其它退磁效应的能力。矫顽力bHc是

磁路设计中的一个重要参量之一。

当反向磁场H=bHc时,虽然磁体的磁感应强度B为0,磁体对外不

显示磁通,但磁体内部的微观磁偶极矩的矢量和往往并不为0,也就

是说此时磁体的磁极化强度J在原来的方向往往仍保持一个较大的

值。因此,bHc还不足以表征磁体的内禀磁特性;当反向磁场H增大

到某一值jHc时,磁体内部的微观磁偶极矩的矢量和为0,称该反向

磁场H值为该材料的内禀矫顽力jHc。

内禀矫顽力jHc是永磁材料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物理参量,对于jHc远

大于bHc的磁体,当反向磁场H大于bHc但小于jHc时,虽然此时

磁体已被退磁到磁感应强度B反向的程度,但在反向磁场H撤消后,

磁体的磁感应强度B仍能因内部的微观磁偶极矩的矢量和处在原来

方向而回到原来的方向。也就是说,只要反向磁场H还未达到jHc,

永磁材料便尚未被完全退磁。因此,内禀矫顽力jHc是表征永磁材料

抵抗外部反向磁场或其它退磁效应,以保持其原始磁化状态能力的一

个主要指标。

矫顽力bHc和内禀矫顽力jHc的单位与磁场强度单位相同。

一般磁性材料的性能可以通过其四个参数来加以表述,即剩余磁感应

强度(简称剩磁)Br(单位高斯Gs或毫特mT,1mT=10Gs),矫顽

力Hcb(单位奥斯特Oe),内禀矫顽力Hcj(单位奥斯特Oe),最大

磁能积(BH)max(单位兆高奥MGOe),其中Br,Hcj,max三参数又

是最直接的表示。

Br,Hcj,max三者的相互关系

Br的大小一般可认为能表明磁件充磁后的表面磁场的高低;Hcj的大

小可说明磁件充磁后抗退磁及耐温高低的能力;max是Br与Hcj乘

积的最大值,它的大小直接表明了磁体的性能高低。

一般来说,max相近的磁体中,Br高,Hcj就偏低;Hcj高,Br就偏

低。

我们不能以Br,Hcj,max的高低来决定其好坏,要以产品的用途、所

需的特性来确定三者的高低;即使在同等max值的条件下,也要看

产品的用途、充磁的要求来决定采用高Br值、低Hcj,还是反之。

在同等的条件下,即相同尺寸、相同极数和相同的充磁电压,磁能积

高的磁件所获得的表磁也高,但在相同的max值时,Br和Hcj的高

低对充磁有以下影响:

Br高,Hcj低:在同等充磁电压下,能得到较高的表磁;

Br低,Hcj高:要得到相同表磁,需用较高充磁电压;

对于多极充磁,要采用Br高Hcj低的磁粉,而对于磁瓦,一般采用

Hcj高Br低的磁粉,这是由于磁瓦用于的电机在使用中要承受较大

的去磁电流和过载。

2、剩磁

永磁材料在闭路状态下经外磁场磁化至饱和后,再撤消外磁场时,永

磁材料的磁极化强度J和内部磁感应强度B并不会因外磁场H的消

失而消失,而会保持一定大小的值,该值即称为该材料的剩余磁极化

强度Jr和剩余磁感应强度Br,统称剩磁。

3、磁极化强度(J),磁化强度(M)

现代磁学研究表明:一切磁现象都起源于电流。磁性材料也不例外,

其铁磁现象是起源于材料内部原子的核外电子运动形成的微电流,亦

称分子电流。这些微电流的集合效应使得材料对外呈现各种各样的宏

观磁特性。因为每一个微电流都产生磁效应,所以把一个单位微电流

称为一个磁偶极子。定义在真空中每单位外磁场对一个磁偶极子产生

的最大力矩为磁偶极矩pm,每单位材料体积内磁偶极矩的矢量和为

磁极化强度J,其单位为T(特斯拉,在CGS单位制中,J的单位为

Gs,1T=10000Gs)。

定义一个磁偶极子的磁矩为pm/μ0,μ0为真空磁导率,每单

位材料体积内磁矩的矢量和为磁化强度M,其SI单位为A/m,CGS

单位为Gs(高斯)。

M与J的关系为:J=μ0M,在CGS单位制中,μ0=1,故磁

极化强度与磁化强度的值相等;在SI单位制中,μ0=4π×10-7H/m

(亨/米)。

本文发布于:2022-12-30 00:01:5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5623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遐想
下一篇:江米酒
标签:永久磁铁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