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师论文题目大全(共312条,34页)
[1]沈筛英.XT公司研发工程师绩效考核方案优化研究[D].吉林大
学,2020.
[2]张治国.BT公司初级研发工程师胜任力模型的建设及应用研究
[D].山东大学,2020.
[3]翟文辉.注册电气工程师考试软件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东华大
学,2020.
[4]吴明川.协同治理视角下的我国工程师资格认证研究[D].浙江大
学,2020.
[5]任艳.IT行业工程师英语学习的需求分析研究[D].北京外国语大
学,2020.
[6]杨守斌.基于机器学习方法的A公司软件工程师绩效评价研究
[D].青岛科技大学,2020.
[7]刘钰.组织公平及工作满意度对建筑业工程师离职倾向的影响研
究[D].合肥工业大学,2020.
[8]何广兴.F公司领导风格与工程师离职倾向的关系研究[D].河南
大学,2019.
[11]苗雨晴.论工程师的职业责任[D].沈阳师范大学,2019.
[12]闫宁娜.面向造价工程师能力的知识组合优化研究[D].重庆大
学,2019.
[16]王小鹏.克诺尔公司售后服务工程师绩效考核方案优化研究[D].
兰州大学,2019.
[17]姚渊.工程师的成长[D].华东师范大学,2018.
[18]谭国清.TF公司新入职工程师培训方案改进研究[D].南京理工
大学,2019.
[19]刘英伟.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软件工程师薪酬满意度评价研
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8.
[20]雷丽芳.近代中国矿冶工程师群体研究(1875-1949)[D].北京
科技大学,2018.
[21]闫俐.R公司研发工程师晋升管理优化的研究[D].兰州大
学,2018.
[22]鲍晨.工程硕士培养与注册工程师衔接的探讨[D].内蒙古农业大
学,2018.
[23]范继方.交际翻译理论视角下英国工程师认证体系翻译实践报
告[D].天津大学,2018.
[24]李诗.功能翻译理论下英国工程师认证体系翻译实践报告[D].天
津大学,2018.
[25]刘雪齐.目的论下英国工程师认证体系翻译实践报告[D].天津大
学,2018.
[26]齐亚同.英国工程师认证体系研究项目翻译实践报告[D].天津大
学,2018.
[27]张益鸣.《天津大学国际工程师学院CTI认证材料》翻译实践报
告[D].天津大学,2018.
[28]贾江萍.纪录片《我是女工程师》创作阐述[D].昆明理工大
学,2018.
[29]唐微.技术支持工程师胜任力模型的构建[D].华中师范大
学,2018.
[30]吴赛.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英国工程师认证体系翻译实践报告
[D].天津大学,2018.
[31]肖丹凤.基于胜任力模型的A公司设备工程师招聘体系优化研
究[D].厦门大学,2018.
[32]白油锤.SW公司PC软件研发工程师任职资格体系建设研究[D].
兰州交通大学,2018.
[33]颜靓.XC公司维修工程师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D].华中科
技大学,2018.
[34]马晶晶.MY公司软件工程师的离职问题及对策研究[D].华东理
工大学,2018.
[35]朱正伟,李茂国.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的思考[J].高
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01):46-53.
[36]于赛飞.工程师形成的质量规制模式选择研究[D].河北工业大
学,2017.
[37]项聪.培养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兼备的工程师——兼论新工科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06):51-56.
[38]杨青松.H公司APP开发工程师绩效管理研究[D].东华大
学,2017.
[39]杨海天.JK模具公司研发工程师绩效制度优化研究[D].浙江工
业大学,2017.
[40]罗宇.A公司工程师绩效管理优化研究[D].西北大学,2017.
[41]吴嘉昊.监理工程师职业义务研究[D].东南大学,2017.
[42]张莉.卓越工程师培养项目化管理协同机制的研究[D].华北电力
大学(北京),2017.
[43]李亚楠.我国建筑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建立研究[D].首都经
济贸易大学,2017.
[44]李榕.《工程师伦理培养:教育活动与项目范例》(第3-25页)
英译汉实践报告[D].西南石油大学,2017.
[45]高德峰.基于Java的企业软件工程师考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7.
[46]王登科.基于人力资本期权补偿企业参与工程师培养的机制研
究[D].浙江大学,2017.
[47]武丽艳.H企业机械工程师工作满意度与激励对策研究[D].北京
理工大学,2017.
[48]陈鑫.SX公司研发工程师绩效管理体系研究[D].南昌大
学,2017.
[49]张可卿.近代铁路工程师留美归国后的文化再适应(1881-1928)
[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7.
[50]李彬.中印工程师关于《汽车声音发生器功能规范》交流口译实
践报告[D].河北大学,2017.
[51]路志远.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富士康集团自动化研发工程师人才
测评研究[D].兰州大学,2017.
[52]刘莉.监理工程师工作满意度研究:测评、成因及对策[D].重庆
大学,2017.
[53]刘佳齐.WDJ公司服务工程师员工敬业度研究及提升策略[D].
天津大学,2017.
[54]任士伟.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心目中的工程师形象研究[D].南京师
范大学,2017.
[55]闻娜.工程师分类培养模式与能力构成结构研究[D].河北工业大
学,2016.
[56]陈剑.H公司服务外包工程师管理优化研究[D].华中科技大
学,2016.
[57]王永.研发印制板互连工程师绩效管理研究[D].华东理工大
学,2017.
[58]鱼峰.我国监理工程师与FIDIC工程师合同地位和职权的比较
研究[D].长安大学,2016.
[59]鲍刘峰.U公司项目工程师招聘中人—组织匹配研究[D].华东理
工大学,2017.
[60]李兵.S公司研发工程师的晋升管理问题研究[D].苏州大
学,2016.
[61]张荩涵.“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背景下大学生英语学习态
度现状调查研究[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6.
[62]蒋义.“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D].扬州大学,2016.
[63]亓晶.卓越矿业工程师胜任素质模型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
学,2016.
[64]王梅.中国大学环境下的工程师法语教学:起源、发展和展望[D].
北京外国语大学,2016.
[65]丁昕.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有效机制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
学,2016.
[66]田娟.“卓越工程师”培养中的大学生思想教育研究[D].济南大
学,2016.
[67]张茜.《汽车工程师》的汉译实践报告[D].湖南师范大学,2016.
[68]杨静.造价工程师工作满意度现状及改进研究[D].重庆大
学,2016.
[69]王德龙.质量工程师能力素质模型构建与应用研究[D].江苏科技
大学,2016.
[70]王娟娟.基于Visio开发虚拟DCS工程师站关键问题研究[D].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6.
[71]李洪侠.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现代工程师培养对策研究[D].
哈尔滨理工大学,2016.
[72]黄琳玲.中联混凝土机械公司服务工程师培训体系改进研究[D].
湖南大学,2016.
[73]王航航.英国燃气工程师职业教育体系研究与在中国应用实践
[D].北京建筑大学,2017.
[74]齐琦.注册造价工程师诚信评价体系研究[D].青岛理工大
学,2015.
[75]罗宇思.工程创新视野下我国工程师关键素质能力研究[D].北京
理工大学,2015.
[76]倪晓晴.学情分析视角下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研究[D].华东理工
大学,2016.
[77]赵丽丽.基于激励理论的监理工程师信用治理研究[D].天津大
学,2016.
[78]谢婧.A公司外地服务工程师敬业度提升策略研究[D].华东师范
大学,2015.
[79]许田田.《记东达集团总工程师尹旭麟答记者问》翻译实践研究
报告[D].西北大学,2015.
[80]杨恒.关于“美国机动车工程师学会J1739-2000标准”的翻译
实践报告[D].西南科技大学,2015.
[81]李昊.工程师承担伦理责任的困境及对策研究[D].陕西科技大
学,2015.
[82]杨广林.中铁某设计院工程师的全面薪酬体系设计研究[D].西南
交通大学,2015.
[83]周利.工程师培训生在制造型企业的培养模式研究[D].首都经济
贸易大学,2015.
[84]阴元芬.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的伦理责任问题研究[D].昆明
理工大学,2015.
[85]邢环环.A公司软件工程师的胜任力模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2015.
[86]戴恒三.工程监理企业监理工程师工作绩效评价研究[D].重庆大
学,2015.
[87]朱娅.《美国采暧、制冷与空调工程师学会标准手册基本原理》
(第十六章)翻译项目报告[D].华中科技大学,2015.
[88]曾英.总监理工程师管理者角色理论的实证研究[D].深圳大
学,2015.
[89]唐文.青岛移动网络优化工程师排障支撑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山东大学,2015.
[90]任颖.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高等学校教师胜任力特征研究[D].
合肥工业大学,2015.
[91]杨泽慧,丛杨,周国权.卓越工程师课程教学的“四化”考核评价
体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02):182-186.
[92]卢丽.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实践研究[D].四川师范大
学,2015.
[93]邵凌云.构建计量、质量、标准化工程师胜任素质模型对素质教
育的启示[D].中国计量学院,2015.
[94]王雪楠.A企业工程师岗位胜任力模型设计[D].东北大学,2014.
[95]马世军.注册监理工程师执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D].广
西大学,2015.
[96]周玉华.卓越工程师的社会责任感培育研究[D].天津大学,2014.
[97]徐湜清.基于CDIO的T大学汽车电子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
的项目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5.
[98]丁为航.基于胜任力模型的集成工程师能力提升研究[D].首都经
济贸易大学,2014.
[99]邹乐华.近代化进程中的中国工程师学会研究[D].上海交通大
学,2014.
[100]李天强.YFVE电子工程师核心能力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
学,2014.
[101]徐洁.新疆注册安全工程师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山东大
学,2014.
[102]张珣.Y公司汽车保险杠初级制造工艺工程师胜任力模型研究
[D].华东理工大学,2015.
[103]薛骏.R公司制造工程师团队建设研究[D].华东理工大
学,2015.
[104]张立志.一汽大众公司质保工程师培训方案设计[D].吉林大
学,2014.
[105]赵黎明.克诺尔公司售后工程师KPI考评方案研究[D].吉林大
学,2014.
[106]林健.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质量
评价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05):35-45.
[107]文亮.一体化钻井液工程师助理软件系统研究与开发[D].西安
石油大学,2014.
[108]史璐霞.中国工程师学会的体制化建设研究(1912-1950)[D].
山西大学,2014.
[109]贯爽.校企合作工程师培养中的企业角色研究[D].北京工业大
学,2014.
[110]刘晓娟.青藏高原北缘高山寒漠带垫状植物生态系统工程师效
应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4.
[111]NGUYENMINHQUAN(阮明军).中越卓越工程师教育比较
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4.
[112]侯永峰,武美萍,宫文飞,吴爱华.深入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
计划,创新工程人才培养机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03):1-6+22.
[113]徐新成,朱建军,赵春锋,唐佳.“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
程训练教学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05):223-226.
[114]郭益维.食品安全事件中工程师的伦理责任分析[D].重庆大
学,2014.
[115]王碧.S公司测试工程师绩效考核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
京),2014.
[116]孙与泽.我国工程师职业伦理演变探析[D].大连理工大
学,2014.
[117]袁奕峰.工科研究生创新教育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4.
[118]苗丽..Net软件工程师评测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
学,2014.
[119]张盼.先进装备制造业现场工程师成长的实证研究[D].华东师
范大学,2014.
[120]张海龙.基于IEC61131-3和PLCopen标准的虚拟DCS工程
师站研究开发[D].华北电力大学,2014.
[121]郝金凤.IT企业实施工程师岗胜任力模型设计[D].首都经济贸
易大学,2014.
[122]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诠释[J].高等工程
教育研究,2014(01):12-23.
[123]毕萍,刘毓.面向“卓越工程师”目标进行“信号与系统”课程
教学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01):190-193.
[124]陈蒙.通信企业技术工程师能力评估与认证研究[D].浙江工业
大学,2013.
[125]叶青.卓越工程师培养视角下的高等工程伦理教育研究[D].天
津大学,2014.
[126]张蓓蓓.卓越软件工程师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研究[D].天津大
学,2014.
[127]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质量要求与工程教育认证
[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06):49-61.
[128]朱泓,李志义,刘志军.高等工程教育改革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
探索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06):68-71.
[129]钟旭.我国工程师伦理素质培养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3.
[130]韩立生.培养软件工程师的实训教育平台开发[D].山东大
学,2013.
[131]林健.高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进展评析
(2010~2012)(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05):13-24+35.
[132]林健.高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进展评析(2010~
2012)(上)[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04):1-12.
[133]袁彬峰.YB公司项目工程师绩效考核优化研究[D].西北大
学,2013.
[134]李元亨.L公司S产品软件工程师胜任力与人格关系研究[D].
中国海洋大学,2013.
[135]马智芳.论教育工程师[D].山西大学,2013.
[136]徐悦.道路工程师环境伦理责任问题研究[D].南京林业大
学,2013.
[137]赵军辉.中国制造业可靠性工程师资格认证制度设计[D].北京
交通大学,2013.
[138]孔建益,邹光明,侯宇,王兴东,蒋国璋,高全杰.卓越机械工程师
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03):18-21.
[139]张君.S公司工程师绩效考核体系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
学,2013.
[140]周淦峰.博耶学术思想视域下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研究[D].吉林大学,2013.
[141]张静姝.地质一线人才培养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
京),2013.
[142]任娟娟.工程师群体的地位获得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3.
[143]汤莺.生态哲学观视域下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生
工作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3.
[144]林健.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质量保障(下)[J].高等工程教育研
究,2013(02):24-40.
[145]王晔.IT工程师组织承诺与自我效能感、组织支持感的关系研
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
[146]李德勇.LT咨询公司造价工程师执业风险管理研究[D].南京理
工大学,2013.
[147]张彬.基于胜任力模型的结构面试法应用研究[D].首都经济贸
易大学,2013.
[148]林健.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质量保障(上)[J].高等工程教育研
究,2013(01):23-39.
[149]杨志洪.IT工程师工作生活质量调查研究及其对离职意愿的影
响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
[150]刘兆青.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工科学生评价改革研究[D].华
中科技大学,2013.
[151]苏妮.软件外包服务行业中软件工程师的胜任特征结构研究
[D].华东理工大学,2013.
[152]张星.“卓越工程师”人才可雇佣性研究[D].上海理工大
学,2012.
[153]林健.形成具备竞争优势的卓越工程师培养特色[J].高等工程
教育研究,2012(06):7-21+30.
[154]蔡晨.汽车企业质量工程师胜任力模型研究[D].武汉理工大
学,2012.
[155]林健.卓越工程师创新能力的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
究,2012(05):1-17.
[156]孙振忠,陈盛贵,钟守炎.面向卓越工程师的企业工程实践培养
模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08):285-288+303.
[157]林健.构建工程实践教育体系培养造就卓越工程师[J].中国高
等教育,2012(Z2):15-17+30.
[158]李妍.基于CDIO的我国卓越工程师培养研究[D].中南大
学,2012.
[159]乔小六.“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视野下的大学英语教学
改革构想[J].山东外语教学,2012,33(03):69-74.
[160]芮宏斌,周春国,高峰.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促进“液
压与气压传动”课程教学改革实践[J].液压与气动,2012(06):92-96.
[161]周楚.“卓越工程师”培养中高校思想教育的创新研究[D].西
南石油大学,2012.
[162]窦广星.我国结构工程师注册准入制度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
大学,2012.
[163]张君芳.以卓越工程师培养为导向改革物理实验教学的研究
[D].合肥工业大学,2012.
[164]阚晓庆.推进“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政策执行的对策研
究[D].东北大学,2012.
[165]郭维.论社会工程师[D].沈阳师范大学,2012.
[166]林健.校企全程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J].高等工程教育研
究,2012(03):7-23.
[167]宋晓洁.基于SSI架构的软件工程师培训办公自动化系统[D].
河北工程大学,2012.
[168]汪衡珍.《2020年的工程师》中的未来工程师应然素质及其
课程实现[D].中南大学,2012.
[169]高睿.N公司工程师绩效管理研究[D].云南大学,2012.
[170]李延斌,高有华,田方,姜彤.面向培养卓越工程师的机械设计基
础课程改革[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04):231-233.
[171]卢均治,刘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下的实践教学改革探
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2(11):95-96.
[172]李荷君.高校卓越工程师的伦理教育策略研究[D].合肥工业大
学,2012.
[173]李娟.工程师的环境伦理责任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2.
[174]毛颖.监理工程师在建设项目中的权利及任务研究[D].吉林大
学,2012.
[175]林健.面向世界培养卓越工程师[J].高等工程教育研
究,2012(02):1-15.
[176]葛治彬.IM公司网络工程师管理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2.
[177]孙国华.建筑行业工程师伦理责任实证研究[D].中原工学
院,2012.
[178]周建民.M公司的工程师离职率研究[D].苏州大学,2012.
[179]林健.胜任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工科教师队伍建设[J].高等工程
教育研究,2012(01):1-14.
[180]焦明连,周立.测绘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模式的研究
[J].测绘通报,2012(01):102-104.
[181]陈启元.对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中几个问题
的认识[J].中国大学教学,2012(01):4-6.
[182]董倩,刘东燕,黄林青.卓越土木工程师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中
国大学教学,2012(01):77-80.
[183]张林香,王忠德,王俊文,郝晓刚,刘世斌.针对卓越工程师培养深
化改革实验教学体系[J].教育学术月刊,2012(01):107-108.
[184]潘艳平,包秋燕,江吉彬.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本科实践教学
体系改革[J].实验室科学,2011,14(06):213-215+220.
[185]王宝玺.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思考[J].高校
教育管理,2012,6(01):15-19.
[186]覃凌云.欧美工程师的培养模式及认证研究[D].华东理工大
学,2012.
[187]刘晓宇.面向多种DCS工程师站的通用组态环境设计与实现
[D].华北电力大学,2012.
[188]林健.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研究性学习[J].高等工程教育研
究,2011(06):5-15.
[189]扶慧娟,辛勇.推行“卓越工程师计划”培养实践型工程人才[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11):155-158.
[190]刘国繁,曾永卫.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下教学质量保障和评价
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11(21):25-26.
[191]张建锋,黄廷林.基于“卓越工程师”目标下的给水排水工程专
业实践教学改革[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11,30(05):93-96.
[192]邹喜权.注册安全工程师事务所发展前景探讨[D].西南财经大
学,2011.
[193]林健.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05):1-9.
[194]王家臣,钱鸣高.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战略思考——科学采
矿人才培养[J].煤炭高等教育,2011,29(05):1-4.
[195]樊立萍.适应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师资队伍建设问题探讨[J].中
国电力教育,2011(27):3-4.
[196]杨琪.通信工程师在线培训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复旦大
学,2011.
[197]周英.落实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大力培养工程科技创新人
才[J].中国大学教学,2011(08):11-13.
[198]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再研究[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04):10-17+57.
[199]吴文辉.论卓越工程师的工程精神和工程意识[J].长春理工大
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4(07):127-128.
[200]缪晓英.软件测试工程师高频率离职现象的分析与解决建议
[D].北京邮电大学,2011.
[201]宋佩维.加强实践教学改革培养卓越工程师[J].黑龙江教育(高
教研究与评估),2011(06):4-8.
[202]李德才,王俊.关于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几点认识[J].研究生教
育研究,2011(03):53-57.
[203]肖春.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学科竞赛体系探索[J].浙江工业
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02):205-209.
[204]王浩程.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构建现代工程实训平台[J].中国
大学教学,2011(06):83-85.
[205]焦迪楠.基于卓越工程师能力模型的动态知识网络学习系统的
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1.
[206]李书伟,刘绍娜.“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下实践教育的思考[J].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11):138-140.
[207]孙江丽.仪器仪表仿真系统在过程自动化工程师培养中的应用
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1.
[208]于兆福.民国时期的中国工程师学会研究[D].东北大学,2011.
[209]宋晓宇.建设咨询类工程师职业责任保险的研究[D].北京交通
大学,2011.
[210]郭红霞.教学工程师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
[211]刘元奎.论当前我国工程项目工程师的社会责任[D].湖北大
学,2011.
[212]陈国华,梁峻.培养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的思
考[J].化工高等教育,2011,28(02):45-49+76.
[213]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研究[J].清华
大学教育研究,2011,32(02):47-55.
[214]房正.中国工程师学会研究(1912-1950)[D].复旦大学,2011.
[215]杨晶晶.监理工程师基于RIOI-IT模式下的结算纠纷控制研究
[D].吉林建筑工程学院,2011.
[216]李培根.工程师教育培养该何以卓越[J].中国高等教
育,2011(06):13-14.
[217]张文生,宋克茹.“回归工程”教育理念下实施“卓越工程师教
育培养计划”的思考[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11,31(01):77-79+92.
[218]李继怀,王力军.工程教育的理性回归与卓越工程师培养[J].黑
龙江高教研究,2011(03):140-142.
[219]宋佩维.卓越工程师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路与途径[J].中国电力
教育,2011(07):25-27+29.
[220]王少怀,刘羽,黄培明,彭向东,刘述忠,楼晓明.实施“卓越工程师
教育培养计划”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J].中国地质教
育,2010,19(04):63-65.
[221]唐勇奇,黄绍平,刘国繁,刘建强.校企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
——以湖南工程学院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例[J].教育探
索,2010(12):71-74.
[222]张智钧.试析高等学校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模式[J].黑龙江高教
研究,2010(12):139-141.
[223]刘娜.基于Anysimu平台的DCS工程师站仿真软件设计与实
现[D].华北电力大学,2011.
[224]张荣沂,须莹,付彦虹,陈树海.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卓越工程师
应具备的素质[J].交通科技与经济,2010,12(06):126-128.
[225]蔡婷.企业工程师与决策者的工程伦理思考[D].昆明理工大
学,2010.
[226]巫鹏伟,卢鹄,于勇,周秋忠,范玉青.工程师的新语言——基于
模型的定义[J].航空制造技术,2010(21):68-71.
[227]刘文清,赵俊岚,乔晓华.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我
校工程教学改革构想[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10,8(05):1-4.
[228]夏建中,吴建华.卓越土木工程师培养的实践环节教学研究[J].
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10,22(05):387-391.
[229]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校工作方案研究[J].高等
工程教育研究,2010(05):30-36+43.
[230]龚克.转变观念大胆试验建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的中国模式
[J].中国高等教育,2010(18):10-12.
[231]王祝宁.关于山东省注册质量工程师知识能力与价值体现的调
查统计研究[D].山东大学,2010.
[232]林健.谈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引发的若干变革[J].中国
高等教育,2010(17):30-32.
[233]赵韩强,郭宝龙,赵东方,张波.国外大学产学合作教育对我国实
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启示[J].高等理科教育,2010(04):49-52.
[234]龚克.关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思考与探索[J].中国大学教
学,2010(08):4-5.
[235]汪泓.打造卓越工程师摇篮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J].中国大学
教学,2010(08):9-10.
[236]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研制[J].高等工程
教育研究,2010(04):21-29.
[237]张安富,刘兴凤.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思考[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04):56-59.
[238]韩廷斌.校企联合能力为重踏上建设工程教育强国新征程—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启动会简述[J].中国高等教
育,2010(Z2):74.
[239].教育部启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面向工业
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J].中国大学教
学,2010(07):4-5.
[240]张韦韦.教育部启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J].教育
与职业,2010(19):20.
[241]汪木兰,周明虎,李建启.以项目教学为载体制订先进制造技术
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12):15-19.
[242]刘建强.德国应用科学大学模式对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的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10(06):50-52.
[243]吴倩倩.沈阳地区软件工程师的组织支持感与其工作绩效关系
的实证研究[D].东北大学,2010.
[244]范志清.基于治理的监理工程师信用改善研究[D].天津大
学,2010.
[245]孙福萍.通信行业服务工程师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北京交通
大学,2010.
[246]李君.我国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产学研合作教育研究[D].天
津大学,2010.
[247]董金辉.基于ArcGISEngine的石油工程师平台的设计与研究
[D].东北石油大学,2010.
[248]王贵成,张明雷.“卓越工程师教育”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
研究[J].煤炭高等教育,2010,28(03):91-93.
[249]于淼.美国与德国工程师培养模式比较研究[D].大连理工大
学,2010.
[250]李曼丽.独辟蹊径的卓越工程师培养之道——欧林工学院的
人才教育理念与实践[J].大学教育科学,2010,2(02):91-96.
[251]林健.工程师的分类与工程人才培养[J].清华大学教育研
究,2010,31(01):51-60.
[252]蒋石梅.工程师形成的质量规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9.
[253]刘羽.我国软件工程师工作倦怠的影响因素研究[D].东北大
学,2009.
[254]赵瑞娟.电气工程师PDA检测与存储系统设计[D].安徽理工大
学,2009.
[255]许家昌.电气工程师PDA公式处理与资料查询设计与实现[D].
安徽理工大学,2009.
[256]常鸿飞.论工程师的伦理责任[D].长安大学,2009.
[257]赵鸿雁.工程师知识结构模型建构研究[D].东北大学,2009.
[258]陈超.从工程规划选址和工程师价值观的视角看工程伦理学在
我国的本土化[D].华中科技大学,2009.
[259]李宁.我国土木工程师职业道德探析[D].东北大学,2009.
[260]杨爱玲.论FIDIC施工合同条件下工程师的法律地位[D].兰州
大学,2009.
[261]付旭.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执业制度研究[D].昆明理工大
学,2009.
[262]臧秋军.QM公司软件工程师职业生涯管理诊断与设计[D].电
子科技大学,2009.
[263]傅王英.中国造价工程师专业能力标准体系构建研究[D].天津
理工大学,2009.
[264]王露.我国工程师伦理理论与实践初探[D].昆明理工大
学,2008.
[265]陈新艳,张安富.德国工程师培养模式及借鉴价值[J].理论月
刊,2008(10):166-168.
[266]王金庆.长江口盐沼优势蟹类的生境选择与生态系统工程师效
应[D].复旦大学,2008.
[267]王章豹,石芳娟.从工程哲学视角看未来工程师的素质——兼
谈工科大学生大工程素质的培养[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8(07):63-68.
[268]贾广社,曹丽.工程师的工程思维培养[J].自然辩证法研
究,2008(06):71-75.
[269]何放勋.工程师伦理责任教育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
[270]张兰兰.工程师对和平利用核能的伦理责任[D].东北大
学,2008.
[271]李炜炜.我国注册安全工程师行业监管模式研究[D].首都经济
贸易大学,2008.
[272]王澜.人力资源管理营销在A公司售后工程师绩效考核改革中
的应用[D].厦门大学,2008.
[273]熊艳峰.论设计工程师的社会责任[D].武汉科技大学,2007.
[274]赵西萍,周密,李剑,赵文红.软件工程师潜在胜任力特征实证研
究[J].科研管理,2007(05):110-114+75.
[275]宁先圣,胡岩.工程伦理准则与工程师的伦理责任[J].东北大学
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5):388-392.
[276]孙春玲.人力资本导向的造价工程师执业风险约束研究[D].天
津大学,2007.
[277]韩晓燕,张海英.专业认证、注册工程师制度与工程技术人才培
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04):38-41.
[278]聂国斌.基于小波神经网络的故障诊断工程师辅助系统研究与
开发[D].大连交通大学,2007.
[279]杨燕.IT行业软件工程师的工作场所学习研究[D].华东师范大
学,2007.
[280]孟彩.IT业软件工程师的工作满意度问卷编制和职业锚类型研
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
[281]范文学.基于CAXA工程师的车间级网络制造技术的研究[D].
内蒙古工业大学,2007.
[282]陈冰.西安软件工程师婚姻满意度与婚姻情感、意志和行为的
关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
[283]戚福平.论监理工程师专家责任[D].华东政法大学,2007.
[284]上海交通大学高教研究所课题组,吴燕.培养下一代卓越的国
际化工程师——“全球工程教育卓越计划”研究综述[J].高等工程教育
研究,2007(01):24-27+43.
[285]龙翔.工程师伦理责任的历史演进[J].自然辩证法研
究,2006(12):64-68.
[286]李晓强,孔寒冰,王沛民.部署新世纪的工程教育行动——兼评
美国“2020工程师”《行动报告》[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04):14-18.
[287]李伯聪.关于工程师的几个问题——“工程共同体”研究之二
[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6(02):45-51+111.
[288]汤亮.建筑师和工程师的分野与合流研究[D].长沙理工大
学,2006.
[289]郭锐.工程师的伦理责任问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
[290]李晓强,孔寒冰,王沛民.建立新世纪的工程教育愿景——兼评
美国“2020工程师”《愿景报告》[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02):7-11.
[291]沈珠江.工程哲学就是发展哲学——一个工程师眼中的工程
哲学[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2):115-119.
[292]刘云杉.“人类灵魂工程师”考辨[J].北京大学教育评
论,2006(01):19-32+45.
[293]杨彦利.旋转机械故障诊断工程师辅助分析系统研究与开发
[D].大连交通大学,2005.
[294]李茂国,张彦通,张志英.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注册工程师认证制
度的基础[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04):15-19.
[295]王芳.中小型集散控制系统工程师站组态软件设计[D].河北大
学,2005.
[296]张海英.工科院校应该以培养工程师为主——张光斗院士访
谈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03):1-4.
[297]张云峰,詹界东,李文.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改革必须与国家注册
工程师制度接轨[J].高等建筑教育,2005(01):14-16.
[298]中国工程院工程教育研究课题组.我国工程师培养的重要性与
培养途径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01):1-7.
[299].工程师——从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到可持续发展的实践者[J].
中国表面工程,2004(06):1-6.
[300]何庆.论FIDIC红皮书中工程师的法律地位及行为效力[D].华
东政法学院,2004.
[301]田威.EPC:没有咨询工程师的合同项目[J].国际经济合
作,2004(07):34-36.
[302]余寿文,王孙禺.中国高等工程教育与工程师的培养[J].清华大
学教育研究,2004(03):1-7.
[303]游震宇.监理工程师基于工程项目全过程的索赔管理[D].西安
科技大学,2004.
[304]曾婧.疾病预测与专科工程师制度研究[D].武汉大学,2004.
[305]李世新.开展工程伦理学研究增强工程师责任意识[J].中国工
程科学,2004(02):88-93.
[306]李军.造价工程师责任风险研究[D].重庆大学,2003.
[307]伍德群.对总监理工程师应具备技能与素质的研究[D].重庆大
学,2003.
[308]张鸿喜.咨询工程师对工程施工承包合同费用变动管理研究
[D].天津大学,2003.
[309]张洪青.FIDIC施工合同条件下工程师的索赔管理研究[D].华
北电力大学(北京),2003.
[310]顾建民.培养有竞争力的工程师:德国工程教育改革透视[J].吉
林教育科学,2001(02):35-36.
[311]曹南燕.科学家和工程师的伦理责任[J].哲学研
究,2000(01):45-51.
[312]罗福午.关于工程师的素质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
究,1999(04):43-47.
本文发布于:2022-12-29 23:21:5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5605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