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皇的御厨

更新时间:2022-12-29 21:52:20 阅读: 评论:0


2022年12月29日发(作者:英语专业八级成绩查询)

龙源期刊网

浅析中国古代皇帝制度的主要内容及特征

作者:胡军哲

来源:《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2010年第05期

【摘要】皇帝制度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中最为核心的制度。它包括皇帝的名位制度、皇

帝的任期与产生方式、皇帝的权力和行使方式这三大主要内容。皇帝制度呈现出皇权神圣、至

尊至上,宗法思想烙印特别深刻,皇权专制这三大主要特征。

【关键词】皇帝制度;主要内容;专制特征

【中图分类号】K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270(2010)05-0003-03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①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政治制度,而君主制(从秦朝开始可以定义为

皇帝制度)又是这一制度中最为核心的制度。因此笔者认为探讨一下中国古代皇帝制度的主要

内容及特征对于把握好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皇帝”一词,最早见于《书·吕刑》:“皇帝哀衿庶戮之不辜”,“皇帝清问下民”。夏曾佑认

为:“皇帝之称,唐尧已有之。今疑古人天子对异族则称皇帝,对本族则称帝,稍有亲疏之别。至秦

乃一切自号皇帝耳。”[1]不过,“皇帝”作为当时君主的名号,始于秦始皇。目前,大多数观点都认

为,中国的皇帝制度是秦朝创立的,到西汉武帝时期基本定型。在此后两千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里,

它作为一项最核心的政治制度,始终代表着封建生产关系的总和,一直延续下来。②

制度是人们有组织的行为规范体系,那么,以皇帝为核心的制度体系包括哪些主要内容?让我

们再来仔细研读一下《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的记载: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初并天下”,

就下赦令给丞相、御史说:“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

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于是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廷尉李斯等皆

曰:“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

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臣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有地

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嬴政

说:“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他如议。”同时,追尊庄襄王为太上皇。制曰:“朕

闻太古有号毋谥,中古有号,死而以行为谥。如此,则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朕弗取焉。自今已

来,除谥法。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从这些记载中我们可以

看出,皇帝的名位制度和皇帝的任期与产生方式这两个方面的内容。

龙源期刊网

1.皇帝的名位制度

名是名号、名义,位是地位、位置,这里是指将“名”加以物化的具体表现形式。皇帝的名位

制度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2]:一是称谓方面的专用词语,借以表现皇帝与众不同的崇高地位;

二是衣食住行方面的专用名称和严格规定,借以突出皇帝的神圣;三是政令运作上的专用凭据,如

玺印、诏书、口谕等的规制,借以保证皇权的行使。

皇帝的名号,生前有尊号(也有死后追尊的)、徽号,死后还有谥号、庙号。尊号,是臣下以尊

崇之号进呈于皇帝,或者嗣皇帝尊前皇帝为“太上皇”(如嬴政“追尊庄襄王为太上皇”),后为“皇太

后”、“太皇太后”等。徽号,是在皇帝或皇后的尊号之上,再加歌功颂德的套语,称作上徽号。其与

尊号的区别在于,尊号只能上一次,而徽号则每遇庆典,可多次加上。谥号,是古代帝王、贵族、大

臣、士大夫死后,根据其生前事迹给予称号,叫做谥号。谥号始于周初,但秦始皇对这种后议其

先、下议其上的作法颇有微词,故废之,汉代复其旧,历代沿用,直至清朝。庙号,是皇帝死后,升袝

太庙,特立名号,叫做庙号。例如某祖、某宗即是。除此之外,与皇帝有血缘关系的人都有专用的

称呼,如,皇帝的儿子称“皇太子”、“皇子”,孙称“皇孙”,姑称“大长公主”,姐妹称“长公主”,女儿称

“公主”等。名号制度,是人为地将人间最华美的词堆砌在一起,加在皇帝及其亲属头上,借以显示

其至高至尊的地位。历代封建统治者都企图通过这种夸大其辞、名不副实的歌功颂德来加强皇

权的神圣性。

皇帝的衣冠服饰在制式、颜色等方面均有严格的规定,以突出皇帝至高无上的尊贵身份和

地位。汉贾谊说:“贵贱有级,服位有等。”[3]《后汉书·舆服志》上也说:“夫礼服之兴也,所以报功

章德,尊仁尚贤。故礼尊贵贵,不得相逾,所以为礼也。非其人不得服其服,所以顺礼也。顺则上下

有序,德薄者退,德盛者缛。”封建帝王的饮食称为御食。宫廷内有庞大的管理机构,有众多的御

膳供奉人员,而且在御厨内还具备和供应着从全国各地搜罗来的山珍海味。古代帝王所在地称

都、称京。“京师者,天子之居也。京者何?大也;师者何?众也。”[4]历朝历代京师的建筑都显示

出了皇帝所居之地的宏伟气魄及其宫苑等的华丽,《史记·秦始皇本纪》(简称《本纪》,下同)中

就生动记载了阿房宫的壮丽景象。皇帝自宫廷外出巡行,皆有百官、车辆、仪仗等随行。《本

纪》中还记载了秦始皇灭六国后,东游南巡西行北出,所到之处,极车马、甲仗之盛,难怪亭长出身

的刘邦到咸阳看见这一盛况时,不禁喟然长叹:“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玺、符是皇帝权力的凭证。凡皇帝下行的正式文书,在制度上必须加盖印章,才能发生效

力。不过,在先秦时期,玺为天子、诸侯、卿大夫君臣通用之物,玺印所用材料、大小等也多种多

样,到了秦始皇统一六国确立皇帝制度后,玺才成为皇帝印信的专称。“秦以来天子独以称玺,又

独以玉,群臣莫敢用也。”[5]秦朝对皇帝下达文书作出了统一的规定,即去命立制,改令为诏。制

书是皇帝颁布重大制度时所使用的文书,诏多用于皇帝对百官的

训示和对百官上书的答复,制、诏的形式统称为“诏敕谕旨”。当然,各朝代的名称有些变化,

但都是为了突出皇权的执行力。除此,封建时代还规定了臣僚们向皇帝陈述政见、发表议论、

乞求恩命等的文书形式,统称为“奏议表疏”。③

龙源期刊网

2.皇帝的任期与产生方式

从《本纪》的记载可以看出:秦朝已经确立了帝位的终身制与世袭制。帝位终身制,就是帝

王一旦登基,便终身为皇帝,没有任期的限制。它体现了皇权的不可分割性。中国历史上虽然出

现过个别皇帝在“驾崩”之前,曾让位于儿子,自己成为“太上皇”的事例,如北齐武成帝、唐高祖、

唐睿宗、唐玄宗、宋高宗、清高宗等。此外,明英宗被瓦剌俘虏后,其弟景帝即位,次年英宗被放

回,也曾称太上皇。但是,这些都并不能改变帝位终身制的实质。“帝位终身制赋予皇帝制度以封

闭、保守、僵化、停滞等特点,皇帝本人的素质、好恶,往往给政治以决定性的影响”[6]。

皇位继承是历代统治者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因为它关系到政权的连续和稳定。秦始皇虽然

确定了皇位世袭制,但是他没有确立皇储即太子的制度,以至他死后有胡亥等“诈立”之事的发

生。汉高祖接纳叔孙通的建议,确定了预立太子及立嫡制度。不过,正因为太子是皇帝的法定继

承人,是未来最高权力的象征,因此,在众皇子之间展开夺嫡斗争也层出不穷。直到清代雍正元年

(1723年)八月,清世宗确立了秘密建储制度,夺嫡斗争才不复再现。所谓秘密建储制度,就是将选

定的皇位继承人的名字,由皇帝亲写密封,藏于匣内,放在大内乾清宫正中最高处“正大光明”匾的

后面,待皇帝死后,取下来当众开封验明,确立新皇帝。

随着预立太子制度的确立,一整套培养太子并为其服务的

东宫官属也应运而生,东宫官属自汉以后逐渐庞大。唐代东宫官置太子六傅(太师、太傅、

太保、少师、少傅、少保),以教谕辅导太子。杜佑说:“太傅审父子君臣之道以示之;少傅奉世子

以观太傅之德行而审谕之。太傅在前,少傅在后。入则有保,出则有师,是以教谕而德成也。师也

者,教之以事而谕诸德者也。保也者,慎其身以辅翼之,而归诸道者也。秦汉以下,始加置詹事、中

庶子及诸府、寺等官,亦有以他官而监护者”[7]。此外,在太子年幼或低能的情况下,统治者几乎

都要采取“托孤”的形式,委任大臣辅佐新主,从汉武帝刘彻立幼子刘弗陵,使霍光“行周公之事”,辅

助幼主即位,到清代咸丰皇帝遗诏任命载垣、端华、肃顺等“摄政八大臣”。当然,统治者还少不

了要为新主“剔除荆棘”、解除未来执政的阻力,以维护其“家天下”的稳固性。

3.皇帝的权力和行使方式

《本纪》记载:“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这说明了在皇权专制制度下,皇帝的权力被宣

称是无限的,皇帝不仅把行政、立法、司法、征伐诸权集于一身,而且还把任免官吏、征收赋

税、主持朝仪等大权统统捏在手里,成为全国一切事务的最高主宰。《本纪》接着说:“上至以衡

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命为制,令为诏”。这就说明了皇帝行使权力主要是采用批

答奏章,对臣僚奏事采用审议复核的方式,皇帝在贯彻意图方面,则使用诏、令、谕、旨等专用文

书形式,由特定的承传机构下达发布,交各职能部门执行。为保证各职能部门严格执行皇帝的旨

意,又设有—套层层监控的网络。

龙源期刊网

在皇权中,军权的集中最关键。秦以武立国,兵制规定详

密。[8]统一全国后,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保留了一支强大的数以百万计的军队。秦始皇

规定,农民要服兵役两年,如果因为战争的需要,尚可随时征发。征发的对象,也不限于农民,并且

没有期限的限制,他们实际上变成了一种职业兵。秦朝在中央和地方分别设立太尉和郡尉负责

统领军队和训练军队,但是,军队的最高指挥权和将帅任免权,却完全操纵在皇帝手里。

中央及地方官僚系统的设立是皇权的执行系统。从秦朝三公九卿官僚机构的设置,到隋唐

三省六部的完善,以及明朝的“六部三司”(废丞相,权分六部,废行省,设三司)等;从秦朝的郡县制,到

唐朝的道州县三级制,再到元朝的行省制度等地方行政机构,形成了一整套严密协助皇帝处理政

务的行政体系。“这套行政体系的职业官吏,都是由皇帝任命的,必须听命于皇帝的差遣,按照皇

帝的命令行事。”[9]因此,这套官僚机构,实质上是皇帝集权的工具。

严刑峻法及监察机构是皇权行使的保障体系。一切由皇帝发出的诏、诰、谕、旨等,都是

神圣不可侵犯的,臣民只有无条件地服从,不允许有任何违反和异议,“敢有议诏及不如诏,皆腰

斩”[10]。以严刑峻法来维护皇权统治,迷信暴力统治,是古代皇帝惯用的手段。因此,从秦朝

制定较为完备的《秦律》开始,历朝历代都有其体现皇帝意志的复杂的法律系统。从秦朝设御

史大夫等监察机构后,历代统治者都会用层层监督的手段监视和控制

内外官吏及百姓,形成分别以监察中央各级官吏、地方官吏、刑狱、军事、财政、文教等

为主的,各有不同对象和重点、禁网严密的监察体系。

在学习、研究中国古代皇帝制度时,我们要特别明确一点:既然皇帝的权力至高无上,那是不

是意味着皇权可以无限延伸与膨胀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一般来说,皇帝的权力要受三种因素

的制约[11]:一是经济因素;二是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三是阶级矛盾。这三种因素,实际上是三条

限制,使皇帝无法超越,否则就要垮台,历朝历代都有许多这样的事例,限于篇幅,在此不展开论

述。④

通过对中国古代皇帝制度主要内容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这一制度有如下三个突出特点(实

际上,在前面“内容”的探究中已夹杂了特征的一些分析)。

1.皇权神化,至尊至上

从名号上看,“皇”、“帝”都是十分尊贵的词语,东汉的班固在《白虎通德论》中说:“帝王者何?

号也。……德合天地者称帝,仁义合者称王,别优劣也。……皇者何谓也?亦号也。皇,君也,美也,

天也,天人之总,美大之称也。”[12]。蔡邕也说:“皇帝,至尊之称。皇者,煌也。盛德煌煌,无所不

龙源期刊网

照。帝者,谛也。能行天道,事天审谛,故称皇帝。”[13]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把“皇”与“帝”这两个

最神圣的文字组合在一起以显示自己的地位,可见,皇帝已被抬高到了至高无上的尊贵地位。这

就不难理解太史公司马迁在《本纪》中说皇帝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捶拊以鞭笞天下”了。

《本纪》中记载,“始皇推终始五德之传,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从所不胜。方今水德之始,

改年始,朝贺者自十月朔。”又称统一六国是“赖宗庙之灵”。汉武帝时,董仲舒发展了儒家的君权

神授说,给皇权披上一层神秘的外衣。君权与神权的结合,加强了皇权不可侵犯的神圣性。当时

一般的社会意识,莫不认为皇帝就是天子,是秉承天命统治人民的。如《白虎通义》卷一《爵》

称:“王者,父天母地,为天之子也。……何以‘言皇’亦称天子也?以其言天覆地载俱王天下也。”

《汉书·鲍宣传》也说:“天下乃皇天之天下也。陛下上为皇天子,下为黎庶父母,为天牧养元元。”

在西方,无上权威的代表是统一的神——上帝。神权超过王权,上帝通过教皇、主教来制约国王,

是人假借神的名义来统治,即神的人格化。在中国,“无上权威的代表,不是天上的上帝,而是上天

在地上的化身——皇帝,人变成神来统治,即人的神格化”[14]。

2.宗法思想烙印特别深刻

宗法制度是以父权、族权为特征的一种宗族家族制度,父亲在家庭“君临一切”,君主则是全

国的“严父”,同时,在家族中依据父系血缘关系分为大宗和小宗,并强调前者对后者的支配以及后

者对前者的服从。汉高祖刘邦在因袭秦始皇创立的皇帝制度后,经过损益,历经惠帝、文帝、景

帝,至汉武帝时,终于演变成为宗法专制主义⑤,并一直延续到清末。因此,中国古代皇帝制度中宗

法思想烙印特别深刻。

首先,皇位继承人,从西汉开始实行预立嫡长子继承制度,这是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项原则。

这一制度规定皇位“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这一规定被视为

金科玉律。当然,在权欲的驱使下,血统并不能禁绝对权力觊觎的野心,也阻止不了各种因争夺皇

位继承权而出现的骨肉

相残、君臣反目的殊死搏斗。其次,伦理纲常观念。西汉董仲舒进一步发挥了先秦儒家思

想主张,提出了“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原理和“五常之道(仁、义、礼、智、信)”,肯

定了阶级统治和等级服从的神圣性和合理性。到了东汉,经过班固等思想家的发展与改造,三纲

五常的伦理观念成为维护皇帝制度的

最高道德标准,被历代封建统治者所提倡,“它代表了全部的封建宗法思想,给中国的皇帝制

度打上了深刻的宗法性烙印”[15]。

3.皇权专制是最为本质的特征

专制是指按自己的意志独断专行,孟德斯鸠说专制主义:“既无法律,又无规章,由单独一个人

按照一己的意志与反复无常的心情领导一切”[16]。黑格尔也认为,君主的理念“不外是一种任意

龙源期刊网

的、意志决断的理念”[17]。前面,我们已经从《本纪》的记载中深刻认识到了皇帝是国家一切

事务的主宰者,从决策到行使立法、行政、司法权等,无不表现出独断性。因此,君主专制是皇帝

制度最为本质的特征。当然,这里讲的是在正常情况下,若在皇帝没有能力(主要是指傀儡皇帝)

或者有能力而不问政(主要是指荒淫皇帝)的时候,皇权才会转移到权相、外戚或宦官手里,这时

的皇权已经异化。

《诗经·小雅》中“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记载,用来描绘皇帝对全国一

切土地资源、人口财富的占有,也是完全符合的。皇帝视全国全社会为自己一家一姓的私产,拥

有绝对的支配权,全体臣民必须无条件服从。因此,全体官僚都是皇帝的臣仆,庞大的官僚机构都

是执行皇帝旨意的机构。“在这种情势下,官僚或官吏就不是对国家或人民负责,而只是对国王负

责。国王的语言,变为他们的法律,国王的好恶,决定了他们的命运(官运或生命),他们只要把对皇

帝的关系弄好了,或者上级官吏的关系弄好了,就可以为所欲为地不顾国家人民的利益,而一味图

其私利了。”[18]在整个官僚体系中,我认为皇权最大的执行者是宰相(或相权),皇权最大的妨碍

者也是宰相(或相权),因此,也就出现了本文开篇所说的很多人将“专制主义”基本等同于在皇权与

相权的争夺中,皇权不断加强并最终战胜相权这一判断和认识。

【注释】

①长期以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被用来表述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政治制度。以往的中学教

材在这一概念下,选择的史实围绕君权与相权、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而展开。新课标岳

麓版和人教版教材基本上还是沿袭这一思路。笔者认为这一表述值得商榷,因为它可以有两种

理解:一是如果将这一表述视为联合词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就会得出专制主义就是“君权对

相权的专制”的错误观点;二是如果将这一表述视为偏正结构“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就会得出

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政治制度只有专制主义特征的“中央集权”的狭隘结论。事实上,专制主义是一

种与民主相对立的、“凭自己的意志独断独行,操纵一切”的思想意识,可以说,这一思想意识渗透

到了封建社会的各个领域,而不仅仅只有“中央集权”。因此,我觉得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政治制度

的准确表述应该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

②对中国皇帝制度作过系统研究的学者中,王亚南先生在1948年初版(三十余年后,人们发

现它仍有重大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故于1981年又出新版)的《中国官僚政治研究》可以说是划

时代的。他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对封建皇帝制度下的官僚形态作了理论上的探讨与阐

发。另外,较早系统研究这一制度的还有复旦大学徐连达教授、上海大学朱子彦教授的《中国

皇帝制度》(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10月出版),徐连达教授的《帝国宫廷的深处——解读中国

古代皇帝制度》(上海大学出版社2008年7月出版)。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的白钢研究

龙源期刊网

员是第一个用政治文化的眼光审视中国皇帝的学者,其专著为《中国皇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

社2008年11月版)。

③皇帝的名位制度还有皇帝的祭祀典礼、朝仪与避忌等,具体可参看徐连达教授的《帝国

宫廷的深处——解读中国古代皇帝制度》(上海大学出版社2008年7月出版)第四章,皇帝的祭

祀典礼(宗庙与陵寝,祭祀天地,前代帝王庙及其它诸庙的祭祀);第六章,朝仪与避忌(朝会、朝参与

朝仪,对皇帝的种种避忌)。

④有兴趣者可以参看白钢老师的《中国皇帝》一书第179—186页。

⑤白钢老师认为,秦始皇所创立的皇帝制度,是以军功地主为其阶级基础的。由于秦始皇统

一过程中的主要敌手是六国贵族,故他在依靠军功地主的同时,对维护宗法关系的儒家学说是摒

弃的。所以,秦始皇所创立的皇帝制度,实质上是一种军功专制主义。见其著作《中国皇帝》第

24—27页。但是,我认为,秦始皇所确立的封建皇位终身制与世袭制实际上也是宗法思想的体

现。

【参考文献】

[1]夏曾佑著,《中国古代史》(原名《最新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亦简称《中国历史教科

书》,1933年商务印书馆出版大学课本,列入大学丛书,改名《中国古代史》,共三册。)下册,商务

印书馆1933年版,第232页。

[2]韦庆远,柏桦编著,《中国政治制度史》(第2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版,第

112页。

[3]《新书·服疑》(《新书》,又称《贾子》,是贾谊的政论文集)。

[4]《公羊传·桓公九年》。

[5][13]蔡邕《独断》卷上。

[6][9][11][14][15]白钢著,《中国皇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11月版,第293页,第

22页,第179页,第37页,第40页。

[7]《通典》卷30《东宫官》,转引自白钢著《中国皇帝》(版次同上),第13页。

[8]《文献通考》卷一四九《兵考一》。

龙源期刊网

[10]《西汉会要》卷一七《诏令章奏》。

[12](汉)班固撰《白虎通德论》卷一《号》。

[16](法)孟德斯鸠著《论法的精神》,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8页。

[1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274页,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

[18]王亚南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2页。

【作者简介】胡军哲,男,硕士学位,中学高级教师,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历史教师,主要研

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及高三历史教学。

本文发布于:2022-12-29 21:52:2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5561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高科技武器
下一篇:奥运特许商品
标签:天皇的御厨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