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学生怎么写好作文(8篇)
中考记叙文写作指导_记叙文怎么写
一、了解记叙文的写作特征
记叙文就是记载、叙述我们在生活中看到、听到、经历过、接触过的一些有
人物和事件的文章。写好记叙文,应掌握记叙的四个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
和事件(起因、发展、结果)。运用这些要素时,应注意时间、地点必须具体、明
确;人物的出场要能推动情节的发展,记叙的事情不论大小,都应把事情的起因、
发展和结果写完整。
(一)记叙文的几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
记叙,就是记载和叙述人物的经历、活动以及事物发展变化的经过。
描写,即以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作具体人微的描写,给人以真切
的感受。
抒情,就是抒发、表述自己的感情。
议论,就是讲述道理,也就是作者通过对客观事物的评论,来表明自己的观
点和态度。
1、记叙和描写是记叙文最基本的表达方式,记叙和描写的结合,是记叙文写
作的基本要求:
(1)、记叙是通过一般的述说和交代,把人物或事件及其相互关系变化介绍给
读者,把分散的场景、事物的片断贯穿起来,使读者对事物的发展和全貌有一个
清晰的了解;
(2)、描写是在记叙的基础上,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人物、事件、景物存在
与变化的具体状态作精细的描绘,造成一种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
觉,使读者受到艺术感染,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记叙文如果缺少描写,就会平
淡苍白,主题不突出,形象不鲜明,情景不感人,当然,描写要恰当,为中心服
务。所谓恰当,即突出特征,符合身份,写出变化,多种手法。
描写的方法多种多样:
A、从描写的对象看,一般有三种:人物描写,主要有肖像描写、行动描写、
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等。景物描写(也称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2
细节描写,可以和人物描写、景物描写重叠或交*,构成人物和环境的完整描写。
B、从描写的角度看有正面描写(又称直接描写)和侧面描写(又称间接描写)。
正面描写是作者直接对描写对象(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刻画和描绘;侧面描写
是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即间接地对描写对
象进行刻画、描绘,使其鲜明突出。
C、从描写的风格来看,有白描和细描。白描,即运用最简练的文字,不加渲
染烘托,没有浓烈色彩的描写,不借助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也不用或少用形
容词,抓住描写对象的主要特点,描写出事物的本质特征或人物的精神面貌。叙
事,线条分明,言简意赅;写人,三言两语则揭示出人物的心态,如见其人,细描,
即细致具体地描绘对象,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和象征、衬托、渲染
等表现手法,使所写对象栩栩如生,逼真动人。
2、在记叙文中,在记叙描写的基础上适当地加以抒情和议论,不仅增强文章
的感染力与表现力,而且突出文章的中心。记叙文中的抒情和议论,大致有三种
情况:先叙(描)后议(抒)、夹叙(描)夹议(抒)、先议(抒)后叙(描)。议论和抒情
的运用要从需要出发,适当运用,过多则使文章内容流于空泛。
3、在记叙文中,有时也需要进行说明,但这只能在必要的时候运用,否则用
多了还会影响
(二)常用的记叙顺序有顺叙、倒叙、插叙和补叙四种。
1、顺叙,按事情、人物发展变化的时间先后顺序来记叙,其优点是层次清楚,
容易反映情节发展的连贯性,如《一面》。运用顺叙要注意详略、情节的衔接、变
化,否则会使人感到平铺直叙,呆板乏味。
2、倒叙,即把后发生的情节提前记叙、介绍,然后再叙述发生在先的情节。
这种方法能突出主题或重点,给读者留下悬念,从而吸引读者往下读,引人人胜。
如《第二次考试》。运用倒叙一定要把事件起因交代清楚,而且要衔接自然,如处
理不当,则会使文章前后脱节,出现混乱。
3、插叙,就是在记叙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开展情节,暂时中断叙述
的线索,插入一些与主要情节有关的内容的叙述方法。如《故乡》中插叙了对闰
土少年时代的回忆。恰当地运用插叙,可以扩大题材,丰富内容,深化主题。
4、补叙,即在记叙过程中,用少量文字对人物或事件作简短的补充说明。如
3
《这不是—颗流星》中,“我”回忆后,用对话补说阿婆已经“走了”。
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手段,以写人叙事为主要内容的文章,大体可以
分记人记事两大类,写时要根据需要来确定内容和中心。写人时,要通过具体、
生动的事实来表现人物,切忌冗长、空洞的鉴定式的介绍说明,要通过人物的语
言、行动、肖像和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述,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才能使文章
生动感人。叙事主要通过描述事件的前因后果来表达某种思想和意旨。这就涉及
记叙的顺序,只要运用得好,便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而在一篇文章中,往往不只
使用一种方法,常常是综合运用只要运用得恰当,就能使文章的结构更多变,安
排更灵活,从而达到较好的艺术效果。记事和写人不能截然分开,只能相对地有
所侧重。记事不能没有人,写人也离不开事,因为任何事件中都必然有人物活动,
而人物也只有在事件中才能表现得活泼有力。记事为主的文章,事件应记叙完整,
写人为主的文章,重点在于表现人物,事件则不一定写完整。
二、中考作文题型
1、命题作文
按照规定的作文题目写作,题目中往往一个词或一个短语就概括了写作范围
和内容,绝大多数没有审题障碍。如广州市2000年的作文题《我二十年后的某一
天的日记》;2001是《我和水》;2004年的作文题“我也是富翁”、“假如再有一次
机会”;上海市2004年的作文题“我们是初升的太阳”、“我的视线”等。
2、半命题作文
通常有三种形式:命题部分在前,如《珍惜所拥有的_______》(安徽考题);
命题部分在后,如《_____让我陶醉》(江苏考题);命题部分在中间或两端,如《当
我面对_____的时候》。2001广州市中考题是《发生在的纠纷》。
3、给材料作文
命题者从预设材料中引申出作文要求或题目,学生阅读材料并按要求作文。
材料作文的审题至关重要,必须读懂材料,把握材料的重点,弄清要求,按照明
确规定作文。如这样一个材料:一位雕塑家完成了一座非常完美的雕塑,有人问
他:“你是怎样雕出这座完美的雕塑的?”雕塑家回答:“其实,这座雕像原本就在
那里,我只是将它多余的边边角角去掉而已。”其实,在人生中,你就是那座雕像,
只要去掉外面的边边角角,就能获得完美的自我!而那位出色的雕塑家,就是你自
4
己!要求考生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写一篇文章
(山东考题)。而2000广州市中考题也是“围绕自己身边的环境,自拟题目,写一
篇文章。”
4、话题作文
所谓“话题”,即谈话的中心。话题作文是从命题者设计“材料”中引发一个
既有开放性又有约束力的话题,展开联想和想象。话题作文具有导向性、灵活性、
宽泛性的特点,近几年被广泛使用。如2002广州市中考题以“阅读自然,阅读社
会,阅读人生”为话题,2003广州市中考题以“简单、智慧、勇气”为话题。
二、中考
记叙文写作技巧
(一)紧扣命题意图和写作要求
拿到作文题目后,要先弄清楚题目的意义、范围、中心,确定文章的体裁、
题材、字数要求,再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合理布局谋篇,运用恰当的表达方式进
行写作。
1、确立准确的内容——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写作内容
(1)思维的发散
在落笔成文前,一定要慎重,要考虑到尽可能多的写作内容。
①充分利用作文题中的提示性语言,获得写作内容
如:也许你被真挚的母爱感动过,也许你被善良的帮助感动过,也许你为奥
运会场升起的五星红旗流过热泪,也许你为无私的友谊掀起过情感的波澜……
请以“感动”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题目自拟。
作文题中的“也许…也许……也许……也许……”的提示语,没有内容写的
同学完全可以把这段话作为自己的写作材料,写母爱、帮助、友谊等带给自己的
感动。
②开辟独特、新颖的角度
A、类似联想
如由“花与刺”联想到阳光与阴影、成功与挫折、优点与缺点等。
B、内敛式联想
由如“英雄”联想到课堂上的英雄、公交车上的英雄、联欢会上的英雄等
5
C、逆反式联想
如由“心事”联想到“我没有心事”;由“感动”联想到自己是不懂感动的人,
在母爱面前一点一点被征服被融化被感动的过程。
D、虚实转换联想
如写“位置”,可以实写班级的座位、一个人的职务等,也可以虚写自己在别
人心目中的地位,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等等。
(2)思维的归纳
①写自己熟悉的内容——不要选择自己一知半解的事情作为写作材料。
②写自己能驾驭的内容——由自己的认知水平、思想深度和语言表达能力决
定。
2、突出明确的中心
(1)符合题意
准确把握文章题目的范围和内涵,注意培养明确点明中心的意识。为此,可
在文章内容构思好后,围绕中心编写几句(段)话,将它们安插在文章的开头、结
尾或者文章的过渡、转折的地方,既提醒自己不要偏离中心,也提醒阅卷老师你
有明确的中心意识。
(2)提升中心的品位
①要有深刻的思想
②有小中见大的眼光
③有化实为虚的能力
④有时代意识
⑤有新颖的角度
例如:以“风”为话题的作文,可以化实为虚,由不同季节的风的特点联想
到不同性格的人;可以联系时代,写社会上的各种风气;可以联系自己,写中学生
中流行的一些风气;可以由风想到沙尘暴等社会问题;由风想到关于风筝的记忆┅
┅
(二)构思
1、探究下笔的角度
(1)视角的转换
6
同样一件事,观察者的身份、角度、立场、观念、态度不同,得到的印象和
结论也不会相同。如果我们能换一个视角来叙述生活中的平凡小事,就能发掘出
新意来。如同样是写“我”在公共汽车上让座,有位同学的满分作文就改变了习
惯的视角,借一位需要座位的老大爷的心灵和眼睛,生动表现了一位中学生在让
座与不让座之间徘徊犹豫的复杂矛盾的心理。
(2)故事新编
对于人人所熟知的材料,我们可以结合主题,从全新的角度下笔,设计出合
理的细节,使自己地文章脱颖而出。如“诚信”为话题的满分作文《赤兔之死》,
题材出自《三国演义》中关羽走麦城一节,通过虚构的赤兔马与伯喜的对话,对
比董卓、吕布、关羽等人在诚信方面的表现,最后得出“士为知己而死,人因诚
信而存”的观点。
故事新编必须注意三个方面:①对原着有较清晰的印象,避免张冠李戴,闹
出笑话;
③想象要合理;③要突出中心。
(三)表达技巧
1、重视描写的运用
(1)描写人物语言——生动活泼、有个性
(2)描写人物动作——细描个体动作、精写连续动作(见片段1、2)
(3)描写人物心理——以景物映衬、以动作和神态暗示
(4)描写人物肖像——个体神态、描画笑容
(5)描写景物——映衬写景(衬托人物心理)、以景析理(情景交融)
2、精妙的表现手法
(1)借物抒情,化直接为含蓄,如《背影》
(2)妙用修辞,蕴深意于物象,如片段3
(3)双线展开,相得益彰,如片段4
(4)借助蒙太奇(将全文所表现的内容分为许多不同地镜头,然后有机地组合
起来,产生连贯、呼应、对比、暗示、联想等作用)如片段5
3、展示才情和文化底蕴
美国作家弗朗西丝·霍奇森·伯内特于1905年创作了此书,并因这本书而一
7
举成名,在长达半个世纪里此书一版再版。1939年被改编成剧本,并由当时最负
盛名的小童星秀兰。邓波儿主演而一度红遍欧洲,并再度引发了整个欧洲的阅读
热潮。本书描写主人公莎拉,一个英国小女孩在寄宿学校经历的极富而贫又及贫
而富的命运遭际,由此展现了她高贵、纯真、美好的品质,同时也无情的揭开了
寄宿学校的势力、丑恶的内幕。它简单而丰富的故事像风暴一样席卷人心,使全
世界千千万万的读者得到了心灵的洗礼。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中学生写作文,也不能脱离生活。中学生的生活是丰富
多彩的,可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一提起写作文就有畏惧心理,总觉得无话可说。
这是为什么呢?归根结底是平时不留心观察。写作时冥思苦想,也写不出好文章
来,只有去胡编乱造了。而虚构的作文是不真实的,自然没有感人的力量。可见,
观察生活是写作的前提。只有全面、细致、认真地观察生活,才能直接从生活中
获取鲜活的写作素材,为写作提供丰富的营养。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不仅能
培养学生的生活热情,写好作文,而且对学生将来从事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研
究,以及从事其他工作,也是大有裨益的。
怎样观察生活,对初一学生来讲,是个难题。作家艾芜在指导初学写作的同
志时说:“要练习我们的眼睛,善于观察人的动作、态度和表情。练习我们的耳朵,
善于听取别人讲话的语句、声调和他的特殊用语。”这就是说,观察生活,一是要
看,二是要听。
初一学生天真活泼,好奇心强,富于激情,乐于参加活动。尤其是他们刚进
入中学的时候,想了解中学的校史、设施,特别是很想了解老师和同学。抓住他
们这一心理特点,开学不久,我就让他们自选一位任课教师作为观察对象。观察
的内容是:年龄、性别、身高、体型、脸型、肤色、发型、衣着打扮(颜色、款式、
质地)、表情,特别是眼神,以及老师上课的语言和动作等。观察的时间是四个星
期。对观察的要求是:
第一,要抓住人物的特征。人物的外貌、性格、感情各不相同。只有抓住观
察对象的与众不同之处,才能写出人物的个性,才能避免“千人一面”的弊端。
第二,观察要细致。所谓细致,不是说在观察人物时不分主次,而是要发现
观察对象与别人不同的细微之处。不同性格的人,说话、做事时的表现是不同的。
人物的一个动作,一丝微笑,往往带有性格化的特征。所以,观察必须细致入微。
8
观察得越细致、越深入,印象就越清晰,理解就更深刻,描述就更具体、更生动
形象。
第三,比较观察。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的目的是求异。在观察时,要抓住
老师在各种情形下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特征,即生气时、高兴时、严肃时……言谈
举止和精神状态的不同点。这样,才能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四个星期后,每个学生都按要求写了观察笔记。写作之前,我再次强调,描
写必须突出人物特征,不要求面面俱到。在我的指导下,大多数学生的作文,对
老师的描写颇为生动逼真。
例如某位同学,在描写数学李老师的外貌时,突出了老师眉毛和眼睛的特征。
她是这样描写的:“他的眉毛非常黑,长得像两个锐角三角形,挺有个性。眼睛不
大,可很有神。”她在写李老师上课时,突出了“教学有方”的特点。文中写道:
“每当我们上数学课时,班上总是很活跃,时时传出爽朗的笑声。最有趣的是提
问。李老师叫同学回答问题时,嘴角总是微微向上翘,流露出一丝笑意。有的同
学答错了,一见老师的表情,以为自己答得挺不错,竟很得意,就稀里糊涂地说
起来,惹得大家哄堂大笑。有的同学答对了,李老师反会问上一句:‘对吗?’这
个同学也就犹豫起来。在这种情况下,李老师就会让同学们互相讨论,最后他才
把正确答案告诉我们。这样,既能让我们认真思考、活跃思维,又能使我们对所
学的概念有了深刻的理解。”这篇作文之所以写得成功,关键是观察的细致。
为了进一步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巩固在观察中的收获,我要求学生认真
总结观察的过程和体会。盘云珍同学总结道:“我是数学课代表,与李老师接触得
多,我不放过每一次见面的机会,认真观察他的外貌,我发现他的眉毛很有特色。
他给我的主要感受就是提问时很有趣。所以上课时,我就仔细观察他提问时的神
态、说话的语气、语调以及动作上的一些特点。如果我不用心观察,就无法获得
具体的感受与认识,也就不能把人物的外貌及性格特征真切地表现出来。”通过这
次作文,同学们都尝到了观察的甜头,作文时再不愁没有可写的了。
怎么写话题作文_高中生话题作文怎么写
话题作文作为一种应试作文,要想临场考出好成绩,就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把握文体
话题作文往往不限文体,允许考生自由发挥。但是,不限文体并不等于不要
9
文体。话题作文的“文体不限”其实是指不限于一种文体,让学生有选择文体的
自由。当你选定了一种文体时,还得按照这种文体的特点来谋篇布局,进行写作。
我们在写作前,一定要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写作特长,慎重地选择最适合的文
体。有的同学观察能力强,生活积累丰富,不妨将生活中精彩的片断撷取出来写
成一篇生动感人的记叙文;有的同学想象丰富,擅长编写故事,不妨写写童话、寓
言或科幻小说;有的同学逻辑思维能力强,擅长推理,不妨写成一篇理据充分的议
论文;有的同学感情细腻丰富,不妨写成一篇优美抒情的散文,肯定会非常出色。
总之要根据考场实际情况和话题要求,再由当时的文思情况来决定采用哪种文体。
二、缩小范围
话题作文只提供写作的话题,而没有中心、材料、结构、文体、语言等等的
限制,给了考生一个比较开放的构思空间,使考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想象力和创
造力。但是,如果不注意把握话题,缩小写作的口子,就会出现“下笔千言,离
题万里”的毛病。因此,不管所给的话题多么宽泛,我们都要善于缩小“包围圈”,
要选择一个小小的切入口,如一件事、一个人、一样物品、一种感受、一点看法
等等,集中笔力加以突破,把你所选择的话题角度写细写深写透,做到“以小见
大”。如话题“对话”,可缩小为“我与老师的对话”、“我与同学的对话”、“我与
书本的对话”、“我与大自然的对话”、“我与父(母)亲的对话”、“我与蓝天的对话”、
“我与大海的对话”……等等。
三、拟好题目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俗话说:“题好一半文”。话题作文允许自己拟题目,
因此,我们要努力提高拟题水平,力争使自己拟的题目准确、凝炼、含蓄、新奇、
优美,使阅卷老师“一见钟情”。拟题的方法多种多样,可巧用比喻,如:《搬“文
山”填“会海”》;可巧用比拟,如:《流泪的红蜡烛》;可巧用对比,如《榜上无
名,脚下有路》;可巧用反复,如《电脑,电脑》;可巧用谐音,如:《千“君”一
发》;可巧用倒装,如《回来吧,真诚!》;可巧用设问,如《你知道尊重吗?》;
可巧用排比,如《识才、用才、爱才》;可巧用夸张,如《万里长江一尺收》;可
巧用双关,如:《有“礼”,还是有“利”》;可巧用层递,如:《过去、现在、将来》;
可巧用数学符号,如:《怪≠科学》;可巧用超常并列,如:《文学与出汗》,等等。
四、善于联想
10
话题作文是一种开放性的命题作文,要求考生放开手脚,尽情地驰骋在想象
的空间,善于多方位地展开联想,这样,才能生发出丰富多彩的思路来。比如话
题“风”,你可以联想到自然界的风:微风、大风、狂风、飓风、龙卷风、冷风、
热风等等;你还可以联想到社会风气:拍马风、送礼风等等;你可以联想到一种象
风一样的流行时尚:出国热、琼瑶热、金庸热、韩剧热等等;你甚至可以联想到假
如你是风,假如你遇到风等等,总之,要善于联系话题向外进行发散思维,就会
产生很多思路,从中选择一种你认为最佳的思路,就能驾轻就熟地写出好文章来。
五、写出新意
话题作文既然是应试作文,总得给评卷老师一个好的感觉,得一个好的分数。
因此,写出特色、写出新意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在写作时,要善于“独辟蹊径”,
也就是要求我们在立意上要有独特的感悟,不人云亦云;选材上要有独到的眼光,
不写陈题旧话;构思上要独具匠心,不四平八稳,波澜不惊;语气上要有独到的魅
力,不平铺直叙泛泛而谈。好的文章应该有新颖的观点、巧妙的构思、丰富的语
汇、多变的句式,且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或朴实无华、或灵巧幽默、或深刻思辩、
或声情并茂、或另类别致,总之要给人一个不同凡响的印象。
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师最头痛的问题,学生写作文难,老师改作文难,到
头来,事倍功半,收效甚微。究其原因,传统作文教学无论是老师命题、学生写,
还是学生写、老师改,学生都处于被动地位。欲改变现状,实施作文教改,调动
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是关键那么怎样才能引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呢。
一、调动的参与意识,激发的写作兴趣
1、尝试将写作训练与听、说训练相结合
作文与说话不是互不相干的两回事,而现代中学生爱说的特点,决定了他们
更喜欢听、说训练,因此在日常语文教学中要注重说话能力的训练。如学完某课
后,让学生谈谈感受,或针对某一人物谈谈看法。可以让学生稍加思考后致词,
在学生致词过程中,同样要注重对中心内容、条理安排,以及遣词造句等一些问
题的及时指导。也可以让学生参与评议,老师适时地给予肯定与鼓励,并告诉学
生,他们的致词很精彩,将他们说的写到纸上便是文章,让学生明白写文章不是
弄虚作假,矫揉造作,而是表情达意的需要。学生在听、说训练中放松了心情,
感知了口头作文的乐趣。课前5分钟的听、说训练也是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有效
11
途径。这项训练的规则是:由老师根据写作需要设计写作题目,学生课下写,课
前读,听的同学评说,最后老师点拨。要求人人参与,采取轮流致词、自主致词、
指定致词、或无规则的抽查致词等多种形式,意在调动每位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和
参与意识。课堂上,读的学生绘声绘色,尽情展现自已的写作才能;听的学生细致
认真,锻炼了概括提炼能力;评议的学生尽可能用简明的语言给予公正的评价,无
形中增强了表情达意的能力与品评欣赏能力。有时各抒己见,争执不下,此时老
师再进行点评,学生会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这种变学生写为学生既写又读,变
老师评为师生共评的写作训练形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激活了学生的
写作兴趣。
2、积累素材,拓宽学生的写作思维
作为一个语文教师一定要加强对学生的阅读指导,让学生在阅读中积累素材,
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在这方面,我改进了自己的
常规教学模式,将每堂语文课的前五分钟还给学生,让学生进行“美文赏析”。采
取多样的形式,可让学生自由阅读作文类书籍,并在自己心爱的日记本上记下文
章里自认为很优美的词句、动人的事例或自己独特的感悟,作为作文时仿写的参
考,并定期检查,公开评讲谁记得好、进步快。这样坚持一段时间后,同学们读
书、写作的兴趣越来越浓。
3、尝试佳作鉴赏与再创
作文训练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正确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针对初中学生阅
历浅、知识面窄、视野不阔的特点,可以用抛砖引玉的方式,开启思维,诱发创
作。在作文训练课上,我们注重了导语的设计、写作意境的渲染与写作的指导。
针对一些不好写的训练题目,尝试了“佳作引路——学生评价——老师点拨——
学生再创”的作文训练形式。学生在例文的引导下,拓宽视野,活跃思维,在品
评鉴赏中,学到了有利于写作的语言技巧、-写作方法等。在老师的启发、鼓励下,
学生进行了迁移思维,写出了自己的作品。这样解决了学生无话可说的难题,在
训练中也提高了写作能力。如此训练,学生易产生写作灵感,增强写作兴趣。
二、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
作文教学中创设情景是提高学生写作兴趣,激发学生写作灵感的催化剂。如,
在指导学生完成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黄河,母亲河”的写作时,我先为
12
学生播放了光未然的《黄河颂》,因为学生刚刚学过这篇课文,现在以歌曲的形式
呈现,学生不仅在熟知的歌词中感受了音乐美,也很自然地再次体会了黄河的磅
礴气势,然后再给学生播放了一段有黄河的视频,在此基础上,给学生辅以写作
指导,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黄河的地理特征,黄河对我国人民做出的伟大贡献,尤
其是了解今天的黄河遭到污染的严重情况,学生自然就产生了对母亲河一黄河倾
诉的冲动。写作时可以以倡议书的形式来写,也可以用童话、寓言、书信、诗歌
甚至是戏剧的形式来表达。最后,作文的展示效果是令人欣喜的,有的同学善于
抒情。笔下自然就会流淌出滔滔的黄河情结;有的同学善于思考,就以“一滴黄河
水的诉说”这种特殊方式,来警醒世人对黄河的保护;有的同学善于想象,就以“我
心中的黄河”这题,写满了对黄河的憧憬。由此可见,在作文教学中,为学生创
设隋景是十分重要的,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也触动了学生的写作灵感,
开拓了学生的写作思路。学生写出来的文章也就拥有了自己的灵魂。试想,我们
面对这样的写作内容,不为学生创设情景,尤其是对于我们这些远离大海的孩子
来说,那是无从写起的。
三、合理评价。不吝啬对学生的鼓励
在作文批阅过程中,不仅要合理评价,更要针对学生在作文中流露出的思想
或困惑,给予更多的鼓励,这也是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一个重要途径。前不久,
刚学完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又该让学生进行写作演练了,根据本单元写
作的要求,是记自己成长中的烦恼。作文布置下去后,第二天,同学们陆续地交
上了自己的作文,很多同学在作文中都流露出上初中后学习上的不适应,甚至是
学业负担带给自己的诸多烦恼。其中,有一个同学就特别提到数学带给自己的苦
恼,在作文的最后她发出了这样的“呼救”——谁能帮帮我,我该怎么办?于是,
我给她批上这样一段很平常的话:有一个人能帮你,那就是有自信心的自己,更
何况,数学老师在课后还说你在数学方面有进步呢!从这以后,我不仅能察觉到这
位同学在写作上有了更大的自信,还听说她在数学课上表现很积极。试想,如果
自己当时评改作文的时候,就是简单的—个等级和日期。她也许会如此茫然下去,
永远找不到自信,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总之。培养学生写作兴趣是一项长期、耐心、细致的工作,以上只是我的一
点儿心得。“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我相信,长期坚持不懈,持之
13
以恒,一定能培养出学生对作文的浓厚兴趣,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议论文开头怎么写好
1、直入法
例:现在有些年轻人慨叹自己生不逢时,没能让自己的才华在兵荒马乱之时
大显身手。然而我却要说:“我是时代幸运儿,因为我有幸生逢改革时。——《有
幸生逢改革时》
荆棘鸟用荆棘刺破自己的瞬间,造就了一种永恒——无比动听的歌声,一种
永恒的美;飞蛾扑向火光燃烧自己的瞬间,也造就了一种永恒——对光明的追求,
一种永恒的精神;流星划过天空的那一瞬间,也造就了一种永恒——不屈于黑暗
的行为,一种永恒的气概……这些事实告诉我们:瞬间可以造就了永恒。——《如
何用瞬间造就了永恒》
2、反入法
例:古语说:“君子动口不动手”,讲的是有德之士的有理智的言行,然而千
百年流传下来的这种教化仍然能成为现代人的行动标准。——《有感于“君子动
口不动手”》
3、(事例)引出法
例:马谡师心自用痛失街亭,关羽大意轻敌卒命荆州。历史用三个字简洁而
严正地告诉我们一个真理:骄必败!——《骄必败》
(对比)引入法
古今中外,凡是在事业上有所造就、取得成功的人,没有不是用辛勤的汗水
换来的;反之,那些懒惰昏庸的人,就难得成就事业。由此,我们可以说:勤则
成事,惰则败业——《说勤》
4、设疑法
例:也许你很聪明,也很勤奋,但你却没有成功。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让
我来告诉你:因为你没有机遇,或者你有机遇,但是你没有及时抓住它。——《机
遇》
5、引用法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句话原是三国时期蜀国刘备告诫其
子刘禅时说的。这就是说,不要因为恶小就去做它,不要因为善小就不屑去做它。
14
——《勿以恶小而为之》
鲁迅先生说:“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他的话很有道理,对我们很有启发性。
不论在学习上,还是在工作上,我们都应该牢记这句至理名言——《不满足是向
上的车轮》
“惟宽可以容人,惟厚可以载物。”实属至理名言。其实宽容别人,也就是宽
容我们自己。给别人一些空间,你获得的将是一片蓝天。让我们拥有这片蓝天,
拥有宽容吧!—《宽容》
6、比喻法
一滴水是小的,一块石是硬的。但一滴滴的水不断地滴在石头的同一地方,
天长日久,水滴竟可穿石,同样一个人一次努力的作用是渺小的,但是坚持不懈,
不断努力,旧后就会成功。??????—《贵在坚持》
7、抒情法
为了爱的荒野吹拂一缕和煦的春风,为了给心的坟墓开垦一片清新的绿洲,
为了让世界更加美好,为了让人间充满温情,让我们来关心别人。—《学会关心
别人》
8、比兴法
(1)只有启程,才会到达理想和目的地,只有拼搏,才会获得辉煌的成功,只
有播种,才会有收获。只有追求,才会品味堂堂正正的人。
(2)盈盈月光,我掬一杯最清的;落落余辉,我拥一缕最暖的;灼灼红叶,我
拾一片最热的`;萋萋芳草,我摘一束最灿的;漫漫人生,我要采撷世间最重的—
——毅力。
(3)微笑着,去唱生活的歌谣,不要埋怨生活给予了太多的磨难,不必抱怨生
命中有太多的曲折。大海如果失去了巨浪的翻滚,就会失去雄浑;沙漠如果失去
了飞沙的狂舞,就会失去壮观。人生如果仅去求得两点一线的一帆风顺,生命也
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4)蜜蜂因忙碌于花丛之中而被人赞美,燕雀因忙碌于衔泥营巢而为人称道,
人生同样因忙碌于理想追求而精彩纷呈。
(5)花朵把春天的门推开,绿荫把夏天的门推开,硕果把秋天的门推开,飞雪
把冬天的门推开,真诚把友谊的门推开。
15
(6)如果你失去了金钱,你只失去了一小部分;如果你失去了健康,你只失去
了一小半;如果你失去了诚信,那你就几乎一贫如洗了。
(7)一条幽径,曲折迂回中总会激起心旷神怡的向往;一波巨澜,潮起潮落时
更能叠出惊心动魄的鸣响;一个故事,遗憾悲婉里才有肝肠寸段的凄凉;一种人
生,跌宕困顿中方显惊世骇俗的豪壮。
“读后感”的“感”是从读中产生的。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能感
得深刻。如果有必要的话,在读文章前我们可先让学生了解一下作品涉及的社会
背景、作者等。在读中可分三步去指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的思路:以
《小音乐家扬科》为例,一是初读感知,理清层次,把握文章的来龙去脉,建立
起对课文的初步总体印象。初读《小音乐家扬科》我们知道文章记叙了具有音乐
才能的波兰穷孩子扬科为了看看、摸摸地主仆人的小提琴而惨遭毒打,含冤死去
的事。二是细读深思,抓重点,引导学生评词析句,细读深思,体会用词的生动、
准确。细细品读文章,可先让学生找出一些能反映扬科热爱音乐的重点词句,再
细细体会语言的形象生动,故事的扣人心弦之处。三是研读体悟,突破难点,引
导学生掌握文章的内容和表达的中心思想,用心去感悟生活、研读文章,理解含
义深刻的句子,学生们进一步明白了夺去小音乐家扬科生命的罪魁祸首是人吃人,
人剥削人的资本主义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里穷人的孩子即使有才能,也只能被埋
没,甚至遭到被-迫-害至死的悲惨命运,使学生感悟到我们生活在社会主义社会
里是如此幸福。我们只有引导学生通过认真地“读”,才能领会到文章的内容和作
者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础上,才具备了写“感”的条件。
一本好书或一篇好文章的读后感,可“感”的点很多,要写好读后感,必须
选好“感点”。
什么叫“感点”呢?
感点是由书中某一个地方的内容引起的,引发我们体会的地方,它不是凭空
产生的。面对众多的感点,我们必须指导学生从众多的感点中选择自己感受最深、
角度最新、现实针对性最强、最善于写的一个或几个感点,作为自己写读后感的
切入点,切不可面面俱到。
例如《三顾茅庐》这篇文章,有这么三个方面可以作为感点:
一是张飞对诸葛亮粗鲁无礼,张飞很莽撞。
16
二是写刘备的语句和写张飞的语句对应起来可以看出刘备态度很谦恭。
三是从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完成统一国家大业,从
中体现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
我们可发现第三个感点是这个故事的中心,也就是反复读这个故事后感受最
深的一点,那么我们就选第三个作为读后感的切入点。
本文发布于:2022-12-29 21:35:5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5553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