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目录
第一部分课文参考译文
第一单元
课文:如何应对恭维
补充阅读:用幽默化解难题
第二单元
课文:形象还是表象
补充阅读:成功孕育成功
第三单元
课文:乔治兄弟
补充阅读:教堂司事福尔曼
第四单元
课文:安乐死有时合情合理
补充阅读:危急关头,她拒绝实施安乐死的请求
第五单元
课文:从业场所犹如猎偶战场
补充阅读:你们男人还想兼而得之!
第六单元
课文:永存的美
补充阅读:该是结束谣言的时候了
第七单元
课文:令人烦恼的二十年岁
补充阅读:可预测的成年危机
第八单元
课文:异化社会里的工作
补充阅读:论工作
第九单元
课文:究竟还有无隐私?
补充阅读:隐私与媒体:神圣何在?
第十单元
课文:隐形说客
补充阅读:新的说客(依旧隐形)
2
第二部分练习参考答案
第一单元
如何应对恭维
H·艾伦·史密斯
尽管我确信蓄胡子会使我更加气度不凡,走在大街上会使女性发笑,但我从不留胡子,
原因是我不敢冒险,因为哪怕蓄一点点胡子也很危险,它会招来别人的恭维。例如,如果
一位女士走到我跟前,说道:“你的胡子最迷人,”我会无所适从,不知怎样回答才好。我
可能会惊慌得脱口而出:“我也喜欢您的胡子。”
在社会交往中,应对恭维比对付辱骂要艰难得多,这话听起来有点矛盾,却有一定的
道理。闲聊时来句恭维话,往往让我们大多数人不知所措。例如,有人对我们说上一句动
听、赞美的话,我们就慌得说不出话来,膝盖开始瑟瑟发抖。
如果别人称赞不是真正属于我自己的东西时,我根本无法欣然接受。我家住在一个小
山上,俯瞰山下一片宽广的谷地。来访者惊叹道:“天哪!你这儿的景色太美了!”整个山
谷原本就在那里,不是我造的,也不属于我。然而我傻乎乎地笑着说:“噢,没什么——无
非是过去留下的一片土地而已。”
我在接受这种特定的恭维时,表示最能完全接受的说法就是“嗯,我们喜欢。”采用这
种答话必须得小心谨慎。就某样东西说“我们喜欢”,言外之意就是,还有许多其他人都认
为它很令人讨厌。不久前,我和一批人在一起时,其中有位来自澳大利亚的地球物理学家
在滔滔不绝地谈论宇宙中的奇观。“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他说道,“是个了不起的、生机
勃勃的、旋转的行星,是由一些不可思议的奇观组合而成。”随后便是长时间的停顿。这时,
一位被他的这种极度夸张的恭维话所吸引的妇女,禁不住说道,“嗯,我们喜欢这个地球。”
我认为,对待恭维采取否定和贬低的态度是错误的。“多漂亮的礼服啊!”你的朋友赞
美道。“噢,这么破的旧衣服!”你回答道。这种情景,与我上述提出的观点非常相似。别
人赞美你的礼服,你无权为此感到羞愧或恼怒——除非这件礼服恰好是你自己亲手缝制的。
如果你这么说,“我是在麦茜商场的地下室和另一个妇女经过一番争抢才买下来的,”你可
能会感觉更好些。或者说“是我丈夫特为我挑选的”,这样还要好。
我认识一个潜心研究这种问题的人,他想出了一个办法来避开别人的表扬。他采取了
一种不近情理的现实态度。一天夜里我无意中听到一位妇女对他说,“你的肩膀真有力啊!”
他眼睛眨也没眨就回答道:“四分之三的水。我的身体有四分之三是水,所以我的肩膀有四
分之三是水。任何有四分之三是水的东西实际上是不可能有力的。”这位好心的妇女低声嘀
咕着,皱着眉头走开了。我想这个家伙回答的方式有问题。
我们当中有许多人试图用俏皮话来应对恭维。例如,有人热情洋溢地说道,“久闻您的
大名。”“我想,不是什么好名声吧,”这是标准的回答。这种俏皮机智的应答,应该置于
政府的规定之中。它也许会让我惊骇不已,因为我本人很不善于说俏皮话。最近我听到一
位年轻人赞美一个女孩,说她像明星格丽泰·嘉宝一样,美若天仙。“奉承让你走遍天下,”
她回答道。我想,这个回答相当不错。但是,在千百次的应对中才会有一句真正巧妙的应
答。只有像多萝西·帕克或乔治·考夫曼这样的人才能应对自如。
艺术家和作家面临着一个特殊的问题。当一辆新车下线时,负责人可以把外界人士请
进来,指着车子,挺着胸脯说,“难道她不漂亮吗?”而绘画的人、写书的人或作曲的人却
不能这样做。诗人普洛弗的朋友赞叹说,“普洛弗,你上次写的那首十四行诗,妙极了,非
常押韵。”其实,普洛弗内心完全同意朋友的评价,但他嘴上却不能这样说。“噢,其实,”
他反对道,“你很清楚,最后六行不大押韵。”
作为写了一摞书的作者,我有时也面临着这种情形。有人会说,“你的那本新书,我觉
得很有趣。”我似乎应该可以回答,“啊,有人喜欢它,我很高兴
——我当时写得好苦啊。”或者这样回答,“我也认为这本书写得很好。”可是,我不能这
样说。实际上,著书人的一条不成文的规定使我不得不这样说,“你这个人,文学鉴赏水
3
平一定很差劲。”
为寻找应对恭维的技巧,我还求助过孩子们。太小的孩子根本帮不了忙。例如,对一
个小男孩说,“啊,你好可爱噢!”他怎么反应?他会满屋子跑来跑去,舌头伸出嘴角,眼
珠转来转去,显出一付吓唬人的样子。我也可以这样做,但是我想这在社交场合是不能被
接受的。或者试着称赞一个小女孩,“你的裙子好漂亮啊!”你惊叹道。她马上掀起裙子,
以示她的衬裙更好看,接着她又掀起衬裙给你看,以示她的内裤最好看。这种做法在成人
社会里是行不通的。
我想了片刻,觉得世界上讲西班牙语的人最善于辞令,也许可以从他们身上学到点什
么。你对他们中的一个人赞叹说,“我从来没见过这么漂亮的房子”,他马上答道,“您大驾
光临,更使蓬荜生辉。”让你站在那儿,一脸尴尬。要想回敬他们是没有用的——不管说什
么,最后他们总会占上风。
有一点很清楚:在所有得体的社交场合,最根本的就是保持镇定。伊利莎·法勒写过
一本美国最早的有关礼仪方面的书。她在书中讲述了一个故事,阐明保持镇定的重要性。
那是在新英格兰举行的一次高雅的宴会上,主人切鹅时,鹅不慎脱手,滑出了盘子,落在
一位贵妇人的衣裙上。要是我遇到这种情况,我会感到极为窘迫,恨不得悄悄地找根绳子
去上吊。可是,这位主人却泰然自若。他极为平静而庄重地说,“夫人,您把那鹅给我,我
将感激不尽。”要是我们的行为举止都能保持这种风度,摆脱局促不安,那我们的社交生活
就会有趣得多。
如果我们牢记下面这一点,我们就会显得更加镇定自如:每当有人恭维你时,他可能
只是想和你说说话。唯一明智的回答就是由八个小小的字母构成两个简洁的小词:Thank
you!
补充阅读
用幽默化解难题
威廉·D·埃利斯
在面对生活中较为激烈的冲突时,我们中有许多人因采用直截了当的回击而败下阵来,
而来点幽默,也许就能使我们赢得胜利。就拿我的一位年轻朋友来说吧,他因上班迟到,
收到了一份最后通牒。就在这之后不久,他又在上班的路上遇到了交通堵塞。尽管萨姆以
往迟到了总会有个正当的借口——家里有人得了重病——可是这次,他认定这个惯用的借
口再也不会奏效了。他的上司也许正在房间里来回踱步,在演练着开除他的演说词了。
上司确实如此。萨姆9点35分走进了办公室。办公室里如同更衣室一般安静,每一个
人都在努力地工作。萨姆的上司朝他走了过来。突然,萨姆强作欢笑,猛地伸出手来,说
道“你好!我是萨姆·梅纳德,我现在申请在35分钟之前刚刚空出来的那份工作。疾足者
能先得吗?”全屋里的人哄堂大笑。上司忍着笑,走回自己的办公室去了。萨姆运用了唯
一能获胜的工具——笑声,保住了他的那份工作。
在处理我们生活中难以应付的局面时,幽默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但却又常常被忽视了
的手段。它可以用来解决分歧、表示道歉、说“不”、进行批评、让别人根据你的要求做事
又不丢面子。对于某些工作来说,幽默是唯一能获胜的工具。它是讨论敏感话题的一种办
法。在讨论太敏感的话题时一本正经地对话,可能会引起激烈冲突。例如,许多人都认为
电视喜剧演员,如今为了种族间和宗教间的相互包容所起的作用,比其他任何论坛的人都
更大。
幽默通常是防止小误会升级到大问题的最佳方法。最近,我的一位邻居在妻子开车送
他去机场的路上,与她发生了一点口角。上了飞机后,他感到很痛苦,知道妻子也很难过。
当他妻子两小时后回到家时,接到了一个长途电话。“受话人‘ze(夫人,我
道歉)’,”接线员拖长声音说道,“名字的拼写为P…。”一眨眼功夫,电话线两端的人的整
个一天由阴转晴。
4
一位思维敏捷的英国女主人举行一个正式晚宴,宴请八位贵宾,希望取得他们对一个
大型慈善活动的赞助。那时英国盛行简朴,所以她派孩子们端菜送饭。她知道什么事情都
可能发生——当他儿子像走钢丝一样小心谨慎地端进一只很大的烤火鸡时,真的发生了一
件事情。男孩很顺利地用胳膊肘推开餐厅的双开式弹簧门,但是门又反弹了回来,把鸡撞
到餐厅的地板上了。
那男孩站在那儿一动不动。客人们盯着自己的盘子看。女主人只是转过头来,微笑着
对儿子说道:“不要紧,丹尼尔,把它捡起来,拿回厨房就是了。”——她吐字非常清楚,
所以儿子会领悟她所说的意思,——“把另一只拿来。”
一个眼神,一句幽默,饭桌上令人脸红的尴尬场面很快就变成了心照不宣的乐趣了。
幽默之所以能消除敌意的对抗,其力量在于无言的承诺:“我的朋友,你让我脱身,我
也让你走人。”其诀窍就是权当你的对手是心怀好意,微微一笑——适可而止。擅长此道的
加拿大总督罗兰·米切纳,去视察一所公立学校时,遇到了正在罢工的维修工人设置的一
条气势汹汹的纠察线。如果他从纠察线前退缩回去,就会严重损害总督府的形象;如果他
越过这条线,可能一下子就会让政府陷入棘手的劳工争端问题。
他在考虑这事的时候,更多的罢工工人聚集起来,拦住了他的去路。突然,他脸上的
那一点灰白胡子向两边微微一翘,像柴郡猫一样咧嘴笑道,“你们都出来看我,真是太好
了!”他的声音低沉而有回响,“谢谢你们。我们可以进去了吗?”纠察线向两边分开了。
当纠察队员们开始咯咯笑的时候,总督正迈着大步,轻快地踏上了学校的台阶了。
以后当你陷入有关种族问题的尴尬境地时,借鉴欧洲共同市场的外交代表们的作法。
在历史进程中,几乎每一个成员国都曾遭到至少一个其它国家的入侵或背叛,所以共同市
场之间的相互和谐必须不断地得到巩固。有一种方法就是对民族特征的调侃。最近,一位
刚到共同市场布鲁塞尔总部的代表自我介绍说他是瑞士(无海之国)的海军部长。大家听
了都笑起来了。这位瑞士代表反嘲道,“嗨,为什么不行?意大利(无财之国)不是还有财
政部长吗?”
当然,幽默通常不仅仅只是笑笑而已。当幽默以更为巧妙的形式出现时,就具有特洛
依木马的特性:没人会提防它;我们接受它,只是因为它看上去有点像个小小的木制玩具。
然而,它一旦进来了,就能在城市内引起改革、反叛和抵抗。例如,有人认为,在第二次
世界大战中,英国人挡住了德军的占领,除了英勇的英国皇家空军以外,还有英国式的幽
默也起了很大作用。举一个例子就足以说明问题:这个著名的故事说的是一位妇女在伦敦
遭轰炸期间,最后被人费力地从被炸成瓦砾的家中救了出来。当问她“你丈夫在哪儿?”
时,她掸掉满头、满胳膊的砖灰,回答道,“正在利比亚打仗呢,那个胆小鬼!”
当生活把我们逼到绝境中时,我们首先要问的一个问题或许就是,“我们可以用笑声来
解决这个问题吗?”肩负重任之人经常使用这种方法来解决重大问题——而且通常具有决
定性的影响。当美国陆军参谋长乔治·C·马歇尔将军努力让当时尚未准备好的美国参加二
战时,在就哪一方面最需要支持这一问题上,他遭到了最高统帅的激烈反对。马歇尔觉得
我们最需要的是高度机械化的地面部队,而海军出身的罗斯福总统则认为我们主要的需要
是一支强有力的海军部队,另加一支大规模的空军部队。在与总统越来越激烈的争论中,
马歇尔据理力争,并开始酝酿更强有力的反驳。最后,在一次异常激烈的会议上,一贯板
着脸的马歇尔挤出一丝笑容,笑着说道:“总统先生,您最好还是不要把海军说成‘我们’,
把陆军说成‘他们’吧。”
罗斯福从眼镜上方审视了一下马歇尔,然后突然大笑起来。很快,他更加客观地研究
了马歇尔的建议,终于采纳了加强地面部队这一方案。
有时候,幽默不仅仅能避免争论,挽回面子或者保住工作;它还能挽救生命。维克托·弗
兰克尔是个精神病学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囚禁在一个德国的集中营里。随着幸存的
囚犯人数越来越少,囚犯的生活条件越来越恶劣,弗兰克尔和他最亲密的难友极力寻找办
法来求生。在这些侮辱人格的集中营中,除了营养不良、劳累和疾病以外,因绝望而自杀
5
是最大的杀手。
作为一个精神病学家,弗兰克尔知道幽默是人最好的求生武器之一,因为它能让人远
离恐怖,即使是片刻的远离也好。于是,弗兰克尔制定了一条规则,他和他的朋友每一天
必须编造一个有趣的轶事讲给对方听,特别是讲一些他们获得解放以后可能会发生的事情。
受到这种藐视一切的笑声的感染,其他人都被吸引住了。一名饥饿的囚犯预言说将来
他可能会出席一个盛大的正式宴会。当汤被端上来时,他会打破礼节,哀求女主人说,“从
最下面捞吧!”
如果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幽默能成功地运用的话,那么你我在日常生活中还有什么不能
用它来解决的呢?
第二单元
形象还是表象?
罗伯特L舒克
成功的形象与表象之间有明显的区别。表象是虚假的现象,要想寻求成功的形象,你
必须能够识别这些表象。
有一种形象常被误解,其根源在于人们对目光接触的看法。你不知多少次听到有人说:
“他直视你的眼睛,一定是个老实人”。显然,许多人一定认为,不老实的人因说谎而感到
惭愧,甚至不能面对他人。但假如老实人因羞怯而不敢直视你呢?况且,骗人的老手知道,
许多人根据某人打量他们的方式判断其人品,因此他会故意将目光接触纳入其行为之中。
既然你不能依靠目光接触做出灵验的判断,就不该用此法评价他人是否诚实。然而,既然
大多数人的确凭此标准判断他人,你务必要经常直视他们的眼睛。
根据一个人打量你的方式评价其诚信并不比根据你的猫或狗对其做出的反应判断其人
品更合乎情理。然而,你不知多少次听到狗的主人说:“真有趣——索尔不常喜欢陌生人。
他判断人性很在行,他对你友好使我知道你身上有某些优点。”有一次,我来到一位可能
成为我客户的人的家中,他的猫“虎仔”对我如此欢喜,竟在我推销产品的整个过程中趴
在我的肩上。我推销完毕之后,那人的妻子说道:“舒克先生,虎仔只对我们自家人才会这
样。你一定为人忠厚,它才对你这般友好。”
其实当时我没把那只猫推开是因为担心她会撕破我的衣服或抓出我的眼珠。但我却回
答道:“是呀,夫人,虎仔显然具有某种能使她能准确判断人性的本能。它的确善于判断人
品。”虽然虎仔碰巧正确地判断了我的实情,但我个人却不太相信动物具有判断人类的本
能。依我看,动物对人的反应更多与体味和身体动作有关。
有些人根据他人握手的方式判断其人。得体而有力度的握手姿势体现人的个性,而“死
鱼”般冷淡无力则不是好兆。我也不喜欢毫无生气、缺乏力度的握手姿势,但却格外小心,
并不以此作为判断人的基准。再说,骗人的老手会轻而易举做出热情握手之态。尽管握手
之时你应该用力,以便即刻树立一个良好印象,然而下次有人紧握你手之时,可别太当真;
这并不能告诉你关于他的具体情况。
某种整洁清秀的外表会树立诚实的形象。譬如,金发碧眼的年轻人,面带稚笑,长相
是邻家男孩那种类型,这种典型的美国人的形象几乎总能激起别人的信赖。仅因外表而盲
目相信一个人是不合乎逻辑的。然而,大多数人的确如此草率地做出判断。相反,皮肤油
黑、黑发油腻、蓄小胡子的邋遢男人不会被人认为其面相诚实。同样,某个女人的长相可
能会使人联想到街头妓女的模样,而开价很高的应召女郎可能也会看似娴静清新。自然,
衣着和(对女性而言的)化装品与以上所谈的外表问题有很大关系。但不幸的是,不为人
所控制的、与生俱来的外貌在大多数人的判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很同情勤奋老实的推
销员,其天生的那幅模样使人不由自主地想到:“他那种人的二手车我可不想买!”另一方
面,一个非常阴险的人也许貌似你可信赖的那种人。你怎能肯定一个看似整洁清秀的搭车
人不及一个(因为其长相而)貌似危险人物的搭车人危险呢?你怎能肯定此人就一定是个
6
危险人物呢?问题就在于我们往往毫无道理地做出如此草率的决定。
从更大的范围上讲,选民们经常仅因某个政客的外表整洁清秀而对他做出有利的反应。
其对手则因没有生就一副令人信任的外表而经常遭到否定的评价。这种判断是错误的,其
后果可能是灾难性的。诚然,许多选民投某位候选人的票完全是出于政治原因,但在势均
力敌的选举中,不该当选的人会因其整洁清秀的形象而占有优势。
我们往往根据表达能力对人们做出轻率的判断。再回到政治话题上来,许多选民往往
根据某候选人公开演讲的方式判断其能力。然而,某候选人可能演讲很精彩,但却未必胜
任其所竞选之职。我认识许多才能杰出的人物,他们只是没有培养公开演讲的能力,但在
与他人一对一的交流中却表现极为出色。充分表达己解的能力固然重要,但我们对于让人
感觉能言善辩的人却往往产生错误的印象,因为这个优点可能往往只是“表面现象”。然而,
不难想象,一位外表整洁清秀、讲话娓娓动听的政治家会轻而易举地战胜一位不事张扬但
更为合格的对手。他之所以取胜仅仅是因为其形象令人信服。
经过多年面试和聘用销售人员之后,我得出这样的结论:油嘴滑舌的人未必会成为一
流的生产者。“天生”就会做生意的人固然有一定的优势,但很多时候,具有良好的工作习
惯、正当动机以及奉献精神的那种推销员才是公司里最出色的人才。通常,销售经理如果
聘用性格外向且张扬的销售人员,就会有很高的人员调整率。
另一个影响形象的因素就是姓名的听觉效果对听者产生的效应。我们听到一个相对“难
听”而言的“动听名字”时,经常匆匆产生不合情理的看法并一直为此深感内疚。好莱坞
制片厂很久以前就意识到这个事实并开始改变影星们的真实姓名。我最喜欢的一句台词,
就是电影《金手指》中詹姆斯∙邦德对女主角PussyGalore的应答。初次遇见她时,他情不
自禁地惊叹道:“我一定是在做梦吧!”假如她的名字是HarrietFinkelstein,恐怕观众将永
远欣赏不到银幕上最叫座的这样一个名字!然而,不管一个人的名字多么了不起,以此为
标准去评价人的个性如同根据握手方式判断人的价值一样不合乎逻辑。
漂亮性感的红发女郞不非总是床第之欢的最佳搭档,高大健壮的男人也未必如此。然
而,我们往往认为这种男人个个都是英雄,总比那些弱小的男人在战场上更加勇猛。同样,
认为外地律师或顾问比本地的更老练亦非完全合理。只因你的牙医提前半年才与你预约,
未必表明其最擅长口腔业务。开梅赛德斯轿车的保险代理人提供给你的服务并不比开福特
轿车的保险代理人更加周全。与你的律师通话之前,先通过总机,再通过接待员,然后通
过私人秘书,并不能说明这个律师打官司的能力。我还希望你们不要因为第三银行新建的
总部办公大楼比第四银行高出几层,就把存款从第四银行转入第三银行。认为清洁卫生的
餐馆有美味佳肴也同样没有道理。确实,所有这些因素都是漂亮的门面装饰,不能完全忽
视。不过,在你最终决定究竟应该与谁做生意之前,必须考虑其它一些更为重要的因素。
许多形象只不过是表面现象,而我们习惯上却把它们当成真实的情况去接受。因此,
下次有人对你说:杜鲁门∙布鲁是个了不起的家伙,因为他笑容可掬,与人交谈时直视对方
眼睛,和人握手时很有力度,而且对宠物极有感情,你可不要上当受骗噢!
补充阅读
成功孕育成功
罗伯特L舒克
常言道,一事成功百事顺。人们喜欢与成功人士打交道。原因何在?因为成功人士定
有其成功的原因,其中最明显的原因是他擅长所做之事。如果可以选择的话,人们总想与
佼佼者打交道。
自然,树立成功者形象的最佳途径是工作出色。你的表现以及由此赢得的声誉,会让
公众了解你何等优秀。人们根据你以往的业绩或者仅凭观察你的行动便会了解这一点。某
人是否职业网球手,只要看他在球场上打球便一目了然。你对本职工作是否在行,人们看
你做事同样也会一目了然。但许多其它形象树立技巧也可用来树立成功者的形象,这些技
7
巧将在本章讨论。
此处我们不谈树立形象的炫耀之法,如开豪华轿车、买负担不起的房屋、超预算入乡
村俱乐部等。下面所谈的成功形象树立技巧巧妙而又低调。
每个人都喜欢与获胜的成功人士打交道,我想对此大家都会赞同。成功人士越是成功,
其事业就越发达,因为成功确实孕育成功。最近我去看牙医的经历就能很好地说明这一点。
那天,接受半年一次的口腔检查之后,我正准备离开诊所,接待员问我6月23日是否有空
再来做一次检查。我很惊讶地问道:“为什么要下个月呢?我想我刚收到一份一切正常的检
查报告,我没有必要再过半年来做检查。”她笑着说道:“舒克先生,我指的不是下个月。
我们的预约已全部排满到明年6月。”我马上答道:“这样的话,最好把我登记上,因为如
果现在不和你把日期确定下来,我可能等的时间更长!”得知牙医的日程已提前13个月预
先排满,我深有感触。他门诊兴隆使我深信不疑自己一定遇到了全市最好的牙医。
几年前另一次看牙医的经历却没有使我同样深信不疑。我打电话预约时,他告诉我说
次日上午9点可以见我。由于我没法安排那个时间,他同意11点和我会面。可是,当我查
看了自己的日程安排后,发现那个时间也没法安排。最后,他同意11点见我。我对那次交
谈的即刻反映是那个可怜的家伙当天9点到12点之间没有患者去就诊。当时我想,如果一
个牙医第二天没有预约满病人,他的门诊一定不会兴旺。虽然我的确如约而去,但却十分
担心他能做何种事情,因为他似乎并非所需。你瞧,他给人留下了一个很差的形象。如此
差的形象一旦形成,他在树立病人对其应有的信心方面,就处于不利的地位。
假如你业务刚刚开张,或者经营多年仍未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我极力推荐你严格遵
守“成功孕育成功原则”。你首先要学会经常看似很忙。千万别让你的客户知道你的预约或
许甚少;相反,要留给他们一种你已“预先排满”的印象。
每当某个可能成为我客户的人在某个时间没空与我见面,我总会对他如此这般说:“弗
莱德,我很抱歉我们不能在周二上午8点见面,但我可以在周五下午2点一刻或下周二上
午9点半见你。”也许接下来的两个月里我连一次预约都没有,但当我拿出约会簿翻来翻去
时,他就会觉得我的日程安排很多。能在我提议的那些日期与我会面,他很有可能会感到
荣幸。
然而,有时某个可能成为我客户的人也会说:“很抱歉,鲍勃,那几天我的日程已排满
了,但周四2点我可以见你。”假如我不想告诉他说我不能赴约,但又没法和他另约时间,
我会说,“好吧,我肯定会设法调整日程以便届时与你会面。请务必将日程记在你的日程表
上,因为我的日程安排很紧!”虽然我的话里并没有这样明说,但我的意思十分清楚:我很
成功,因而我特别忙。
成功孕育成功技巧的运用有许多范例,其中拿职业人士来说,他允许你做他的客户或
患者实际上给了你很大的恩赐。拥有所谓“限额患者”的那些医生总是告诉公众说,他们
能处理的患者名额已满,因此所有其他患者都必须等候。然而,并不是只有他们才限制服
务对象的名额。我听说过许多搞室内装潢的人,如果你不是他们的老客户,他们只是偶尔
看你的面子,才让你得到他们的服务并付给他们费用。我还认识几个华尔街股票经纪人,
他们实际上先要你向他们汇报财政情况才同意你入股投资。这些人很善于发挥成功孕育成
功形象。
看似很忙对于小型企业尤为重要。常令我可笑的是,此类公司在允许客户与“大老板”
交谈之前,总要把他们仔细盘问一番。你向接电话的小姐详细说明自己的身份和来历之后,
她会把你的电话转给其老板的私人秘书。然后,秘书又是同样一番盘问。等你最终与欲通
电话之人通话时,你几乎与公司所有人员都通了电话。然而运用此技巧的确能产生地位重
要的印象。许多人认为,他们必须先与接线员和秘书通话之后方可接通对方,与其通话的
接线员和秘书越多,对方的地位一定越重要。尽管真正的大行政官亲自接电话合乎情理,
但小商人若亲自接电话会给人一种业务规模不大的印象。其实真正的小商人很少有接待员
或秘书为他们遮拦。
成功孕育成功原则还包括另一个树立成功形象的技巧,即要有一副貌似成功的外表。
8
假如你的衬衣领口已磨破,你的皮鞋没擦亮,你的西服翻领已过时或者领带不干净,显然,
要么你一事无成、买不起体面衣裳,要么你是一个衣冠不整的人。具有上述任何一种形象,
你肯定不会成功。
依据成功孕育成功原则,我建议你应该用一些能够增强形象的标识来装饰办公室的墙
面。毕业文凭、学历证书之类的东西,可以有效地向可能成为你客户的人说明你的真才实
学。你获得的各类奖章和奖状可以起到同样的作用。我有一位朋友是个著名的律师,他将
自己与不同的董事会成员围坐桌旁开会时拍的照片放大到宽8英寸、长10英寸,并经过一
番精美装裱之后,用其装饰自己的事务所。因为他为许多主要委托方的董事会服务,人们
早晚会从这些照片中的某一张中认出某个商界名流;或者,人们早晚会问那些照片有何象
征意义。这样一个带有引导性的问题,会使他“夸夸其谈”自己就职的那些公司的情况(谁
言不允律师作广告!)。他的那些相片令人难忘,我不由得想到,能被别人从中认出,他一
定引以为豪。假如他是这些公司董事会的一名成员,一定也非常出色。
在美术界,许多人的作品开价很高,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无疑是成功孕育成功的形象在
起作用。以因开价高而美其名的画家为例,其作品比能力相当或能力更强的无名小辈的作
品更叫卖,其秘诀同样在于他具有树立成功形象的能力而并非绘画的才能。你曾几度见过
这样一幅现代作品?它看似出自学童之笔而某个画家大概只需一小时便可完成,但价格却
是你年薪的三倍。如此艺术最令人惊叹的是,竟有人将其买下来并已高价卖掉从中获利。
认为所付劳务费越高质量越好,此乃人之常情。大多数人以为:“我以那样的价格花钱
买下来最合算。”我记得有位房屋粉刷匠曾给我们开过粉刷墙壁所需费用的大概价钱,此价
不及那位据称是全城最棒的粉刷承包商所收费用的一半。我妻子当时并没有迫不急待答应
他,而是不由自主地“提心吊胆”起来。她不想雇用这个人,于是问我:“收费这么低,他
能干什么活?”虽然我打算提供最好的涂料,可她还是坚持说:“他干的活可能只维持三分
之一的时间,从长计议,我们出顶价会更好。”我承认,认为商品质量等于其明码标价有一
定的道理。鉴于此,尽可能把你的劳务价定高,这样才不至于把人家吓跑,这一点很重要。
医生、律师、企业顾问、会计、牙医或者任何必须收取应得劳务费的人员,应该仔细
分析他们所决定采用的收费额度。如前所述,收费过低会树立负面形象从而影响业务,因
为你的生意会越做越小。把费用提高到使你看似贵重的那种价格表明你也了不起!
既然成功孕育成功原则是一个宣传你如何优秀的手段,就可以用它来宣传你公司的有
关业务。地方企业树立形象有一个代价虽大但却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在面向地方发行的
国家级杂志上刊登广告。像《华尔街金融报》、《商业周刊》、《财富》、《福布斯报》、《时代》
以及《新闻周刊》等国家级刊物收取的广告费,比只刊登在面向国家某一特定地区发行的
杂志中的同类广告更低,而大多数人却不了解这个情况。一般读者如果看到此类广告就会
下结论说:“哇,我没想到哥伦比亚∙威吉特公司原来在做这么大的生意。既然他们能在《时
代》上刊登整版的广告,想必生意很兴隆!”对于业务限于地方的公司来说,做这种类型
的广告很值得。然而以这种方式做广告时,要切记:涉足的市场过大,你会无力提供服务,
这样做很不值。
我的一位朋友在总结成功孕育成功原则时,向我吐露的一番话大概最精辟不过:“你知
道吗,鲍勃,我在成功之前经常讲述现在所说的这些大道理,但从未有人听。实际上,他
们甚至经常取笑我想法太离奇。现在他们都听我的。以前常对我的话几乎置之不理的那些
人现在总是赞同我的观点。”
你在工作中出类拔萃固然重要,但运用成功孕育成功原则保证会使你获得你所寻求的
那种形象。人们愿意与成功之士打交道,因为他们相信,凡是取得成功的那些人一定擅长
他们所做的事情,否则他们不可能取得目前的地位。要想成为佼佼者,你必须向公众展示
你究竟是怎样一个人。
9
第三单元
乔治兄弟
威廉·毛姆
当我还是个小男孩的时候,就有人教我背诵拉封丹的寓言故事,并细心地给我讲解每
一个故事的寓意。记得有一则名为“蚂蚁和草蜢”的寓言,它向孩子们揭示了一个有益的
启示:在不完美的社会里存在着奖勤罚懒的规则。
在这则绝妙的寓言中(很抱歉,我插一句,这则寓言客气地说,应该人人皆知;但准确地
讲,并非如此。),小蚂蚁劳累了整整一个夏天,储备冬粮,而草蜢则坐在草叶上对着太阳
放声歌唱。冬天到了,小蚂蚁粮食充足而草蜢则粮仓空空。他到蚂蚁家去乞讨食物,蚂蚁
给了他一个经典式的回答:
“你整个夏天都在忙什么?”
“恕我直言,我在唱歌,我在唱歌,我整日整夜在唱歌。”
“原来你在唱歌。那么你就接着唱吧,接着跳吧。”
其中的寓意我一直难以接受。我认为不是因为自己过于执拗,而是因为儿时不合逻辑
的思维,那时尚未形成健全的道德观。我非常同情那只草蜢,甚至有一段时间我一见到蚂
蚁就非踩上一脚不可,以这种简明的方式来表明自己看不惯蚂蚁这种审慎、理性的做法(自
那以后我发现自己这样做也是完全合乎人性的)。
前几天,当我看到乔治独自在餐馆用餐,我禁不住想起了这则寓言。我从未见到过任
何人有如此阴郁的表情。他怔怔地望着前面,看上去似乎全世界的重担都落到了他一个人
肩膀上。我为他感到难过。我怀疑是他不争气的兄弟又给他惹了麻烦。我走过去,向他伸
出了手。
“你好吗?”我问。
“就是心里不太高兴。”他答道。
“又是汤姆惹的吗?”
他叹了口气。
“是的,又是他。”
“干嘛还要管他?你已经做得仁至义尽。你该知道他已经是无可救药的了。”
我认为家家户户都有败类。二十年来汤姆一直是个令家人头疼的家伙。他的人生起步
颇为体面:开始做生意,后来结婚而且有两个孩子。拉姆齐一家人非常受人尊敬,完全有
理由相信汤姆会有一个成功而风光的人生。但有一天,事先没有任何征兆,他声称自己讨
厌工作,而且也不适合婚姻生活。他要享受人生。他不听任何人的规劝,就离开了妻子,
离开了办公室。他有点钱,在欧洲不同国家的首都快快活活地过了两年。有关他的种种行
为的传闻不时传到了亲戚的耳朵里,他们都深感震惊。毫无疑问,他生活得很开心。亲戚
们无可奈何地摇着头说,等他把钱花完了看他怎么办。他们很快发现:他靠借债过日子。
他富有魅力,而且厚颜无耻。他向我借钱时,我从未遇到过比他更难以拒绝的人。他从朋
友那里获得稳定的收入,而且特别善于交友。他经常说把钱花在生活必需品上毫无意义,
而有趣的花钱方式是用它来享受奢华。为此他依赖哥哥乔治来满足他的享受,但他的魅力
在乔治身上没有白费。乔治是一个一本正经的人,对汤姆的花言巧语丝毫没有察觉,同时
他也是个正派的人,有一两次轻信了汤姆要改过自新的诺言,给了他一笔数目可观的钱让
他重新开始生活。汤姆用这笔钱买了一辆汽车和一些漂亮的珠宝饰物。但当事实使乔治明
白他的弟弟决不会安定下来,因而不想再管他时,汤姆开始敲诈乔治,良心上丝毫没有感
到不安。当一位受人尊重的律师发现自己的弟弟在自己喜爱的餐馆的柜台后面调制鸡尾酒,
或看见他坐在出租马车的驭座上等候在自己常去的俱乐部外面时,终究感到有点不光彩。
汤姆说,做餐馆酒吧服务员或赶出租马车完全是个体面的职业,但如果乔治愿意给他几百
英镑的话,他不会介意为了家族的荣誉放弃这种职业。乔治如数照付了。
有一次汤姆差点坐牢。这让乔治非常不安。他后来还介入了整个让人丢尽脸面的事情。
汤姆的确太过分了。他粗野、卤莽、自私,但他从前从未干过任何骗人的事,也就是乔治
10
所指的非法的事。如果汤姆被起诉,他肯定会被判刑的。可是乔治总不能让唯一的弟弟去
坐牢。被汤姆欺骗的那个人叫克朗萧,他是个报复心极强的人。他坚决要和汤姆对簿公堂;
他说汤姆是个恶棍,理应受到法律制裁。结果乔治花费了相当的精力和500英镑才平息了
此事。但当他听到汤姆和克朗萧两人把支票兑换成现金后马上到蒙特卡洛去了,我从未见
他如此暴跳如雷过。他们两人还在蒙特卡洛高高兴兴过了一个月。
二十年来,汤姆时常吃喝嫖赌、出入豪华宾馆、打扮入时。他经常衣冠楚楚。尽管他
已经四十有六,但你决不会把他看成是三十五岁以上的人。和他相处令你非常开心,尽管
你知道他一文不值,但还是会禁不住愿意和他交往。他兴高采烈,快乐无比,魅力十足。
他经常向我要钱购买生活必须品,但我总是慷慨解囊。每当他向我借50英镑时,我总是感
觉欠了他的债。无人汤姆不认识,无人不认识汤姆。你也许不欣赏他,但你无法不喜欢他。
可怜的乔治,他比这个鲜廉寡耻的弟弟仅年长一岁,看起来却像六十岁。二十五年来
他每年的休假从未超过两个星期。他每天早晨九点半到办公室,直到六点才离开。他正直、
勤奋、值得人们尊敬。他有个贤妻。他从未背叛过她,甚至连不忠的念头也从未有过。他
有四个女儿,他是个最称职不过的父亲。他总是尽量省下三分之一的收入,打算在五十五
岁退休后住到乡村里的一栋小房子里。他可以在那里种花养草,打打高尔夫球。他的一生
无可挑剔。他很高兴自己一天天变老,因为汤姆也在变老,他搓搓手说道:
“不错,汤姆年轻英俊时过得很快活。但他只比我小一岁。再有四年他就五十了。那
时侯他就会知道生活不容易。到五十岁时,我将有三万英镑的积蓄。二十五年来我一直认
为他最终会穷困潦倒。等着瞧吧,汤姆将怎样忍受这样的日子。等着瞧吧,是努力工作有
好报还是游手好闲有好报。”
可怜的乔治,我很同情他。当我在他旁边坐下之后,我仍不知道汤姆到底什么不
光彩的事。乔治显然很心烦。“你知道现在发生什么事了吗”?
我做好了最坏的准备。我猜想汤姆可能最终已落入警察之手。乔治几乎说不下去了。
“你不会否认吧,我这一辈子勤勤恳恳、为人正派、令人尊重,光明正大。我勤奋劳
动,俭朴生活了一辈子,期望退休时能靠从金边股票中获得一笔小小的收入。我尽心尽职
了一生,对此上帝感到很满意。”
“是这样。”
“你不能否认吧,汤姆是个无所事事、一无是处、生活放荡和不知廉耻的恶棍。如果
真有公理的话,他应该呆在劳教所里”。
“是这样。”
乔治的脸涨得通红。
“几星期以前他和一位大得几乎可以当他母亲的女人订了婚,现在这个女人死了,她
的一切都留给了他。五十万英镑,一艘游艇,在伦敦的一栋房宅和乡下一栋别墅。”
乔治捏紧的拳头重重地砸在桌子上。
“这不公平。我敢说,这不公平,他妈的,这太不公平了。”
我再也忍不住了。看着乔治愤怒的表情,我禁不住哈哈大笑,我在椅子里笑得前仰后
合,几乎掉到地板上。乔治永远不会原谅我。不过,汤姆经常邀我到他在梅费尔漂亮的豪
宅里去就餐。尽管他时而会向我借点钱,那也仅仅是出于习惯,从来没超过一英镑。
补充阅读
教堂司事福尔曼
威廉·毛姆
11
阿尔伯特·爱德华·福尔曼在耐维尔广场圣彼得教堂当司事已有十六年了。在其任职
期间他一直忠于职守,经常把教堂打扫得干干净净,在每一次婚礼和葬礼上他总是穿着很
得体。这时来了一位新任命的牧师。不久,他发现福尔曼是个文盲,感到很惊讶。于是要
求他必须马上学文化。
“我们不想为难你,福尔曼”,牧师说,“但我和执高都已决定好了。我们给你三个月
时间学习,如果那时候你依然不会读书、写字,恐怕你得离开这里。”
阿尔伯特·爱德华从来没有喜欢过新来的牧师。他从一开始就说上面派他主持圣彼德
教堂是犯了一个大错。他不是上等会众所需要的那种人。这时候,他直了直腰。他知道自
己的价值,绝不允许他人欺凌他。
“对不起,先生。这恐怕不行。我这把年纪,学不了了。我不识字,可照样生活了这
么多年。我也不想自吹自擂。自吹自擂决非自荐,我就能这样说,我也尽职尽责了,仁慈
的上帝对这样的安排也颇感满意。如果我现在可以开始学文化,我也不知道想不想学。”
“如果那样的话,福尔曼先生,恐怕你得走人了。”
“行,先生,我很理解。一旦你找到替代我的人选,我会很乐意递交我的辞呈。”
当阿尔伯特以他惯有的礼貌在牧师和执高走后关上大门时,他再也无法保持平静的神
态和尊严了。刚才他正是以这种神态承受了这个打击,他的嘴唇颤抖着。他慢慢走回法衣
室,把他的衣物挂在该挂的衣帽钩上。回想起那些隆重的葬礼和时尚的婚礼,他叹了口气。
他整理好一切,穿上外套,拉上帽子,沿着通道走去。他锁上门。他穿过广场,禁不住一
阵阵伤感,他没有走原来回家的路。此时家里正有一杯芳香四溢的浓茶在等着他。他拐个
弯,慢慢往前走,心情很沉重。他不知道今后该做什么。他不愿意再回去做家务活了,因
为多年以来他在教堂里一直是自己当家作主。不管牧师和执高说些什么,是他掌管着耐维
尔•圣彼得教堂。他无法降低自己的身份来接受一份干家务的活。他已省下一笔相当可观
的钱,但不做其他事情而靠它生活是不够的,而且生活费似乎年年渐涨。以前,他从未被
这样的问题所困绕。圣彼得教堂的司事犹如罗马的大主教是终身制的。他曾经常想到牧师
在他死后的第一个礼拜日做晚祈时高兴地提到他们已故的司事——长期以来忠于职守,堪
称楷模的阿尔伯特·爱德华·福尔曼司事。他深深叹了口气。
阿尔伯特·爱德华从不吸烟,他是个绝对戒酒的人。但也有例外的时候,也就是说,
在就餐时喜欢来一杯啤酒,在疲倦时喜欢点上一支雪茄。抽支烟会令他感到舒服些。这时,
他突然想抽一支,因为随身没带烟,他四处张望想找商店买一包“金雪儿”。他没有找到,
于是就接着往前走了一段。这是条很长的街道,沿途有各种商店,却没有一家卖香烟的商
店。
“这就奇怪了,”阿尔伯特·爱德华说。
为了确认此事,他又接着往前走。确实没有一家香烟店,他停住脚步,若有所思地打
量着这条街。
“我肯定不是走在这条街上唯一想买香烟的人”,他说,“我敢肯定,在这条街上开个
香烟店,生意肯定不错。”
他突然灵机一动。
“好主意”,他说,“真奇怪,有些从未料想到的东西会突然冒出来。”
他转身回到家里,喝了他那杯沏了多时的浓茶。
“你整个下午一声不吭,阿儿伯特,”妻子说。
“我在想事情”。
他前前后后仔细地考虑了这件事情。第二天,他沿街行走,正巧发现有人要出租一家
小店,这家小店似乎完全合他的意。二十四小时以后他就租了那个小店,一个月后,他永
远地离开了耐维尔·圣彼德教堂。阿尔伯特成了店主,出售香烟和报纸。他妻子说,当了
圣彼得教堂司事后再干这一行,这种落魄太可怕了。他回答说你得跟上时代的潮流,教堂
已经今非昔比,所以他打算该干啥就干啥。阿尔伯特生意做得很好。大约一年后,他想,
12
我既然干得很成功,我不妨开设第二家商店,并招聘一名经理。他又找到一条没人销售香
烟的长街,当他找到一家要出租的商店,他就马上租下来,并为它置备了各种各样的香烟。
他又成功了。后来他又想既然能够经营两家商店就可以经营六家商店,于是他在伦敦到处
查看,凡是没有烟草店的长街只要有商店出租,他一律租下。在10年时间里,他接管了不
少于十家门店,挣起钱来轻而易举,他每周一到各店亲自巡视,汇总一周的收入,然后将
它存入银行。
一天当他交付了一捆钞票和很重的一袋银币时,收银员说经理想见见他。他被领进办
公室,经理和他握了握手。
“福尔曼先生,我想和您谈谈您在敞行的存款,你知道你已拥有多少存款了?”
“确切的具体数字记不清了。经理先生,但大概的数目我还是知道的。”
“除了您今天早晨存入的,你已经存了三万英镑。这是一笔数目相当可观的存款,我
想您完全可以用它来投资。”
“我不想冒什么风险,先生,我觉着放在银行里保险。”
“你一点不用担心。我们会列出一张绝对可靠的金边股票单子给您。它们给您带来的
利息要高于我们所能给予的利息。”
福尔曼那张与众不同的脸上显出了忧虑的神色。
“我从未玩过股票,我还是把钱交给你来处理吧,”他说。
经理笑了,“全由我们来办吧。下次您来,只要在转让书上签上您的名字就行了。”
“这没问题”,阿尔伯特犹豫不定,“但我怎么知道我签的是什么内容呢?”
“我想您是识字的吧?”经理有点不悦地说道。
福尔曼先生坦然地笑了笑。
“嗯,先生,问题就在这。我不识字。我想这听起来有点可笑,事实就是这样,我既不
会读也不会写。我只会写自己的名字,而且还是在做生意时学会的。”
经理极为惊讶地从椅子上蹦了起来。
“我从没听说过这种稀奇事。”
“是这样,先生。我一直没有机会学文化。后来等有了机会,我又太老了,我也不想
学了,我挺固执的。”
经理盯着他的眼睛,好像他是原始丛林里的妖怪。
“你是说你积攒了三万英镑却不会读书写字?天啦,好家伙,如果您会读书写字的话,
您现在会在做什么呢?”
“我可以告诉您,先生,”福尔曼先生说,颇具贵族气的脸上露出一丝微笑,“我会是
耐维尔·圣彼得教堂的司事”。
第四单元
安乐死有时合情合理
克里斯蒂安·巴纳德
无论生命之终结是轰轰烈烈还是悄无声息,最后的时刻是个人的事情。无人能在身边
分担其临终时的恐惧,或分享其临终时的希望,在其与死神临近相对的时刻,他人无法介
入。
“死得有尊严”的观点已越来越成为人们争论的焦点,这当然与医学的进步并无关系,
(医学进步使得人口构成发生变化,退休和高龄人口显著增多。)现在,这一问题导致了一
大堆令人眼花缭乱的法律出台,其中许多法律不但没有阐清安乐死这一突出问题,反而把
这一问题给搅乱了,到底安乐死由谁来执行呢?
13
或许,关于安乐死这一问题较有建设性的概括之一是由弗吉尼亚大学医学伦理学教授
约瑟夫·弗莱彻博士提出的。1974年,在纽约市举行的一次有关安乐死问题的大会上他提交
的一篇论文对患有不治之症的垂死病人实施安乐死的问题,列举了如下八种不同的态度和
意见:
1.坚决拒绝对临终病人实施主动安乐死。生命永远是人类的最高价值。
2.有保留的拒绝。医生可以不采取特别措施去维持生命,但应尽可能采取所有一般性措施
保存生命。
3.拒绝治疗一个既患不治之症又患间发性可治之症的病人。比如,一个患了肺炎的晚期癌
症病人,医生拒绝治疗可治愈的肺炎,这样就可能会加速其死亡。
4.当病人不希望继续治疗时,在获得其同意的情况下放弃治疗。
5.当主治内科大夫认为进一步治疗只会延长病人痛苦时,未经病人同意,放弃治疗。
6.留给病人超剂量的麻醉药或镇静剂,以帮助垂死病人结束自己的生命。
7.病人事先允许医生在其无法康复的情况下,通过注射药物结束其生命。
8.未经任何允许,医生自作主张,用大剂量药物结束病人生命。
很显然,第二、三、四、五种情况属于不同程度的被动安乐死,其中医生并未主动结束
病人的生命。第六、七、八种情况则是医生不同程度的主动参与结束病人的生命。
由此可见,被动安乐死(间接安乐死)与主动安乐死(直接安乐死)是有显著区别的。
前者是因停止治疗造成病人死亡的,而后者则是采取明确的行动造成病人死亡。
外行人一般认为,安乐死是“仁慈地结束生命”,或者是主动介入结束生命,很少或根
本不会想到这是被动安乐死的可能性。
我承认自己实施过被动安乐死已有多年了,对此我不想找什么藉口,也不想请求宽恕。
实际上,在我母亲生病的最后阶段,我曾指示过主治医生不要再用抗生素,也不要再输液
了。那时,她已经98岁了,已经是第三次中风,而且因肺炎昏迷不醒。
我从未实施过主动安乐死。在我国,这种行为被认为是谋杀,医生将会被判死刑。但
我坚信,在临床医学实践中,主动安乐死应有一个明确的地位。我还坚信,我们不应惧怕
谈论安乐死在临床医学中的地位和探讨对患绝症的病人实施主动安乐死的可能性。
我不能接受所谓医生没有权利结束生命的简单说法,而且,我认为最大的困难就是如
何定义生命。我自己将其定义为活着的乐趣。如果病人活着却无快乐,亦无康复希望,他
在头脑清醒,神智健全的情况下提出安乐死,且其它条件如照料病人的人们的良好愿望得
到满足,以及所有法律手续均已办妥,伦理上就再也无任何理由禁止实施主动安乐死了。
事实上,我一直不能理解为什么有种人能够仁慈地结束一只遭受痛苦的动物的生命,
却不愿意将这一同样的特权给予自己的同类。也许是因为我们所有人的心里都潜伏着一种
内疚感。还有怎样的内疚感能比造成他人死亡的责任感更让人难以承受吗?
也许这种错误想法属于范畴上的错误,也就是把审慎视为仁慈的错误想法。
作为一个科学家和人道主义者,我发现社会对促成一个人死亡的不同方式的态度既伪
善又不合逻辑。试想一下,自从人类在这个地球上居住以来,每个人就几乎毫无保留地接
受了在战场上杀人与被杀的权利,甚至这不仅会导致他本人丧命,而且会使多人丧命。
我和世界上许多地方的法律、伦理和医学界的权威讨论过实施主动安乐死的必要性,
讨论过实施主动安乐死时医生面临的问题以及需要采取的安全措施等。但一次又一次总会
出现同样的问题:
14
谁来决定什么时候该终止一个人的生命,怎样才能避免出现错误?
医生会不会滥用职权来除掉他们不喜欢的人?
如果医生被赋予终止患者生命的权利,那么医疗界会不会失去很多人们寄予它的信
心?
医生能拥有上帝的权利吗?
最后必须由上帝来定夺生命的终止吗?
如果说医生在终止一个人生命的时候是在扮演上帝,那么同样可以认为他在延长一个
病入膏肓的病人的生命时,也是在扮演同样的角色。当然,一个身患绝症的人又感染了并
发性炎症(如不治疗,病人将死于炎症),如果我们给他精心治疗,不让他死于炎症,我们
不也是在干扰上帝的意志吗?
一般说来,战争、死刑、堕胎也会引起同样的问题。我认为,如果医生被授权实施主
动安乐死,而且所有必要的安全措施都已具备,那么这些大部分反对意见便会消失。
虽然冒着在宗教信仰上被孤立的危险,但我仍认为,如果扮演上帝能减少人类痛苦,
那么,仁慈的上帝不会介意我们这样的凡夫俗子在这种情况下扮演上帝的角色。每当我们
谈及生命的终结,总是不假思索地把上帝扯在一起时,我们实际上对上帝关于生命的阐释
又知道多少呢?
补充阅读
危急关头,她拒绝安乐死的请求
德里克·吉尔
1967年的初夏,伊丽莎白和曼力·罗丝夫妇第五次搬家。他们现在觉得在芝加哥安
家很舒服。于是便买了一套房子,离他们原来租借的房子只相隔几个街区,打算以后长久
的在那里工作生活下去了。
伊丽莎白和曼力本来每年夏天都有一次度假活动,可是今年他们打算推迟到圣诞节。
他们对七岁的儿子凯纳斯,和小女儿芭芭拉说可以带他们去瑞士过一个有雪橇、铃铛、热
热闹闹的真正的圣诞节。
突然间,伊丽莎白分明没有任何的刺激,却突然无缘无故地为母亲的健康状况感到莫
名的深深焦虑。她对曼力说她必须马上飞往瑞士,如果能定上飞机票的话,明天就走。她
承认自己心血来潮的决定听起来很荒唐,虽然她自己目前也不知道到底为什么要尽快赶到
母亲身边去,但这样做一定是有道理的。一周之后,她和两个孩子赶到了苏黎士,然后乘
火车前往泽而玛特。库伯乐太太和伊丽莎白的其他家人都住在那里。
泽而玛特是度假休养的胜地,伊丽莎白称之为“度过从前的幸福时光”的胜地。库伯
乐太太看起来身体状况极佳,她在罗丝一家到的那天,还和伊丽莎白的哥哥恩斯特,三胞
胎兄弟伊瓦三人一起徒步旅行了八英里。伊丽莎白还有一个三胞胎的姐妹,名叫爱丽佳,
当时没能一起去。
在这儿度假的最后一个晚上,当太阳落山的时候,库伯乐太太和伊丽莎白坐在卧室的
阳台上,而凯纳斯和芭芭拉在外面玩了一天,累了,很快就睡着了。
母女俩坐在那里,久久不语。如手指般参差不齐的荫影在苍翠的深谷里移动。库伯乐太太
转过身来面向伊丽莎白,说到,“我要你郑重发誓为我做一件事。我要你答应,如果我生活
不能自理,或者如果我变成植物人,你要帮我快点死去”。她说话时语气很急迫,和平时很
不一样。
伊丽莎白吃了一惊,母亲在这个时间,提出这个请求,让伊丽莎白作出的反应,既不
像研究死亡的专家,也不想以为教育别人慎用象征性语言的教师,而是一个倍感震惊的女
儿。她的回答非常迅速,“您在胡说什么呀!一个70多岁每天还能在山里徒步旅行几英里
的女人,哪会那么容易说死就死了?妈妈,您不可能变成植物人的。”
15
库伯乐太太好像根本没有听见女儿说的话,再次恳求女儿能够答应她,当她生活不能
自理时,一定要帮她快点死去。
伊丽莎白震惊的望着母亲,再次断言这个问题纯粹是凭空想出来的。她肯定地回答,
如果母亲是在说安乐死的话,无论如何,她都会反对的。在她看来,没有任何一个医生有
权利给病人大剂量的药物来免除他的痛苦。她不能够答应母亲,也不会答应任何人,去加
速他们的死亡。如果不可能的事情真的发生了,母亲真地失去生活能力,她能够保证的便
是她会帮她支撑着生命的最后一刻。
库伯乐太太开始轻声的哭泣。这是伊丽莎白有生以来第二次见母亲掉眼泪。
库伯乐太太起身进了房间。伊丽莎白独自坐了一会,反复考虑母亲的请求,自己的回
答和自己对于安乐死的态度。她情愿不去面对这个问题。她记得心理分析家、哲学家艾力
奇·弗莱蒙的所说的几句话:“没有什么医学伦理可言。只有特定情况下的普遍的人类伦
理。”
有些时候,她也被迫承认非要维持一个人的生命是错误的,但只有当病人的确是无药
可救,而且身体器官只像机器那样机械的运作的时候,坚持维持生命才是错误。只要生命
还有意义,只要病人还能够表达和接受感情,医生就不能够扮演上帝的角色,擅自决定病
人的生死。当然,她绝对不是为了回答这个虚无的问题,才改变了计划举家来瑞士度假的。
第二天,库伯乐太太陪着伊丽莎白和孩子们去火车站,母女俩都感到紧张,不自在。
当火车进站时,伊丽莎白转向母亲,拥抱了她,“我能向你保证的是我会像对待我所有的病
人那样对待你。我保证我会尽力让你活到最后一刻。”
库伯乐太太似乎听懂了伊丽莎白的话,点点头,擦干眼睛,微笑着说,“谢谢。”
这是伊丽莎白听母亲说的最后一句话。他们刚赶回芝加哥就受到伊娃的电报:母亲严重中
风。
三天后,伊丽莎白又回到瑞士。
在医院,伊丽莎白看到母亲不能说话,除了眼皮和左手能够微微活动以外,全身不能
移动。但从眼神来看,库伯乐太太显然能听懂别人对她说的话。
她们设计了一种交流方式。母亲能够用眼皮和微微移动的左手回答“是”或“不是”。
眼皮眨一下或手握一下代表“是”,眼皮眨两下或手握两下表示“不是”。
通过这种交流方式,库伯乐太太明白地表示自己不想呆在医院。伊丽莎白却明白地告
诉母亲回家是不可能的,因为那样得需要有人二十四小时看护她。还是伊娃提出了一个解
决方案:她知道瑞恩有一家护理院,跟医院很不相同,更像是一个疗养的地方,就在巴塞
尔几英里之外,地方很大,管理妥当,由一批尽职尽责的新教徒的修女照料着。
把母亲送去养老院后,伊丽莎白在卡洛巴斯特拉斯的公寓里独自度过了痛苦的几天。
整理衣物,家俱和一些艺术品,将画取下来,窗帘放下,将每件东西贴上标签,以便日后
按照母亲的意愿分发出去。
伊丽莎白现在觉得在关闭苏黎士的家的时候,她对生与死重新有了重大的领悟。在她
看来,生命是一个遗失的过程,每一次遗失就是一次“小小的死亡”。在她最后离开卡洛
巴斯特拉斯公寓前的大约一个小时里,她对死亡认识经历了五个明显的阶段:否认,愤怒,
交涉,沮丧,接受。
对于死亡本身而言,每一次“小小的死亡”都是有益的,或许还是必要的一次准备。
这次是她所经历的。但是,每一个结束又是一个新的开始。
需要长时间解决的另一个难题现在集中在瑞恩的护理院。库伯乐太太全身瘫痪,不能
说话,却还活着。她不会象伊丽莎白和她的姐妹料想的那样只活上几个星期,或者几个月,
而是四年。她已经清楚预见到了自己会如何死去,对未来的日子充满恐惧,她请求伊丽莎
白能让她安详地死去。
对伊丽莎白而言安乐死的问题已经不是一个虚无的问题了,也不再是一个智力辩论的
16
焦点,而是一个有关良心的问题。有时她几乎要改变看法,她痛苦地考虑着是不是应该履
行对母亲的承诺。但这些疑虑随着她来到瑞士便烟消云散了。
当她与母亲在一起时,她深信不疑无论是她还是任何别人都没有权利结束这个仍能表
达情感和接受情感的人的生命。库伯乐太太不是一个植物人。她并不需要机器来维持心脏
跳动或肺的呼吸。
今天,伊丽莎白·库伯乐·罗丝看到了自己的首要任务就是帮助人们过一种完全意义
上的生活,而不因自己的“消极态度”背上包袱,她要帮人们在临终前处理“未竟之事”。
她认为,濒死的人能够看到自己灵魂的引路人或过世的亲人,这一事实坚定了她的信
念:伴随着痛苦、压力、抗争和挑战的肉体的存在其实就是一个为永无止境的旅程做准备
的“学习的经历与成长的阶段”。
她深信人在“传统”中所拥有的唯一有价值的东西就是他为公众事业做出多大贡献—
—他付出过多少的关怀,献出多少的爱。
第五单元
从业场所犹如猎偶战场
埃丝特∙维勒
许多妇女在如今的工作场所都占有一席之地:有的当秘书,有的当售货员,有的当工
人,有的当服务员——更不用说居住在大学校园里的那些无数热情洋溢的年轻女子,其
数量还在不断增加。你甚至可能获得这样的印象:女人的本性已在过去的二十年里发生了
巨大变化;如今的年轻女子似乎不像她们的母辈那样不讲公平。她们似乎已经决定——也
许出于对其受害者的怜悯之心——不再利用男人,而是真心成为他们的伴侣。
这种印象是靠不住的。任何女人唯一的终生大事,不过是选择一个称心如意的伴侣,
而她在其它方面即使选择失误也能承担得起。于是,她要在男人工作或学习的场所找个丈
夫。在那种地方,她可以仔细观察和判断她所注重的男性必备的那些品质。对她来说,机
关、工厂和大学只不过是一个巨大的婚姻市场而已。
年轻女子选择某一特定领域作为猎偶场所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曾是她奴隶的那个
男人,换句话说,就是她父亲的收入标准。高收入阶层男人的女儿会选择大学。这种地方
提供了最好的机会,能让她们捕获到赚大钱的男人,从而维持她们曾经享受过的那种生活
标准。此外,读一阵子书走走形式,要比临时就业方便得多。家庭不太富裕的女孩子们只
好到工厂、商店、公司或医院去工作一段时间——但仍抱着同样的目的。没有一个人打
算长久守着那份工作。她们只工作到结婚为止——即使苦不堪言,最多只工作到身怀有
孕。这就给女人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有利地位:如今结婚的妇女“为了自己所选择的丈夫”
放弃了学业或工作——这种“牺牲”就导致了丈夫的义务。
所以,女人工作和学习时,只是在数据统计中起到充数的作用,而且比以往更加令人
绝望地奴役男人,因为教育和职业对于男人和女人来说意义截然不同。
工作对于男人来说生死攸关。通常,他生涯的最初几年具有决定意义。任何男人到了
25岁,如果在事业上尚未取得成就,几乎会被认为毫无希望。在这个阶段,他的各种能力
还正在发展之中,他与竞争对手的较量是一场殊死搏斗。在工作友情的面具下,他时刻注
视着某个同事可能会显示出优势的迹象,一旦出现这种迹象,他就会焦虑不安。如果这个
同事显示出软弱或优柔寡断的迹象,他会立刻加以利用。然而,男人只不过是一台巨大工
作机器上的一个小轮齿,他自己其实是处处在受剥削。他在驱使别人的同时,更是在驱使
自己。他的命令实际上来自上司,由他传达罢了。即使上司偶尔花点时间夸奖他一番,也
并非为了让他高兴;那只不过是鞭策他、激发他更加卖力而已。对于从小养成自傲并享受
荣耀的男人来说,每天上班都意味着要不断蒙受无休止的耻辱。明知产品无用,他却显出
17
饶有兴致;明知笑话无聊,他却忍笑不止;明明不是自己的见解,他却要表述一番。他时
刻不能忘记:稍有疏忽就意味着降职,稍有口误就会断送了职业。
然而女人,她们是这些较量的根本原因,而且较量就在她们的眼皮底下进行,她们却
袖手旁观。女人上班意味着调情、约会、挑逗和嬉闹,干点少量杂“活儿”只是做做样子—
—工作通常无需她们负责。她知道自己不过是在打发时间,即使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
她不得不继续工作下去,但至少她已经做了多年的美梦。她站在一个安全的地方,观看男
人们角斗,时而为其中一位斗士喝彩,或是鼓励他或是奚落他。在为男人们冲咖啡、拆邮
件或者听他们打电话的时候,她不露声色地挑选自己的意中人。一旦发现了“如意郎君”,
她就欣然退出,将战场留给后来者。
大学教育的情况也是这样。美国的高等院校招收的女生越来越多,但是真正能够完成
学业的还不如二战以前那么多。她们愉快地坐在课堂上,为自己设计春天的衣装;她们在
课间与男同学打情骂俏。她们在解剖室里摆弄尸体总是戴着一双透明的橡胶手套,小心翼
翼地保护着那鲜红的指甲;而她们男同学却意识到自己的整个未来吉凶未卜。如果一个女
人戴着订婚戒指离开校门的话,那么她等于获得了学位;而男人获得毕业文凭的时候,只
是刚刚起步。拿到学位毕竟容易——你只需死记硬背。有几个主考人能够说得清楚,什
么是真正的知识,什么是徒有其名?然而,男人还得要懂自己的专业。他以后的成功取决
于基础知识是否扎实;他将来的声望就寄托于此,而且其他人也经常依靠这个过日子。
女人无须如此拼搏。如果她中止学业,嫁给一位大学教师,无须努力就已经取得了丈
夫那样的水平。作为工厂老板的妻子,她会比自己的丈夫更受人尊敬(而别人充其量只能
在这家工厂的装配线上干活)。作为妻子,她和丈夫一样,始终享有同样的生活标准和社会
地位。她不必做任何事情,便可以保持这些东西。正因为如此,成功的捷径往往就是嫁给
一个成功的男人。赢得这样的男人,她无须通过勤勉、抱负或毅力——只要有迷人的外
表就行。
我们已明白,训练有素的男人对女人的长相有什么样的要求。最出色的女教官轻而一
举地便可抓获男性中最成功的斗士。所谓的“漂亮”女人通常自童年时代起就过着安逸的
生活,因而无须像别人那样去开发智力。(智力只有参与竞争才能开发出来);由此可以得
出合乎逻辑的结论:成功男人往往娶的是极其愚蠢的妻子。(当然,除非你把女人男人
的本事视为睿智的艺技)。
几乎已成为司空见惯之事的是,一个真正成功的男人,不论是公司经理还是金融家,
不论是船运大亨还是管弦乐队的指挥,事业达到顶峰时,会娶一个漂亮的模特儿——通
常作为自己的第二或第三任夫人。继承祖业之财的男人经常会把这种超级女郎娶作第一任
夫人——尽管几年之后她会被另一个女人所取代。然而,一般说来,模特儿都是一些受
教育很少的女人,她们甚至连中小学都没有读完,她们除了长得漂亮,能在镜头前摆姿势
之外,在结婚之前,什么事情都不做。但她们长得“漂亮”——这就是她们致富的潜在
资本。
女人一旦捕获了自己的男人,便会“为了爱情而放弃事业”——或者,至少她会对
男人如是说。毕竟,他不可能感到洋洋自得,认为自己在关键时刻拯救了她,使其免受考
试的煎熬之苦。他却宁愿陶醉于爱情“无法折衷”的想法,而这种想法是女人为男人假装
表现出来的。他这样想,天知道,或许她本来可以成为一名著名的外科医生(或是著名的
芭蕾舞首席演员,或是出色的新闻记者),而她却为了自己放弃了所有的一切。可他永远不
会想到,她更愿意做一个著名外科医生的妻子,不必上班也无须承担责任便可拥有他那样
的收入和地位。因此,为了弥补她所做出的巨大牺牲,他决心让她在自己的身边过上尽可
能舒服的日子。
其实,西方工业国家的女学生中,有一小部分人(占10%—20%)的确在婚前取得
了学位。除偶有例外,她们通常不太引人注目,在校期间没有找到将来能够供养自己的合
适之人。但学位会使她们的市场价值自动升值,因为某些类型的男人认为,如果妻子有学
位,他们就感到信心十足——不过他们自己也得有学位。如果这样一位受过高等教育的
女人对他感兴趣的话,这明显证明他本人聪明。假如这位才女碰巧又很性感,他会乐得忘
18
乎所以。
但这种情况持续不了多久。即使是女医生、女社会学家、女律师也都为了她们的男人
“牺牲”自己的事业,或者至少将事业搁置一边。她们隐退到郊外牧场住宅,生儿育女,
养花种草,添置平常的家当。几年之间,新的闲情雅趣抹去了那点靠死记硬背学到的“专
业知识”,她们变得和左邻右舍那些女人一模一样。
补充阅读
你们男人还想兼而得之!
贝蒂∙温斯顿∙贝
我原以为八十年代的情况会有所不同,尤其是经过六十年代的革命。那个年代,我们
经常听到有些黑人男性叫嚷说,黑人女性应该跟随其“君王”身后十步之遥,为革命生儿
育女。我原认为在八十年代黑人男女间的性别之战已宣布停火协议,我们已经达到或正在
努力达到平等相处的阶段。
然而现在我才明白,原来我所期望的实在是太多。我虽不敢以同一笔调描绘所有的黑
人男性,但总觉得他们中有一些人——何止一些——出于只有他们自己和上帝才明白
的原因,认为有必要谎称并装作自己喜欢独立的女性。他们最初便如是说。然而随其关系
的发展,令人痛心的明显事实是,他们真正想要的是那种既能挣钱养家又能做饭、打扫卫
生并随时伺候男人和孩子的女人。这些新型类男人希望女人办事能说会道、言辞有力——
但关起门来对他们笑脸相迎、百依百顺。
我就是一个独立的女性。我要告诉任何人,我母亲以及与她同代的许多妇女为操持家
务养活家人所做的一切我是不会去做的,我不图爱也不图钱。每当遇到向我表达爱意的男
人,我会直截了当地对他说,甭想让我擦窗户。我不爱做家务。我不爱做饭,而且一想到
得跟在一帮孩子和某个母亲生的这个儿子后面收拾烂摊子,我肯定无法亢奋。假如某个男
人想找一位每晚都能把钱给他赚回家的人,我绝对不是他的梦中女孩。
现在,我意识到自己并不是每个男人都喜欢的那种女人。不过,喜欢也罢,不喜欢也
罢,我还是我。我会每天高高兴兴上班,帮家里赚钱,这样我和丈夫可以把我们的收入积
攒起来以便时而能下饭馆,每年还能外出旅行几次,还可以花钱请个愿意(或需要)打工
的保姆为我们做饭、打扫房间、洗衣服。
令人惊讶的是,我的态度并没有让太多的男人扫兴——实际上,男人们对我的诚实
和独立性似乎兴致勃发。我的前夫就是这样的典型。我俩刚开始确立关系的时候,他对我
山盟海誓地说,我正是他所需要的那种人。他说从来没有见过像我这样的女人——聪慧、
风趣、受过教育、自食其力、看上去顺眼。他还说,他感到兴奋不已,我居然“选中”了
他。
起初,一帆风顺。然而,我为写第一本书而私下签了一份合同,不久他便满嘴脏话。
原来我心爱的丈夫对我的成功有点儿嫉妒。在这之前,我以为他竭力侮辱我,在朋友和同
事面前贬低我,是为了获得某种变态之乐。记得有一次,他无缘无故地站起来,当着我儿
时的朋友及其丈夫和孩子的面,大骂我是“蠢猪”。他现在已发表了一篇小说,在我看来,
他是个优秀的作家,驾驭英语的能力高超娴熟。可我写的书和我挣的钱似乎正好促使他发
作。毫不奇怪,书还没有出版,我们的婚姻就结束了。
假如我婚姻中所发生的事情是个别情况,我的结论或许是,那仅仅是“我的问题”—
—我们女人往往会这样想。可此事无独有偶。在我周围的女性朋友中,过去和现在都有与
言行不一的男人分手的情况。
我的一位朋友,几年前嫁给了一位与之约会一年之久的男人。那真是天造地设的一对,
或者至少她和我们都这样认为。她和她丈夫都是有才能和进取心的成功人士,他们似乎对
生活有同样的追求。她说,他们初次见面时,他对她说,他不仅爱她的身体,也爱她敏锐
的头脑。可没过多久,事情就很清楚了,对付她的头脑,他唯一想做的事情就是要让她没
有头脑。她说,丈夫要她白天浑身是劲,夜里百依百顺。经受了许多辱骂和虐待之后,她
19
终于离了。令人欣慰的是,她对丈夫那些疯狂行为的痛苦记忆没持续多久。现在她恢复得
很好。
八十年代的男人们说,他们所要的是身体强壮、精力充沛、聪明而独立的女性。他们
声称想要自己的妻子多朝前迈进,但他们真正的用意是我们女人应该加倍干活,但又不要
忘记我们的家庭义务。女人花时间照顾孩子、打扫房间或为一家人做饭的时候,经常没有
人去注意。她辛辛苦苦一天活之后,不管有多累,还指望她去承担这些责任。可是,
当男人一个月花一次时间照顾孩子、做饭或打扫房间时,他们表现出来的样子像是应该得
个奥斯卡奖。
钱也是一个令男人们感到困惑的事情。比如,有些男人说,如果我们女人想真正获得
解放,我们就应该愿意在吃饭或在城里的娱乐场所过夜生活时偶尔单。当桌旁有服务员或
他人在场,女人拿过钱包抽出现金或信用卡时,许多这样的男人经常是闭口不言。这一事
实说明,他们对妇女解放并没有做好准备。他们并不介意女人买单,但更希望女人把钱从
桌子底下偷偷塞给他们,女人以前就常常这样做。
还有一些口是心非的男人声称他们能够善待比自己挣钱多的女人。起初,一切正常,
但为了满足自己的自尊心,有些男人便开始觉得“仅仅因为”他们是男人,他们就必须控
制自己女人的钱,当类似私人财务经理。他知道,她聪明得足以赚钱,但他认为她不足以
明智到知道如何花钱、投资或理财。“你果真买得起吗?”,这是个常问的问题,但却很少
是出于关心女人的财力才问的。他明知她买得起,可他宁可认为她买不起。
许多这种男人喋喋不休地说,如果我们女人要求平等,就应该为他们买礼物,因为据
称他们常为我们买礼物。送礼物到是不错,可对女人却是双刃剑。有位歌星常提起如何为
其夫买礼物的经历。当时他感激地接受了礼物,可她说没过多久,那个男人便无耻地对她
说,他岂能被收买——他不是待售品。
当然,有些男人似乎以为成功会自天而降——无需苦干和耗时。我见过男人狂追女
人的情景,他们明知女人很忙,可如果那妹子拿出约会簿看是否有空,他们便气得不象个
人样。这些女人说,她们已厌倦于感到内疚和尽力向那些笨蛋解释她们要写完报告或要参
加会议因而无法就此悠然同去吃饭。
女性解放对男人有利的时候,男人们都表示赞同。然而,我们所了解的情况却是,男
人不想承担义务时才鼓励我们去独立——让我们思想开阔到足以接受“开放型关系”这
种说法。但如果跟他们也来这一套,那我们就会自找麻烦。你试着对他们说,“好吧,宝贝,
我也不想承担义务”;或者先发制人还要好。他们突然已决定仍爱你,想过平静的生活。他
们有嫉妒心,还指责我们“利用”他们。
那些声称要和女人坦诚相见的男人又如何?对于许多男人来说,坦诚相见意味着他们
想要公开谈论自己以往风流韵事的自由,包括与多少别的女人睡过觉或让多少别的女人堕
过胎等涉及到他们与女人之间暧昧关系的细节。作为回报,这样的男人经常要求女人全部
讲出她们的事情以保持事物的平衡。不幸的是,许多姐妹所发现的是——通常在遭受毒
打之后或者在激烈的争吵中把过去的性经历说出来的时候——许多男人受不了这样的坦
城相见,尤其是性生活方面的坦诚。许多男人似乎仍然接受“圣女—荡妇现象”。他们仍然
认为,自己的过失有情可原,因为人人皆知,“男人总归是男人”。然而,女人,尤其是自
己的女人,应该是清白的,她们应通过某种方式,或许通过耳濡目染,本能地知道如何在
床上伺候男人。
男人在生活和表现中通过许多其它途径向女人发出混杂的信号,其言行表明他们的确
想兼而得之。他们要我们开车——但又坐在后座指手划脚。他们通常所要的是一切照旧。
然而,这只是一枕黄粱。黑人妇女如同其它种族的妇女们一样,正在使自己的思想和躯体
从旧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妇女们越来越不愿意浪费自己的生命,去破译男人的混杂信号并
接受男子汉大丈夫的奇思怪想。相反,许多已成为或希望成为杰出成功者的女性正在接受
这样一种事实,成功的代价也许就是暂时的孤独,即使如此,这种孤独也是相对的,因为
我们中许多人已经认识到,拥有一个男人并非是生活的全部。
20
第六单元
永存的美
查尔斯·斯宾塞
在这举世震撼、举国哀悼的时刻,我代表这个悲恸的家庭,站在你们面前致词。我们共
此哀悼,不仅仅是因为我们渴望表达对黛安娜的敬意,更是出于我们的需要才这样做。
她具有如此非凡的吸引力,以至于全世界通过电视和收音机参加这个葬礼的几千万人,
尽管他们从未真正见过她,却都感到本星期天凌晨他们也失去了一位亲人。这本身就是一
篇献给黛安娜的非凡致词,比我希望在今天能献给她的更加不同寻常。
黛安娜是个兼备同情心、责任心、风度和美丽的人。对全世界来说,她是无私的博爱
的象征,是维护那些确实受践踏的人们的权益的旗手,是超越了国界的一位地道的英国女
孩。她天生具有一种高贵气质,不属于任何阶级,并且在生命的最后一年里,她证明了她
无需任何皇家头衔也可以继续散发她独特的神奇魅力。
尽管上帝仅给予你一半的生命,我们仍要借今天这个机会,感谢你曾照亮我们的人生。
你那样年轻就翩然而去,时常会让我们不敢相信这是真的;但无论如何我们必须学会感恩,
因为你毕竟曾与我们同在。直到现在你已离去,我们才真正体会到失去的是什么,我们想
要你知道,没有你的人生是多么多么地艰难。
一个星期来我们大家都经历痛失亲人的绝望,唯有你多年奉献他人所留给我们的教诲
的力量才使我们得以继续前行。
人们很想早日追封你为圣人,其实,并不需要这么做。作为一个有杰出品质的人,你
已经足够超凡,无须被视为圣人。确实,将你封为圣人来纪念将会忽略你最本质的东西,
你捧腹大笑时那种绝妙的、顽皮的幽默感。
无论你走到哪里,你总会通过微笑和你那令人难忘的闪耀的目光将你生活中的欢欣传
递给他人。你旺盛不竭的精力仿佛不是你身体所能容纳的。
但你最了不起的天赋是你的直觉,并且这一天赋你运用得恰到好处。这种天赋是你身
上其他一切优秀品质的基础,而倘若我们想要分析你身上到底有什么具有如此广泛的吸引
力,我们会发现这种吸引力在于你能凭直觉感受到什么是我们生活中最为重要的东西。
如果上帝没有赋予你敏感,今天我们对艾滋病患者和艾滋病毒携带者所遭受的痛苦、
对无家可归者的困境、麻风病人的隔离之苦以及地雷随时可能造成的破坏将会一无所知。
黛安娜有一次向我解释说,正是她内心深处对痛苦的感受才使她有可能同那些被社会摒弃
的人们进行沟通交流。
这里我们还要谈到有关她的另一个事实。尽管她拥有地位、魅力和掌声,但黛安娜始
终是一个内心缺乏安全感的人,她有一种近乎孩子般的做好事的欲望,以期使自己从不配
享有这一切的强烈感觉中解脱出来,她的饮食紊乱症仅仅是其中的一个症状。
世人都感受到她性格中的这一面,人们不仅因为她的真诚而赞美她,更由于她的脆弱
而爱护她。
我最后一次是在伦敦看见黛安娜的,那天是7月1日,正好是她的生日。不出所料,
她没有同朋友们一起庆贺这一特殊的日子,而是作为嘉宾出席了一个特别的慈善捐赠晚会。
当然,那天她光彩照人。然而,我更珍惜我们在三月一起度过的日子。那时她到我在南非
的家来看望我和孩子们。令我自豪的是,除了让人拍到她同曼德拉总统会面时的照片外,
我们设法没让那些一直在场的狗仔队拍摄到她的一张照片——这件事对她来说十分重
要。
那是些我将永远珍视的日子。仿佛我们又回到了孩提时代,那时我们作为家中最小的
两个孩子,共度了许多美好的时光。
从根本上说,她从未改变她那大姐姐的本色,像慈母照顾幼儿般待我,与我在学校竞争
学业,周末陪我一同忍受火车的长途跋涉,往返于我们父母分居后各自的家之间。
21
这是她头脑冷静、性格坚强的标志;虽然在走出孩提时代之后,她过的是一种人们能够
想到的最与众不同的生活,但是她一如往昔,不改本色。
毫无疑问,这段时期她正在找寻新的人生方向,她不时说起要离开英国,主要是由于受
到来自媒体的困扰。我想她始终不明白为什么她的真诚善意竟被传媒扭曲嘲弄,为什么似
乎为了将她摧垮而总要对她的隐私进行无休无止的探查。
我个人的唯一的解释就是真正的善与美对那些位于道德范畴另一端的人是一种威胁。
值得记住的一点是,在一切有关黛安娜的嘲讽中,也许最大的讽刺是:这位以古代狩猎女
神命名的女孩(Diana),最后却成为这个时代最受攻击的对象。
她会要我们今天宣誓保护她钟爱的孩子威廉和哈里,使他们免受类似命运的折磨。为
你,黛安娜,我们在此宣誓:决不让他们遭受过去曾让你泪流满面、走投无路的绝境的痛
苦。此外,我谨以你母亲和姐姐们的名义宣誓,我们,你的骨肉家属,将竭尽所能继续以
你那极富创意的方式,引导这两个出类拔萃的孩子,让他们的心灵不仅仅沉浸于义务和传
统中,而且能如你所期地自由生活。
我们完全尊重他们与生俱来的王室传统,我们也将永远尊重并鼓励他们去肩负起王室重任,
但我们,像你一样,为了使他们将来在精神上和感情上更加坚强,我们将使他们体验生活
尽可能多的方方面面。我知道你期望我们起码能够做到这一点。
威廉和哈里,我们大家今天都非常地关心你们。尽管失去的并非我们的母亲,但我们
大家都为失去她而悲痛不已。我们无法想象你们的伤痛会有多深!
我感谢天主在这哀恸时刻所施与我们的仁慈,并想以此结束我的致词。因为当它带走黛安
娜的时候,正值她生命中最美丽、最辉煌的时刻,而且她正在享受个人生活的快乐。最重
要的是,我们应当感谢天主给予这个我得以骄傲地称之作姐姐的女人生命,她是如此无与
伦比、扑朔迷离、出类拔萃和不可替代,她的美丽,无论是内在的还是外在的,都将在我
们的心中永不磨灭。
补充阅读
该是结束谣言的时候了
罗莎·蒙克顿
“妈妈,上帝拍照么?”我五岁的女儿盯着报纸上威尔士王妃黛安娜的又一张相片问
道。对她来说,接受一位对她意义重大的人的死讯已经够难的了——这人曾经教会她如
何像螃蟹一样倒行,如何翻跟斗,并且送给她一生中第一双珍贵的芭蕾舞鞋——而不断
看到王妃的相片更使她难以接受这一切。而对于那些王妃最深爱的人们,接受这一切又该
是多么的难上加难。
黛安娜生活中的问题之一在于每一个人都希望成为她生活中的一部分。如果人们稍有
接近她的机会,几乎毫无例外都会千方百计设法挤进她的圈子里。人们希望成为她生活圈
子中的人物,并声称他们熟悉王妃,似乎他们拥有和她作朋友的资格。这使得黛安娜对于
自己所扮演的公众角色感到极为沮丧,而这也正是她让自己过着一种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
的原因之一。
但至少当她还活着的时候,她可以应付这些事件。而现在所发生的事情则极为荒唐可
笑。人们都希望成为她生活中一部分的现象在她死后愈演愈烈。新闻界的疯狂似乎更甚于
以往,各种各样的猜测完全空穴来风,人们传着关于她死于阴谋的各种荒谬说法,说他们
行将结婚,并宣告她身怀有孕。
自她葬礼以后,我曾经拒绝接受很多杂志或广播公司的访问,它们正准备着出版或者
拍摄有关威尔士王妃黛安娜的生活和死亡的书籍和影片。但随着近来新闻界所爆发的变态
臆想风潮,我同那些深知黛安娜为人的人士谈起此事,我们都同意一点:那就是,黛安娜
若活着的话,会希望她的朋友公开为她进行辩护的。
所以我要作出如下声明,我知道从生理上推断在车祸发生时她根本不可能怀孕,因为
在她那致命的事故十天前,我曾和她在希腊共度为期一周的假期。关于婚姻更是绝无此事。
22
当我们在希腊泛舟之时,她说起了多迪·法耶德,她说:“他送给我一只手镯。他还送给我
一只手表。我知道下一样礼物会是一枚戒指。”然后她笑着说:“罗莎,我肯定会把它戴到
右手的无名指上。”她和多迪·法耶德相识不过六周。确确实实,她与他相处得十分快乐。
但这远非是有人一天24小时陪伴着她而已。她对此不太习惯,但觉得相当快乐。在感情上
她非常没有安全感,她要求所有的亲友能给她不断的保证。对于那些熟知她的人,这种稍
带强迫的完全投入的情感并没有什么不同寻常之处。这以前也发生过。但现在,重要的是,
她开始更具自我意识,因此更加小心谨慎。
无论是在她与我一同度假时,还是在她去世前的星期三我同她进行的最后一次交谈里,
她都没有表示要嫁给多迪.法耶德的意思。但是随着近来出现的这种猜测,我打电话给安娜
贝尔·古德史密斯,较之所有其他的亲友,只有她给黛安娜提供了一个家的氛围,让她在
其中能真正放松下来。安娜贝尔告诉我在八月三十日周五下午,也就是车祸发生的前一天,
她同黛安娜通过电话。像我一样,安娜贝尔对媒体关于两人关系的报道深感关切,她特别
担心的是黛安娜会因此而被逼入困境。她询问事情的发展情况,并且请求黛安娜要小心行
事。黛安娜回答道:“安娜贝尔,你不用担心,我过得很好,我根本不需要一场新的婚姻,
就如同我不希望脸上出皮疹一样。”
他们死于阴谋的说法——黛安娜和多迪是被谋杀的——是残忍和滑稽的无稽之
谈。一位举世闻名的女人,由于司机醉酒而以极惊险的速度在巴黎的一条隧道里风驰电掣,
最后造成了致命伤。这还不够恐怖吗?为了制造耸人听闻的新闻,媒体还需要怎样的戏剧性
情节呢?
这是一个令人震惊而无谓的悲剧事件。黛安娜与多迪的巴黎之行完全是未经计划的临
时决定,因为她在八月二十六日礼拜一接受法国《世界报》的采访而引起的轩然大波使她
渴望远离英国多些时日。报上登载她的原文如下:“工党政府的立场(关于地雷)一向很明
确。它将展开行之有效的工作。而前任党在这件事上没有采取任何措施。”事实上,她从未
说过这些话。访问是以书面问答的形式进行,并且随后在肯辛顿宫殿进行了一次简短的会
面以选择拍摄一张适合的相片。还客串有同主持王妃办公室事务的麦克·吉宾斯的更多讨
论。寄送审批的草案并没有后来无中生有的那段所谓的“引述”。结果英国媒体作出了与事
实不相称的回应,对黛安娜提出了强烈批评。她的反应是冷静的愤怒。她推迟了返回英国
的日期,并且第一次开始考虑在海外生活——在自己的房子里生活的可能性。假若说她
的反应——在国外多逗留数日——显得有些偏激,那无论如何也是可以理解的。在从
事反对地雷危害活动中,她独力闯着一条新路。这是她在国际领域里以“黛安娜”身份所
踏出的第一步。这项事业并非源于她作为皇室成员的那段日子;这是她在安哥拉和波斯尼
亚目睹了那些埋设的地雷所造成的毁坏后,令她感受强烈的事情。她选择《世界报》接受
采访,正是由于她错误地以为这是一家能影响读者观点的严肃的报纸,同英国的小报迥然
相异。
当黛安娜于那个最后的星期六晚上赴晚宴前对她的朋友理查德·凯说她可能不得不放
弃她的工作时,事情并非如报导的那样,是因为她与多迪的关系将发生这样那样的变化。
这完全出于她对《世界报》那篇报导所作出的反应。而她那些关于另一种崭新生活的谈话
则是完全出自于远离英国媒体的渴望,而并非指个人生活而言。
我上一次和她谈话的时间是在她去世前三天,我们谈话的大部分内容都围绕着背叛与
误解。尽管如此,她还是多么盼望着回家,探望她的两个儿子,上体育馆健身及重返工作。
是的,她确实说过与多迪在一起十分快乐。仅此而已。现在应该停止对那些原本可能发生
的事情的无端臆测了。
黛安娜的生活不应只局限于她生命中的最后六个礼拜。这样既不公平也不准确。黛安
娜给我们留下的远比这丰富。想想那些她接触过并改变了的无数生命以及她所代表并为之
奋斗的事业吧,以及正如她“岩石”般坚定的拥护者保罗·巴瑞尔对我说的那样:“她的光
芒是如何地照亮了那些黑暗角落啊。”我们欠她太多、太多。为了她的孩子,她的家人和她
的挚友们,现在也该容许她安息了。噢,不,上帝并不拍照。但上帝注视着——并判断
着——所有的一切。
23
第七单元
令人烦恼的二十年岁
盖尔·希伊
令人烦恼的二十年岁使我们面临的问题是应如何在成人世界里立足。这时的我们精力
最为充沛,已不再需要家庭的呵护,也已度过了转型期的稚嫩,正急于寻求一种最适合自
己的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属于我们自己的生活方式。或者说,在寻求生活模式之际,
我们想尝试一下某种过渡性的方式,因为此刻我们不仅在努力证实自己在较大社会环境中
的能力,而且还强烈地意识到正在进行尝试。
对那些经济上能承受的人来说,读研究生是一种既稳妥又熟悉的方式。攻读学位已是
年轻人所熟谙的生活。它使得我们不必过早地投身于令人生畏的社会大竞技场上去证实自
己的能力。在二战前,很少美国人有这种深造的荣幸;在十六、十八或二十这样尚未成熟
的年纪他们就到达了人生的出发点,并且不论他们是否已作好准备,就必须采取行动。但
今天,常常是在四分之一世纪的时间过去之后,一个人才被指望或自我期盼去选定自己的
人生道路。或者所需时间更长。对一个冒险者而言,既然容许他去试验人生,延长求学的
时间,或是暂且搁置一下学业,那么临近三十岁才确定人生道路也毫不为奇了。
今天,这一跨越七年的求学阶段似乎都介于22岁至28岁。
这一时期的任务令人振奋,同样也艰巨繁重:使梦想成形,即在这个激发能量、活力
和希望的世界中发现自身的潜在价值。为毕生将从事的工作作些准备。可能的话,寻求一
位良师益友。并且培养与人亲近的能力,在此过程中又不致丢失迄今为止所形成的真实的
自我。人生的第一个考验必须围绕着我们选择尝试的生活而展开。
一个年轻人,对于如何展开自己富有创意的事业,志向未定,他拿不定主意到底他最
擅长的是摄影、木工还是建筑。眼前他找不到赞助人;他的父母都在电话公司工作。所以
他最后在贝尔大妈那儿找了份工作。接着他结了婚,并与妻子一起决定无限期地延迟生孩
子。一旦选择了这样的生活,他就能将所有业余时间的精力投入各种试验中。每个周末,
他要么在忙着拍照,要么在为朋友做书橱,精力充沛地试验着各种创造性,这些创造性或
许能引导他找到一种富有满足感的终身事业。
单身同样也能成为二十几岁年轻人的一种生活方式。有一位女儿,她的父亲是一个自
我意识很强的人,他教育女儿去尝试她所希望做的一切,只要她不达到最高的目标决不罢
休,这女孩最终决定成为一名旅行广告员。这意味着只要有更好的工作机会,她就能在城
市之间自由地迁移。最符合她目标的生活方式便是单身无牵挂。她与别人合住公寓,或住
女子旅馆,日子过得十分快乐,直到27岁时她获得了梦寐以求的主管的职位。
“我一点儿也没有飘泊不定的感觉,因为我每次搬迁,下一份工作都会带给我更高的职
位或薪水。并且在每个我所游历的城市,我都会去探望一下大学时代的老朋友,并与他们
共进晚餐。这对我来说就起到了一种安定的作用。”
到了30岁——变!这位女士突然结了婚并怀上了一对双胞胎。一下子被一种全新而未曾
预料的生活所包围,她既困惑又高兴,发现自己对此十分满足。“我猜想自己在不自觉中已
做好成家的准备了。”
令人烦恼的二十年岁是人生中一段较为漫长且更为稳定的一个阶段,说它稳定,则是
与它之前和之后更为不稳定的人生阶段相比较而言的。虽然我们在外部世界初次寻求生活
方式所进行的每一个实践都是不确定的、试探性的,然而一旦我们作出承诺,我们便会坚
信自己作出了正确的选择。而探索这种生活方式的动力通常会推动我们走过二十年岁的人
生阶段,并不会瓦解而导致大的变化。
二十年岁中令人害怕的一个方面是,我们都深信,一旦作出选择,便无可挽回。无论
我们选择读研或参加工作,结婚或单身,搬入郊区或放弃出国旅行,放弃孩子或放弃事业,
我们都会从骨子里害怕自己的一生就此定型了。而这种恐惧大都是没有道理的。变化不仅
是可能的,而且对我们最初的选择作些更改甚至有可能是不可避免的。但既然我们在二十
24
几岁时对于作出人生重大选择都没有经验,我们便无法想象到将来可能会有更好的融合机
遇出现在生活中,而那时我们的内心将变得成熟起来。
在这一阶段往往有两股冲动的力量在发挥作用。
一种冲动是通过作出郑重承诺,为将来选择一种稳定可靠的生活方式,并不再改变。然
而许多人未经充分自省便进入某种现成的生活模式,却往往可能发现自己正过着一种固定
不变的生活。
另一种冲动是去探索和试验,使每种生活方式处于尝试性状态,因此很容易改变。有
些人将这一冲动引向极端,他们在整个二十来岁阶段不停地更换工作,不停地结识新交。
这便成为一种总在改变的生活方式。
如何平衡这两种冲动,便造成了人们在经历成年过渡期方面的差异,并很大程度上决
定了我们在这个阶段结束时有怎样的自我感觉。
幻想的力量
无论我们在二十年岁早期如何激发着幻想,都远非十分完满。即使当我们高兴地施展
着那些辉煌的新才能的时候,内心也始终害怕我们不会侥幸成功。总有人会发现我们其实
是装模作样的骗子。
你见过这位活泼的年仅24岁的初级女主管在旧金山一家第一流的公共关系公司上班
的样子以后,你恐怕猜想不到她外表下内心的惶恐:“我知道自己还没有长大。我自己都惊
讶在工作上我能表现得这么好。当客户平等地与我打交道时,我会想,‘我侥幸成功了’,
但这种感觉并非喜悦,而是害怕他们最后会发现我只不过是个孩子而已。完全不具备什么
能力。而另一半的时间里,我又对自己感到无比地自信和自傲,我——一个了不起的人,
在工作中做到完成了各种各样的工作,每个人都认为我棒极了。我就像是两个不同的人似
的。”
我们中的许多人尚未有意识地认识到这种恐惧。当我们表面的虚张声势足以愚弄我们所认
识的人时,我们也在愚弄着自己。但是对自己尚未成型的记忆仍然清晰可寻。所以我们在
追寻着最完美最合适自己的一切的过程中,匆忙地尝试着各种生活方式和可能的伴侣。
“完美”的人是那位被我们灌输在头脑中的能激活并支持我们幻想的人,或是那位我们
信任并愿意帮助的人。两百年前,一个小说中的年轻德国诗人,他因对一位“完美”女人
无望的爱情而备受折磨,喝下一杯酒后,举枪射穿了自己的脑袋。这一枪声响彻世界。打
响这一枪的那位失恋的弃世者是哥德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书中的男主人公,这本小说
促成的浪漫主义运动直到今天仍影响着我们对爱情的期望。当哥德写这本小说时,他自己
正是个25岁的诗人。像小说中的维特一样,他痛苦地痴迷于一位结了婚的女人,一个得不
到的女人,正是她的神秘激起了他对完美的幻想。哥德的主人公是如此地打动着全欧洲青
年的心弦,以致于书出版后,掀起了一股自杀的浪潮。
今天,如同当时,思考一下年轻男子是如何虚构出他那浪漫化了的热恋女子,也很启
人深思。她可以被看作是具有魔力的变色龙般的人物,在他需要母爱时便是一位母亲,下
一个瞬间又成为需要他保护的孩子,既是能证明他性能力的风情万种的女子,又是忧虑时
能抚慰他的女性(她自己则全无忧虑),而且还能通过为他传宗接代以保存他的不朽。那么
年轻女子在多大程度上虚构出她将来的伴侣呢?她经常在他身上看到其他人所未发现的能
力,并把自己幻想成他梦中那位唯一了解他的知心人。这些幻想就是二十多岁的人所产生
出来的。
“幻想”通常被视为贬义词,是我们一旦察觉自己有此念头就应排除的东西。然而,
二十年岁时的幻想,对于激发和强化我们的最初承诺,对于支撑我们去履行承诺以获取生
活经验来说,都可能是十分重要的。
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任务是令人兴奋、充满矛盾、有时又是势不可挡的,但有一件事对
我们中大多数人来说是很确定的。
意志力将克服一切。
我们可能囊中羞涩。有考虑不完的金钱问题和处理不完的生活琐事。那些会让我们背
25
弃理想的邪恶诱饵可能着未来的医生、作家和社会工作者。但是很明显地,或看来如
此,我们只有把我们坚强不屈的意志力运用到生活中去,这样迟早我们的命运将掌握
在自己的手中。
这难道是自欺欺人么?是的,很大程度上是如此。但也是在这阶段的一种非常有益的
做法。因为如果我们不相信我们的才智具有无所不能的力量,如果我们不是深信我们能凭
意志使自己成为任何理想中的人物,那么尝试便没有什么意义了。疑虑会使你裹足不前。
相信我们的独立性和才干足以让我们去驾驭外部世界的各种事务,这种信念在我们尝试着
去这样做时不断地给予我们力量。
一条正确的人生道路
如果并且当我们感到能够与现实世界达成融洽并且即将确定我们的人生道路的时候,
乐观精神和勃勃生机会推动我们大步前进。在我们即将形成自己的生活模式的时候,我们
总是洋溢着生机。这种情况适用于整个人生,也适用于我们所选择的不同的生活模式。但
是一旦我们第一次找到自己独立的生活模式时,我们可能认为这个模式将一成不变并将执
着地固守着这一模式。
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在他们二十多岁时普遍地坚信他们所选择的是一条唯一正确的人生
道路。任何说我们像父母亲的暗示都会激怒我们。如果我们发现了事实真相会怎么样呢?
父母的形象,潜移默化中已成为我们生活的向导,使我们产生安全感,使我们敢于在二十
多岁时尝试所有那些了不起的第一次。父母的形象同时也是在我们内心深处告诫我们不要
去冒险的发号施令者。
对大多数25岁的人说这些将会招来他们的大声否认。这正是我们内心世界的真实反
映,我们中每一个人在这个阶段都试图与之决裂。我们深信,我们所有的观念都是一蹴而
就般形成的,仿佛具有魔力一样,源于我们独一无二的自我。
不管怎么样,我们个性中任何可能影响我们选择“一条正确人生道路”的方面都将暂
时被抹杀。我们不能、不愿而且也不敢去弄清我们多大程度上受到过去的影响:即与父母
的同一性以及我们在童年时代所学会的防御机制。事实上,如果我们行为有什么瑕疵或者
我们所爱的人有什么令人烦恼的地方,这个年纪我们确信所需要做的一切就是把那一点指
出来。
“如果我有什么让你感到讨厌,告诉我好了,”急于取悦对方的新婚夫妇会这样说。“我
会改的。”如果她或者他没有这样提出来,另外一方也会为了伴侣而下决心将其改变。“他
也许喝得多了一点,”新娘向她的朋友倾诉,“但我会改变他。”
对于在我们身上发挥作用的内在力量所作的审视到了三十多岁时会重新开始,那时我
们在外部世界的生活已经更为稳定。而到了四十多岁,我们仍在发掘的恰是那些我们现在
正尽力忽略的被抑制的内在的个性。
补充阅读
可预测的成年危机
盖尔·希伊
我们同特别能经得起磨难的甲壳纲动物并没有什么分别。龙虾在成长过程中长出又蜕
落一层层坚硬的保护性甲壳。每一次它由内向外生长时,束缚它的外壳就必须蜕去。它暴
露于外界并且易受伤害,直到最终,新的甲壳长出来替换旧的。
我们从一个人生的成长阶段过渡到另一个阶段时,也同样要脱离一层保护性的结构。
我们缺乏庇护并且易受伤害——而且再一次尚未成熟,能以我们前所未知的方式成长。
这些蜕变可能要花数年甚至更长的时间。然而,每走出一个人生阶段,我们便进入一个更
长更稳定的时期。
26
年近三十
当我们年近三十时,我们急迫地想投身于我们原本想要实现的事情上,于是一种新的
活力在我们内心萌发。不论男女都会说自己感到太受约束和限制。他们责怪一切事物,但
这些制约归结起来就是二十多岁时所做的事业及个人选择的结果。那些选择可能是完全符
合当时那个阶段的。但现在这种契合已变得不同了。我们力求考虑过去被忽视了的某种内
心想法。我们必须做出新的重大选择,改变或加强我们的承诺。这势必会引起巨大的变革、
动荡,并常常会引发危机感—无望的情绪和渴望逃离的欲望交织在一起。
一种普遍的反应是彻底改变我们在二十多岁阶段的大部分时间里所形成的生活。这可
能意味着要开辟出另一条通往新的人生前景的道路,或者将“竞选总统”的梦想转化为更
为现实的目标。单身的人感受到寻求伴侣的压力。原先满足于在家相夫教子的女性渴望到
外面的世界里去冒冒险。没有小孩的夫妇会重新考虑要孩子的问题。而几乎所有的已婚人
士,特别是那些结婚超过7年的人,都感到生活不如意。
如果这种不满没有导致离婚的话,它将会,或者应该会要求我们去认真地回顾婚姻状
况以及各人在年近三十时的志向。华尔街律师事务所一位29岁的助理律师讲述了他对这种
状况本质的看法:
“我正在考虑离开这家律师事务所。我在这已经待了4年了;我已经得到很好的反馈意
见,但是我没有自己的客户。我感到没有地位。如果我再等下去,就太迟了,因为那时离
我决定是否成为合伙人的重大时刻太近了。我是个重视成功的人。但是一想到55岁时还一
直在从事一种单调的工作就使我几乎要发疯。现在这种想法逼得我几乎发疯。应该说85%
的时间里我完全享受工作中的乐趣。但当我接手一个毫无理性的案子,离开法庭的时候我
会对自己说:‘我在这儿做什么?’。内心的反应是我在浪费时间。我正尽力寻找着某种方式
使自己能对社会有所贡献或者在市政府谋一个职位。我不断告诉自己,‘还有更多的事情能
做。’”
除了要努力拓展职业领域外,他还希望在个人生活上有所进展。他想再要两三个孩子。
“家庭的概念对我来说意义重大,在这儿我可以远离烦恼、身心放松。我从没料到自己是
这样爱我的儿子。我绝不可能独自生活。”
在他集中心思作出指引自己人生的重大决定时,就显示了在这个年纪的重要转变:绝
对要求更加关注自我。既然自己的能力已经被证实,自我就具有了新的价值。
他的妻子正在尽力争取去做年近三十最想要做的事情。她想到法学院读书,而他想要
更多的孩子。如果她要留在家里的话,她希望丈夫能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家庭,而不是去承
担更为广泛的工作职责。对于这种束缚,对于什么是他最希望从他妻子那儿得到的东西,
他的观点是这样的:
“我不想被打扰。这听起来有些伤人,但我不想操心她下周要做什么。这正是我多次告
诉她我认为她应该作点什么的原因。回到学校去读书,在社会工作或地理或者其他什么专
业拿个学位。希望那样可以实现她的愿望,这样我就不必去为她那堆问题操心了。我希望
她自己的事自己拿主意。”
他给妻子的建议是出于对自己方便的关心而非对她的发展的关心。她很快揭穿了这种
缺乏善意的建议:他是在试图打发应付她。同时,他拒绝给予她同样的自由去“自私”地
做出有主见的决定以拓宽她的视野。双方都意识到缺乏感情共鸣。而这便是年近三十对于
一对夫妇所意味的一切。
27
扎根与发展
在三十出头的时候,生活变得不再那么不稳定,而是更加理性和井然有序。我们开始
真正地安顿下来。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开始定居下来过着新的生活并开始新的发展。人们购
置房产并十分热衷于事业的升迁。男人们特别关注“成功”。同二十多岁时备受珍视、满怀
憧憬的婚姻相比,婚姻的满足感在三十多岁时通常都会减少(对那些还生活在一起的伴侣
而言)。与此同时,夫妇们减少了家庭以外的社交生活,并转而关注子女的抚养。
最后期限的十年
在三十过半的时候,我们面临一个十字路口。我们已经到了人生的中途。然而即便我
们正接近自己的全盛时期,我们也开始看到它的终结之处。时间开始变得十分紧迫。
年轻不再,我们一直认为是不存在问题的体力在衰退,长久以来籍以自我定位的生活
目的正在消失,凡事无绝对答案所造成的精神困惑-任何一个或所有的冲击都能给这一阶
段造成危机。这些思想宣告着35岁到45岁间一个可被称为最后期限的十年期的到来。这
是一个充满危险与机遇的时期。我们都有机会重新修定前半生籍以界定自己的狭隘的自我。
我们中那些充分运用机遇的人将会遭受一场全方位的自我真实性的危机。
为了度过这一自我真实性的危机,我们从现在开始必须重新审视我们的目的并重新评
估如何运用我们的资源。“为什么我现在要做这些?我真正信仰的是什么?”无论我们一直
在做什么,我们内心总感到某些东西被压抑着,现在需要表达出来。“坏”的情感需要和好
的情感一道被认可。
迈上这条通往另一半人生的险恶的独木桥令人生畏。我们不可能带上一切去开始这前
途未卜的旅程。一路走来,我们发现自己是单独行走的。我们再也不用去请求他人的许可
来行事了,因为我们能为自身提供安全。我们必须学会允诺自己。我们偶然发现了天性中
那些一直被掩盖着的温柔或刚强的品质。令人伤心的是旧的自我正逐渐消逝。通过接受我
们身上那些被压抑的或甚至是不需要的才能,我们准备去重新界定我们的并且是只属于我
们的自我契合——不是为了满足文明或取悦伴侣而形成的某种人为模式。开始时这是一
个黑暗的过程。但是通过自我剖析,我们可以看到光明并且获得新生。
女人比男人更早地觉察到这种内心的转折点。这一阶段的紧迫感常常促使一个女人在
35岁时停下来对自己的人生作一个全面的审视。无论她已经做出了怎样的选择,她还是感
受到“这是我的最后机会”的紧迫感,并以此来审视那些她已抛弃的选择,以及那些在可
预见的将来由于年龄增长和生理限制将会消失的选择。尽管她对于从何处开始寻找一种新
的未来怀着疑虑和困惑,但通常她享受着一种解脱出来的兴奋之情。一股冲动开始上升。
在她的面前有这么多的第一次尝试。
男人也会在三十过半时体会到这一阶段的紧迫感。大多数男人的反应是加紧事业的发
展。这是我离开原来的工作群体更上一层的“最后机会”了。他再也不满足于当一个忠实
的初级主管,一个有前途的年轻小说家,或是一个兼职做点无偿服务的律师了。他现在想
进入高级管理层,成为人们所认可的作家,或者一个有着自己的立法方案的活跃的政治家。
他怀着些懊恼之情,发现自己太急于取悦他人并且太容易受到他人的批评。他想要打造他
自己的事业之舟。
在这个致力于外部发展的阶段,男人们普遍没有意识到那些推动他们前进的更为艰难
和重要的问题。35岁时他们所忽视的回顾在40岁时成为对他们的严峻考验。无论他已取
得怎样的成就,40岁的男人通常都感到生活乏味、焦躁不安、肩负重担而又得不到赏识。
他为自己的健康而担忧。他感到疑惑。“难道这就是人生的全部么”?他可能会做出一系列
28
的决定,背离他已确立的人生的根本道路,包括婚姻。越来越多的男人在中年时寻求着第
二职业。某些人则自暴自弃。很多男人在四十多岁时经历了一次重大的人生转变,他们的
生活重心不再将全部的精力投入于自身的发展上。他们性格中更为温柔的一面开始发挥作
用。他们开始对提高自我的道德修养感兴趣。
重新开始或安于现状
在四十过半的某段时期,我们重新获得了心境的安宁。我们得到一种新的稳定,它带
来或多或少的满足感。
如果一个人拒绝在中年转型期做出改变的话,那么这种稳定感就会僵化成安于现状。
一个停滞不前的人会逐渐地失去安全感和他人的支持。父母变得如同孩童一般;孩子变得
像陌生人一样;伴侣疏远你甚至离开你;事业将只不过是一份工作——每一件这样的事
情都会使你产生遭受遗弃的感觉。这种危机很可能会在50岁左右再次出现。尽管它的冲击
会更强大,但这种震惊也许正是激励安于现状的中年人寻求新生所必需的。
另一方面……
如果我们在中年时能够正视自己并找到重新开始的目标,围绕这一目标我们渴望构筑
一种更为可靠的生活模式,那么这些岁月也许正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对于伴侣来说,
他们的个人幸福感陡然骤增,他们现在能够接受这一事实:“我不可能期望任何人完全理解
我。”考虑到父母在我们孩童时所承担的重担,我们能够谅解他们了。我们可以让孩子们离
开而自己不会因此崩溃沉默。50岁时,人生洋溢着新的温馨和甜美。朋友变得比以往任何
时候都更加重要了,但隐私也同样更加重要了。正如人过中年时经常宣称的那样,这段时
期的人生格言是:“别再瞎扯了,该干正经事了”。
第八单元
异化社会里的工作
埃里奇·弗罗姆
在异化的社会里,工作的含义是什么呢?
既然这个问题不仅对理解当今社会,而且对任何建设一个更加健康的社会的努力都极
为重要,因此,我想在下面的章节里,单独而又更为广泛地阐述一下工作的性质。
人除非靠剥削他人,否则要想生存就必须得劳动。不管他的劳动方式多么原始、多么
简单,只要他是在劳动,他就已经居于动物王国之上了。将人定义为“劳动的动物”是再
恰当不过了。但劳动不仅仅是人的必然需要,而且还将人从自然中解放出来,将他创造成
一个社会的人,独立的人。在劳动过程中,也就是在塑造和改变外界的大自然的过程中,
人也在塑造和改变自身。他通过征服自然而脱颖而出;他培养了自己的合作能力、推理能
力和美感。他将自己从原来与之融为一体的大自然中脱离出来,但与此同时又作为主宰和
建设者再次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他的劳动能力越强,他的独立性就越大。在塑造和重塑自
然的过程中,他学会了运用自己的力量,改进了技术,增加了创造力。无论是法国南部洞
穴里的美丽图画,还是原始人武器上的装饰品、希腊的神像和庙宇、中世纪的教堂、能工
巧匠制做的桌椅、农民培育的花卉谷物——所有这些都是人类运用理性和技艺创造性地改
变自然的结果。
在西方历史上,尤其是在十三、十四世纪,手工艺劳动达到了创造性劳动的顶峰。劳
动不仅是有意义的活动,还能带来极大的满足感。C·W·米尔清楚地解释了手工艺的特
征。“除了正在制作的产品和该产品的制作过程之外,劳动再无其它外在的动力。日常劳动
的细节是有意义的,因为在劳动者的心里这些细节并没有与产品分开。劳动者可以自由选
择自己的劳动方式,这样工匠便能从劳动中积累经验,在实践过程中培养技能。劳动与娱
29
乐,或劳动与文化密不可分。工匠谋生的方式决定了并且贯穿于他的整个生活。
随着中世纪结构的坍塌和现代生产方式的兴起,劳动的意义和作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
化,这在新教国家表现尤为突出。因为人对刚刚获得的自由感到不知所措,心里老是想着
如何以一种狂热的行为来消除自己的疑虑和恐惧。这种行为无论成功或者失败,都将决定
他是否能获救,他的灵魂是得救,还是迷失。劳动本身不再能给人带来满足感和快乐,而
是变成了一种任务和强迫性的活动。劳动致富的可能性越大,劳动就越会成为纯粹获得财
富和成功的手段。按麦克思·韦伯的话来说,在“内心深处追名逐利的苦行主义”的体系
中,劳动变成了主要的因素,也是解决人的孤独和封闭的一种办法。
但是,这种意义上的工作只是对中上阶级而言,即那些能够积聚财富、雇佣他人劳动
的人。对于那些只能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的大部分人来说,工作只是强迫性的劳动而已。十
八、十九世纪的工人,一天需要工作十六个小时,否则就要挨饿。他工作,并不是因为想
通过这种方式为上帝服务,也不是因为想凭借其成就来显示他是上帝的选民,而是因为他
被迫向那些利用各种手段剥削他的人出卖劳动力。在现代社会的最初几个世纪里,工作的
含义分为两种:中产阶级的职责和无财产者的被迫劳动。
十九世纪人普遍存在的将工作视为职责的宗教态度,在近几十年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现代人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好,怎样有意义地度过时光。他是为了逃避不可忍受的厌倦才
去工作的。十八、十九世纪中产阶级曾把工作看成是道义和宗教上的义务,但这种观念已
不复存在,新的东西悄然而生,生产不断扩大,生产更大更好的产品的欲望已成为生产的
目的和新的理想。劳动已经异化,脱离了劳动者。
工业生产者的情况又怎样了呢?他一天工作七、八个小时,将最旺盛的精力投入到生
产“某样东西”上去。他需要靠工作来谋生,但他扮演的角色基本上是被动式的。他在一
个复杂而高度有序的生产过程中起着一个小而独立的作用,他从来没有见过“他的”整个
产品,不会作为一个生产者见过它,而只能作为一个消费者――如果他买得起商店里“自
己的”产品的话。他既不关心整个产品的外观,也不关心产品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他
被安排在某个岗位上,执行某项任务,但不参与此项任务的组织或管理。他不关心也不知
道为什么要生产这件产品,而不是生产另一件产品——而且对这件产品与整个社会的需求
是什么关系,他都不感兴趣。鞋子、汽车、灯泡都是“公司”用机器生产出来的。他只是
那个机器的一部分而不是操作机器的主人。机器不但不为他服务,替他做曾经完全靠体力
做的活,反而变成了他的主人。不是机器代替了人力,而是人变成了机器的替代品。他的
工作可以定义为做那些机器还不能做的事情。
工作是挣钱的一种方式,其本身不是有意义的人类活动。P·德拉克观察了汽车行业的
工人工作之后,简单扼要地表达了这个观点:对于大部分汽车业的工人来说,工作的唯一
意义就是挣工资,与工作本身或者产品均无关系。工作似乎成了一件非常怪异的事,成了
一个让人不悦,毫无意义,而且会使人愚钝的挣得工资支票的条件。它既不重要,又无尊
严。无怪乎,它助长了懒散、懈怠,促使人们施展其他伎俩,以较少的劳动获得同样的报
酬。难怪工人都满脸愁容,心怀不满,因为单凭一张工资支票是不足以支撑人的自尊的。
劳动者与工作之间的这种关系是他所从属的整个社会组织造成的。他是被“雇来的”,
不是主动参与者;他除了出色完成正在干的那份独立的工作外,再无其他责任,除了挣足
够的钱养活自己和家人以外,再无其他兴趣。没有人期待他去做更多的事情,也没有人需
要他去做更多的事情。他是资本雇来的设备的一部分,他的作用和职责都是由这件设备的
性质所决定的。近几十年来,工人的心理、工作态度和所谓的“工业中人的问题”已引起
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但这种表达方式表明了一个最基本的看法;一个人几乎终其一生在
工作,所以应该讨论的是“人类的工业问题”,而不是“工业中人的问题”。
大多数工业心理学领域中的调查研究都是关于如何提高每个工人的生产率,怎样使他
在工作中少一些摩擦。工业心理学正应用于“人类工程学”——它试图将工人和员工当作
上好油就转得更快的机器来对待。泰勒主要关注的是如何从技术角度上更好地组织利用工
30
人的体力,而大部分工业心理学家主要关注的是如何控制工人的心理。这种根本的见解可
以这样表述:如果工人高兴时工作效率高,那我们就让他高兴好了,让他有安全感,让他
心满意足,怎样都行,只要这种作法能提高产量,减少摩擦。借着“人际关系”的名义,
采用所有的适用于一个完全异化的人的手段对待他人,甚至建议他人在有利于更好搞好公
众关系的前提下考虑个人的幸福和价值。比方说,据《时代》期刊报道,美国一位最知名
的精神病专家对一千五百个超市经理说:“如果我们显得愉快的话,我们的顾客便会更加满
意,如果我们能在实践中真正运用其中一些价值观和人际关系的一般性原则,管理者得到
的回报将是实实在在的美元。”一个人口口声声谈及“人际关系”,但他真正指的是那些互
相隔离的机器般的人之间最没人情味的的关系;谈的象是“快乐”,但他真正指的是将最后
一个质疑和所有的自发性统统清除的绝对的例行公事。
工作的异化和最不令人满意的特点引起了两种不同的反响:一种是对十足的懒散的向
往,另一种便是对工作和与其相关的所有人和事都抱有深深的敌意,虽然这种敌意还通常
察觉不到。
不难看出人们普遍渴望彻底的懒散和消极被动,于是我们的广告利用了这种渴望,甚
至要胜于对性的利用。当然我们有许多有用的节省劳力的工具,但这些工具的效用对十足
的被动和完全感受的向往只不过起了一个文饰作用。一包用于早餐的谷类食品被广告吹为
是“新的更为方便的食品”。一只电烤箱的广告是这样的措词:“全球独一无二的烤箱!有
了这支新烤箱,一切事情都会给你办妥。您甚至连放面包都不用操劳。独一无二的电动装
置会将面包轻轻从您手中取走!”还有那么多语言课程,或其他课程都打着这个口号宣称,
“轻轻松松去学习,再无须昔日之劳苦”。有家人寿保险公司的广告画面,人人皆知:一对
六十岁退休的老夫妻除了旅行之外再无其他事情可做,他们过着无比幸福的生活。
广播和电视也反映了人们向往懒惰的另一面:那种“按钮万能”的想法。只要按一下
机器上的按扭,或转动一下按钮,我就能放音乐,听演说,看球赛;从电视里我还能亲眼
目睹世界大事,发表一篇评论。开车的乐趣当然从某种程度上来源于这种一按即可的满足
感。只轻轻一按,一台强大的机器就发动起来了。司机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会有一种驰骋
天地的感觉。
但工作的无聊乏味还会引起另一种更加强烈,更加深刻的反应,即对工作的敌视。这种
对工作的敌视比之人们对懒散和惰性的渴望更让我们难以识别。许多经商的人感觉自己已
沦为他的生意以及他所售商品的奴隶;觉得自己的产品在骗人,暗地里鄙视它。他憎恨顾
客,是他们使得他装模作样以销售他的产品;他憎恨竞争对手,因为他们对他构成威胁;
他憎恨他的雇员也憎恨上司,因为他需要不停地与他们争斗。最重要的是,他憎恶自己,
因为他除了陶醉于短暂的成功以外,看到自己的生命时光在毫无疑义地流逝。当然,这种
对他人、对自己以及对自己所生产的物品的憎恶和蔑视主要还是潜意识的,只是偶尔出现
在转瞬既逝的念头中。而这种念头太扰人心思,唯恐去之不及。
第九单元
究竟还有无隐私?
威廉·津泽
如今,侵犯他人的隐私在美国十分盛行,成为一种赚大钱的行当。从愿意向外界展示
自己内心世界的男男女女的数量来看,主动兜售自己的隐私在美国同样十分盛行,也同样
大有市场。报纸、杂志和电视节目都利用名人私生活大发横财。对于他们而言,没有什么
细节隐秘到不可以公之于众,就像艾森豪威尔总统在心脏病康复期间人们所发现的那样。
实际上,如果你试图维护自己的隐私权,别人会说你有点怪,像个美国人。
诚然,一个人的家园不再是他的城堡,或者即便是,护城河也是干涸的,城门也总是
高悬的。没有任何东西能够阻挡每日如潮水般涌来看似私人信件的非个人邮件、上门的推
31
销员以及陌生人打来的电话。电话一旦到了不替他人着想的人手里,便会成为致命的武器。
但如果一个人想采取措施保护自己,拒绝将自己的电话号码登记在电话簿上,他就得为此
付出代价。纽约电话公司的用户名册上有近50万不愿登记号码的顽固分子。这个数字表明,
人们依然渴望保护隐私,尽管对隐私的尊重已不复存在。几年前,该公司对未登记号码的
主顾感到很恼火,就在他们每月的帐单上增收额外的费用,希望籍此来胁迫他们回到登记
在册的好用户队伍中来。
现代建筑在破坏隐私方面也有一份责任。观景窗最初是由弗兰克·劳埃德·赖德设计
出来的,用以观赏大自然美景。现今数以百万计的美国人通过自家的观景窗观看别人家观
景窗内的情形以及繁忙的街景。承包商刚刚安装完观景窗,装潢人员就被雇来用昂贵的窗
帘将其遮挡起来,以防外界的窥视。即便如此,隐私仍然难以确保。在许多现代房屋中,
房间已被相互融为一体的“区域”所替代。这样一来,丈夫想在“阅读区”(以前的书房)
工作,数英尺之外的“娱乐区”(以前的活动室)的喧闹声,就会毫无遮挡地传到他的耳中。
如果说在家里都难以确保隐私,在外面更无隐私可言。在火车上、飞机上,邻座的乘
客难得让人享有片刻的安宁,而飞机上的驾驶员也远非是听任乘客们沉思默想之辈。每当
乘客们刚想打个盹时,对讲机总会突然传出飞行员兴高采烈的声音。而且飞机上唱片音乐
泛滥成灾,给无可奈何的听者留下唯一的逃生之路——如果他还想活着告诉世人他的经历
的话,他根本没有逃离之路。
不想听的音乐往往是隐私的大敌。可是,在美国几乎所有的餐馆、商店、火车站、汽
车站都成天播放着这种音乐。即便你去坐火车、乘汽车、甚至是去公园散步,你都无法逃
避它。这一切都是由半导体收音机造成的。男女老少不管走到哪里,都随身携带着半导体,
就好像初生的婴儿离不开襁褓似的,也许,他们是担心脑子里可能会想些别的问题,眼睛
会看着小草发呆。这些人不但自己怠于思考,而且丝毫不考虑其他人就在几步之遥忍受着
一本正经的新闻报道和震耳欲聋的爵士乐的煎熬。因此,美国广播公司宣布将在十八座大
城市的25,000家诊所中——一个人们可以料想相当安静的地方——播放唱片音乐和医药
广告,这丝毫不令人感到意外。这样以来,倒使挑选家庭医生有了新标准——宁可选一个
专心听诊的二流医生也不要一个一边看病一边和着格什温音乐打节拍的知名专家。
如果说,如今的美国人对于侵犯他人的隐私不再慎重考虑,那是因为许多人都这样做,
已经彻底摧毁了隐私这个概念。任何一个拥有电视机的人都可以证明这一点。在过去的十
年里,电视疯狂挖掘他人的隐私并进行大肆渲染。迈克·沃华莱士是第一个以“无所不问”
而著称的电视节目调查者。譬如,有一次他问德鲁·皮尔逊:“罗斯福总统曾经说你是个撒
谎大王;杜鲁门总统有一次骂你是个狗杂种,还有一次说你是个可恶的大骗子。请问,你
真的爱撒谎吗?”华莱士解释说他之所以容忍这种问题是因为“人们的门槛比以前低多了。”
电视不仅仅把镜头对准名人。节目主持人也变得越来越随意,不管是谁来参加节目,
时间长了,大家都变得一样随意。有多少可怜的女性因受到“当一天女王”节目的诱惑向
公众袒露自己的痛苦,有多少夫妇在“离婚法庭”节目中坦言他们婚姻中的种种苦恼,供
别人品头论足。还有少数一些人参加诸如“这是你的一生”、“假如是你”等回顾性的电视
节目,回顾他们过去遭到不幸时的心情。乔伊斯·布拉泽斯博士主持一个节目,在节目中
她回答了观众提出的关于性的问题,杰克·帕尔则在他长期主持的节目“今宵”节目中经
常声泪俱下地诉说他个人的痛苦以博得观众的同情。有谁能忘记他被国家广播公司停职后
漂泊在外、归来时催人泪下的情景?在有力地痛斥形形色色的对手时,他特别反驳了沃尔
特·温切尔——一个诋毁他名誉甚至质疑他的性能力的人:“作为一个有道德的男人”,帕
尔声称,“只有我的妻子知道我是否有能力”。就这样,通过对家事的感人叙述,他就彻头
彻尾地击败了对手。
更具新时代特征的是埃德·默罗斯的“直接对话”节目。在七年内,他通过这个节目
让19,000,000名观众了解了550个人的家庭生活,其中包括四名内阁成员、两名最高法院
法官、三名大学校长、三名主教、许多来访的政府首脑和高级外交官、州长、市长、陆海
32
军上将、前总统和英国前国王。
“几乎没有人以隐私被侵犯为理由拒绝参加活动”,该节目的前制作人杰斯·祖斯默说,
“上电视变成了一种荣耀——就像受到了白宫的邀请。”
电视节目从整体上侵犯男男女女的隐私,而电视广告对准了男男女女更加具体的身体
部位。现在甚至连人们借以蔽体的衣物都已被侵蚀了。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长到刚能转动
门把手时,他看见一个女人正弯着身子穿着内衣,或者兴高采烈地在穿新胸罩。他还看见,
她们要么是在喷洒香水、涂抹脱毛霜,兴奋之情难以言表,要么是在患脚上贴上鸡眼膏。
同时,透过她们的身体器官,可以看到阿司匹林先生正在拜访十二指肠,尽职尽责的泻药
先生正步履匆匆地奔向大肠,而鼻通先生正在冲洗八个鼻窦腔。
在如此开明的时代,无怪乎艾森豪威尔总统的肠道功能也会成为头版新闻。总统心脏
病发作后第三天,发言人在记者招待会上说:“总统的肠道通了”,保罗·达德利·怀特医
生紧接着解释了他为什么要涉及这一非同寻常的细节,“国人都很高兴知道——毕竟他们
都很关心自己的肠胃——总统今天早晨大便正常了。这件事很重要。”
尽管隐私遭到来自四面八方的破坏,但是许多破坏是来自于他们本人,这着实令人吃
惊。如今,名人向媒体吐露自己隐藏最深的秘密,似乎拿自己的隐私以飨公众,自身就可
以获得解脱。一个兢兢业业的名叫乔罗·弗兰克的作家从三个人袒露的隐私中挖掘了近年
来文学年鉴里最富饶的矿藏。弗兰克捉刀代笔完成了三本书:莉莲·罗思的《明天我会哭》,
黛安娜·巴里莫尔的《太快太多》,希拉·格雷厄姆的《心爱的背叛者》,三本书共销售六
百万册,收入达750,000多美元,其中包括外文版本版权费和好莱坞将此三本书改编成电
影所支付的版税。
在书中,罗思和巴里莫尔小姐坦言纵欲纵酒如何使她们堕落到难以自拔的地步。巴里
莫尔小姐说:“我连不肯告诉神父的事情都告诉了他。”显然,弗兰克对格雷厄姆小姐拥有
同样的魔力。她在书中承认了她的真实姓名是莉莉·希尔。她讨厌这个名字,她的真实身
世远比她为了掩饰这一切而杜撰的经历寒酸得多。“整个童年一直是深埋在我内心深处的
一个秘密,”她说,“我出生时取的名字,和我长期隐瞒的那段日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格雷厄姆小姐本来可以终生保守那些年的秘密。如果不是在这个时代,而是在任何一
个“各顾各”的年代,她的私事就是她的事,至少别人会这么认为。随后,弗兰克又找到
莎莎·嘉宝,嘉宝保证说出一切隐私,而麦考尔公司也对此很有信心,因为公司支付了
100,000美元的独家专访费,从而使自我暴露隐私的新闻报道的势头再次增大。麦高尔公司
因此富起来。此举迫使它的对手《女性之家》不得不把尊严抛到九霄云外,加入暴光名人
隐私这一有利可图的游戏中来。
这种暴光甚至发展到了赤裸裸的地步。画家拉里·里弗斯的岳母曾摆好姿势让他为自
己画裸体像,他还展出了她的全身裸像,并注明真实身份。而蒂龙·鲍尔斯则和妻子在婚
姻生活中不仅让人画半裸像,而且将这些画贴在家里,邀请《观赏》杂志前去拍照并发表,
当然《观赏》杂志欣然为之。
也许是媒体那种尽可能大胆和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杂志报道助长了这种窥探的本性。
《时代周刊》夸口说他们的撰稿者和研究人员要花费数周的时间追踪寻找一个封面新闻故
事的主人公,观察到的习性连其配偶都不曾注意到。这种做法无疑激励了数不清的记者,
尤其是在悲剧发生后去贸然造访最痛不欲生的亲属。
严肃创作同样受到了冲击。在电视发明以前,作家独立创作而出版社负责销售。如今,
推销作者,也像推销书一样有必要。千方百计设法让作者在“今朝”、“今宵”诸如此类的
节目中亮相。很少有像作家塞林格那样拒绝出场做促销的。同时,演艺界的各色人等突然
摇身一变都成了“作家”。他们一个接一个地四处赶场子,兜售自己的书或互为兜售,这本
身就说明了这些书很成功,是用文学的标准所无法解释的。
隐私的丧失正逢“公共关系顾问”——这一引导美国现代生活的高级职业的崛起——
这绝非巧合。其最初的意图是把顾客的形象,像捏一团泥巴一样,捏得鲜活而富有魅力。
在有些情况下,这意味着需要多次捏合,因为他时常受命去补救一个已被毁坏的几乎无可
救药的声誉。
33
如今,“公关”的职责已远非修修补补那么简单。与其说他们要让黯淡的形象重新大放
异彩,还不如说他们是在塑造一个以前从未有过的形象。就这样,一个原本名不见经传的
公司总裁、银行家和数以百计的行政主管被公共关系顾问塑造成一个个“名人”。他们的理
论:只要公司的老总有魅力,公司才会有魅力。帮助推销公司的老板就是帮助推销产品。
补充阅读
隐私与媒体:神圣何在?
奈特.亨特夫
几年来,我一直在纽约社会研究新闻学院教实地采访课。许多学生和几乎所有应邀专
家都是新闻界人士。我曾询问每一个专家是否为了采集一个新闻故事,会有什么不愿做的
事情。他们大多数的反应是好像以前想都没想过这个问题。他们只是理所当然地认为一个
勤奋的记者可能——事实上也必须——采取一切必要的手段挖掘新闻。
我问这些记者,遇到不合作的采访对象时是否会窃听他们的电话,是否会掩饰身份混
进他们的公司乃至他们家里。回答往往是肯定的,而且语气无比自豪。毕竟,为了满足“人
们的知情权”——这是我们记者职业的基本信条,为此,记者必须特别善于随机应变,大
胆创新。
课后,其他一些记者向我透露他们曾设法搞到陪审团不向外公开的会议记录并将其发
表。这里,需要提请您注意的是当时被大陪审团调查的当事人尚未受到正式起诉。假如当
事人是无辜的呢?他告诉我,因为这个人受到过陪审团传讯,他就有新闻价值,而这才是
至关重要的。
我的不同看法是,记者在危害隐私方面仅次于政府。他们常常扮演便衣警察的角色,
有时则像个正气凛然、咄咄逼人的检察官。譬如,面对媒体的采访,公民有保持沉默的权
利,但是“无可奉告”这句话总是毫无例外地被记者假定为“有罪”。一旦做出这种假定,
记者们就可以随心所欲对这位保持沉默的公民“穷追不舍”。如果现在我为联邦调查局招募
人员的话,我肯定会极力游说新闻记者去充当候选人。
最让我感到不安的是,几乎所有记者都认为在工作中采取这样的做法没有什么不对的。
他们首先显然忘记了《第一修正案》(正在日益遭到抨击),本来是用来保护新闻自由免受
政府干涉的,它本不是用来特意对付那些被采集新闻的记者们追得东躲西藏的市民的。可
大部分记者一心只想着要获取新闻。记者们应该慎重对待个人隐私权的说法被看作是一种
危险,威胁了他们的特殊身份。(他们的反应又像警察了。)
这并非是说隐私权永远不可侵犯。若真是这样,我们就只能读到一些新闻发布会和购
物的信息。理查德·尼克松的白宫隐私受到侵犯是合法的,因为他们犯了罪。同样,我也
曾公开过市政府内外部召开的一些秘密会议的结果,因为有人炮制了欺骗公众的谎言。
而另一方面,几年前,一名警官向我透漏在一次警方突击搜查同性恋酒吧时,发现了
有一位立法官员就在其中,我没有将其公之于众,因为我看过他的工作表现记录,看不出
他的私生活和他的立法工作有什么联系。相反,华盛顿媒体数年来没有公开报道过在行使
立法职责时明显喝醉了酒的国会议员的姓名,而这就是选民们应该知道的新闻。对婚外恋
的事情应该如何处理呢?这取决于这种关系是否影响到公众人物的公开生活。如果女方领
取外国政府的工资,而其男友在对外关系委员会任职,披露这件事就是合法新闻。而如果
总统是个好色之徒,而且这又涉及到国家的安全问题,那么就应该告之选民们。
在这些事情上很难做出泾渭分明的判断,但是记者至少要一直清醒地认识到隐私和信
息传播自由之间的利益冲突。相反,一直有这样一种倾向:凡是能搞到手的任何信息都会
发布,不管它是以什么方式获得的。当然,我并不特别关注全国媒体大肆传播小道消息,
因为只有他们声名显赫或声名狼藉,而且实际上他们一直在努力要引起这种注意,他们才
能进入这些栏目。因此,他们是自愿把自己的大部分隐私暴露出来的。
34
最让我关注的是由于媒体不必要的注意而受到严重伤害的一些公民。就公布被逮捕者
的名单而言,多年来,新闻机构一直努力获取这方面的信息。反对派们包括美国民事自由
组织,坚持认为公众没有必要了解某人是否被逮捕过和谁被捕后又没有最终定罪。大部分
人的确没有最终定罪。既然被查明是“无罪”,为什么要公布他们曾被逮捕的事实,让他们
当众受辱?然而,在许多州,媒体都已获得了这项令人质疑的权利。
譬如,在纽约州,法律规定不论是国营企业还是私人雇主、任何机构都无权询问求职
者是否曾经受过拘捕。而且,所有被免除刑事处罚者都可以消除他们在官方记录上留下的
指纹。若不是媒体查出他们的逮捕记录并加以发表,这些公民的隐私完全可以得到保障。
去年十月,在缅因州,由百名记者组队去验证州的“知情权”法,这次胜利之旅就是
媒体热衷于此的明证。他们挺进各个地方警署,要求查阅近期被捕人员的全部记录(不看
定罪的,只看被捕的)。111个警署中有99个完全照办。在极少数保护隐私权的警官中,有
一个就是新格鲁塞斯特镇的唯一的一名警官。他告诉记者在最近四年他没拘捕过任何人,
即便拘捕过,也不在记者过问的范围之内。事情本该如此。
同样,有一些州采取封存青少年犯罪记录和成人轻罪记录的做法。如果以前的被告不
再重犯,有关他以前的犯罪记录就一笔勾销。这种做法也冒犯了媒体。他们坚持所有的记
录都应该公开,否则,警惕性很高的记者怎样对刑事司法制度实行监督呢?
哈佛大学的阿瑟·米勒,法学院教授、隐私权研究专家说:
精力充沛、勤勉的记者不需要查阅以下人员的司法记录就能够对刑事司法制度实施监督。他们已经
向社会偿还了债务,已经受到了法律的惩处,他们有权获得改过自新的机会。如果我们相信改造,我们
就必须容许某些风险。我们应该通过消除有关社会和职业方面的排斥因素,允许一些人重回到主流社会
中去。虽然这些排斥因素与他们的以前记录有关,但以前的记录并不表明现在的价值,有何理由反对封
存年轻时犯过而后来未曾重犯的记录呢?
但媒体的确在反对这一原则,就像有人急切地反对不公布靠政府福利救济生活的人员
名单一样,公布名单除了使受助人感到尴尬,还能有什么意义呢?公众有权了解社会福利
费用和受惠人的比例,但有何必要知道每个人的名字呢?
媒体对什么都进行追踪的狂热与联邦调查局、一些行政机关和保险公司四处打探的做法
毫无二致——而它们都曾因侵犯隐私而受到过媒体的严厉抨击。如今,媒体越来越被看作
是隐私的一个更加可怕的敌人之一,有人发起运动要通过立法使记者更“负责任”。米勒教
授即使没有明指也是含糊地提及“有必要重新审查媒体所享有的特殊地位”。
但是,无论这种“纠错之举”会产生什么结果,都比新闻界原先的弊病要更加糟糕,因
为他们这样做,在损害第一修正案方面,必然要有甚于目前的最高法院的做法。尽管大法
官威威廉·道格拉斯沿用路伊斯的说法,认为“不干涉的权利是一切自由的起点”,但他坚
持说不应该通过调整《第一修正案》来达到平衡。我也很赞同这种观点。否则,我想象不
出媒体能暴光的隐私范围——也想象不出增加何种对于已经发表的有关隐私的报道的惩罚
——而且它们又不会被国家滥用?在这个意义上,让媒体负责任就等于是让它瘫痪。
然而,就媒体有时是怎样侵犯隐私而言,已经有法可依,而且没有违反《第一修正案》。
如果记者破门而入,攫取日记或其他类似资料,他就会像因擅自进入住宅而犯错误的联邦
调查局的特工一样,可能而且应该受到指控。如果他们非法窃听电话,他们应该因违反相
关法律而受到制裁。
但对于那些侵犯了隐私但又没有构成犯罪的,该怎么处理呢?如因某个公职人员的儿子
与另一个男人同住,就把臭名声强加在他的头上。是不是有新闻价值的人物的全家都失去
了隐私?新闻界继续被允许窥探各种各样的档案,从每个人的犯罪记录到一个公务员因鲁
莽驾车而受到指控(后来又撤诉了的),对于媒体这种无休止的、准宗教式的运动又该怎么
35
处理呢?
对此,我不能自信地做出回答。媒体作为一个整体,就像收税机构一样,不可能主动地
变得更有人情味。当我想到大部分记者在对待他人的隐私时不会有所收敛,我就特别沮丧。
我想这样做可能会非常有效——尽管这与本文的主旨相悖——即一个城市里的一份报纸
对另一份报纸的记者和编辑进行同样的隐私暴光,例如在头版头条刊登这些记者中某些人
的婚外恋、过去的拘捕记录。这种经历会使牺牲品下次采访时在对待隐私的问题上会慎而
又慎。
第十单元
隐形说客
万斯∙帕卡德
运用大众心理分析法指导游说活动,已成为产值达数百万美元产业的基础。职业说客
们在探索更有效的途径去兜售其商品的过程中——无论这些商品是产品、理念、态度、
候选人、还是心里状态,他们都紧紧抓住了这种方法。
这种影响我们行为的深度心理分析法,正在许多领域得到应用,而且还采用了各种各样巧
妙的手段。它正在被广泛地用来影响我们日常的消费行为。这种仍处于初级阶段的深度心
理分析法,如果说没有从根本性上改变、但也极大地影响了美国价值达数十亿美元产品的
销售。美国上百家最大的广告公司中,已有三分之二使自己的商业活动适应了这种方法,
他们采用的策略就是受到了营销人员称之为“动机分析”的启发。
与此同时,全国许多最主要的公共关系专家们,为了提高自己的技能,正在自我充电,
努力学习心理学和各种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以便能“精心设计”我们去赞同他们的建议。
筹集资金者为了从我们身上套取更多的钱财,也正求助于这种方法。大量的、越来越多的
工业企业(包括一些最大的公司),通过使用精神和心理分析方法,试图来筛选并塑造他们
的员工——尤其是行政管理人员的行为。最后,这种深度分析法,正在全国范围内被职
业政客们大量使用。他们不断向选民灌输自己的信条,并反复强化,其对待选民的做法,
越来越像巴普洛夫对待条件反射中的狗一样。
有趣的是,这些说客企图调查我们日常习惯背后所隐藏的意图,无非是想让我们按照
他们的旨意暴露自己。在他们的调查结果中,我们经常展现出来的形象,如同瑟伯笔下温
馨而又紧张的场面中的滑稽演员。深度调查人员的研究结果,对我们的许多日常习惯和反
常行为做出了令人惊讶的解释。我们的潜意识似乎已非常混乱无序。
调查人员想要了解的情况,当然是我们的行为动机,其目的是为了他们的自身利益,
更有效地操纵我们的习惯和选择。于是,他们便着手调查下列情况:为什么我们怕去银行;
为什么我们喜欢宽敞的大型轿车;为什么我们非要买房不可;为什么男人抽雪茄;为什么
车一停在加油站就表明我们要买某种汽油;为什么家庭妇女逛超市如梦游般恍惚不定;为
什么男人本来是冲着折蓬式轿车才到汽车展示厅的,结果却买了一辆普通型轿车;为什么
年轻人喜欢吃嘎嘣干脆的玉米片。
然而,随着我们对目前仍在进行的调查活动和操纵行为的一些极端做法的深入了解,
便会发现,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已不再像詹姆斯∙瑟伯所描写的那样温馨,而是像乔治∙奥维
尔所描写的“老大”世界那样令人不寒而栗。
譬如,这些调查人员确信,他们可以有计划、有步骤地试探出我们隐藏在内心深处的
优柔寡断的弱点,以便能够更有效地影响我们的行为。在美国最大的广告公司之一里供职
的一些心理学家,目前正在对人们进行抽样调查,他们试图发现如何识别下列类型的人,
并向他们发送信息:极度忧虑型人,身体意识较强型人,怀有敌意型人,被动型人等。芝
加哥的一家广告代理机构,一直在研究家庭妇女的月经周期,以及由此所引发的心理变化
情况,以便从中发现更为行之有效的方法,向她们销售某类食品。
从表面上看,在对消费者进行调查和操纵的过程中,没有任何事物是不受影响或神圣
不可触犯的。芝加哥的这家广告代理机构还运用精神分析法,对小女孩们进行了调查研究。
就如何更有效地管理教区的全体教徒这个问题,公共关系专家们为教士们出谋划策。在某
36
些情况下,这些说客,如在佛罗里达州的一个大型的“未来社区”里,为我们选择朋友。
房产商卖房时,还提供了朋友连同亚麻织品,所有的设施和配套服务齐全,十分诱人。
更有甚者,新说客不仅在经商之道中大显身手,而且还涉足政治、企业关系。某政党
的全国主席曾把他的经商之道运用于1956年的选举活动,并把他的候选人员称为待售产
品。受过专门训练的一些局外专家,目前正在对许多工业公司的管理人员进行心理分析,
并为他们规划未来蓝图。此外,加州的一所商学院向雇主们吹嘘说:他们培养的毕业生社
交能力强,用一本让人赞赏的商业杂志里的一句话说就是,个个都是“按雇主要求培养的
人”。从顾主的立场看,这些毕业生保证会有正确的工作态度。
在许多情况下,这些说客极力想达到的目的,可用他们的一位领导人的讲话很好地加
以概括。这位现任美国公共关系协会会长的领导人在对会员的一次讲话中曾经说过:“我们
需要对付的玩意就是人们的思维模式”。这些职业说客在试图改变我们思维模式的时候,常
常得到一些德高望重的社会学家的直接帮助和指导。例如,哥仑比亚大学的几位社会学教
授,参加了在该校召开的、由几十位纽约公共关系专家出席的研讨会。在这次研讨会上,
一位教授在黑板上用图表向这些操纵者精确地演示了最有可能获得成功的几种精神操纵
法。
所有这一切调查活动和操纵行为都具有其建设性和趣味性的一面,但同时,我想公正
地说,又不免有严重的反人道主义之嫌。其中多数似乎代表了人类在实现理性和主宰自己
命运的长期斗争中的退步而非进步。实际上,随着说客力量的不断壮大,美国的生活方式
似乎正在面临新的变化。
在报刊杂志、电影界和广播电视的形象化的描述中,典型的美国公民通常是极其精明
的人。他们被戏剧般地刻画成考虑周到的选民、吃苦耐劳的个人主义者、(更有甚者,)谨
慎从事、头脑清醒的美国奇妙商品的消费者。归根结底,他们是二十世纪进步和启蒙思想
孕育的花蕊。
我们多数人根据这一形象对号入座,当然,有些人这样做合情合理。然而,展现这些
光辉形象的男男女女,尤其是那些职业说客们,通常却别有用心。这些说客经常和善地把
自己说成是“象征符号操纵者”,他们在内务备忘录、商业期刊和行业语录不起眼之地让我
们亮相的做法,虽更为有趣,却远不值得去恭维。他们通常把我们看作是由想入非非、意
乱情迷、内疚情结、非理智的情感等等所组成的集合体。我们对形象的崇拜,冲动成性、
欲罢不能。我们表面上无动于衷的古怪行为,使他们大伤脑筋,然而,我们越来越温顺地
响应他们用象征符号操纵驱使我们行动,这又让他们欢天喜地。他们已为这一的观点找到
了颇有说服力的证据,以鼓励他们大规模地使用深度分析法,千方百计地影响我们的行为。
象征符号操纵者及其导师们拜在精神病学家和社会科学家(尤其是心理学家和社会学
家)的门下,已具备了一种深度分析我们的眼光。而那些精神病学家和社会科学家们,则
始终以“有实际经验的”顾问身份出租自己,或者,他们早已在筹建自己的研究机构。过
去,这些科学家的工作只限于对躁狂抑郁症患者分类,对号入座,他们也曾研究过所罗门
岛居民的手工艺品和交配习性。然而如今,这些训练有素、技艺精湛、各有千秋的新型专
家常常自喻为“动机分析专家”或“动机研究专家”。芝加哥的一所研究机构以心理分析为
目的,为商人们从事研究工作。所长刘易斯∙柴斯金在总结他目前的工作情况时,直言不讳
地说道:
动机研究是一项旨在了解是什么东西激励人们做出选择的研究。它运用特定的方法,深入到人脑的
无意识或潜意识状态。这是因为,每个人的偏好通常是由一些他自己觉察不到的因素所决定的……实际
上,消费者购物时通常有一股难以克制的冲动情绪,他们无意识地对某些形象和图案做出反映,因为在
潜意识中,他们把这些形象和图案与某种产品联系在一起。
柴斯金的委托人中有许多美国重要的消费产品生产商。
这些行为动机分析专家联合起那些象征符号操纵者,更加深入分析研究以兜售他们的
37
理念和产品。譬如,他们正在了解如何向我们提供比实际所售物品更多的东西。密尔沃基
市的一位广告商在写给同僚的公开信中评论说,女人宁愿花两元五十美分买护肤霜,也不
肯花二十五美分买一块肥皂。这是为什么?他解释说,肥皂只能让他们干净,而护肤霜会
使他们美丽动人。(肥皂除清洁作用外,已开始承诺具有美容之功效。)这位广告商说:“这
些女人买的是一种承诺”。他还说:“化妆品生产商出售的不是羊毛脂,而是希望……。我
们买的不再是橙子,我们买的是活力;我们买的不仅是一辆汽车,我们买的是名气。”
在此文中,我只所以多次提到经商之人而并非其它类型的说客,是因为他们随时处于危险
之中的资金比别人多出数亿美元,所以才不断倾注更多的心血,探索这种深度分析法。然
而,其他的类型的说客—包括公关人员、筹措资金者、政客以及企业人事专家等—正
在迅速跨入这一行业。还有其他人员,只要有东西需要促销,大概也会紧随其后。
补充阅读
新的(依旧是隐形的)说客
万斯∙帕卡德
人们不断向我询问那些隐形说客如今的动向。于是,连月来,我再度登门拜访了那些
游说专家。我发现那些人口学家和动机研究人员仍然和我们寸步不离。不过,如今的广告
人也开始听取其他各类行为研究专家的意见了。这与20年前相比也许已不足为奇,但却更
加荒诞。
广告人想准确无误地预测我们消费者对其广告行为有何反应。几年前,他们了解到,
我们在谈论广告或产品时,可能会言不由衷地客套一番。于是,他们越来越求助于我们的
身体,从中寻找了解我们真实感受的线索。
拿眼睛来说,有一种电脑化的仪器可以跟踪眼睛审视印刷广告时的移动情况。它可以
发现广告中最有“定眼作用”的内容。为了了解人们对普通广告或商业广告的总体反映,
有些广告人一直在试用一种瞳孔测量仪,这种仪器可以测量瞳孔在受到刺激时的状况。
人的兴趣被激发以后瞳孔就会扩张,虽然这种说法可能会导致错误的结论。有位经销
速冻薯条的商人,在看到关于人们看薯条电视广告时瞳孔放大的报道之后,十分高兴。然
而,进一歩的分析表明,造成瞳孔放大的并不是薯条,而是广告中嘶嘶作响的牛排。而且,
观众是否喜欢某条广告,用瞳孔测量仪是测不出来的(因为令人讨厌的广告同样会引起我
们的注意力。)。这就使得一些使用该仪器的人极为不满。尽管如此,仍然有人在继续使用,
因为他们认为这种东西多少起点作用。引起注意很重要,否则那些广告人不免要白白浪费
钱财。
有些仪器可以对音高进行分析。首先这种仪器录下我们正常说话的声音,然后再录下我们
评论某则广告或某种产品时的腔调。电脑会显示我们只是说说而已,还是言不由衷地客套
一番,还是明确表态。
在对两则有儿童参拍的商业广告进行检测时,其他孩子的评论似乎表明他们对这两则
广告同样喜欢。然而,这种检测仪的检测结果却是,孩子们对其中一条广告只是感兴趣而
已,而另一条广告所蕴涵的情感冲击力他们却很难说得清楚。
收视情况观测室用来了解街上行人对商业广告和电视节目的看法。观众们通过按动按
钮来表明他们的对广告的兴致或厌倦程度。
判断广告对消费者的冲击作用的一种方法,是用电极测量脑电波。如果一个人的确对
某个东西感兴趣,其大脑就会发射高速波;如果他处于一种被动放松的状态,其大脑就
会发射低速波。有一家航空公司曾运用脑波测量法挑选其广告代言人。电视联播公司在
拍摄需要赞助商的样片时,也曾运用此法挑选演员和特别摄制场地。
广告人为了促使我们行动起来,还精雕细刻其广告词。有些人甚至求助于心理语言学
38
(即研究语言的深层含义)和一门叫做消费心态切分法的专门知识。
几年前,高露洁公司急于推出一种新型香皂。据推测,对大多数人来说,去污的承诺如今
已不是购买香皂时最令人信服的理由。于是,香皂生产厂家向消费者所承诺的已不仅是去
污力,而且还有两个非常具有吸引力的功效——或增添魅力(改善肤色)、或去除异味(芳
香馥郁)。
高露洁公司借助于消费心态切分法,以便能在以“除臭”为目的的香皂行业拥有一席
之地。切分法专家们发现有这样一种心态的人:志向远大、个性坚强、信心十足、生活积
极。他们把这些人叫做“独立自主派”,其中大部分是一些爱洗凉水澡的男人。
这些人除了爱干净之外,更需要有一种青春焕发之感。那么,什么东西能使人产生青
春焕发之感呢?高露洁公司的研究人员想到了春天,想到了绿茵,由此又想到了爱尔兰,
这个国家的广告形象就是一片清凉、云雾缭绕、苍翠微微的户外景象。
于是,高露洁公司聘请了一位略带爱尔兰口音、健壮、信心十足的男人,作为其形象
代言人。他们设计了一种带有绿色和白色条纹的香皂,包装材料的图案设计采用生机勃勃
的绿色,并以黑色作为底色(这种黑色是经过心理调查以后才采用的)。他们把这种香皂称
赞为“爱尔兰之春”——目前这种香皂在香皂行业已获得巨大的成功。
广告人长期以来一直苦于在一则只有15秒钟或半分钟的广告中没法播太多的广告词,
于是他们便开始试验速播之法。通常,当播放录音的速度高于正常速度时,听到的声音就
好像唐老鸭在嘎嘎叫。不过,心理学家和电子专家共同研制了一种智能化的时间压缩机。
用这种机器放音,即使速度加快40%,声音听起来仍然语速正常。研究还表明,快于正常
语速的广告词其实更受听众青睐,也更容易被记住。
与此同时,全球最大广告机构之一的J·沃特汤森广告公司的技术员们预测,在不久的
将来,许多集广告词、商标和其它画面为一体的电视广告信息将以三秒钟速闪的形式发送
给我们,这些信息几乎都会冲击观众的潜意识。
这种速闪法广告的目的是让我们在潜意识状态下接受信息。这种信息可以是一个小得
让我们无法听清楚的声音,也可以是一个一闪而过让我们难以觉察的画面,也可以是一个
不断出现的模糊不清的电影画面,甚至还可以是一张上面嵌有“性爱”字样的宣传画。
利用人的潜意识观众的广告,现在已禁止播放。但在商店、电影院和展销厅,这
类广告却到处可见。许多百货商场为了减少盗窃行为也采取这种作法。类似“我是老实人,
东西我不偷”之类的宣传标语伴随着背景音乐不停地重复。据“东岸”一家零售连锁店报
道,该店自采用这种作法以来,九个月内盗窃案下降了三分之一。
广告人一直热衷于对形象和标识的宣传。在一次调研活动中,他们曾装模作样地征求
200名妇女对家具颜色设计的看法。为了感谢这些妇女的参与,他们送给每个妇女两瓶润
肤露,让她们带回家试用。如果下次她们再来参加献计献策活动,每人还可以得到更多的
自己喜欢的那种润肤露。
两瓶润肤露样品上,都标有“优质润肤露”的字样。其中一瓶润肤露的瓶盖儿上是双
三角形图案,另一瓶是双环图案。这两个瓶子里装的其实是同一种润肤露,然而80%的妇
女都选择瓶盖儿上印有双环图案的那种润肤露。他们更喜欢这种浓度的润肤露,认为这种
浓度用起来更方便,而且质量一定更好。看来,这都是因为妇女偏爱的是环形图案,而非
三角形图案。
对性爱的宣传,已成为媒体的一种通行做法。有趣的是,一项调查报告表明,现在的
女性对广告中的裸体形象比男性更好奇。这大概就是广告人近来变换花样的原因所在。1980
年,一次“骄骑牌”男式内衣的促销活动,把目标对准女性,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其原因
基于调查结果,即女性经常为自己的伴侣购买衣物。
这次广告活动中的明星是,巴尔的摩市奥瑞力斯棒球队英俊的投手吉姆·帕莫。广告中
的他,除了穿着一条“骄骑牌”紧身内裤之外,身体其它部位全部裸露。销售额剧增——
39
多如帕莫收到其女性球迷的信件。
如今的情况,正如我首次报道广告游说术时的情况一样,广告人对我们内心深处的需
求仍然十分清楚。二十年来,人们有一种日益强烈的需求——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
—这也许是由于家庭漂泊不定,悲欢离合所造成的吧。
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利用人们的这种需要,增设了更多的长途电话业务。以往,人们打
长途电话往往与意外事故、家人去世以及其它紧急情况有关。美国电话电报公司想让人们
打长途电话成为一种无需安排,想打就打的趣事。于是,各种各样充满友好气氛的场合里,
播放着银铃般的广告词——快拨号,快拨号,给她打电话。
有一位捆草机制造商,想方设法向更多的农民推销他的机器。心理学家厄内斯特·迪切
尔是一个精于游说术的老手,他根据这样一个原理,即随即奖励比滞后奖励更易于产生成
就感,想出了一个推销的计策——凡购买此机者,其干草两月以后将被收购。
迪切尔建议在捆草机上安装后视镜和振铃装置。每当农民开着机器在草地穿行的时候,
可以通过后视镜看到,干草随即被捆好。草捆一落地,就可以听到铃声。这样一来,农民
在视觉和听觉方面可以瞬间得到尽情的享受。农民们喜欢,这位制造商也喜欢。就这样,
卖机器的钱开始哗啦啦地进入他的收款机。
第二部分练习参考答案
Unit1CopingwiththeCompliment
lary
A.
rmind
ed
t
dout
B
e
ng
C.
1.A6.C
2.C7.D
3.C8.A
4.B9.C
5.A10A
40
ed
ing
ation
A.
我想了片刻,觉得世界上讲西班牙语的人最善于辞令,也许可以从他们身上学到点什
么。你对他们中的一个人赞叹说,“我从来没见过这么漂亮的房子”,他马上答道,“您大驾
光临,更使蓬荜生辉。”让你站在那儿,一脸尴尬。要想回敬他们是没有用的——不管说什
么,最后他们总会占上风。
有一点很清楚:在所有得体的社交场合,最根本的就是保持镇定。伊利莎·法勒写过
一本美国最早的有关礼仪方面的书。她在书中讲述了一个故事,阐明保持镇定的重要性。
那是在新英格兰举行的一次高雅的宴会上,主人切鹅时,鹅不慎脱手,滑出了盘子,落在
一位贵妇人的衣裙上。要是我遇到这种情况,我会感到极为窘迫,恨不得悄悄地找根绳子
去上吊。可是,这位主人却泰然自若。他极为平静而庄重地说,“夫人,您把那鹅给我,我
将感激不尽。”要是我们的行为举止都能保持这种风度,摆脱局促不安,那我们的社交生活
就会有趣得多。
如果我们牢记下面这一点,我们就会显得更加镇定自如:每当有人恭维你时,他可能只
是想和你说说话。唯一明智的回答就是由八个小小的字母构成两个简洁的小词:Thank
you!
B.
Animportantstepinbecominganeffectiveflattereristounderstandwhyflatteryhelpsyou
tcauofthepowerofflatterygetsatabasic
principleofhumanbehavior:Peoplecravebeingappreciated.,Thevastmajorityofpeopleareof
nculturesthedesireforgrouprecognitionis
heless,theneedfor
recognitionisprent.
Manypeopleholdthatthejoyofworkitlfismoreimportantthanexternalrecognition,
ofworkmaybeapowerfulmotivator,buteventhowhogetthe
biggestjoyfromtheirwork—suchasscientists,artists,andphotographers—craveflatteryand
itheywouldn’tcompeteforNobelPrizesorentertheirworkinimportant
exhibitions.
Anothergh
somearticlesandbookshavebeenwrittenandpreachedzealouslyaboutflattery,mostpeople
oplehardlyeverreceivecomplimentither
onthejoborathome,thusintensifyingtheirdemandforflattery.
AdditionalWork
tudies
(soft)
(fine)
(clear)ate
(stubborn)
41
laryExpansion
1.C6.B
2.B7.A
3.D8.A
4.A9.B
5.C10.C
Unit2AnImageoraMirage
lary
A.
ento
s
t
B.
d
C.
1.D2.C3.B4.A5.A
6.C7.C8.B9.D10.B
t
lf
ered
ation
A.
从更大的范围上讲,选民们往往仅因为某个政客的外表整洁清秀而对他做出有利的反
应。他的对手则因为没有生就一副令人信任的外表而常常遭到否定的评价。这种判断是错
误的,其后果可能是灾难性的。就算许多选民投一位候选人的票完全是出于政治原因,但
本不该当选的人,如果他有整洁清秀的形象,就会使他在势均力敌的选举中占有优势。
我们常常根据一个人的表达能力而做出轻率的判断。再回到政治这一话题上来,许多
选民仅仅根据候选人公开演讲的方式就对他的能力做出判断。然而,一个候选人可能非常
善于演说,但并不一定能胜任他所竞选的职位。我认识许多才能杰出的人物,他们只是没
有培养自己在公开场合演讲的能力,但在与别人一对一的交流中却表现极为出色。这种能
42
充分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固然十分重要,但我们对于那些让人感觉善于辞令的人,往往
产生错误的印象,因为很多情况下这种优点仅仅只是“表面现象”。不难想象,一位外表整
洁清秀、讲话娓娓动听的政治家会轻而易举地战胜一位不事张扬但更为合格的对手。他之
所以取胜仅仅是因为他的形象令人信服。
B.
Ifyouwantawinningimagewithothers,
individualwhoha
maybeabletofoolsomepeopleforawhile,buthispoorlf-imagewilleventuallymakeit
houttheages,greatphilosophershave
stated,“Youarewhatyouthinkyouare.”Itisimperativeforyoutohavegoodimageofyourlf
ifyouwanttocreatethesameimpressioninothers.
Nomatterwhoyouare,
lliveonlyonelife,andinordertoenjoyit,youmusthavea
ecanallchoohowwewanttothinkourlves,weshouldtryto
havepositive,ownattempttobuildawinningimageyoumustbegin
withthelf—otherwi,theimageyoustriveforwillbesupportedbynothingbutasand
foundation.
Anyathletewilltellyouthatyoumustknowyou’,this
kindofmessagewillsoundlikedouble-talk,ghyoucan
applythissamemessagetoanythinginlife,Iwilluathleticsasthebasisforillustratingmy
thoughtsaboutlf-imagesbecausportsinvolvephysicalexertionbywhichdesiredresultscan
beachieved.
Additionalwork
tudies
elawintoyourownhands
coalsoffireonhishead
guts
fleshcreep
hismind
urfingers
heartout
mybrains
neck
traightface
laryExpansion
1.C2.A3.B4.A5.C6.D7.A8.B9.C10.B
Unit3George’sBrother
lary
A.
efor
y
yourprence
ing
43
handsof
B.
dly
ted
ment
C.
1.B2.A3.C4.B5.A6.D7.D8.C9.D10.B
cal
tured
t
ation
A.
我认为家家户户都有败类。二十年来汤姆一直是个令家人头疼的家伙。他的人生起步
颇为体面:开始做生意,后来结婚而且有两个孩子。拉姆齐一家人非常受人尊敬,完全有
理由相信汤姆会有一个成功而风光的人生。但有一天,事先没有任何征兆,他声称自己讨
厌工作,而且也不适合婚姻生活。他要享受人生。他不听任何人的规劝,就离开了妻子,
离开了办公室。他有点钱,在欧洲不同国家的首都快快活活地过了两年。有关他的种种行
为的传闻不时传到了亲戚的耳朵里,他们都深感震惊。毫无疑问,他生活得很开心。亲戚
们无可奈何地摇着头说,等他把钱花完了看他怎么办。他们很快发现:他靠借债过日子。
他富有魅力,而且厚颜无耻。他向我借钱时,我从未遇到过比他更难以拒绝的人。他从朋
友那里获得稳定的收入,而且特别善于交友。他经常说把钱花在生活必需品上毫无意义,
而有趣的花钱方式是用它来享受奢华。为此他依赖哥哥乔治来满足他的享受,但他的魅力
在乔治身上没有白费。乔治是一个一本正经的人,对汤姆的花言巧语丝毫没有察觉,同时
他也是个正派的人,有一两次轻信了汤姆要改过自新的诺言,给了他一笔数目可观的钱让
他重新开始生活。汤姆用这笔钱买了一辆汽车和一些漂亮的珠宝饰物。但当事实使乔治明
白他的弟弟决不会安定下来,因而不想再管他时,汤姆开始敲诈乔治,良心上丝毫没有感
到不安。当一位受人尊重的律师发现自己的弟弟在自己喜爱的餐馆的柜台后面调制鸡尾酒,
或看见他坐在出租马车的驭座上等候在自己常去的俱乐部外面时,终究感到有点不光彩。
汤姆说,做餐馆酒吧服务员或赶出租马车完全是个体面的职业,但如果乔治愿意给他几百
英镑的话,他不会介意为了家族的荣誉放弃这种职业。乔治如数照付了。
B.
ceptthecircumstancesamid
elike
streetcarsrunningcontentedlyontheirrailsanddespiBuickthatflowsfreelythroughthetraffic
ctthem;theyaregoodcitizens,good
husbands,andgoodfathers;cinatedbythesomeother
men,fewinnumber,
maybethatwehavenosuchthingasfreewill,
cross-roaditdoesemtousthatwemightgoeithertotherightortheleftand,thechoiceonce
made,itisdifficulttoethatthewholecouroftheworld’shistoryobligedustotakethe
44
turninginourlifewedid.
Additionalwork
tudies
onthewine
apes
outthebush
inhisflesh
heirwildoats
eafoutofmybook
gupthewrongtree
dthebeans
ruit
tstrawthatbrokethecamel’sback
laryExpansion
1.D2.C3.A4.D5.A
6.C7.B8.C9.B10.B
Unit4ActingtoEndaLifeIsSometimesJustified
lary
A.
eded
t…with
y
d
B.
ged
ed
ated
sion
C.
1.A2.B3.D4.C5.C6.B7.C8.A9.D10.D
t
ened
ation
A
我从未实施过主动安乐死。在我国,这种行为被认为是谋杀,医生将会被判死刑。但
我坚信,在临床医学实践中,主动安乐死应有一个明确的地位。我还坚信,我们不应惧怕
45
谈论安乐死在临床医学中的地位和探讨对患绝症的病人实施主动安乐死的可能性。
我不能接受所谓医生没有权利结束生命的简单说法,而且,我认为最大的困难就是如
何定义生命。我自己将其定义为活着的乐趣。如果病人活着却无快乐,亦无康复希望,他
在头脑清醒,神智健全的情况下提出安乐死,且其它条件如照料病人的人们的良好愿望得
到满足,以及所有法律手续均已办妥,伦理上就再也无任何理由禁止实施主动安乐死了。
事实上,我一直不能理解为什么有种人能够仁慈地结束一只遭受痛苦的动物的生命,却不
愿意将这一同样的特权给予自己的同类。也许是因为我们所有人的心里都潜伏着一种内疚
感。还有怎样的内疚感能比造成他人死亡的责任感更让人难以承受吗?
B.
Controversysurroundingthemoralityofeuthanasiahasbeenheightenedinrecentyearsbecau
ofadvancesinmedicaltechnologythatmakesitpossibleforhumanbeingstobekeptalive
almostindefinitely,’slifespanlengthens,moreandmore
peoplewillreachahighagewhenillnessanddisabilitycreatethepossibilityforeuthanasia.
Ifapatient’sconditionsaredeteriorating,makinghimunabletomakearationalchoice,decisions
toprolongorterminatelifemustbelefttohisfamily,doctors,ortunatelythe
definitionof“life”nmaybedeclared“braindead”whilehisvitalorgans
thinkthatlifeissacred,nomatterhowverelydisabledthepatientmaybe,nobodycanmakea
hersinsistthatdeathmaybe
asiathusbecomesanactofcharity.
Additionalwork
tudies
onthehorizon
gtillthecloudsrolledby
rrainsbutitpours
heice
…bystorm
herainbow
ewindoutofmysails
chwaythewindisblowing
utoftheblue
isthunder
laryExpansion
1.D2.C3.B4.D5.B
6.A7.C8.B9.D10.A
Unit5TheBusinessWorldasaHuntingGround
lary
A
46
ying
t
atch
gtime
B
arent
ge
C
1.D2.C3.B4.A5.A
6.A7.B8.C9.D10.B
ing
ation
A.
工作对于男人来说,生死攸关。通常说来,他踏入社会的最初几年具有决定意义。任
何男人到了25岁,如果在事业上尚未取得成就,别人几乎都会认为他没有希望了。在这个
阶段,他的各种能力还正在发展之中,他与竞争对手的较量是一场殊死搏斗。在工作友情
的面具下,他时刻注视着某个同事可能会显示出优势的迹象,一旦出现这种迹象,他就会
焦虑不安。如果这个同事显示出软弱或优柔寡断的迹象,他会立刻加以利用。然而,男人
只不过是一台巨大工作机器上的一个小零件,他自己其实是处处在受剥削。他在驱使别人
的同时,更是在驱使自己。他的命令实际上来自上司,由他传达罢了。即使上司偶尔花点
时间夸奖他一番,也并非为了让他高兴。那只不过是鞭策他、激发他更加卖力而已。对于
从小养成自傲并受人尊敬的男人来说,每天上班都意味着要不断蒙受无休止的耻辱。明知
产品无用,他却显出饶有兴致;明知笑话无聊,他却忍笑不止;明明不是自己的见解,他
却要表述一番。他时刻不能忘记:稍有疏忽就意味着降职,稍有口误就会丢了饭碗。
然而女人,她们是这些较量的根本原因,而且较量就在她们的眼皮底下进行,她们却
袖手旁观。女人上班意味着调情、约会、挑逗和嬉闹,干点少量杂“活儿”只是做做样子
而已——工作通常无需她们负责。她知道自己不过是在打发时间,即使由于这样或那样
的原因,她不得不继续工作下去,但至少她已经做了多年的美梦。她站在一个安全的地方,
观看男人们角斗,时而为其中一位斗士喝彩,或是鼓励他或是奚落他。在为男人们冲咖啡、
拆邮件或者听他们打电话的时候,她不露声色地挑选自己的意中人。一旦发现了“如意郎
君”,她就欣然退出,将战场留给后来者。
B.
ThefirstrequirementfortheacquisitionofpowerbythePositiveWomanistounderstandthe
tlookonlife,yourfaith,yourbehavior,your
potentialforfulfillment,itive
Womanstartswiththeassumptionthatsheiscapableofdoingwhatevershewantsto(theworld
isheroyster).Sherejoicesinthecreativecapabilitywithherbodyandthepowerpotentialofher
erstandsthatmenandwomenaredifferent,andthatthoverydifferencesprovide
47
thekeytohersuccessasapersonandfulfillmentasawoman.
Thewomen’sliberationist,ontheotherhand,isimprisonedbyherownnegativeviewofherlfandofher
ewofwomenwasmostsuccinctlyexpresdinanadvertimentdesigned
bytheprincipalwomen’sliberationistorganization,theNationalOrganizationforWomen(NOW),andrunin
manymagazertiment
showedadarlingcurlyheadedgirlwiththecaption:“Thishealthy,born
female.”
Additionalwork
tudies
red-handed
roughyourfingers
inginherfather’sfootsteps
emusic
indtheears
mindon
incheek
eethinto
tabonetopickwith
inghairs
laryExpansion
1.B2.D3.A4.C5.A
6.D7.D8.C9.A10.A
Unit6BeautyNeverExtinguished
lary
A
ng
e
B
aceable
re/r
C
1.B2.D3.A4.C5.C
6.A7.B8.D9.C10.A
ng
ation
48
A.
如果上帝没有赋予你敏感,今天我们对艾滋病患者和艾滋病毒携带者所遭受的痛苦、
对无家可归者的困境、麻风病人的隔离之苦以及地雷随时可能造成的破坏将会一无所知。
黛安娜有一次向我解释说,正是她内心深处对痛苦的感受才使她有可能同那些被社会摒弃
的人们进行沟通交流。
这里我们还要谈到有关她的另一个事实。尽管她拥有地位、魅力和掌声,但黛安娜始终是
一个内心缺乏安全感的人,她有一种近乎孩子般的做好事的欲望,以期使自己从不配享有
这一切的强烈感觉中解脱出来,她的饮食紊乱症仅仅是其中的一个症状。
世人都感受到她性格中的这一面,人们不仅因为她的真诚而赞美她,更由于她的脆弱
而爱护她。
我最后一次是在伦敦看见黛安娜的,那天是7月1日,正好是她的生日。不出所料,
她没有同朋友们一起庆贺这一特殊的日子,而是作为嘉宾出席了一个特别的慈善捐赠晚会。
当然,那天她光彩照人。然而,我更珍惜我们在三月一起度过的日子。那时她到我在南非
的家来看望我和孩子们。令我自豪的是,除了让人拍到她同曼德拉总统会面时的照片外,
我们设法没让那些一直在场的狗仔队拍摄到她的一张照片——这件事对她来说十分重
要。
B.
ents’troubledmarriage
educatedatprivateschoolsinEngland
agementto
Charles,thePrincessofWales,alongtimefamilyfriend,wasannouncedinFebruary1984,and
boththemediaandthepublicimmediatelyfellinlovewithherbeauty,hergracefulbearingand
hercharminglyshymannerisms.
“PrincessDi”,withherchanginghairstyleandincreasinglyexpensiveclothes,rapidlyevolved
herspaidhugesumsforphotographsoftheprincess,and
aggressivephotographersfollowedhereverywhereandfloodedthemediawithphotosofher
privatelife.
Theprincesswasoftencriticizedasashallowpublicityeker,butsheudhercelebritytofocus
yvisitstohospitals,clinicsand
shelterswerecharacterizedbythewarmconcernDianashowedasshespenthoursplayingwith
sickchildren,holdingAIDSpatients’handsandlisteningtothesadstoriesoftheneedy.
Accustomedtoaformalandstuffyroyalfamily,theBritishpublicwasdelightedatDiana’sacts.
Additionalwork
tudies
ishoutofwater
atwithninelives
ipsthatpassinthenight
ogwithtwotails
adpenny
ullinachinashop
otknifethroughbutter
ldfire
earwithasorehead
amb
49
laryExpansion
1.B.2.D3.A4.B5.C
6.C7.B8.D9.A10.C
Unit7TheTryingTwenties
lary
A.
ngwith/ateon
theaudience’shackles
ched
B.
tive
ic
C.
1.C2.D3.B4.A5.B6.D7.A8.B9.A10.D
es
g
e
ers
ation
A.
令人烦恼的二十年岁使我们面临的问题是应如何在成人世界里立足。这时的我们精力
最为充沛,已不再需要家庭的呵护,也已度过了转型期的稚嫩,正急于寻求一种最适合自
己的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属于我们自己的生活方式。或者说,在寻求生活模式之际,
我们想尝试一下某种过渡性的方式,因为此刻我们不仅在努力证实自己在较大社会环境中
的能力,而且还强烈地意识到正在进行尝试。
对那些经济上能承受的人来说,读研究生是一种既稳妥又熟悉的方式。攻读学位已是
年轻人所熟谙的生活。它使得我们不必过早地投身于令人生畏的社会大竞技场上去证实自
己的能力。在二战前,很少美国人有这种深造的荣幸;在十六、十八或二十这样尚未成熟
的年纪他们就到达了人生的出发点,并且不论他们是否已作好准备,就必须采取行动。但
今天,常常是在四分之一世纪的时间过去之后,一个人才被指望或自我期盼去选定自己的
人生道路。或者所需时间更长。对一个冒险者而言,既然容许他去试验人生,延长求学的
时间,或是暂且搁置一下学业,那么临近三十岁才确定人生道路也毫不为奇了。
B.
Thetasksoftheagesbetween18to22aretolocateourlvesinapeergrouprole,axrole,an
anticipatedoccupation,ult,wegathertheimpetustoleave
homephysicallyandtheidentitytobeginleavinghomeemotionally.
Evenasonepartofusekstobeanindividual,anotherpartlongstorestorethesafetyand
eofthemostpopularmythsofthispassageis:wecan
plewhomarryduringthistime
oftenprolongfinancialandemotionaltiestothefamilyandrelativesthatimpedethemfrom
50
becominglf-sufficient.
Astormypassagethroughtheyearswillprobablyfacilitatethenormalprogressionoftheadult
oesn’thaveanidentitycrisisatthispoint,itwilleruptduringalatertransition,
whenthepenaltiesmaybehardertobear.
Additionalwork
tudies
ndwhite
abluemoon
tudy
hiscolorstothemast
ower
ea
ink
ntothepurple
e
ie
laryExpansion
1.D2.B3.C4.A5.C
6.B7.D8.C9.C10.A
Unit8WorkinanAlienatedSociety
lary
A
ctly
sh
B
/ended
C
1.B2.C3.A4.D5.D
6.C7.C8.A9.D10.C
ation
A.
在西方历史上,尤其是在十三、十四世纪,手工艺劳动达到了创造性劳动的顶峰。劳
动不仅是有意义的活动,还能带来极大的满足感。C·W·米尔清楚地解释了手工艺的特
征。“除了正在制作的产品和该产品的制作过程之外,劳动再无其它外在的动力。日常劳动
51
的细节是有意义的,因为在劳动者的心里这些细节并没有与产品分开。劳动者可以自由选
择自己的劳动方式,这样工匠便能从劳动中积累经验,在实践过程中培养技能。劳动与娱
乐,或劳动与文化密不可分。工匠谋生的方式决定了并且贯穿于他的整个生活。
随着中世纪结构的坍塌和现代生产方式的兴起,劳动的意义和作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
化,这在新教国家表现尤为突出。因为人对刚刚获得的自由感到不知所措,心里老是想着
如何以一种狂热的行为来消除自己的疑虑和恐惧。这种行为无论成功或者失败,都将决定
他是否能获救,他的灵魂是得救,还是迷失。劳动本身不再能给人带来满足感和快乐,而
是变成了一种任务和强迫性的活动。劳动致富的可能性越大,劳动就越会成为纯粹获得财
富和成功的手段。按麦克思·韦伯的话来说,在“内心深处追名逐利的苦行主义”的体系
中,劳动变成了主要的因素,也是解决人的孤独和封闭的一种办法。
B.
IfyouaretoinquireAmericanworkerswhethertheybelieveinthepoliciesoftheir
companiesforwhichtheyareworking,youwillfind,Ibelieve,thatonlyasmallminoritydo;the
rest,forthesakeofthelivelihood,prostitutetheirskillstopurposwhichtheybelievetobe
rkcannotbringanyrealsatisfaction,andinthecourofreconcilinghimlfto
thedoingofit,amanhastomakehimlfsocynicalthathecannolongerderivewhole-hearted
tcondemnmenwhoundertakeworkofthissort,
sincestarvationistooriousanalternative,butthinkthatwhereitispossibletodoworkthatis
satisfactorytoaman’sconstructiveimpulswithoutentirelystarving,hewillbewelladvid
fromthepointofviewofhisownhappinessifhechoositinpreferencetoworkmuchmore
tlf-respectgenuine
manwhoisashamedofhisworkcanhardlyachieve
lf-respect.
Additionalwork
tudies
dsoul
ndbutter
ndwater
orbycrook
buts
dends
dcons
downs
dfile
ndnail
laryExpansion
1.C2.B3.A4.C5.B
6.B7.C8.D9.A10.B
Unit9WhateverHappenedtoPrivacy?
lary
A.
s
ttwiceabout
52
sh
te
g
B.
h
ge
C.
1.B2.A3.C4.D5.C6.B7.A8.B9.C10.D
ation
A.
诚然,一个人的家园不再是他的城堡,或者即便是,护城河也是干涸的,城门也总是
高悬的。没有任何东西能够阻挡每日如潮水般涌来看似私人信件的非个人邮件、上门的推
销员以及陌生人打来的电话。电话一旦到了不替他人着想的人手里,便会成为致命的武器。
但如果一个人想采取措施保护自己,拒绝将自己的电话号码登记在电话簿上,他就得为此
付出代价。纽约电话公司的用户名册上有近50万不愿登记号码的顽固分子。这个数字表明,
人们依然渴望保护隐私,尽管对隐私的尊重已不复存在。几年前,该公司对未登记号码的
主顾感到很恼火,就在他们每月的帐单上增收额外的费用,希望籍此来胁迫他们回到登记
在册的好用户队伍中来。
现代建筑在破坏隐私方面也有一份责任。观景窗最初是由弗兰克·劳埃德·赖德设计
出来的,用以观赏大自然美景。现今数以百万计的美国人通过自家的观景窗观看别人家观
景窗内的情形以及繁忙的街景。承包商刚刚安装完观景窗,装潢人员就被雇来用昂贵的窗
帘将其遮挡起来,以防外界的窥视。即便如此,隐私仍然难以确保。在许多现代房屋中,
房间已被相互融为一体的“区域”所替代。这样一来,丈夫想在“阅读区”(以前的书房)
工作,数英尺之外的“娱乐区”(以前的活动室)的喧闹声,就会毫无遮挡地传到他的耳中。
B.
epersuasiveis
thethoughtthataperson’sprivacymaybebreachediftheinformationdisclodrvesaproven
fpresspracticespecifiesthevariousconditionsthatcouldcountas
involvingagenuinepublicinterestinpublication,suchasdetectingorexposingcrime,protecting
publichealth,gpublicofficialstobecorrupt,
grosslyinefficient,criminallynegligent,ordishonestiscertainlyinthepublic’sinterest,provided
tha,forexample,a
revealingthataministerisahighlypaidnon-executivedirectorofacompanywhichregularly
r,themajorityof
caswhereprivacyisbreachedtouchonmattersofxualmoralityanditisthatmuchharderto
ehowthepublicinterestisrvedbytheirdisclosure.
53
Additionalwork
tudies
rbackon
erfist
sbloodboil
heheelof
leoftheeye
rain
ce
ulderswith
theirtoes
ndofflesh
laryExpansion
1.A2.D3.B4.B5.B
6.A7.D8.D9.C10.C
Unit10TheHiddenPersuaders
lary
A.
ty
B.
s
ive
C.
1.B2.C3.A4.D5.A
6.D7.C8.B9.A10.B
ation
A
运用大众心理分析法指导游说活动,已成为产值达数百万美元产业的基础。职业说客
们在探索更有效的途径去兜售其商品的过程中——无论这些商品是产品、理念、态度、
候选人、还是心里状态,他们都紧紧抓住了这种方法。
54
这种影响我们行为的深度心理分析法,正在许多领域得到应用,而且还采用了各种各样巧
妙的手段。它正在被广泛地用来影响我们日常的消费行为。这种仍处于初级阶段的深度心
理分析法,如果说没有从根本性上改变、但也极大地影响了美国价值达数十亿美元产品的
销售。美国上百家最大的广告公司中,已有三分之二使自己的商业活动适应了这种方法,
他们采用的策略就是受到了营销人员称之为“动机分析”的启发。
与此同时,全国许多最主要的公共关系专家们,为了提高自己的技能,正在自我充电,
努力学习心理学和各种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以便能“精心设计”我们去赞同他们的建议。
筹集资金者为了从我们身上套取更多的钱财,也正求助于这种方法。大量的、越来越多的
工业企业(包括一些最大的公司),通过使用精神和心理分析方法,试图来筛选并塑造他们
的员工——尤其是行政管理人员的行为。最后,这种深度分析法,正在全国范围内被职
业政客们大量使用。他们不断向选民灌输自己的信条,并反复强化,其对待选民的做法,
越来越像巴普洛夫对待条件反射中的狗一样。
B.
Mostofthemodernsupermarkets,bythemid-fifties,werelaidoutinacarefullycalculated
storesthey
hebesttempters,apparently,are
thoitemsinglassjarswherethecontentscanbeen,orwherethefoodisactuallyoutinthe
open,ngfreepicklesandcubesofcheeontoothpickshasproved
anasupermarketoperatornationallyrecognizedforhis
advancedpsychologicaltechniquestoldmeheoncesoldahalftonofcheeinafewhours,just
bygettinganenormoushalf-tonwheelofcheeandinvitingcustomerstonibblesliversandcut
uldhavetheirchunkfreeiftheycouldguessitsweight
emassivenessofachee,hebelieves,wasapowerfulinfluencein
makingthesales,“Peopleliketoealotofmerchandi,”heexplained.“Whenthereareonly
threeorfourcansofanitemonashelf,theyjustdon’tmove.”Peopledon’twantthelastpackage.
AtestbyTheProgressiveGrocershowedthatcustomersbuy22percentmoreiftheshelvesare
etoconformity,items,isprofoundwithmanyofus.
Additionalwork
tudies
ountainoutofamolehill
ter
groundfromundermyfeet
ustintotheireyes
stwasclear
reekwithoutapaddle
airs
nthedevilandthedeepbluea
forthemoon
stoneunturned
laryExpansion
1.C2.A3.D4.A5.C
6.B7.C8.A9.B10.C
55
本文发布于:2022-12-29 21:00: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5536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