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吆喝》课文及教案
《吆喝》课文
一位二十年代在北京作寓公的英国诗人奥斯伯特.斯提维尔
写过一篇《北京的声与色》,把当时走街串巷的小贩用以招徕顾
客而做出的种种音响形容成街头管弦乐队,并还分别列举了哪是
管乐、弦乐和打击乐器。他特别喜欢听串街的理发师(“剃头的”)手
里那把钳形铁铉。用铁板从中间一抽,就会呲啦一声发出带点颤
巍的金属声响,认为很像西洋乐师们用的定音。此外,布贩子手
里的拨啷鼓和珠宝玉石收购商打的小鼓,也都给他以快感。当然
还有磨剪子磨刀的吹的长号。他惊奇的是,每一乐器,各代表一
种行当。而坐在家里的主妇一听,就准知道街上过的什么商贩。
最近北京人民广播电台还广播了阿隆·阿甫夏洛穆夫以北京胡同
音响为主题的交响诗,很有味道
囿于语言的隔阂,洋人只能欣赏器乐。其实,更值得一提的
是声乐部分__就是北京街头各种商贩的叫卖
听过相声《卖布头》或《改行》的,都不免会佩服当年那些
叫卖者的本事。得气力足,嗓子脆,口齿伶俐,咬字清楚,还要
会现编词儿,脑子快,能随机应变
我小时候,一年四季不论刮风下雨,胡同里从早到晚叫卖声
没个停
大清早过卖早点的:大米粥呀,油炸果(鬼)的。然后是卖青
菜和卖花儿的,讲究把挑子上的货品一样不漏地都唱出来,用一
副好嗓子招徕顾客。白天就更热闹了,就像把百货商店和修理行
业都拆开来,一样样地在你门前展销。到了夜晚的叫卖声也十分
精彩
“馄饨喂__开锅!”这是特别给开夜车的或赌家们备下的夜宵,
就像南方的汤圆。在北京,都说“剃头的挑子,一头热。”其实,
馄饨挑子也一样。一头儿是一串小抽屉,里头放着各种半制成的
原料:皮儿、馅儿和佐料儿,另一头是一口汤锅。火门一打,锅
里的水就沸腾起来。馄饨不但当面煮,还讲究现吃现包。讲究皮
要薄,馅儿要大
从吆喝来说,我更喜欢卖硬面饽饽的:声音厚实,词儿朴素,
就一声“硬面__饽饽”,光宣布卖的是什么,一点也不吹嘘什么
可夜晚过的,并不都是卖吃食的,还有唱话匣子的。大冷天,
背了一具沉甸甸的留声机和半箱唱片。唱的多半是京剧或大鼓。
我也听过一张不说不唱的叫“洋人哈哈笑”,一张片子从头笑到尾。
我心想,多累人啊!我最讨厌胜利公司那个商标了:一只狗蹲坐在
大喇叭前头,支棱着耳朵在听唱片。那简直是骂人
那时夜里还经常过敲小钹的盲人,大概那也属于打击乐吧。
“算灵卦!”我心想:“怎么不先替你自己算算!”还有过乞丐。至今我
还记得一个乞丐叫得多么凄厉动人。他几乎全部用颤音。先挑高
了嗓子喊“行好的__老爷__太(哎)太”,过好一会儿,(好像饿得接不
上气儿啦。)才接下去用低音喊:“有那剩饭__剩菜__赏我点儿吃
吧!”
四季叫卖的货色自然都不同。春天一到,卖大小金鱼儿的就
该出来了,我对卖蛤蟆骨朵儿(未成形的幼蛙)最有好感,一是我
买得起,花上一个制钱,就往碗里捞上十来只;二是玩够了还能吞
下去。我一直奇怪它们怎么没在我肚子里变成青蛙!一到夏天,西
瓜和碎冰制成的雪花酪就上市了。秋天该卖“树熟的秋海棠”了。
卖柿子的吆喝有简繁两种。简的只一声“喝了蜜的大柿子”。其实
满够了。可那时小贩都想卖弄一下嗓门儿,所以有的卖柿子的不
但词儿编得热闹,还卖弄一通唱腔。最起码也得像歌剧里那种半
说半唱的道白。一到冬天,“葫芦儿__刚蘸得”就出场了。那时,
北京比现下冷多了。我上学时鼻涕眼泪总冻成冰。只要兜里还有
个制钱,一听“烤白薯哇真热乎”,就非买上一块不可。一路上既
可以把那烫手的白薯揣在袖筒里取暖,到学校还可以拿出来大嚼
一通
叫卖实际上就是一种口头广告,所以也得变着法儿吸引顾客。
比如卖一种用秫秸秆制成的玩具,就吆喝:“小玩艺儿赛活的。”
有的吆喝告诉你制作的过程,如城厢里常卖的一种近似烧卖的吃
食,就介绍得十分全面:“蒸而又炸呀,油儿又白搭。面的包儿来,
西葫芦的馅儿啊,蒸而又炸。”也有简单些的,如“卤煮喂,炸豆
腐哟”。有的借甲物形容乙物,如“栗子味儿的白薯”或“萝卜赛过
梨”。“葫芦儿__冰塔儿”既简洁又生动,两个字就把葫芦(不管是山
楂、荸荠还是山药豆的)形容得晶莹可人。卖山里红(山楂)的靠戏
剧性来吸引人,“就剩两挂啦”。其实,他身上挂满了那用绳串起
的紫红色果子
有的小贩吆喝起来声音细而高,有的低而深沉。我怕听那种
忽高忽低的,也许由于小时人家告诉我卖荷叶糕的是“拍花子的”
拐卖儿童的,我特别害怕。他先尖声尖气地喊一声“一包糖来”,
然后放低至少八度,来一声“荷叶糕”。这么叫法的还有个卖荞麦
皮的。有一回他在我身后“哟”了一声,把我吓了个马趴。等我站
起身来,他才用深厚的男低音唱出“荞麦皮耶”
特别出色的是那种合辙押韵的吆喝。我在小说《邓山东》里
写的那个卖炸食的确有其人,至于他替学生挨打,那纯是我瞎编
的。有个卖萝卜的这么吆喝:“又不糠来又不辣,两捆萝卜一个
大。”“大”就是一个铜板。甚至有的乞丐也油嘴滑舌地编起快板:
“老太太(那个)真行好,给个饽饽吃不了。东屋里瞧(那么)西屋里
看,没有饽饽赏碗饭。”
现在北京城倒还剩一种吆喝,就是“冰棍儿__三分啦”。语气
间像是五分的减成三分了。其实就是三分一根儿。可见这种带戏
剧性的叫卖艺术并没失传。
《吆喝》教案
知识与能力:
1.学习作者用真正的北京口语(京白)介绍回荡在京城胡同小
巷中的叫卖声。
2.结合课文介绍的北京吆喝声,引导学生感受京城特色的民
风民俗。
过程与方法:以情景感受,重点研读,活动品味的方式进行
学习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体验中国地
方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点、难点
1.生动幽默的语言。
2.结构安排独特。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广告可以是我们现代人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几乎
每天都在接触广告,这一切都源于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那么在
信息技术不发达的的年代,广告的主要形式是怎样的呢?那就是
“口头广告”,通俗地说,就是―吆喝。那么吆喝到底是怎样的一
番韵味呢?
二、介绍作者
萧乾(1910-1999)蒙古族,原名萧炳乾,北京人,近代中国作
家、翻译家和记者。三十年代步入文坛,在1939年至1946年,
萧乾赴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做讲师,并兼任《大公报》驻英记
者。当时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萧乾以战地记者驰骋欧洲战场,
成为二战时期中国的欧洲战地记者。本文选自散文集北京城杂忆.
本书获中国首届散文奖.
三、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招徕铁铉囿于隔阂饽饽秫秸商贩吹嘘
吆喝小钹荸荠
2.解释下列词语。招徕:招揽。饽饽:馒头或其他面食,也
指用杂粮面制成的块状食物。秫秸:去掉穗的高粱秆。随机应变:
跟着情况的变化,掌握时机,灵活应付。合辙押韵:这里指押韵。
油嘴滑舌:形容说话油滑。囿于:局限于;拘泥于。隔阂:彼此情
意不通,思想有距离。吹嘘:夸大地或无中生有地说自己或别人
的优点;夸张地宣扬。吆喝:大声喊叫(多指叫卖东西、赶牲口、
呼唤等)。
四、走进吆喝,感知内容
1.默读课文,思考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并找出文中提到的
各种叫卖声,对吆喝声进行了哪些方面的介绍。
作者儿童时北京街头巷尾经常回荡着的商贩的吆喝声。
吆喝的主要内容、时间;吆喝的声调变化;吆喝的音韵节奏。
2本文写了很多吆喝声,却不显得散乱,你知道作者是按照
什么顺序把它们组织起来的?
(注意把握关键句和过渡句。)学生找的过渡句如下:
a、“囿于语言的隔阂,洋人只能欣赏器乐。其实,更值得一
提的是声乐部分――就是北京街头各种商贩的叫卖”。
b、“白天就更热闹了,就像把百货商店和修理行业都拆开来,
一样样地在你门前展销。到了夜晚的叫卖声也十分精彩”。
c可夜晚过的,并不都是买吃食。还有唱画匣子的。
d四季叫卖的货色自然都不同。
e叫卖实际就是一种口头广告。
教师归纳:从早到晚、一年四季的时间顺序
五、赏析吆喝,品味语言
你认为那些吆喝声好,好在哪里?
1.喝了蜜的大柿子
拟人,生动写出了柿子口味之甜。
2.葫芦儿――冰塔儿。
比喻,生动写出了葫芦儿的晶莹可爱。
3.小玩艺儿赛活的。
写出了小玩艺儿的逼真。
教师小结;吆喝词,真可谓手法多样,贴切生动,比喻、拟人、
夸张,写形、写色、写味儿。平实中透着儒雅,质朴又不失鲜活。
从这些“戏剧性”的艺术中,读者聆听到那些奇妙无比、特色鲜明
的“声乐艺术”,欣赏到富有京城特色的民俗风情。
六、领悟吆喝,体会感情。
1.吆喝人生活处境怎么样?从文中找出最能反映吆喝人生活
处境的语句。
从第四段、第十段可以看出,他们从早到晚,非常辛苦。
馄饨皮儿薄,馅儿要大。可以看出他们真诚实在、热情乐观。
2.在那此起彼伏的吆喝声中,飘荡着作者怎样的感情?
在学生找出体现作者感情的语句后分析作者的感情
作者在对老北京街头吆喝声的娓娓介绍中包含着深厚的喜
爱之情,也包含着对老北京民俗风情和对无忧的童年生活的美好
回忆,同时也对这些口头文化遗产的逐渐消失而感到惋惜。
七.讨论吆喝,深入拓展。
《吆喝》教学反思
学习萧乾《吆喝》一课,重点学习的是让学生准确把握文章
的结构,品味语言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理解“吆喝”的文化底蕴,
拓展延伸到对本土民俗威化的理解
1、我重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阅读的能力。课堂上我把时间
充分的留给学生去阅读、概括、去体会、去感悟品味,去探究,
尽管学生回答的问题不是完全正确的,但我认为只要有计划、有
目的的持之以恒地坚持去训练去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概括能
力会得以质的飞跃。
2、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这一节课围绕以上两个学习重点,
首先要求学生快速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学生结果各种各
样,但我觉得学生思考的过程就是他们的思路清晰的过程。然后
提醒学生找出语段之间的衔接过度语句和起概括作用的总起句,
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句子分别承转了哪些内容,然后让学生思考文
章的思路。最后师生共同梳理文章结构。学生的思考、概括、表
达的能力在于老师的培养,不能操之过急,必须循序渐进。
3、体味“吆喝”的魅力,我让学生先细细品味作者的描写,再
让学生从作者的描述中体会如果自己就是小贩大声吆喝出来,学
生尽兴发挥,场面热烈。在让他们展现收集本土吆喝。
4、通过作业设计把学生学习兴趣由课内引向课外,让学生
通过课外学习获取更多的知识。
由于充分调动了学生,为了课堂时间,在从艺术的高度品味
吆喝时,教师讲析太多,学生兴趣不高,完全没有达到我的预期
目标,还需加以改进,如利用课件播放一些带有唱腔的吆喝声让
学生品味吆喝的音韵美等。
本文发布于:2022-12-29 17:34:1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5446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