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复旦大学附属

更新时间:2022-12-29 17:23:45 阅读: 评论:0


2022年12月29日发(作者:geneva)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复旦大学附属中学课程体系建设方案

一、学校背景分析

(一)学校的资源与优势

复旦大学附属中学(简称复旦附中)创办于1950年,历经华东人民革命大学附设工农

速成中学、复旦大学附设工农速成中学(1953年)、劳动中学(1957年)、复旦大学预科

(1958年)等阶段,1962年定名为“复旦大学附属中学”。在上海市教委和复旦大学的双

重领导下,建校60年来始终秉承复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校训,素以“教风民

主严谨、学风踏实自主、学生基础厚实”闻名。学校长期坚持推行素质教育,在综合性大学

的学术文化熏陶滋养下,积极探索培养学生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的教育规律,创建有利于学

生自主全面发展的校园文化,取得了良好的成绩,积累了丰富经验。

在迈向教育现代化的背景下,复旦附中继续确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构筑全方位的育人

体系,培养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校的主人、国家的主人、时代的主人”的目标。

(二)学生现状

在上海的各高中学校同龄学生中,复旦附中学生在学习基础、学习愿望以及发展潜力等

诸方面都应该是最优秀的;从学生的学业水平和学科竞赛成绩,被海内外名校录取的人数和

比例,以及自主管理、规划未来的能力和意识上,都说明我们有进一步创设校本课程体系、

推进素质教育的学生基础。

但与现代教育追求的理想目标作纵向横向的比较,也会发现目前学生中存在着诸多的问

题,如思想上存在是非观念模糊、责任感缺失,素养上存在缺乏尊重、不善沟通与聆听、意

志力薄弱,学习上存在有厌学、盲目或纯功利地学等应试教育体制下的通病。

(三)教师队伍现状

复旦附中拥有一批敬业爱生、专业博学、教有特色的高水平教师。在123名现职教师中,

高级教师50余位,先后有13名教师获上海市特级教师荣誉称号,一批有影响的中青年教师

脱颖而出。近年来,学校教师在各类报刊上发表文章数千篇,主编或参编专著、教参数百册,

市级科研课题十多项。

教师队伍的特点是责任性强,知识面广,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论,善于启发学生,是复

旦附中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证。主要不足之处是:相当一段时期以来,专业意识与职业精神

局限于“升学教育”模式;参与课程改革的意识不强,课程执行力还跟不上全面实施素质教

育的需要;科研弱于教研;缺乏一个稳定的高水平的培养观念新、师德好、业务强的骨干教

师队伍的平台。

二、课程体系建设目标

复旦附中的课程改革目标是建立并完善能满足学生全面素质发展和创新人才培育所需

要的课程体系与教学机制。

要坚定地贯彻以德育为核心、促进学生全面成长的宗旨,营造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氛围。

除确保高质量地完成国家规定课程的教学任务,还要建立符合既定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及若

干相应的课程板块,使学生具备完整的现代知识结构和技能,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同时课程建设要体现复旦附中的特点,与大学课程相关联,突出体现高中阶段作为基础教育

与高等教育过度衔接期的培养需要,有利于学生将来顺利进入大学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自

主学习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关注教师的职业素养、个人修养与人格魅力的提升,将学校课程实施的过程与教师的专

业发展有机地整合起来。建设一支优秀的敬业爱生,为学生发展提供个性化指导,并且有课

程开发、课堂教学设计、教学评价能力的教师队伍。

三、课程结构与功能

(一)课程板块

设置人文与经典、语言与文化、社会与发展、数学与逻辑、科学与实验、技术与设计、

艺术与欣赏、体育与健康等八个领域的课程体系。

课程领

主题相关学科

1

人文与

经典

通过对人文经典的研读,懂得人之为人

的自我认知与表达,培养以观察、分析及批

判的方式,来探讨人类情感、道德和理智的

人文素养。

文学、历史

学、哲学、心理

学等

2

语言与

文化

通过语言的学习和实践,体验多元文化

及思想,提升文化素养,构筑连接世界多元

文化的桥梁。

语言学、外

国语、民俗学、

地理学等

3

社会与

发展

追寻人类文明进步的足迹,培养以经验

考察与批判分析的方式,来研究人类社会结

构与活动的社会科学素养。

政治学、社

会学、经济学等

4

数学与

逻辑

训练理性思维的方式与方法,通过抽象

化和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在研究数量、结

构、变化以及空间模型等概念的过程中,提

升数学素养。

数学、逻辑

学、信息学等

5

科学与

实验

获得解释及预测自然的能力,培养以观

察、实验和逻辑推理的方式,来寻找自然现

象来因及规律的科学素养。

物理学、化

学、生物学及自

然地理等

6

技术与

设计

通过动手实践来体验科学与人文、艺术

的结合。运用科学常识及技能,创造构想未

来发展的可能,探寻发现让生活更美好的途

径。

工程学、劳

动技术、信息学

及工艺美术等

7

艺术与

欣赏

探索感知“美”的根源与本质,培养对

富于美感、乐趣的艺术创造的感知和实践能

力,体验人类精神世界的真、善、美的丰富

与升华。

音乐、美术、

戏剧、建筑及手

工艺等

8

体育与

健康

强健体魄、磨砺意志、享受生命,通过

身体锻炼、技术训练、竞技比赛等方式,增

强团队协作精神,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养成

良好的生活习惯。

现代体育各

类运动项目及生

理、心理科学等

(二)课程架构

上述八个课程板块设计为四层阶梯递进的课程门类,按照不同类型功能覆盖每一名学生

的在校学习需要,以供每名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选择性学习。

A——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完成教学目标与基本课时的基础课程,体现国家对公民素

质的基本要求(即共同基础),着眼于促进学生基础学力与基本素养的高水平发展。

B——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主线,以主修、辅修为学习形式的拓展课程,着眼于公民素质

的发展性的要求,满足学生不同方向与不同层次的发展需要。

C——以综合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以课题组形式呈现的跨学科的研究课程。创造

环境条件,配合专业指导,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充分发展的机会,激励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

究和实践体验。

D——围绕体现共同核心价值的学习目标,在自主参与基础上,以主题活动等形式展开

的特选课程。不仅是学科知识的整合,更是德育渗透与泛化的体现;在充分思考与准备的前

提下通过实践活动实现教化培养的功能。

(三)课程目录

每一板块中的课程门类(上述ABCD四类)由价值相近的若干课程组成。每一课程门

类都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及功能定位;围绕某一特定内容,整合学生学习经验和相关知识能力

要求,构成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

每一具体课程的设计,要有清晰的目标表述,有明确、具体的实施要求、科学的内容设

计以及合理的课程评价计划。具体课程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反映学科内容的逻辑联系,并能

充分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知识能力、态度情感及价值观。每一具体课程都对教师教学行为

和学生学习方式提出要求与建议。

四、课程实施

严格执行国家对高中阶段三类课程总课时数的要求,力求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

究型课程三大课型之间融合、协调,实行总量控制下的分块指导,对于所有课程,要精心实

施,严格考核。

在将班级规模缩小到每班35人左右(增加班级数),不增加每位教师承担的基础型课

程的教学课时的基础上,严格按要求课时,高质量地完成基础型课程的教学。

要根据复旦附中学生的特点制定课程教学目标,有详尽的授课计划与教案,教学过程中

教学策略得当、教学手段丰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能激励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

究和实践体验,从思想、能力和价值观等诸方面引导学生,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素质

的提高。

各类课程实施的基本要求与标准(逐年提高、分期完成):

课程类别学科修学方式与要求安排学时

A(基础课

程)

语、数、英、

理、化、政、史、

地、生

全体学生必修26节/周(学期)

B(拓展课

程)

八大课程板

块:

人文、社会、

语言、数学、科学、

全体学生:

1、艺术、体育必

2、其它板块:主

1、艺术体育:4节/周(学

期)

2、其他板块:主修2

节/周(学期),辅修2-4节/

技术、艺术、体育修1门/学期、辅修1~2

门/学期

周(半学期)

C(研究课

程)

八大课程板块

部分学生:

1~2门/学年

2~4节/周

D(特选课

程)

主题活动等

部分学生:

1门/学年

1~2周/学年

说明:

1、为使全体学生能够最大限度的拓展学习领域,接触相关学科的知识与运用,拓展

课程分主修(学期课程,2节/周)、辅修(半学期课程,2节/周)两类;

2、在读学生每学期除统一的基础课程学习外,需选修拓展课程中的1门主修课+1~2

门辅修(或1门辅修+1门研究课程)。三年附中学习中需选择8~10门拓展课程(4门主修)、

1~2门研究课程、1门特选课程作为自己的高中学习计划;所选课程必须覆盖八大课程领域

(艺术、体育作为规定必选的课程领域,其学时固定)。

3、为满足高一高二两个年级近900人的学习需要,以每门课程平均容纳25人左右

计算,每学期开设拓展课程不应少于36门(必选的艺术、体育除外);其中主修课程不能

少于18门。

4、要求各课程板块每学期开设6~10门拓展课程(3~5门主修),2~4门研究课程,

1~2门特选课程(跨学科主题活动由年级组协调统筹),从而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五、课程评价

1、由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导协调教务处、教研组对课程的教学目标及大纲进行论证。

2、教务处通过学生座谈、组织听课等方式,对课程进行中期评价、并提出建议。

3、由教务处通过收集学生意见、教学成果、听课反馈等方式,对课程进行综合评价。

本文发布于:2022-12-29 17:23:4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5441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