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传说故事

更新时间:2022-12-29 17:12:56 阅读: 评论:0


2022年12月29日发(作者:伤仲永阅读答案)

中秋节的由来与传说故事

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

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

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在中秋

时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圆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

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一直到了唐代,这种祭月的

风俗更为人们重视,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

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个节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

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中秋节的传说是非常丰富的,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之

类的神话故事流传甚广。

中秋传说之一——嫦娥奔月

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

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

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

时起落,为民造福。

后羿所以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

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

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很多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

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不过,后

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

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见了,他想偷吃不死药自己成

仙。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

下来。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

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

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

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因为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

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

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

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

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不过他追三

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进三步,无论怎样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无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

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

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

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中秋传说之二——吴刚折桂

关于中秋节还有一个传说: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

茂,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一个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

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

远也不能被砍光。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

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

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使,以示惩处。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

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中秋传说之三——朱元璋与月饼起义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

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

起义。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

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

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

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

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

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

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

品。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篇二】中秋节的由来与传说故事

中秋节的来历:

中秋节起源于古代对月的崇拜,至今已历史悠久。“中秋”这个

词最早记载于《周礼》。因我国古时的历法,农历8月15日,正好是

一年的秋季,而且是八月中旬,故称为“中秋”。另外,在一年四季

中,每季分为“孟、仲、季”三部分,故秋季的第二个月名为“仲

秋”。直到唐朝的初年,中秋节才成了固定的节日。民间尚有“吴刚

伐桂、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

总之,根据史籍的记载,古代的帝王,多有祭月活动,日期定于

农历8月15日。因为此时正是三秋之半,故名为“中秋节”。汉辞网

认为,这就是中秋节的由来。

中秋节的习俗:

中秋节到了,各地都有自己的习俗。但中秋节的习俗共同之处不

外乎:祭月、赏月、观花灯、吃月饼。

除此之外,各地还有:民间拜月、月光马儿、兔儿爷、中秋宴俗、

舞火龙、燃宝塔灯、偷菜求郎、窃瓜祈子、中秋博饼、祭月烧香斗、

乞月照月爬月、走月亮走三桥等等。

中秋节习俗代代流传。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更让我们感受到了

中秋节文化的多样性。我们都有责任继承和发扬这种优秀传统,让亲

情永恒,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篇三】中秋节的由来与传说故事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传统中秋佳节。历法说农历八月十五

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称“中秋”。每逢八月十五人们仰望

夜空,看到较之其他月份的更圆、更皎洁的圆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

他乡的游子,也以此寄托自己的思乡之情。因而,中秋节又称“团圆

节”。

“中秋”最早记载于《周礼》,其意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直到唐

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里面记载有

“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

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自古关于中秋节的来源有两种说法。

中秋节的习俗

其一,与农业生产相关。“秋”字的含义是:“庄稼成熟曰秋。”

农历八月,各种农作物逐渐成熟,农民们为表达因丰收喜悦的心情,

便以八月十五这天作为节日实行庆祝。因为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

中,所以称“中秋节”。

其二,《礼记》有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

月亮,因而早在春秋时代,帝王有祭月、拜月的活动。后来达官贵人

和文人学士也相继效仿,逐步传到民间。形成举国欢庆的节日。

相传后羿射日成功,拯救了人民,获得王母娘娘所赐两颗仙丹。

如若服一颗就会长生不老,两颗就会即刻升仙。后羿大喜,想与自己

的爱妻——美丽善良的嫦娥——一同服用。

后羿把仙丹交给嫦娥,让她先珍藏起来,以择良辰吉日,沐浴更

衣再一同服用。不过此事,被后羿的手下蓬蒙所知,趁一日后羿不在

家,就持剑闯人女眷居所,逼嫦娥把仙丹拿出来,嫦娥自知自己不是

蓬蒙的对手,趁其不备,把仙丹全部吞人腹中。嫦娥吞下仙丹,身子

马上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空飞去。因为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

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神仙。

后羿回来不见爱妻,得知因果,伤心欲绝的他仰望夜空,呼唤爱

妻的名字。朦胧中他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

影酷似嫦娥。后羿思妻心切,便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

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

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

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并逐渐演

化出众多中秋节的习俗。

中秋节的习俗-赏月

我国自古就有中秋节赏月的习俗。《礼记》中记载有“秋暮夕

月”,夕月即祭拜月神。人们在大香案上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李

子、葡萄等时令水果,等月亮挂到半空时便开始祭拜。在唐代,中秋

赏月、玩月颇为盛行。

在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加盛行。《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

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京城所有的店家、酒楼在

这个天都要重新装饰门面,牌楼上扎绸挂彩,出售新鲜佳果和精制食

品,夜市热闹非凡,百姓们大多登上楼台。一些富户人家在自已的楼

台亭阁上赏月,并摆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团圆子女,共同赏月叙谈。

中秋节习俗-吃月饼

吃月饼是中秋节的习俗,中秋节秋高气爽,月亮最圆,全家团聚

——“人月共圆”。正是这种人们希望团聚的愿望,因而形成了中秋

节吃月饼的风俗。《帝京景物略》记载:“八月十五日,其饼必

圆……其有妇归宁者,时日必返夫家,乃团圆节也。”明人田汝成在

其《西湖游览志余》中则把中秋与月饼直接联系起来:“八月十五谓

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赠),取团圆之意。”月饼象征着团圆,

是中秋佳节必食之佳品。

中秋月饼是谁发明的?我国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

制。在民间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的风俗。月饼是古代中秋祭

拜月神的祭品。据史料记载,早在三千年前的殷周时代,江浙一带就

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太师饼”,此乃我国月饼的“祖宗”。汉代

张骞出使西域后,引进了芝麻、胡桃,为月饼的制作增加了辅料,这

时便出现了以胡(核)桃仁为馅的圆形饼,名叫“胡饼”。唐代,民

间已有从事生产的饼师,京城长安也开始出现糕饼铺。据传,有一年

中秋明月之夜,唐明皇和杨贵妃赏月吃胡饼时,唐明皇嫌“胡饼”的

名字不好听,杨贵妃仰望皎洁的明月,心潮澎湃,脱口而出:“月

饼。”从此,“月饼”的名称就逐渐流传开来。

北宋皇家中秋节喜欢吃一种“宫饼”,民间俗称为“小饼”、

“月团”。宋代诗人苏东坡诗:“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酥

是酥油,饴即饴糖),说明当时的月饼制作已经比较考究,味道甜脆,

香美可口。元代,民族矛盾空前激化。民间传说,元末朝廷为巩固统

治地位,不准民间私藏铁器,规定十家合用一把菜刀,高邮人张士诚

暗中串联,在月饼里夹着小字条,约定起义时间:“八月十五杀元兵,

家家户户齐动手。”派人四面秘密传递,以此蒙蔽了搜查的元军,起

义得以成功,后来终于把元朝*。

小小月饼也记录了古代人民反抗民族压迫斗争的光辉历程。明清

时代,中秋吃月饼在民间广为流传。清朝诗人杨光辅写道:“月饼饱

装桃肉馅,雪糕甜砌蔗糖霜。”可见,此时的月饼和现在已颇为相近

了。月饼花样翻新,品种增多,质量有很大提升。民国时期,广式月

饼最为有名。1927年出版的《民俗》周刊第32期载,中秋展出月饼

80余种,多为广式。极为名贵的有唐皇燕月、七星伴月、西施酥月。

月饼发展到今天,品种更加繁多,风味因地各异。已告别中秋节

日食品单一的功能,逐渐演变成四季皆可食用的美昧糕点。其中,京

式、苏式、广式、宁式、潮式等月饼广为各地的人们所喜爱。近年来,

媒体持续有披露,一些月饼生产厂家,专门制作了一批造型别致的

“超级月饼”、“天价月饼”,包装极为精致,标价几千元、上万元

不等。这哪是在品尝月饼,而是在吃“派头”,月饼本身所固有的文

化含义被歪曲、异化,变成一种畸形的消费形式,很不正常。

自古人们把月饼当做吉祥、团圆的象征。每逢中秋,皓月当空,

合家团聚,品饼赏月,尽享天伦之乐。

月饼又称胡饼、宫饼、小饼、月团、团圆饼,是古代中秋祭拜月

神的供品,流传下来就形成了中秋吃月饼的习俗。月饼传说起源于唐

初。唐高祖李渊与群臣欢度中秋节时,兴高采烈地手持吐番商人所献

的装饰华美的圆饼,指着天上明亮的圆月,高声笑道:“应将圆饼邀

蟾赊。”随即把圆饼分给群臣,同庆欢乐。

【篇四】中秋节的由来与传说故事

中秋之夜,一轮皎洁的月亮冉冉升起,晶莹夺目,温柔圆润,清

丽的月光如流如泻,神秘而浪漫,那是一个令人十分神往的银色世界。

正因为月亮给人以温柔圆润的外表,唐人李复言的《续玄怪录》记:

月宫有位老人,袋装红色丝线,查明人间姻缘,用丝线系住男女,从

而洞房花烛结姻缘。杭州西湖雷峰塔旁建有月下老人祠,后塔倒,祠

已毁,但“月下老人”这个媒人美称流传至今。难怪青年人都喜欢唱

这样的歌:

你的情也真,你的爱也深,月亮代表我的心。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以前照古人。”月亮,不但是爱情使者,

更是永恒宇宙的象征,它超越时空,跨越古今,阅尽人间春色:看到

了嫦娥奔月,看到了唐明皇游月宫,也看到了祖国各地中秋赏月的奇

风异俗。

关于中秋节的来历大致有三种:古代对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觅偶

的习俗、古代秋报拜土地神的遗俗。但无论源于何种,中秋节与月亮

的神话和传说一直广为流传。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中

秋节的传说更是耳熟能详。

中秋节传说-嫦娥奔月

我国对月亮的崇拜,集中体现在嫦娥奔月这个传说上。

早在战国末年成书的《归藏》上就载有:“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

之药服之,遂奔月为月精。”

西汉名籍《淮南子·览冥篇》日:嫦娥是后羿的妻子,后羿从西

王母处得到不死灵药,被嫦娥偷吃,就直奔月亮而去,但只身独往,

难免冷清。东汉科学家张衡(78—139)大概是为了惩罚嫦娥的私奔,

在其专著《灵宪》中说,超群绝世的嫦娥到了月亮就变成丑陋的蟾蜍

——癞蛤蟆,并被罚在月宫中捣药。

但是,蟾蜍的丑恶形象和美丽的月亮毕竟难以协调,在民间,人

们慢慢地为奔月的嫦娥恢复了原来的玉貌仙姿。六朝以后,嫦娥又变

成了美女,孤栖月宫,非常寂寞。

故而唐代诗人李商隐写诗感叹:“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

夜心。”从唐代开始将八月十五赏月改为祭月,盼嫦娥回归人间。为

使她在月宫不感寂寞,人们又逐渐创造了月中有白兔和桂树的故事,

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一书中进一步演绎出吴刚伐桂的神话。传说月

中桂树高500丈,玉帝令西河仙人吴刚伐桂,可桂树有特异功能,随

砍随合,所以,始终砍不倒这棵树。

到了宋代,中秋节习染成风,赏月、玩月更加热闹、普遍。南宋

吴自牧《梦粱录》载:“此夜天街买卖,直到五更,玩月游人,婆娑

于市,至晓不绝。”京师祭月,倾城人家子女登楼或在夜半之时焚香

拜月,“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蟾宫折桂,喻科场得意)……

女则愿貌似嫦娥,圆如皓月。”

嫦娥奔月的故事流传了两三千年,添枝加叶,越来越完整、完美,

它揭示了月宫之谜,包容着人类对月球的种种遐想,同时也反映古代

妇女追求自由解放和人格独立的强烈愿望。

【篇五】中秋节的由来与传说故事

中秋节传说-唐明皇游月宫

据《明皇杂录》、《龙城录》等书记载,开元六年(718),唐明

皇与申田师及道士鸿都中秋望月,天师作起法术,三人一起步上云霄,

漫游月宫。

当他飘飘然地游历到月宫前的时候,见月宫上方悬挂着一块巨幅

牌匾,上书“广寒清虚之府”六个大字。他好奇地走了进去,只见数

百名天上仙女,舞动着洁白如玉的长袖,伴着美妙的音乐,翩翩起舞。

唐明皇心中一惊,“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唐明皇素

来精通音律,听得旋律,默记心中。在他兴致高昂、情趣正浓之时,

不觉惺眼醒来,原来是一场美梦。但唐明皇一直难以从这场美梦中清

醒过来,后来他命令皇宫中的总管组织宫女,根据自己暗记的谱律节

拍,设计排练了一套模仿月宫仙女表演的《霓裳羽衣舞》,每到八月

十五中秋节,就要摆上供品,赏月祭月,同时观赏宫女表演的优美舞

曲。可见,唐代的《霓裳羽衣舞》,也是崇月的产物。

因为皇宫中每年八月十五都要表演这套舞曲,引得朝中文武百官

竞相效仿,后来又传至全国各地,促使每年八月十五中秋佳节这个风

气逐步盛行,并最终以节日的形式固定下来。

嫦娥奔月、唐明皇游月宫的传说故事,表现了古代人民重视月亮、

崇拜月亮、探索月亮的美好心情和愿望,限于当时的科学水平,不可

能真正登上月亮。1969年7月21日,美国“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

载着两名字航员经过100多小时飞行,着陆月球,实现了人类登上月

球的伟大理想。中国人民随着改革开放后国力的增强,科学的发展,

拟定了神州号飞船登陆月球的宏伟计划,能够预期,把嫦娥接回中国

大地的日子指日可待。

中秋节传说-吴刚伐桂

中秋节的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月亮上有一棵高五百丈的月桂树。

汉朝时有个叫吴刚的人,醉心于仙道而不专心学习,被贬到月亮里去

砍月桂,但月亮中的月桂随砍随合,砍伐不尽,因而后人得以见到吴

刚在月中无休无止砍伐月桂的形象。

中秋节传说-兔儿爷

因为玉兔捣药的神话在民间广泛流传,人们已确信玉兔的存有。

大约从明朝时起,北京一带便兴起了中秋祭月供兔儿爷的习俗。《燕

京岁时记》说:“每届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黄土抟成蟾免之像以售,

谓之兔儿爷”。兔儿爷多用胶泥由模子翻塑而成,大小各异,大的高

达三尺,小的仅有二三寸。兔儿爷经民间艺人的大胆创造,已经人格

化。它兔首人身,左手拿臼,右手执杵,背上插着纸笔和小旗。因为

受戏曲人物的启发,兔儿爷的形态千奇百怪,惟妙惟肖。有的似出征

武士,头戴金盔,身披战袍;有的像剃头郎,肩挑担子,手执太平鼓。

为其衬托,兔儿爷经常骑着狮子、老虎、梅花鹿等坐骑,偶尔也坐于

莲花宝座之上。兔儿爷形态各异深受百姓喜爱,中秋祭月之后,往往

成为孩童们爱不释手的玩物。

中秋传说——玉兔入月宫

传说很久以前,有一对修行千年的兔子,得道成了仙。它们有4

个可爱的女儿,个个生得纯白伶俐。

一天,玉皇大帝召见雄兔上天宫,它依依不舍地离开妻女,踏着

云彩上天宫去。正当它来到南天门时,看到太白金星带领天将押着嫦

娥从身边走过。兔仙不知发生了什么事,就问旁边一位看守天门的天

神。听完她的遭遇后,兔仙觉得嫦娥无辜受罪,很同情她。

但是自己力量微薄,能帮什么忙呢?想到嫦娥一个人关在月宫里,

多么寂寞悲伤,要是有人陪伴就好了,忽然想到自己的4个女儿,它

立即飞奔回家。

兔仙把嫦娥的遭遇告诉雌兔,并说想送一个孩子跟嫦娥做伴。

雌兔虽然深深同情嫦娥,但是又舍不得自己的宝贝女儿,这等于

是割下它心头的肉啊!几个女儿也舍不得离开父母,一个个泪流满面。

雄兔语重心长地说道:“如果是我孤独地被关起来,你们愿意陪伴我

吗?嫦娥为了解救百姓,受到牵累,我们能不同情她吗?孩子,我们

不能只想到自己呀!”

孩子们明白了父亲的心,都表示愿意去。雄兔和雌兔眼里含着泪,

笑了。它们决定让最小的女儿去。小玉兔告别父母和姐姐们,飞到了

月宫陪伴嫦娥居住了!

本文发布于:2022-12-29 17:12:5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5438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宽恕剧情介绍
下一篇:中秋节 日记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