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看吧,在那镀金的天空中,
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
冰川纪过去了,
为什么到处都是冰凌?
好望角发现了,
为什么死海里千帆相竞?
我来到这个世界上,
只带着纸、绳索和身影,
为了在审判前,
宣读那些被判决的声音。
告诉你吧,世界
我--不--相--信!
纵使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
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
我不相信天是蓝的,
我不相信雷的回声,
我不相信梦是假的,
我不相信死无报应。
如果海洋注定要决堤,
就让所有的苦水都注入我心中,
如果陆地注定要上升,
就让人类重新选择生存的峰顶。
新的转机和闪闪星斗,
正在缀满没有遮拦的天空。
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
那是未来人们凝视的眼睛。
鉴赏:
这短文讨论的是北岛赵振开,〈回答〉一诗中结构组织方面的对比原则及意象:
首先,讨论的是第一诗段所用的意象,如开头第一行:「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它本身
是一很奇怪的陈述句,这明显是一个隐喻,简略来说就是「卑鄙」是「通行证」,而这「通
行证」是「卑鄙者」的,这给原属中性的「通行证」,沾上「卑鄙」负面的感情色彩。事实
上,意象感情色彩的改变往往是阅读意象时需要注意的地方,这里也不例外。若从规范语言
的角度看,在这麼一个短距离内,出现两个相同的字词「卑鄙」和「卑鄙者」的情况是应该
极力避免的。但这种不规范不洗练的语言现象,在文学文本强调陌生化效果的前提下,便变
成吸引读者注意的手法。读者不禁要问:「卑鄙」为何能够成为「通行证」呢?诗人刻意把
这两个意象放在一起,目的是让读者思考。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卑鄙」是指语
言、行为很恶劣,不道德的形容式名词;若在语言上、行为上是恶劣,又如何成为「通行证」
呢
「通行证」意指到达某特别地方的证明,而这地方是限制进出的,「通行证」一般是给合资
格人士进出的凭证。可是如果结合这两个意象在一起,「卑鄙」是「通行证」的话,便可得
出这样的结论来:这个限制进出的地方是以行为语言恶劣及不道德作为进出标准的。读者不
难由此推断:这以「卑鄙」为「通行证」的地方,必然是乌烟瘴气,是非黑白不明,道德沦
亡的。
接者的一句:「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也与前一句紧密地连在一起。「高尚」是用来形
容道德水平高的人。这句里呱想[喻:说「高尚」是「墓志铭」,「墓志铭」是指放在墓里
刻有死者生平事迹石刻上的文字,一般是死者生前好友对死者的评价。「墓志铭」一词的出
现,暗示「高尚者」已死,而「高尚」是他致死脑颍父呱小狗路鹗歉呱姓叩拇呋陕┮粯
印
如结合第一及第二诗行一起看,不难引起读者的深思:「高尚」与「卑鄙」的意义在哪里?
卑鄙的人竟然可以凭藉「卑鄙」而通行无阻;相反,高尚的人却因他的高尚而死,这究竟是
一个怎麼样的社会,怎麼样的世界呢?这明显给「卑鄙者」和「高尚者」身处地方,一个极
负面的评价。
如从诗句的结构和组织来看,这两句用上了对比和比喻原则。首先「卑鄙是通行证」和「高
尚是墓志铭」是隐喻,四个意象分别以比喻原则连在一起。另一方面,四个意象从另一角度
看,又形成强烈的对比。「卑鄙」与「高尚」是言行的两个极端,对比明显十分强烈。「通
行证」与「墓志铭」一组,前者是畅通无阻的根据,後者则是死亡的标志,也有著无法继续
前进的意味;所以两个意象之间明显有著对比的关系,再加上「卑鄙者」与「高尚者」的强
烈对比,使这两诗行形成比喻的横向关系,以及对比的纵向关系。只这两句已能将〈回答〉
一诗的主题:社会黑白不分,道德沦丧的现象表露无遗。
接著的第三、四行是写景句。诗的首两个陈述句直接说出是非颠倒、不公平的社会现象,接
下来便出现这一对写景句,两者的关系是明显的。但要认识写景句的意义,我们必须先了解
它们表面的写景成分,再而深入探究内中的深意;要了解写景成分,必须从了
「看吧,在镀金的天空中,/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两行写的意象是天空上的倒影。按
常理,飘在天空上的该是云朵,「死者弯曲的倒影」是云朵的借喻。「弯曲的」这形容词正
好配合云朵弯曲的形状。根据《现代汉语词典》,「倒影」即倒立的影子,既然云朵是「倒
影」,且飘在天上,那麼这倒著映射到天上的物体,便该在地面了。根据原诗,那在地面给
倒映到天上的物体便是「死者」。此外,以「镀金」来修饰天空,若从字面解释,「镀金」
指的是黄昏时分,夕阳光折射下产生的金黄色。「镀」字可解作「镶」,因此「镀金的天空」
可理解为黄昏时分,夕阳斜照天空上的云朵,在云端映著金黄的色彩。
可是如将两行诗句一并考量,不难发觉内中隐含著死亡的意义。「死者」一词固然直接点出
死亡的意义,加上「飘满了」的形容,仿佛在读者心中呈现一幕天空满布屍体的恐怖景象。
此外,「黄金」或「金色」在不同文化里,都象徵死亡,也是埋葬死者的一种金属。在棺椁
在镶有黄金的现象在中西方都是比较普遍的现象。
表面看来,这两诗行写的只是一黄昏日落天空现出彤云的景象,可是当句中加上「镀金」、
「死者」等负面色彩的用词时,诗句给读者的印象便有很大的改变。这明显是作者刻意的安
排,为的就是突出负面色彩,以配合第一、二诗行表达对社会不满的情绪。
另外,第二诗段:「冰川纪已过去了,/为甚麼到处都是冰凌?/好望角发现了,/为甚应
死海里千帆相竞?」在这里明显分成两组,是一个重复,换句话说,第二诗段的第一、二诗
行及第三、四诗行在句子结构上是重复的。
先看第一组诗句:「冰川纪已过去了」;「冰川纪」即指冰河时期,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其中
一个时代当时由於气候异常寒冷,所有生物都无法生存。若以人情冷暖的角度来看天气的冷
暖,那麼,这个冰川纪指的便是人情极度冷暖的时代。这首诗写於1976年,很多人也自然
地将「冰川纪」联想成文革时期。「冰川纪已过去了」一句,便可解作人际关系极度冷淡的
文革时期已过去。
再看下一句「为甚麼到处都是冰凌」,「冰凌」即冰锥,如将这意象放到人际关系上看,那
麼「冰凌」那寒冷、尖锐得可以造成伤害的特点,便可用来形容人们互相攻击、互相猜忌,
不能互相信任,融洽相处的情况。所以这句的意思是指既然人情极度冷漠的时代已经过去,
为甚麼人与人之间还要互相攻击,不能融洽相处呢?
「好望角发现了,/为甚麼死海里千帆相竞?」刚才提到「冰川纪」是用了地球的历史;这
句则用了空间或地理的意象。好望角给这个地方的名称。意谓只要经过好望角,便有望到达
富庶的东方,得到梦寐以求的财富。因此这里用上「好望角」,为的是隐喻有望实践梦想,
达到目标的地方
「死海」位於中东地区,处於以色列的西陲,由於附近温度高,蒸发强烈,因此死海的湖水
含盐度高达23-25%,水生植物及鱼类不能生存,沿岸草木也很少,所以取名「死海」
。这里,明显借用它那死寂没有生命力的特点,以表达死寂的感觉。换句话说,在死海中千
帆相竞,就像是为了些没有意义的东西在竞争一般。如果发现「好望角」解释为有了新的好
的希望,那麼,为甚麼还要死气沉沉、没有半点生气的地方互相竞争,你争我夺呢?
虽然好望角和死海都是空间,但两者是相对的,明显形成强烈对比。此外,冰川和好望角刚
巧相反,如冰川代表人情冷漠,那麼好望角便指好的希望,两者也是相对的。所以,这里既
有句式的重复,也有时间空间上的对比。
而在最後一段也出现了几个重复意象,这些意象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诗的意义,因此意象的
组合是诗歌组织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同样道理,要了解诗的含义,了解意象的组合也可事
半功倍。「新的转机和闪闪的星斗,/正在缀满没有遮拦的天空,/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
/那是未来人们凝视的眼睛。」简单来说,若根据句子结构来解释,第一句:「新的转机」
和「闪闪的星斗」是主语,这与「没有遮拦的天空」合起来成为完整的句子。而「那是」的
「那」是指「新的转机」和「闪闪的星斗」。换句话说,「新的转机」和「闪闪的是斗」是
暗喻,等於「象形文字」,亦等於「人们凝视的眼睛」。1
若能理解这个关系,便知道比喻原则是以相同和相异的角度去组合的。在这个诗段中,相同
的地方就是星斗微弱的光线组成的形象,似是象形文字造成的形象;星斗本身的光亦与人的
眼光相似,以星来比喻为人的眼光也不是一个新鲜的比喻,以星的形状来喻文字,以其光喻
为人的眼光,所以虽然用了两个不同原则,但亦以相同的角度把有关的意象连起来;当然,
这里的重点是在相异的地方,闪闪的星斗等於五千年的象形文字,究竟有甚麼意义呢?这可
能要从「新的转机」一句解释,换句话说,整首诗提到一个时代的结束和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但却不知道方向在哪里。所以最後一段提到「新的转机」,就是指可能在中国五千年文化中
找到「新的希望」;这里提到「五千年的象形文字」,它代表中国文化,这是合理的推断。
从另一个角度看第二个隐喻,把星斗等同於眼睛,两者是有相同的地方,而相异的地方是现
在所造的一切会在将来的历史中看到。
「正在缀满没有遮拦的天空」一句,传统上认为云雾等是不好的东西,因为是会阻碍前景,
例如有「污云蔽白日」的说法,甚至会把云雾比喻为小人,所以诗中说没有遮拦,即是指这
个时代充满希望。因此可以见到这首诗是利用简单的比喻原则来制造深刻的意象。
冰川期指的是地质上的一个时期,在新生代的第四纪。1488年葡萄牙航海家迪亚士曾到此
处,因此处多暴风,所以名为「风暴角」。但也因从此可通往富庶的东方,因此也称为「好
望角」。
北岛的《回答》标志着朦胧诗时代的开始。诗中展现了悲愤之极的冷峻,以坚定的口吻表达
了对暴力世界的怀疑。诗篇揭露了黑白混淆、是非颠倒的现实,对矛盾重重、险恶丛生的社
会发出了愤怒的质疑,并庄严地向世界宣告了“我不相信”的回答。诗中既有直接的抒情和
充满哲理的警句,又有大量语意曲折的象征、隐喻、比喻等,使诗作既明快、晓畅,又含蕴
丰厚,具有强烈的震撼力。
作品开篇以悖论式警句斥责了是非颠倒的荒谬时代,“镀金”揭示虚假,“弯曲的倒影”暗
指冤魂,二者形成鲜明的对照。第二节中“冰凌”暗指人们心灵的阴影,情绪上顺承第一节。
第三节渲染了普罗米修斯式的拯救者形象,诗人以此自居,表现了新时代诗人个体的觉悟和
对自身肩负的责任毫不犹豫的担当。第四节“我——不——相——信!”的破折号加重了语
气,表现了无畏的挑战者形象,末两句中作者从历史的维度来表明自己不屈的决心。第五节
的排比句表现了否定和怀疑精神。第六节前两句对苦难的态度,抒发承担未来重托的英雄情
怀,末两句,传达出对未来的企望。“五千年的象形文字”从历史与未来中捕捉到希望和转
机,显示了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民族的强大的再生力。
《回答》反映了整整一代青年觉醒的心声,是与已逝的一个历史时代彻底告别的“宣言书”。
诗歌总体特征上可以概括为象征诗。北岛在20世纪80年代初接受西方现代派文学影响,他
通过所倾心的意象的接组和叠加,撞击和转换,通过所谓的超越时空的蒙太奇剪接,成功地
将一个理想的艺术世界呈现在读者面前。民族文化传统、时代的哲学氛围、沉重的理想生活
的渴求成为他诗歌的主题。他的诗歌基本上是由两组对立因素构成的象征意境,他用这些象
征性诗歌形象再真实不过地传达出了一个充满压抑感的生活氛围,也表现了重压之下,生存
意愿和发展要求仍然存在着的人对苦难现实的心理反叛。
艺术手段上,象征、隐喻的运用迫于环境险恶的不得已,基本上呈现出比照性的描写。在他
的笔下,政治的黑暗犹如漆黑的无所不在的夜,生活的束缚好比四处张开的网,希望的境界
成了被堤岸阻隔的黎明,而觉醒者恰如被河水包围的孤独的岛屿。通过象征、暗示,诗人的
主观境界过渡到了诗的世界。象征作为一种艺术手法,在北岛的诗里被普遍运用,表明了诗
人丰富的再造性想象力。
由于心里感受的真实的外象化,北岛的诗歌染上了一层阴冷的色彩,给人以冷峻凄怆的感觉。
北岛诗歌阴悒的冷峻虽不是象征主义的直接感染,但他却从生命感受这共同层次上验证了现
代艺术的本质。
毫无疑问,《回答》是一首杰出的政治抒情诗,诗人在表现时,没有像传统的政治抒情诗那
样去直抒胸臆,也没有肤浅地演绎心中的主题概念。在概括现实表现怀疑精神和英雄气慨的
时候,诗人借助的是几组新异奇特的意象:如诗的第一段用通行证展现卑鄙者的畅通无阻;
墓志铭表明高尚者被摧残被葬送;镀金暗示粉饰的虚假,弯曲的倒影暗指无数死者的冤屈。
这些经过变形处理的意象,充分表现了诗人奇异的联想。意象化的表现手法把直说明言变为
象征暗示,赋予这首主旨相当明确的政治抒情诗几分朦胧色彩,从而加大了诗句的张力,扩
展了作品的艺术容量。无论是对十年动乱现实的高度概括,对现存秩序的怀疑否定的彻底,
还是作为挑战反叛英雄的悲壮程度,抑或对这一切的崭新艺术的表现,在同派诗人的同类作
品中,都是无与伦比的。因此,这首沉雄冷峻大气磅礴激荡人心的作品,成为现今流行的几
个朦胧诗本压卷第一篇,是当之无愧非其莫属的。
本文发布于:2022-12-29 16:30:1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5420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