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一、课前背诵
课前同学们搜集了送别诗,谁来背诵一下。
二、导入
1、《送元二使安西》这首古诗堪称送别诗中的极品。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走进它。感受其中
的美好的真情。
(板书诗题)指名读,齐读。
2、从诗题中,你读懂了什么?
(预设:元二:是个人名;安西是个地名;使:出使;谁送谁,到哪儿去。
3、师:出使,是国家派大臣到地方完成使命的一种政治行为。
二、知诗人
1、这首诗写的是谁送谁?
2、你了解王维吗?
(1)生汇报。
(2)出示王维的简历,生自由读。从简历中,你还知道了什么?
三、初读
1、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请听老师读诗文,注诗的节奏和字
的读音。
2、请你也像老师注意去读,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读通句子。一定要读上三遍。
3、指名读诗,正音。
预设:渭、浥
多音字:朝
舍,这是个多音字,我们可根据意思来判断它的读音。古代最早出现
“舍”是在金文中,大家看,(出示茅草屋的图片和舍字的演变过程)这
个字的上半部分像不像个单柱,四周无墙壁的茅草屋,底下一个口字代
表这个茅草屋盖在村邑上。当它作为“房屋”讲时,读:shè
在本首诗中舍是什么意识,读什么?
它还有另一个读音,读shě,组词。
4、相信大家生字一定掌握得很好了,我们再来读读整首诗吧。
四、知诗意
(一)理解前两句
1、古人读诗,讲究节奏感,不但字音要读正确,还有读出韵味。读好这首诗,那只是刚刚
接触到它的表层,还要通过诗句理解诗意。
2、平时你都用哪些方法来理解诗意。
生汇报:①查字典。②通过重点字词来理解。③借助注释。④联系上下文。
3、默读古诗,用上这些方法,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并提出组内不懂的问题。
4、学生自学
5、汇报,预设重点的词: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柳色新、君、
更、尽、西出、阳关、故人
6、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场景?引导学生理解前两句的诗意。
7、出示填空:这是一首送别诗前两句写的是离别的景色,地点是(),季节是
(),从哪里可以看出来?点出“柳色新”,怎样的柳色?
8、师:古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所以古人看到柳,即生离别之意。(板书:柳),一个柳字即
生,道出了诗人依依不舍之情。
9、让我带着这种依依不舍的感情再读读这首诗的前两句
(二)学习后两句
1、看到这样的景色,离别的愁绪更浓了,“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于是王维举杯说道:劝
君更尽一杯酒,生:西出阳关无故人。
(板书:酒)
2、唐人相送,送到渭城就不再往西送,因为前面的路太难走了,于是2人在客栈住下,他
们秉烛夜谈,喝酒到天亮。
听着这些,你知道了什么?生:不舍。
让我们带着不舍之情,来读读这两句。
3、元二此去安西,你了解安西吗?它是西域,是唐朝收复的边疆,当时还很动乱。元二面
临的是语言不通,习俗不懂,甚至还有生命危险。同学们,这酒中包含了什么?
生:还有担心。请你带着担心之情读读这2句诗。
4、出示阳关道的图片,师:这就是阳关道,岑参曾经这样描述:
(出示诗句)十日过沙碛,终朝风不休。马走碎石中,四蹄皆血流。
-----唐岑参《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
好朋友就要走上这条路,如果你是王维,会有怎样的感受?
生汇报后再品读后两句诗。
5、既然这么的情谊,一杯酒够吗?就让我们再尽几杯酒,送送元二吧。
6、是啊,“西出阳关无故人”,在元二出使安西不满六年,王维就与世长辞,元二回来再也
没有见到他的好友王维。渭城一别成了决别,后人深受感动,于是谱成一曲《阳关三叠》。
(播放音乐),让我们和着这首曲子,再来感受二者的友谊吧。
五、拓展
1、古人写下的送别诗还有很多,我们一起去看看。
出示:送别诗,学生自由读。
2、师:古诗富有魅力,希望同学们今后多读古诗,接受祖国文化的熏陶,做个高雅之人。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20课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青龙县八道河总校王厂寄宿制小学廉铁
一、课文品读
(一)作家
唐代诗人王维,字摩诘,原籍山西,开元进士,曾官至尚书右丞,故也被称
为王右丞。王维既是诗人,也是画家,更通音律。他的诗歌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
咏隐居生活一类的成就最高。他对自然美的感受独特而细致入微。笔下山水景物
特具神韵。略事渲染而意境悠长,色彩鲜明优美,极有画意。后人称他的诗为“诗
中有画.画中有诗。”即使在送别、纪行一类的诗中,也有写景的佳句。在《送
元二使安西》这首诗中就有很好的体现。
(二)作品
《送元二使安西》前两句写景。“渭城朝雨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从这
句诗中,我们看到的是平日车马交驰。尘土飞扬的渭城在朝雨乍停时现出的洁净、
清爽。天空是清朗的,客舍旁的柳树在细雨的滋润下显出它翠绿的本色.这是完
全有别于其他送别诗中与羁愁别恨纠结在一起黯然销魂的情调,但这恰恰体现了
王维诗歌的特点,从晴朗的天空,到洁净的街道,从青青的客舍.到翠绿的杨柳。
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这句景物描写虽没有“千里黄云”、“北风吹雁”、
“寒雨连江”那样的萧瑟.但其送别的愁思却是浸染在“柳树”——这送别诗词
中别具意味的特殊意象上。从《诗经》开始,“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就首开
了咏柳寄情借柳伤别的先河,至唐朝还有“灞陵折柳”的送别典故。“柳枝依依”,
含情脉脉,“条条有情”,古人取其义表示眷恋不舍,以柳相留。“柳”者,
“留”也,“柳”、“留”二音相谐,因而“折柳”相留,表示情真意切的惜
别之情,因此在很多的送别诗里都能看到柳树那袅娜的风姿,迷人的意态。
诗的后两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抒情。写的是饯行宴席即
将结束时诗人的劝酒辞。由于绝句在篇幅上受到限制,这首诗对如何设宴饯别.宴
席上如何频频举杯,以及启程时如何依依不舍等都一概舍去。但酒过多巡,殷勤
告别的话已说多遍后.朋友上路的时间终于不能不到来,似乎脱口而出的这两句
劝酒辞却使强烈的、真挚的惜别之情达到高潮。诗意看似不难,但劝酒中蕴涵的
深情对没有离别经历,生活条件优越的学生来说却不易体会,这也就自然而然地
成为我课堂教学内容中的重难点。
基于以上认识,本设计立足文本,从语言文字入手,在学生把握诗句大概意
思后,前两句诗实现“入境”:想象一幅“画”,感悟“诗中有画”;抓住一个“柳”,
感知诗歌意象。后两句诗突出“悟情”:以“情”为主线,以“读”为根本,引
领学生反复涵泳,反复品味,获得情感共振。
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理解诗意并背诵古诗。
2.初步学习边吟诵边想象画面的方法,感悟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仿佛”“好像”“似乎”词语表达想到的画面。
(二)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
1.由曲入诗
课前欣赏歌曲《阳关三叠》。
过渡语:刚才我们听到的歌曲是根据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写一首诗谱曲而
成。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首诗——《送元二使安西》。
(歌曲《阳关三叠》是当代作曲家根据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谱曲而成
的。课始播放歌曲《阳关三叠》,一方面让学生感受音乐的情绪色彩,并由曲入
诗,为古诗的赏读奠定情感基调;另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魅力,从而激发学
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2.读诗知意
(1)引出课题,了解题意
①共同书写诗题。从这个题目中你知道了这首诗写的是一件什么事?
②学生理解了题目的意思后,齐读诗题。
(2)了解作者
学生介绍对作者的了解情况,教师补充。(强调王维的诗的特点:“诗中有
画”)
(3)读通诗句
学生自由练习读诗,在此项活动中重点指导“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
色新”中的“朝”和“舍”的读音。
(4)读懂诗意
①学生结合幻灯片的注释,自读自讲诗意。
②学生试说诗意,教师点评、补充。
③出示译文,男女生合作读。
④趣译诗句,学生齐读。
(读准、读通、读懂古诗,是古诗教学最基本的要求。这首诗的诗意不难理
解,给学生设置一定难度的活动,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达成学习目
标。)
3.吟读悟情
过渡语:学习“品诗”。读诗如品茶,一口为喝,二口为饮,三口才叫品。
读诗不仅要把诗读正确,读流利,还要把诗的韵味和感觉读出来。这就叫品诗。
王维的诗应该怎么品呢?宋代大诗人苏轼曾经说过,王维的诗有一个最大的特点
“诗中有画”,所以读他的诗一定要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读出诗情画意。
①教师示范吟读古诗,学生模仿。
②吟读方法指导。
③教师吟读第一句,说出想到的画面。
④教师吟读第二句,学生说想到的画面。
⑤学生边读边想象诗中画面,教师指导。
⑥交流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板书:雨舍柳美景)
⑦品味画面。如烟如雾的蒙蒙细雨,瓦楞青青的旅舍,清新嫩绿的杨柳。那
么我们刚才的朗读为什么如此悲伤呢?
(古诗教学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品诗。这一环节的教学重在引导学生在
读中品味语言,想象画面,渐入诗境,体悟情感。)
(4)简介“柳”的含义
折柳赠别古来有之。最早在《诗经》中就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这样的
诗句。后来人们就常常借柳来表达挽留、不舍的意思,因为随风舞动的杨柳最容
易勾起人们千丝万缕的离愁,而且“柳”与“留”谐音,柳就成了离别的象征。
(板书:愁情)
⑤解释“愁情”。
(图文介绍)这就是阳关。阳关以西便是大漠茫茫,黄沙漫天,陪伴元二的将
是无尽的戈壁和满目的荒凉。从渭城经过阳关,再到安西,大约有3000多公里,
横穿了大半个中国。若是元二用当时最好的交通工具马车,也要半年多的时间才
能到达。王维在年轻的时候也曾奉命出使塞外,他深知塞外的苦寒。
⑥师生齐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板书:无故人)
⑦深情演读。
过渡语:别时容易见时难!王维在元二走后的五年便去世了,因此这首诗也
是王维与元二的诀别诗。王维与元二的深情厚谊让我们感动,让我们带着这份感
动再次朗读一下这首诗吧!
5.拓展延伸
①出示王维诗中的写景名句,学生试着吟诵。
②学生试说画面。
(四)板书设计:
创设情境助力学生想象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反思
《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名作。这首诗以送别为主题,前两句写
景,后两句叙事,表达了作者对友人即将远赴阳关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20.《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雨舍柳美景
无故人愁情
诗歌以凝练的语言记录诗人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具有高度概括性的特点。
因此,诗歌中常留下空白之处,给人想象的时空。想象并非凭空而来,想象依托
的是文本。把诗中语言想象成一幅幅现实的画面,一幕幕立体的场景,让学生置
身其中,通过想象感受诗句背后的那份情,那份爱,那种味。感诗人所感,想诗
人所想,做到品读诗句过程中展开想象,通过想象深化语言的感悟。
一、强调景物的想象。
在学习《送元二使安西》一、两句时,我边朗读边让学生想象,在你的面前
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初读古诗后,就让学生想象在春天看到的景色:朝雨、
柳树、旅馆……想象渭城的景色,与后面安西的满目凄凉的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
比。我猜想学生在理解安西会遇到困难,于是我就补充安西的图片:漫天黄沙、
一望无际的沙漠、荒芜人烟。
二、注重情感的想象。
读《送元二使安西》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两句,想象
诗人与元二是怎样进行分别的。他们会说些什么?他们的表情是什么样的?在一
次次渲染离别时的愁绪,学生的情感渐渐地达到了高潮,有几个孩子眼泪在眼眶
里打转,大部分的学生已经深深体会到到那份浓浓的离别之情了。
想象诗中之画,感悟酒中之情。设计总是比实践更趋于完美。课上下来,感
受的是真真切切的遗憾。如何把诗的写景部分与后面写情的部分更有机的结合起
来?如何合理地处理朗读的时机与次数,使朗读与感悟融合得浑然一体?……太
多的遗憾和困惑将成为我继续前进的动力,鞭策我收拾行囊,继续上路……
三、注重创设情境。
让学生能够设身处地的感触到学习目的,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课堂
上,我多次创设学习情境,时而让学生回到旧知识、时而引领学生观赏“渭城朝
雨浥青城,客舍青青柳色新”的伤感景色,时而让学生变成作者,时而听乐、时
而摇头吟诵……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百分之百的参与学习,溶入课堂、溶入文本、
溶入作者的情怀,才能让每一位学生得以成功体验。让学生真正理解“劝君更尽
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佳句,学生就像是喝了浸透了诗人全部丰富深挚情
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
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本文发布于:2022-12-29 15:01:2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5377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