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7页
枫桥夜泊
唐代: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译文
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江边枫树与船上渔火,难抵我独自傍
愁而眠。
姑苏城外那寒山古寺,半夜里敲响的钟声传到了我乘坐的客船。
注释
枫桥:在今苏州市阊门外。
夜泊:夜间把船停靠在岸边。
乌啼:一说为乌鸦啼鸣,一说为乌啼镇。
霜满天:霜,不可能满天,这个“霜”字应当体会作严寒;霜满天,
是空气极冷的形象语。
江枫:一般解释作“江边枫树”,江指吴淞江,源自太湖,流经上海,
汇入长江,俗称苏州河。另外有人认为指“江村桥”和“枫桥”。“枫
桥”在吴县南门(阊阖门)外西郊,本名“封桥”,因张继此诗而改
为“枫桥”。
渔火:通常解释,“鱼火”就是渔船上的灯火;也有说法指“渔火”
实际上就是一同打渔的伙伴。
第2页共7页
对愁眠:伴愁眠之意,此句把江枫和渔火二词拟人化。就是后世有不
解诗的人,怀疑江枫渔火怎么能对愁眠,于是附会出一种讲法,说愁
眠是寒山寺对面的山名。
姑苏:苏州的别称,因城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
寒山寺:在枫桥附近,始建于南朝梁代。相传因唐代僧人寒山、拾得
曾住此而得名。在今苏州市西枫桥镇。本名“妙利普明塔院”,又名
枫桥寺;另一种说法,“寒山”乃泛指肃寒之山,非寺名。寺曾经数
次重建,现在的寺宇,为太平天国以后新建。寺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
时,被日本人运走,下落不明。
夜半钟声:当今的佛寺(春节)半夜敲钟,但当时有半夜敲钟的习惯,
也叫「无常钟」或「分夜钟」。宋朝大文豪欧阳修曾提出疑问表示:
“诗人为了贪求好句,以至于道理说不通,这是作文章的毛病,如张
继诗句“夜半钟声到客船”,句子虽好,但那有三更半夜打钟的道理?”
可是经过许多人的实地查访,才知苏州和邻近地区的佛寺,有打半夜
钟的风俗。
创作背景
天宝十四年一月爆发了安史之乱。因为当时江南政局比较安定,
所以不少文士纷纷逃到今江苏、浙江一带避乱,其中也包括张继。一
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舟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
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客子,使写下了这首意境清远的小诗。
第3页共7页
赏析
唐朝安史之乱后,张继途经寒山寺时写下这首羁旅诗。此诗精确
而细腻地描述了一个客船夜泊者对江南深秋夜景的观察和感受,勾画
了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有景有情有声
有色。此外,这首诗也将作者羁旅之思,家国之忧,以及身处乱世尚
无归宿的顾虑充分地表现出来,是写愁的代表作。全诗句句形象鲜明,
可感可画,句与句之间逻辑关系又非常清晰合理,内容晓畅易解。
这首七绝以一“愁”字统起。前二句意象密集:落月、啼乌、满
天霜、江枫、渔火、不眠人,造成一种意韵浓郁的审美情境。后两句
意象疏宕:城、寺、船、钟声,是一种空灵旷远的意境。江畔秋夜渔
火点点,羁旅客子卧闻静夜钟声。所有景物的挑选都独具慧眼:一静
一动、一明一暗、江边岸上,景物的搭配与人物的心情达到了高度的
默契与交融,共同形成了这个成为后世典范的艺术境界。
全诗抓住一个“愁”字展开。如果说“月落乌啼霜满天”多少透
示着凄清悲凉,那么“江枫渔火”难道不给诗人一点光明与温暖吗?
然而,“对愁眠”却凸现在人们面前。旅途的孤独、寂寞,牵起诗人
的满怀愁绪,更遇上残月衔山、乌鸦悲啼,满目寒霜洒遍江天,一个
迷茫、凄清、寂寥的背景已经形成,奠定了全诗以“愁”为中心的基
调。人在逆境中(从诗的字里行间可以品味出来),最忌的是景物伤
怀,诗人泊船于枫桥之下,本来心情就已凄恻,却偏逢残月。外出旅
游者(也许作者不是旅游家)往往会对家人无限牵挂,可谓归心似箭,
盼望与家人团圆,然而,他却客舟孤苦、愁怀难遣。残月也许已给诗
第4页共7页
人一丝莫名的预示,更兼乌鸦悲鸣的不祥之兆!(听到乌鸦啼叫,人
们都会将其与不详联系)满天的飞霜又怎能不令诗人一阵阵心寒?
“江枫渔火对愁眠”。经霜后鲜红似火的枫叶与渔船上星星点点
的灯火,在霜天夜晚呈现出一种朦胧美,给这幅秋江月夜图平添几分
悦目赏心的风姿,绘景已达到美得无瑕的境界!然而,作者着力渲染
秋江月夜的美景时,笔束一顿便绘出一个“愁”字来。作者为什么愁?
有几多愁?景愈美则情(愁)愈烈。诗人面对美景,却没有半点的欢
乐,愁得辗转反侧,这是为什么?我们回顾前文“月落”、“乌啼”、
“霜满天”,俗话说天黑怕鬼,诗人心中的“鬼”是什么?是他的仕
途得失、宦海沉浮?还是家事索怀、亲朋离散?诗中没说,不得而知。
但诗人无心欣赏夜景、孤独难眠,我们不难想象他心中之愁。郁结难
抒,确实不是言语说得清的。从他害怕乌啼,我们可以觉察他心中一
定有什么事(或人)令他担心,以至乌鸦的啼叫声也令他心烦意乱。
霜,是诗人描绘的这幅秋江月夜图的组成部分。玉屑般的飞霜给人一
种素雅高洁的美感,然而和“乌啼”“愁眠”联系起来理解,这霜就
有点“不妙”了。既然诗人听到乌啼已感意乱,那么飞霜岂不是令他
心寒吗?意乱心烦自是他“愁眠”之因了。“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
钟声到客船。”夜,静得可怕,静得令人难以入睡。
诗的前幅布景密度很大,十四个字写了六种景象,后幅却特别疏
朗,两句诗只写了一件事:卧闻山寺夜钟。这是因为,诗人在枫桥夜
泊中所得到的最鲜明深刻、最具诗意美的感觉印象,就是这寒山寺的
夜半钟声。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固然
第5页共7页
已从各方面显示出枫桥夜泊的特征,但还不足以尽传它的神韵。在暗
夜中,人的听觉升居为对外界事物景象感受的首位。而静夜钟声,给
予人的印象又特别强烈。这样,“夜半钟声”就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
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永和清寥,而诗人卧听疏钟时的种种难以言传
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枫桥夜泊》是一首情与景交织在一起的古诗,全诗除了“对愁
眠”外,其余都是刻意绘景。它不是直抒胸臆,而是通过描绘秋江月
夜的美景,间接而自然地把诗人旅途寂寞的郁结愁思寄托于景物而抒
发出来。欲抒情,先绘景,情随景发,是这首古诗显著的艺术特点。
由此可见,在借景抒情的古诗中,作者的情感是通过所描绘的景物来
抒发的。在教学这类古诗时,我们既要欣赏作者描绘的景物,更重要
的是理解他凭借景物巧妙抒情的技巧,这样才能真正地读懂了古诗。
作品误读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
到客船。”据当代人考证,“月落”不是月亮已落或将落未落,而是村
庄名或桥名,“乌啼”并非是乌鸦夜啼,而是山名。而“江枫”也不
是江边的枫树,亦为桥名。于是乎,朦胧的月色、渔火间若隐若现的
枫树以及让人心动的乌啼都已不复存在,一首流传千年的古诗竟然变
得那么具体而实在,那幅朦胧静谧、清冷幽美的江南水乡秋夜图也消
失殆尽,只剩下一连串村庄名或桥名的罗列。不可否认,我仍然喜欢
第6页共7页
童年读到的那种意境和况味,尽管是误读。记得多年前曾有一首流行
歌曲《涛声依旧》,歌词中有这样的句子:“带走一盏灯火,让它温暖
我的双眼;留下一段真情,让它停泊在枫桥边”,“流连的钟声还在敲
打我的无眠”,“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等等。虽然这是两件
不同的艺术作品,但显然《涛声依旧》与《枫桥夜泊》被误读的意境
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看来,更多的人还是认同那种误读的诗意。还
有很多人把歌词“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中的“长亭外”唱成“长城外”。台湾女作家席幕
蓉曾经在一篇题为《燕子》的文章中写过这样一件事:她的父亲喜欢
这首歌,也常常哼唱这首歌。而当有一天女儿纠正他说歌中的“长城
外”错了,应该是“长亭外”,他连连说:“怎么是长亭外?怎么不是
长城外呢?我一直以为是长城外啊,好可惜!我一直以为是长城外,以
为写的是我们的老家……以往这么多年是听错了,好可惜!”是啊,
对于那些游子来说,想到长城自然就想到了故乡,想到了祖国。(《美
丽的错误》)但也有的资料上说这些山和桥正是因这首诗而得名的。
鲜为人知的唐代诗人张继留下的诗并不多,但一首《枫桥夜泊》
伴随苏州城,伴随寒山寺流传千年。
张继
张继(约715~约779)字懿孙,汉族,襄州人(今湖北襄阳人)。
唐代诗人,他的生平不甚可知。据诸家记录,仅知他是天宝十二年(公
第7页共7页
元七五三年)的进士。大历中,以检校祠部员外郎为洪州(今江西南
昌市)盐铁判官。他的诗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兴幽深,事理双切,
对后世颇有影响。但可惜流传下来的不到50首。他的最著名的诗是
《枫桥夜泊》。
本文发布于:2022-12-29 14:38:1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5367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