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五年级2021年苏教版秋季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真题
班级: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
1.文言文阅读。
读书
飞禽走兽①,飢知食,渴能饮,又能营②巢穴为休息之所。其异者,能为
人言。惟不知读书,故终不如人。人不读书,则与禽兽何异?
——选自《古岩斋丛稿》
(注释)①飞禽走兽:代指所有动物。②营:建造。
[1]人和“飞禽走兽”最大的区别在于____________。
[2]人要读书。而且要“有三到,谓______、_______、_______”。
2.课内阅读我最棒。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
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吾盾之坚(_____)吾矛之利(______)或曰(______)弗能应也
(______)
[2]那个人采用了什么办法让楚人哑口无言的?(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请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课外阅读。
守株待兔
——《韩非子》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①,兔走触株②,折颈而死。因释其耒(lěi)而守
株③,冀复
得兔④。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⑤。
(注释)
①株一一扭出地面的树根和树茎。
②走一一奔跑,逃跑。
③耒(lěi)——古代的一种农具,形状象木叉。
④翼——希望。
⑤而身为宋国笑——而他自己却被宋国人耻笑。
[1]根据注释,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冀复得兔。
2/7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用现代汉语把这个小故事翻译出来好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王戎不取道旁李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惟戎不
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1]对下列加点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儿竞走取之(跑)
B.唯戎不动(只有)
C.人问之(它,指“道边的李子”)
D.取之信然(的确如此)
[2]“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意思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问之”,你认为别人问王戎的会是什么问题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个故事给你怎样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王戎从道边李树多子推断出这个李子树上结的果子是苦的,你在生活
中观察过什么现象?又得出了什么推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一读,想一想,做一做。
何晏七岁,明慧若神,魏武奇爱之,以宴在宫内,因欲以为子。宴乃画地
令方,自处其中。人问其故,答曰:“何氏之庐也”。魏武知之,即遣还外。
注释:(1)若:好像。奇爱:十分喜爱。(2)以:把。乃:于是。(3)
欲:想,希望。知:明白。
[1]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上下文,查字典解释文中的字,再理解词句的意思。
(1)何氏之庐也。庐:________________
(2)人问其故。故:_________________
(3)即遣还外。遣还:_______________
6.阅读理解。
三人行,必①有我师焉。择②其③善者④而从之,其不善者⑤而改之。——
《论语》
(注)①必:一定。②择:选择。③其:代“他们”。④善者:好的方面,优
点。⑤不善者:缺点。
1.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举个你身边“三人行,必有我师”的例子,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7
7.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
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吾盾之坚。(________)(2)吾矛之利。(________)
(3)或曰(________)(4)弗能应也。(________)
[2]用自己的话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那个人采用了什么办法让楚人哑口无言的?(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个故事揭示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生动的寓言故事,完成下面小题。
玄鹤①献珠
哙参②,养母至孝。曾有玄鹤,为③弋人④所射,穷⑤而归参。参收养,
疗治其疮⑥,愈而放之⑦。后鹤夜到门外,参执烛视之,见鹤雌雄双至,各衔
明珠,以报参焉。
(注释)①玄鹤:黑鹤。玄:这里指黑色。②哙参(kuàishēn):人名。
③为wéi:被④弋(yì)人:射手。弋:用带绳的箭射鸟。⑤穷:困窘。⑥疮:
伤口。⑦之:代词,它,指鹤。
[1]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养母至孝(孝顺)B.参执烛视之(拿着)
C.各衔明珠(衔接)D.以报参焉(报答)
[2]下列内容不符合原文表达的一项是()
A.哙参是一个非常孝顺母亲的人。
B.有一只玄鹤被射伤向哙参求助,哙参收留并治好了它,可见他是一个有爱心
的人。
C.在一个夜晚,哙参拿着烛火看门外,只见一只玄鹤衔着明珠,来报答他的救
命之恩。
D.这篇寓言故事告诉我们要懂得知恩图报的道理。
[3]短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
事情的起因是:黑鹤被射手射伤;
经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简要概括)结果
是黑鹤们送给哙参夜明珠做为报答。
9.课内阅读。
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
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
4/7
家禽。”
[1]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甚:______________未:______________夫子:______________
[2]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
杨氏之子反应很敏捷,是从“________”看出来的,他有礼貌,是从
“________”看出来的。
[3]生活中不乏精妙的语言,如草坪上“别踩我,我怕疼”;汽车后“别让我
们因相撞而相识”。你还发现了哪些有趣的提示语?请选择一句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与理解。
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
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
[1]把文中缺的词句补充完整。
[2]给下列带点字注音。
为设果(________)答曰(________)
[3]解释下列字词的意思。
甚:_____诣:_____乃:_____曰:_____
[4]上面文段中最后一句话是什么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文言文阅读。
古人谈读书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默而识之,学
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
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
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宋)朱熹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敢为下
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
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清)曾国藩
[1]加点字注音。
不耻下问(____)诲人不倦(____)岂(_____)默而识之
(_____)
[2]解释下列字词意思。
士人:______________下流:______________厌:______________
耻:______________知:______________识:_______________
[3]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7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谈谈你对读书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文言文阅读。
《古人谈读书》鉴赏。
盖世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
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
无识者也;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盖士人读书__________(2)第三要有恒__________
(3)如井蛙之窥天________(4)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_____________
[2]翻译句子。
(1)盖世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课内阅读。
梁国杨氏(sìshì)之子九岁,甚(shènshèng)聪惠。孔君平诣
(zhǐyì)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wéiwèi)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yīngyìng)声答曰:“未闻孔
雀是夫子家禽(qínqíng)。”
⑴给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
⑵给下列句子中的“闻”字选择正确解释:
A.听见;B.听见的事情、消息;C.有名望的;D.用鼻子嗅;E.姓。
①你号,今天有幸能见到你本人,真是百闻不如一见啊!()
②西湖是全国闻名的风景区。()
③你知道吗?今天晚间的新闻真让人寻味。()
④你闻出这是什么味了吗?()
⑤闻家的人都拌到外省去了。()
⑶解释文中语句。
①孔君平诣其父,乃呼儿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小古文阅读训练。
一人性缓,冬日共人围炉,见人裳尾为火所烧,乃曰:“有一事,见之已
6/7
久,欲言恐君性急,不言又恐伤君。然而言是耶?不言是耶?”人问何事,
曰:“火烧君裳。”其人遽(jù)收衣而怒曰:“何不早言?”曰:“我道君
性急,果然。”
[1]1.文中所写之人的特点是__________。作者是通过对他的______描写来
体现的。
[2]2.写出你对加点字的理解。
见人裳尾为火所烧:_________
欲言恐君性急:_________
[3]写出下面这句话的意思。
我道君性急,果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仔细读下面的句子,回答问题。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
禽。”
(1)对话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话精妙极了,妙在何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阅读理解。
愚公移山(有删改)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遂率子孙
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
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
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
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
A.愚公年纪大了,时间很多,想找点事情打发时间。
B.愚公家住在山区,北部很闭塞,出来进去都要绕路很不方便。
C.愚公想证明智叟说的是错的。
[2]解释下列加下划线的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A.完成B.于是,就
[3]解释下列加下划线的字。
河曲智叟亡以应()
A.死亡B.没有
[4]从愚公移山的故事中,你领悟到了什么道理?()
A.愚公是一个坚持不懈的人。B.愚公是一个不听从别人劝告、很固执的人。
1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
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
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
7/7
家禽。”
[1]文中加点的“其”指的是________。“夫子”指的是________。
[2]孔君平由“______”而联想到小儿姓“____”,就和小儿开了一个玩笑,
说明孔君平非常幽默。
[3]短文主要通过对人物的________描写来表现杨氏之子“甚聪惠”的特点。
[4]你认为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
A.都根据人物姓氏来借题发挥。
B.杨氏之子以否认的语气表示出杨梅是自己家的果子。
C.指出了孔君平的“孔”是孔雀的“孔”。
D.既否定了孔君平的话,并不尊重。
[5]你认为杨氏之子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提示:结合杨氏之子说的话来分
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默写《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并回答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前两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后两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诗作者是_______朝的著名爱国诗人__________,他的字_________号
_________。我们曾学过他的诗《示儿》: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悲不
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诗和《示儿》中的“王师”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本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行诗展示了一
幅滚滚黄河入海,气势磅礴;两岸高山巍峨,直耸入云,雄伟壮丽的画面,表
达了作者对祖国的大好河山的热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行诗写出了南宋的老百姓身处水深火热之中,表达了诗人对中原人民深受压
迫的无限关怀、盼望祖国统一的强烈的爱国情怀以及对当时朝廷的愤愤不满。
(6)老百姓所期盼的“王师”干什么去了呢?
林升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给了我们回答:山外青山楼外楼,
________________。暖风熏得游人醉,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发布于:2022-12-29 14:35:3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5366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