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1课第一国际和巴黎公社
教学目的
[基础知识]
第一国际(条件、成立、作用);3月18日革命;巴黎公社的成立及其革命措施;
保卫巴黎公社的战斗;巴黎公社的历史意义。
[思想知识]
1.马克思创立的第一国际在工人运动史上占有极其重要地位。
2.巴黎公社是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这充分体现了无产阶级革命的首创精
神。彻底的革命精神和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能力训练]
1.给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注重新旧知识的链接,自己分析得出第一国际建
立的历史条件,培养学生全方位分析问题的能力。
2.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思考:“为什么说巴黎公社是世界上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
伟大尝试?”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并由此而培养学生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
正确认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第一国际的成立;巴黎公社的成立及其革命措施。
难点:巴黎公社的性质。
教具准备
同第一国际、巴黎公社相关联的图片和资料。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上册书中,我们大家共同学习了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和1848年欧洲革
命,那么它们同今天我们即将学习的第一国际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请同学们发表自己的
见解(出示板书:第一国际和巴黎公社)
【讲授新课】
一、第一国际(板书)
1.第一国际产生的条件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有意识地点拨:马克思主义诞生后,与工人运动结合起
来,发挥出越来越大的力量。事实上,它已成为第一国际成立的思想条件;而1848年
欧洲革命沉重地打击了欧洲封建制度,使资本主义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工人阶级队伍
不断壮大;同时,也使资产阶级和产业工人之间贫富分化加剧,而1857年-1859年的
2
经济危机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失业人数剧增,更加激化了阶级矛盾。工人阶级反对资产
阶级的斗争日益高涨,民族解放运动此起彼伏。请学生阅读课文第一页第一部分的小字
内容,使学生得知如此众多的工人斗争,形式多样,遍布几乎整个资本主义国家,而反
对资本主义剥削的斗争日益要求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加强国际合作。
在此情况下,马克思、恩格斯为工人阶级运动国际组织的建立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
究和广泛的实践活动,总结各国工人运动的经验,同时在火热的国际斗争中培养工人运
动的骨干,为建立新的国际组织奠定了基础。
2.第一国际的成立
1864年9月为支援波兰人民起义,英、法、德、意、波等国工人代表在伦敦举行
大会,马克思接受大会筹委会的邀请参加了这次大会。这次大会一致同意建立国际工人
组织,即后来的“国际工人协会”,史称“第一国际”。马克思为第一国际制订了纲领
和章程,是第一国际真正的领袖,正如恩格斯所说:从这届起到海牙代表大会止,每届
总委员会的灵魂都是马克思。
3.第一国际的作用
教师出示材料:第一国际为国际无产阶级争取社会主义的斗争奠定了基础。──列
宁
请同学们作答:通过材料结合第一国际成立的历史背景,能否看出第一国际的历史
作用?
第一国际成立后,成为各国工人运动斗争的领导中心,它不仅推动了国际工人运动
的发展,而且使马克思主义在工人群众中广泛传播,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进入了一个新阶
段。特别指出:第一国际把声援和支持各国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斗争作为自己的主要活
动,这一光辉的顶点就是1871年爆发的巴黎公社革命运动。(强调了第一国际和巴黎
公社的关系,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整体认知能力)
任何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特定的原因或背景,巴黎公社的出现也是如此。
二、巴黎公社(板书)
1.背景
1870年夏,普鲁士和法国之间爆发了战争,9月色当一战,法军惨败,消息传到巴
黎,人民愤怒至极,发动起义,推翻了法兰西第二帝国,建立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但
政权却被资产阶级所窃取(教师可适当引导学生回忆旧有知识: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法
兰西第一帝国和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普军向巴黎进逼,巴黎人民包括工人、学生和市
民纷纷武装起来,决心誓死保卫自己的首都,国民自卫军在极短的时间内扩大了30万
人,但作为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当权者,资产阶级为扼杀革命却在普军大军压境的情况
3
下,不惜任何代价同德国缔结了卖国和约,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并赔款50亿法郎,
接着就全力向巴黎无产阶级进攻,从而导致了巴黎人民再次起义。
2.经过
①从3月18日革命到巴黎公社的成立
1871年3月18日清晨,政府军偷袭巴黎的蒙马特尔和梭蒙高地,企图夺取国民自
卫军的大炮,巴黎人民敲响警钟,奋起反击,起义开始了(请同学们观察《夺回大炮》
图,并阅读相关的小字内容,感受战斗的场面,体会巴黎人民的战斗热情和彻底的革命
精神)。3月18日革命迫使资产阶级政府逃往凡尔赛,巴黎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
3月18日革命胜利后,国民自卫军中央委员会掌握了政权,成功地实现了世界上
第一次无产阶级革命,同时,国民自卫军宣布:政权将由选举产生的巴黎公社掌管。3
月下旬,公社举行选举。同学们特别注意的是:当选的公社委员中,大多数是工人或公
认的工人阶级的代表。公社的成立宣告了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的诞生。
3月28日,巴黎公社宣告成立,这是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的雏型(请同学
们观看《巴黎公社成立》图,自己想象当时的情景,用语言描述自己的所见,说出感受)。
在学生全方位活动的基础上,教师出示史料:人们用刺刀挑着军帽挥舞,旗旗迎风
飘扬,千万人在窗口和房顶上挥动着白手帕,联珠的礼炮声、乐队的乐声、铜号声和摆
鼓声汇成一个巨大的胜利声。所有的人心里都在欢呼,眼里闪着泪花。自从伟大的联合
以来,巴黎人的心再也没有这样激动过。(师生情感在课堂上达到水乳交融)
公社成立后,在政治、军事和社会经济等方面,发挥了非凡的革命首创精神,创造
了巨大的业绩。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思考本课的重点问题:巴黎公社采取了哪些革命措
施?你是否能真正体会到这些措施体现了巴黎公社的政权性质?
②公社措施
在学生回答基础上,教师简要概括措施内容,但应着重启发学生从措施中理解巴黎
公社政权的性质:这些措施体现了公社真正代表和维护劳动人民群众的基本利益,因此,
它是无产阶级的政权。
3.失败(保卫公社的战斗)
巴黎公社革命自开始的第一天起,就一直处于资产阶级反动军队和德国军队的包围
之中,资产阶级政府同德国政府相互勾结,重新集结反动力量,向巴黎公社进攻。5月
21日,凡尔赛军队攻进巴黎,公社的英雄儿女,从公社委员到普通百姓,坚守堡垒,
保卫巴黎的每一寸土地。5月27日到28日,最后一战在工人区进行。200名公社战士
同凡尔赛匪徒搏斗,直到弹尽粮绝,他们在一堵墙边激昂高呼:“公社万岁!”全部壮
烈牺牲。后为纪念公社的革命先烈,人们把这堵墙称为“公社社员墙”。
4
巴黎公社被扼杀在血泊中,巴黎公社涌现出许多杰出人物,如:《国际歌》的词作
者欧仁·鲍狄埃。《国际歌》这首以巴黎无产阶级鲜血谱写的歌曲,在一个多世纪以来,
成为全世界无产阶级投身革命的号角。
公社失败后的第三天,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写到:“这些巴黎人具有何等的
灵活性,何等的历史主动性,何等的自我牺牲精神。他们在敌军的刺刀下起义了,好像
敌人并没有站在巴黎的大门前似的!历史上还没有这种英勇奋斗的范例。”
巴黎公社虽然失败了,但它留给我们许多思考:今天的我们能从当时巴黎人民身上
学习到什么?同时,轰轰烈烈的巴黎公社为何失败了呢?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总结,也可同学之间相互补充:我们能从巴黎人民
的身上学到无产阶级革命的首创精神、彻底的革命精神和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而巴黎
公社的失败,一方面是由于法国工人阶级在政治上还不成熟,另一方面,最根本的原因
在于法国的无产阶级缺乏取得革命胜利的客观条件。
4.巴黎公社的历史意义
巴黎公社虽然失败了,但它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
一次尝试,它充分体现了无产阶级的革命首创精神和彻底的革命精神、爱国主义精神。
巴黎公社的历史功勋永载史册,光耀万丈。
【巩固小结】(让学生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第一国际在国际工人运动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
不仅是欧洲各国工人阶级斗争的领导中心,推动了工人运动,而且使马克思主义得到发
展。巴黎公社是用革命的动力推翻了资产阶级反动统治后建立起来的世界历史上第一个
无产阶级政权,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其结果虽然失败了,但它为以后的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特别是1917年俄国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它的精神和气概永远鼓舞全世界各国人民的斗争,正如马克思所预言:即使公社被搞垮
了,斗争也只是延期而已。公社的原则是永存的、是消灭不了的。
作业:为什么说巴黎公社是世界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课后反思:
1.由于本课教材涉及第一国际和巴黎公社,知识理论性强,因此,在传授本课教
材时,我注重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充分挖掘教材,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
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努力突出教材的重难点,把理论性较强的课程教活、教透。
2.讲述“第一国际成立”一目时,我注重课前布置复习《世界历史》第一册的知
识:科学共产主义的诞生和1848年欧洲革命的知识内容,自身探究这些旧有知识同即
将要学的第一国际之间内在的联系,培养学生全面、多角度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5
3.教师应特别点明第一国际和巴黎公社这两个子目之间的关联,即第一国际成立
后,把声援和支持各国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作为自己最主要活动,这一活动光
辉的顶点就是1871年爆发的巴黎公社革命运动,由此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关联的能
力。
6
第2课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教学目的
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
科学技术的新发展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新能源的发展和利用,内燃机和新交通工
具的创制,新通讯手段的发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状况;垄断组织的形成。19
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二、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
1.科学技术的新成就及时应用到工业方面,促使生产迅速发展。说明科学技术是
巨大的生产力。
2.资本主义制度下,第二次科学技术革命使生产发展,导致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
中,产生了垄断。垄断是帝国主义的基本特征。
三、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
1.启发学生思考“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初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对生产的促进作
用”,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启发学生认识列宁关于“垄断是帝国主义的基本特征”的论断,培养学生的识
记和理解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科学技术的新发展;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状况。
难点:垄断是帝国主义的基本特征。
教具制作
1.“美、德赶超过英、法的原因表解”一张。
2.“英、美、德、法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比重变化表”小黑板一块。
3.“19世纪晚期20世纪初期科学技术发展情况简表”一张(备有可粘贴的正确
答案,随时粘入“空”中)。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资本主义发展早期,自由竞争是其基本特点,那时候的生产力水平比较低,资本家
的经营规模也相对比较小,一般称为自由资本主义时期。但是,19世纪后期第二次工
业革命以后,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资本主义的呈现方式也不同,资本主义发展进入帝
国主义时期。今天我们学习新课,介绍新的历史时期资本主义的情况。
第2课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板书)
7
首先请同学们齐声朗读一下引言。(学生读毕)引言概括了本课要学习的内容。同
学们还记得英国工业革命吗?(学生回答后,教师继续启发)工业革命发生在什么时间?
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是什么?工业革命的结果除了引起社会关系的急剧变化、产生了资
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外,还表现在哪些方面?(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18世纪60年
代英国开始第二次工业革命,发明和使用机器是工业革命的开始,其结果是机器大生产
代替了工场手工业。人们习惯于称这次工业革命为第一次工业革命,把从它开始的一个
时代称为“蒸汽时代”。
【讲授新课】
一、科学成就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板书)
工业革命开始后约一个世纪,世界上科学技术的发展情况如何?(学生阅读第一自
然段以后,教师小结并板书。)
时间:19世纪七十年代到20世纪初期
特点:科学发展日新月异,发明创造层出不穷
1.新能源的发展和利用,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板书)
先解释一下“能源”,凡是能够提供能量的东西都可以叫做能源。让我们回顾一下,
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由于水力发动机器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为了寻找一种更方便、
更有效的动力,终于采用了蒸汽作为能源,蒸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早期起了很大的作
用。随着工业的发展,蒸汽作为动力已经不能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了,19世纪70年代,
实际可用的发电机问世。电力作为新能源进入生产领域。电力迅速地日益广泛地应用到
工业上,不仅开动了工厂机器,还大大推动了其他领域的科技革命。人类由“蒸汽时代”
进入“电气时代”。这就开始了第二次工业革命。
在电力发展方面,美国和德国领先一步。请同学们阅读6至7页的小字。指出美国
的爱迪生发明了耐用的电灯泡,德国的西门子创制了第一辆有轨电车。
请同学们齐读第7页的史料:“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
──爱迪生”。请一位同学对爱迪生作一简单介绍。被誉为“发明大王”的爱迪生,他
一生有上千项发明,无愧于“天才”的称号。他善学别人之长,勤于实验,仅研制耐用
碳丝灯泡一项,就失败过数百次。他付出巨大的辛劳,才取得一次次发明创造的成功。
8
科学家们的发明创造无不如此。在科学研究道路上,任何懒惰和投机取巧都注定一事无
成。
还有一种新能源得到发展和利用,它就是石油。新机器和新交通工具对石油的需要
增大。由于内燃机的广泛运用,促进了石油的开采和提炼。在19世纪80年代,德国人
卡尔·本茨等人设计出内燃机,它使用轻液体燃料,在汽缸内燃烧。内燃机应用在工业
和交通运输方面,导致汽车和飞机的试制成功。引导学生看课本插图。
同学们看1887年德国人本茨制造的三轮汽车。20世纪初美国人福特改进型汽车,
1913年他还发明了汽车装配生产线,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飞艇速度慢,造价高,机
动性差,安全性低。所以后来美国的莱特兄弟在1903年制成飞机并试飞成功,把人类
借助机械翱翔蓝天的梦想变成现实。1910年,我国留美学生冯如研制的飞机试飞成功,
飞行高度、飞行距离和速度均创当时世界纪录。总之,内燃机的发明推动了汽车和飞机
的制造,汽车、飞机和其他使用内燃机的机器需要大量的石油。所以开采石油和提炼石
油成为重要的工业部门。请同学们看“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石油井架林立”图。
石油成为重要能源之一,产量大幅度地上升。在当时世界上有三大能源:已经有的
能源煤炭、新开辟的能源电力和石油。
2.新通讯手段的发明(板书)
请同学阅读第7页第二段大字后,谈一谈当时发明了哪些新的通讯手段。(教师小
结)19世纪中期,美国人莫尔斯首次拍有线电报成功,为近代电讯事业发展打下了基
础。19世纪晚期,定居美国的苏格兰人贝尔,研制有线电话成功(参见教材插图)。
意大利人马可尼发明了无线电报。1899年,马可尼在英国向法国发报,获得成功。两
年以后,他在纽芬兰清晰地收到由英国发来的无线电信号,引起巨大轰动。
同学们想一想,19世纪末20世纪初科学技术在哪三个方面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
展?(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新能源的发展和利用,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新通
讯手段的发明。请同学们再想一想,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生活产生什么影响?(学
生回答后教师小结)科学技术的成就迅速应用到工业上,产生巨大的影响,大大促进了
生产力的发展,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广泛的途径。所以我
们可以说:“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离开了它,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都是一句空话。
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板书)
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初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都有较大程度的发展。但发
展不平衡,其情况是:(板书)
步伐最快──美国、德国
相对缓慢──英国、法国
开始崛起──日本
9
较快发展──俄国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不平衡”一段文字后回答:19世纪
末20世纪初,美国、德国经济发展赶上和超过英国、法国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回答
后教师小结。挂出表解,边指表解边讲。)
请同学们看课本的“英、美、德、法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比重的变化”表,并请填写
下表(括号内数目由学生填出):
从上表可以看出,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和德国分别成为世界头号、二号资
本主义工业大国。
日本和俄国在这一时期的情况正如前面所概括的,日本开始崛起,俄国有较快发展。
其原因是: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的道路。此外,日本对外竭力进行武力扩张,
开拓市场,掠夺资源,攫取巨额战争赔款,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中国是深受其
害的国家,日本通过1895年的《马关条约》获得2.3亿两白银的赔款,相当于日本当
年税收的4.8倍,它控制了朝鲜,侵占了中国台湾、澎湖列岛。这些为日本提供了资
源、资本和市场。俄国废除农奴制后,资本主义经济有较快的发展。但由于封建农奴制
残余势力很大,因此俄国资本主义经济虽有所发展,但远远落后于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
家。
三、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板书)
19世纪末20世纪初,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社会生产力极大提高,促进了经
济的发展。让我们再想一想,科学技术的发展,还会出现什么现象?(学生回答后教师
小结)还会出现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板书),产生资本主义的组织形式──垄断(板
书)和出现垄断组织(板书)。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10页第二段和第三段。(同学们
10
阅读后教师提问)垄断组织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垄断资本家通过兼并或联
合的方式,组织垄断组织,以控制某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价格和市场,赚取高
额利润。垄断组织的形式有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等。请同学们引用美国和德国的实
例,来帮助理解“垄断组织”。请同学们相互之间议论一下。
垄断组织的出现,促进了大工业的发展,这种新的生产关系,在某种程度上有适应
生产力发展需要的一面。但是随着实力的膨胀,垄断组织越来越多地干预、控制国家的
政治、经济生活。垄断组织跨出国界,积极向外扩张,出现了国际性垄断组织,从经济
上瓜分世界。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垄断组织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美、德、英、法、
日、俄等国形成,这些国家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列宁的论断:“垄断是帝国主义的
基本特征。”(板书)这是对帝国主义本质的高度概括。(请同学们看课本漫画“垄断
资本家的贪欲”)
【巩固复习】
悬挂“19世纪晚期20世纪初科学技术发展情况简表”。(表中括号内
是空白,由学生口头回答后教师再把正确答案贴上。)
【布置作业】
课后反思:
1.以启发式为主的教学方法。我除了讲授之外,还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回答
和议论问题,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2.先有“发电机”问世,电力得以广泛应用,后设计出“内燃机”并广泛运用,
促进石油的开采和提炼,二者是有区别的:前者能产生电力能源,后者是需要石油能源
才能发动。
3.讲“垄断组织”应该学生阅读小字,展开议论,通过史实理解定义。
4.通过巩固复习,查缺补漏,达到教学目的。
11
第3课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和列宁主义的诞生
教学目的
一、基础知识要求:
第二国际建立的条件;1889年的巴黎大会;列宁主义的诞生;三国同盟和三国协
约;军备竞赛和战争危机。
二、思想认识要求:
1.恩格斯领导创建了第二国际,推动了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
2.布尔什维主义的形成标志着列宁主义的诞生。
3.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争夺霸权、重新瓜分
世界的斗争,这是帝国主义战争的根源。
4.在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中,形成了帝国主义两大军事侵略集团,他们
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战争危机日益迫近。
三、能力培养要求:
1.通过分析“第二国际建立的条件”培养学生概括分析问题能力。
2.通过思考“两大军事侵略集团的形成”培养学生综合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第二国际的建立;列宁主义的诞生;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难点:列宁主义。
教具准备
挂图《列宁画像》、《三国同盟、三国协约形成示意图》。
幻灯片《1913年英、德、美、法的实力对比》。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第一国际是在哪一年建立的?巴黎公社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导入新课】
1864年第一国际的建立是马克思理论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1871年巴黎公社
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伟大尝试。但是,随着巴黎公社的失
败和第一国际的解散,国际工人运动陷入低潮。随着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
国家向帝国主义的过渡,国际工人运动又有了迅速发展。(板书课题)
【讲授新课】
一、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板书)
12
请同学快速阅读课文,概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哪些方面?”结合学生回答进行板书(1.第二国际的建立2.列宁主义的诞生)。
1.第二国际的建立(板书)
请同学阅读第12页课文,概括回答第二国际建立的条件是什么。
①建立的条件(板书)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a.19世纪后期欧美工人运动重新高涨。b.马克思主
义的广泛传播以及社会主义政党和组织的成立。C.恩格斯的帮助和具体指导。
具体分析:
请学生思考回答:“工人运动重新高涨的原因是什么?”随着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
帝国主义阶段的过渡,垄断资产阶级为了追求高额利润,用各种手段残酷剥削和压迫工
人。工人不仅劳动时间长达12小时以上,而且劳动强度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矛盾
激化,这是工人运动高涨的根本原因。(结合课文图片说明)这一时期工人运动影响最
大的是1886年美国芝加哥工人争取8小时工作日的大罢工。
在工人运动高涨的形式下,马克思主义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在欧美国家先后成立了
社会主义政党和组织。例如,法国工人党、英国社会民主同盟、美国社会主义工党、德
国社会民主工党等等。第一国际解散后,新的国际组织一直没有建立起来,各国工人及
其政党都有加强国际工人团结的愿望,这一愿望的满足也就是要尽快建立新的国际工人
组织。
新的国际工人组织的建立是与恩格斯的关怀和帮助分不开的。马克思和恩格斯是亲
密的朋友,又是并肩作战的战友,1883年3月14日作为无产阶级革命伟大导师的马克
思逝世,他的逝世是国际工人运动的巨大损失,恩格斯怀着无比悲痛的心情参加了马克
思的葬礼。作为马克思亲密的朋友和战友,恩格斯要继续完成马克思未竟的事业。80
年代后期,恩格斯着手建立新的国际组织,这样在恩格斯的具体指导下,第二国际建立。
②建立:1889年巴黎大会(板书)
1889年7月14日,也就是法国人民攻占巴士底狱100周年纪念日这一天,在巴黎
召开了国际社会主义者大会,共有来自22个国家的393名代表参加了大会,使它具有
广泛的代表性。这次大会的召开标志着第二国际的建立。(和第一国际从名称上比较,
同学们可以发现什么问题?)第二国际是第一国际的继续,是继第一国际之后新的国际
工人组织。
请同学朗读大会的决议。大会通过了关于经济斗争和政治斗争的决议,还通过了每
年的5月1日举行劳动者示威游行的决议。它的这些决议推动了欧美工人政党的合法斗
争,推动了欧美工人运动的发展。从此“五一”成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节日。
③第二国际的瓦解(板书)
13
请同学看课文小字部分,了解即可。需要说明的是:a.马克思、恩格斯是伟大的
无产阶级革命导师,作为无产阶级革命的接班人,我们除记住他们的名字外,更要掌握
有关他们的一些革命活动。课下请同学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关于他们生平的小文章,大
家互相交流。b.第二国际尽管出现了一些严重问题,但总的来说,它活动的成绩是主要
的。C.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国际和中国也发生了联系和交往。例如德国党领导人
在议会和各种集会上都猛烈抨击德国侵占中国胶州湾及参加八国联军的侵略行径。
2.列宁主义的诞生(板书)
请同学看课文,回答:a.“布尔什维克”是什么含义?b.布尔什维克党建立的标
志是什么?C.为什么说布尔什维克党是一个无产阶级政党?
“布尔什维克”这是个音译词,含义是多数派,按它的俄语发音,译为“布尔什维
克”。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先在布鲁塞尔后在伦敦秘密召开代表大会,列宁出席
了这次会议。会议的主要议程是制订党纲、党章和选举中央委员会。在选举党的中央领
导机关时,拥护列宁的占多数,称“多数派”即布尔什维克。在这次大会上通过了列宁
领导下制定的党的纲领,这个党纲明确提出了党的最终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社会,为此
党必须领导工人阶级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并且实现无产阶级专政。即明确提出了实现无
产阶级专政的纲领。这是马、恩逝世后,国际工人运动中惟一提出无产阶级专政的党纲。
这一党纲的提出充分表明了布尔什维克党的性质──它是一个无产阶级政党。1903年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大会标志了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
1903年这次大会还诞生了列宁主义。
出示《列宁画像》挂图。请同学谈一谈你所知道的列宁。
列宁原名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1870年4月22日出生在俄国伏尔加
河畔的辛比尔斯克。中学读书时,列宁就开始学习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的著作。1887
年进入喀山大学学习。这一年他哥哥因参与谋杀沙皇而遭杀害,这给列宁以强烈的刺激。
同年他曾因参加革命活动被捕。1889年列宁来到俄国工人运动的中心彼得堡,深入工
人,宣传马克思主义。1895年,他把彼得堡20多个马克思主义小组联合起来,成立了
“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这年列宁被捕,后来被流放到西伯利亚。1900年流放期
满被释放后,列宁和其他革命党人创办了《火星报》。1903年参加了俄国社会民主工
党大会。此外列宁还积极参加了第二国际的活动,并且与国际内存在的修正主义进行了
坚决的斗争。1907年国际形式发生巨大变化,帝国主义战争已经临近,这时列宁又开
始了反对帝国主义战争的斗争。
列宁主义诞生于1903年大会,在这次大会上出现了以列宁为首的多数派,即布尔
什维克,布尔什维克的观点体系被称为布尔什维主义,它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其坚
14
实的理论基础的。布尔什维主义又被称为列宁主义。列宁主义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它
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斯大林)。
通过第一个问题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际工人运动发展的主
要表现就是第二国际的建立和列宁主义的诞生。请同学们进一步思考回答:“国际工人
运动的发展是帝国主义时期哪一矛盾发展的结果?”帝国主义时期阶级矛盾发展的结
果(板书)。帝国主义时期的另外一对矛盾: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在19世纪末
20世纪初加剧。
二、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的加剧(板书)
1.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形成(板书)
幻灯投影出示图表文字材料:
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形成示意图
帝国主义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几个大国都想争夺霸权,即争夺领土。──列宁
请同学结合课文及出示的图表说明分析:
①结合课文及《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形成示意图》简述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形成过
程。
②结合课文及图表分析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形成的直接原因,并进一步分析造成这
一原因的根源是什么。
③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的实质是什么?
1879年德国和奥匈帝国缔结了军事同盟条约,1882年,意大利加入这一军事同盟,
三国同盟正式形成,同盟的核心是德国。1892年法俄签订了军事协定,1904、1907年
英国先后和法国、俄国签定协定,这样三国协约形成。这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的直接原因
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争夺殖民地和霸权矛盾的严重激化。而造成这一原因的根源是由于
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从表中可以看出,这种经济的不平衡主要体现在工业
15
的发展水平不一样。政治的不平衡主要体现在占有殖民地的多寡方面。这种经济政治的
不平衡尤其是经济的不平衡改变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后起的强国不能容忍
实力与所占殖民地不平衡的倒挂状况,这必然引发帝国主义重新分割世界、争夺世界霸
权的激烈斗争。从以上分析和列宁的话中,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
矛盾的实质是争夺殖民地。
2.军备竞赛和战争危机(板书)
为了实现争夺殖民地和霸权的野心,两大军事集团展开了疯狂的扩军备战,大搞军
备竞赛。请同学看课后练习题第四题表格材料。军备竞赛让人们感觉到战争在一步步走
近。
【课后小结】
随着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过渡到帝国主义时期,世界进入近代后出现的无产阶级和资
产阶级的矛盾、资本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继续发展并且进一步激化,从而出现了国际工
人运动的发展和三国同盟、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19世纪末建立的第二国际
和20世纪初列宁主义的诞生是这一时期国际工人运动发展的重要表现,它们的出现都
极大地推动了工人运动的发展。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却给世界笼罩上了浓厚的战争乌
云。
【处理课后练习题】
16
第4课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运动
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要求:
1905~1908年印度人民的反英斗争;土耳其、伊朗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苏丹马
赫迪起义;埃塞俄比亚抗击意大利侵略的斗争;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
2.思想认识要求:
①通过对亚非拉地区民族民主运动发生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这是资本主义过
渡到帝国主义阶段之后,帝国主义加紧对这些地区掠夺、侵略,民族阶级矛盾加剧的必
然结果。
②通过对亚非拉地区民族民主运动过程及其结果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这些地区人
民的斗争,不论成败都在世界民族民主运动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3.能力培养要求:
①通过对亚非拉美民族民主运动过程的学习,培养学生总结、概括能力。
②通过对亚非拉美民族民主运动发生原因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
观点分析问题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印度人民反英运动;埃塞俄比亚抗意斗争;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
难点:亚洲觉醒。
教法建议
问题教学法、讲述法、图表法。
教具准备
挂图:《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示意图。
幻灯片:《亚非拉美民族民主运动概况一览表》。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随着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的过渡,国际工人运动有哪些发展及其原因?
【导入新课】
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帝国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人民之间的矛盾也日益
加剧,在亚非拉美广大地区出现了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讲授新课】
一、亚非拉美民族民主运动的概况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通过完成下面表格概括亚非拉美民族民主运动的概况。
17
结合表格重点分析:
1.印度人民的反英斗争
在1857~1859年印度民族大起义之后,1905~1908年印度又掀起了反英斗争的新
高潮。这一时期印度的民族资产阶级参加并领导了这场运动。印度民族资本主义出现于
19世纪50年代,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印度产生了民族资产阶级。印度民族资产
阶级的资金和技术都依赖于英国。因此印度民族资产阶级同英国垄断资本家存在着依附
关系。但是,英国的资本家和英国殖民当局采取各种手段阻挠印度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于是印度民族资产阶级同英国资本家和殖民当局又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国民大会党是
在英国当局同意下在1885年成立的代表资产阶级和地主利益的资产阶级政党。国大党
成立之初的一段时间里,它主张和印度殖民者合作。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以提拉克
为首的激进派,他们是国大党中的左翼派别,他们主张推翻英国殖民者的统治,实现民
族独立。1905—1908年的反英浪潮中,国大党提出了“自治”的要求,左翼在斗争中
起了领导作用。
向学生提出问题:“反英斗争的形式都有哪些?从中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这次斗争的形式多样,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农民抗税甚至起义、群众示威游行抵
制英货。从斗争形式的多样,我们可以看到这次斗争具有广泛的群众性。
斗争的高潮是1908年孟买10万工人大罢工,这标志着印度工人阶级登上了历史舞
台。罢工的起因是提拉克被捕事件,在六天的罢工中,工人同全副武装的军警多次搏斗,
有大约200名工人牺牲,300名工人被捕。罢工结束后,工人还继续和军警搏斗了两个
星期。最后斗争还是以失败告终。但是这次反英斗争沉重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
18
2.伊朗资产阶级革命
伊朗是一个封建王国,以伊斯兰教为国教。19世纪末,伊朗封建统治已经腐朽,
伊朗成为了英国和俄国的半殖民地。封建统治者与帝国主义相勾结,伊朗国内民族阶级
矛盾激化。伊朗资产阶级在1905~1911年领导了资产阶级革命。任务是反帝反封,革
命持续了六年之久,曾取得一定胜利,建立了君主立宪政体,但是在国内外反动派的联
合绞杀下失败了,封建王朝重新复辟。但这次革命揭开了伊朗反帝反封的新一页。
3.土耳其资产阶级革命
土耳其曾是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多民族的封建帝国──奥斯曼帝国。19世
纪末,土耳其沦为了帝国主义的半殖民地。请同学参看课文地图,参与瓜分土耳其的有
英国、俄国、德国、意大利、奥匈帝国等。1908年士耳其的军队发动起义,广大群众
积极参加,革命的主要任务也是反帝反封。革命在土耳其取得了胜利,废黜了素丹(土
耳其君主的名称),另立新素丹,建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4.亚洲觉醒
阅读课文引用的列宁的一段话,回答:“列宁在这段话中提到的民主革命、动乱是
指哪些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它们的共同点。”
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人民掀起了反帝反封的新高潮,列宁这段话中提到的是
伊朗和土耳其资产阶级革命、中国的辛亥革命、印度反英民族解放运动。它们的共同点
有:都反对帝国主义;在斗争中民族资产阶级起了领导作用,无产阶级积极参加了斗争;
斗争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列宁把这一时期亚洲掀起的反帝反封的民族民主运动称之为
亚洲的觉醒。
5.苏丹马赫迪起义
苏丹是非洲面积最大的国家,19世纪上半期被埃及统治,英国统治埃及后,英国
又把侵略的矛头指向苏丹。1881年默罕默德·艾哈迈德领导的马赫迪起义爆发。“马
赫迪”意为救世主,默罕默德·艾哈迈德利用伊斯兰教中关于马赫迪的传说,正式宣布
自己是“马赫迪”,要在人间建立真正的信仰和正义。号召人们驱逐外敌,为建立独立
的国家而圣战。马赫迪的起义得到了人民的积极响应,1885年起义军刺死了英国总督
戈登。苏丹全境基本得到解放,建立了独立国家。后来,英国殖民者卷土重来,苏丹于
1899年再度沦为殖民地。虽然起义失败了,但是持续近20年的起义给英国殖民者以沉
重打击。通过对苏丹马赫迪起义过程的了解,学生分析起义的特点。马赫迪起义带有浓
厚的宗教色彩。
6.埃塞俄比亚抗意斗争
请学生看课文《20世纪初的非洲》示意图,从图中分析埃塞俄比亚的重要地理位
置。1869年苏伊士运河通航后,扼地中海-红海-印度洋航线咽喉的非洲之角,其战
19
略地位更加重要。埃塞俄比亚正位于这一地区。由此请学生推断:“会出现什么状况?”
几个大国争夺这一地区。“有哪些国家?”英国、法国、意大利都加入到了争夺埃塞俄
比亚的斗争中,尤其意大利想独吞。
面对侵略,埃塞俄比亚的皇帝孟尼利克发表了《告全国人民书》,提出“决心保卫
我们的国家,给予敌人以反击”。埃塞俄比亚国内掀起巨大的爱国主义热潮。经过艰苦
的战斗,埃塞俄比亚取得了抗意斗争的伟大胜利。意大利承认埃塞俄比亚独立,放弃侵
占的土地,并且赔款。埃塞俄比亚是非洲抵抗帝国主义瓜分时期惟一取得民族自卫战争
胜利的国家。
“你能说一说非洲反帝运动的主要形式吗?”这一时期非洲反帝的主要斗争形式是
武装斗争和武装起义。
7.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
1821年墨西哥人民推翻了西班牙殖民者的统治获得了独立,但是独立后的墨西哥
并没有走上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在国内代表大地主、教会和保守势力的军事独裁
者建立了统治。国外,英、法、美等侵略势力不断渗入,墨西哥北部的大片领土被美国
占领。墨西哥国内民族阶级矛盾严重,1910年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爆发。革命的主要
任务是反帝反封,这次革命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农民、士兵、工人、民族资产阶级都
投入到了斗争中。以萨帕塔为首的农民军斗争尤为坚决。经过反复的斗争,墨西哥于
1917年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权,制定了新宪法。请同学通过小字部分列举的宪法内容说
明这部宪法的性质。这部宪法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思想是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
法。
二、亚非拉美民族民主运动原因
阅读材料分析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中期以后印度已经成为英国的殖民地,英国对印度原料和粮食的
掠夺变本加厉。1849年到1914年,原棉输出总值从170万英镑增加到2200万英镑。
黄麻的输出总值从1849年的6.8万英镑增加到1914年的860万英镑。除掠夺原料、
扩大市场之外,英国加紧对印度的资本输出,20世纪初,英国在印度的投资总额达到4.5
亿英镑。在19世纪下半期,印度的饥荒次数和剧烈程度大大增加。19世纪上半期发生
7次饥荒,死亡人数约150万人,19世纪下半期发生34次饥荒,死亡人数大约2000
万以上。
材料二:英国驻印度的总督寇松认为:没有印度就没有大英帝国。
问题:(1)材料一说明了什么问题?(英国通过对印度进行残酷的掠夺,获得了
巨额的财富,印度人民受到了残酷的剥削和压榨,无法生活下去。)
20
(2)结合材料一、二分析英国与印度的关系,及印度1905年掀起反英民族斗争的
原因。(英国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殖民地印度,因此,英国更加加紧了对
印度的控制。英国的掠夺政策激起了印度人民的不满,也引起了印度资产阶级的不满。
这样印度在1905年掀起了反英斗争。)
随着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的过渡,帝国主义国家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和印度一
样,亚非拉美其他地区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均遭到了帝国主义国家的疯狂侵略扩张。
亚洲大部分的地区沦为了帝国主义国家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非洲在20世纪初被列强
瓜分完毕,英、法、美等势力在拉丁美洲地区独立后取代西班牙、葡萄牙渗入,拉美各
国实际上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必然导致与殖民地、半殖民地
国家的矛盾激化,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它就会以某种形式爆发出来。所以在19世纪末
20世纪初,在亚非拉美广大地区爆发了广泛的民族民主运动。
【课后小结】
结合表格进行小结。随着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的过渡,帝国主义国家和殖民地、半
殖民地国家的矛盾日益尖锐,由此掀起了亚非拉美民族民主解放运动的高潮。各国斗争
中由于殖民地化程度不同其任务也有明显的不同,但都有反帝的任务。这些地区人民斗
争有成有败,但是都在世界民族民主运动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21
第5课第一次世界大战
教学目的
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
萨拉热窝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欧洲三条战线,西线三大战役:马恩河战
役、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俄国革命和退出大战;美国的参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的
结束。
2.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
(1)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是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相互争夺,疯狂扩军备战的
结果;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帝国主义是战争的根源。
(2)战争给垄断资本家带来巨额利润,但给交战国人民带来巨大灾难,给世界造
成巨大损失。这场战争是一场罪恶的战争。
(3)俄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把交战国人民的革命运动推向高潮,加速了第一
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3.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
(1)通过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原因、经过、结果、性质的分析,逐步培养学生对历
史事件的分析综合能力。
(2)从战争引起各国人民的革命,各国人民革命有加速结束战争过程的分析,培
养学生辩证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萨拉热窝事件和西线三大战役。
难点:大战的性质和战争与革命之间的辩证关系。
教具准备
投影片《欧洲的三条战线示意图》、《大战中的西线形势图》、《革命与战争的辩
证关系》;影像资料《一战风云》。
教法建议
1.启发式讲授、读书指导法、谈话法等相结合。
2.放映《一战风云》,增强教学中的直观性,调动视听觉。
3.充分运用地图及学生掌握的世界地理知识,做到史地结合教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914年人类历史上爆发了一场前所未有的世界大战,战火燃遍了欧洲大陆,延及
非洲和亚洲。直接或间接卷入这场战争的有30多个国家,交战双方动员的兵力达897
22
个师,7340余万人。死于战争的约1000万人,受伤的约2000万人,波及人口15亿,
经济损失3400亿美元。残酷的杀戮使人类遭受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大劫难。
【讲授新课】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板书)
1.大战的原因(板书)
请学生回答:“两大军事侵略集团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说两大军事集团形成后,
世界战争一触即发?”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指出:第二次科技革命打破了资本主义国
家间原有的相对平衡,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加剧,
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瓜分世界,导致两大敌对的军事侵略集团──三国同盟和
三国协约的形成。双方展开了激烈的军备竞赛,军事冲突一天天加剧。
(启发学生归纳大战爆发的原因,教师总结)(1)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
衡,要求重新分割世界,矛盾日益尖锐。(2)两大军事集团形成后展开疯狂的扩军备
战。
从20世纪初期开始,欧洲的巴尔干半岛已经成了帝国主义列强争夺的焦点和火药
库,而萨拉热窝事件给火药库的爆炸提供了星星之火。
2.大战的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板书)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22~23页小字部分及《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巴尔干半岛》图,
同时思考两个问题:(1)巴尔干为什么成为列强争夺的焦点和火药桶?(2)斐迪南大
公为何被刺杀,结果如何?
(两分钟后,分别请几位学生简要回答上述问题,不能看书答问,教师可适当引导,
而后结合学生的答问,做适当的讲述和补充。)
渴望自由的巴尔干各族人民经过长期的斗争,先后摆脱了土耳其的奴役和统治,纷
纷独立。由于巴尔干重要的战略地位,欧洲列强都想控制该地区,争夺激烈,特别是奥
匈帝国和俄国的争夺最为激烈。(启发学生得出正确结论:引发战争的根本原因是帝国
主义间的矛盾,因此战争不可避免,仅仅是寻找发动战争的借口而已。)
奥匈帝国王储斐迪南主张侵占塞尔维亚,他访问萨拉热窝是为了炫耀武力来威胁塞
尔维亚,具有明显的挑衅行为,这可激怒了塞尔维亚人。1914年6月28日,当斐迪南
夫妇检阅完军事演习,乘车回市政厅途中,被塞尔维亚族青年普林西普刺死,这就是引
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萨拉热窝刺杀事件。
3.大战开始──德奥挑起战争(1914.7)(板书)
德皇威廉二世闻讯后疯狂叫嚣:“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德奥终于找到发动战争
的借口。在德国的支持怂恿下,7月28日,奥匈帝国正式对塞尔维亚宣战。德俄英法
也很快卷入战争。交战一方是同盟国的德国和奥匈帝国,另一方是协约国的英国、法国
23
和俄国。原本是同盟国的意大利,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倒向协约国一方,参加对德奥
作战。日本为了夺取德国在中国的特权,也向德国宣战。中国北洋军阀政府也跟随日本
参加协约国作战。战火遍及欧、亚、非三洲,其中以欧洲为主要战场。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几次重大战役(板书)
1.欧洲的三条战线:西线、东线、南线(板书)
(投影展示《欧洲的三条战线示意图》,学生阅读课本24页《欧洲的三条战线》
简表后,请一位学生指图简要介绍三条战线的地理位置及交战国家。)教师强调:在这
次大战中起决定作用的是西线及英法对德作战。接着启发学生:作为同盟国核心的德国,
其地理位置有何不利?学生作答:德国在法俄中间,若被协约国东西夹击,后果不堪设
想。教师:德国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学生:各个击破,速战速决,避免东西两线同时
作战。
教师补充:德国实力不及协约国,他只能打速决战。德国计划集中兵力在西线,4~
6个星期内打败法国,然后全力以赴,3个星期内打败俄国,全面结束战争。德皇过高
估计了自己的力量,他向整装待发的德国士兵夸下海口:“叶落之前你们就能返回故
乡。”
2.马恩河战役(板书)
(投影展示《大战中的西线形势图》。)教师结合地图讲述1914年8月,德军攻
入法国,直逼巴黎。德国按照史里芬计划想迅速打败法军,结束西线战争;而法国毫不
妥协,马恩河战役是两大军事集团第一次大会战。从9月开始,双方在马恩河流域长达
200公里的战线上展开激战,共投入兵力150多万人,法军伤亡14万人,德军伤亡20
万人。最终,英法军队击退了德军的进攻。到年底,西线进入相持阶段。德国速战速决
计划破产。战役一结束,小毛奇旧向德皇报告说:“陛下,我们输掉了战争!”
3.1914~1915年东线的战斗(板书)
更出乎德军意料的是,俄国在1914年8月攻入东普鲁士,提前在东线开辟了战场,
迫使德军不得不从西线抽调兵力到东线,在东西两线同时作战。1914年,双方在东线
也形成了对峙局面。1915年,德奥把重点放在东线,想一举击溃俄国,结束东线战争。
但是,俄国未被彻底打垮。德国计划再次落空。这样,德国的失败已是预料之中的事了。
4.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板书)
1916年战争双方都想给对方致命一击,赢得战争。因此,战争更加激烈,更加残
酷。这一年,西线进行了两次大规模战役,这就是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
(放录像《一战风云》──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的片段。录像介绍了凡尔登战
役是德军打的一场消耗战,妄图把法军拖垮,法军顽强抵抗,不惜任何代价。这次战役
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双方共伤亡70多万人。索姆河战役是英法联军为减轻德军
24
对凡尔登的压力而开辟的又一战场,双方伤亡近130多万人。让学生从视觉、听觉感受
战争的残酷。)
教师指出:交战双方投入了巨大兵力,耗费了大量的武器弹药,都没有能置对方于
死地。而伤亡人数已达到1000多万,无论是前线的士兵,还是交战国的百姓,心里只
想着一个问题:战争什么时候结束?
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板书)
1.交战国面临的严重危机(板书)
战争进行了两年多,仍未见胜负,交战国双方都已力不从心,面临严重的危机。(请
学生阅读课本26页有关小字)教师补充:战争带来了灾难,但战争也教育了人民,各
国反战运动不断高涨。俄国首先爆发了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
2.俄国革命和退出大战──加速了大战的结束(板书)
提问:俄国爆发革命的原因?(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归纳总结。)
(1)沙俄自身的落后、腐朽;(2)俄国参战激化了各种社会矛盾;(3)革命群
众革命情绪和反战情绪高涨。因此,1917年俄国爆发了“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
制统治。1917年11月,俄国又爆发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苏维埃政权。之后,
俄国退出了帝国主义战争,加速了大战的结束。
(教师结合投影总结战争引起革命,革命制止战争这一辩证的历史关系。)
3.美国参战(板书)
出示投影《美国的“中立”》,揭示战争初期美国宣布中立的虚伪性。请学生阅读
课本26~27页有关小字,找出“中立”的目的:(1)大发战争财;(2)伺机而出,
统治世界。1917年美国看到交战双方都元气大伤,于是对德宣战。胜利的砝码压向了
协约国一方。
4.大战结束──德国投降(1918年11月)(板书)
1918年已是战争的第4年,交战双方都已打得精疲力竭。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
各交战国都掀起了革命运动。1918年奥匈帝国瓦解。德国不甘心失败,孤注一掷,结
果再次遭到惨败。同年11月,德国发生起义,德皇威廉二世被迫逃亡荷兰,11月11
日,宣布投降。
思考:哪些事件加速了大战的结束?
(学生总结。)
5.大战的性质──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板书)
提问: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学生回答后总结。)帝国主义的矛盾──重新瓜分
世界。因此,战争对交战双方来说都是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掠夺战争。虽然,塞尔维亚反
25
抗奥匈帝国侵略的战争,是为捍卫主权和民族解放的正义战争,但它不能改变整个战争
的非正义的性质。
6.大战的影响(板书)
(1)战争的残酷性和破坏性。让学生阅读课本27页的大字和图表,用数字和图表
来说明。
(2)战争引起了革命,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课堂小结】
1914年6月,萨拉热窝刺杀事件点燃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这场非正义的
帝国主义战争,把世界推向毁灭的边缘。最终战争以德奥为主的同盟国一方的失败而宣
告结束。由于获胜的帝国主义国家分赃不均和处理事宜的不公正,为人类再次种下了战
争的祸根,一战中出现的大规模的杀戮,在二战中以更加可怕的形式出现了。
26
第6课俄国十月革命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教学目的
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
1917年二月革命;二月革命后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爆发和
胜利;人民委员会的建立;苏俄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土地法令》;苏维埃人民取得
了反对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的胜利,巩固了苏维埃政权;十月革命的历史意
义;苏联的成立;两个五年计划取得的成就;1936年苏联宪法。
2.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
(1)在俄国革命中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起了伟大的领导作用,工人、农民和革命
士兵表现出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
(2)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3)苏联在短期内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
以后苏联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3.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
引导学生正确评价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和苏联两个五年计划取得的成就。
难点: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具准备
影像资料《列宁在十月》;投影《列宁回到彼得格勒》、《1913~1937年苏联工
业产值及重要工业品在欧洲和世界所占的地位》。
教法建议
1.采用讲述法、提问法、读书指导法等相结合。
2.放映影片《列宁在十月》节选部分,增强教学中的直观性,加深印象,拉近历
史与现实的距离。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请学生回答:“第一次世界大战产生了什么后果?”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
战争引起了革命,产生了第一个苏维埃政权,标志着人类历史进入新纪元。十月革命是
怎样取得胜利的?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是怎样得到巩固的?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是怎样
开展的?本课我们将一同学习这些内容。
【讲授新课】
27
一、十月革命的胜利(板书)
1.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板书)
提问:俄国为什么会爆发“二月革命”?(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1)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交战各国带来了无穷的灾难,沙皇俄国本身就非常落后腐
朽,参战激化了阶级矛盾,加深了俄国的经济、政治危机;
(2)人民群众革命情绪和反战情绪高涨。
1917年初,群众斗争的风暴遍及整个俄国。在一些大城市,几乎每天都有罢工。
1917年3月(俄国旧历二月),俄国爆发了二月革命,首都彼得格勒的工人和士兵发
动武装起义,推翻了沙皇专制制度,结束了罗曼诺夫王朝在俄国300多年的统治,俄国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取得胜利。
这次起义发生在俄历二月,所以这次革命称为“二月革命”。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
在俄国的统治。
2.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的出现(板书)
二月革命后,俄国出现了两个政权并立的局面:一个是工兵代表苏维埃,一个是资
产阶级临时政府。为什么会出现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呢?当时布尔什维克党的许多领导
人不是在国外,就是在监狱或流放所里。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正是利用了这些情况
取得苏维埃领导权的,他们认为只有资产阶级有能力领导国家政权,支持资产阶级建立
了临时政府。二月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资产阶级窃取了。临时政府继续推行沙皇的政策,
将战争进行到底,拒绝给人民以和平、土地和面包,并力图扑灭革命火焰。
在革命的紧急关头,需要布尔什维克党根据新的情况制定新的革命策略。俄国革命
领袖列宁度过了长达几年的流亡生活之后,冲破了帝国主义的重重阻挠,终于回到了彼
得格勒。(展示投影《列宁回到彼得格勒》)列宁的到来对于俄国革命来说,就像行驶
在重重迷雾中的航船看到指航的灯塔一样,有了明确的方向。列宁向布尔什维克党和无
产阶级提出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任务。列宁在革命的生死关头为
俄国指明了方向,统一了全党的思想,坚定了无产阶级争取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信心。
3.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胜利(1917年11月7日)(板书)
(请一学生朗读课本30页第二段小字。)教师总结:血的教训使人民彻底地清醒
了:只有用革命的暴力反对反革命的暴力,才能有出路。1917年8月,布尔什维克党
提出了武装起义的方针。
正当起义加紧准备时,临时政府得知了消息,决定先发制人,调军队进入彼得格勒
准备镇压革命。11月6日,临时政府袭击了《工人之路报》和《士兵报》,企图占领
党中央所在地斯莫尔尼宫。
28
11月6日晚,列宁发出“拖延发动就等于死亡”的指示,党中央作出立即发动起
义的决定。列宁就在这天深夜越过敌人封锁线,秘密来到起义的指挥中心──斯莫尔尼
宫,直接领导了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放录像《列宁在十月》节选部分)教师根据录像讲解:11月6日晚到7日早晨,
20万赤卫队员、革命士兵和水兵迅速占领了彼得格勒的主要桥梁、火车站、邮电局、
国家银行和政府机关等战略要点。7日晚上9点45分,“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发出了
向敌人最后攻击的炮声。随着炮声,革命群众和士兵向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最后一个堡
垒发起了总攻。雷鸣般的“乌拉”声压倒了枪击声。到8日凌晨二时许,起义者占领了
东宫,临时政府的十六位部长被擒获,彼得格勒十月武装起义取得胜利!1917年11月
7日(俄历10月25日)以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日子永远地载入了人类解放
斗争的史册。
4.苏维埃政府的成立(板书)
1917年11月7日深夜,全俄第二次苏维埃代表大会在斯莫尔尼宫胜利召开。在这
次会议上,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列宁当选为主席。
世界上第一个无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诞生了。这次会议还通过了《和平法令》和《土
地法令》。根据《和平法令》,列宁领导的苏维埃俄国同德、奥匈议和,退出第一次世
界大战。《土地法令》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使用。1918年3月,苏俄首
都从彼得格勒迁到莫斯科。
5.苏维埃政权的巩固(板书)
十月革命胜利后,帝国主义国家对苏维埃俄国发动了武装干涉。与此同时,俄国的
地主、资本家、沙皇的军官也掀起了叛乱。国内外反动势力联合起来,企图把苏维埃政
权扼杀在摇篮里。在国内外敌人的包围下,苏维埃政权处于极端困难的境地。苏俄怎样
渡过难关的?
(1)苏维埃政府加强红军的建设。
(2)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战胜敌人。
全国上下团结一致,英勇斗争,到1920年底,苏俄人民取得了反对外国武装干涉
和国内反革命叛敌的胜利。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
6.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板书)
1917年11月7日的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发生在俄历十月,因此,称这次革命为“十
月革命”。其历史意义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1)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具有划时代的历史
意义。
29
(2)十月革命的胜利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
半殖民地人民的革命斗争。(可联系中国历史,说一说十月革命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二、苏联的成立(板书)
十月革命打碎了民族枷锁,给俄国领土上的各民族带来了独立和解放,各民族国家
纷纷建立自己独立的共和国。各民族国家为了把力量团结起来,建设社会主义和加强国
防,于1922年在自愿和平等的基础上,成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
“苏联”。当时加盟的共和国有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请
学生看课本31页苏联各加盟共和国示意图)后来发展到15个加盟共和国。
教师应使学生搞清楚“沙俄”、“苏俄”、“苏联”的区别,以免弄混。三者指的
是不同时期的俄国:沙俄(1547~1917年);苏俄(1917~1922年);苏联(1922~
1991年)。
三、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板书)
1.两个五年计划的实行以及取得的成就(板书)
1924年列宁逝世后,苏联人民在斯大林领导下,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而努力奋
斗。1928年,苏联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33年起,实行第二个五年计划。这
两个五年计划的重点都是重工业。在两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人民克服了种种难以想象
的困难,不断创造奇迹,取得了巨大成就。
(展示投影《1913~1937年苏联工业产值及重要工业品在欧洲和世界所占的地位》
一表)找学生根据图表说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教师补充:在两个五年计划完成
之后,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超过德、英、法,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工业总产值
占世界工业生产的比重由1917年的3%上升到10%。
两个五年计划的完成,使苏联由传统上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苏联的国防力
量由此加强。
2.1936年苏联宪法(板书)
在全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基础上,1936年苏联通过新宪法,
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当时苏联认为,社会主义体系在苏联国民经济中已
经取得完全胜利。因此,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社会主义在苏联的建成,这
是苏联历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思考:怎样评价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学生思考、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
总结)
(1)成绩(略);(2)不足:苏联在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时,忽视了国民经济的
平衡发展,使农、轻、重的比例严重失调等。
【课堂小结】
30
1917年3月,俄国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在俄国300多年的统治。同年11月7日,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诞生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标志着人类历史进入新纪
元。在列宁的领导下,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取得了反对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的
胜利,政权得到巩固。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超额完成了两个五年计划,使苏联由落
后的农业国成为强盛的工业国。这为苏联后来战胜法西斯国家奠定了物质基础。
31
第7课战后世界体系的建立和20世纪20年代的相对稳
定
教学目的
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
巴黎和会的召开及操纵会议的主要国家;《凡尔赛和约》的签订及其主要内容;凡
尔赛体系的构成及影响;国际联盟的建立及其实质;华盛顿会议的背景及时间;《四国
条约》和《限制海军军备条约》的签订及其主要内容;《九国公约》的签订、主要内容
及其实质;“一战”后资本主义的相对稳定时期。
二、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
1.巴黎和会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的协约国集团重新瓜分世界的一次分赃会议。
凡尔赛和约是在牺牲战败国和弱小民族利益的基础上签订的掠夺性条约。
2.国际联盟是帝国主义列强维护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秩序的工具。
三、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帮助学生把握课文中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培养其理解、分析
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巴黎和会和《凡尔赛和约》;华盛顿会议签订的主要条约。
难点:《九国公约》的实质;帝国主义列强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教具准备
教材中有关的插图、地图及投影仪或小黑板等。
教学方法
启发式讲授、读书指导及谈话法等。
教学过程
(上课)提问: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止时间?性质?结果?(结合答问要点导入新
课,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7课,教师板书课题)第7课战后世界体系的建立和20世纪
20年代的相对稳定(教师强调本课引言,导入教材内容)
一、巴黎和会和《凡尔赛和约》(板书)
1.巴黎和会的召开(板书)
历时四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协约国集团的胜利而告结束。为了缔结“和约”,重
新瓜分世界,1919年1月18日,战胜的协约国集团在巴黎召开了会议,这就是巴黎和
会。(板书:1919年1月)参加这次会议的有27个国家,但实际操纵和会的主要是法、
英、美三国,广大中小国家处于无权地位。请同学们看课本插图:巴黎和会“三巨头”。
32
(参照教参有关资料简介,并副板书:法—总理—克里孟梭;英—首相—劳合·乔治;
美—总统—威尔逊。)
2.《凡尔赛和约》的签订及其主要内容(板书)
在巴黎和会上,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重重、互相争吵,甚至互以退会相威胁。经
过五个多月的激烈争吵,最终于1919年6月,在巴黎附近的凡尔赛宫,战胜的协约国
同德国签订了对德条约,史称《凡尔赛和约》。请同学们看教材,了解《凡尔赛和约》
的主要内容,注意从领土、军事、政治及殖民地四方面去加以掌握。(学生阅读识记数
分钟后,教师提问、复述、强调并讲解有关内容要点。)
(引导学生看教材小字内容,回忆中国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加深联系记忆。)
3.凡尔赛体系的构成及其影响(板书)
英、法、美等协约国列强,同战败的德国签订了《凡尔赛和约》之后,在1919~
1920年间,又分别同德国的盟国奥地利、匈牙利、土耳其和保加利亚等国签订了四个
和约,这些和约同对德和约即《凡尔赛和约》一起,共同构成了对战败国领土及其殖民
地再分割的新的殖民体系,称之为凡尔赛体系。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
亚和非洲统治的新秩序。
4.国际联盟的建立(板书)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总统威尔逊曾主张战后建立一个国际机构,后来在他
所提出的十四点和平计划中就有设立国际联盟的建议,为此巴黎和会专门讨论了成立国
际联盟的问题,制定并通过了国际联盟盟约,把它列入凡尔赛和约的第一部分。1920
年1月,随着《凡尔赛和约》的正式生效,一个新的国际性的机构──国际联盟也同时
在日内瓦宣告成立(板书:1920年),当时参加国际联盟的国家有44个,后来逐渐增
加到60多个国家。虽然建立国际联盟的建议是美国首先提出的,但由于种种原因,美
国国会拒绝批准《凡尔赛和约》,所以美国并没有加入国联,因此,国联建立后就成为
英法操纵的工具。
根据国际联盟盟约规定:国际联盟是一个制裁侵略、维护和平的机构,但这只不过
是一句空话。因为盟约规定,当国联要对从事战争的任何一个成员国给予经济甚至军事
制裁时,必须经过所有出席会议的成员国的全体同意,这实际是不可能的。国际联盟实
际上是帝国主义列强维护战后资本主义秩序的工具(板书:帝国主义列强维护资本主义
世界秩序的工具),这一点我们将在今后有关历史知识的学习中加深理解和认识。
下面,请同学们认真看教材内容,同时思考下列几个问题:华盛顿会议的历史前景
怎样?何时何地召开?参加会议的国家及在会议上起主要作用的国家各是哪几国?华
盛顿会议的主要结果是什么?(学生看书、思考、讨论,教师板书。)
二、华盛顿会议
33
1.美日等国加紧争夺远东、太平洋地区
2.英法日美签订
3.美英日法意签订
(数分钟后,分别请几位同学简要回答上述问题。不能看书答问,教师可适当引导,
而后结合同学们的答问,复述强调并串讲华盛顿会议的主要内容,同时补充完善板书要
点。)
巴黎和会主要是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列强在西方的关系。而他们在远东和太平洋地
区的矛盾仍然十分尖锐,尤其是美日之间的竞争更为激烈„„为了协调在这一地区的关
系,美国提出了召开国际会议的倡议。1921年11月12日至1922年2月6日,在华盛
顿召开了这一国际会议,史称“华盛顿会议”。(板书:1921~1922年华盛顿)
参加这次会议的有美、英、法、日、意、荷、比、葡及中国共九个国家,但在会议
上起主要作用的是美、英、法三国(板书:九个国家。并在美、英、法三国上圈划强调)。
经过几个月的激烈争吵,1921年12月13日,英、法、日、美四国签署了《四国
条约》(板书:《四国条约》)。条约规定各缔约国互相尊重彼此在太平洋区域属地的
权益,这实际上削弱了日本在这一地区竞争的优势,加速了美国力量的发展。
1922年2月6日,美、英、日、法、意五国又签订了《限制海军军备条约》(板
书:《限制海军军备条约》),规定了这五国海军主力舰的吨位比例为5:5:3:1.75:1.75
(副板书并强调之),美国从此取得了与老牌海军强国英国相等的制海权,这就进一步
增强了美国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的竞争实力。
值得注意的是,华盛顿会议上的远东霸权之争,最重要的是对中国的争夺。1922
年2月6日,与会的九国代表签署了《关于中国事件应适用各原则及政策之条约》即关
于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板书:《九国公约》,副板书:1922年)。这个公约名
义上尊重中国的“门户开放”和“机会均等”的原则,这实际上肯定了中国的半殖民地
的地位,打破了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取得的暂时独霸中国的局面,它为美国在中
国的扩张提供了条件(板书: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条件)。
顺便说明一下,在华盛顿会议期间,英美出于反对日本独占中国的动机,支持中国
收回山东主权的要求。由于英美的压力以及中国人民反日斗争的蓬勃兴起,1922年2
月4日,日本被迫同中国签订协定,中国在山东的主权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请同学
们看教材小字有关部分,简要了解有关内容。(不要求记忆)
下面,请同学们认真思考并讨论本课思考题:通过对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的了解,
你怎么认识“弱国无外交”这句话?(引导学生以中国虽属战胜的协约国成员之一,但
在巴黎和会及华盛顿会议上的无权地位、帝国主义大国无视中国人民的合法权益及其表
现与结果等角度考虑问题答案,说明帝国主义列强实行的外交政策是实力政策,半殖民
34
地的中国在外交上没有独立权,因此谈不上真正的外交与主权。可以让学生谈对电影《我
的1919》的看法)
4.“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板书)
华盛顿会议所产生的三个主要条约构成了华盛顿体系(回忆联系凡尔赛体系的有关
内容,加深理解与记忆),它确立了帝国主义国家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华
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通过两次会议,形成了战后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殖民
体系,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它建立了战后帝国主义的世界秩序。然而,由于
这一体系不可能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因此也就无法长期维持下去,最终为帝
国主义国家之间新的矛盾斗争所取代。
三、资本主义相对稳定时期(板书)
1.相对稳定时期的形成(板书)
教师可在黑板上绘制如下图表:
2.经济的繁荣(板书)
在上述形势下,各资本主义国家努力发展经济,很快出现了一个“繁荣”时期。美
国的发展尤为迅速。教师可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小字,并观看同页的《美国的汽车长龙》
图,以增强感性认识。
在讲述资本主义经济繁荣时,要给学生指出,繁荣后面潜伏着危机。就在资本主义
世界的一片欢乐声中,资本主义危机突然降临,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陷入巨大灾难中。
【课堂小结】
结合板书概述本课学习内容,强调学习要点(具体略)。
【巩固练习】
35
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
教学目的
一、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
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危机的爆发和特点;危机的影响;罗斯福新政;
罗斯福竞选总统;新政的目的和特点;新政措施;新政效果。
二、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
1.1929~1933年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根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2.垄断资产阶级销毁产品、毁坏生产设备等行径,体现了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性。
3.罗斯福新政有助于美国的尽快恢复,但是新政没有也不可能解决生产力危机的
根源──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合理性,因而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危机。
三、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
1.通过资本主义社会的“稳定”、“危机”的相互交替的发展变化,培养学生观
察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2.从对这次经济危机特点的分析,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综合能力。
3.通过对罗斯福新政措施、效果的分析,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929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
难点:经济危机中一些经济方面的知识;罗斯福新政的一些内容。
教法建议
1.本课内容较多,教师可尽量使用辅助教学工具(如小黑板、幻灯机等),以增
强直观效果。
2.本课内容较难,理论概念问题较多,故事情节较少,缺少趣味性。教师讲述时
要尽量掌握好分寸,可多采用问答方式,以激发和推动学生对一些理论问题的理解。
3.可布置课外作业,对罗斯福进行评述。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上课后教师可向学生提问:“一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召开过哪些会议?有何影响?
在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可归纳总结:一战以后,资本主义国家通过调整相互间
的关系,发展国内经济,统治暂时稳定。“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帝国主义国家
间的矛盾暂时缓和。资本主义世界进入相对稳定时期。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板书)
36
1.危机爆发(板书)
关于危机产生的原因,教师可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40页小字,使学生认识到资
本主义的经济危机是由于资产阶级为了追求私利,盲目扩大生产,造成生产过剩。这是
导致经济危机的主要原因。
关于危机的爆发,这次危机始发于美国纽约股票交易所的股票抛售。为什么股票抛
售会导致经济危机?这是本课、本目的难点。教师可向学生简略解释几点:(1)美国
是资本主义国家,小工厂企业都是私有的,大都是股份公司,和股票有直接关系;(2)
股票市价的价格是美国经济的晴雨表。经济繁荣,股票就升值,人们就会抢购;反之,
经济凋敝,股票就贬值,人们就抛售;(3)1929年10月,纽约股票抛售狂潮的发生
不是偶然的。在这以前,美国的汽车工业、钢铁工业等都已出现停滞状况。
教师还可简略介绍抛售股票的情景,以增加一些感性认识。1929年10月24日上
午,纽约股票交易所开盘伊始,大批股票涌入市场,盲目抛售,交易所陷入一片混乱,
这一天抛售额创股票交易所纪录,股票价格暴跌。到11月中旬,交易所证券贬值50%,
股票市场全部崩溃、信用破产。教师可指引学生观看课本第40页《纽约华尔街股票交
易所门前的人群》形象图,以增强感性认识。
2.危机的特点(板书)
课本中编者已用图表的形式,对这次危机的特点加以归纳和表述,教师可指导学生
进行观看阅读。教师还可把图表的要点绘制在辅助小黑板上(或用幻灯机放映在屏幕
上),可增强直观效果。
危机特点是本课的重点,要求学生牢固掌握的。教师在讲述时,可适当增加一点内
容,用对比的方法,以突出这次危机的特点。
特点一,范围广。过去危机只发生在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里,但这次危机则席卷
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既波及到资本主义国家,也波及到殖民地、半殖民地。另外,这次
危机也影响到工、农、商、金融等所有一切经济领域,这也是过去任何一次危机所不及
的。
特点二,时间长。以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一般是几个月,最长的是一二年。危机
后经历短期的萧条便转入复苏,而这次危机前后持续了5个年头(1929~1933年)。
这次危机持续时间之长,是以往任何一次危机所没有的。
特点三,破坏性大。课本图表中列举的资本主义工业下降情况和世界贸易缩减的情
况,已可看出这次危机的严重性。
3.危机的影响(板书)
讲完经济危机特点后,教师可向学生提问:1929—1933年经济危机对社会生产力
产生什么影响?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可归纳为二点,并做如下讲述:
37
(1)工人大量失业,劳动人民生活恶化。教师可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41页的第3、
4两段及《寻找工作的长龙》插图,使学生认识到失业的严重性和就业的困难。失业队
伍的增加,随之而来的自然是工资降低,生活水平的下降。广大劳动人民生活无着落、
流离失所。1929年3月,美国第31届总统胡佛在就职演说时曾吹嘘“将使美国人家家
锅里有一只鸡,家家有一辆汽车”。但到头来美国广大劳动人民都由于付不起房租,而
只好住在用破烂铁皮木板搭起的临时住房里。人们把这种贫民住房区称为“胡佛村”
(教师可指导学生看课本第41页小字及插图《失业者搭建的简陋棚屋》)。有人把胡
佛讥讽为“饥饿总统”。
(2)销毁商品、生产破坏。一方面是广大劳动人民饥寒交迫、流离失所;另一方
面却是资本家为追求利润而故意大量销毁商品。这种不正常的现象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
制度的腐朽和罪恶。课文中的思考题:“想一想:看到资本家的这些做法,你有什么感
想?”可以让学生自由讨论。
经济危机引起政治危机,造成各国社会的动荡不安,各国政府纷纷寻找解决问题的
办法。
二、罗斯福新政(板书)
1.罗斯福当选总统(板书)
罗斯福是美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总统。1921年,罗斯福患脊髓灰质炎(俗称小儿
麻痹症),双腿残废。1928年当选为纽约州州长。1932年参加总统竞选,并以绝对优
势击败了现任总统胡佛,成为美国第32届总统。其克服困难的精神和毅力,值得每个
人尊敬和学习。
教师还可介绍一下罗斯福任总统后在电台上的“炉边谈话”,以增进学生对罗斯福
的感性了解。让学生看罗斯福在电台演说的插图。
2.新政的目的和特点(板书)
(1)“新政”的提出和实施(板书)
“新政”一词是1932年罗斯福在接受总统提名的演说中第一次使用的。1933年3
月,罗斯福就任总统后,即开始实施新政。至1941年美国参加“二战”为止,这期间,
罗斯福促使国会通过一系统改革法令。人们把这一时期也称为“新政时期”。
(2)新政的目的(板书)
新政的直接目的是要消除经济危机,稳定社会经济正常秩序。新政的根本目的是巩
固资产阶级统治,巩固资本主义制度。
(3)新政的特点(板书)
38
新政的特点可从两个方面说明:一方面是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以消除经
济领域中无政府状态;另一方面是国家进行干预,但并不实行国有化,仍保留资本主义
“自由”特点,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
3.新政的主要措施(板书)
这是本目重点,它内容繁多,教材中篇幅量大,讲述时教师可把它分成四点:整顿
金融、调整农业、调整工业生产和举办公共工程。
(1)整顿金融(板书)
金融是经济命脉,美国这次经济危机就首先爆发于金融领域而波及其他领域的。罗
斯福就职前,美国银行已倒闭一半以上,信用宣告破产。
罗斯福就任总统第二天就宣布银行暂时停业,进行整顿。政府提供补助和贷款,帮
一些大银行恢复营业。实行债务延期、存款保险等措施,恢复人们对金融机构的信心。
(2)调整农业(板书)
鼓励农民缩减农牧生产规模,销毁大量农牧产品,以保持农产品的价格,政府予以
补助。
(3)调整工业(板书)
新政的中心是对工业生产的调整,其任务是克服工业生产的盲目竞争所造成的生产
过剩现象,减少失业,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
教师首先要讲调整工业的政策和措施。1933年6月,政府促使国会通过《全国工
业复兴法》,并成立了专门机构。这个机构根据法令,对各工业企业制订经营规范,确
定各企业产品的数量、质量、价格、销售定额等。对遵守规章的,给其挂“蓝鹰”标志,
给予奖励,否则就是叛卖行为,会受到惩罚。这里可指引学生阅读课文有关内容。
其次,教师还需讲解关于缓和社会矛盾的内容。对劳资关系和失业救济问题也做了
有关规定。规定了工人的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这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工人利益。后来,
还颁布法律保证,并对失业工人进行救济。
(4)举办公共工程(板书)
举办公共工程也是新政中一项重要措施,它目的是为了增加就业机会,减轻失业的
压力,以缓解社会矛盾;另一方面还可提高社会购买力,以刺激消费和生产。
兴建水利、造林、筑路等工程,解决了不少失业人员的就业问题。
在公共工程中,最有意义的是美国田纳西水利工程。可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相关小字
内容和《田纳西水利工程中的水坝》形象图,以增进学生对这一工程作用和意义的认识
理解。
4.新政的效果(板书)
39
分析归纳新政的效果时,可从经济、政治两方面进行。经济方面:通过新政的一系
列措施,经济得以较快恢复。政治方面:由于新政的一系列措施,社会矛盾逐渐缓和,
稳定了美国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教师还应强调指出,罗斯福新政由于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因此只能遏制当时危机,
而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危机。
教师还可指出,有些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摆脱危机,建立起法西斯政权,进行扩军备
战,终于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从而导入下一课内容。
【作业练习】
见课后练习题。对材料解析题,可组织学生课堂讨论,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指导学
生的课后活动。活动类型可以参照课后的活动建议,也可以改造使用或另做其他类型的
活动。
40
第9课法西斯国家的形成和反法西斯斗争
教学目的
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
德、意、日建立法西斯专政的背景;德、意、日建立法西斯专政的过程;墨索里尼;
希特勒;轴心国集团。共产国际七大;埃塞俄比亚机意斗争;西班牙人民反法西斯战争;
国际纵队;英、法、美不干涉政策的实质。
二、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
1.德、意、日法西斯政权的建立,是世界经济危机导致了资本主义社会政治危机,
国内阶级矛盾激化的产物。
2.法西斯的政权是最富侵略野心,最反动的独裁政权。
3.埃塞俄比亚和西班牙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是三十年代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重
要组成部分,给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三、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
1.培养学生透过史料综合分析问题和比较问题的能力。
2.通过启发学生建立起知识间的多层联系,举一反三,进而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
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德国法西斯专政;西班牙人民反法西斯战争。
难点:经济危机与德、意、日法西斯化的关系;英、法纵容法西斯的实质。
教学用具
投影仪《受到迫害的犹太人》等图片。
教法建议
读书法与讲述法相结合,辅以提问法。
教学过程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沉重打击了各国
经济,引起了政治危机,使各国的阶级矛盾十分尖锐。面对这一局面,美国的资产阶级
为自己找了一条什么样的出路?效果如何?(学生回答)的确如此,美国资产阶级通过
“新政”恢复了经济,稳定了统治。而面对同样的局面,有一些国家却通过建立和加强
法西斯专政来解决危机,他们也当然遭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反对。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
些内容。
第9课法西斯国家的形成和反法西斯斗争(板书)
41
同样,我们先来认识一下法西斯专政的特征,关于法西斯的本意,我们在学习《地
中海世界的霸主──古代罗马》一课时已经知道了,那么法西斯专政呢?就是指垄断资
产阶级对内实行恐怖统治,对外进行侵略扩张的独裁政治。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都有
哪些国家是通过建立和加强这样的统治来解决危机的。
一、德、意、日的法西斯化(板书)
看了这个标题,同学们都能判断出,德、意、日三国在解决危机的方式上采取了相
同的方法。但是他们又因国情不同在法西斯化的过程中呈现了一些不同之处。请同学们
阅读教材后,找出三国在法西斯化的背景、过程、表现形式等方面有何异同。(学生读
书,期间板书)共同点、不同点。(约5分钟后)引导学生找出德、意、日法西斯化的
不同点:第一,背景:意大利在一战后经济衰退,引起了政治混乱,给墨索里尼的法西
斯党提供了可乘之机,建立了法西斯独裁统治;德、日的法西斯势力则是在本国遭受经
济危机的沉重打击下迅速发展起来的;第二,时间:意大利1922年,德国1933年,日
本1936年;第三,方式:德、意都是通过一个法西斯党夺取政权来实现法西斯专政的。
其中都有一个领导人物:意是墨索里尼,德是希特勒。在这里还要特别指出以希特勒为
首的德国纳粹党在发展过程中采取了种种欺骗的伎俩,如利用德国人民痛恨《凡尔赛和
约》,渴望民族复兴的心理,煽动复仇主义情绪和种族狂热。(问)德国人民为什么痛
恨《凡尔赛和约》?引导学生回顾第7课的知识,即对《凡尔赛和约》的评价:那是一
部战胜国对战败国的掠夺性的条约;希特勒还大肆鼓吹种族优劣论,其荒谬之处不攻自
破,如果当时德国人民手中有一本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
教科书《世界历史》第一册,他们学完第一课,肯定就不会上希特勒的当了。日本与德、
意不同的是:它是通过作为法西斯主力的政权内部的军事官僚机构──军部,在发动侵
略战争的过程中走向法西斯化的。第四,统治措施:德国:(1)制造了国会纵火案(学
生复述),迫害革命者和反法西斯战士,建立一党制,形成了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让
学生自己查字典解释“策源地”);(2)残酷迫害犹太人(图)。连爱因斯坦都无法
立足。(3)实行文化专制。其中焚书一招恐怕比秦始皇有过之而无不及。(4)大搞国
民经济军事化,疯狂扩军备战。希特勒曾叫嚣“要大炮不要黄油”。1935年,德国还
撕毁了《凡尔赛和约》,实施了普遍义务兵役制,把陆军扩充到60万人。(问)《凡
尔赛和约》在相应内容上是如何规定的?此时的英、法、美在哪里?意大利为转移危机,
加紧武力扩张;日本同样积极向外扩张,先后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等
侵华战争,形成了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
共同点:第一,具有相同的反动本质;第二,都与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
机有着密切关系。这种具体关系由学生总结。第三,对世界人民的危害相同。(问:这
种危害体现在哪些方面?)
42
通过前面同学们读书和我们共同的总结,我们认识到随着德、意、日的法西斯,尤
其是1937年轴心国集团的形成,世界和平面临着严重的威胁。在此情况下,世界各国
人民当然不会听之任之的,套用一句格言:“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放在这里
更具体的表述就是:哪里有侵略,哪里就有反抗!
二、反法西斯斗争的开始(板书)
面对法西斯的威胁,1935年七、八月间,共产国际在莫斯科召开了第七次代表大
会,季米特洛夫作了重要报告(问:这个人曾在什么事件中出现过?他当时对法西斯势
力发表了怎样的战斗檄文?),提出了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任务。(问:中国共产
党是如何落实这一任务的?)
1.共产国际七大: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1935年莫斯科(板书)
这次会议推动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蓬勃发展。其中埃塞俄比亚抗意斗争和西
班牙反法西斯战争就是突出代表。
2.埃塞俄比亚抗意斗争(板书)
展示《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图。让学生结合地理知识和图上的政治版图信息,
简单分析埃塞俄比亚战略地位重要性,也就是意大利发动战争的主要原因。随后,让学
生读书后,复述(注意:不是照读教材)埃塞俄比亚抗意斗争的过程和结果。其中特别
要引导学生读图《海尔·塞拉西皇帝在国联控诉意大利侵略》,指出海尔·塞拉西的行
为表明塞俄比亚不仅在战场上抗击意大利,还在国际政坛上寻求过帮助。(问:国联是
什么样的组织?当时由谁控制?补充介绍英、法操纵的国联曾宣布对意实行经济制裁,
但只是一纸空文,无关痛痒。而关于战局的煤、铁、石油却不在制裁之列。设问:英、
法为何如此呢?暂不给答案。国联是第一次如此处理此类问题的吗?)
另外一个反法西斯斗争的突出代表是:
3.西班牙人民反法西斯战争(板书)
(1)介绍西班牙内战的情况:在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下,西班牙同样面临着严重
的政治危机,阶级斗争十分激烈。尤其是代表大资产阶级、大地主和教会反动势力的法
西斯势力蠢蠢欲动,与德、意法西斯势力遥相呼应。在此情况下,经过西班牙共产党的
努力,1936年结成了由共产党和各左派政党、左派团体参加的反法西斯人民阵线,形
成了工人、农民、城市中小资产阶级和进步人士的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并且在议会选举
中获胜,成立了以左翼共和党为首的共和国政府。反动势力不甘心失败,以佛朗哥为首
的叛军发生叛乱。内战爆发了。(出示图)
(2)战争进程:
虽然佛朗哥的叛军一开始就寻求德、意的支持,并建立了叛乱政府,但是面对同仇
敌忾的共和国政府军民,叛军还是接连遭到了失败。这又促使德、意法西斯加紧援助叛
43
军,并直接出兵进行武装干涉。这样一来,战争的性质演变为西班牙人民反法西斯侵略
的民族革命战争。
在西班牙人民为捍卫民族独立和共和国政府与法西斯进行殊死战斗的时候,在共产
国际的号召下,苏联、法国等十多个国家的3.5万名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组成“国
际纵队”,同西班牙人民并肩战斗。著名画家毕加索也拿起笔绘就了世界名画《格尔尼
卡》,以表达他对法西斯侵略的愤怒,声援西班牙人民。(补充:格尔尼卡是西班牙的
一个小镇,曾遭到德机的轰炸。)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英、法、美为了不惹火烧身,置正义于不顾,竟推行所谓“不
干涉”和“中立”政策,实为干涉和不中立的政策,纵容侵略,充当了法西斯可耻的帮
凶。使西班牙成为了第二个埃塞俄比亚。
(3)结果:1939年初,马德里陷落。西班牙人民的革命斗争失败了。佛朗哥在西
班牙建立了独裁统治。
【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学习,我们认识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面对经济危机的打击,德、意、
日选择了建立和强化法西斯专政的道路来转嫁危机,并且日益暴露其反动本质,威胁世
界和平。这必然会引起世界人民的反对,尤其是在共产国际的推动下,世界人民反法西
斯斗争蓬勃发展起来。虽然,反法西斯斗争初期受挫,但她正义的性质,雄厚的基础,
决定了她必将胜利。作为有能力在早期挫败法西斯势力的英、法、美等国家,为维护私
利而置大局于不顾的纵容侵略,也只有等到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那一天才会醒悟。
44
第10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一)
教学目的
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
慕尼黑阴谋;德军“闪击”波兰,二战全面爆发;德军攻占西欧;敦刻尔克撤退;
法国溃败,戴高乐领导“自由法国”运动;德军轰炸伦敦;苏联卫国战争开始和莫斯科
保卫战;珍珠港事件。
二、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
1.透过慕尼黑协定,认识帝国主义大国为满足自己利益而牺牲别国利益的卑劣行
径,从而提高维护民族独立主权的自觉性、警惕性。
2.通过对法西斯国家侵略史实的了解,认识法西斯的侵略本性。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大战的爆发,珍珠港事件等。
难点:慕尼黑阴谋。
教法建议
通过讲、读、议、练,既讲清讲准基础内容,又保证学生自我阅读认知;既分析讨
论关键问题的认识和难点突破,又练习巩固知识。此外,补充一些有关人物、事件的必
要资料,使学生全方位、多层次地掌握知识,完成教学目标。教学用具
投影仪,地图《战前德意在欧洲和非洲的侵略和扩张》、《法国溃败》、《日本偷
袭珍珠港》、《二次大战中的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等。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德、意、日三国勾结,对世界产生了什么影响?
由于德、意、日三国勾结,疯狂对外侵略扩张,给世界和平带来严重威胁,加速了
发动侵略战争的步伐,终于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讲授新课】
一、慕尼黑阴谋(板书)
1936年,法西斯德国无视《凡尔赛和约》规定,扩军备战,后来又吞并了奥地利。
(此处可有针对性地回顾一下《凡尔赛和约》有关规定)德国的扩张举动并没有得到应
有的制裁,助长了法西斯德国的侵略气焰。1938年,德国把扩张目标对准了捷克斯洛
伐克,希特勒唆使捷克斯洛伐克境内的德意志人要求“自治”,借以占领苏台德区,最
后达到占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的目的。对此,英、法两国从本国利益出发,与希特勒一
起策划了牺牲捷克斯洛伐克,祸水东引的慕尼黑阴谋。
45
1.慕尼黑阴谋(板书)
1938年9月底,德、意、英、法四国政府首脑希特勒、墨索里尼、张伯伦、达拉
第在德国的慕尼黑城召开会议并签订了协定,规定捷克斯洛伐克必须在十天以内把苏台
德地区交给德国。这样,在不让捷代表参加的情况下,英法出卖了捷克斯洛伐克,德国
又在侵略扩张的道路上迈出了一步。
分析议论:英、法两国与捷克斯洛伐克本无利害冲突,况且法国还是捷的同盟国,
那么它们为什么与德、意一起策划慕尼黑阴谋,支持德国侵占捷克斯洛伐克呢?其原因
是:一方面,英法国内普遍存在着畏战情绪,千方百计要避免战争;另一方面,英法仇
视当时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奉行“祸水东引”政策的结果。它们希望通过牺牲捷克斯
洛伐克等东欧小国,避免与德国发生战争,并驱使德国进攻苏联。这是大国强权政治的
体现。这种牺牲小国利益,满足自己私欲的行径是卑劣的,也必然是要搬起石头砸自己
的脚的。
2.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板书)
慕尼黑协议刚签订不久,德军就长驱直入布拉格,吞并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捷成
了慕尼黑阴谋的牺牲品。接着,德国又把侵略魔爪伸向了波兰。
二、德军闪击波兰和二次大战全面爆发(板书)
1.德军问击波兰和“二战”全面爆发(板书)
为了避免过早与强大的苏联冲突,德国于1939年8月同苏联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
之后,于1939年9月1日,派兵“闪击”波兰。作为波兰盟国的英、法两国被迫对德
国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了。
2.波兰覆亡(板书)
当德军集中兵力进攻波兰的时候,英法军队本应在西线进攻德国,以支援波兰。然
而它们却按兵不动,静坐西线,宣而不战;苏联为了自己的利益,又出兵占领了波兰东
部。波兰坚持了不久,就覆亡了。
三、德军占领西欧(板书)
1.敦刻尔克撤退(板书)
德军侵占波兰以后,并没有像英法希望那样,继续向东侵犯苏联,而是转过头来进
攻西欧,对付英法。1940年四、五月间,德军首先“闪击”丹麦、挪威,接着入侵荷
兰、卢森堡和比利时。然后在5月下旬,德军直逼英吉利海峡,把近40万英法军队逼
退到敦刻尔克港附近的一小块地方,准备围而歼之。但33万多英法军队得以撤离敦刻
尔克,渡过英吉利海峡到英国。这就是著名的敦刻尔克大撤退。
2.法国溃败和“自由法国”运动(板书)
46
1940年6月初,德军大举进攻法国。他们绕过法国自以为可以阻挡德军入侵的稳
固的马奇诺防线,直逼巴黎。意大利趁火打劫,对英法宣战;6月中旬德军占领巴黎。
新成立的法国卖国政府对德投降,法国溃败。这是法国纵容德国法西斯侵略扩张而吞食
的又一枚苦果。
然而,值得一提的是,坚持抵抗德国侵略的戴高乐将军,决不屈服,流亡到英国,
领导“自由法国”运动,与反法西斯力量一道坚持战斗。
简介戴高乐:曾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二战初期,率军队坚决抗击德军入侵。巴黎
陷落后,流亡英国,领导“自由法国”运动,招募军队,随盟军赴各战场作战。1944
年8月,返回巴黎,领导军民解放祖国。1958年至1969年任法国总统。执政期间于1964
年同我国建立外交关系。被毛泽东主席誉为“反法西斯和维护法兰西民族独立的不屈战
士”。
3.德军空中闪击英国(板书)
法国投降以后,德军又准备大举进攻英国。德国在沿欧洲北海岸集中了大量舰只和
陆军。为了取得制空权,德国于1940年7月起对英国发动了“空中闪击战”,每天出
动几百、上千架次飞机,对英国狂轰滥炸,使英国陷入危险境地。英国新任首相丘吉尔
坚持抵抗政策,人民也沉着应战,遏止了德国要尽快摧毁英国或迫其求和的目的。10
月间,希特勒取消了入侵英国的计划。
四、苏联卫国战争开始和莫斯科保卫战(板书)
1.德国突然袭击苏联(板书)
侵占苏联是法西斯德国发动战争主要目标之一。在它与苏联签订互不侵犯条约的时
候,就已经开始为进犯苏联做准备了。先是在苏联西边边境之外集结大量兵力,后又侵
入巴尔干各国,形成从西南包围苏联的态势。1941年6月22日,法西斯德国撕毁互不
侵犯条约,对苏联发动大规模的突然袭击,使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进一步扩大。苏联
人民为捍卫国土,开始了卫国战争。
2.莫斯科保卫战胜利(板书)
苏联卫国战争初期,由于准备不足,使德军在几个月里,深入苏联境内,占领了大
片领土。尤其是中路的德军直逼苏联首都莫斯科,形势危急。对此,英勇的苏联军民,
在斯大林和苏联政府的领导下,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寸土必争,誓死保卫莫斯科,捍
卫国家,成功地阻止了德军的进攻,保卫了莫斯科。
五、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板书)
1.珍珠港事件(板书)
日本侵略中国等国以后,与美国、英国等国的利益冲突加剧,而且,日本还想进一
步扩大在亚洲太平洋地区的侵略。美国东临大西洋,西接太平洋。因此,太平洋地区的
47
安全对美国利益有着较大的影响。东南亚地区是美国一些重要的战略资源供应地。另外,
美国在远东的许多军事基地也在东南亚,美国决不肯放弃这些地区。美、日双方矛盾尖
锐。日本决定先发制人,演出了“偷袭珍珠港”一幕。同学们看地图《日本偷袭珍珠港》。
珍珠港是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活动中心,它位于夏威夷群岛的瓦胡岛南部,水区面积
33平方千米,水深平均15米,可同时停泊各型舰艇几百艘。它是太平洋的交通枢纽。
下面请同学们看课文小字,了解珍珠港事件的过程。这次偷袭,日本取得了巨大的战果,
以损失28架飞机的微小代价,消灭了美国太平洋舰队的主要舰只。
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向法西斯国家宣战,接着,更多的国家卷入战争,第二次世
界大战的规模进一步扩大了。
在偷袭珍珠港的同时,日本对东南亚发动了进攻,看地图《二次大战中的亚洲和太
平洋地区》,12月8日日本侵入了泰国,9日侵入马来西亚,10日进攻关岛并在菲律
宾登陆,19日占领香港。到1942年5月日本又先后侵占了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缅甸
等国和太平洋上的许多岛屿。太平洋战争开始仅三个月,日本军推进迅速,连连得手,
侵略气焰十分嚣张。
2.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板书)
德、意法西斯在欧洲等地的侵略活动,日本在亚洲、太平洋地区的侵略,给世界许
多国家和地区的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法西斯国家已成为世界人民最凶恶的敌人,同时
也对英、美等国的利益构成了巨大威胁。全世界受法西斯侵略和威胁的国家意识到,只
有联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对付法西斯国家。
1942年1月1日,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
保证全力对法西斯国家作战,不单独与敌人停战、议和。这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
式形成。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和不断扩大,改变了敌我双方力量的对比,孤立打击了法
西斯侵略势力,成为战胜法西斯国家的有力保证。
【复习巩固】(略)
本文发布于:2022-12-29 12:58:1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5318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