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关注在线阅读

更新时间:2022-12-29 12:48:01 阅读: 评论:0


2022年12月29日发(作者:excl)

从“纸媒’’到“屏媒’’:

现代编辑的视觉素养论

.1

【摘要】数字技术背景下,出版载体正从传统的“纸媒”向今天的“屏媒”转向。媒介的“视屏化”趋势对现

代编辑提出了比以往任何时代更具挑战意味的要求,超媒体及符号学素养、影像艺术及视觉文化素养、空间感知力

及美学素养构成现代编辑职业及文化素养的重要部分,这不仅关乎编辑技术和美学,还涉及更为深层的思想和文化

的嬗变。

【关键词】屏媒时代现代编辑视觉素养

【作者信息】何平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新闻系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

数字出版背景下,媒介载体从“纸媒”向“屏媒”

转变,从文字符号向图像符号转变,从二维图像向三

维视频之转变,从单一符号向综合符号之转变,这些转

变,笔者称之为媒介的“视屏化”趋势。在这种趋势

中,编辑对视频终端、出版界面形成的独特视觉空间所

拥有的感知力、判断力和表达力显得尤为重要;而与其

相关联的符号学、影像文化、空间美学共同构成的视觉

素养知识就更为重要。

、从单一符号到综合符号

出版物曾经历过漫长的单一媒体和符号时期。在西

方媒介学者的视野里,现代意义的出版活动始于1445年

德国古登堡发明金属活字印刷技术之后。20世纪进入大

众传播时代,出版物在平面印刷媒体之外,又多了磁带

和录影带等电子出版物,文字、声音和影像构成这个

时代三足鼎立的媒介符号,其媒介属性和符号属性是独

立而清晰的,编辑的职业素养和要求是专业而明晰的。

纸媒编辑因其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媒介地位,较之电子编

辑,虽有着令人崇敬的职业声望。但编辑的职业属性、

地位和素养要求在数字技术浪潮冲击下,却发生了重大

变化,对综合符号的掌握和运用已成为现代编辑的基本

042 j编辑之友・蹦∞ Friend 2013.12 I学研

技能。

“屏媒”时代的编辑首要素养是对“超媒体”

(UltraMedia,简称U—Media),即对媒介属性的认知及

传播方式的深刻把握,其所表现出的超文本性更要求现

代编辑对符号学相关知识的熟稔。因此,大众传播时代

专司文字或图片处理的文字编辑和图片编辑,其原有的专

业知识和结构在“超符码”面前,必然显示其局限性。因

为不同文本之间的链接方式、不同符号的空间布局以及符

号的呈现方式等,均要求编辑具备综合符号运用能力。

换言之,现代编辑应对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互联网

为特征的计算机终端、手机移动终端、智能电视终端、

电子阅读器终端及各种在线及线下等阅读终端所关涉的

出版方式变革有深刻的洞察。阅读终端的革命性变化正

在深刻改变人类在数千年间积累的阅读经验和传统,这

无疑对现代编辑的编辑理念、版面美学、制作工艺提出

了尖锐挑战。在西方,数字出版正日益冲击着传统出版

业,有人预测,“屏媒”终有一天会取代“纸媒”,这

一趋势正在加快,尤其在美国,数字出版目前由3大数字

巨头领衔,分别是推出Kindle电子阅读器的数字图书经

销商亚马逊公司、发明iPad平板电脑(内含Ibook store)

的全球新媒体制造先锋苹果公司以及号称建立全球数字

图书馆的搜索巨人谷歌公司。然而,即使是西方,数字

出版目前也仍停留在出版模式和商业模式的竞争上,阅

读终端属性的改变对信息的生产和接受的影响并没有上

升到应有的研究高度,因为符号的迁移不仅仅是从纸上

简单搬到LED电子显示屏上,它关涉人类的阅读心理、

美学、文化与观念的变化。

“屏媒”的属性及一般特征自“新媒体”概念诞生

以来已得到充分的归纳和描述,此不赘述。然笔者以

为下述特征应予特别关注:其一是文本的电子性。从信

息载体角度讲,电子读本取代纸质读本,不仅是媒介载

体的变化,而且是一种文化和文明形态的生成。诚如古

代中国媒介文明演进,从陶刻石刻到甲骨文,从青铜器

到竹木简,从绢帛书到纸张的发明,无不留下一段独特

的文化史,其二是超文本性,也即超媒体性。与大众传

播时代媒介的专属性、可识别性不同, “屏媒”完全融

合了纸质文本、广播文本和电视文本的媒体特征,换言

之,它融合了文字、声音与影像符号,具备超符码性,

其三是超链接性。与纸媒时代媒介载体信息的单一性、

有限性、静止性相比, “屏媒”既是一个信息之间的超

级链接界面,又是一个信息的储存、生产和发布平台。

超链接性也可看做非线性,其四是互动}生。这个众所周

知的属性,是“屏媒时代”最重要的阅读特征。“数字

互动”在计算机语言和网络语言世界中是一个有着不同

形式正在勃兴生成的技术语言,学术视域内对其的定义

也莫衷一是,但一种共识是互动性改变了传统知识传播

中读者的角色和地位,读者由一个被动的接受者变成一

个文本的解构、结构者。诚如荷兰学者约斯・德・穆尔

所归纳的人类文化表现方式的转型:从作品独一无二时

代的“膜拜价值”到机械复制时代的“展示价值”,

“而在数字可复制时代,则是操控价值构成了再现的价

值。”【1 J‘‘操控性”无疑是“互动性”的具体表现。

总之,从“纸媒”到“屏媒”的变迁,现代编辑面

对的首要问题是对新媒体媒介属性的深刻认知——它的物

质表现、技术功能以及由此决定的符号属性和传播属陛。

二、文本的视频化——一种新的视觉语言

若说数字革命使“屏媒”取代“纸媒”, “超媒

体” “超文本”化令符号学等相关理论成为当下编辑必

备的基础知识,那么其带来的另一趋势——文本的视频

化和符号的影像化则使现代编辑比传统编辑更需具备深

厚的现代视觉文化素养。

20世纪中后期,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兴起,视

觉文化和视觉性被视为后现代主义思想的重要表征和基

石,受其影响,我国视觉文化的转向始于20世纪80年代

初。电影艺术领域先声夺人,陈凯歌和张艺谋的电影宣

告了电影美学“从叙事电影到奇观电影”的转变;图书

出版和新闻报业则于2O世纪9o年代中期,也开始了令人

瞩目的“视觉转向”。山东画报出版社以《老照片》系

列引领中国出版业迅速卷起一股“图像化”浪潮,新闻

业紧随其后,报纸的照片开始成为版面的主角,《南方

周末》往往借助吸引眼球的巨幅图片、醒目标题来构建

新闻叙事的巨大张力,《外滩画报》《周末画报》则成

为报纸图像叙事的典范文本。20世纪90年代出版界涌现

的这场视觉化运动,开始促使出版界对编辑的文化素

养、职业素养及其职责予以重新审视,最为明显的是曾

经在编辑队伍中处于后台的美术编辑,开始走向编辑队

伍的前台和中央。有些报纸、杂志甚至设置了专门的视

觉总监一职,来管理和统筹整个出版物的视觉构成和美

学表达。然而,这场视觉化运动的基础,依然基于传统

的平面印刷技术平台,尽管出版业的图像意识得到高

扬,电子及数字制版技术也已开始应用于出版及管理

的某些环节,但媒介符号的组织构成及传播接受并没有

根本上动摇传统出版美学和阅读文化。20世纪末21世纪

初的数字出版则是从技术平台到传播平台乃至管理的全

方位颠覆性革命,其中的“视频化”和“影像化”倾向

及特征较之于20世纪90年代的平面印刷“图像取向”意

识,不仅是技术基础的差异,在美学及文化上更是迥然

有别。

“视频化”是文本电子化的一种表现,并构成符号

影像化的技术基础。换言之,任何电子视频文本都是一

种影像文本,这里的“影像”不仅仅指摄入的具象影像

(如我们日常生活所见的具体物质形象),也指被摄入

的抽象符号影像(如文字、字母、数字等符号)。以文

字符号为例,在平面出版印刷时代,我们从不怀疑纸质

载体上的文字是“写”出来的,无论其制版工艺如何,

其字模是金属的还是非金属的,都遵从字体发明的构造

规律,更不会把文字当图像看待,尽管如本雅明所谓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其价值在于展示,但机械

时代的文字依然令人心生敬畏,它的起源与悠久文明

的发展关系,让人产生膜拜感,这就是为什么家用计

算机普及的初期,许多作家不适应电脑写作,手写文

字反而让他们产生更多的审美快感和创作冲动,因此这

个时期文与图之间,壁垒分明。然而,数字时代的文字

完全被“祛魅”化,它和图像的生成没什么两样,让人

编辑之友・Ed ̄mrialFriend l 2013 12 l学研043

感觉文字不是写出来,而是“画”出来的形象,甚至

“画”所蕴含的生命自由和审美象征亦不复存在,它是

基于共同的数字编码(二进制)制造出来的影像,电子

屏幕上,所有的一切都由“像素”堆积而成。这一点,

约斯・德・穆尔曾以修辞学家理查德・兰海姆在《电子

文字》一书中的观察加以说明。当把电子屏幕上的字加

以无限放大时,我们看到的是一幅图像,再点击一下,

图像还可转换成声音,根据其中的比特(BIT)数量,

还可计算出一幅图像的文字对等值。穆尔说: “毫无疑

问,在采用数字多媒体的情况下,文字把越来越多的地

盘让给了声音与图像。此外我也赞同兰海姆的看法,认

为文字本身正在日益变成图像。”[2】

对于现代编辑而言,传播终端界面上像素构成的文

字影像不是用来“读的”,而是“看的”;其影像不是

印刷时代静止单一的,而是动态连续的;不是孤立的,

而是联系的。今天,编辑面对的不是印刷时代的“冷文

本”——一个孤立的世界,而是“热文本”——一个基

于电子技术、互联网技术的赛博空间。从计算机到手

机移动终端、从早期的电子阅读器到今天苹果的iPad终

端、从线下的储存器到各类线上的数据库,从博客到电

子杂志,这些“屏媒”构成的视觉世界,与印刷时代相

比,最重要的文化特征就是影像的“社会临场感”,【3

换言之,面对视频,我们不是“阅读”符号来理解世

界,而是“观看”影像,以在线的方式来体认和直面世

界。这正体现出后现代文化学者眼中的后现代思维特

征,即空间思维。实际上,仍有许多人无法习惯电子书

的阅读,尽管把它设计成纸质书籍的样式,甚至模仿翻

页的功能,而对于在电子阅读和网络环境中长大的年轻

人则全无障碍,这方面的研究尚待展开。以文字的编排

为例,传统线性编排讲求的文字序列性、规整性以及版

面美学的视觉秩序和中心原则,这些规律在电子终端界

面上都体现出其局限性,看看今天的网络页面设计,文

字的标题化、图形化、块状化趋势基于完全的视觉影像

思维编辑逻辑。

因此,文字的视频化、符号的影像化不仅要求传统

的美术编辑面对新媒体应持有全新的影像观和空间观,

文字编辑同样要接受这种视觉思维训练,克服漫长的印

刷时代由文字阅读而积淀的线性时问性思维习惯。

三、“赛博空间”(Cyberspace)与现

代编辑的空间感知力

“屏媒”时代,现代编辑的空间感知力及其美学表

044 l编辑之友・Edi Friend I 2013.12 I学研

达构成其视觉素养的核心能力。此处的“空间感知力”

不仅指编辑们对符号的影像化所决定的电子界面的编辑

信息以空间的方式而存在的熟悉度,更指对网络空间也

即“赛博空间”的设计与把握能力。

出版史上对EU, ̄U空间概念的探讨由来已久,对编辑

的空间意识素养的强调也不是一个新鲜话题。美国传

播学媒介环境学派重要理论家沃尔特・翁在其著作《口

语文化与书面文化:语词的技术化》中,列专章“印刷

术、空间与封闭空间”论证了印刷术形成的空间概念

“强化并改变了文字对思维和表达的影响”。[4 他说:

“印刷品的视觉表层充塞着强加的意义,印刷术控制着

文字形成的文本,而且控制着语词在书页上具体的位置

和语词之间的空间关系——由于这些原因,书页上的空

间即所谓‘空白’就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样的意义直接

导入了现代世界和后现代世界。”[5]可见印刷技术造成

的视觉空间不仅仅是一个版面的形式美学问题,还是一个

关乎思维、想象、创造乃至于文化和哲学层面的问题。

如果说上述纸媒时代传播学者探讨了一个由“有限

形式构成的空间”话题,那么在“屏媒”时代,笔者

以为现代编辑面对的数字终端则是一个由“无限内容构

成的空间”。穆尔谈到当看到电脑屏保浮现出灿烂星空

时,他着迷于它的隐喻意义, “这种充满想象的穿越太

空的旅程,是一个穿越赛博空间的旅行的隐喻,电脑万

维网打开了这个虚拟世界”。【6 电子终端的界面连接的

是一个浩瀚无垠的内容宇宙。打个比方,编辑和文本的

关系,纸媒时代,编辑经营的是品牌专卖店; “屏媒”

时代,经营的则是超级市场,超级市场和品牌专卖店的

空间设计及美学存在巨大差异。与印刷空间特性构成极

大反差,数字空间构成维度一般表现在下述几方面:其

一是空间的虚拟性存在特征。与书籍、报刊等印刷实体

文本不同,依赖电子及数据传输终端,其界面只有在开

通状态下,才显示空间的实际存在,其二是空间的运动

性存在特征。与EIJ,N空间的静止状态不同,电子空间的

内容读取采取运动传输方式,内容的呈现方式也可以无

限多样,其三是空间以联系的方式存在。与印刷空间的

孤立存在不同,电子空间的信息内容彼此连接,以互文

的方式存在,同时,界面成为虚拟空间和实在空间的连

接点,其四是空间的无限性存在。与印刷空间内容和形

式的有限性不同,电子空间的信息储存是海量无限的,

不仅仅指其庞大的数据库,电子空间的互动性更把信息

的读取源接口直接对准界面外的无限世界。数字空间这

些特性是构建电子界面空间设计的基础要素,也是构成

数字空间美学与印刷空间美学的区别所在。今天,全球

电子产品和数码产品的激烈竞争日益表现在创意和美学

的竞争,体现在终端界面的设计是否符合人体工学、是

否能激发超凡的人类想象与美的憧憬。只要回顾一下20

世纪80年代计算机技术的日用化和数字产品的家用化以

来,从PC机到手提电脑,从呼机到手机,从数字视频

播放器到音乐播放器,从学习机到电子书,从硬件到软

件,挺立潮头的往往是那些将技术与美学完美融合的产

品和公司。以全球软件巨头“微软”和数码先锋“苹

果”为例,二者的产品界面设计原则代表了两种不同的

数字空间设计美学,前者沿袭了印刷时代平面设计主要

思想,后者则以虚拟空间为导向,体现了后现代设计思

路。如微软每年推出轰动全球的“视窗”,实际上是基

于办公软件之上的空间设计的改进与升级,具体而言,

是对界面上各类操作按钮的重新布置与管理。然而,即

使如微软视窗,并非每一款设计都受用户喜爱。而今天

的苹果之所以能引领全球数码科技潮流,应极大地归功

于其不同凡响的工艺和创意美学,如其基于人体工学之

上的外观设计、简洁至极的界面、窗口的平面化、非队

列式布置按钮等,这种以人的即取即用为原则的空间布

局观,典型反映了后现代哲学家德勒兹提出的“块茎

式”思维特征。苹果产品界面的空间设计已成为电子编

辑学习的经典个案。

综上,数字技术革命以来,其对人类的影响深远,

出版业也不例外。我国数字出版业正成为当下国家文化

工业改革和推进的重点产业,在整个生产体系中,现代

编辑职业素养和文化素养的改进和提升尤显迫切,而编

辑的视觉素养正是关键要素之一,它不仅关乎编辑的技

术和美学,还涉及数字革命带来的更为深层的思想和文

化的嬗变。醯

参考文献:

[1][2][6][荷兰]约斯・德・穆尔.赛博空间的奥德赛——走

向虚拟本体论与人类学[H].麦永雄,译.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

社,2007:99,91,2.

[3][英]亚当・乔伊斯.网络行为心理学——虚拟世界与真实

生活[卜1].任衍具,魏玲,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O:28—31.

[4][5][美]沃尔特・翁.口语文化与书面文化:语词的技术化

[ ].何道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89,97.

(上接第23页)向数字时代的跨越以及数字出版技术的不断成熟,数字出版已成为世界出版业发展的方向和潮流,

它的出现和发展不断地冲击着传统出版形式,且在教辅出版的领域也不例外。然而,作为中国出版重要领域的教辅

出版,虽经过近年来的发展在向数字出版转型的过程中取得了进步,但囿于研发力量薄弱、资金不足、盈利模式不

清、版权无法保证等原因,并未取得实质性突破,大多数还处于探索阶段。由于具有容量大、形态多等传统纸质出

版无法比拟的多种优势,数字出版必将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潮流,且在可预见的未来必将快速席卷整个出版业。对

此,地方教育出版社要想在竞争中不被淘汰,只能顺应潮流,顺势而为,把教辅出版的数字化作为发展的战略性方

向,找到能够真正撬动市场的支点,实现教辅产品的有机整合和多样化。

结 语

教辅新政是国家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和家长经济负担的重要举措,对整治教辅乱象,规范中小学教辅的出版与发

行,营造健康有序的教辅市场起到了良好作用,但也对不少出版社,尤其是涉足教辅出版的地方教育出版社,产生

了深远影响。面对教辅新政带来的业已变化了的教辅出版新形势,各地方教育出版社该如何减少不利因素的冲击,

抓住新政后的市场发展机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扬长避短,并借助新政中有利于地方教育出版社的政策,找到应

对策略,进行产业优化升级是必要的、迫在眉睫的。翰

参考文献:

[1]郝振省.201o__2Ol1年中国出版业发展报告[H].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2.

[2][4]本刊记者.教辅新政背景下的民营书业:坚守0r转型0r多元?[N].中国图书商报,201 2-04—1O.

[3]新闻出版总署.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辅材料出版发行管理的通知[EB/OL].新闻出版总署网站.http://www.gapp.gov.cnl

news/1 663/i 03324.shtm1.

编辑之友・ F I 2013 12 I 学研l 045

本文发布于:2022-12-29 12:48:0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5313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