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站在三个层面上学好语文
作者:吴数金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1年第07期
近期学校组织了许多听课活动,课听得多了,我就在思考一个问题,我们究竟需要学生怎
样学语文呢?新课程改革注重学生的“学”,淡化教师的“教”,我们县开展了“活动单导学”模式
的课堂教学改革,课堂上学生是解放了,但是教师“引导”的作用没发挥好,师生对语文学习到
底学什么,一片茫然。我觉得我们还是站在这三个层面来把语文学好比较实际一些。
一.读懂文本
认识字词,懂得词意,弄懂句意。在理解文章字面所要表达的意思的基础之上,能理解文
本的深层含义,是这个层面上要完成的任务。比如,教学《明天不封阳台》的时候,我们的老
师可作出如下设计:
课前预习,掌握字词。
活动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课文,小组交流弄懂下列问题:
(1)找一找:关于封不封阳台,文中我的态度经历了一番怎样的变化?
(2)读一读:找出文中变现作者态度变化的原因的句子,组内读一读。
(3)议一议:读完课文,你觉得作者要告诉我们什么?
(自由朗读→小组合作,以适当的形式展示到黑板上→全班展示→互评、完善)
活动二:赏析语言,披文入情。
再读课文,圈点勾画出文中生动的记叙、传神的描写或深刻的议论并作简要地品读赏析。
(将自己选出的内容读一读,并自主批注→小组交流并推荐一个句子或一个语段→全班展
示)
活动三:课外延伸,真情呼唤。
现实生活中,我们有时会看到一些滥杀、滥砍、滥伐这类不和谐的现象,结合课文,你肯
定有许多话要说,请拿起笔来写下你心中的话吧。
龙源期刊网
(学生自主完成→全班展示)
以上设计,对于读懂这篇课文是必要的,但并不能引领学生深入解读文本,更不能读出自
己的理解。如果仅限于理解文本,初中语文课就太肤浅,训练不了学生的思维,更形成不了课
程标准所设定的语文素养。所以我们应该思考第二个层面的事情。
二.读懂作者
透过文字,看到作者的内心,明白这个文章的前世今生。这个弄懂不是靠了解写作背景,
而是透过文字,读懂作者。
还以《明天不封阳台》为例,教师在教学这一课时设计的活动二(内容见上)细观小组讨
论,我们发现许多小组找到了两个句子,就坐在那里等着交流展示,不再细读文本,不再深
究,不再期望学得更多。而有的组还在认真讨论,那些找到“答案”的就在那边浪费时间。我想
说的是,同学,难道你的收获就多到快要“溢”出来,不告诉大家不行了的程度了吗?这时,一
方面,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继续去钻研文本,找到更多的“答案”;另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
读懂作者,即从文本的表面叙写中看到作者这个人,读懂作者这个人。
在接下来的发言中,我果然发现了这方面的几个问题:①有学生在分析草原之行“那一
年,我去内蒙古草原参加一个笔会,当汽车进入茫茫草原的深处时,但见草原无际与长天相
连,天地相接处,依稀传来牧羊人的歌声,一群群绵羊在蓝天下移动,分不清哪是白云,哪是
羊群。远离了车流、高楼和霓虹灯的我们,竟情不自禁地趴在地上,大声喊着:“我回来了!”
仿佛我们不是第一次来到这个陌生的所在,而是游子终于回到了久别的故乡,那份情感真是说
不清,道不明。随后便把耳朵贴近地面,仿佛在倾听着大地母亲的心音”一段时,只说出了“这
段文字表现了作者的喜悦之情”。其实,从这段文字里,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是个热爱大自然,
是个长期思考“人与自然”命题的人。正因为他是个这样的人,才会对一个鸽子的闯入,内心波
涛汹涌,下笔成文,这段文字透露出很丰富的内涵。我们的写作,不是决定于我们的生活态度
吗?不是决定于我们所关注的东西吗?如果能读懂作者,我们对文本的解读瞬间就进入了一个
更高的层次。如果学生不能发现这一点,我们老师应在学生读到这段文字时,抛出一个问题:
“当你见到这样的景色时,会有作者的举动吗?作者为何会有这样的举动,可以看出作者是个
怎样的人?”②文中有句“用心贴近自然”,学生在分析时说,这里要注意“贴近”,却没有说要注
意“用心”这个词。这是多么大的疏忽啊。难道我们喊“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是流于口头而已?
不需要“用心”去感悟吗?作者就是这样一个“用心”来体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的人,正因如此,他
才写出这样的文章,我们可以从文中找到很多这样的例子。如果,我们这时再让学生细读能表
现这个意思的语句,这时,我们同学脑海里,作者的形象就丰满了,对主旨的理解就真正入了
心了。③许多学生在分析过程中,抓住文中一些语句反复强调主旨。却无一人说到“封不封阳
台”对于作者而言的意义。学生还是不会“用心”去感悟文本,感悟生活,感悟他人。语文是什
么?孔庆东说:“语文就是思想,语文就是生活,语文就是你这个人。”很显然,对于学生不能
读懂作者的现象,我们不能听之任之,我们要“拨乱反正”。其实作者,犹豫“封不封阳台”,决
定“不封阳台”都有他的现实原因的,你知道不封阳台对作者意味着生活的多少不便吗?你知道
龙源期刊网
留下鸽子给他家里的环境,会暂时带来的不良影响吗?但是作者决定了,你能从中看出关爱动
物的程度吗?从文章中可以找到其他的佐证说明作者热爱自然的程度吗?我想老师如果能多一
点思考,多一点智慧的引导,学生就能读懂作者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就真正读懂文本,
也就能在灵魂上受到触动、熏陶、洗礼。
三.读成自己的
读来读去,最终要把文章读成自己的。也就是说对一篇文章要有自己的理解,不仅仅停留
在大家的共识上,况且课本教参上有的理解已经是20年前、30年前的了,新的时代,很显然
有了新的理解。比如《我的叔叔于勒》主旨说“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
关系”,我国是社会主义吧,难道今天我们见到人与人之间只剩“钱”的现象还少吗?所以很显
然不能再这么说了。那么让我们还是以《明天不封阳台》为例吧。学生众口一词的说“人与自
然要和谐相处”是本文的主旨,偏偏有一个学生说,应该是“人与动物要和谐相处”,老师否定
了。那么为什么学生错呢?我们不能一否了之,应该来探究一下,至少让错者知道错在何处。
学生读出了自己的东西,很可能是错的,但我们应该首先鼓励他表达了自己的见解,然后让他
说为什么,如果,他的理由充分,不是更好吗?我们应该有勇气肯定这位同学保持独立思考的
好行为。周国平说:“我要让学生知道,上我的语文课,无论阅读还是写作,最重要的是要有
自己的真实感受和独立见解。”我们为什么要强求他一定要跟大家一样呢?也许有人说考试标
准答案只有一个,不一样的就是错的,我如果教他自圆其说就是对的,可能会害了他。那么,
我问你,让学生学会保持独立的思考问题的习惯,比教给他一个标准答案,哪个更重要呢?语
文学习就仅仅是为了考试吗?孔庆东说:“我唱个高调,学习不是为了考试。你要跟我抬杠,
我也不理你。反正我告诉你,专门为了考试而学习的人,考试成绩大都不好。少数考试成绩好
了,以后也没出息。因为在只为了考试的千百次训练中,他已经把人格训练坏了,他专门投其
所好,没有独立思考。他的一生都可能只是个投机取巧的坏人,他对社会只有破坏,没有创
造。”他思考的问题的对错在于引导,而剥夺、逐渐消磨他思考的习惯,那才是语文教学最最
可怕的事情。学习本文更重要的,不是我们明白了作者要表达的意思,明白了作者是个怎样的
人,更主要的是这篇文章对我们的人生启示是什么。仅仅是喊个“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的口
号,是非常无力的。我们教室里的各位仍然会有很多人成为“自然杀手”的接班人。如何避免
呢?我想把文章读成自己的就显得特别重要了。也就是学了这篇文章,我们的学生是如何从内
心真正感觉到人与自然的密不可分的。请他们从身边入手,谈谈自己的收获,避免喊口号,空
谈,要有理有据。让他谈出困难,谈出自己做不出的,做得出的,怎么样由做不出变成做得
出,需要哪些支持?等等。虽然,我们的语文课不是环保课,但是既然今天我们赶上了这个话
题,很显然我们不能蜻蜓点水,一掠而过,动,就必然要触动灵魂深处,收到塑造灵魂的效
果。把文章读成自己的,才不枉我们的学科叫“语文”。
吴数金,语文教师,现居江苏如皋。本文编校:高述新
本文发布于:2022-12-29 10:47:3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5258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