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党的基本路线、
基本纲领——邓小平理论的立论基础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正确认识我国处在社会主
义初级阶段。明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至少上百年的很长的历史阶段。明确
制定正确的理想、方针、政策必须以这个基本国情为依据,不能脱离实际,超越
阶段。深刻理解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并在行动上坚决
贯彻执行。
教学重点、难点: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和基本特征。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
教学时数:
4课时。
讲授新课:
本讲讲述的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这是邓小平理论的立论基础。要建
设社会主义,就必须对国情有一个正确的判断,然后才能根据国情去制定行之有
效的路线、方针、政策,这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的根本前提,也是中国革
命和建设的基本经验。这是本讲的主题。本讲正是围绕这一主题来展开。
当今中国还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
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正确认识国情得出的科学论断。这一论断是邓小
平理论的重要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
点。这一科学论断十分确定地表明:“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
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
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定规划。”
一、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党的十六大通过的新党章指出,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
段。这是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需要
上百年的时间,只有从这个最大的国情和实际出发,我们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党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一系列战略举措。
十六大报告指出,十三年来,我们思想统一,目标明确,工作扎实。取得了
重大的历史性成就。思想统一,首先是我们对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的认识统一;
目标明确,主要是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目标明确。这是我们取得更大
历史性成就的基础和前提。
要深刻理解和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的依据及其重大深远的意义,
也应当从我们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这个实际出发。因为只有全面贯彻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我们才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
伟大复兴。
(一)马列理论对社会主义阶段论的有益探索P103-105
1、马克思的预想:共产主义社会的低级和高级两个阶段(1844年《经济学
哲学手稿》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30年后,对发达资本主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后,提出未来社会的三个阶段:
革命的转变时期(过渡时期);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社会主义阶段);共产主义
的高级阶段(1875年《哥达纲领批判》)
2、列宁的发展:从理论到现实。提出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新概念,如初
级形式的社会主义、发达的社会主义等(1917年的《国家与革命》,但俄国的特
殊情况使列宁及后来苏联的领导人都注重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问题而脱离实际
的阶段,理论上也就没有深入探究社会主义的阶段问题。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对
现实社会主义所处阶段估计过高造成严重损失。
3、毛泽东思想中的火花:社会主义的两个阶段。
五六十年代我国忽视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冒进”错误。
(1959年读苏联教科书《政治经济学》有感,但没有在实际中体现。这个
观点是毛泽东反思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后提出的。认为共产主义不可能跑进去的,
社会主义到共产主义是需要较长时间的。在这段时间里,社会主义可分为两个阶
段:第一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即现阶段;第二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
主义阶段,这一阶段需要的时间将会更长。并认为,经过了这一比较发达的阶段
后,物质产品、精神财富都极大丰富,人民思想觉悟也极大提高的时候,就可以
进入共产主义了。
(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逐步形成和发展P105-107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党又开始深入研究当代中国国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理论逐步形成。
1、十一届三中全会使研究和确认我国的基本国情提到议事日程——实事求
是的精神,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我国现实社会主义阶段的基本国情作了明确论
断。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
1981年《若干问题决议》首次使用“初级的阶段”的概念;82年十二大《报
告》指出我国处在初级发展阶段,是物质文明不发达。和86年十二届六中全会
的《精神文明建设决议》都较全面提出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时间、物
质、精神)。但没有正式阐述;87年党的十三大全面阐述我国是处在社会主义初
级阶段的含义、特征、基本任务等,把我国的基本国情上升到发展阶段理论的高
度。并以此为依据明确概括和全面阐述了党的基本路线,提出了经济发展战略、
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原则、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等。
3、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发展
(1)97年的十五大,P126,发展进程、主要矛盾、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初
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2)02年的十六大,突出的两大贡献P107(方向性、阶段性)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内涵
(一)内涵P107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
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即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到基本实现社会主
义现代化的整个历史阶段。包括两层含义:其一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
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其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
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1、我国的社会性质已经是社会主义的,“不够格”不等于“不是”。
判断一个社会形态的性质,是看它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性质。我国是社
会主义的公有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是维护和巩固人民当家
作主的。
2、发展阶段是初级的,是不成熟的,不发达的。我们的社会主义是“不够
格”的社会主义。
判断社会的发展阶段,主要根据生产力的性质和状况。
我们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已经50多年,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是1956
—1966年,是我们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时期;第二时期是1966—1976年,
是“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内乱时期;第三时期是1976年以来,是我国实现伟大
的历史转折继而全面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生产力水平低的集中表现:
(1)是没有实现工业化。现在世界上提出都把从事工业和其他非农产业的
人口增大到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作为实现工业化的一般标准。按照这个比较
空想的标准,“十亿多人口、八亿在农村”的中国(根据国家统计局1998年统计,
1997年底,我国大陆有123626万人口,其中,乡村人口占70.1%),显然远没有
实现国家的工业化。
1998年,美国农业人口占2.36%,日本为4.5%,世界平均为43.47%,而中
国为63.91%。
2003年底,全国农业人口有9亿3千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72.5%,其中
农业劳动力3亿1千万,占农村劳动力人口的63.8%;农业从业人员占社会从
业人员的比例为49.1%,农村非农产业从业人员占社会从业人员的比例为
23.8%;而农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14.8%,农村消费品零售额
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仅为35.0%,城乡消费水平比为3.4︰1[3]。
(2)是生产的商品化、市场化、社会化程度低,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仍
占相当比重,广大农村主要是自给自足的生产,即使在城市的企业中,排斥协作、
排斥商品交换的“大而全”、“小而全”的模式也很普遍。这也是生产率底下的应
该重要根源。
但我们的经济基础与生产力是相脱节的,因而,我们的社会主义是“不够格”
的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特指“不够格”的社会主义。邓小平是基于我国的国情
而把它叫做“不够格的社会主义”。他说:“现在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
实上不够格。只有到下世纪中叶,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才能说真的搞了
社会主义,才能理直气壮地说社会主义优越资本主义。现在我们正在向这个路上
走。”
“不够格的社会主义”也就是“特指”的社会主义,即一般国家将要建立社
会主义“之前”的社会主义。“特指”意味着,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其他
国家都要经历的阶段。邓小平所说的不够格的社会主义,主要是同马克思所设想
的社会主义相比较而言。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将是长期的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
十五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进程,至少需要一百年时间。至
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
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的努力奋斗。”
其中,1、2是基本内涵
(二)基本特征P108
从1956年开始,我国实际上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虽然当时没有认识
到)。那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些什么基本特征或主要规定性呢?根据邓小平
的论述和我们党的文献,可以将其概括为三点:
1、经济方面,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
制度;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按照生产力经济学的一种说法。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大体可以分为四代,
即原始生产力、手工半手工生产力、机器生产力、现代生产力(以自动控制
为标志),与它们相对应的分别是渔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
会(以现代生产力为基础)。我国目前的生产力是“四世同堂”,总体上处
于从手工生产力向机器生产力、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化的阶段,所以我
国必然存在多种经济形式。多种经济形式决定了相应的多种分配制度。
2、政治方面,实行人民民主专政(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政体)两种
根本的政治制度,以及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政党制度)。
我国宪法在《总纲》第一条就规定“中华人民共动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
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的权力主
体是极其广大的,不仅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
劳动者),而且包括一切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而工
人阶级的领导,是通过其先锋队——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行使对国家政权的
领导来集中体现的。中国共产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领导地位,是由长期革命斗
争的历史形成的,得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公认。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的主要任务,
就是支持和帮助人民群众真正当家作主。所以.党和人民是不可分的,共产党成
为执政党.实质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人。
人民代表大会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形式体现。
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在性质上是合理的和优越的。
但我国的政治制度上仍有许多弊端:P128官僚主义、家长制、权力过分集
中,民主法制不健全等。民主的意识、民主的基层建设还很不成熟;保证民主的
法制建设也有许多不完善,尤其在执法上,法官素质、法官管理体制等方面。
3、思想文化方面,建立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思想文化,社会主义精神
文明在不断加强。但科学、教育、文化还比较落后,一些遗留的封建宗法思想、
迷信思想、等级观念等仍严重存在,一些资产阶级的外来的腐朽思想、价值观念
也影响着人们(特别是党的干部)。
以德治国,《公民道德纲要》等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P109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意义P110-111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党的基本路线的确立
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在一定历史阶段提出和制定的全局性的根本指导方针。
党的基本路线统一全党思想和行动的基础,是制定各项具体路线、方针和政策的
依据,也可称为“治国总纲”。
1、建国后党曾经提出过五个的基本路线
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近办个世纪中,我们党曾经提出过五个基本路线或总路
线。
第一个,是1952年下半年提出,1953年作了完整表述的“党在过渡
时期的总路线”,“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二个,是1956年9月党的八大确定的路线,这条路线在党的文件上没
有称作总路线或基本路线,但从内容可以看出,它是回答了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和主要任务,实质上是一条总路线。所以人们一般把它称之为“八大路线”。
第三个,是1958年党的八届二次会议通过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即“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
第四个,是1962年八届十中全会提出的“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基本路线。
九大、十大又把它称之为“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基本路线”。
第五个,是从1978年底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和
进行改革开放就开始形成,到1987年党的十三大明确作出完整表述和科学概
括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
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
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一个中心,两个
基本点”是对这条路线的简明概括。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提出P113两个阶段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内容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奋斗目标。我们的奋斗目标是“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
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富强”是社会经济领域的目标,“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民主”是社会政治领域的目标。社会主义民主在实质上应该而且必须高于资本
主义民主,真正做到人民当家作主;“文明”是社会思想文化领域的目标,是社
会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现代化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这“三位一体”既是现
代化的目标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柱会主义的三个重要方面。
2、基本途径(核心)——“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即以
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这
是根本和关键。“两个基本点”是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紧密联系的两个支点.“两
个基本点”要服从和服务干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只
有坚持它,才能保证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只有坚持它才能消除不利于生产发展的东西,吸收都利用人类创造的一切先进
文明成果为经济建设提供发展动力和外部条件。
(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关键。
(2)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
我国1982年通过的现行宪法在《序言》部分明确写道“中国各族人民将继
续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引下,坚持人民民
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
义国家。”可见,四项基本原则已经成为我国的宪法原则,它反映了我国基本制
度,是我们必须坚持的。
(3)坚持改革开放是我们的强国之路。
3、基本方针——“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力量。在社会主义的基础上,要
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只能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道
路。
4、两种力量——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领导力量是中国共产党,这是在中
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历史地形成的。依靠力量就是“各族人民”,社会主义基
本制度建立后,剥削阶级作为一个阶级不复存在,因而国内无革命对象和革命
动力之分。
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四个方面内容的有机统一,其中最重要的内容,是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三)坚持的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全面理解正确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就要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
纲领。
经济纲领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政治纲领P118
文化纲领
党的基本纲领是党的基本路线的展开。
(一)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关系P120
毛泽东曾经说过:我们要建筑中国革命这个房屋,必须先有这个革命的图样,
“不但须有一个大图样,总图样,还须有许多小图样,分图样。”“有了总路线还
不够,还必须在总路线指导之下,在工、农、商、学、兵、政、党各个方面,有
一整套适合情况的具体的方针、政策和办法,才有可能说服群众和干部,并且把
这些当作教材去教育他们,使他们有一个统一的认识和统一的行动,然后才有可
能取得革命事业和建设事业的胜利,否则是不可能的。”现在,根据邓小平理论
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围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
代化国家的目标。党的十五大报告进一步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
领。它明确规定了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政治、文化三大方面的基
本目标和基本政策。进一步明确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经济、政治和文化,怎样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这是对
邓小平理论的新发展。
“什么”和“怎样”两个问题。
(二)基本纲领的内涵
1、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
必须坚持——
2、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
必须坚持——
3、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
必须——
三者的相互结合就构成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蓝图。
(三)纲领的意义P120
五、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十条基本经验,概括为四方面
P121
这是自89年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十三年的经验总结。
81年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邓总结了建国以来党的基本经验;
98年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江总结了改革开放20年的基本经验;
20年的十六大江总结了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的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
设的基本经验。
课后要求:
P124思考题1、2、3、4题。
本文发布于:2022-12-29 07:47:1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5202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