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思录

更新时间:2022-12-29 06:36:00 阅读: 评论:0


2022年12月29日发(作者:逆境中成长)

读《沉思录》有感

读《沉思录》有感1000字(精选8篇)

读《沉思录》有感篇1

《沉思录》是一本语录体作品,极似中国的《论语》的思想之光闪烁着人类智

慧的火花,充满浩然正气和深远大气,读起来令人冷静,发人深思。《沉思录》并

非一本“快餐式”的心灵鸡汤,而是初读可能会令你大失所望且略感索然无味,但

细读之后却直达你心灵深处的书。

读《沉思录》,犹如与一位智者或禅者的对话,让人灵魂高贵,精神净化。

“人总是想退隐乡间、海滨或者山林,你必定也对这种退隐生活十分渴望。可

这种想法只是多见于最庸碌的常人,而你则有能力决定何时隐退到自己的内心。只

有隐居到人的内心,一个人才能收获最多的平静和最少的烦忧,尤其是如果他内心

思绪万千,只需凝神内视,即可立刻回复平静。我确信宁静正是心灵深处井然有序

的表现。不断地隐退到自己的心灵深处吧,这样你就可不断获得新生。”每次读到

这段话,我就更加明白陶渊明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

自偏”的意境。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在以金钱和名利为代表的诸多欲望无法满

足而感到烦躁不安的滚滚红尘中,只要我们能“退隐到自己的心灵深处”,守护心

灵的净土,历练内心的从容,收获内心的平静,解除自己内心的焦灼,就能找到自

己的“世外桃源”。

“有多少人在享受赫赫威名之后被人遗忘了,又有多少人在称贺别人的威名之

后亦与世长辞。”是呀,不管你官多大,不管你多富有,也不过是“日食三餐,夜

宿一隅”,我们不能被“名利”遮望眼,而忘却身边更美好的东西;不能被“名

利”所羁绊,而失去真正自我的自由。我们不必纠结于过去的种种伤疤和痛苦,桎

梏于历史的层层包袱,亦不必迷茫于未来的种种未知,恐惧于将来的袅袅迷雾,不

争名夺利,不沽名钓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为利所动,不为名所惑。抓住

“现在”,珍惜当下,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去快乐迎接崭新精彩的每一天!

“你错待了自己,我的灵魂,你将是不再有机会来荣耀自身。每个人的生命都

是足够的,但你的生命却已近尾声,你的灵魂却还不去关照自身,而是把你的幸福

寄予别的灵魂。”《论语》中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

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正是对该段话的穿越时空的遥相呼应。我们要心存敬

畏,手握戒尺,头悬利剑,如临深渊,慎独慎微,勤于自省,常修为政之德,常思

报国之举,常励奋进之志,常怀律己之心,做到自身正、自身硬、自身净,培养健

康向上的生活情趣,始终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

“那操纵你的是隐蔽在内部的信念。”“要像屹立于不断拍打的巨浪之前的礁

石,它岿然不动,驯服着它周围海浪的狂暴。”人必须有信仰。人生有了信仰才会

拥有前进的动力,才会拥有奋斗的目标,才会拥有更美好的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的征程中,只有坚守信仰,坚定信念,我们的人生才能绽放耀眼的光芒,人

生才能更加美丽辉煌!

读《沉思录》有感篇2

《沉思录》是古罗马唯一一位哲学家皇帝马可?奥勒留所著,对身羁宫廷的自

身和自己所处混乱世界的感受,追求一种摆脱了激情和欲望、冷静而达观的生活。

书中阐述了灵魂与死亡的关系,解析了个人的德行、个人的解脱以及个人对社会的

责任,要求常常自省以达到内心的平静,要摈弃一切无用和琐屑的思想、正值地思

考。而且,不仅要思考善、思考光明磊落的事情,还要付诸行动。

马可?奥勒留把一切对他发生的事情都不看成是恶,认为痛苦和不安仅仅是来

自内心的意见,并且是可以由心灵加以消除的。他对人生进行了深刻的思考,热诚

地从其他人身上学习他们最优秀的品质,果敢、谦逊、仁爱他希望人们热爱劳作、

了解生命的本质和生活的艺术、尊重公共利益并为之努力。《沉思录》是从灵魂深

处流淌出来的文字,朴实却直抵人心。

一、适者生存。适者生存这一法则不仅仅只适用于动物界,对我们人类也同样

适用,尤其是在当今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社会,稍不留神,可能就被社会遗弃了。这

绝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活生生的,残酷的现实,如果你不想成为社会的弃婴,你就

必须学会适应周围环境,适应整个社会。

二、挺住精神。人需要沉得住气。我们不再是天真无知的小学生,也不再是埋

头苦读的中学生,我们再也不需要那种懵懵懂懂的莽撞,或者是那种锋芒毕露的冲

动,我们需要的是不到最后决不言败的精神与毅力,还有在苦海中作乐的坦荡与大

度。所以,当你在苦难中倍受煎熬时,你要对自己说:坚持吧,挺一挺就过去了。

三、寡欲多福。欲望,是人的本性。自我们出生的那一刻起,我们就被各种形

形色色的欲望所包围。为了欲望,我们劳心劳力,可到头来除了累之外,似乎并没

有得到什么。放下你心中过多的欲望吧,我们需要只是那适当的正确的追求,只有

这样我们才能活得轻松,活得精彩。

四、辩证思考。犹如硬币,任何事情都有两面。遇事,要辩证思考,既要看到

好的一面,也要看到不足的地方。世界上,不存在绝对好与绝对坏的事情,所以,

当我们失败时,要想想得到了什么;成功时,要想想失去了什么。这样我们的人生

才能过得有滋有味。

《沉思录》的确是一本能让人思考的书,还沉浸在其中,思考,思考,还在思

考。我终于明白了温总理为什么把这本书放在床头,为什么读了不下100遍。《沉

思录》让我思考人生,思考自己,也思考周围的一切。它的好不是读一遍就可以领

悟的,我也要加强自身学习,多读,多想,多实践,让《沉思录》真正的带给我成

长。

读《沉思录》有感篇3

这是一本用灵魂写成的书,书中涵盖了包容、平等、理性、公正、和谐等调和

各种矛盾的人所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特性,要用一篇读后感去描述这样的一本思想

巨作,则略带着侮辱的嫌疑,但在以完成任务为目标的背景下,则又释然了。奥勒

留作为古罗马的皇帝,在公元162年40岁时继承王位,却遇内忧外患,没什么好

日子过。他戎马倥偬一生,美国大片《角斗士》中留有他的形象。作为,他战

功赫赫;作为皇帝,他关心百姓,普建慈善机构,甚至出售私人珠宝用于赈灾。但

他真正的历史性成就,在于他醉心的哲学,在于这部《沉思录》。《沉思录》成为

古罗马哲学斯多亚派的最后一部典籍,与古罗马人注重实践、崇尚理性的性格相契

合。因为《沉思录》,奥勒留被称为“偶像们的偶像”。

卷一中作者向我们列出了他通过奚心观察,虚心地学习和发扬家人、良师、益

友身上可贵的品质和闪光的精神,这不由地让我想到孔子提出的“三人行,必有我

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无独有偶,奥勒留在卷二中开篇写到

“一日之始就对自己说:我将遇到好管闲事的人、忘恩负义的人但我不可能迁怒于

他们,或者憎恨他们。否则就是自寻烦恼。”作为一国之君,能够如此谦逊地学而

不厌,不断地锤炼自己的品性,真地很令人敬佩。所谓“有容乃大”,只有胸襟宽

阔的人,只有能清楚地认识自己和看清别人的人,才能够使自己的内心获得真正的

平静和安宁。正如我们现在所提倡的构建和谐社会,我想正是对这一理念的最好诠

释。

“热爱你所遭遇的一切,神用命运之线为你织造的一切,因为还有什么比这更

适合你的呢?”是啊,不要去埋怨自己所遭遇的,更不要去无谓地痛苦。相信神明

的安排,相信自己能够承受苦难,相信自己不是弱者,那么,你将会从苦难的历练

中浑然新生,犹如被烈火灼烧过的真金。司马迁,因直言进谏而遭宫刑,但他并没

有因此放弃自己,也没有放弃写书。在他写完《史记》的同时,实际也为自己写出

了精彩的人格。在我看来,这本《史记》的历史意义,已不仅仅停留在文化上了,

它的精神,从窄而言,是司马迁的精神,从广而言,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而今身为

天之骄子的我们是否应该秉承先人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沉静看待过去,思索着探

讨现在及未来。

读《沉思录》有感篇4

当脱离质料的外衣的时候,沉思所形成的形式,而那生命本身的目的,又是多

么地遥不可及。一点生命的微光,又究竟在漫长的岁月中占了几何。光阴的一瞬对

于个人来说也许便是全部,但却在永恒的时间长河中微不足道。远古的圣人已经离

去,他的名望在一代代的传颂中也将被时间慢慢消磨直至彻底消散于天地之间。人

所生活的一隅不过是无尽的时间中的一隙,无尽的空间中的一粒,那么所追求的欲

望,快乐又是多么的渺小阿。

但除却质料与形式这种所依附的东西,什么是真正的本我呢?是理性,是一切

存在的根本目的。无理性的个体为有理性的个体而存在,有理性的个体为有理性的

个体而相互存在。让理性支配我们的生命而不是那诱人的快乐,快乐是短暂的,而

理性则如同原子的存在一般永恒。瞽叟即使从来没有见过太阳,他也能够通过理性

去感受阳光的质性。

听从理性的支配,既然万事万物永恒处于变动之中,那么又怎么会为了变化而

伤心或愤懑以至于使得我的本性被埋没呢?就在不久之前我也还只是一堆原子与元

素,而不久之后我又会回到这种状态,那我还有什么可以担忧的呢?在神性的流溢

之下,支配的理性,宇宙的本性,皆在这一片秩序之中。又或者说命运女神从未垂

青,正如布兰诗歌中OFORTUNA所唱诵一般,阴晴圆缺,变化无常,但个人的道

德,正义,与理性,在命运女神的注视下,在生命之烛的映照中,在分给个人的不

可估量的永恒中微不足道的一部分中,不要忘记,这是人的真正的本性。既然火光

不会在蜡烛熄灭前消失,那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在生命之火中为这些高尚的情操而

保有呢?

纵然万物皆是尘埃与泡影,在神性的流溢之下,在这短暂的话剧之中,是否能

够满意地退场了呢?

借助光芒看见至善的真理,个体的本性是整体本性的流溢,那又何必追求个体

的快乐?快乐不是善,在真理的火炬中,是一切形成的原则。即使灵魂无法看见,

那么我是否看见了神呢?那路边的一颗草,一粒石头是神吗?我正在面对着的计算

机是神吗?神与我同在吗?神是绝对真理的持有者吗?亦或是它就是绝对真理的本

身?

注重理性的要求并去实践它。运用这些规则以使自己免于苦恼。况且我们已经

有了理性的健全的灵魂,那为什么我们还会争吵不休呢?

失去的是现在的,未来的也是现在的,长与短在永恒的尺度下没有意义。现在

是唯一能被夺走的东西。变化是宇宙的真理。

读《沉思录》有感篇5

17岁那年,在语文课外读本里读到,“属于身体的一切只是一道激流,属于

灵魂的只是一个梦幻,生命是一场战争,一个过客的旅居,身后的名声也迅速落入

忘川。”便立即着迷于这般洁净、高贵的文字。开始寻找他的'书,我忘记是哪一

年我第一次拥有了一本,后来随我去西安、青岛的途中,和一整箱其他的书一并丢

失。后来买到了如上的版本,何怀宏在1988年从GerogeLong英译转译过来的,

他的译本已经给我留了深刻印象,我自这本后再无读过其他译者版本。

六年间,我多次,反复地读《沉思录》,但始终没能写点什么。少女时期所能

体会到,是一种语言本身的宽广魔力,而并非真谛本身。也许恰如译者前言里认

为,斯多亚学派对于年轻人来说,可能是一件太早的事情。日渐成长所自我培养的

判断力,让我每次重读都觉得珍贵、又能开始学会主动去思考。

我是一个常常会过度焦虑的人,总希望所有的事情都在自己的控制或者期许之

下发展,对于过去也时常会突然上泛起无法抑制的悔恨。“一个人没有的东西,有

什么人能从他夺走呢。任何人失去的不是什么别的东西,而只是他现在所过的生活;

任何人所过的也不是什么别的生活,而只是他现在失去的生活。”我再次要求自

己,远离对未来所有事情的焦虑,因为那些事情即使发生了,不发生,我也会照样

用我对待目前时的理性,在那一日对待它。而所有的故事都会在时光里消逝,你的

记忆会消失,别人记忆中的你也将消失。

他的自省。他如此热诚地从身边人们身上学习他们最优秀的品质,果敢、谦

逊,仁爱他希望人们去热爱劳作,了解自己的质料和艺术,尊重公共利益并为公共

利益而努力。永远想着最好的东西,偏爱最好的事物,给予自己的健康合理的关

心,不沉溺他人强烈的感情从十七岁以来,两千年这位在马背上的古罗马皇帝,我

一直在他颠簸战场时写就的文字里寻找解脱。

我深信一个孩子的成长,一定需要一个充满智慧、拥有开放心态的成人。而命

运让我缺失了,我很庆幸自己能在17岁的语文读本里知道马可・奥勒留,在一本小

说合集里读到加缪的雅尼娜,从而初次知晓了自己的质料和内心激流,在书店的角

落看到了吕坤的《呻吟语》,我为那种文字,传达千年、百年的缘分所感动。所

以,这条人生道路我没有走错,并且一直也热烈地开放自己的心,去寻找其他能发

自内心喜爱、信赖的一切。

读《沉思录》有感篇6

初次拿起这本书翻阅时,阅历甚浅的我似懂非懂。随着一遍遍地阅读,我深深

地敬佩着《沉思录》中马可・奥勒留的高尚情操及美德。

《沉思录》是人学著作,是人的哲学。哲学启示也是一种生活方式。最初的哲

学就是生活的,人生的,为人处事的。奥勒留在书中沉思个人伦理、社会伦理、精

神信仰、国家和人民、灵魂与死亡

马克反复强调人的社会性,人不是孤独存在的,因果的织机永恒地织着与他人

相关联的线。人们是彼此为了对方而存在的。我们每天都要遇到各种各样有着很多

陋习的人,但由于他们是我们的同类,我们仍要善待他们,不能以恶报恶,要忍耐

和宽容,要有一颗包容一切的心。

正如马克所说:“品质闪耀在良好的传承中”。从十五个排比式的段落中,让

我感到马克具有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的美德传承精神,舍弃周围亲人、朋友、

良师等人的恶习,并能足够健康地承受,同时保持自己清醒的品质,传承优良的品

德,使自己能拥有一颗完善的,不可战胜的灵魂。在如今纷扰的社会背景下,各种

欲望、诱惑随处可见,随时可遇,学会自制,保持马克的传承美德的恒心与毅力是

难能可贵的,是值得敬佩的。

死亡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要以一种欢乐的心情等待死亡,把死亡看做不是别

的,只是组成一切生物元素的分解。这种对死亡的无惧的理解,恐怕不是我们普通

人所能具有的。但马克的这种无畏死亡的乐观人生态度确实令我敬佩。在我们短暂

的人生旅途上,会遇到许多的挫折与困难,成功与失败在于你保持一份怎样的人生

态度。

加缪把人看成是古希腊神话中终生服役的西西韦斯,他命中注定要永远推一块

巨石上山,当石块靠近山顶时又滚下来,于是重新再推,如此循环不息。而歌德在

回顾自己一生时谈到,自己就像推一块石头上山,石头不停地滚下来又推上去。一

个是屡战屡败,一个是屡败屡战;一个是悲观的,一个是乐观的。面对种种的不幸

和困难,不要将其看作是人生的绊脚石,反而将其视为磨砺个人的必要过程。笑对

人生,奋勇前进。

《沉思录》中多次提到,要让自己的行为和活动限定于有益的社会活动中,因

为这符合人的本性。正由于我只是一部分,对于一切出于整体而分配给我的事物,

我不会不满意。这是顾全大局,看淡个人利益的非常好的阐释。由于记住我是整体

的一部分,所以才会更加珍视整体的团结,维护整体的稳定。作为一个单位的个

体,作为社会的个体,作为国家的个体,我们都应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局部与

大局间的关系,树立顾全大局的崇高精神境界。

《沉思录》不仅是对自我更深层次的探索,也充满对人类道德的思考。随着社

会的发展,物质文明日益丰富的同时,我们的精神文明却在悄悄退化,而《沉思

录》正是让我们重新找回失去的文明。

读《沉思录》有感篇7

《沉思录》,一本总理读100遍,天天都在读的书,我刚拥有,才读到第四

篇,感触就像一个故事,明白了一个方法。

我在工作、生活密封的盒子里时而像苍蝇一样乱窜,时而像雕塑一样迷茫,时

而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焦躁不安。一天有一个人,告诉我这就人的存在,他搁下一

本书,给我讲了一个人。

曾有一个人,他的敌人是自己,他对朋友充满猜疑,难以包容朋友的错误和缺

陷,所以没有朋友,他离开市集把自己封闭在一个自认为远离世俗的山间小屋里,

希望能看完父亲留给他唯一的遗物――一本书,他渴望领悟书中的所有道理,但又

唯恐准备不足,所以迟迟不愿轻易开启扉页。一天当他在河边看到自己头发依稀花

白时,他猛的跑回拿起书就读,生怕留下什么憾事。

如果有这样一个人,可能是我们芸芸众生中的每一个人,站在你现在拥有的环

境下,你承受的了吗,至少我觉得不可思议。

多年后,市集有了一位老者,虽然白头,却神清气爽,他有了自己的家庭,对

妻儿的照顾,辛苦的劳作都让他幸福之极,他的朋友童叟皆有,人人把他当良师益

友,进而敬仰之至,他乐善好施,真爱事物,把市集的点滴都看做自己的责任和快

乐之源。

如果有这样一个人,可能是我们芸芸众生中的每一个人,处在你现在拥有的环

境下,你羡慕吗,至少我羡慕。

其实这是一个人。而这种变化就来源于一本书――《沉思录》。读这本书前四

篇让我明白,世间万物都是按照自然规律相互联系,不停变化的,只是,最不遵循

自然规律的其实是人本身。

把心灵的镜子放在面前。人可以通过双眼看世界,但有个死角就是自己,所以

看清自己、与自己对话从来就不是用眼睛能够做到的。用心灵的镜子去审视过去,

去反省过往,会让人获得真诚、平和的心态,超凡、决绝的勇气;

人与人是彼此存在。在人的结构中理性的彼此为对方而存在,首要的原则是团

结友爱,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同类友好,意识到都来自同一根源,趋向同一目标,

都要做出有益社会的行为。所以在工作中,要和团结在一起,相互关爱,在生

活中,要尊师重道,孝敬父母。

这些道理其实并不深奥,只是少有人愿意去做,或希望去做但不知从何做起。

《沉思录》就像开启智慧、快乐生活大门的钥匙,告诉我该如何淡泊、明志、宽

容、德广,不断塑造人格魅力,提升自身素养。组工干部“讲党性、重品行、作表

率”的要求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

总理读100遍,仍天天读,其实总理读的是同样的文字和道理,悟的却是思想

上的深入,和实践工作中的比照。

感悟之余,明白了方法――实实在在去“修炼”。

读《沉思录》有感篇8

马可・奥勒留(120-180年)是罗马帝王哲学家,在征战和治国间隙,写作了

12卷本的沉思录。本人买的是小本的口袋书,经常翻阅,挑选要言,一是自省,

二是读给学生。昨日静坐,回想生活工作的经历,有些感受,便随手记下几条。

春风可以带来温暖和绿色,但同时跟来的也会有沙尘和垃圾。因此,当我们做

好事大事的时候,应该争取减少坏因素的发生。

生灵是对生命的敬称。但如果一个生命总是处于混沌和茫然之中,他就只是一

个生命而已,与杂草和猪狗无异。

集体的进步需要集体的信念,而集体的信念来源于领导者的智慧和执着。

我歌颂执着。没有信念的人永远不会执着。哪怕一个求乞者,只要他坚持去奔

走,他也是一个执着的人。但执着一念还需要懂得真理,一个积极的人应该懂得去

为人们共同的幸福而执着。

当我们快乐时,我们忘记奋斗的艰辛;当我们痛苦时,我们却只关注眼前的艰

辛。

转变是一个多么美好的字眼,尤其是对于一个老师。我们愿意教导每一个学

生,我们愿意让他发生转变。当学生发生转变时,我们会对理想更充满了希望。

教育不是简单的培养技能,教育应体现教育者的思想深度和精神毅力。没有精

神影响的教育是低层次的教育。教育等于改造。

坏情绪是杀死我们热情和希望的凶手。我们不愿接近那些沉浸在苦闷、彷徨、

忧郁、抱怨、畏惧和懦弱情绪中的人。他们不一定是失败者,但他们是需要不断自

我拯救的人。

读格言是自我教育或集体教育的好形式。当我们匆忙行进的时候,我们离不开

那些激昂奋进的话语。那些话语会给我们安慰,给我们指引,给我们力量。在班级

工作中,格言的力量更是显而易见,虽然学生们囿于生活阅历的缺乏和思想信念的

浅薄,有些还暂时难以理解。但经常说格言读警句能令他们走出困境,睁开眼睛。

格言是爱思考的人的精神结晶,是他们所有经验与知识的缩影,是他们所有行为的

指南针。

我是爱激动的人,因此,我更赞美理性。理性是我们对自身和世界、思想和行

为、已知和未知、感觉和存在的预想与判断。这些之所以能成为理性认知,是因为

他们合乎科学、历史、社会和思维的逻辑与规律。我们应追求秩序、完整和效率,

摒弃混乱、琐碎和忙乱,只有这样,工作才更有效果,学习和思考才更见成功。

大气魄需要大心灵,但我们太多的时候被“小”字包围。我们低估自己,畏惧

困难;我们低估别人,看不见别人的伟大;我们低估环境,看不到危机和希望;我

们低估时代,落后于先进的思想和理念。我们在一个小圈子里转圈,追求也变得狭

隘,感情也日趋麻木和低落。

做事需要不断反思。反思需要奋起。

本文发布于:2022-12-29 06:36: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5172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林书豪身价
下一篇:bree van de kamp
标签:深思录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