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2022年第3期
[摘 要]由霍夫曼设计并全球巡展的“大黄鸭”引起了轰动性的万人观展潮,“大黄鸭”利用公共文化来
获得参与热情,体现了视觉图像在公共艺术传播中的重要作用。这种极具特色的视觉表现巧妙地避免了传播过程
中的差异性,使得“大黄鸭”作为一个艺术视觉符号,在不断地与城市、媒体环境间发生社会关系。因此,通过“大
黄鸭”来分析公共艺术的传播与展示,对公共空间展示和视觉图像跨文化传播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弗洛伦泰因·霍夫曼;公共艺术;视觉传播;“大黄鸭”;意蕴;影响
[中图分类号]J529 [文章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7556(2022)3-0046-02
本文文献著录格式:杨子媛.浅析当代公共艺术中视觉表现的发展方向:以弗洛伦泰因·霍夫曼的“大黄鸭”
艺术为例[J].天工,2022(3):46-47.
浅析当代公共艺术中视觉表现的发展方向
—以弗洛伦泰因·霍夫曼的“大黄鸭”艺术为例
杨子媛北京语言大学
作者简介:
杨子媛(1998—),女,汉族,河北石家庄人,北京语言大学艺术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
艺术史专业委员会会员,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美术国际传播(欧洲方向)。
一、“大黄鸭”视觉符号的产生与发展
公共艺术既是一种开放、公开与公众密切互动的
艺术形式,又是城市文化再传播和发展的表现。在信
息传播过程中,如果要向大众传达抽象的信息,就需
要将抽象但具有明确意义的信息内容进行符号化的处
理与转换。就公共艺术层面来说,更多的是以视觉图
像作为表现手法,视觉在如今的信息传播中扮演着重
要的角色,尤其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更是发挥着不可替
代的作用。“大黄鸭”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如图1),
这门艺术由擅长在公共空间创作巨大造型物的当代荷
兰艺术家弗洛伦泰因·霍夫曼于2007年发起,“大黄鸭”
艺术作为全球巡游创作项目,始发于荷兰阿姆斯特丹,
途经法国、日本、新西兰等地,中国香港则是第14站。
香港“大黄鸭”净高16.5米,其视觉原型是随着工业
生产而走进千家万户的橡皮小鸭,多数国家婴幼儿洗
澡时常见的浴盆玩具。橡皮鸭随着大众文化的发展变
幻出不同的造型与装饰,而霍夫曼的设计则是将一切
回归本真,回到最初橡皮小鸭走进家庭时的形象。
霍夫曼拒绝将“大黄鸭”放置在博物馆永久收藏,
因此“大黄鸭”作为旅行者,它不属于任何一个地方。
这样“大黄鸭”就成为一种具有“活态”的艺术景观,
通过在全球不同城市的水域展出,使水域在符号层面
成为“大黄鸭”的浴盆,形成一种装置空间,既保证
了项目的可持续性和完整性,又唤起了人们对童年
“浴盆小黄鸭”的记忆。直观化的视觉符号间接营
造出一种形态上的童年经验,让观者通过“大黄鸭”
看到自己的童年经历,感受到亲切的公共艺术进而
产生移情,达到情感共鸣。这种动物题材的选取本
质上是对人类童年经验的提炼,由视觉图像引起的
童年记忆联想可以更好地调动公共参与。“明代思
想家李贽说:‘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
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
却真人。’同样在西方,童年的看法自19世纪以来
大致就有两派:洛克派支持规训可以将儿童改造成
为文明的成人;而卢梭派则认为儿童天性可贵,他
们的生长应该保证有机与自然。”“大黄鸭”利用
了“童心”这一社会概念,让海湾成为澡堂,让街
道成为画布,让城市里的成人找回童心,提升了公
众对艺术的认知感。图1
46
Copyright©博看网htsRerved.
探索研究
二、“大黄鸭”视觉表现的意蕴与影响
现代公共艺术的发展存在内外两支,内省的一支
由形式到观念,在不断地自我批评中成长;外向的一
支寻求作品的公共途径与公共价值,在印刷、电视、
电影乃至网络时代重建艺术在人们生活中的位置。“大
黄鸭”作为后者,发展和外向世界的交流与互动成为
霍夫曼公共艺术的主题。“当代艺术家通过做减法的
方式把文化符号减到最少,进而使这个符号逃过永无
止境的变化,成为永恒的艺术。”这类“弱符号”的
代表以现代艺术之父杜尚的代表作品《泉》为例,杜
尚利用现成品进行艺术创作,其作品的命名让人不禁
联想到主张唯美主义的学院派画家安格尔的同名作品
《泉》,杜尚把同样的命名赋予了“不堪入目”的小
便器,从而彻底粉碎了传统意义上的“美”,正是这
种简单到极致的新艺术形式使得杜尚的《泉》成为当
之无愧的当代艺术鼻祖。“‘大黄鸭’就属于‘弱符号’
的一种,它删掉了橡皮小鸭(如图2)原本富有装饰性
的造型样式,让其以极简的本生造型来进行巡游展示。”
但“大黄鸭”艺术品本身的空间占据以及引起的
观看潮又将其本质指定为一种“强图像”。它的出现
带来了万人空巷的场景,是一种群体性的对于童年记
忆的消费。因此,“大黄鸭”艺术是一件“弱符号”
和“强图像”的矛盾结合体。批评家孙振华说过:“公
共艺术不是一种艺术形式,也不是一种统一的流派、
风格,它是使存在于公共空间的艺术能够在当代文化
的意义上与社会公众发生联系的一种思想方式,是体
现公共空间民主、开放、交流、共享的一种精神与态
度。”“大黄鸭”的出现带来了全新的人际互动关系,
体现了社会对公共空间的需求。马歇尔·麦克卢汉在《理
解媒介》中认为:“冷热媒介随时间、地点、空间因
素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其属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冷媒介的优势在于可以实现多种感官的思考,受众参
与自由度高,而热媒介的优点则是使受众直观理解且
具有高清晰度的特点。无论“大黄鸭”的视觉图像传
播属于冷媒介还是热媒介,其归根结底都是在向受众
进行信息传播,冷热媒介虽然相对但并不绝对,重要
的是信息在传播时的内容表达。人们对童年快乐记忆
的回忆与渴求,恰好被“大黄鸭”所迎合。
三、“大黄鸭”的视觉表现对当代公共艺术的启示
霍夫曼的“大黄鸭”从展览之初就一直强调公共
空间艺术的公立性,这也是“大黄鸭”艺术能够在多
元文化下被广泛接受的重要原因。它体现了艺术品与
城市、艺术本身及展出空间的关系创新。爱德华·霍
尔曾经说:文化就是交流,交流就是文化。“大黄鸭”
作为公共艺术符号,之所以能够在不同文化之间快速
地传播与发展,所依靠的正是视觉表现与公共文化的
相互结合。当代社会是一个读图的时代,公共艺术的
视觉表现既是公共精神与意志的重要体现,也是引发
观者情感共鸣的重要延伸。因此,公共艺术创作者要
善于入世,注重视觉表现的研究。“唯有打开公共艺
术视野,公共空间的能量才能得以扩张,公共空间的
品质才能不断提升。”
综上所述,“大黄鸭”所引起的万人观看潮,再
一次印证了视觉表现在公共艺术传播中的重要作用。
霍夫曼的“大黄鸭”体现了艺术的边界与公共的尺度,
值得国内当代公共艺术的借鉴。艺术创作者应该重视
将外在的视觉表现与精神、公众认知相连接,使艺术
与文化进行交流与互动,让公共装饰引领人们思想交
流、升华情感,从而成为公共环境中有效的存在要素,
得到大众的认可与赞赏。
参考文献:
[1]孙皓.城市主题文化背景下公共装饰艺术的
再认识[J].文艺争鸣,2010(8):69-72.
[2]何小青.公共艺术发展路径的向度分析[D].
上海:上海大学,2011.
[3]马榕君.城市玩具:霍夫曼的公共艺术原则
[J].装饰,2013(9):94-95.
[4]张慧
喆
.当下的艺术接受:走向公众抑或被
公众走近——基于大黄鸭流行的公众艺术生产探讨[J].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7(2):
185-189.
[5]高阳.从大黄鸭视觉符号论跨文化传播[J].
今传媒,2015,23(4):126-127.
[6][加拿大]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
的延伸[M].何道宽,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9.
[7]王利强.新媒体时代下冷热媒介对信息传播
的影响[J].现代营销(经营版),2020(3):109-110.
图2
47
Copyright©博看网htsRerved.
本文发布于:2022-12-29 06:10:0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5159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