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故事线索
(仅限于影片“呈现”给观众的;可能读解出的“另外”故事不算)
首先,什么是inception?其本意是“开始/开端”,在本片的语境里,它是指让一个念头
在你脑海里生根发芽。所以,如今流行的中文译名没有一个贴切的,就算是《奠基》也不恰
当,你总不能说“让一个念头在你脑海里奠基”吧?多别扭。个人推荐你记住英文片名就行
了;不过为了方便交流,以下还是沿用大陆引进译名《盗梦空间》。
影片开场是日式会馆里柯博(Cobb)与老年斋藤(Saito)会面。这一幕其实是影片最
后实施“种梦”的最后一个阶段,从故事时间顺序上并非最先。但因为人设与场景的近似,
导演将它放在时间逻辑上的第一个场景之前,是有意造成逻辑上的混乱,一开始就在你脑海
里打了个大大的问号。(很多观众一开始就这样被编导敲了一闷棍,但你得坚强些,不能气
馁,得赶紧让脑细胞极速运行起来,因为接下来它们会经历更严峻的考验。)
(影片故事开始之前还要提一下背景故事:雇佣柯博团队的,是CobolEngineering,虽
然没有细节介绍,估计也是一家涉及能源的“巨公司”。在对付斋藤之前,他们之前就雇佣
柯博、企图从斋藤手下一个叫金田(Kaneda)的首席工程师那里窃取商业机密,但因为金
田压根就不知目标计划,那次行动失败;柯博团队转而针对斋藤本人,而金田还被扣押在
CobolEngineering的总部——这一切都记录在先于电影发行的漫画书里。)
电影的故事时间,是从柯博(影片里他有时也被叫成Dom,因为他的全名是Dominic
Cobb)、亚瑟(Arthur)、纳什(Nash)的盗梦团队针对斋藤(在电影中是全球能源巨头Proclus
Global的老板)的一次掘梦(extraction)行动开始的。这是个两重梦境,现实层是在“和谐
号”高速列车(开玩笑的,别当真,影片没有明确指出当时地点,疑似日本)的车厢里,下
一层梦境是在不知名动乱地区(疑似非洲,因为都是黑哥们),纳什是这次行动的建筑师
(Architect),也是第一层梦境的宿主(Dreamer,叫“主梦人”也行);再下一层梦境是日
式会馆,主梦人是柯博,目的是从保险柜中偷出机密文件(也就是现实中斋藤脑海里的商业
机密)。
可惜,这次掘梦行动失败了,原因是多方面的:1)第二层梦境中,柯博潜意识投射的
小甜甜茉奈莉(全名MallorieCobb)出来搅局,破坏了计划步骤;2)斋藤在第二层梦境里
故意遗漏机密的细节,也表明斋藤受过某种“反意识侵入”的训练;3)纳什在设计第一层
梦境的地毯时考虑欠周全(本来是羊毛地毯的弄成了涤纶质地)、让斋藤意识到自己还是在
做梦,从而再没有挖掘秘密的可能。
失败后的团队从列车撤离,纳什分散离开,柯博与亚瑟住到酒店,准备逃离(因为Cobol
Engineering公司不允许失败,会派人来搞掂他们)。柯博在这里给美国的家人(主要是一对
儿女)打了个电话,影片在这里第一次展示柯博转陀螺来测试自己是做梦还是醒着。
正当柯博与亚瑟准备撤走的时候,斋藤找到了他们(纳什事先被斋藤抓住并招供了),
给了柯博一个诱惑性的选择:如果柯博可以帮斋藤做一单——将“解散集团”的点子植入斋
藤的最大商业竞争对手(一个名为FischerMorrow的能源帝国)新任继承人罗伯特费舍尔
(RobertFischer)的意识里,斋藤就可以帮忙搞掂柯博的犯罪记录从而使后者可以合法进入
美国与子女团聚。
出于对子女的无限思念,柯博接了斋藤的单子,开始招募团队成员。基于纳什失败的教
训,他首要的是召一个优秀的“建筑师”、好让这次梦境的环境设定无懈可击(最好的梦境
应当是个迷宫结构)。柯博和亚瑟到了巴黎,柯博找到了丈人爹麦尔斯(Miles),后者引荐
了萝莉设计师阿莲(Ariadne)同学。经过一番测试,柯博觉得阿莲这小妞虽然不是啥波霸
但还挺有才的(后者在极短的时间内画出了一个圆形的迷宫图)。柯博带她做了一番梦境体
验,阿莲展现了她天才般自然的设计才能,柯博也她解释了合梦、盗梦、种梦、梦遗、梦见
伟大领袖、梦见解放全人类等的原理与机制。因为茉奈莉再次出现在梦境里,这里影片第二
次展示柯博醒来后旋转陀螺来测试现实。期间阿莲觉得这玩意儿有些危险而有意退出,不过
最后还是抵受不了能充分发挥她创造才能的诱惑而回归团队。
柯博认为这次任务还需要一个比一般窃贼更牛叉一些的Forger(伪装师),于是到了蒙
巴萨(Mombasa,肯尼亚第二大城市)找到伊姆斯(Eames)。不过,蒙巴萨也是Cobol
Engineering的地盘,柯博一到就被Cobol的人盯上,经过一番007似的追逃,柯博和伊姆
斯与“恰到好处”赶到的斋藤会合。
一番讨论之后,大伙认为要达到足够深沉稳定的多重梦境,团队还需要一位牛叉的药剂
师,伊姆斯向柯博推荐了同在蒙巴萨的约瑟夫(Yusurf)。该积极拥护三俗精神,
在自家地下室开了家“鸳梦同温”的“梦之家”。为了展示他药剂支持梦境的稳定性,他邀
请柯博同学了试一下。柯博又梦到了茉奈莉甜甜,醒来赶忙转陀螺(影片第三次),不过陀
螺掉在地上没转成,斋藤的突然问话也让他没能继续转成陀螺(这其中有没有“阴谋”——
全看您自个儿咋想了)。
团队成员甄选完毕,开始讨论具体行动计划,例如如何设计“醒梦机制”,如何分步骤
地完成改造费舍尔思想、让他自觉认识到解散公司是件利国利民、造福全球的大好事,
等等。这些在下面都会详解,这里就不重复了。这一段时间里,阿莲也了解到柯博梦境里老
爱捣乱的茉奈莉是怎么回事,并质疑柯博有意识地将关于茉奈莉的记忆封锁起来时没啥用
的,关键是正视自己内心的愧疚;否则,将来在“种梦”行动中会给整个任务都带来危险。
柯博听了劝告,但没改正。
当团队准备得差不多的时候,费舍尔的老爸莫里斯(MauriceFischer)正式翘辫子,前
者正式成为FischerMorrow的当家人,而且将护送后者的灵柩从悉尼返洛杉矶。柯博团队觉
得这10小时的飞行时间是个“种梦”的大好时机,于是一帮人甩开膀子干上了:斋藤买下
了整个悉尼飞至洛杉矶的航线,大家得以顺理成章地与费舍尔被安排在隔断的头等舱里;伊
姆斯偷了费舍尔的护照给柯博,柯博借还护照的时机与费舍尔套上近乎,并顺理成章地借用
碰杯喝水的时机药倒了费舍尔,接下来,就是鸡飞狗跳的、作为影片戏肉的“梦中梦”行动
时间了„„
大约一个小时(这是说你的观影时间,不是剧情时间)的连贯而流畅的紧张之后,种梦
行动圆满成功。斋藤履行诺言搞掂了柯博的入境问题。入境之后,为安全起见,大家还是装
作不认识地作鸟兽散。柯博回到家里,看到儿女背影,有些恍惚,下意识地拿出陀螺来转(片
中第四次也是最后一次);但接下来又被回过头来见到真切脸面的子女吸引了注意力,来不
及等待陀螺旋转的结果而朝子女奔去;桌上那个陀螺还在旋转着,在出现略微歪斜不稳(将
倒)的势态时,影片切入黑幕,结束。
你以为你知道了结局,但你不敢确定„„不过这真的不重要。
(引用片中台词:"You'wwhere
youhopethetrainwilltakeyou,butyoucan'oesn'tmatter.)
二、潜梦规则
本来想画个表格解释一下片中的“梦中梦”结构的,后来仔细一想,发现那个顺序其实
挺线性的,不难理解。比那个结构更重要的,是诺兰哥哥关于整个梦境逻辑的“细节”设定,
老美常说Devilisinthedetail(而按照偶们毛里求斯人的概念,DeveilisinMissJones.
Oh~Yeah~),正是那些容易忽略的东东决定了梦境结构、从而决定了影片故事。
因此,要解密先得从“设定”开始。
正文中说了,“盗梦”与“种梦”的硬件设定是无比山寨,导演本人也根本不在意。有
志于突破那些方向的,建议根本不用看本片。
相对于粗糙无比的硬件设定,影片的“潜规则”才是重点。
潜规则一:同梦机制
撇开如何通过硬件连接于分享的问题,诺兰给出的前提假设就是“人与人之间可以分享
同一个梦”,没有这一条,那影片的架构就不会成立。这就牵涉到“同一个梦”的定义,总
得来说它不像“同一首歌”那么简单,但也不是太复杂;说白了它就是个互动式电影场景,
你把它想象成一个舞台也行,其要素是:
1.总规则:让盗梦或者种梦的对象到你的梦中来,让对象的潜意识在你设计的梦境中
“自然地”朝你诱导的方向展现,从而获取秘密。
2.秘密所在的位置是符合心理暗示的,比如保险柜、密码箱等,这个是盗梦团队事先
设计好的;但是,保险柜与密码箱里面的东西——也就是目标脑海里具体的秘密——是目标
潜意识自我投射的。说白了,无论是盗梦还是种梦,都是创造一个让目标展示意识或潜意识
真相的情境或氛围而已。
3.通过“焖鸡”连接起来的人都得出现在梦幻时空中。说白了是大家都是演员,一个
都不能少,你跑龙套都行,但你必须在梦境现身。如果四个人连着“焖鸡”而只有三个人出
现在梦境中,那就不成为同梦机制了。
4.梦境空间的设计与创造,由建筑师(Architect)完成。您把这个过程想象成拍电影时
场景设计与搭设就很容易理解了。建筑师设计好梦境之后,把相关设定“教给”各层梦境的
主梦人。
5.同梦人的分工。柯博团队内部的分工暂且不谈,任何一层梦境,都有一个“主梦人”,
也就是片中台词提及的决定“是谁的梦”(whodreamitis)的问题。目标对象不能成为“主
梦人”,“主梦人”只能是柯博团队成员;“主梦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操纵梦境的环境设
定(片中亚瑟在酒店设置、伊姆斯在雪堡创建排气管道,都是这么干的;但改动的痕迹不应
大到颠覆建筑师的整体设计)。
潜规则二:梦幻时效
人梦中感知的时间,是大大地长于实际做梦的时间的。比如你可能梦见了一天的生
活,实际上做那个梦的现实时间只不过几分钟而已。多重梦境下,现实中的几小时,就可能
意味着底层梦境的N年。影片给这种“时滞效应”做了精准的设定(1小时梦幻时间相当于
5分钟现实时间;多重梦境下,逐层递增),这只是方便爱钻研的人计算多重梦境中的时间
流逝,你我平常做梦可没这么精确。
人在做梦时,108.186.242.216永远无法感知梦何时开始;即使你在梦中“意识到”
你是在做梦,或者你醒来后拼命回忆,都是无法确切记得梦开始的一刹那。(这点你我都应
该有强烈的经验感受;这也成为对电影可以“更狂野”读解的依据)
潜规则三:梦境互动
这点设定也是有常识支持的。最常见的:现实中的你尿急了,梦境中你很可能到处
找厕所(当然,也不排除某些在梦中泄而快之、或者在梦中找了半天厕所终于找着了之
后泄而快之——都等着醒来被羞辱吧,哼哼);现实中的你脚被老公压住了,梦境中的你可
能变成了被大石头压住脚的欧阳克„„片中药剂师“现实”中的尿急导致梦境中的“下雨”,
上层梦境的飞车转向导致下层梦境重力失衡(杯子里水平面倾斜、吊灯倾斜),这些都是例
子。
潜规则四:醒梦机制
常规多重梦境下,影片只明确说明了:如果在梦中死去的话,就会在现实中醒来(证
据,开头针对斋藤的双重梦境中,第二重梦境的柯博开枪打死亚瑟,亚瑟就在第一层梦境中
醒来);但没有说明如何在现实中“扰醒”做梦者,可以假定一切常规手段(比如抽耳刮子、
剪鸡鸡等)都能让做梦的醒来,就像我们经验熟悉的情况一样,不一定需要特殊的kick。当
然,最普通的是等镇静剂(dative)退效、或者终止“焖鸡”运行就可醒来。
特殊多重梦境下,因为要产生超过两层的梦境的前提,就是使用强力的镇静剂好产
生一种类似“沉沉下坠”的感觉以便能下落到多层梦境里。这个可以形象地理解为浅水层与
深水层——要想潜得深,就得身系重物。片中的镇静剂就相当于那个“重物”。
要摆脱镇静剂的“拖累”而从梦境中醒来,需要特别的kick。片中药剂师约瑟夫同
学解释了,他设计的镇静剂保留了内耳平衡功能的敏锐,所以只要上层梦境(最上层就是“现
实”了)身体的物理位置突然失衡,就会从下一层梦境中“醒上来”。从影片情节的演进来
看,要想上层梦境的Kick有效,还需下层被kick的人在下层梦境中是醒着的;否则,就用
不着设定“连环踢”(synchronizedkick)了。所以,在影片可以看到,当上一层梦境准备
制造Kick的时候,都会通过倒计时音乐给下一层梦境唯一醒着的那位老兄(同时也是下一
层梦境的“主梦人“)提个醒,好让他马上唤醒同层做梦的人好大家一起“往上醒”。
这里尤其值得注意,考虑到很多人有梦中自由落体忽然醒来的经历,可能很容易将
kick的机制理解成“梦中失衡,然后醒上去”。其实,诺兰在《Inception》中的设定是:多
重梦境下,做梦的人固然是按由下往上的顺序“醒上来”,但“连环踢”是按从上到下的顺
序传递下去的,片中的台词与场景都说得非常清楚(证据:行动开始前讨论、演示Kick功
能时,伊姆斯让坐在椅子上做梦的亚瑟突然失衡让后者醒来;影片开始时,“非洲动乱”层
梦境的柯博被掀翻到浴缸从而从“日式会馆”的下层梦境醒来;这里都没有表现下层梦境有
突然失衡的情形。另外,如果kick工作的原理是由下醒到上的话,那任务根本不可能完成,
因为“面包车”撞出护栏那一刻就会让开车的约瑟夫醒回到飞机头等舱,但这没有发生。)。
然而,这里还有个疑问:为啥要保证各层的kick基本“同步”?如果Kick真的只
是上层物理失衡就足够唤醒下层醒着的队员,那不用紧赶慢赶让各层梦境几乎在同时都产生
物理失衡呀?是不是在影片重点表现的那个种梦行动中的醒梦机制应该是“梦里梦外同时失
衡”?
认为连环踢“可以不同步”的同学,可能会举例说片中“面包车劫持”那一层梦境
中最后完事之后,大家都在河边等待被上层(“747头等机舱”)“焖鸡”唤醒,而不是忙着
制造一个同步的kick;这是否说明之前其他各层梦境之间的“连环踢”纯粹是一种电影拍摄
手法上制造紧张效果的技巧呢?
我开始也是这样认为的。后来一想,这个没法解释第一层梦境里面包车撞出护栏时
下层梦境(宾馆)中醒着的亚瑟为什么没有被唤醒到第一层梦境来。要知道,按照柯博的原
始计划,“面包车撞出护栏”就是整个行动的第一个kick,既然是kick那就表明设计的目的
是为了唤醒下一层队员;按照之前设定的逻辑——在kick作用下,只要下面一层醒着的哥
们都会被唤醒——可是亚瑟偏偏没有醒上去。为什么呢?
柯博说这是错过了Kick的时机,也就是缺少了”吻合”的条件之一:下层梦境中
的队员,如果不处于和上层梦境同样的瞬间失衡状态,即使他是醒着的,也不会被上层梦境
的kick激醒。按照本来的设计,第一层面包车撞出护栏的时候,第二层梦境中亚瑟应当炸
掉房间地板造成瞬间下坠失衡的回应式kick;可当时亚瑟遇到了费舍尔潜意识投射的保镖的
袭击,没来得及按爆炸按钮(当然,再下面一层梦境“雪堡突袭”中的任务没完成,也是另
外一个不得不延迟的原因),所以当第一层面包车撞出护栏时,下面没有对应的物理失衡状
态,故而“醒转”无法发生。幸好团队设计了“面包车入水”作为保险的备用kick,中间面
包车腾空的时间给了下面几层足够的时间完成任务,也给了今年好莱坞银幕上最紧张刺激而
有趣的打斗与枪战场景。影片中我们看到,当第一层梦境里的面包车入水时,第二层里电梯
被爆炸气浪推动改变无重力状态,第三层里雪堡支柱被炸开始坍塌,正因为这些都基本同步
了,加上梦境之间梦幻时效的延迟作用,一起做梦的成员们才能逐层却连续地醒上来。
至于第一层梦境与“现实”之间没有设定kick(所以醒来的费舍尔,伊姆斯,亚瑟,
阿莲和本来就醒着的约瑟夫只能干等“现实”层镇静剂效用消退或者“焖鸡”停机),那是
因为坐过飞机的都清楚,由于气流干扰,飞行过程中也会有颠簸以及瞬间失重的情况发生,
这样一些计划外的失衡如果在效果上等同于kick,那就会将第一层梦境中的人(至少是约瑟
夫)醒转过来,这等于破坏了行动。所以,在“现实”与第一层梦境之间不设置kick是为
了保险起见。
潜规则五:“凌波态”设定
由于多重梦境所需镇静剂效果太强,其副作用是本来在一般梦境中的死亡可以让梦
中人醒来的,在多重梦境下的死亡则不会醒来,其意识会处于一种“凌波态”(limbo,本意
在基督教神学中是指死于原罪、但居然没被降入地狱但又上不了天堂的状态,就那么尴尬着
模糊着灰色着)。按照影片的设定,“凌波态”纯粹的潜意识(puresubconscious),是完全没
被认知过的梦空间(uncharteddreamspace)。即使你听懂了这两句台词,那还有N多关于凌
波态的细节设定影片都没有明说。从理解剧情的角度,可以将“凌波态”理解为一个对于前
因后果极度茫然的意识状态(注意:是“意识状态”而不是“意识空间”——只是在电影表
现时“被空间化”了,所以是“晋入”凌波态,而不能用“进入”)——这需要一点点玄妙
的想象力。
脱离“凌波态”的唯一方法是死亡,但是意识处于这一状态的人,往往是没办法分
清“凌波态”与现实的,所以不会想到利用死亡来醒转(好死不如赖活着嘛~)。而且,因为
极度茫然,实际上也不大会有时间观念,你可能会下意识地觉着年老体弱,但能不能在“凌
波态”中“自然老死”还真是没准的事儿。
如果没法从“凌波态”中醒转、或者在“现实”层次强行醒转(如解除与“焖鸡”
的连结),在梦中处于“凌波态”的那个人在“现实”层次大脑会处于瘫痪状态,一团浆糊
——即使他在生物意义上还是“活着”的,意识上那哥们已经不行了。这个,就是深入多重
梦境最大的危险。
比较神奇的是108.186.242.224,诺兰设计的多重梦境中的“凌波态”其实是个共享
意识状态:只要是在最上层“焖鸡”上连在一起的,不管是否身处不同的梦境层次,只
要在任一层梦境嗝屁了,大家到的都会是同一个“凌波态”环境,而且这个环境的设定取决
于以前曾经晋入过凌波态的人的构想。这一点,是通过第一层梦境(“雨中劫”)中的台词明
确说明了的,大伙看电影的时候记得竖起耳朵。
值得注意的是:从另一个方向来说,通往“凌波态”也不是只有通过“死亡”;以
前有过“凌波态”经验、并成功脱离的人,可以在非死亡的状态下通过“焖鸡”梦入“凌波
态”——总之,只有“梦界牛叉”才可以做到。说实话,这可能是影片梦境设定中最玄的一
个,影片中唯一一个有如此功能的同学,就是柯博。而且,这样设定的话,“死亡进入”与
“焖鸡焖入”两种抵达“凌波态”的方式,对当事人的影响还不一样(这个在下面再详谈)。
另外还有一个有趣的问题,就是“凌波态”的醒转模式,在该状态中的死亡,是让
人直接回到最顶层的现实状态、还是需要先回到凌波态之前的那层梦境、然后一层一层醒上
来?对于这一关键问题,电影没有给出明确答案。事实上,电影画面给出的线索是相互矛盾
的:如果说从凌波态醒转还是必须逐层往上(像片中费舍尔一般),那斋藤死在第三层,按
理说最后柯博解救出他之后两人应该是一起回到“雪堡”的梦境才对;可是雪堡那层的物理
空间在解救斋藤时已经被炸毁了(包括那一层里柯博与斋藤的“肉身”),他们应该是回不到
那一层去了。
然而,如果说在“凌波态”中的死亡会直接导致梦中人在现实中清醒,那就不符
合画面上表现出来的事实(费舍尔的确是一层层醒上来的);而且,如果从“凌波态”中醒
转的费舍尔如果不是回到“雪堡”这一层的话,那整个行动就会失败,因为到他醒来的时候,
他还没打开那一层“密室”门因而也就没有发现心内期盼的那个秘密。
唯一的解释,只能是“凌波态”是超乎寻常“线性逻辑”的状态,当代科学理性的
心理学知识只能提供这一状态存在的依据,但根本无法解释一个具体的过程。正如同地球内
核结构是地质“科学”、而深入地心的过程只能是“幻想”一样。企图构建一个“潜意识”
与“现实”之间容易分辨、理解的互动模式,基本上是件不可能的任务。诺兰即使是心理学
超牛、投入一辈子玩这个也不太可能玩得通。所以,目前的状态是“难得糊涂”就好,大致
说得通就行。
潜规则六:辨梦图腾
柯博他们“梦之队”的成员每人都有一个图腾(Totem),用来分辨自己是身处梦境
还是现实,还可分辨是否在别人的梦中。其原理是只有图腾的持有人才清楚某些特质,而这
个特质在梦里梦外是截然不同的。柯博拿的是小甜甜茉奈莉的图腾,一个小陀螺;按照他自
己的解释,是这个陀螺如果在梦境中的话,就会一直旋转下去不会停止;如果在现实中的话,
则会“正常地”歪倒停止。
可是,关于图腾的设定远没有这般简单。图腾区分的对象,恐怕还有争议。因为在
多人同入多层梦境的前提下,电影一直强调的是“图腾能确信不在他人的梦里”,但是,图
腾能确定“不在自己的梦里”么?再者,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如果图腾是无法作为当事人
是否在做梦的依据的。因为假设在现实中制造了只有自己才了解特性的一个图腾,那这个图
腾当自己身处别人的梦境中时——也就是多人合梦时自己不是“主梦人”——可能有效(因
为别人不了解你自己的图腾的独特个性是什么,所以图腾在别人的梦境中会出现比较诡异的
现象,如“陀螺老转个没完”);但是,如果自己就是“主梦人”,又拿出自己设计的图腾来
测试自己是否做梦——这就好比你在现实中想着梦中可以通过掐自己痛不痛来辨别是否做
梦,但等你真的做梦的时候、梦中掐自己的痛疼反应还会是“客观”的么?难道不是受你清
醒时的想法影响么?还能作为你判断是否做梦的客观依据么?我很是怀疑。
另外,图腾本来是很私人的,跟别人说了特性那就不灵了。电影中团队成员每人都
有自己的图腾(伊姆斯的是个筹码,亚瑟的是个骰子,阿莲的是个自己稍微镂空成一个只有
自己知道质量的国际象棋棋子),但都没有告知各自用来判断的特性是什么。影片几乎是翻
来覆去“强调”的,仅仅是柯博的图腾;更值得怀疑的是,这个图腾不是柯博“自己”的,
而是小甜甜茉奈莉的;柯博承认当初在“凌波态”里对茉奈莉施展了“种神大法”,电影虽
然没有明说具体是如何实施的,但很有可能是通过茉奈莉的那个陀螺图腾:柯博使那个陀螺
旋而不停、从而使茉奈莉相信他们所处的不是现实,而是梦境。
那么,有过那种“通过作用于陀螺而种梦”经验的柯博,现在又拿了当初的工具来
测试自己是否在做梦,那测试的结果是否会受到他固有记忆中设定的影响呢?说白了就是:
你带着某种判断方法的记忆去做梦,那梦中对那种方法的运用,是否会受到记忆影响而失去
判断价值呢?
这些非常关键的问题,将决定观众对于影片结尾的终极理解。咱们不妨先看会儿经
典毛片《灯草尼姑之绣榻野史》,歇口气,接下来再结合“种梦行动”中各层具体梦境来烟
酒烟酒。
三、“种神大法“之心理逻辑
在逐层说明具体梦境之前,我们首先得明白此次种梦行动核心目标的逻辑,也就是
柯博他们是如何计划让罗伯特费舍尔“自发而强烈地”产生“解散老爸创立的集团公司”这
个念头的。
根据电影的说法,人的潜意识有种“自我防御”机制;你可以在梦中直接告诉费舍
尔让他瓦解老爸的公司,出于他与父亲之间别扭关系,没准他还真可能同意;不过之后,潜
意识可能会让他意识到那不是自己的“原生”想法,因而心生怀疑,这就不能算“种梦”成
功了。
人的心理防御机制是很微妙的,太简单直接的玩意接受起来有困难,转几个弯、越
隐秘、隐晦、深层的东东,接受起来越自然。针对费舍尔这个个案,虽然他在现实中与父亲
的关系极其糟糕(他老爸临终对他说唯一一句话是“失望”),但人性中对亲情的那份本能的
渴望,如果能被积极正面的对待的话,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这正是柯博小组的策略:
首先通过布朗宁(Browning)(他是费舍尔的教父同时也是费舍尔老爸最信任的高
级顾问)这个角色(其实是伊姆斯伪装的)108.186.242.228向费舍尔透露他老爸还有个终极
遗言(可以取代费舍尔“已知”的遗言)藏在一个只有费舍尔知道密码的保险箱中,而且隐
约透露终极遗言的内容可能是“解散公司”。这种信息与现实中父子关系不和的记忆交织在
一起,会让费舍尔愤怒,以为这是父亲不爱他的表现,同时内心更痛楚(对亲情的需求更绝
望而强烈)。
到了下一层梦境中,柯博想法子让费舍尔相信上一层的“”与布朗宁有关,并
通过后者之口证实终极遗言的内容就是解散集团公司;但比之前多了的信息是这一层的安排
会让布朗宁的行动看起来是出于(继续掌控公司)私利,而不是出于对费舍尔本人的关心。
费舍尔确定了父亲要自己解散公司,愤怒变成了疑惑,他不太理解。于是柯博顺理成章地建
议他潜入布朗宁的潜意识去“亲眼”看看父亲的终极遗言(在这个阶段,费舍尔已经基本相
信父亲的遗言是让他解散公司,他只是从感情上无法接受和理解)。
当然,费舍尔潜入的,实际上是伊姆斯的梦境,雪堡里的医院构架都是事先设定好
的;但是,那个秘密病室里发生的事情,是反映费舍尔潜意识的自我投射,也就是他内心最
深切的渴望;柯博小组要做的,只是配合费舍尔这种最隐秘心思而设计出一个让他最隐秘的
渴望以一种最自然的方式得以满足。
虽说费舍尔与父亲的关系一直很僵硬,特别是11岁母亲去世之后,老爸对他说的
唯一安慰的话是“实在无话可说”(Therereallyisn’tanythingtosay)。可是,在费舍尔的记
忆深处,一直保留着童年时难得的点滴父爱,集中表现之一,就是一张和父亲一起玩纸风车
的照片。伊姆斯在费舍尔的钱包里发现了那张照片,证实费舍尔有父爱的渴望;柯博他们利
用了这种渴望,将费舍尔记忆中最珍贵的纸风车放入了最终密码箱,将费舍尔感动得瞬间飙
泪,那一刻他明白了父亲的爱心;他那渴望父爱的潜意识在那一刻会将现实中父亲的种种不
是自动解释成“不善表达感情”之类的,同时也将父亲临死前说的“失望”很顺理成章地
解释成“父亲对我企图重复他的事业轨迹的失望”,“原来老爸不是因为我不能像他那样而失
望,原来他是想让我做我自己,一个全新的不同于他的自己,因此才想让我解散公司实现自
我奋斗啊!”——尽管没有明说,那一刻费舍尔释然之后的想法就是这样的(伟大祖国的“富
二代”们可能不会这么想~包括他们的“富一代”老爸都极少会这么想:子承父业,天经地
义乎?)。
斋藤交给柯博团队的任务就这样完成了,我认为这个心理过程的构建很完美。柯博
他们不仅让费舍尔在父爱得以满足的情况下下定决心解散公司,还让他内心隐隐对之前一直
在某种程度上替代了“父爱”角色的布朗宁心生嫌隙——这相当于一个双保险措施:即使费
舍尔无法那么快地解散公司,他对布朗宁由此开始的不信任,也最终会给公司带来毁灭性的
结果——不管怎样,搞垮FischerMorrow集团的目的都能达成。
本文发布于:2022-12-29 05:56:2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5156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