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撒哈拉到好望角
copyBookmark/?peiguangjiang
日志
图片
圈子
好友
论坛
留言
空间管理您的位置:环球博客»从撒哈拉到好望角»日志
告诉你一个真实、全面的非洲
黑人文明:你不知道的非洲文明史
上一篇/下一篇2008-12-0916:46:46/个人分类:非洲
查看(665)/评论(0)/评分(0/0)
非洲到底存不存在自己的文明?这在主张文明对话与交流的中国人看来,似
乎是不应该有的问题。但西方人说,非洲从来没有发展过自己的文明,甚至连黑
格尔都有过类似的论断。
因工作需要,刚看完了《非洲黑人文明》(艾周昌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一书,觉得很多人未必了解非洲的文明史,因此把主要内容摘录如下,供工作学
习和感兴趣的人们一阅。
对非洲黑人文明的质疑
世界上任何一种文明的研究,都没有像非洲黑人文明的研究那样遇到那么大
的思想障碍,经历那么长期的争论。
欧洲学术界长期占统治地位的观点是非洲黑人没有历史、没有哲学、没有文
明,只有黑暗和停滞。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一书中,把非洲分为“非
洲本土”(即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欧洲的非洲”和“亚洲的非洲”(尼罗河流域)。
他认为非洲本土“不是一个历史的大陆,它既没有显示出变化,也没有显示出发
展”。他断言:非洲黑人“既不能进步,也不能教育”,“处在野蛮的、未开化的状
态之中”。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费奇评论黑格尔的观点时说:“他所代表的观点已成为19世
纪历史正统的一部分,甚至在今天也不乏追随者。”戴维•休姆就是其中之一,他
说:黑人“没有精巧的制造品,没有艺术,没有科学”。
继黑格尔之后,一些欧洲(主要是德国)的人类学家、历史学家认为,在撒哈
拉以南非洲发现的一切文化成就都是含米特人带来的。这就是“含米特理论”。德
国地理学家在卡尔•毛赫考察大津巴布韦遗址时说,这是古代人类文明的创作,
但认为是外来人建造的,当地人未参与。更有人认为,黑非洲的冶金技术也是外
来的,还有人把希腊人和葡萄牙人抬出来作为西非陶制品和青铜制品的影响者或
师表。
理论与事实的反驳
非洲文明的存在是一个事实问题,而不是一个思辩问题。西非民族主义的先
驱布莱登强调,黑人是对世界文明作出过贡献的人之一,黑人文明有不同于其他
文明的特性,即“非洲个性”:非洲人的村社观念以及非洲人之间的和谐一致;非
洲人跟自然的和谐一致;非洲人与自然的和谐应加上与人的和谐一致。
在美洲的黑人知识分子加维•杜波伊斯登人批判了黑人非洲“没有历史”、“没有
文明”的观点。他指出:“从埃塞俄比亚射出人类文明的曙光,然后普照整个尼罗
河谷”,“埃塞俄比亚这个黑皮肤人的国家,乃是埃及文明的摇篮。”(当然也有人
认为是白种人创造的或白人与黑人共同创造了埃及文明)
从野蛮进入文明有三大要素:金属冶炼、文字的使用和城市的出现。这些在撒
哈拉以南的非洲都已具备,因此非洲黑人文明的存在是一个不可争辩的事实。
自1871年达尔文在《人类起源》中提出了人类起源于非洲的观点后,世界考
古学界提供了大量的物证,表明非洲尤其是东非和南非,可能是人类最早的发源
地。从古代猿类进化到现代人类有5个阶段:腊码古猿,南方古猿,直立人(猿
人),早期智人(尼安德特人)和晚期智人(现代人)的化石,在非洲都有发现,
且其演变过程比其他洲更具有连续性,各个阶段的时间也比较早,这都说明非洲
很可能是人类的发源地。
1959年在坦桑尼亚奥杜韦峡谷发现的石器工具是人类迄今发现的世界最早的
石器工具。黑非洲的制陶艺术距今至少有6000年之久。在东非大裂谷西部的爱
德华湖和纳库鲁湖沿岸,即肯尼亚卡普萨文化遗址,发现了非洲最古老也是世界
最早的陶器——陶制容罐。非洲原生的农作物有高梁、芝麻、可可、豇豆、西瓜、
南瓜、油棕等数百种。非洲的岩壁画空间上比欧洲和澳洲广,时间上比澳洲古老,
与欧洲史前岩画时间相差无几。现在发现的黑非洲岩壁画遗址多达上万个。
非洲黑人传统文明发展滞后,可以从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自然条件、黑人社会的
内部机制以及与外界交往不发达共同作用所使然。撒哈拉以南非洲高原面积广大,
断裂地形广泛发育(沿海陡崖众多),这造成非洲的河流多呈辐射状和多激流、
瀑布的特点。另外,非洲海岸比较平直,缺少天然优良港湾、岬角、半岛。
造成黑非洲内陆许多地区长期落后的重要原因可能是非洲大陆独特的自然条
件。气候方面,阳光直射多,降水严重不均,温度高,动植物资源丰富。但终年
热点充沛和未受第四纪更新世冰川的影响,造成许多有害虫类和病菌在黑非洲异
常活跃,直接威胁人类生存;在高温、多雨和老鼠、寄生虫横行的自然环境下,
各种农牧业剩余产品难以长期保存,社会财富无法大规模积累,因此无法分离出
手工业和商业等经济部门。另外,高温也造成细菌分解腐烂植物和腐殖质的活动
加快,不易保存突然肥力;地形结构不利于当地居民同外界以及彼此之间的文明
交流。
黑人的形成主要是非洲热带气候条件造成的。黑色素有强烈的吸收紫外线的能
力,能保护皮肤里面的结构。黑人的汗腺比其他人种多,毛孔大,散热快,体温
调解能力强。宽阔的口裂与厚嘴唇,能增大口腔的蒸发表面,有助于冷却吸入的
空气;鼻子短,鼻孔大,有助于体内热量排出。头发卷曲是防御炽热阳光的绝热
体。
黑人文明在哪里
一、文明古国及其他
(1)尼罗河上游的努比亚文明:黑人创造的文明中最早的一个,在非洲大陆
仅次于埃及文明。努比亚是地域名词,包括今阿斯旺以南的埃及尼罗河地区和库
斯提以北的苏丹尼罗河地区。希腊和罗马人称努比亚居民是“埃塞俄比亚人”,即
“深褐色皮肤的人”。最初的阿拉伯人也称努比亚是“黑人王国”。
公元前4000年末期,努比亚文明已发展到一定程度,处于半游牧状态,会制
作陶器,没有使用文字,与埃及有相互厮杀,埃及对其的入侵始于公元前3200
年。约公元前3000年后,由于埃及的入侵频繁而趋于衰落,但到了公元前2200
年左右,由于埃及发生动乱,努比亚文明有了进一步发展,少部分人开始定居。
后终由于埃及入侵或北方气候干燥,努比亚人大约从公元前2100年开始南迁,
约公元前2000年左右,在原努比亚南部、今苏丹北部的尼罗河流域,出现了黑
人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库施王国。
(2)黑人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库施王国。约公元前2000年左右出现。库施
取自古埃及人对尼罗河第一瀑布以上地区的称呼,原是努比亚的一个地名。
库施文明经历了三个阶段:纳帕塔以前的早期阶段(公元前2000~前760年),
此时首都在凯尔迈(位于尼罗河第三瀑布南面不远),因此又称“凯尔迈王国”。
该王国控制了尼罗河流域形成的南北交通线,又控制着从非洲大西洋沿岸到红海
和印度洋的东西要道。制陶技艺有了很大发展,使用转盘制陶,薄而表面光洁,
外表图案以动物为主。伴随着埃及的入侵,库施文明也打上了埃及文明的烙印。
考古学家在凯尔迈发现了130把铜匕首,时间属于公元前1800~1700年间,这
比整个埃及发现的都多。公元前16世纪,埃及法老率兵占领凯尔迈,任命总督,
进入埃及统治时期;
纳帕塔阶段(前760年~530年),库施政治中心转移到麦罗埃(尼罗河第三
与第四瀑布间),此时的库施已成为一个统一的大国,并不断对埃及用兵。佩耶
在位时,曾攻占埃及第二十四王朝首都,其本人也被尊为埃及国王,开始埃及的
黑人王朝(前730~656年),即埃塞俄比亚王朝时期。苏丹首都喀土穆博物馆
的“佩耶大石碑”有记载。后库施强盛时(前700~640年)曾出兵西亚,击败强
大的亚述军队,其国王博哈卡名字也被写进《圣经》(翻译为特哈加)。库施成
为世界一大强国,首都一度迁至埃及的锡布兹(卢克索)。
麦罗埃时期(前530至350年):前663年,亚述军队入侵埃及,打败库施军
队,黑人王朝结束。前593年,埃及法老远征库施,洗劫首都纳帕塔,库施首都
被迫南迁至麦罗埃,但纳帕塔仍是库施王国的宗教中心。此时期,库施文明发展
主要表现在以铁器为主的采矿业大发展,铁器冶炼和制造业规模相当大,冶金业
发展很大,黄金总产量约160万公斤,制陶业也很重要,农业和畜牧业有了较大
发展,进入灌溉农业时期,对外贸易兴旺。建立了新的文字体系——麦罗埃文,
但该文至今无人能识读。公元1世纪后,库施文明开始衰落,主要是气候干旱、
阿克苏姆王国的入侵。
(3)阿克苏姆王国。阿克苏姆文明是古代东北非兴起的又一重要文明,包括
今天的埃塞俄比亚北部和厄立特里亚西半部地区。这里早在公元前2000年就出
现了定居农业,约前1000年左右,阿拉伯半岛南部人进入厄立特里亚,开始影
响这里的文明。从公元1世纪到公元10世纪,该文明存在时间大致为1000年。
该文明融合了南阿拉伯文明、基督教文明和库施文明。
公元3世纪,阿克苏姆国王阿菲拉斯率兵过红海,征服也门地区,阿拉伯文明
被进一步传到阿克苏姆地区,也是从3世纪起,其国王被称为“万王之王”。4世
纪中叶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帝国,与同时期的中国、罗马、波斯并列为世界四大强
国。
阿克苏姆强盛时,其农牧业、手工业和对外贸易都较发达。约公元3世纪起,
阿克苏姆开始铸造金属货币,成为黑非洲第一个铸造金属货币的国家。
建筑业主要特征是使用石料,建筑布局呈正方形或长方形,突出部门和凹进部
分有规律地交错,通常建筑在有多层台阶的底座上。巨型独块石碑是阿克苏姆文
明的又一标志性建筑,现今已发现130多座。这些石碑一般高3~4米,最高的
达33米,加工粗糙的一般散布在旷野,目的是标出坟墓;经过精心加工的一般
刻有铭文,记载国王的业绩。阿克苏姆方尖碑:在阿克苏姆城,曾有一个由七座
石碑组成的石碑群,现只有一座还耸立着,其他已倒塌,另一座在1936~1941
年意大利侵占埃塞俄比亚期间被掠往罗马,树立在卡拉卡剧院附近。石碑上雕刻
模拟的多是多层建筑,在那座33米高的石碑上,正面雕的是一个9层建筑。
阿克苏姆时期,最早使用萨巴文;约从公元2世纪起,使用盖埃兹文。受印度
文的影响,并从希腊文引进数字体系和一些主要符号后,经过几个世纪,形成了
今天埃塞俄比亚的官方文字——阿姆哈拉文。这套文字在5世纪末经叙利亚传入
亚美尼亚,开始影响外高加索的文字。今天亚美尼亚文字采用的就是加元音的埃
塞俄比亚字体。
(4)西非早期铁器时代文明之一:诺克(Nok)文化。诺克位于今尼日利亚境
内,是阿布贾向东北方向通往卡方尚之间的一个小村庄。从20世纪30年代起陆
续挖出制作精美的赤陶头像、石器和古代冶铁遗址。诺克出土的大量动物或人头
像体现了非洲独有的雕刻特点:作品一般上部大下部小,中间部分按比例递缩。
以人头像为例,额头部位特别大,几乎占脸部一半,眼、鼻和嘴逐步缩小,下额
面积已很小。头部占人体总面积的3/4。诺克文化对非洲乃至世界文化产生了
不可低估的影响,现代抽象派艺术就吸收了诺克文化的一些创作和处理手法。
(5)西非早期铁器时代文明之二:萨奥文化。法国人类学家于1936年开始在
西非乍得湖地区的沙里河下游进行考古发掘,在约100公里半径的河流两岸出土
了大量文物。在各类遗址中,萨奥人古城废墟的发掘最为引人注目,因此学术界
称之为萨奥文化。萨奥文化人体像与诺克文化相反,前额几乎没有,嘴、眼等其
他部位则被不相称地扩大。
(6)西非早期铁器时代文明之:其他。西非早期铁器时代遗址分布面很广,
除诺克河萨奥文化外,主要还有:伊格博乌库遗址(尼日利亚东南部),奥卡遗
址(与伊格博乌库遗址很近),阿克儒特遗址(今毛里塔尼亚境内),尼日尔河
中游地区等。除个别地区(如毛里塔尼亚)发现过青铜器外,西非大多数地区没
有经过青铜器时代,而是由石器时代直接过渡到铁器时代的。
二、班图人、斯瓦希里文明和豪萨文明
1、班图人的迁徙与黑人文明
非洲黑人可以分为班图和苏丹两大支。班图人是非洲最大的民族集团,其人口
占全非洲人口总数的1/3左右。从公元1世纪开始,班图人不断向南迁徙,到
19世纪才停止。班图人迁徙对非洲文明影响巨大,班图人先后建立过30多个
大小不等的国家,从而涌现了不少闻名于世的班图文明。
班图人最初的居住地尚无定论,有人认为是在大湖地区,有人认为起源于尼日
利亚和喀麦隆的交界地区,也有人认为在扎伊尔的沙巴省。迁徙的原因有两种解
释,一为人口激增理论,二是班图人对其他人的征服理论。
班图人迁徙的路线大致可分为东、西、南三条路线:西线,最早的迁徙路线,
进入西赤道非洲,大约北起扎伊尔的边界,难抵安哥拉南界,西迄大西洋沿岸,
东至大湖地区。西迁后形成刚果人、隆达人、卢巴人、库巴人、赫雷罗人、恩哥
拉人、姆庞格韦人,建立了刚果王国、隆达王国、库巴王国和卢巴王国等。南线,
向南迁徙的人最多,最初马夸人和瑶人迁徙至鲁伍马河与赞比西河之间的地区,
其次是绍纳人、卡兰加人和聪加人跨越上述地区,迁入赞比西河与林波波河中间
地带,绍纳人定居于津巴布韦西部,聪加人生活在莫桑比克南部和纳塔尔最北部
地区;再后来,茨瓦纳人、科萨人和祖鲁人再次穿越上述地区,直抵南非。19
世纪初,恰卡(1818~1829年)建立了强大的祖鲁部落联盟;东线,9~10世纪
抵达东非沿海地区,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同移居的阿拉伯人、印度人、波斯人混合,
形成斯瓦希里人。另一部分居住在坦桑尼亚境内,包括尼亚维齐人、赫赫人、恩
丁多人和姆本加人。
独立产生的班图文明:(1)伊费—贝宁文化。从冈比亚河口沿几内亚湾至喀
麦隆火山的沿海地带,生活着约鲁巴人,他们创造了伊费—贝宁文化(今尼日利
亚西部和西南部)。11世纪初,约鲁巴人在伊费建立国家,开国君主是奥杜瓦
瓦。贝宁是约鲁巴城邦国家之一,建于9世纪至12世纪下半叶。1170年,贝宁
人民推翻暴君,要求伊费国王派人治理。贝宁于15世纪中叶达到鼎盛,之后逐
步衰落。伊费文化的作品除赤陶雕塑外,还有铜雕、石雕和木雕。当时的工匠已
经懂得用“失腊法”铸造青铜器。伊费文化衰落后,贝宁文化迅速崛起。
(2)刚果文化。班图人迁徙后建立的一个强大国家是刚果王国,刚果的班图
人属于班图人西支核心集团。据传说,14世纪后半叶,刚果王国的开创者尼米•
卢克尼是个铁匠,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刚果王国极盛时期,领土北达刚果河
北岸,西抵大西洋,南起洛热河,东至宽果河。分为6个省,南部的姆庞巴、索
约和姆邦巴(现安哥拉境内)、北部的姆庞古和恩松迪(今刚果金境内)以及东
部的姆巴塔(今安哥拉和刚果金境内)。后因西方殖民势力渗入和内乱而走向衰
落。
(3)大津巴布韦文化。该文化包容从赞比西河至林波波河,从卡拉哈里沙漠
至印度洋的津巴布韦的这一地区,包括现今的津巴布韦、莫桑比克南部、博茨瓦
纳东部河南非北部的部分地区。约公元100年起,班图人到达这里。公元940
年前后,班图人的一支绍纳人迁入津巴布韦地区。“津巴布韦”一词源自绍纳语,
意为石头建筑。绍纳人精于用石头建筑房屋,至今在从安哥拉到莫桑比克这一地
区发现的石头建筑有500多处,规模最大、气势最壮观的是“大津巴布韦”,位于
哈拉雷以南300公里处,紧靠哈拉雷至约翰内斯堡的公路,这里是绍纳人津巴布
韦国家的首都所在迪。“大津巴布韦”用90多万块花岗巨石砌成,包括内城和卫
城两个部分,内城是一个石墙围成的椭圆形建筑,东墙高9米,另3面墙高6
米,墙底部宽约5米,顶部宽2.5米。内城占地宽900米,长700米。此外还有
一个高11米、底部直径6米、顶部直径约2米的圆锥形石塔。卫城建于高约700
米的山顶上,全长244米,高达15米,其中一段建于一个岩石嘴上。城墙上装
饰又雕刻精美的皂石鸟和附有美丽图案的独石柱,遗址内还有特别精美的皂石碗。
建城的石板开采是用火烧和冷水泼。全城建于荒野上,显露出一种庄严的力量,
给人留下无法磨灭的印象。西方人曾怀疑这不是非洲人的杰作,认为是外来人建
造。
(4)马拉维文化。马拉维最早的居民是卡富拉人,13~16世纪,班图人的一
支菲里人迁徙至马拉维,16世纪后期菲里人建立马拉维王国,16世纪末期穆祖
拉国王在位时,马拉维王国国力强盛,南抵赞比西河附近,东至希雷河两岸,北
抵卢安瓜河。“马拉维”一词源于契奇瓦语,意为火焰。
(5)马蓬古布韦文化。这是南部非洲铁器时代的文化,是班图人迁入后创造
的。该文化因对马蓬古布韦山的挖掘而得名,该山位于北德兰士瓦,在南非与津
巴布韦交界的林波波河南岸。公元8世纪初班图人迁入该地区。在这里出土了
1100年的纺纱圆盘,这也许标志着手工业专业化的开端。
(6)恩戈尼人的北迁以及祖鲁王国的兴起。班图人的一支恩戈尼人散居在德
拉肯斯山与大海之间的狭长地带,18世纪末19世纪初,因西方殖民者入侵,白
人进入菲什河与桑德河之间德楚尔费尔德地区,发动驱赶当地科萨人德“卡弗尔
战争”,恩戈尼人把定居点退回到菲什河。18世纪末,葡萄牙人占领德拉戈加湾,
恩戈尼人直接受到威胁。在内外因素作用下,恩戈尼人逐渐形成3大部落联盟:
即丁吉斯瓦约领导的姆塞恩瓦、兹威德领导的恩德旺德韦河以索布扎为领袖德恩
格瓦纳。1817年,因争夺贸易控制权,恩德旺德韦在击溃恩格瓦纳部落联盟后,
发动对姆塞恩瓦的“姆菲坎”战争。
战争因祖鲁人的崛起而扩大了范围。祖鲁人原先只是一个数千人的小部落,
被姆塞恩瓦征服后,其首领森桑加科纳受到丁吉斯瓦约的保护,其私生子恰卡也
投奔丁吉斯瓦约麾下。恰卡是森桑加科纳与兰杰里部落女子兰姊所生,因未婚先
孕,母子被迫回到兰杰里部落,因而在生活中备受歧视。恰卡16岁为人放牧,
22岁应征入伍,作战骁勇,得到丁吉斯瓦约赏识。1816年,森桑加科纳身亡,
恰卡受命返回祖鲁部落,继承酋长职位。“姆菲坎”战争爆发后,丁吉斯瓦约遭伏
击后被俘遇害。姆塞恩瓦军队处于慌乱之中,奉命前来支援的恰卡及时果断地平
息了世态,成为姆塞恩瓦的首领。
恰卡在丁吉斯瓦约的基础上继续改革。军事方面,保留同龄兵团制,每600~
1000名士兵为一个团队,团队中分新兵、战士和老兵三类。男子12岁接受军事
训练,16岁入伍为新兵,18岁接受正规军事训练为战士,战士在35岁之前不许
结婚。军队中一律讲阿马祖鲁语,改进了武器。经过十余年征战,恰卡先后两次
击溃恩德旺德韦人的进攻,版图扩大到1.15万平方公里,北至蓬戈拉河,西抵
布法罗河,南达图盖拉河,东濒临大海,在南部非洲建立了当时最强大的祖鲁王
国,并在这一地区催生了祖鲁民族。祖鲁人的崛起和恩戈尼人的迁徙,导致了南
部非洲各族的分化与融合,加速了由部落联盟向民族的形成。除形成祖鲁民族外,
还形成了斯威士、尚加、姆蓬多、恩戈尼、恩德贝莱等民族。
2、伊斯兰教在东非的传播与斯瓦希里文明
在纪元前,东非就有科伊桑人、尼罗特人和库希特人居住。班图人的迁徙,赶
走了科伊桑人,通化了尼罗特人和库希特人。7世纪后,班图人遍布东非沿海地
区。今索马里沿海的东非沿海北部地区,是斯瓦希里人和斯瓦希里语产生的地方。
斯瓦希里语最初集中在纳塔河以北河索马里沿海地区,后向南扩散。“斯瓦希里
(Swashili)”一词按定义解释为沿岸的语言。
公元7世纪阿拉伯帝国崛起后不久,阿拉伯人因内部冲突迁居东非沿海地区形
成移民浪潮。至10世纪末,阿拉伯人和波斯人向东非沿海地区的移民浪潮基本
结束,他们的到来也带来了伊斯兰教在该地区的传播。公元800~1300年,东非
沿岸形成许多居民点。11~15世纪,东非沿海地区最终形成一系列城邦。15世
纪末,沿海城邦多达37个,比较重要的有摩加迪沙、布腊瓦、帕塔、拉木、马
林迪、蒙巴萨、奔巴、桑给巴尔、马菲亚、基瓦尔、莫桑比克和索拉法等。这些
城邦多沿海或沿海岛而建,都是伊斯兰城邦,也是奴隶制商业城邦。在东非城邦
数百年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斯瓦希里文明。
斯瓦希里文明是一种以本土黑人文明为主体,但又吸收了外来文化影响的非洲
文明。使用斯瓦希里语的人被称为斯瓦希里人,斯瓦希里人以班图人为主题,融
合了阿拉伯和波斯移民,而斯瓦希里语同样以班图语为基础,吸收了大量阿拉伯
语词汇,并采用了阿拉伯字母作为书写形式。
斯瓦希里语是斯瓦希里文明的最重要标志和载体。斯瓦希里语的基础是班图语,
有学者把6~12世纪之前的班图语为原始斯瓦希里语。斯瓦希里语中,65%的词
汇属于班图语,30%左右的词汇属于阿拉伯语的外来词汇,斯瓦希里语的书写有
过自创文字,但后来采用了阿拉伯文字形式。肯尼亚是斯瓦希里语的发祥地之一,
现约有66%的肯尼亚人以斯瓦希里语为母语。肯尼亚、乌干达都是以斯瓦希里
语为国语的国家,布隆迪、卢旺达也使用斯瓦希里语。现在,东非共有约5000
余万人使用斯瓦希里语,是非洲三大语言文字之一。
最早的斯瓦希里语文学大多以宗教内容为主,采用诗歌形式,开始口口相传,
13世纪才出现文字表示的诗歌。主要作品有长篇史诗《哈姆齐牙史诗》、《阿
尔、伊思基夏菲史诗》、《拉斯欧呼里史诗》(最长的斯瓦希里语史诗),坦桑
尼亚海曼德的《反德战争史诗》、阿布杜拉德《基里恩蒂人轶事》。20世纪30
年代,坦桑尼亚德夏班•罗伯特成为斯瓦希里语文坛巨星,他一生创作了22部作
品,如《独立战争史诗》、《非洲人在歌唱》等,带有浓郁德非洲本土色彩,被
誉为东非德莎士比亚,其作品被视为斯瓦希里语文学发展史上德里程碑。
3、伊斯兰教在西非德传播与豪萨文明
撒哈拉地区沙化之前,西非的西苏丹和中苏丹与东北非有着密切的贸易往来。
伊斯兰教在西非的传播与贸易同步进行,最早接受伊斯兰教的是参与撒哈拉商道
贸易的黑人商人和苏丹地区诸王国的统治者。
11世纪70年代,信奉正统伊斯兰教的穆拉比德(特)人在今毛里塔尼亚迅速
崛起,并同时向南北两个方向出击,向北征服北非建立一个庞大帝国的同时,向
南于1076年征服加纳王国,伊斯兰教进入该地区。继加纳后,在西苏丹崛起的
马里和桑海帝国使伊斯兰教得到进一步传播与扩散。伊斯兰教进入中西苏丹地区,
逐渐形成混合伊斯兰教,或称为土著伊斯兰教,逐渐成为非洲化的伊斯兰文明。
(1)加纳王国。加纳王国是见于文字记载的最早的西非古国,阿拉伯学者穆罕
默德•本•易普拉欣•法佐里是第一个提及加纳的学者,他在著作中称加纳为黄金之
国。早在公元3世纪,柏柏尔人就建立了加纳王国。8世纪,从事农耕的索宁凯
人夺取了加纳政权。10~11世纪,加纳进入全盛时期。加纳首都昆比萨利赫是
位于撒哈拉商道中西线的重要贸易点。11世纪中叶,加纳王国转衰1076年,穆
拉比特人征服加纳,1200年索索国攻占加纳,1240年马里灭加纳,成为西非新
的霸主。
(2)马里王国。马里原是尼日尔河支流桑卡拉尼河地区的一个小酋长国,11
世纪初是加纳的藩邦,1054年独立,1224年被索索国占领。马里的崛起得益于
王子松迪亚塔。1250年,松迪亚塔辞世,其长子曼萨•叶雷伦库继位,保持国家
统一,并进一步拓展疆土,并赴麦加朝觐,开始引起阿拉伯世界对马里的关注。
1307年,松迪亚塔外甥坎库•穆萨夺取皇位,称曼萨•穆萨。穆萨1324~1326年
赴麦加朝觐,震动了伊斯兰世界和西欧。据记载,朝觐队伍至少有8000人,其
中奴隶500人,每人手执一根2公斤重的金仪仗。随后是100头骆驼组成的运输
队,每头驮130公斤黄金,此外还有上千头骆驼驮运所需物品。沿途穆萨挥金如
土,仅送给埃及素丹的礼物就有5.5万第纳尔,他的施舍使开罗金价下跌12%,
12年后还没有恢复到当年水平。这次朝觐让全世界都知道马里之富有,人们称
穆萨为“金矿之王”。1339年,欧洲人绘制的地图上,首次标出了马里国,穆萨端
坐其中。
(3)桑海帝国。位于今天贝宁、尼日尔和尼日利亚三国交界处的登迪地区是桑
海帝国的发祥地。当地居民索尔科人以渔业为主,公元7世纪末,撒哈拉的拉姆
图纳族进入该地区,赶走索尔科人,并建立了桑海帝国。1010年,桑海帝国国
王迪亚皈依伊斯兰教,成为桑海历史上第一个穆斯林国王。马里的崛起使桑海受
到威胁,1325年马里征服桑海。1335年,桑海王子趁马里国王曼萨•穆萨去世之
机回国重建桑海帝国。15世纪末,桑海成为一个强大帝国,疆土包括了尼日尔
河曲的新月形地区。桑海帝国军事力量强大,仅1591年的一次战争中就出动了
3万名步兵和1万骑兵。
(4)加涅姆—博尔努王国。位于乍得湖周围地区。11世纪时,加涅姆王国的
国王“马伊”接受伊斯兰教,13世纪该王国进入强盛时期,14~15世纪逐渐衰落,
1391~1392年迁都博尔努,16世纪博尔努王国重新崛起。
(5)豪萨文明。对豪萨人起源众说纷纭,但豪萨城邦起源却有统一认识。19
世纪上半叶,西非地区爆发了一场规模巨大的“圣战”,豪萨地区是圣战的策源地
和中心。圣战促进了伊斯兰教的发展和伊斯兰文化的广泛传播。
豪萨语最初作为一种商业用语,在贸易场合被光发使用。但它只是一种口语,
没有文字,因此无法书写和记录。13世纪,由于受到阿拉伯语的影响,尤其是
伊斯兰教在豪萨地区的广泛传播,阿拉伯语开始渗入豪萨语。圣战后,伊斯兰教
确立统治地位,豪萨语的文字形式最终产生和形成。豪萨语采用阿拉伯字母书写,
结构比较简单,没有复杂的语法现象,豪萨语有两性之分,。豪萨语易于掌握,
被西非不同种族接受,同豪萨族毗邻的桑海族、杰尔马族、伊博族、富拉尼族和
图阿格族中不少居民都用豪萨语作为第二语言。
三、非洲黑人文明的载体(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宗教伦理和思想、科学等)
1、政治、经济。非洲早在公元前6000年就完成了人类第一次技术革命,从旧
石器过渡到新石器时代,这比欧洲早3000年左右。非洲也是世界农业的发源地
之一,现已查明约有250多种农作物,如水稻、高梁、白色玉米、芝麻、可可、
扁豆、南瓜、油棕等起源于非洲。就整体而言,非洲的商业是欠发达的,除了历
史上曾存在的几个王国,撒哈拉以南大部分地区几乎从未被商品经济所触及。直
到西方殖民主义入侵前,非洲的经济活动中还没有出现固定的一般等价物,这就
决定了社会财富还不可能用货币形式进行积累。
2、文学、艺术。外部世界对非洲黑人文明成就的了解是相当晚近的。非洲黑
人各族在观念中强调人和自然的和谐一致,但它是通过神的中介来实现的。铁匠
在非洲社会地位相当高,他被视作“杰出的火之王”,被称为“大地的长子”。
(1)口头文学。非洲黑人各族有悠久的口述文化传统。非洲文化的流传,在
很大程度上不是靠文字写成的书本,而是仰赖于贮藏在人们脑子里的语言,世世
代代口耳相传,这是非洲黑人文明区别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明的一个重要特征。
口头文学由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保存、讲述,这些人是非洲“活的记忆”,活的百
科全书。在非洲家庭中,父母或长者是第一任老师,他们传授知识不仅通过经验,
而是借助故事、童话、传说、格言、谚语等。非洲的口头文学是世界文化宝库中
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传述了黑人各族的文明成果,使害人文明得到继承和发展,
被视为“非洲的社会档案”。殖民时期,黑人各族的口头文学受到极大摧残。
(2)谚语。黑人各族的大量谚语生成于丰富多彩的口述故事中,口述者在故
事叙述中情节转折或发展到高潮时,往往要来一句警句、格言或总结性的谚语。
非洲谚语有闪烁真理光辉的警句,有道德训诫式的谚语,有关于自省与修养的,
有关于勤奋求职的,有关于个人与集体的,如:“踢人的马,在马厩就要当心”、
“自己的半截斧子也比借来的强”、“狼头伸进羊圈,决不会谦逊地把身子留在外面”、
“狮子不会出售牙齿”、“露水不能与太阳共事”、“和平即富裕”、“黑夜再长,天总
是要亮的”、“不要用脚踢开帮你渡过了河的小船”、“保持你的尊严比保护你的财
产更重要”、“令人痛苦的老实话,远远胜过恶人的甜言蜜语”、“逆风撒灰,灰一
定撒入自己的眼中”、“不听训诫的孩子要遭殃”、“在哪跌倒就在哪儿爬起来”、“智
者的全部错误合起来,也会堆成大山的”、“畏惧大海的人不会成为航海家”等。
(3)雕塑。一些享誉西方世界的艺术大师毕加索、马蒂斯等甚至认为黑人雕
刻是现代立体主义之源。有木雕、石雕、铜雕、泥塑和骨雕。木雕在非洲已有几
千年的历史,但由于热带气候和虫害的影响,保存至今的木雕作品据推测最多不
超过200年。最常用的有铁木、红木、乌木等硬木,工具主要是宽刀和短柄横口
斧。石雕是非洲最古老的雕刻艺术。铜雕的大发展时期是16、17世纪。骨雕主
要指象牙雕刻。
(4)音乐舞蹈。非洲各族的音乐有很大的独特性,最突出的特征是强烈的节
奏感,其次是声音音色的力度和其社会性、大众性。,乐器分打击乐器(包括体
鸣乐器和膜鸣乐器)、吹奏乐器(也称气鸣乐器,包括笛、簧管、号角、喇叭等)、
弹拨乐器(也称弦鸣乐器,主要有齐特琴、琉特琴、竖琴和里拉琴4种)。非洲
各族的音乐和舞蹈是浑然一体的。南部非洲祖鲁族的跺脚舞,就是以强烈的腿部
律动来表达炽热情感的,以腿部动作表现节奏的舞蹈还有“踢跶舞”(茨瓦纳族、
祖鲁族、索托族)、“大跨步舞”等。黑人各族共有上千种舞蹈,几乎每一种舞蹈
都有强烈的节奏感和律动性。当舞蹈表达某个主题或一个连贯性故事时,就演变
成了戏剧形式。
(5)人体装饰艺术。面具主要流行范围在西非,东非除个别民族外,大多不
熟悉面具。非洲的文身艺术主要分布在苏丹南部、刚果、坦桑尼亚等国家。
3、宗教与伦理习俗。非洲各族人民信奉的宗教主要有三种:传统宗教、伊斯
兰教和基督教。其中伊斯兰教是非洲信封人数最多的宗教,占40%左右,穆斯
林占多数的国家有15个左右。基督教传入非洲比伊斯兰教早,早在公元1世纪,
基督教兴起初期就传入埃及等地。
4、思想意识与科学技术。黑格尔之后,西方学者堆非洲文明的认识深受“含米
特理论”影响,认为非洲各族人民从来没有自己的历史,一切具有文化成就性质
的东西统统是从亚洲来的移民带给他们的。1945年,在刚果(金)传教的比利
时牧师唐普尔发表《班图哲学》一书,对黑人哲学加以肯定。对于非洲的历史,
直到20世纪还有很多人认为非洲没有历史。但非洲丰富的口头传说否认了这一
说法,口头文化也是人类文化遗产宝库中的重要内容。农业方面,非洲共培育出
200多种农作物,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农作物体系,其中有稻子、高梁、粟、豇豆、
大豆、地豆、芝麻、蓖麻、油棕、卡里特油果、西瓜、柯拉果、胡椒等。非洲黑
人技术的缺陷在于,任何一个黑人传统社会豆没有学会使用轮子,都没有使用梨
耕,都不会烧砖制瓦。
非洲黑人文明对世界的影响
世界上各种文明的交流都是双向的。非洲黑人文明既吸收了欧洲、亚洲文明
的成果,也对欧洲、美洲和亚洲文明产生过积极的影响。
(1)非洲民族主义的兴起与发展。非洲民族主义的出现是非洲人民反抗殖民
统治和种族主义的必然结果。非洲民族主义思潮可以分为两个时期:一是19世
纪末至20世纪初,以布莱登为代表的第一代民族主义者,他们提出了“非洲个性”
的口号,是民族主义的启蒙阶段。20世纪初开始,以“泛非主义”和“非洲黑人精
神”为代表,他们把独立和统一提上了日程。
第一代民族主义者的代表包括塞内加尔学者布拉瓦、西非历史学家塞谬尔•约
翰逊、西非民主主义先驱霍顿,杰出代表是布莱登。布瓦拉通过收集口头传说和
神话研究塞内加尔历史,曾提出非洲油深厚的文化渊源,在不久的将来将重新崛
起。布莱登被称为非洲民族主义之父,他认为非洲也是人类文明的摇篮,非洲文
明与其他文明是互补的,非洲人必须走自己的路,保持自己的个性。
1893年5月19日,布莱登在一次题为《各族和学习》的演讲中,首次使用“非
洲个性”(Africanpersonnality)一词。
1900年,美国、西印度群岛和非洲三地的30多名黑人知识分子在伦敦集会,
主张不惜一切代价向白人世界证明黑人文明的存在,大会呼吁“文明”国家中实行
黑人的平等权利。这次大会宣告泛非主义的正式诞生。泛非主义,即黑人的民族
主义,核心内容是争取非洲的独立和统一。1919~1927年召开过4次泛非大会。
1945年10月15日~21日,在英国曼彻斯特的查尔顿举行了第五次泛非大会,
第二代民族主义者恩克鲁玛、肯雅塔等发挥了重要作用。1963年,非洲统一组
织成立。
(2)黑人文明对世界的影响。非洲黑人文明在奴隶贸易中对世界文明产生广
泛影响。1501年,葡萄牙人把第一批黑奴运到伊斯帕拉尼奥岛,这是向每周贩
卖奴隶的滥觞。1890年布鲁塞尔会议做出废除非洲奴隶贸易的决议,黑奴贸易
才算终止。在近400年中,黑人被贩卖岛欧洲、亚洲(主要是中东)和美洲,数
量总共约1500万人。
在拉美,有“音乐之岛”之称的古巴,其民间音乐来自两个源流,一是西班牙,
一是非洲;巴西的“桑巴舞”也源于非洲,泛指从安哥拉和刚果传入的某些轮舞。
在美国黑人英语中,很多词现在被广泛采用,如OK、Guy等。
1971年,在乍得首都恩贾梅纳成立了非洲文化研究院,作为发展非洲文化合
作的政府间文化组织。大多数非洲国家都是多部族国家,几乎每个部族都有自己
的部族语言,共计1100余种(不算地方方言),尼日利亚就有460多种语言。
博文精选
花边推荐
做好南海开战准备:被占岛礁回归须定时间表
中国在南海问题上的自信
中国如何应对“天安舰”事件
印度人为何比中国人有道德
俄罗斯为何不邀请中国军队
韩国女留学生“痛扁”中国?
美国禁书是如何描写毛泽东的
把小姐赶出京房价就会降下来
揭秘台湾为何成日本A片基地
相关阅读:
谁为非洲摘金夺银(peiguangjiang,2008-8-18)
卢旺达“非洲宪兵”下岗的第一站?(陶短房,2008-9-02)
美俄“新冷战”:非洲真的能中立吗(peiguangjiang,2008-10-07)
非洲:大国衰落和崛起意义不大(peiguangjiang,2008-10-18)
非洲画家客座中国(peiguangjiang,2008-11-10)
这一次卢旺达和非洲退无可退(陶短房,2008-11-18)
吴桥走出非洲娃(peiguangjiang,2008-11-20)
中国工人非洲遇险综述(陶短房,2008-12-19)
大学:现代文明的轴心(纪洞天,2008-12-29)
夏娃与文明(纪洞天,2008-12-30)
导入论坛收藏分享给好友推荐到圈子管理举报
TAG:文明非洲
查看全部评论
-5-3-1-+1+3+5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内容
昵称
提交评论
清空Cookie-联系我们-环球博客-交流论坛-空间列表-站点存档-升级自己的空间
PoweredbyX-Space4.0.1UC©2001-2008ComnzInc.
京ICP备07501568号
OpenToolbar
本文发布于:2022-12-29 05:48:3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5153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