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学

更新时间:2022-12-29 05:24:45 阅读: 评论:0


2022年12月29日发(作者:国土安全第六季)

论“真空家乡”、“无极圣祖”在罗祖禅学思想中的本质特性

徐小跃

内容提要:罗祖是一位着意创建自己宗教思想体系的中国民间宗教的特殊的重要人物。

这一特殊的重要性既体现在他对佛教禅学“本义”的普及,又表现在他对“我义”的阐扬。

而“真空家乡”、“无极圣祖”思想正是构成罗祖禅学思想的本质之一。任何对“真空家

乡”、“无极圣祖”进行对象化、神灵化的理解都是有违罗祖禅学思想之本旨的,甚而说

是误读的。换句话说,“真空家乡”、“无极圣祖”在罗祖那里不是高高在上的别有一物

一境的存在,更不是生天生地的最高人格神。因为罗祖在建立其宗教思想体系的过程中,

自始至终是坚守着“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一禅学的基本原则。惟其如此,罗祖的思想

才与其他中国民间宗教教派形成了差别而具有了自身鲜明的特点,从而决定了他在中国民

间宗教中的独特地位。

关键词:罗祖;禅学;真空家乡;无极圣祖;民间宗教

作者简介:徐小跃(1958—),哲学硕士,历史学博士。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主

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儒学与基督教比较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中国哲学、佛

教禅学、民间宗教。通讯地址:江苏省南京市,南京大学哲学系,邮编:210093。电子信

箱:xuxuy@

罗祖是中国民间宗教著名教派罗教的创始人。他生于明英宗正统七年(1442年),卒于

明世宗嘉靖六年(1527年),享年八十五岁。罗祖的籍贯为山东即墨,俗名叫罗梦鸿,道号

为罗清、罗静。罗祖是后世弟子对他的尊称,故罗教又称罗祖教。寄寓罗教思想的是由罗

祖所著的《五部六册》。

罗祖民间宗教思想理论主要来源于中国佛教佛教禅学思想,尤其深契慧能禅和后期禅

宗思想之本质。作为一位着意创建自己宗教思想体系的民间宗教领袖的罗祖,当然并不满

足于对正统宗教思想的阐释,而是要有所突破,有所创新,这样也才能争取更多的信徒,

并最终广开其言,大行其教。而罗祖正是具体通过他的“真空家乡”、“无极圣祖”等思

想的阐释去构建其富有特色的民间宗教思想体系的。

任何一位研究罗教与《五部六册》的人,都给予“真空家乡,无生老母”思想以极大

的重视。这一方面是由于这一思想确实在罗祖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另一方面,则

是由思想成为明清两代民间宗教的共同信仰。“真空家乡,无生老母”被后来民间宗教尊

为“八字真言”。然而,对“八字真言”在罗祖的《五部六册》中的实际情况是怎么样的?

进而对此作什么样的理解和把握,在海内外学者中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由于对此问题

的定性,涉及到对罗祖整个宗教思想体系的定性,因此,真实而又全面地阐释这一思想,

就显得十分重要。

不唯“真空家乡,无生老母”这八字真言未见于《五部六册》,就是“真空家乡”概念

在《五部六册》中亦不曾有见。实际的情况是,在《五部六册》中“真空”与“家乡”并

未作为一个相连概念而被罗祖使用。虽然如此,但并不表明“真空”与“家乡”是两个彼

此分离而不相关的概念,恰恰相反,正因为罗祖是在“真空”的意义上来规定“家乡”的,

所以,才构成“家乡”观念的本来义旨。换句话说,“真空”与“家乡”是作为一个完整

的思想观念存在于《五部六册》之中的。“真空”一词主要出现在《苦功悟道卷》诸品中:

空在前,天在后,真空不动。„这真空,四维参,无边无际,这真空,是佛身,一体

虚空。

这真空,穿山海,普覆人身。

不执有,不执无,当人就是真空法性。

一切万物何处出?本是真空能变化。

砍不空,烧不空,真空无体。

从罗祖对“真空”的论述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几种意思:第一,“真空”是一无边

无际,无穷无尽的存在。第二,“真空”是无体的虚空存在。第三,“真空”即佛身即虚

空。第四,“真空”即是无二法性。第五,“真空”即是“我”之本性。第六,“真空”

是变化一切的存在。一言以蔽之,“真空”是一没有质碍,没有分际,没有穷尽,没有变

易,遍一切处的无相的虚空存在,其性在于圆满自足无二无分。因此,罗祖的“真空”要

旨即在于它的非对象性,将其视为有或无都是有违其本性的,有无不执,非有非无,即有

即无,真空、佛身、人身可谓一体虚空。由此可见,罗祖对“真空”的规定,是坚守着“凡

所有相,皆是虚妄”这一佛教禅学的基本原则。

“家乡”一词在《五部六册》中是通过不同的方式而显其特殊义旨的。

第一,罗祖是通过比喻的方式来描述“家乡”概念的。

离家乡在苦海,万万生死,我如今到家乡,永不轮回。到家乡,极乐国,长生不老„„

到家乡,极乐国,纵横自在„„到安养,极乐国,真人聚会。„„我如今,亦得了,安身

立命,任逍遥,得自在,快乐无穷。

罗祖将“家乡”描绘成一个永无轮回,纵横自在,任性逍遥,快乐无穷的安身立命之

极乐境界。

第二,罗祖从“本来面目”意义上去规定“家乡”概念。

本来面目不虚妄,本来面目真西方。本来面目不虚妄,本来面目是家乡。妄,本来面

目古家乡。

大道原是本来面,西方就是本来人。净土就是本来面,家乡就是本来人。

罗祖在这里就把同义的“家乡”、“西方”、“净土”、“大道”等概念等同于“本

来面目”。这一不生不灭的本来面目,罗祖又将其形容为“这点光”。《苦功悟道卷•唱演

真乘品第十八》云:

这点光,就便是西方净土,这点光,就便是极乐安养。这点光,就便是华严世界,这

点光,就便是古佛家乡。这点光,就便是诸佛聚会,这点光,就便是不坏金身。这点光,

就便是灵山宝塔,这点光,就便是极乐天宫。这点光,就便是金刚宝座,这点光,就便是

自在法王。这点光,就便是灵山教主,这点光,就便是化乐天堂。„„这点光,四大分张,

本无住所,自在天堂。这点光,四大分张,本无仙佛,不可称量。这点光,四大分张,虚

空无边,一体同观。这点光,四大分张,本无成佛,不增不减。

罗祖这里所说的“这点光”,实指不增不减,不变不分,不别不二,本无住所的虚空

本性。因为,惟有非物非形的虚空才能做到不成不坏。具体说来,作为诸法本性的“这点

光”清静不秽,不变不分,故云西方净土。既然万法皆空,烦恼苦业即空,古今凡圣不别,

故云极乐安养、极乐天宫、化乐天堂。如此依性受用,体自本性,即可不受诸苦,故云自

在法王。既然虚空无边,一体同观,故云无仙无佛。从罗祖对“本来面目”以及“这点光”

的论述中,他所谓的“家乡”概念就在“本性”、“自本性”、“无二圆融”而获得了其

真正的义味。

我们曾指出,作为诸佛身,诸佛法身,诸佛会,诸佛境界一体同的虚空本性即“无二”、

“无别”,“如如”之性,罗祖将其又称为所谓的“本来面目”。罗祖在阐述此问题的过

程中运用了“不„„不”,“无„„无”这一佛教禅学喜用的说理形式:

不归有不归无,我是真空。娘是我,我是娘,本来无二。

人人本来面目,真无极圆身„„虚空原是无极身,认的本来面目,东西南北,不可思

量。

而且,罗祖是在“无一物”的意味上去把握“本来面目”的真义。“本来面目无一物,

万物难熬本来真。”本来无一物乃是万物的本真状态,但要确实要悟得这一真空无相,法

性无边的真谛也绝非是件易事。因此,罗祖感叹万物本真状态的显现是“难熬”的。由此,

罗祖要求人们明见人人本有,个个不无的自心自性,只要肯承当,参悟心空无相之法,那

么,也就会达到像罗祖自己所参到的地步:

我今参到这一步地,才得自在纵横,里外透彻,打成一片,无内无外,无东无西,无

南无北,无上无下,纵横自在。行住坐卧,明明朗朗,一段光明。

正因为罗祖是将破除一切执住断分,离开一切烦恼、染污的本性、自本性规定为“本

来面目”的本义,又因为“本来面目”又被罗祖形象地转化为“家乡”,所以,他则常常

以“自己光”来形容“家乡”。例如他说:

自己光,是家乡,再无归落,自己光,无生死,永无轮回。自己光,无增减,再无修

证,自己光,无垢净,永无功夫。自己光,无生灭,再无生死,自己光,是真佛,永无安

排。自己光,是西方,无处下口。自己光,真净土,永无去来。自己光,无修证,又无善

恶,自己光,真佛境,再无安排。自己光,真家乡,再无传说,自己光,法中王,永无三

灾。自己光,古家乡,别无住所,自己光,脱皮囊,放大光明。自己光,难描画,无处下

口,自己光,又无说,好个家乡。自己光,无临危,又无时刻,自己光,无阎君,自在纵

横。自己光,独为尊,无人管束,脱皮囊,独为尊,普覆十方。

从上可见,罗祖所谓的“自己光”实指无生死、无增减、无垢净、无生灭、无善恶的

万法万境(包括人)之自本性。当然不可再言什么修证功夫,因为一旦如此,即是有分有

别,那也就违背了本性,而违背了本性就要承受轮回之苦,不得解脱。

罗祖所论深契佛禅之理。因为无论凡夫,无论圣人,佛性本有,真心俱在,人为地增

一分或减一分都是不可能的。生灭垢净增减,都是由众生的情见妄见分别所致。而只有了

达心性本来是空,一切生死、垢净、生死、善恶、凡圣诸法都是因缘和合而生,其体性原

本寂然,所以也才觉悟到没有任何分别思量的必要。

至此,罗祖的“家乡”义旨就被明确揭示出来:家乡即虚空。具体来说,“家乡”就

是表征着一个无分无别的虚空之境界。这一境界是无相而实相的存在,是一切事物的自本

心(性)。

即心即佛,诸佛境界在心中,觉照自己见佛祖,认得自己莫远求等佛教禅学原则是罗

祖一贯遵奉的。他的这一原则在论述“天堂西方”问题时仍然得到一致的贯彻。他在《破

邪显证钥匙卷•破三宝神通品第五》中反复强调:

认得自己是天堂„„认得自己是西方„„认得自己是安养„„认得自己放毫光。

尽管罗祖这里只是指出了“认得自己是天堂、西方、安养”,而没有明确使用“认得

自己是家乡”句子,但是,如上述,在罗祖那里,“家乡”是与“天堂”、“西方”、“净

土”、“佛国”、“安养国”、“极乐天宫”等概念为同等程度的概念。换言之,这些概

念是在同一的意义上为罗祖使用的。据此,我们认为,罗祖的“家乡”观念,当亦包含了

识得本性的“认得自己”的意味。

罗祖正是通过“自家现成”、“返照回光”、“返妄归真”、“认得自己”等术语来

发挥和阐扬佛教禅学的“即心即佛”、“是心是佛”、“明心见性”等思想内容的,并于

此显示出自身思想的特色。在罗祖看来,作为“本来面目”的“真西方”、“是家乡”、

“真佛堂”、“是安养”、“古家乡”、“古佛堂”、“真净土”,是自己的灵光本性,

即所谓“自己原是真净土,本无丝毫得自由”,而这一原本是“不虚妄”的存在,只因人

们迷妄不肯信佛而不能使其显现。罗祖说:

弥陀卷作证: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三世诸佛,证此心佛。六道众生,本来是佛,只

因迷妄,不肯信佛。知者觉悟,见性成佛,心心是佛,念念是佛。无常到来,正好念佛。

有等迷人不得知,终朝对面不曾离。亏了老僧亲打破,脱却尘埃独自归。

也就是说,心中本来有佛,却因人的迷妄而不识此性,因此知者即觉人之本性,而见

性即可成佛。

罗祖将不能悟得本性而在人世间承受不断生死轮回之苦的现象称为“流浪家乡”:

娑婆世界,流浪家乡。这里死,那里生;那里死,这里生,叫做流浪家乡。生死受苦

无尽,既得高登本分乡,永无生死。流浪家乡好凄惶,浮生家乡不久长。捻指无常离别苦,

流浪家乡梦一场。流浪家乡不久长,呆痴小人都争强。肥猪眼看刀光死,流浪家乡梦一场。

我叹浮生好凄惶,百岁光阴捻指间。光阴似箭催人老,流浪家乡梦一场。

也就是说,当人丧失了自本心(性),就会断分执着,于是就会被生死所困绕,而有生

有死即使人产生对生的渴望和对死的恐惧,如此当然会浮躁、凄惶和不安,如同无家可归

的漂泊浪子。一言以蔽之,自性即本分家乡,失性即流浪家乡。

既然本分家乡极乐国,流浪家乡梦一场,那么,返归本分家乡遂成为罗祖的呼声:

离家乡在苦海,万万生死。我如今到家乡,永不轮回。到家乡,极乐国,长生不老„„

到家乡极乐国,纵横自在„„到安养,极乐国,真人聚会。有智前劫归家去,无智末劫好

难熬。

我劝大家归家去,灵山会上愿相逢。

罗祖的归家之旨是让人们返归那本真的自性,但不能把归家视为有另一境界供人追求。

所以,罗祖的目的是要破除人们的向外求佛求玄的执念。在指出了“迷人不识向外寻”的

错误以后,罗祖给人们指明了方向,这就是他所谓的“返照回光”和“返妄归真入本源”

之论:

或有错路修行,而不省这意。岂识菩提觉性个个圆成,争知般若善根,人人具足。莫

问大隐小隐,休别在家出家,不拘僧俗,而只要办心。本无男女,而何须着相。未明人妄

分三教,了得的同悟一心。若能返照回光,皆能见性成佛。

返妄归真入本源,背尘合觉透云玄。劈破虚空无二法,一超白云去不还。

罗祖这里要求人们了悟觉性个个圆成,虚空无二的道理。切不可向外寻求而迷失了自

家本性。应该强调指出的是,不能把罗祖所谓的“返照回光”和“返妄归真”欲入的“本

源”,视作一别有一境的存在,否则你仍然是有所执相。罗祖深知人们极易产生这种执念。

正由于罗祖唯恐人们在认识到妄尘之性和真觉之智既为空寂之后,再去返归背合于什么空

寂之境而堕顽空之断见,所以才云“劈破虚空无二法”。即要求人们不存空见。进而言之,

正因为非妄非真,亦妄亦真,色空一相,即无二之法,理当不起情执之念,所以才云“一

超白云去不还”。

罗祖的上述之论,是要避免将其返归“真空家乡”的思想,误认作尚有一个在本心以

外的境界存在。对此,他正面谆谆告诫道:

西方不比人间世,到者方知快乐多。大乘正教,无相家风。这般受用,处处圆通。头

头步步西方道。独露堂堂照大千。西方快乐人难到,一步归家续祖灯。诸佛法身在人方寸。

佛念自家佛,心明劫外心。若能明这个,何处远追寻。自性西方,不从外得,弹指便登极

乐国。一声唤醒归家去,不移一步到西方

“自性西方,不从外得”,真空家乡,快乐西方,极乐佛国即在语默动静,事事法法

之境中。只要处处圆通,头头步步心无造作,无所染着,那么,即可“一声唤醒归家去,

不移一步到西方”。罗祖这里何尝不是在继续阐扬返妄归真,悟显本性的“当下即是”的

禅学之旨。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罗祖关于“真空家乡”的思想,是充满反

对对象化和外在化的禅学色彩。任何对“真空家乡”作别有一境的“彼岸”来理解的观点

都是有背罗祖思想原旨的。更不能得出这样的结论,即在罗祖宗教思想体系中存在两个相

矛盾的部分,一是否定外在化的虚空思想,一是肯定外在化的真空家乡思想。不要因为罗

祖将“家乡”概念与“西方”、“天堂”、“佛国”等概念混同使用,就不加分析地仅凭

主观想象而对其妄下定论。

为此,我们有必要根据王源静补注内容,再列出罗祖《五部六册》中的“家乡”代称,

目的是让人明白都要从无外在化和对象化的意义上去理解和使用这些名称。罗祖在连用了

四十四个“有一个×××谁人知道,有一个×××那个知闻”这样的句子,在这些句子共

用了四十个名称,它们是:安养国、佛国土、天堂路、西方境、净土天、古观音、古弥陀、

旧家乡、龙华会、法中王、长安国、大藏经、金刚经、无字经、诸佛祖、诸佛母、藏经母、

三教母、诸佛体、诸佛境、诸字母、无当母、男女根、天地根、五谷根、日月根、阴阳根、

万物根、三界根、大千根、世界根、通天眼、不坏身、安身命、无价宝、大摩词、摩尼宝、

波罗密、真实僧、真禅定、活菩萨、活神仙、大罗仙、长生路。

罗祖说出了自己为什么要如此细说的原因:“自为你不明白,重重细说,又重征又重

说,自在纵横。”可见,罗祖的说教终的是要使人“自在纵横”。而如果将上述名相统统

视为外在之境加以追求,按照罗祖的一贯思想,那无疑是断分断见的执念,有此执念,人

绝对不会“自在纵横”的,恰恰相反,那是要落入生死轮回的苦海而不得解脱的死路。对

此,王源静有很好的注解:“此品共有四十四个,个个直指心宗,言言纯谈实相。事迹千

差,个中无别,皆是转功就位,借路还宗,独显无上菩提,单究元初本体。”这里的关键

是要正确理解罗祖所使用的诸多“家乡”的代称,其意图都是在辨明一个本旨,即人人要

彰显或返归自性家乡,唯有返妄归真,明见心性无二之本来面目,才能“纵横自在”。而

所有重征重说,只不过是方便的“譬法”和“桥梁”,即“借路还宗”之谓也。切不可身

未还宗即在中道迷失了方向,把所借之路视作另有一境界而执着不放。这样是无法证得、

显现和究竟到无上菩提和元初本体的。

一般来说,学界对罗祖宗教思想的研究,比较习惯把“真空家乡,无生老母(无生父

母)”相连加以讨论。这可能与此“八字真言”为明清二代民间宗教作为一个整体而加以

普遍信奉有关。而我们这里不将“无生父母”作为本节的题目,却选用了“无极圣祖”。

这是基于如下的考虑:不唯“无生老母”一词不曾在《五部六册》有见,既使是“无生父

母”一词在《五部六册》中也并非是罗祖正面使用的最高范畴。换言之,“无生父母”不

是罗祖宗教思想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但现在的问题是,在什么意义上理解和把握罗祖的

“无极圣祖”思想,才是正确反映了罗祖思想的实际?我们认为,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五部六册》全书不见“无生老母”一词,与此一字之差的“无生父母”一词则分别

见于《苦功悟道卷》和《正信除疑无修证自在宝卷》,总计五次,详情如下:

告师傅,说与我,怎么修行?„„说与我,弥陀佛,无生父母,这点光,是婴儿,佛

嫡儿孙。就跪下,告师傅,佛在何处?师傅说,弥陀佛,彼国天上。告师傅,说与我,我

怎么上去?举念着,四字佛,便得超升。„„念弥陀,无昼夜,八年光景,朝不眼,夜不

睡,猛进功程。使尽力,叫一声,无生父母,恐怕我,弥陀佛,不得听闻。下苦功,念弥

陀,昼夜不住,心不明,不自在,又往前行。

又参一步,单念四字阿弥陀佛,念得慢了,又怕彼国天上无生父母不得听闻,昼夜下

苦,高声举念,八年光景,心中烦恼,不得明白。

又参一步,师傅教我念四字佛,到临危超出三界,彼国天台见无生父母。一志心,念

了八年,寻思心中烦恼,到临危怎么上去?亦是顽空境界。心中不得明白。

愚痴之人,说本性是婴儿,说阿弥陀佛是无生父母。阿弥陀佛小名号曰无诤念王,父

亲是转轮王。阿弥陀佛也是男人,不是女人。他几会生下你来?阿弥陀佛生本性,本性是

谁?爷爷生父亲,父亲生儿,儿生孙子。大道门中,本无此事。

由上可知,“无生父母”在罗祖的思想中是作为要否定的对象而存在的,也如韩秉方

先生所言,是含有贬抑之意。

只要我们对罗祖的悟道心路历程稍作回顾即可知晓,追求“彼国天上之无生父母”恰

是罗祖在悟道初期的情形。困于生死无常的烦恼,罗祖遂开始了他长达十三年的苦功悟道

历程。其中花了八年光景修行所谓弥陀佛。该教义宣称:只要举念“阿弥陀佛”四字即可

超升于彼国天上,得与无生父母相见,从而获得永生及快乐。罗祖照此修行,然其结果是

“心不明,不自在”,“心中烦恼”,更不必说超升彼国天台见无生父母了。经过以后的

真参实悟,罗祖终于明白,其实根本不存在什么超出三界的所谓彼岸之国和居于此国的“无

生父母”。因为将超升的境界,无生的存在这一虚空本身作为一个实存的对象加以追求,

其行为本身就着相了。所以,罗祖概喟道:“亦是顽空境界”。所谓“顽空”也即佛教所

言之“恶取空”(偏执于空)。正因为如此,罗祖毅然摒弃了弥陀净土信仰而走上了寻求自

心自性解脱的佛教禅学之途。在他开悟以后,转而进一步否定和批判了阿弥陀佛及无生父

母观念。这就是我们在其《正信除疑无修证自在宝卷》十六品中看到的情况。在此品中他

直接把“说本性是婴儿,说阿弥陀佛是无生父母”的人斥为“愚痴之人”。并通过一般人

都明白的常识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在罗祖看来,阿弥陀佛是男人,不是女人,而男人不能

生子。所以说“爷爷生父亲,父亲生儿,儿生孙子,大道门中,本无此事”。结论当然是

阿弥陀佛不是无生父母。至此,否定“阿弥陀佛”和“无生父母”的任务宣告完成。

那么,在否定了“本性是婴儿”及“阿弥陀佛”和“无生父母”以后,罗祖当然地要

回答“本性是谁”的问题。为此,他提出了“无极圣祖”的概念。它首见于《正信除疑无

修证自在卷•诸恶趣受苦熬大劫无量品第一》前之序文:

有一等愚痴迷种,说迷人,饮洒吃肉不参道,也得归家。迷人终日走着生死之路,又

不知安身立命,又不知净土家乡,他怎么便得归家?无极圣祖见他不参道,临命终时,著

他下无间地狱永转轮回,四生受苦不得翻身。

在同卷《无极化现度众生品第五》中又多次出现“无极圣祖”:

无极圣祖大慈大悲,恐怕众生作下业障,又转四生六道,不得翻身,故化现昭宝莲宫

主太子,叹退浮云,一切杂心,显出真心参道,救这本来面目,出离轮回生死苦海。

无极圣祖恐怕一切众生一失人身万劫难。无极圣祖大慈大悲,普度大众,退开浮云魔

心,显出真心参道,躲离轮回生死苦海。

紧接其后,罗祖连用了七句“无极圣祖来托化”,并列出化现的各种人物,他们包括

昭阳、宝莲、鹿王、金牛、目连、青提等。在罗祖看来,正因为无极圣祖大慈大悲,所以

他化现成上列人物,来从事规劝、接引、普度众生的工作。这些化现的人物都是根据佛教

通俗教化故事引申而来。旨在通过对这些人物不贪图人间的富贵荣华,不念旧恶旧仇,不

惜舍身利众,不惧地狱苦海而一心向佛等精神的宣扬,来劝化众生改恶从善,躲离轮回生

死苦海,并最终悟明大道。

对于为什么“无极圣祖来托化”这一问题,王源静在其补注中作了这样的解释:

先师云,无极圣祖就是佛之常住法身。„„无极圣祖就是佛之常住真心。„„无极圣

祖就是佛的妙觉真心„„吾佛因见大地众生,嗜欲缠身,名利遮障,无明盖覆,难以化度„„

吾祖将古劝今,亦复如是。正所谓不信佛言微妙法,毁谤地狱不翻身。

从这里我们可知,罗祖所谓“无极圣祖”其实就是指佛之常住法身,佛之常住真心,

佛之妙觉真心。而所化现人物,正是这一法身、真心的外现,实应一体同观,而无他解。

这里使用了“法身”概念,它是佛三身之一。所谓“三身”是指“法身”、“化

身、”“报身”。而“法身”即“自性身”,亦称“法性身”。法性为宇宙万法之所依,

身谓一切事物所依之本,即诸佛所证的真如法性之身。“化身”即应化身或变化身。佛为

度众生而变现出的种种他受用身,或佛的代表身,叫作化身。“报身”是诸佛因修福慧功

德圆满时所显现的自受用内证法乐之身,亦即完成佛果之身。罗祖其实是将“法身”、“化

身”、“报身”的“三身佛”以“无极圣祖”来统称之。换言之,“无极圣祖”全备了三

身佛的属性。

罗祖还在《化贤人劝众生品第六》中大量地利用民间劝化故事或戏曲小说中的人物,

来继续证明无极圣祖随缘度化的慈悲之心。他在此品中连用了十句“无极祖来托化”,并

例举了托化的各种的人物。这些人物有二十四孝的孟宗、郭巨、袁小、王祥,戏曲小说中

的孟姜女、高钗女、蕉花女、孙荣妻等。罗祖通过上面为中国百姓熟知并十分敬仰的人物

的德行来劝化信众一心向道,可谓用心良苦。这种劝说方式是民间宗教使其广泛流行所采

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因为它紧紧契合了中国下层民众的崇尚贤者德者的积德行善之

道德心理。

现在的问题是,根据罗祖的上述之论是否就应得出“无极圣祖”在罗祖那里是一如同

基督教的唯一至上神──上帝的结论。我们的回答是否定的。罗祖对“无极圣祖”的描述,

其本旨是强调“无极圣祖”作为佛之“法身”、“真心”的显现之妙用。即正如罗祖自己

所言的“救这本来面目”。应该强调指出的是,对“无极圣祖”概念,应从圆融不二的自

本心,自本性之本来面目的意义上去把握,而不能从生成和主宰的意义上去理解。这一信

息我们同样可从《五部六册》中得到。见《巍巍不动泰山深根结果宝卷•一字流出万物的母

品第四》:

哪个是诸佛母?诸佛母、藏经母、三教母、无当母,怎么为母?诸佛名号,藏经名号,

万物名号,这些名号从一字流出。认的这一字为做母。母即是祖,祖即是母„„一切字名

号,一切万物名号,都是本来面目变起的名字,都是一字流出,本来面目为做母,为做祖。

你可怕谁不承当?那个实怕虚,那个大怕小,要不承当,即是呆痴。

所有一切都是从一字流出,这一字即是“母”。母既是祖,因此就可说母即是祖。即

母即祖,即祖即母结论的得出,表明罗祖的“无极圣祖”可以转而称为“无极圣母”。但

这并不表明将此再可转称为“无生母”或“无生老母”。

在罗祖那里不可以将“无生”与“无极”两个词汇相互转换使用。我们知道,罗祖一

贯坚持无生无死这一非生非死的不二观念,而反对偏执一边的所谓“无生”思想。此亦乃

“本来面目”之义旨也。也正是在此意义上,罗祖才将“本来面目”为做母,为做祖。我

们之所以提出罗祖的“无极圣祖”(无极圣母)并不意味着是一化生天地,主宰万物,支

配生灵的人格化了的最高神祗,也正是基于“无极圣祖”(无极圣母)是在“本来面目”

的意义上获得了那无分无别,无二圆融的禅学本义。

我们的结论是:罗祖所谓的“真空家乡”、“无极圣祖”不是高高在上的别有一物的

存在,更不是生天生地的最高人格神。它们在佛身、真心、本来面目意义上而与“虚空本

性”相通互合。“认得自己”“返本归真”、“明心见性”、“自在纵横”乃是罗祖宗教

思想最后的落脚处。惟其如此,罗祖宗教思想才具有了鲜明的特色,从而与其他中国民间

宗教教派思想形成差异。

注:该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民间宗教与佛道二教关系研究”资助项目。

批准号06BZJ016

本文发布于:2022-12-29 05:24:4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5140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禅学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