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翻译

更新时间:2022-12-29 04:32:41 阅读: 评论:0


2022年12月29日发(作者:一师附小)

《道德经》第十八章原文及翻译

《道德经·第十八章》

作者:李耳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偽;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

有忠臣。

《道德经·第十八章》注释:

1、大道:指社会政治制度和秩序。

2、智慧:聪明、智巧。

3、六亲:父子、兄弟、夫妇。

4、孝慈:一本作孝子。

《道德经·第十八章》翻译:

大道被废弃了,才有提倡仁义的需要;聪明智巧的现象出现了,

伪诈才盛行一时;家庭出现了纠纷,才能显示出孝与慈;国家陷于混乱,

才能见出忠臣。

《道德经·第十八章》解读:

本章接着上一章“信不足焉,有不信焉”,认为社会上出现的仁

义、大伪、孝慈、忠臣等,都是因为君上失德所致。至德之世,大道

兴隆,仁义行于其中,人皆有仁义,所以仁义看不出来;也就有倡导仁

义的必要。及至大道废弃,人们开始崇尚仁义,试图以仁义挽颓风,

此时,社会已经是不纯厚了。在这里,老子把辩证法使用于社会治理,

他指出:仁义与大道废、大伪与智慧出、孝慈与六亲不和、忠臣与国

家昏乱,形似相反,实则相成,老子揭示了它们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表达了相当丰富的辩证思想。

《道德经》中心思想:

《道德经》的主题众说纷纭,从不同角度解读,《老子》表现出

不同面相。两千多年的主流派是政体哲学或者管理哲学,如法家的韩

非子就是从这个角度理解的。韩非子是法家的代表,他的理论基础是

《道德经》;三国时期王弼也是这样,他从管理角度来解释《老子》;

还有的从军事角度解读《老子》,比如《孙子兵法》;还有人说这是为

人处世之道、生存之道,委曲求全,以柔克刚;《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

句》从养生的角度来解读《道德经》,修炼元气然后得道;还有从成仙

的角度来讲,中国的道教产生于三国,张鲁写《老子想尔注》,是后

来五斗米教的经典。

《道德经》的思想解释,《吕氏春秋·不二》用了一个字为其定

义,即“柔”字。《道德经》把中华民族的民族性通过《周易》、通

过升华,以贵“柔”为核心,创造了完整的理想体系。用三个关键词

概括《道德经》的思想体系:第一是“自然”,也就是事情本来的那

个样子,自然之性,天生的。按照事物本来的样子生长,就达到了生

命的状态;第二是“无为”,不折腾,顺应事物的自然本性。“无为”

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顺应事物的自然之性,这就是第三个词:

“道”,“道”是规律,顺应自然本性就是根本的规律。

老子认为无形产生了有形,有形又分裂成为更复杂的东西,从而

产生了整个有形的世界。道是宇宙的第一动力,它产生了宇宙世界之

后并没有消失,并且存有于每一个事物之中。因为道永远和这个元气

的“一”在一起,万物能够发展、壮大、成功,就是要适合这种能量。

老子认为每一个有形事物之所以能够发展就是使用了他内在的无形的

宇宙动力,也就是“道”。

自然是事物的本性或天然状态,事物的自然本性产生的外在表现

就叫做自然。“不学而能者,自然也。自然者,无称之言,穷极之辞

也。”自不过然,本来就是。每个事物生来都有自然之性,自然之性

的体现就是这个事物的自然。在道家看来“自然”是万物的状态,

“道”通过万物的“自然”表现出来。

本文发布于:2022-12-29 04:32:4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5115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赤壁赋翻译
下一篇:班得瑞 下载
标签:道德经翻译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