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780年,有人就提出摘除透明晶体可以矫正高度近视,1894年Fukala
报告了手术结果。
1898年荷兰Lans发现灼烧角膜可以改变屈光力,。Wray(1914年)和
O·Connor(1993年报道了热灼矫正角膜散光).Bock(1939年)用电凝固术、
中村明(1941年)用热灼法都曾治疗过近视。
真正在角膜上实施手术以治疗近视的先驱是日本的佐藤勉(Sato,1939年),
他从圆锥角膜患者在角膜破裂以后因角膜变平使近视降低的现象得到启发,第一
个采用放射状角膜切开术矫正近视眼。手术早期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因当时人
们尚未发现角膜内皮维持角膜透明的重要作用,而此手术方式又损伤了角膜内皮
细胞,约3/4的病例在10多年后因角膜水肿或大泡状状角膜病变而行角膜移植
手术。
哥伦比亚眼的Barraquer创立了板层角膜屈光手术,用直接改变角膜厚度的
方法达到了改变角膜屈光度的目的。
前苏联Fyodorov(1973年)偶尔在一眼外伤患者发现角膜伤口愈合后,其
原来的近视明显降低,于是创立了早期的放射状角膜切开手术(PK),并于1979
年首次报道角膜前表面放射状切开矫正近视及散光比较满意的效果,这是角膜屈
光手术的开端,对发展角膜屈光手术作出了重大贡献。他提出了现代PK最重要
的手术原则:(1)只能在角膜前表面进行手术;(2)保留角膜中央视区越小,屈
光矫正效果越大;角膜切开越深,矫正效果越大;(3)建立了手术计算公式,在
术前对患眼进行计算后决定手术量及获得手术后满意的效果。
美国Bores从Fyodorov那里学习后从1978年到1984年在美国共实施了近
15万例手术,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实验室研究为这一手术的发展做出了贡献:1.
改进了检查仪器与手术器械;2.简化科手术计算公式并使手术操作规范化;3.进
行了系统性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
我国朱志忠(1981年)在自制手术放大镜下进行了PK手术,证明手术对
3D以内的近视治疗效果可靠、安全简便、无严重合并症。
1983年美国Trokel等人先用193nm的氟化氩准分子激光进行角膜切削的实
验研究,1987年美国McDonald等第一次运用于近视眼并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此后全世界掀起了准分子激光角膜表面切削术(PRK)矫治近视的高潮。
1986年Ruiz报告用近视性角膜磨镶术治疗高度近视。此术要点是用微型角
膜刀切削出一片游离瓣膜,按一定屈光度在角膜基质上进行二次切削,此次切削
的深度和面积决定了矫正的屈光度数,最后将角膜瓣膜复会原位。由于第二次切
削时很难保证与第一次切削中心重合,术后容易发生中心视区偏离,屈光预测性
不理想,散光不能控制。
1990年希腊的Pallikaris将以往的角膜磨镶术与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结合
起来,提出了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解决了PRK术后的haze
问题。
1999年,意大利Camellin在美国白内障年会上首次报道准分子激光上皮下
角膜磨镶术(LASEK),采用20%酒精和机械的方法制成一个角膜上皮瓣,激光
切削后恢复原位以减少HAZE,2002年Pallikaris创用角膜上皮刀取代酒精,达到
安全、简便、快速的目的。2003年以来美国得到推广运用的激光角膜刀,用超
高频率的飞秒激光取代了微型角膜刀,取得了较好的发展势头。
此外非激光的角膜手术也在发展中。1978年Reynolds首先提出在角膜胖周
边放射状切开植入角膜基质环,从塑角膜形状的概念,通过扩展或压缩环的直径
改变角膜前表面曲率从而矫正近视或远视。
美籍华人Liang(1994年)等以Hartmann-shack波前像差感受器测量人眼屈
光系统整体像差,并采用自适应光学系统是受试者视力达到2.0,1999年瑞士和美
国分别开始波前像差引导的个体化角膜切削的临床研究。我国从2002年开始这
方面的研究。
远视角膜屈光手术也始于1964年,方法是用角膜刀将角膜前层切下,冷冻
后用车床将切下部分进行球面切削,再缝回原位使角膜周边部变薄从而矫正近视
或远视。
角膜镜片术是将角膜板层切开,将另一人的角膜切削成凸透镜,夹镶于切开
的板层之间以矫正远视,此外还有使用合成材料的角膜镜片术。
1890年代Lans等提出角膜松解切开术,又称为散光性角膜切开术(AK)
及角膜楔形切开术,方法是切除一条或一对楔形的角膜组织达到矫正角膜散光的
目的。
除了在角膜上实施角膜屈光手术之外,人们逐渐意识到眼内手术矫正屈光不
正的作用,而且越来越多的被更多的医生和患者接受。
早在1708年Boerhaave就提出摘除透明晶状体以矫正高度近视眼的屈光不
正,1889年法国人Fukala再次提出并展开了手术。随着眼底检查技术及设备的
不断提高,手术安全性也有了相应的提高,人们反复群衡利弊后,终于把透明晶
状体置换术作为矫治近视和高度远视的一种可能选择的屈光手术。
上世50年代开始有晶体眼人工晶体植入术开展以来,在人工晶体矫正无晶
体眼屈光特状态的基础上,Strampelli设计了用于超高度近视有晶体眼的负屈光
度人工晶体,Barraquer首次报告了PMMA材料的房角固定型人工晶体结果。1989
年Baikoff在前人设计的基础上成功设计出前方型人工晶体(ACIOL)。West设
计了虹膜爪型有晶体眼人工晶体。后房型有晶体眼人工晶体(PCPRL)的概念
源于前苏联的Fyodorov。之后Medennium研发了一系列硅胶的后房型有晶体眼
屈光性晶状体。
巩膜手术最早由Muller采用持刀部巩膜环切术,原苏联眼科医生首次报道
用后巩膜加固术治疗近视眼。
人们也在一直探索老视屈光手术的治疗的可行性,前睫状巩膜切开术、巩膜
扩张术、激光老视逆转术等等也在不断研究中。‘
屈光手术的发展路程并非一路平坦,但人们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从未在失
败中放弃过努力,所以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我们将继续前进,接近并最终达到人
类理想的境界。
本文发布于:2022-12-29 02:19:2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5049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