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调歌头》原⽂(3)
此篇是苏词代表作之⼀。从艺术成就上看,它构思奇拔,畦径独辟,极富浪漫主义⾊彩,是历来
公认的中秋词中的绝唱。从表现⽅⾯来说,词的前半纵写,后半横叙。上⽚⾼屋建瓴,下⽚峰回路
转。前半是对历代神话的推陈出新,也是对魏晋六朝仙诗的递嬗发展。后半纯⽤⽩描,⼈⽉双及。它
名为演绎物理,实则阐释⼈事。笔致错综回环,摇曳多姿。从布局⽅⾯来说,上⽚凌空⽽起,⼊处似
虚;下⽚波澜层叠,返虚转实。最后虚实交错,纡徐作结。全词设景清丽雄阔,以咏⽉为中⼼表达了游
仙“归去”与直舞“⼈间”、离欲与⼊世的盾和困惑,以及旷达⾃适,⼈⽣长久的乐观枋度和美好愿望,
极富哲理与⼈情。⽴意⾼远,构思新颖,意境清新如画。最后以旷达情怀收束,是词⼈情怀的⾃然流
露。情韵兼胜,境界壮美,具有很⾼的审美价值。此词全篇皆是佳句,典型地体现出苏词清雄旷达的
风格。
作者既标举了“绝尘寰的宇宙意识”,⼜摒弃那种“在神奇的永恒⾯前的错愕”情态(闻⼀多评《春江
花⽉夜》语)。他并不完全超然地对待⾃然界的变化发展,⽽是努⼒从⾃然规律中寻求“随缘⾃娱”的⽣
活意义。所以,尽管这⾸词基本上是⼀种情怀寥落的秋的吟咏,读来却并不缺乏“触处⽣春”、引⼈向
上的韵致。
对于这⾸《⽔调歌头》历来都是推崇备⾄。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认为此词是写中秋的词⾥最好
的⼀⾸。这⾸词仿佛是与明⽉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的意义。既有理趣,⼜有情趣,很耐⼈寻
味。因此九百年来传诵不衰。吴潜《霜天晓⾓》:“且唱东坡《⽔调》,清露下,满襟雪。”《⽔浒
传》第三⼗回写⼋⽉⼗五“可唱个中秋对⽉对景的曲⼉”,唱的就是这“⼀⽀东坡学⼠中秋《⽔调歌》。
”可见宋元时传唱之盛。全词意境豪放⽽阔⼤,情怀乐观⽽旷达,对明⽉的向往之情,对⼈间的眷恋之
意,以及那浪漫的⾊彩,潇洒的风格和⾏云流⽔⼀般的语⾔,能给⼈们以健康的美学享受。[4]
名家评论
宋蔡绦《铁围⼭丛谈》卷三:歌者袁绹,乃天宝之李龟年也。宣和间,供奉九重。尝为吾⾔:“东
坡公昔与客游⾦⼭,适中秋⼣,天宇四垂,⼀碧⽆际,加江流澒涌,俄⽉⾊如画,遂共登⾦⼭⼭顶之
妙⾼峰,命绹歌其⽔调歌头⽈:‘明⽉何时有?把酒问青天。’歌罢,坡为起舞⽽顾问⽈:‘此便是神仙
矣!’吾谓:‘⽂章⼈物,诚千载⼀时,后世安所得乎?’”
宋胡寅《酒边集序》:⼀洗绮罗⾹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登⾼望远,举⾸⽽歌,⽽逸
怀浩⽓,超然乎尘垢之外。
胡仔《渔隐丛话前集》卷五⼗九:先君尝云:坡词“低绮户”,尝云“窥绮户”。⼆字既改,其词益
佳。
胡仔《渔隐丛话后集》卷三⼗九:中秋词,⾃东坡《⽔调歌头》⼀出,馀词俱废。
元李冶《敬斋古今黈》卷⼋:东坡⽔调歌头:“我欲乘风归去,只恐琼楼⽟宇,⾼处不胜寒。起舞
弄清影,何似在⼈间?”⼀时词⼿,多⽤此格。如鲁直云:“我欲穿花寻路,直⼊⽩云深处,浩⽓展虹
蜺。只恐花深⾥,红露湿⼈⾐。”盖效东坡语也。近世闲闲⽼赵秉⽂亦云:“我欲骑鲸归去,只恐神仙
官府,嫌我醉时真。笑拍群仙⼿,⼏度梦中⾝?”
清程洪、先著《词洁》:此词前半⾃是天仙化⼈之笔。
刘熙载《艺概》卷四:词以不犯本位为⾼。东坡满庭芳:“⽼去君恩未报,空回⾸弹铗悲歌。”语
诚慷慨,究不若⽔调歌头:“我欲乘风归去,⼜恐琼楼⽟宇,⾼处不胜寒。”尤觉空灵蕴藉。
郑⽂焯评《东坡乐府》:发端从太⽩仙⼼脱化,顿成奇逸之笔。湘绮王闿运诵此词,以为
此“全”字韵,可当“三语掾”,⾃来未经⼈道。
本文发布于:2022-12-28 23:19:4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4964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