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学史上卷
赵树理《锻炼锻炼》杨小四寻找罪过“吃不饱”“小腿疼”王聚海
揭露农民的思想现状和农村工作所存在的问题。
杜鹏程《保卫延安》
吴强《红日》
曲波《林海雪原》
浩然《艳阳天》
周立波《山乡巨变》
李准《不能走那条路》揭示了农村土地改革后开始出现的贫富分化问题,表现出
很强的现实敏感性,也初步显示出李准生活气息强、生活基础扎实的创作
特点。
《李双双小传》
《黄河东流去》“是为展示民族精神,展示对民族前途的信心而作的”
以建国前河南黄河决堤事件为素材,从赤杨岗农民身上熠熠闪光的道德精神中展示了中华民
族万劫不催的生命力、冲决不散的凝聚力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力,这里筑在我们中华民族心中
足以抵御任何灾难的万里长城。
柳青《创业史》
《创业史》要通过1953年前后西北终南山麓下堡乡第五村(蛤蟆滩)的社会主
义改造,回答“中国农村为什么会发生社会主义革命和这次革命是怎样进行的”。
展现了处于“土地改革”与“农村集体化运动”之间的中国农民的精神风貌。
旧农民形象
1.资本主义发家致富道路的代表:
“三大能人”——阴险、贪婪、好色的富农姚士杰,狡猾、自私、精明的富
裕中农郭世富、“最势利眼”、老谋深算、骄横强悍的新中农郭振山。
道德败坏程度与财富的数量、政治成分的高低成正比。
2.梁三老汉:
是传统意义上中国农民的典型代表。
他勤劳、淳朴,有着在几千年的私有制中形成的生活和伦理观念,希望通过
在自己的土地辛勤劳动,过上幸福安康、老幼同堂的生活,充满对富裕的崇尚和
敬慕。
是合作化运动的真正阻力。因为社会主义改造的目标,不是要消灭富农和中
农,而是要彻底铲除私有制的土壤。
3.高增福
是梁生宝“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最坚定支持者。心中有着挥之不去的“土
改情结”,仇富心理重。
新农民形象:梁生宝
1.具有天然的新农民本质。
“无父”的孤儿,“养子”使梁三老汉对他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党是
他新的父亲。无父→代父→寻父→认父,使农民英雄能彻底摆脱与传统农民的血
缘关系。社会主义是与生俱来的信仰。这成为文革文学中的模式之一。
2.对私有制有本能的仇恨。
3.体现时代精神的农民英雄。
继承了老一代农民忠诚厚道、勤劳简朴、坚忍不拔的传统美德,更有目
光远大、朝气蓬勃、聪明能干、诚信自律、克己奉公、富于牺牲精神的时代品格。
喻示着历尽艰辛的中国农民终于具有了自己的时代本质。
如与徐改霞的感情,爱情服从于事业。
梁生宝的形象是概念化、理想化的,.柳青想通过梁生宝的形象,创造出中国农
民新的本质,创造出社会主义的新农民形象。梁生宝成为公式化、概念化的虚假
人物,,梁三老汉被视为唯一真实的农民形象。
梁斌《红旗谱》
一部描绘农民革命斗争的壮丽史诗,以冀中平原朱老忠严志和两家三代农民同地主冯老兰两
代人之间的矛盾斗争为主线。从朱老巩大闹胡杨林,到脯红鸟事件,反割头税到保定二师学
潮(红旗谱),从高蠡起义(播火记)到抗日烽烟初起(烽烟图)。
小说主题
描写“中国农民的成长史”的《红旗谱》,旨在揭示“中国农民”在中国共
产党领导下,从个人复仇到为阶级献身,由自发革命走向自觉革命的斗争历程。
朱老忠的形象
《红旗谱》中的三代农民代表着三个不同的时代:朱老巩——旧式农民的自发反
抗;朱老忠——成长中的农民群体:从个人反抗到自觉革命,从家族反抗到阶级
斗争;大贵、运涛等——觉醒的农民
.在“家族复仇”主题向“阶级斗争”主题的转换过程中,朱老忠将具
体可感的个人仇恨臵换为高度抽象的“阶级仇恨”,其形象象征着中国农民经历
的艰难的现代化转型。
在“中国现代史”的背景上,“朱老忠一代”承先启后,由传统农民转
换为现代农民。朱老忠的价值在于和传统农民英雄的区别。
个人成长
杨沫《青春之歌》
林道静是一个从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向无产阶级知识分子发展的“典型人物”。
1.地主与佃农的女儿(双重身份)是林道静成长的依据和起点。背叛旧家庭、旧
道德,孤身离家。
2.成长的第一阶段:与余永泽相爱在这一阶段,林道静是追求个性解放、反
叛旧式家庭、谋求恋爱自由与婚姻自主的“五四”新青年形象。
3.成长的第二阶段:被卢嘉川吸引林的态度,表示对“五四”精神的反思和批
判。
4.成长的第三阶段:江华使英雄成熟
5.余永泽、卢嘉川、江华都是北大学生。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祥地,北大产
生了第一批现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以北大为小说背景,具有象征性。三人分别
代表着中国知识分子不同的历史选择。
个体的林道静是整体性的“中国知识分子”的象征,她经历了“成长”的三个阶
段: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余永泽)、理论马克思主义(卢嘉川)和中国化的马克
思主义(江华)。
欧阳山《三家巷》言情言革命
周铁陈万利何应元
陈文英
周金
周榕陈文娣何守仁
陈文雄周泉
区桃周炳陈文婷宋以廉
区苏
开始最大限度的弱化阶级意识,三家巷青年以换帖拜把的仪式,立志共效祖国,互相提携。
后来阶级利益不同,陈文雄,何守仁走到了对立面,区桃,周金死,周炳去广州,继续革命。
茹志娟《百合花》抒情性较强,通过细节的巧妙设置来抒发细腻的情感。
王蒙《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干预生活,正视现实矛盾,揭露阴暗面
刘世吾“就那么回事”韩常新赵慧文林震
宗璞《红豆》爱与革命表现人情,人性
以红豆味引线,爱情和革命两条线索,爱情悲剧有时代的烙印,信仰的不同
《红豆》中江攻和齐虹最终分手的原因,更主要的是由于江攻不愿丢失内
心深处的“自我”,可齐虹过于强烈的占有欲妨碍了江玫保持其独立的人格。故
事虽在革命斗争的背景下展开,但突破了政治身份决定爱情走向的套路,而就爱
情本身作了形而上的思考。
爱与道德
邓友梅《在悬崖上》
邓友梅《在悬崖上》注重形式探索,运用了双重视角。作品中除了主
人公(“我”)外还有一个听者。“我”讲述的是自己浪子回头的情感经历,
听者在暗自评判着这段婚外情,提出自己的疑问。“我”的叙述是一个空
白,造成了文本的裂缝,而听者(或者说是作者)对他们未来的幸福显
然是不信任的。作者穿过文本的缝隙透露了他对人物命运的思考:“我”
在外界环境的一次次挤压下逐渐丧失了自我,“被脚下的石头绊了一下,
我清醒了过来,看到前边已是机关的大门了。看到这个大门,我更加清
楚的明白了今天发生的一切。”“大门”’这一隐喻性修辞诉说了“我”对
被关在了集体大门外的恐慌。
陆文夫《小巷深处》许文霞张俊朱国魂
写的是一名从良妓女对爱情的向往及她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复杂的内
心世界。小说细腻描绘了徐文霞内心感情的波澜,并流露出对这样一位
女子的同情。
散文三大家杨朔刘白羽秦牧
杂文三大家邓拓廖沫沙吴晗
下卷
伤痕文学由卢新华《伤痕》得名
刘心武《班主任》
发表于1977年《人民文学》,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中的一个坐标点,标志着“文革”结束
后中国文学的真正转机。被誉为是新时期“伤痕”文学的开端。
最早发现了极左政治对青少年的扭曲和毒害,向当代中国社会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喊,
引起社会震动。
1.主题
小说《班主任》通过对宋宝琦、谢惠敏的剖析,使人们看到一代青少年在文革的思想禁
锢下,而临着怎样可悲而又可怕的厄运。
2.人物
(1)宋宝琦是一个正在被拯救出来的畸形儿,是文革极左思潮的必然产物。在宋宝琦
的躯体里,只有愚昧无知的空虚灵魂。他是文革毒化出来的变了形的灵魂,以小流氓的身份
存在于社会。
(2)谢惠敏的形象进一步揭示了文革中精神污染的严重性。这个十五岁左右的初三年
级的学生,从开始接触社会时起,就处于“四人帮”封建法西斯的专制横行之时,在文化舆
论被死死地控制的情况下,她逐渐开始习惯和适应社会现实。她单纯迷信一切用铅字排版出
来的东西,在她的思想里,把这一切都当作天经地义的“最最革命”的“社会主义”。她厌
恶宋宝琦,但是在愚昧无知这一层面上,她和他是一致的。谢惠敏丝毫没有怀疑自己的思想
和行为,她的言行符合一个“正面人物”的“典范”。在自己成长的最基础的阶段,谢惠敏
正在被一种政治所利用,是一个时代悲剧人物。
丛维熙大墙文学中国共产党员和知识分子的正气歌
丛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
葛翎铮铮铁骨,一身正气路威高欣
张龙喜造反“人狼”
马玉麟老反革命
俞大龙流氓头子
老共产党员葛翎在动乱年代被投入狱中,和众多人周旋,在斗争中展现出威武不屈的政治信
念和贫贱不移的道德操守。最终为了扎制花圈悼念周总理,他登梯攀墙摘玉兰,终于被杀在
大墙下。
对祖国的厚爱与坚贞是丛维熙笔下的“受难者”们坚守的道德的核心。
反思文学
张贤亮(哲理性)
伤痕痛苦中的“缺陷美”;粗犷质朴的内心美;大西北边陲的风景美
深沉冷峻哲理化的人生主题,凝重沉实的理性主义色彩,给人哲理性的思考和美的享受。
主人公自我反省,自我净化,质询审判自己平庸而卑微的灵魂,寻求比活着更高的东西。
《灵与肉》牧马人许灵均对自己走过的生活道路的回顾和面临出国问题做出的毅然抉择。
《绿化树》是张贤亮1984年发表的中篇小说,获中国作家协会第3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及1984年《中篇小说选刊》优秀中篇小说奖。
"在清水里泡三次,在血水里浴三次,在碱水里煮三次。"
1961年12月1日,章永磷劳改释放,被分配到与劳改农场仅一渠之隔的农场就业。当
时正值三年灾害时期,在中国的土地上席卷着来势凶猛的饥饿浪潮。章永磷用废罐头盒盛稀
饭,利用炊事员的视觉误差,每次可以多得一些稀饭。当时的人们活着的唯一目的就是千方
百计地设法活下去。
一次章永磷去镇南堡赶集,用在劳改农场惯用的狡黠的办法愚弄老农,用3斤土豆去换
5斤黄萝卜。有一天下雨不出工,章永磷在家继续读《资本论》,他的灵魂得到了净化,
他想“我怎么会成了这个样子,竟然用这种手段去骗一个老农”。
饥饿残酷的折磨着人们,正当章永磷饥不可耐时,乡民妇女马缨花叫他去她家帮着打炉子,
把他从饥饿的困境中解救出来。她爽快地拿出白面馍馍、土豆让他吃。他感动得热泪盈眶。
从这以后,马缨花经常找借口叫他上她家去,我每天如约前往。照例是在忸怩中先饱餐一顿,
吃完后聊天、念诗、讲故事。
章永磷和车把式海喜喜几乎天天在马缨花家见面。海喜喜对章永磷怀有敌意,以致在运肥
时他们打了一架。打那以后,海喜喜再也没有进马缨花的门,而章永磷则赢得了马缨花的爱
情。当章永磷清醒地意识到他与马缨花之间,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鸿沟,与马缨花结婚的念头
退缩了。章永磷还是天天到她家去,几乎把那儿当成自己的家。
一天,海喜喜来找章永磷,告诉他说自己是盲流,无家无业的,现在他要离开农场到内蒙
古去,他还说马缨花是个好女人,建议章永磷跟马缨花结婚。还把章永磷那时看来是非常机
密的党内消息告诉他,他们之间的隔膜消除了。
章永磷来到马缨花家,把海喜喜、谢队长的建议告诉她,要她嫁给他。可马缨花拒绝和他
结婚,她准备利用瘸腿保管对她的好感获得食物,供章永磷读书。章永磷觉得依了她的办法,
就失去了一个男人的尊严,所以仍坚持马上结婚。可她把章永磷急于要结婚的原因领会错了,
误以为他不相信她,她对章永磷发誓:“你放心吧!就是钢刀把我头砍断,我血身子还陪着
你呢!”
队里发现海喜喜逃跑了,让一大家去追。回来后,章永磷被调到山根下那个大队。后来章
永磷才知道,马缨花曾夹着小包来找过他,被队上的干部训了回去。不久,章永磷因“书写
反动笔记”的罪名被判处三年管制,再后来连遭厄运。
多少年以后,他在《辞海》上看到:马缨花又名绿化树,喜光,耐干旱瘠薄。
这条目上解释的文字没有一点不和马缨花相似。这一夜章永磷失眠了。“绿化树!
绿化树!„„”章永磷时时闪现一株株绿化树。
《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男人的一半是女人》是当代文学中第一部冲破"性禁区"的小说。
文章中男主人公章永麟的生活被两部分所占据着,一部分是他的头脑中思考的<资本论>和回
家的前途,一部分则是"女人",黄香久在他的生活里就是"吃"和"性"的代名词,这些注定要占据
他这个"男人"的"一半"。
"性"是人类本性中最深刻的倾向之一。肉体的真理一旦掌握在手,也就进入女人的地狱。
只有深爱的女人才会明白,男人身上的孩子气是多么迷人。
有人在看过文章之后说:"女人像蚕一样,对男人的爱像吐丝,那是血啊!之后
便无所求的死去。不知道相爱的两个人是否都会爱的如此盲目而惨烈但他们一定
得承担一些没有眼泪和声音的疼痛。这中疼痛会关联到"性",却不仅仅是"性"。
它构建了爱情又埋藏了爱情,成为任何男女都逃不脱的宿命。
反思文学
陆文夫努力挖掘历史文化内容,对社会现实进行反思。
《美食家》具有文化小说特征。小说通过美食家朱自冶的形象,表现了中国食文化的丰富内
容。通过朱自冶在建国后不同政治时期的遭遇,艺术地概括了建国以来的社会变动过程,具
有深广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作品同时精致描摹了苏州一带的风土人情、吴越文化遗迹、园林
风景等苏州独有的文化与风俗,以及居民特有的文化心理和个性,具有地域文化的魅力,赢
得了“小巷文学”和“苏州文学”的美称。
1985年发表的《井》,以井的意象象征男权社会势力和封建文化观念、传统的民族文化
心理,这样一口井吞噬了一个当代女性。陆文夫试图从社会政治和民族文化心理等多个角度
考察女性命运,以女性的毁灭进行社会文化批判。
高晓声
(一)内容
反映了建国以来中国农民的生活和心理历程,有社会政治批判,也有对民族性格和民族
心理等深层根源的揭示。其深刻之处在于,通过李顺大、陈奂生等一系列典型形象的塑造,
深入探讨了“左”倾错误和封建残余得以蔓延的温床(即民族的“劣根性”),继续了“五四”
以来中国现代文学对于“国民性”问题的探讨,从而,从鲁迅、赵树理而至高晓声,他们所
塑造的农民形象,恰好构成了中国农民从民主革命到八十年代的命运变迁和灵魂的演进史。
(二)形象
高晓声塑造了一批被称为“中国农民的灵魂”的人物形象,他们有着中国农民善良、朴
实忠厚的传统美德,也有数千年的历史传统所积淀下来的民族“劣根性”。《李顺大造屋》中
的李顺大,忠厚老实,坚韧顽强,也头脑简单;《陈奂生上城》中的陈奂生,纯朴善良,又
精明狭隘。
这些人物形象体现了社会政治和文化心理两个层面:
(1)政治和政策层面是80年代作家关注的重点,对十七年文学传统的继承,关注政策
对农民生活和命运的影响:李顺大建国后三十年造屋一波三折的经历,是对极左政治的血泪
控诉;陈奂生生活的改善、精神面貌的变化又证明了党的富民政策的英明。
(2)文化和心理层面,对国民性的探讨。
高晓声的写作是对“五四”启蒙主义文学传统的继承。长期的小农经济生产生活方式和封建
文化的影响,造成了李顺大和陈奂生们的思想弱点和性格缺陷,这种缺陷最为集中地表现为
他们的“奴性”意识和“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
改革文学
蒋子龙(新时期工业题材,开改革文学的先河。“开拓家人物系列”)
(一)内容
1.主要反映城市生活、工业生产,关注工厂在管理上的革新,关注社会改革对传统的生
产方式、人际关系和人们的社会价值观的影响,揭示现实问题如经济体制和干部制度的改革
问题,权力与腐败问题,批判落后的思想观念。
主要成就是创造了“开拓者家族”系列人物形象。《乔厂长上任记》中的乔光朴,是个具有
典型意义的改革者形象。小说在多种冲突中展示乔光朴的思想性格,他的一身正气、光明磊
落、英勇无畏、坚忍不拔,还有杰出的企业管理才能,几乎十全十美。小说也暗含英雄美人
模式。乔光朴是新时期工业改革题材中较早出现的改革者形象,因其人格魅力而赢得读者共
识,一时成为当代工业改革家的代名词。
乔光朴之后,又有《开拓者》中的车篷宽、《人事厂长》中的高盛五、《锅碗瓢盆交响曲》
中的牛宏、《悲剧比没有剧要好》中的宫开宇、《燕赵悲歌》中的武耕新等同类文学形象,基
本未脱离乔光朴模式,与乔光朴一起共同构成了蒋子龙作品中的“开拓者家族”人物形象系
列。
(二)艺术特征
艺术风格粗犷刚健,充满理想主义激情,具有阳刚之美。在叙述方法上,一般少作细描
和心理活动刻画,而是设臵剧烈矛盾冲突,将人物臵身于激烈矛盾中,通过人物同外部世界
的冲突表现人物,主要以人物行为和语言表现人物。
不足主要在人物理想化、类型化,人物形象不够丰满,议论过多。
何士光(以王邪山为原型的“梨花屯”)抒情散文式的笔调
《乡场上》写冯幺爸为一件小小纠纷作证的始末
透过生活琐事将笔触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挖掘人物由沉默到爆发的社会根源,从而通过
人物精神状态的质变表现了时代异乎寻常的飞跃。
贾平凹“商城小说”
《小月前本》小月门门才才
《鸡窝洼的人家》通过禾禾、麦绒和回回、烟烽两个家庭的重组表现时代的变革。
路遥《人生》基调明朗乐观
人物:高加林刘巧珍黄亚萍
农村知识青年出路问题。描写城乡差异下,农村知识青年的种种不幸,揭示现实生活中政治
经济文化等的种种矛盾和弊端。
王安忆《本次列车终点站》陈信
叶辛《蹉跎岁月》柯碧舟杜见春邵玉荣
成为人们对那个时代知青们遭遇的代名词
充分展示了不同类型,不同出身青年的恋爱和生活态度,从而刻画了这些青年的不同
理想和追求,活画出了那个年代一幅幅活生生的政治风俗画
展现了整整一代年轻人身心所遭受的戕害,命运所遭遇的挫折,心灵所感受的屈辱和压抑。
那个时代的青年思想上几乎都经历了最初的虔诚,盲目甚至狂热,继而又陷入迷茫,徘徊,
困顿,颓丧,最终又都在现实生活的磨砺下振作起来。
史铁生《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悠扬的牧歌
寻根文学
地域风俗小说的崛起
汪曾祺取材于故乡江苏高邮生活
以近乎虔诚的态度描写民族的传统美德
《受戒》小明子小英子
《大沼记事》小锡匠十一子纤云
(一)内容:
汪曾祺避开了中国乡村的贫困、文明程度的低下等负面内容,放大真善美,透露出超凡
脱俗、回归自然的审美态度和对自然、健康的人性的呼唤。其中隐约可见中国传统知识分子
的一种追求:世外桃源式的社会理想和人生境界。这些小说被称为“文化小说”。
(二)艺术特色
汪曾祺的小说淡化情节因素,细描风景画和风俗画,渲染人情美和人性美,营造诗意氛
围,这些因素有机融合,形成一种闲适、散淡、优雅的审美情趣。总体风格上,汪曾祺的小
说具有清新隽永,淡泊高雅的诗化小说效果。
1.总体风格:超脱、通达、冲淡,闲适,富有诗意
2.乡土气息和地域风情,如描写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活动、生活器具、民歌、对联、
剪纸、绣花、上庙进香、受戒等,展示了一幅传统中国农业社会的文化图景。带有理想化特
点。
3.淡化情节,重写氛围和情绪,风格近似随笔。
4.语言简洁质朴,纯净透明、生动传神。以叙述为主,既口语化又典雅脱俗,是一种“诗
化的小说语言”。
邓友梅“京味儿”
《那五》
《烟壶》
(一)内容:
从《话说陶然亭》、《寻访“画儿韩”》开始,邓友梅转向写北京市井风俗小说。中篇小
说《那五》、《烟壶》、《“四海居”轶话》、《索七的后人》等,在新时期文学中开“市井小说”
风气之先。这组中篇系列小说在写人物命运时融合进北京地方历史、风土人情、日常生活、
自然风景,以丰厚的历史、民俗和人性含量,构成当代小说中前所未见的丰富多彩的中国
传统风俗画卷。
(二)艺术特色
继承中国古典小说的艺术传统,主要通过人物语言、行动以及细节描写刻划人物性格,
讲究生动传神;叙事风格追随老舍,写人状物多用白描手法,又具有浓郁的“京味”,舒缓
明朗而又幽默谐趣。
冯骥才“津味儿”
《神鞭》《三寸金莲》
从1984年的《神鞭》起,冯骥材开始了“文化小说”的创作。“文化小说”系列“怪世
奇谈”(《神鞭》、《三寸金莲》、《阴阳八卦》)是作者对民族文化心理的探索,体现了一种文
化反思,也是作者独特的表现方式。作者写“怪世奇谈”系列小说的目的,是想克服中国民
族性格中的顽固惰性,从而冲出文化怪圈,再造民族性格,带有鲁迅式的文化批判意识。作
品充满天津的市井风格情调,人称“津味小说”。
莫言(纵情挥洒,千姿百态的语言,天马行空的个性,纷乱的情绪)
原始生命派,对个体生命意义的张扬。
《透明的红萝卜》黑孩菊子小石匠小铁匠
《丰乳肥臀》上官鲁氏
《红高粱》余占鳌九儿
《红高粱》
1.关于祖先的英雄传奇
一个民间抗日故事和爱情故事,虽然是虚无缥渺的自由野性生命的民间神话,但写出了
艰难的生存条件和充满野性的顽强生存,小说主人公们敢爱敢恨,敢生敢死,表现了原始生
命力的主题,是对民族骁勇血性的理想状态的寻找。成为新历史主义叙事的一个发端性的作
品。
2.复合美感
小说通过战争这一特殊的环境来开掘农民意识的正负两面。“我爷爷”这批人“杀人越货,
精忠报国”,有无拘无束的叛逆性格和土匪习气,又有除暴安良、抗御外侮的坚韧不拔的传
统优秀品质。小说展现的内容也善恶混杂,美丑交织,既充满血腥味,又富有神秘感。
3.视角
以伏击日寇汽车的情节为纵线,又借意识流手法串起“我爷爷”“我奶奶”的爱情等所
有内容,节奏急迫,容量大。
对传统文化的肯定
阿城《棋王》
通过棋呆子王一生的故事表现和肯定了王一生刻苦钻研棋艺的精神和他正直高尚的人格,表
现了王一生特别的处事之道和淡泊无争的性情,表现和肯定了衣食是人类生存的本质基础和
作为人要有一些精神寄托和精神支持的生存之道。这也是寻根文学探讨文革时期青年知识分
子,甚至全民族在乱世动荡中得以生存的要义。
王一生,在貌似庄禅的超脱旷达内隐藏着儒家的进取精神,因而淡泊之中有崇高,虚静之中
有壮烈。
王安忆《小鲍庄》捞渣仁义化身
原始主义批判
韩少功《爸爸爸》丙崽民族劣根性的象征魔幻,夸张,荒诞,变形的手法,幽暗苍凉
的格调
先锋小说
马原在整个作品中占支配地位的是关于故事的叙述方式,小说叙述与其在说是故事不如说
是在叙述这篇小说的构成方式,通过对小说构成方式的叙述,马原以叙述取代了传统小说的
故事本位,故事在他看来不过是叙述的产物,所谓真实的世界也只有通过叙述或虚构的方式
去把握。
《冈底斯的诱惑》由三个互不相干的故事拼合而成,不断地中断故事,向读者说明或者与之
商讨如何叙述故事。
余华《十八岁出门远行》
格非(除了感觉的真实之外,一切都显得飘忽不定)
有意拆解故事性构成故事性的外观因素:一是事件在时间进展过程中的推进;二是悬念来
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但是,事件虽然有先后的排列,却缺乏因果的联系;叙述虽有悬念却
缺少最终答案。
《青黄》
我在搜寻他人的记忆,力图拼合真实的历史图景,结果自然是无功而返,秘密依然无法解开,
反而增加了更多的疑团。
新写实小说
刘恒《狗日的粮食》曹杏花人生的虚无意义
《伏羲伏羲》杨天青菊豆叔侄关系父子关系
叶兆言(在故事中随处点化人生之谜)
《艳歌》迟钦亭沐岚主题“感情这玩意脆弱得想张纸,一戳一个洞,一折一道痕”
方方《落日》住房问题对底层平民变态心理的剖析
池莉
(语言平实,真切,最贴近生活,最平民化,通过大量琐碎的平凡的充满偶然的生活事件来
表达对生活的感受和看法。)
《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温情对主人公寄予同情和理解
刘震云
“官场系列”对大量琐事的平淡描写展现官场中的庸俗与险恶,“故乡系列”展示烦恼人生
的原生态,探索人性的冷漠,具有格外突出的政治批判意识,通过官场的众生相暴露官场的
黑暗,展示畸形的政治文化扭曲人性的悲喜剧,是刘震云成为当代“政治小说”的代表作家。
《一地鸡毛》描写普通机关职员的琐碎生活,由机关生活将大学毕业生小林夫妇改造成小
市民的故事,揭示出世俗取代诗意,麻木取代真情的现实悲剧,是当代世俗化大潮的典型缩
影。
新历史小说
李洱《花腔》葛优之死历史是被讲出来的,实在的历史可能只是一种虚幻。
本文发布于:2022-12-28 23:19:3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4964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