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模式

更新时间:2022-12-28 21:49:20 阅读: 评论:0


2022年12月28日发(作者:latinamerica)

第10卷第2期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礼会版)Vo1.10No.22Ol2年

1月JournalofHuaihaiInstituteofFechnologx【I]umanitics

SocialSciencesEdidon)Jan.2Ol2

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特点及其世界意义

豆学兰,高志辉

(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政史系,甘肃成县742500)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走出了一条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

道路,形成了独特的经济发展

模式。在揭示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特点的同时,总砧概括了其主要优点

和创新性特质,为尝试走不同经济发展道路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

了成功的经验和重要的榜样。

关键词: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世界意义

中图分类号:F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

333X(2012)02-0017-03

在过去的30多年中,中国的

GDP以年均超过9Ao的增长率上升

到了5万亿美元,成为世界上排名

第二的经济大国。3亿人脱离了绝

对贫困。所有这些都得益于中国实

行了一个不同于其他国家和民族

的经济发展模式,即以经济建设为

中心并快速发展形成的独特的中国

经济发展模式。

一、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特点

(一)以人为本

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特点之一是

以人为本,“它将人民放在第一

位,并不是赢家就能得到一切。

这个模式也十分注重平衡——集

体主义与个体主义之间的平衡,社

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之间的平衡,增

长与

发展之间的平衡,人类的发展与可持

续发展之间的

平衡。这种模式被称作具有中国特

色的社会主义。实际上它的意思

是:追求可以满足所有人而不是有

特权的少数人的社会主义模型;利

用市场的力量充

分释放人类才智的潜能;并使得这个

发展过程在中

华文明的严酷考验下始终兴盛。这种

平衡发展的举

措,保证了中国不会接受阶级重商

主义或是对效率低下的计划经济无

能为力”Eli。

(二)宏观调控

中国的经济发展是在市场调节的基

础上由国家

对经济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计划和

市场均是配置资源的-T-段,它们

既可以为资本主义所用,又可以为

社会主义所用。这是中国经过痛苦探

索形成的正确

认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

下,必须充分发挥

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调节作

用,同时,坚持国家对经济进

行符合发展目标的有效的宏观调

控。这是中国30多年成功实践

的基本经验,也是中国经济发展

模式的主要特点之一。

(三)灵活多样

中国经济发展模式是在充分动员

开发国内资源基础上,灵活多样地

利用了外资。对于后起国家尤

其是发展中国家来说,资金、技

术、人才严重短缺乃

是制约其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为解

决这一问题,

曾有两种不成功的模式教训:一种

是仅靠内部资源的封闭式发展道

路,这种模式虽有助于维护民族

立,但由于它脱离了世界经济发展主

流,其结果最大

可能会是慢性发展或自杀;另一种

是过于依赖国外

资源的依附性开放发展道路,这种模

式有助于引进

外部资源,但由于本国经济命脉受

外部力量控制,国

内的经济剩余主要被转移到了国外或

被国内买办所吸纳,本国民众却未

能从中受益,其结果最大可能会是

麻木性他杀。与这两种模式不同,中

国通过自己30多年的发展,在实

践中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1)从战略理念和政策上鼓励国内的

个体、私营、合作经济充分发展,

使国内资源得到充分利用;鼓励国

内企业的技术开发,并实行专利制

度;普及基础教育,大力发展高

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加快人力

资源开发。(2)实行逐步扩大的开

放政策,大规模引

进国外资本、技术、人才、管理经验

等等。(3)设立经济特区、开放区和

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等,

在以不动摇社会主义基础、不损害国

家主权、民族独

收稿日期:2Ol1—11—07;修订日期:2011—12-09

作者简介:豆学兰(1978-),女,甘肃宕昌人,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政

史系讲师,硕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思想政治理

论课方面的研究,(E—mail)392946874@qq.com。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Ol2年

1月

立的前提条件下既充分开发国内的资

金、技术、人力

资源,又有效地吸引国外的资

本、技术、人才等为我

所用。而这些都是马t兑思未曾碰

到、列宁碰到了而没来得及解决的

问题,但中国却在建设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基础上,创造性地发展了

马克思列宁主义,这

是对世界社会主义最杰出的贡献之

一。

(四)渐进式改革开放

中国经济发展模式是在变革发展

的路径上选择了渐进式的改革开放

道路。放眼世界,原实行计划

经济体制的社会主义国家大多数都走

向了市场经济体制。但作为中国,

同俄罗斯等东欧国家存在着最

大的区别;一是在变革目标

上,中国的经济发展选择

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俄罗

斯等东欧国家则选

择的是西方式的市场经济二是在变

革路径上,中国

选择的是渐进式的改革之路,而俄

罗斯等东欧国家

选择的是“休克式”韵饿选l/变革

之路。实践证明,中

国的变革路径是一条符合国情的成功

之路,而俄罗

斯等东欧国家选择酹难见光明的路。

(五)跨越式发展

是在产业发展上,选择信息化与

工业化相结合

的跨越式发展。后起国家的工业化

道路有几种不同

的模式:一种是以英美为代表的工

业化按照轻工业

一重工业一信息化产业的顺序演进

的自由市场经济

模式。另一种是以日‘韩为代表的工

业化按照轻重工业并重一信息化产业

的顺序变化的不完全市场经济

模式。再一种是以前苏联为代表的工

业化按重工业

一轻工业的顺序发展的集中计划经济

模式。后两种

模式均获得巨大成功,但苏联模式留

下较多的后遗

症。作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是在

科学借鉴成功经验

的同时选择了在产业发展基础上,

走信息化与工业

化相结合的跨越式发展其说来,一

是在重工业

发展的同时,大力发展轻土业.,尤

其是民营经济和个

体经济领域;二是紧密龈踪世界工业

发展的最新进

展,及时启动信息酌雇,并使

信息产业及信息

技术与整个国民经济密结合,运用

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现

信息化与工业化的结合。

(六)非均衡战略一

中国经济发展模式是在区域

发展战略上实施了

非均衡发展战略。中国是一个大

国,在一定的时期

内,国家所能动员的资源是有限

的。在此条件下,中国选择了先发

展条件相对较好的东部地区,后实

西部大开发战略,最终实现整个国

家的均衡、协调发

展。实践证明,这是一个成功的

战略。根据不同国

家的具体国情,选择不同的革命

道路;时间、地点、具

体条件不同,革命的道路、政策、

战略、策略、方针亦

不同。这些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

样适用于国家

的建设和发展。由东部开发一西部开

发一东中西部协凋发展,这种非

均衡发展战略正是马克思主义上

述原理在中国区域经济实践中的生动

运用,它与马

克思协调发展的再生产原理是一脉相

承的。

(七)以稳定、和平促发展

在国际格局上,总体上是西强东

弱,北富南穷。

中国虽是大国,但中国的社会主

义依然十分弱小。

我国依然处于世界经济的边缘。

在这样的条件下,

中国经济发展坚持了以稳定促发

展、和平促发展的根本方针,即国

内改革发展一是以稳定为前提,二是

以世界和平为前提。如果失去了稳

定,国之不存,焉谈改革发展?

因此,20多年中国的改革发展实

践,始终强调稳定压倒一切,并通

过发展促进稳定。同时,中国的改

革坚持走和平崛起之路,既不搞霸

权,也反对霸权,始终奉行并倡导

和平崛起的外交路线。

综上可见,作为中国经济发展

模式的优点,就在于它能够短时

间内大规模地、快速地发展经济,

并在

短时间内使数量众多的人口摆脱贫

困。它创造性地吸收了20世纪社

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形态的最

好特质,并与中国传统的经济

特质和文化融合到了

起。“中国的发展模式与本国特

点有关⋯但随着国家实力的提

高,他们强调的重点也发生着变

化,越来越经常谈到,中国经验具

有世界意义”L2]。

二、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世界意

作为世界上人口的最大的发

展中国家,在“中国

经济发展模式”下崛起的中国

经济有利于改变世界

经济格局和缓解世界贫困问题,

并通过提供市场贡献、利润贡

献、结构转换贡献、成本贡献等,

直接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

提供重要的榜样意义。

(一)市场经济是发展中国家经济

发展成功的

制度保证

在当代,由于市场存在严重

缺陷,发展中国家在

经济发展中强调政府干预的作用而

抑制市场机制的

作用。结果却导致了失败。2O世

纪7O年代末期之前,中国也实

行计划经济体制,同样束缚了国民

经济的发展。但是,在此后的时间

里,中国一直致力于市

场取向的经济体制变革,并最终基本

确立了崭新的

市场经济体制,为经济的长期持续

高速增长提供了制度基础。此外,

中国在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

中.还创立了渐进式改革的模式。

这种模式重视

并发挥社会大众参与改革的积极性,

强调改革过程

和改革步骤的循序渐进,注重通过

先试点后推广来

逐步实现制度变迁的目标。因

此,它能够较好地协调改革过程

中各种矛盾。避免了“休克疗

法”中经常发生的严重的经济和

社会动荡。因此,中国的改革

第2期豆学兰等: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特点及其世界意义

l9

对发展中国家更具有借鉴价值。

(二)经济全球化是发展中国家后

来居上的必

由之路

按照发展中国家长期流行的观

点,当代国际经济体系是发达国家

剥削和掠夺发展中国家,这也是

发展中国家普遍落后的根本原因,发

展中国家要实现经济发展的成功,

就必须割断与发达国家的联系,走

自力更生和集体自力更生的道路。这

是二战以后发展中国家普遍实行内

向型发展模式的理论基础。

但是发展中国家并没有因此发展起

来,反而拉大了

与发达国家的联系。20世纪70

年代后期,奉行开放型发展战

略的“亚洲四小龙”的成功开

始使发展中

国家认识到了对外开放和参与经济全

球化的重要

性。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中国的成

功则有可能彻

底改变发展中国家对当代国际经济体

系的看法,积

极奉行对外开放和参与经济全球化。

(三)自由贸易政策是福不是祸

发展中国家传统内向型发展战略

的基本政策之便是对国内产业实行

严格保护。长期以来,主导

发展中国家贸易政策的是以发展中国

家的国内产业

普遍比较弱小,必须先实行一定时

间的保护,等本国产业具备国际竞

争力以后再实行自由贸易政策的幼

稚产业保护论为核心的保护贸易理

论。这种理论看起来似乎很有道

理,但在实践中往往找不到成

功的

例子。发展中国家长期的贸易保护并

没有使国内产业的发展取得成功,反

而拉大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传统的贸易保护理论认为,自由

贸易是发展中国家的陷阱。中国经

济发展模式的成功给了传统的

贸易保护理论沉重~击。中国以自

己贸易自由化的

成功经验动摇了发展中国家传统贸易

保护政策的根

基,向广大发展中国家有力地证明

了自由贸易并非

就是陷阱,有时反而会促进发展中国

家的经济发展。(四)比较优

势原则同样适用于发展中国家发

展中国家的传统发展模式认

为,发展中国家

应通过贸易保护等措施,优先发展

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以便尽

快赶超发达国家。在二战以后,中

国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曾长期实行

这种背离比较优势的经济发展模

式,片面地强调重工业等资本和技

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其结果是

欲速则不达,不仅没有在资本和

技术密集型产业上取得国际竞争

力,而且自身所具有优势的劳动

密集型产业也因政策歧视而步履维

艰。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逐步调

整了发展战

略。一方面,根据国际比较优势,

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另一

方面,逐步放弃对传统的资本和技

术密

集型产业的高保护政策,按照市场

机制实行优胜劣汰,大大提高了

国民经济的整体效率。而中国的成

功经验给了发展中国家一个有益的启

示,即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

展中国家只有遵循比较优势原则,

才能分享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好处,并

在全球化的国际竞争中得到进一步

生存和发展。

总之,以上所论,是中国发展

模式的部分创新内容,而非全部内

容。中国的经济改革和发展成功,为

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

验。虽然说因国情的差异,这一模

式并不一定适用于所有发展中国

家,但至少一些做法是值得借鉴和

学习的。

参考文献:

[1]马苏德·汗.中国发展模式的

世界意义[EB/OL~.(2011一

O3—25)[201I-11-07].http:/

/www.cssn.cn/news/

152839.htm.

E23刘力.中国经济崛起的全球意义

[J].中国社会科学院

研究生院学报,2004(2):20—

25.

TheCharacteristicsofChina’SEconomicDevelopmentModeland

ItsGlobalSignificance

D0UXue—lan。GA0Zhi—hui

(Dept.ofPoliticsandHistory,LongnanTeachersCollege,

Chengxian742500,China)

Abstract:Sincethereformandopeningup,Chinahasblazedaneconom

icdevelopmentpathdifferentfromthepathothercountriesandhence

formedauniquemodelofeconomicdevelopment.Thispaperaimsto

showthecharacteristiCSofChina’Seconomicdevelopmentmodeland

SUmmarizethemode1’Smainadvanta—gesandoriginality,whichW

illprovidesomesuccessfulexperiencetoandtagoodexamplefor

thedevelo—

pingcountriesthataretryingothereconomicdevelopmentpaths.

Keywords:China’Seconomy;developmentmodel;worldsignificance

(责任编辑:张

锐戟)

本文发布于:2022-12-28 21:49:2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4921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下一篇:杂志广告设计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