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10页
春节习俗
春节习俗篇(一):春节民族风俗
春节是除旧布新的日子,春节虽定在农历正月初一,但春节的活动却并不止
于正月初一这一天。下面是关于春节民族风俗的内容,欢迎阅读!
汉族——大年初一,人们不扫地,不向外泼水,不走后门,不打骂孩子、相互
祝贺新年吉祥富贵,万事如意。
满族——年节将近时,家家打扫庭院,贴窗花、对联与福字。腊月三十,家家
竖起六米多高的灯笼杆,从初一到十六,天天红灯高挂。年三十包饺子,讲究
褶子多为好,子时煮饺子,有的里边包上铜钱,吃到者有好运。春节要拜二
次,年三十晚上一次,为辞旧岁;年初一再拜一次,为迎新春。春节前还要举
行跳马跳骆驼等比赛。正月十五还有闹灯会。
朝鲜族——家家户户贴春联,做各式丰盛饭菜,吃“八宝饭”,除夕全家守岁
通宵达旦,弹伽琴,吹洞箫。初一天亮人们穿上节日的盛装给长辈拜年。节日
期间,男女老少纵情歌舞,压跳板、拔河。正月十五夜晚举行传统的庆祝集
会,由被推选出来的几位老人,登上木制的“望月架”,伴着长鼓,筒箫、唢
呐载歌载舞。
鄂伦春族——除夕,全家围坐,共进晚餐。品山珍,喝美酒,吃年饭。青年人
给家族及近亲长者敬礼,叩头请安。午夜,人们捧着桦树皮盒或铁盒绕马厩数
圈,祈祝六畜兴旺。初一,着新装互相拜年请安。青年男女聚在一起跳转圈集
体舞。有打猎舞,“红果”舞,“黑熊搏斗”舞等。
赫哲族——除夕,大家忙着做年饭,剪窗花,糊灯笼。初一,姑娘、妇女与孩
子们穿上绣有云边的新装,去亲朋家拜年,用“鱼宴”款待客人。有酸辣风味
生鱼、用味香酥脆的“炒鱼毛”与大马哈鱼籽。民间诗人向人们献诗、讲故
第2页共10页
事。妇女们玩“摸瞎糊”、“掷骨头”。青少年则进行滑雪、滑冰、射草靶、
叉草球等比赛。
蒙古族——五更吃饺子、放鞭炮与汉族同。此外,除夕要吃“手把肉”,以示
合家团圆。初一凌晨晚辈向长辈敬“辞岁酒”,然后青年男女跨上梭马,骑串
蒙古包,先给长辈们叩头祝愿,接着喝酒跳舞,随后串包男女还利用这一机会
廷行赛马比赛。
纳西族——正月新春人们互相访亲拜友,轮流做客,中青年男子组织灯会,并
与别村竞赛。城市、乡村都办灯会灯会节目演的是本民族故事如《阿纽梅说
笑》、《老寿星放鹿》、《社戏夜明珠》、《狮子滚绣球》、《凰舞》等。
藏族——除夕之夜,举行盛大的“跳神会”,人们戴上假面具载歌载舞,以示
除旧迎新,祛邪降福。
彝族——春节期间集会跳“阿细跳月”,有些村寨年初一取水做饭都由男子承
担,让妇女休息,以而对她们劳累一年的慰问。
苗族——把春节称作“客家年”,家家户户杀猪宰羊,烤酒打粑庆丰收希望来
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还要唱《开春歌》、歌词大意为思春、盼春、惜春、挽
春等。
白族——白族人民从除夕开始互拜、赠送礼品。除夕岁守夜。子夜过后,男女
青年争先挑水,以示勤劳。清晨,全家喝泡有米花的糖水,以祝福日子甜美。
大家或结伴游览名胜古迹,或耍龙灯,舞狮子,打霸王鞭。
壮族——年三十晚上,家家的火塘上要燃起大火,终夜不熄,叫做“迎新
火”。民间习惯包粽子过春节。节日期间还要组织丰富多采的民族文体活动庆
第3页共10页
祝,唱“采茶”、舞狮龙、跳打扁担舞、闹锣、打陀螺、赛球、演地方戏等。
京族——初一要拿上香烛到井边烧拜,叫“买新水”,藏族妇女初一的天不亮
就要从河里背回“吉祥水”。认为初一的新水可以带来福音与好运,能保一年
的吉利。
东乡族——喜欢在春节期间打土仗,以示对养育自己的土地的热爱之情。
羌族——每家每户要做各种油炸面粉小牛、小羊、小鸡等祭品,用以祭祀祖先
与天神,过年要喝咂酒,大家围坛而坐,由最长者唱《开坛词》,然后用约二尺
多长的麦管从左至右,依次咂饮。
鄂温克族——正月初一,互相拜年,特别是对自己的长辈与亲戚必须在初一那
天去磕头拜年。在年初一晚上,男女老幼集合在一个较大的房子里尽情地快
乐,一般都由老年人召集这个娱乐晚会,由妇女们先开始跳或唱,接着不分男
女大家都跳起舞来。
达斡尔族——正月初一,天亮起来,妇女准备早餐,男人烧香拜天拜地拜诸神
位,祈求天神及神恩赐太平丰年,拜完神,向长辈敬酒叩头接受老人的祝词。
吃完水饺,穿起新衣服,近亲男女聚集在一起,由长辈年老者带领,按辈份高
低进行各种娱乐活动。
春节习俗篇(二):满族有什么春节习俗
春节是个盛大的节日,那么在这天满族人会怎样过节呢下面由百分网小编为你
整理的满族春节习俗,希望大家喜欢!
第4页共10页
满族春节习俗
满族春节源于汉族习俗。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后,天命三年(1618年)起兵
进入辽阳、沈阳地区,在汉族经济文化的影响下,满族社会发展起了很大的变
化。尤其是皇太极继位后,顺治元年(1644年)清军入山海关定都北京,大批满
族居民迁移关内,与汉族杂居共处,在经济文化上彼此交流,互相影响,关系
密切。天长日久,汉族许多习俗文化被满族人民所吸收,春节便随之而成为满
族与汉族共俗的传统节日。
节前,人们积极地置办年货,清扫庭院,张贴对联、挂笺(亦称挂旗)、窗花和
福字,蒸年糕、烙粘水勺。初一凌晨子时,家家户户鸣放鞭炮,辞旧迎新。同
时,在自家西墙祖宗板下摆设供品、点燃鞑子香,叩拜祖宗,祈求神灵保佑全
家大小在新的一年中平安无事,万事如意。
新年伊始,全家团聚吃团圆饺子,俗称“揣元宝”。煮饺子时,家主要吆喝:
“小日子起来了吗”其他人同时回答:“起来了!”他们把饺子从锅底浮起来比
作日子起来了。然后
让小孩爬上柜子上蹦三下,以示新日子“蹦个高”。
这天晚辈要向长辈叩头拜年(旧时女性行跪拜抚鬓礼)家长要给小孩守岁钱。宗
族近亲也要互相拜年,亲朋好友则筵宴相邀,一起叙旧话新。男孩子成群结队
鸣放烟花、鞭炮,玩耍木爬犁,或兴高采烈地溜冰;姑娘和少妇们则身着盛装,
玩耍嘎拉哈(用猪或牛膝关节骨制成的玩具)。
春节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1、春节是指汉字文化圈传统上的农历新年
第5页共10页
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岁,但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古时春节
曾专指节气中的立春,也被视为是一年的开始,后来改为农历正月初一开始为新
年。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节)新年才结束,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
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汉武帝时期之前,各朝各代春节的日期并不一致,自汉武帝
太初元年始,以夏历(农历)正月为岁首,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延续至
今,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开始采用公历计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称
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
2、传统的春节是腊月的腊祭开始的
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
直到正月十九。春节在公历1月21日至2月21日之间游动。立春则一般在2
月4日或2月5日。
3、春节可能是从新历年元旦开始
春节原名“元旦”,隋代杜台卿在《五烛宝典》中说:“正月为端月,其一日为
元日,亦云正朝,亦云元朔。”“元”的本意为“头”,后引申为“开始”,因为
这一天是一年的头一天,春季的头一天,正月的头一天,所以称为“三元”;因为
这一天还是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称“三朝”;又因为它是第一个朔日,
所以又称“元朔”。
春节主要的习俗
1、扫尘“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
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
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
第6页共10页
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
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
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2、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
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
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
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
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着《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
作了论述。
3、置天地桌
这是一个临时性的供桌,是除夕专设之桌。一般无大佛堂之家特别重视天地桌,
因为平时对佛供献较少,到年终岁尽时对神佛大酬劳一次,此外,这桌主要是为接
神使用。天地桌的内容与常年佛堂有所不同,除共有的挂钱、香烛、五供、大供
之外,其受祀的偶像也大都是临时性的,如:“百分”,它是一本木刻版的神像画
册;“天地三界十八佛诸神”,是一张用大幅黄毛边纸木刻水彩印的全神码;福禄
寿三星画像等。
春节习俗篇(三):中国传统春节的风俗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
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
传至今。
1.扫尘
第7页共10页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
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
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
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
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
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2.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
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
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
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
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
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
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
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3.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
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
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
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
第8页共10页
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
“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
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
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
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
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4.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
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
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随
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
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
《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
望。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
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春节祝福语《中国传统春节风俗,知多
少?》。
我国现今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
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
《老鼠娶亲》的年画。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民国
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
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
5.守岁
第9页共10页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
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
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
“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
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
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
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
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
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6.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
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
“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
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
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
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
图个吉利。现在,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
等地区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
且还远销世界。
7.拜年
第10页共10页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
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
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
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
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
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
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
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
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
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
习俗仍然盛行。
本文发布于:2022-12-28 20:51:0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4891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