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4课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基础巩固
一、选择题
1.中国农业从远古洪荒中走来,经历了“刀耕火种”“铁犁牛耕”等阶段。其中,在“刀耕
火种”阶段使用的耕作工具主要是()
A.石斧、石刀B.曲辕犁
C.铁制农具D.青铜农具
答案:A
2.下列选项中符合商朝时期有关青铜器的历史情况的是()
A.青铜器已广泛用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
B.青铜器数量有限,种类单一
C.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D.生产规模小
答案:C
3.古代中国劳动者在农业生产实践中,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创制新农具,如耧车、曲辕犁、
风力水车等。这反映出古代中国()
A.农耕技术缺乏进步
B.农业注重精耕细作
C.生产工具比较落后
D.小农经济较为分散
答案:B
解析:题干材料“古代中国劳动者在农业生产实践中,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创制新农具”,
反映出古代中国的小农经济比较注重精耕细作,故选B项;题干材料“不断进行技术创新,
创制新农具”,说明古代中国的农耕技术不断进步,排除A项;题干材料“不断进行技术创
新,创制新农具”,说明古代中国的生产工具比较先进,排除C项;题干材料“不断进行技
术创新,创制新农具”与小农经济的分散性无关,排除D项。
4.匣钵将火焰与坯件隔离,减少了粘釉、火刺、变形等缺陷。有专家指出,越窑因在制瓷时
使用了匣钵,其青瓷制品器形端正、器壁减薄、釉面更晶莹光润,瓷器质量有了极大的提高。
这表明()
A.中国古代科技应用十分广泛
B.唐朝越窑制瓷水平为中国历代最高
C.中国古代手工业水平享誉世界
2
D.中国古代技术创新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
答案:D
解析:题干材料“越窑因在制瓷时使用了匣钵,其青瓷制品器形端正、器壁减薄、釉面更晶
莹光润,瓷器质量有了极大的提高”说明技术创新推动手工业发展,故选D项;题干材料没
有体现中国古代科技应用广泛,故排除A项;B项说法绝对,故排除;题干材料没有体现中国
古代手工业水平享誉世界,故排除C项。
5.《农政全书》记载:“今之搅车,以一人当三人矣。所见句容式,一人可当四人,太仓式,
两人可当八人。”材料说明明朝()
A.私营手工业规模得到很大发展
B.纺织原料呈现出多样化
C.工具的改进大大提高棉纺织业效率
D.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以一人当三人矣。所见句容式,一人可当四人,太仓式,两人可当八
人”,可知随着工具的不断改进,劳动效率得到提高,故C项正确;题干材料未体现手工业
规模的信息,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未体现纺织原料多样化,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体现的是
工具的改进,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无关,故D项错误。
6.庄园是构成中古时期西欧社会的一个最基本单元。庄园的主要产业是农业,同时也有手工
业,有木匠、铁匠,庄园自己酿造啤酒,有自己的磨坊和面包师。庄园的土地除了可耕地之
外,还有林地和草地,土地分为庄园主的土地和村民的份地。这段材料说明()
A.庄园经济具有自给自足的特点
B.庄园里的劳动者主要是奴隶
C.庄园里的人们生活水平较高
D.庄园里人们的居住条件较好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庄园的主要产业是农业,同时也有手工业,有木匠、铁匠,庄园自己
酿造啤酒,有自己的磨坊和面包师。庄园的土地除了可耕地之外,还有林地和草地”,可知
当时的庄园涉及了生活的各个方面,说明庄园经济具有自给自足的特点,故选A项;B、C、D
三项均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
7.《吕氏春秋·孟冬纪》关于秦国手工业管理有这样的记载:“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工有不
当,必行其罪,以穷其情。”这项制度主要是针对()
A.家庭手工业B.民营手工业
C.官营手工业D.工场手工业
答案:C
3
解析:题干材料“物勒工名,以考其诚”,说明对手工业的管理很严格,产品要刻上工匠的
名字。“工有不当,必行其罪”体现出国家的权威,故选C项。
8.《左传》记载,周初曾经俘虏了以职业为姓氏的手工业者。见下表:
姓氏索长勺陶繁樊
职业绳工酒器工陶工马缨工篱笆工
这说明当时()
A.姓氏与职业具备了必然联系
B.手工业和商业出现合一趋势
C.手工业生产已出现专业分工
D.职业和身份已世代相传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以职业为姓氏的手工业者”,可知周初职业分类较细且以此为姓,说
明手工业分工细化已达到一定程度,故选C项;“必然”一词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题干
材料只提及手工业,并没有涉及商业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题干材料只提及手工业者以职
业为姓氏,并没有说明其是否世代相传,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秦汉以来,凭借着“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高密度小农经济,中国创造
出举世瞩目的灿烂文化,并在很长时间内都遥遥领先于西方。小农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形态和
经济组织,构成中国古代、近代的基本社会经济单位,它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和很低的运作
成本,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产物。但是,小农经济又不是孤立于中国“大生态环境”之外的事
物,它不得不受到外在自然及社会环境的根本制约。
——摘编自林刚《中国近代工业与小农经济》等
材料二基于农业的发展、手工业的兴盛及个体小农在人口数量上的空前增长,宋朝的商品
经济达到了我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一个高峰。宋朝个体小农除了继续从事传统的粮食生产
外,还大量种植经济作物,进行家庭养殖,以及季节性地从事兼业活动,出现了所谓的“小
农、小工、小商一体化趋势。”陆九渊分析金溪农民在农闲时从事制陶业后总结说:“今时
农民多困穷,农业利薄,其来久矣,当藉他业以相补助者。殆不止此。”当农户一遇农闲,
他们便进入市场,为工、为匠、为刀镊、为负贩,只要有条件、有机会,他们无不为之。
——摘编自穆向丽、巩前文《小农经济:形成、发展与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小农经济“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和很低的运作成
本”的原因。
4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小农经济发展到宋朝出现的新趋向,并分析
其产生的积极作用。
参考答案:(1)原因:小农经济下的农民具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古代农业工具的不断改进、
耕作技术的提高、政府的鼓励等因素使小农经济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具备简单的生产工具,
个体劳动力和土地相结合,小农经济就能运作,因此其运作成本低。
(2)新趋向:由男耕女织到小农、小工、小商一体化趋势。积极作用:宋朝的小农、小工、小
商一体化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其反过来又推动了宋朝商品经济的发展;小农多样化营生
方式的选择,拓宽了小农营生途径,同时对缓解宋朝人多地少的压力也起到了积极作用;有
利于打破四民界限,冲击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艺徒制是中国古代职业教育中最为普遍的形式。徒弟对师傅唯命是从,师傅则将所
掌握的技术经验用专业性的行话传授给徒弟。技术传授没有模式,依靠师徒之间心理的传授
和领悟。其内容涵盖工作的每道工序、每一个环节。艺徒制以职业实践为中心来组织教学内
容,学生不注重学历,只注重其就业价值,只重视操作而不重视理论的追寻。学徒主要是在
实际生产的过程中边看、边干、边学。为了保证技艺和秘诀的代代相传,学徒视师如父,师
傅视徒如子。师傅在传授技艺的过程中,为竞争的需要或其他原因,对技艺的传授层层设限,
甚至不将一些特殊高超的技艺传授给徒弟,导致一些技艺失传。
——摘编自孙立家《中国古代职业教育的主要教育形式——艺徒制》
材料二近代职业技术教育是大工业生产的产物。从19世纪60年代起,最先发展起来的是
军事工业,为这类企业培养相应的技术人员的职业教育也随之出现。19世纪末20世纪初教
育救国思潮兴起,1917年“中华职业教育社”在上海诞生,集聚了当时教育界、实业界等
社会各界知名人士,由政府主持建立近代新职业教育体制,仿效日本、美国的教育在中国建
立了新的学制,并且把职业教育的某些做法渗透到中小学教育之中。
——摘编自俞启定《中国近代职业教育形成的探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古代艺徒制的特点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古代艺徒制相比,我国近代职业教育的新发展。
参考答案:(1)特点:注重言传身教;以心传为核心的技能传授;技艺传授细致周全;重实践轻
理论;重视技艺传承;伦理色彩浓厚;技艺传承具有保守性。原因:生产方式落后(小农经济、
手工业生产);儒家思想的影响。
(2)新发展:培养近代企业技术人员;建立专门的职业教育机构;政府主持建立近代职业教育
体制;借鉴西方国家先进经验;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结合。
能力提升
一、选择题
5
1.商周时期的工匠采用“泥范铸造法”来铸造青铜器,包括制模、雕刻纹饰、翻制泥范、高
温焙烧、浇注液态金属、加工修整等工序。这一方法()
A.表明青铜铸造工艺已经居世界领先地位
B.是科学理论指导生产实践的产物
C.反映了农业生产工具的制造工艺高超
D.凝聚着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智慧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铸造青铜器,包括制模、雕刻纹饰、翻制泥范、高温焙烧、浇注液态
金属、加工修整等工序”,可知青铜器铸造工艺复杂,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故
选D项。
2.考古发现,战国时期冶铁遗址和出土铁器不但遍及韩、赵、魏、齐、楚、燕、秦七个诸侯
国统治区,而且出土铁器的种类涉及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由此可知()
A.中国农业耕作方式产生重大变化
B.刀耕火种已经退出中国农业生产
C.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D.战国时期牛耕技术逐渐普及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战国时期铁器分布的范围较广,应用也比较广泛,可知这一时期
中国的农业耕作方式产生了重大变化,故选A项;“刀耕火种已经退出中国农业生产”的说
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排除C项;
题干材料体现不出牛耕技术的普及情况,排除D项。
3.在黄河中游一带的仰韶文化和其他文化遗址中,发现有“大量的陶石纺轮、纺砖、刀杼(骨
匕)、骨梭等纺织工具。此外,各地都发现有很多骨针,骨针直径和针眼都很细小”。据此
可知,当时()
A.纺织技术日臻完善
B.生产工具材质多样
C.陶器制造十分发达
D.手工业分工细致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陶石纺轮、纺砖、刀杼(骨匕)、骨梭、骨针等工
具是由不同的材料制成的,这说明当时生产工具材质多样,故B项正确;题干材料无法体现
出纺织技术日臻完善,且原始社会时期纺织技术并不发达,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不仅仅反
映了陶制工具,还有骨制工具,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不能反映出手工业分工细致,故D项
错误。
6
4.东汉时期,随着铁农具的广泛使用,牛耕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庄园经济已不再是中原地区
的专利,此时的庄园经济已经发展到边郡地区。据此可知,庄园经济的发展反映出当时()
A.耕地面积扩大
B.全国农业生产水平提高
C.经济结构已经发生变化
D.边郡土地兼并状况日益严重
答案:B
解析: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庄园经济由中原地区扩展到边郡地区,说明全国农业生产水
平提高,故选B项;题干材料表明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庄园经济有所扩展,但不能说明
耕地面积扩大,排除A项;题干材料只反映了庄园经济的扩展,不能反映出经济结构发生变
化,排除C项;题干材料强调的是庄园经济扩展到边郡地区,而不是边郡土地兼并的状况,
排除D项。
5.公元前133年,罗马《森普罗尼乌斯农地法》规定:租借国家土地每家不能超过1000尤
格(约250公顷),超出的部分须退还国家,租借给需要土地的农民,土地租借权可以继承但
不得让渡他人。该法律()
A.体现了公平正义的理念
B.违背了私有财产不可侵犯的原则
C.推动了庄园经济的发展
D.确保了罗马社会中间阶层的稳定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每家最多可租借1000尤格土地,该土地租借权可以继承,这有
利于一个家庭长期连续地对土地进行经营,推动庄园经济的发展,故选C项;每家最多租借
1000尤格土地,超出的部分须退还国家,这有利于保证无地少地的农民有地可种,在一定
程度上体现了公平,但没有体现正义,排除A项;农民租借的土地为国家所有,并不是个人
私有财产,排除B项;题干材料没有对“中间阶层”进行定义,“确保了”说法不妥,排除
D项。
二、非选择题
6.宋朝商业性农业的发展引发了整个社会经济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夫田野山谷之氓,止知蚕而衣,耕而食,生梗畏怯,有自少至老,足不履市门,目
不识官府者。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此邦之人,重于粪桑,轻于壅田,况是土色带沙,粪又不至。……冬田不耕,一枝
之桑,亦必争护。……地狭而人稠,土瘠而收薄,通县计之,仅支半岁,半岁所食,悉仰客
贩。
7
——[宋]程珌《洺水集》
材料三宋朝工商业经济的发展是建立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的。农业不仅提供了养活工商业
人口的商品粮,而且为商业提供了大多数商品,还为手工业、商业提供了广阔的销售市场。
这些都清楚地表明农业实际上就是工商业经济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就全局而论,
宋朝农业的最主要任务仍然是生产粮食和衣料,它的最主要功能仍然是解决其生产者及社会
成员的吃饭穿衣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不能把宋朝农业经济中的结构性变化估计过高。
——摘编自李晓《宋代工商业经济与政府干预研究》
(1)指出材料一中体现的经济模式,并概括其主要特征。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此邦”中农业经济出现了哪些新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
因。
(3)材料三中作者认为“宋朝农业经济中的结构性变化”指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商
业性农业发展对宋朝社会经济变化的影响。
参考答案:(1)模式:小农经济。主要特征: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封闭性。
(2)新现象:以经济作物为主;粮食需求依赖市场。原因:地狭人稠;土地贫瘠;经济作物收益高;
商品经济的发展。
(3)变化:农业成为工商业经济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自然经济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
推动了封建经济的发展;未能引发社会经济的根本性变革。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中原地区最早的人工冶炼的铁制武器出现于1990—1991年发掘的河南三门峡虢季墓,
断代为西周末至春秋初。中国最早的关于使用铁制工具的文字记载,是《左传》中的晋国铸
铁鼎。我国一些学者就曾据此认为春秋战国时代中国已经进入铁器时代。
2003年出版的《中国军事工程技术史》对整个秦朝铁兵器做了统计,结果如下表:
陕西临潼下刘
村
秦始皇陵西刑徒
墓
秦始皇陵
园
秦始皇陵兵马俑坑
江西
遂川
铁戟2件铁剑1把
铁匕首1
件
铁矛1件、铁镞1件、铁铤铜镞2
件
铁铤铜镞80
件
在汉墓发掘中,山东临淄齐王刘襄墓出土铁兵器141件,但青铜器高达6751件,其中兵器
1904件。一直到西汉中期的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墓中,铁兵器所占比例才首次超过了青
铜兵器。
——摘编自《碾压世界的秦代“上古神兵”真的存在吗?》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中国铁器时代的上限”,提出自己的观点并
进行实证。(要求:观点明确,史料真实,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示例一
8
观点: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开始进入铁器时代。
论证:西周末至春秋初的河南三门峡虢季墓,出现了中原地区最早的人工冶炼的铁制武器。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渐推广。《左传》记载的晋国铸铁鼎,
是中国最早的关于使用铁制工具的文字记载。
总结: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在冶铁技术、铁器的使用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进步,开始进入铁
器时代。
示例二
观点:西汉中期,中国开始进入铁器时代。
论证:西周末至春秋初河南三门峡虢季墓中最早的人工冶炼的铁制武器、春秋战国时期《左
传》中记载的晋国铸铁鼎,只表明了中国开始使用铁器以及冶铁技术的发明年代。秦朝铁兵
器在秦军兵器中所占比例小,汉初山东临淄齐王刘襄墓中的铁兵器占墓葬总兵器比例不足
10%,西汉中期的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墓中铁兵器所占比例才首次超过了青铜兵器。西汉
赵过推广耦犁,后来又出现犁壁,使铁犁可以朝着同一个方向翻土。两汉的高炉炼铁和炒钢
技术,表明两汉时期我国铁器使用范围和冶铁技术有了显著进步。
总结:铁器使用年代、冶铁技术的发明年代和进入铁器时代的年代,这三者是有区别的。西
汉中期,我国铁农具、铁兵器日益增多,冶铁技术也明显进步,开始进入铁器时代。
本文发布于:2022-12-28 19:53:5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4866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