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心童画——幼儿园儿童画的观察与解
读
【摘要】儿童画是儿童对世界认知和情感表达的重要方式之一,是一种特别
的艺术表现方式。儿童画在艺术领域的理解和阐述,《指南》中有着具体要求:
儿童绘画的分析应该试着在表现性的角度开展,而要解读儿童画则要紧抓“儿童”
和“画”两个关键词,儿童绘画最大的特点是稚拙,成人对儿童画的解读要从儿
童的角度开展。本文从儿童画的重要性和解读方式两方面入手,分析了儿童画正
确解析方式,以及儿童画所特有的魅力和艺术感。
【关键词】童心童画;幼儿园;儿童画;观察;解读
如果我们从成人的角度去看待一幅儿童绘就的作品,就算我们对艺术有着专
业的理解,具备更高的艺术素养,也不一定能真切体会到儿童画的意义。儿童画
被很多“自以为是”的成年人进行误读,使得儿童画的发展受到了阻碍。当前幼
儿园中儿童画的观察和解析,应该不断改进审美方式和价值,从实践和艺术的角
度进行分析。
一、儿童画在艺术领域中的重要性
处在2-4岁或4-9岁的儿童,绘画作品常常是随心而动,没有固定的绘画定
式,完全随心,因此这两个年龄阶段儿童的作品,如果让成人来解读,往往不得
其意。面对儿童画,大人(常常是家长)往往是皱眉、摇头:“你在画什么?我
看不懂。”“你怎么这么画啊,不对!不对!小毛驴应该这样画,长颈鹿应该那
样画!”成人以自己固有认知支出儿童画作中违背常理的“错误”,将自己的意
志和经验直接灌输到儿童的头脑中,试图转变儿童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根据自己
的生活经验让儿童了解自己画作中不合常理的部分,直到儿童改变自己的画法。
这种方式其实正是扼杀儿童创作天分和想象力的错误做法。
儿童画作所蕴含的魅力,成人往往不能深切体会,但是在看似随意的画作中,
却有儿童绘画特有的规律。因此我们在解读儿童画作的时候,应该准确把握“儿
童”、“画”这两个关键词语。以下对此进行分析:一个是“儿童”,他们是儿
童画创作的主体。儿童绘画并非看着物体照抄,而是按照自己的眼光画出自己心
中的物象。因此无论是写意的夸张还是变形的涂抹,皆纯粹为心灵的流露。这也
是世界各国儿童创作儿童画时在形式与表现手法上、图式语汇上出奇地相近的原
因,而不论有多大的地域差别、人种的不同、肤色的相异,文化传承又有多么的
不一样,使用的材料怎样的相异,反映他们所接触的各种事物又有多么的不同。
另一个关键词是“画”。当我们看到一幅儿童画的时候,首先想了解的就是这幅
画画的究竟是什么,他想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情绪或思想。一幅好的儿童画应当
是图形(图像)表现与图画意义表达的有机融合。而成人则常常将二者割裂开来,
以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来判断作品的好坏。例如,一个儿童将他画的太阳涂上了黑
色,细究之下才知道当天他家的小猫死了,孩子通过手中的画笔表达了自己的悲
伤的情绪。
幼儿园阶段的儿童,身心发育不成熟,所以在创作作品的时候,更多会依从
自己内心的本能,天马行空、肆无忌惮的作画,即便最终的画作毫无比例可言,
而且画面凌乱,与实际物体相差十万八千里,但也不能就此判定儿童绘画作品没
有价值和意义,也不能根据画作与实际物体的相像程度来判定作品的好坏。其实,
成人的这种停留于表象的观念并不适合于儿童,写实只是属于成人的一种艺术形
式而已,稚拙才是儿童画最显著的特征,歪歪扭扭、粗粗细细、曲曲直直的用笔,
违背常理的色彩,违反常情的结构都是任何成人作品无法比拟、无法替代的,相
反地,只有高超的绘画的技巧而无童趣的画不是好的儿童画。
二、幼儿园儿童画的观察与解读方式
(一)从评价标准看:儿童画不同于成人画
当前,我国幼儿园对儿童的绘画作品的解读和培养,受传统社会观念和教师
主观因素影响,更多放在绘画的模仿和技能训练上,却忽视了对儿童艺术想象和
创作能力的重点培养,儿童画作使其当前阶段下对世界的认知,儿童对艺术的感
受、欣赏和审美能力没有被成人所理解。这种情况在幼儿园美术学习中经常发生,
教师常常会让儿童统一模仿一个物品,且对绘画作品进行了各类限制。不仅如此,
教师在评价学生美术作品时,不从宏观上观察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是否用心投
入,是否调动自己的常识或生活经验主动表现物象及感受,点评、查看的重点往
往是画面中线条直不直、涂色匀不匀、涂色是否涂出轮廓线及不要擦破和损坏纸
张,是否保持画面干净等一些问题;还有的在分析儿童画作品时常常流露出成人
思维,经常就同一主题的儿童画作品进行比较,忽视了个体的差异性。这种评价
方式完全和《指南》中对艺术的要求背道而驰。
《指南》中指出:“幼儿对事物的感受和理解不同于成人,他们表达自己认
识和情感的方式也有别于成人。幼儿独特的笔触、动作和语言往往蕴含着丰富的
想象和情感,成人应对幼儿的艺术表现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不能用自己的审
美标准去评判幼儿,更不能为追求结果的‘完美’而对幼儿进行千篇一律的训练,
以免扼杀其想象与创造的萌芽。”所以这种评价方式误导了儿童纯真的艺术思维,
带来的后果就是:在以后的美术学习中儿童往往注意线条的曲直、色彩的整体规
范及纸张的干净整洁和完好无损,小心谨慎地努力追求形象刻画的完整性和逼真
性,等等,而不从特定的年龄阶段、儿童美术特点出发,真正做到表现自己对物
象的独特感受和理解。长此以往,儿童学习美术的积极性便会下降,对美术的兴
趣、潜力及感受力便会逐渐消失,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遭到破坏,由此带来的
连锁反应便是儿童独特的审美方式及审美经验将极度缺失。
(二)从表现的独特性看:儿童画有其独特的童趣性和想象力
幼儿园阶段儿童的绘画教育,与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是相辅相成的,同时也是
锻炼和逐渐培养儿童对美的理解,和创造美的能力的一种有效方式。儿童看待世
界和周围环境会更加直接,会以儿童的视角比较形象的了解世界,因此儿童的想
象力和创造力的潜能是无限的,其绘画能力的展现正是儿童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
的表现。因此,幼儿园儿童的绘画作品,教师不应该早早的要求其以具体写实的
手法进行展现,而是要逐渐培养儿童的艺术兴趣,以及对世界和事物的真切感受,
这种自由、轻松的氛围,才是儿童创作绘画作品更好的条件,也是展现其特有表
现能力的前提。
以想象画《我家美丽的小鸟》为例,教师先讲关于“小鸟”的外形及生活习
性等,以唤起他们对鸟的记忆。最后,有的学生将小鸟表现成“飞鸽传书”的情
景;有的画出了小鸟一家的情景;有的画出了小鸟觅食的情景;有的还创设了一
定的情境:有蓝天、白云、太阳、远山、近树,树上还有红苹果,完全将小鸟放
到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场景中。从一定程度上讲,这种自由表现的方式在儿童绘画
中是非常重要的。
(三)从活动方式看:儿童绘画活动不同于儿童游戏活动
游戏活动和绘画活动都是儿童获得快乐的方式,也是其身心发展的必然需要,
对于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在角色定位和培养目标角度看:绘画
中的主体角色是轻松的、自由的,主要为激发兴趣、培养兴趣、提高其想象力和
创造力,使之具有初步的审美能力。而游戏中的主体角色则是规范的、较严谨的,
“在游戏中角色的规范约束着儿童的行为,要求自身必须保持较长时间的注意力
和控制力,这是为了提高他们的身体肌肉适应能力,增强体质,锻炼意志,形成
良好的学习动机与态度。从活动过程看,游戏活动也具有表情达意的性质,同样
也发展了儿童想象力和创造力,但是两者毕竟不同。而绘画活动过程则不同:在
面对具体的物象时,儿童在观察、分析的同时,还要对物象进行充分感受和理解,
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再运用一定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法则,表现出属于自己的
绘画作品,所以这种艺术创作过程绘画活动不同于游戏活动。
三、结语
总而言之,儿童画是儿童思维力、创造力和想象力的一种具象化的体现,在
幼儿园阶段对儿童的艺术绘画能力进行教学,同时对其作品进行解读,能够让儿
童的主观意识得到正向的培养,使其能够更好地认知世界。教师在解读儿童绘画
的时候,要秉持着尊重和鼓励的原则,掌握幼儿园儿童审美心理结构特点,在对
儿童绘画的指导上要更加贴近儿童的创作心理。在当前教育背景下,更加注重学
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师在面对学生的时候,要摒弃陈旧的教育理念,转变教育
教学思路,以新的眼光和方式去对待学生,也要也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去理解
和解读儿童画。
【参考文献】
[1]郭芙蓉,肖琦,祁镜.儿童眼中的男教师形象——基于儿童绘画作品的分析
[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20,36(11):1-8.
[2]汤顺鑫.现实到现形:基于学前儿童审美心理的儿童画教学研究[J].艺
海,2020,(03):106-108.
[3]韦永琼.表达与儿童画——梅洛-庞蒂的儿童现象学管窥[J].内蒙古师范
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32(12):38-43.
[4]童宏亮,杨亮英,李锦,陆莹.儿童主题画中的“他人”及教育意义[J].教
师教育学报,2017,4(03):12-21.
[5]陆晓云.基于创造力发展的儿童绘画研究[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16,32(05):87-92.
[6]吴碧辉.论新课改下的儿童画创作[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14,35(S2):194-196.
[7]郭力平,林琳,王晓蕾.儿童关于图画作者年龄特征的认知发展研究[J].心
理发展与教育,2005,(02):1-6.
本文发布于:2022-12-28 18:56:3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4839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