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查收!关于“未来教育”的N项建议
近年来,新⼀轮科技⾰命蓬勃兴起,正在掀起⼀场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系统性变⾰,为教育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我国拥有独特的教育制
度优势、完备的⼈才培养体系、坚实的⽹络基础设施以及成功实施⼤规模在线教育的实践经验,已经具备抢抓时代机遇的先决条件。
未来教育将向何处去?中国教科院课题组梳理政策⽂件和理论⽂章,分析未来教育发展形势,并提出政策建议。
重塑学习环境、跨越学科界限——新科技⾰命给教育带来哪些机遇
01教育智能化
作为新科技⾰命的重要驱动⼒量,⼈⼯智能正在推动教育体系从⽹络化向智能化加速跃升。
⼀是重塑学习环境⼀是重塑学习环境,借助物联⽹和情境感知技术全⾯了解教育运⾏状态,将学校变成万物互联、智慧感知、虚实融合的智慧学习空间;
⼆是重构学习流程⼆是重构学习流程,利⽤学习分析技术跟踪学⽣学习过程,洞察学习规律,提供及时有效的学习⽀持,帮助学⽣开展个性化学习;
三是创新教育管理三是创新教育管理,利⽤智能技术提升教育治理现代化⽔平,实现事项清单标准化、办事流程规范化、业务处理协同化。
02教育数字化
随着5G技术的落地应⽤,教育数字化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
⼀是在线教育加速普及⼀是在线教育加速普及,新冠肺炎疫情引发了在线教育的“井喷式”增长,直播课堂、⽹络点播、在线辅导等成为学校开展教学的重要⽅式;
⼆是教育供给有效拓展⼆是教育供给有效拓展,在线教育和智能教育新业态初现端倪,社会化教育服务市场不断发展,为学习者提供了丰富多元的教育机会;
三是教育“在地国际化”成为常态三是教育“在地国际化”成为常态,在国际秩序动荡调整和疫情全球蔓延的⼤背景下,⼈才跨境流动⾯临挑战,国际⼈⽂交流的主阵地从线下
转移到线上,不出国门也能开展“留学”、国际交流和科研合作。
03教育融合化
知识跨界融合已经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主导趋势,未来教育也将呈现出三种态势:
⼀是学科融合⼀是学科融合,跨越学科专业的界限,注重跨学科课程建设,以交叉学科专业对接新兴产业集群发展;
⼆是校内外融合⼆是校内外融合,政府积极探索向社会⼒量购买教育服务,指导性⽬录不断优化,⽀持学校与科研机构、企业、社区、家庭等建⽴紧密的合作关
系,构建校内外资源相互沟通、⾼度共享的办学格局;
三是线上线下教育融合三是线上线下教育融合,在线教育正在成为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混合教学逐步⾛向常态化。
04教育终⾝化
当前,知识更新明显加速,新旧职业呈现结构性更替,终⾝学习能⼒成为新⼀代劳动者的核⼼竞争⼒。
⼀是教育⽬标⽴体化⼀是教育⽬标⽴体化,未来⼈才培养强调实践应⽤能⼒,发展互联⽹思维和跨界思维,注重⼈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是教育对象全纳化⼆是教育对象全纳化,通过各类教育体系的有效衔接,为各⾏各业⼈员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让每个⼈都成为终⾝学习者;
三是学习途径多元化三是学习途径多元化,加强校园与职场的对接,⾯向重点⼈群开展“不脱产学习”“送教⼊企业”和“订单式培养”,畅通⼈才成长通道。
办学体系相对封闭、双师教学⼒量薄弱——新形势下我国教育发展⾯临这
些问题与挑战
01⼈才培养重⼼转移
新科技⾰命引发了⼀场剧烈的社会分⼯调整,那些以机械性重复劳动为核⼼的职业将会被技术所替代,⼈才培养重⼼不再局限于固定的知识技能,
更加注重知识学习与社会实践的有效联结,重点培养学⽣的创造⼒、意志⼒、责任感以及问题解决能⼒,并为终⾝学习打下基础。
02教师⾓⾊⾯临转型
“双师教学”和“⼈机共教”将对“个体户”性质的教师⼯作模式带来严峻挑战,教师⾓⾊出现分化,学情分析师、教学设计师、学习指导师、情
感引导师等⾓⾊受到社会关注。同时,具有跨学科教学能⼒的教师数量明显不⾜,全科教师、STEM教师等专门⼈才培养仍显薄弱。
03教育信息化亟待升级
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但以学习者为中⼼的智能学习环境建设还⽐较薄弱,缺乏统⼀的技术标准和数据标准,在线教学⼤多停留
于传统讲授层⾯,对学⽣在线学习规律的研究明显不⾜,“互联⽹+教育”需要进⼀步探索有效模式。
04办学体系相对封闭
学校与外部社会缺乏协同机制,教育供给相对不⾜,学校购买教育服务的准⼊标准和权责机制不够健全,社会多元主体参与教育的积极性有待进⼀
步激发,“互联⽹+教育”新业态的质量监管⽬前还处于真空地带。
05终⾝教育制度尚不完善
我国终⾝教育取得了明显进展,但终⾝学习理念尚未普及,经费投⼊不⾜,师资⼒量不强,学分银⾏和资格框架还不健全,缺乏法律法规的规范和
地⽅配套落实措施,教育、⼈社、⾏业协会之间的关系尚未完全理顺,还不能很好地适应产业结构升级和⼈⼒资源转型。
创新教师培养计划、重视隐私保护和算法伦理——未来教育将给⽣活带来
哪些影响
将智能学习环境列⼊教育领域的新基建重点⼯程,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转型升级,⽀撑引领未来教育发展。
⼀是加快建设教育专⽹⼀是加快建设教育专⽹,以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CERNET)为依托,⾯向各级各类学校建设教育专⽹,在农村学校优先部署5G⽹络,⽀
撑在线教育和智能教育的规模化应⽤。
⼆是构建“⼈⼯智能+教育”⼤平台⼆是构建“⼈⼯智能+教育”⼤平台,以省级单位为试点,利⽤⼈⼯智能技术整合区域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和资源平台,逐步实现标准互认、数据
共享和业务协同,更好地满⾜⼈民群众的多样化教育需求。
三是创新投资模式三是创新投资模式,通过减免税收、增加补助等政策⽀持,吸引社会⼒量参与教育信息化投资,推动建设模式从单⼀政府财政投资向多元化投融
资转型。
四是利⽤新基建带动教育新业态四是利⽤新基建带动教育新业态,将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与新型教育模式、新型学校形态、新型服务业态进⾏有效对接,发挥“⼀张⽩纸好作
画”的独特优势,在⽋发达地区率先开展“互联⽹+教育”“智能+教育”试点,优先利⽤信息化⼿段推动农村教育转型,使处境不利学⽣也能享
受到⾼质量教育。
加⼤教育数据开放共享⼒度,推动教育数据标准化建设,发挥⼤数据驱动教育改⾰创新的巨⼤潜⼒。
⼀是⼤⼒推动教育数据开放共享⼀是⼤⼒推动教育数据开放共享,教育⾏政部门要依法依规发布基础性教育数据,建⽴国家教育数据开放平台,优先向教育科研机构共享教育信
息和统计数据,引导⾏业协会、社会组织、科技企业等主动开放数据。
⼆是加快建⽴教育数据标准体系⼆是加快建⽴教育数据标准体系,引导教育机构、科研机构、⾏业企业等多⽅主体参与,共同编制教育教学各领域的细化数据标准,包括指标⼝
径、分类⽬录、数据质量、安全保密等关键共性标准,促进⼈⼯智能和⼤数据在教育领域的深化应⽤。优先与“⼀带⼀路”沿线国家签署标准互认
协议,提升中国在教育数据标准体系中的话语权。
三是⾼度重视隐私保护和算法伦理三是⾼度重视隐私保护和算法伦理,建⽴教育数据安全管理制度和风险防控机制,采⽤数据隔离、数据加密、⾏为审计、第三⽅认证等⽅式保
障教育数据安全,提⾼教育算法透明度,切实保障师⽣知情权,避免出现算法偏见和算法歧视。
四是加快教育数据的法规制度建设四是加快教育数据的法规制度建设,界定师⽣信息采集应⽤的范围和⽅式,明确相关主体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加强对数据泄露、数据滥⽤、
侵犯个⼈隐私等⾏为的管理和惩戒。
推进教育服务供给社会化,⼤⼒⽀持学校购买教育服务,努⼒满⾜⼈民群众的多样化、⾼质量教育需求。
⼀是扩⼤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是扩⼤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励引导社会⼒量将先进教育理念转化为优质教育资源、学习⽀持服务和智能教育平台,通过互联⽹提供特⾊教育
服务,依托社会机构建⽴实践教育基地和体验式学习基地,推动校内外的教育场景互联,构建全社会协同育⼈新格局。
⼆是积极培育教育服务新业态⼆是积极培育教育服务新业态,加⼤财政投⼊⼒度,以市场化⼿段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根据未来教育发展态势更新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录,进
⼀步放开教育服务市场准⼊,⽀持符合条件的新型教育服务纳⼊学校教育体系,培育⼀批具有良好社会信誉、⾃主品牌优势和核⼼竞争⼒的教育机
构。
三是⽀持学校购买教育服务三是⽀持学校购买教育服务,全⾯落实学校办学⾃主权,设⽴专项经费,完善制度体系,规范采购流程,⿎励有条件的地⽅探索学校购买教育服
务的有效模式,积极推进第三⽅评价,加强学校购买教育服务的绩效管理。
四是完善监管机制四是完善监管机制,建⽴教育服务供给的质量评价标准,健全准⼊、退出和动态管理机制,加⼤对师资、课程、教学、资源、平台等⽅⾯的审核
⼒度,坚决打击损害师⽣合法权益的⾏为。
完善终⾝教育制度体系,建⽴国家资历框架和学习成果认证制度,构建各级各类教育衔接沟通的“⽴交桥”。
⼀是加快完善终⾝教育法规⼀是加快完善终⾝教育法规,推进《终⾝教育法》起草以及《职业教育法》《⾼等教育法》等相关法律修订,建⽴政府主导、多部门配合、全社
会参与的运⾏机制,健全终⾝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跨部门协同机制和⽀持激励机制,为构建终⾝学习⽴交桥提供制度保障。
⼆是推进国家资历框架建设⼆是推进国家资历框架建设,加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学历教育与⾮学历教育、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沟通衔接,研制各类学习成果认证标准、
转换路径和实施办法,推⼴普及个⼈学分银⾏账户,率先实现普通教育、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相互之间的学分互认,积极探索⼈⼯智能、⼤数据、
区块链等新技术在学分银⾏中的创新应⽤,为学习者提供智能化和个性化服务。
创新教师培养计划,推动教师资格认证的社会化,打造⼀⽀⾯向未来的⾼素质教师队伍。
⼀是完善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是完善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增加智能教育、在线教学、跨学科教学等⽅⾯的课程⽐重,与互联⽹企业联合建⽴师训基地,加强新技术条件下
⼈机协同、双师课堂、多师协同等⽅⾯的专业能⼒培养。
⼆是引导师范院校形成差异化的教师培养⽅案⼆是引导师范院校形成差异化的教师培养⽅案,主动对接社会分⼯和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加强全科教师、STEM教师、“双师型”教师培养,
探索开展学情分析师、教学设计师、学习指导师、情感引导师等新型教师培养。
三是推动师资认证社会化三是推动师资认证社会化,畅通⾼新科技、传统⽂化、艺术创意等专业⼈才从事教育⼯作的渠道,成⽴第三⽅教师资格认证机构,健全教师资格
认证的监管机制,把好教师⼊⼝关。
来源|《光明⽇报》
作者|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课题组
课题组负责⼈|王素
执笔⼈|曹培杰、赵章靖、康建朝、王晓宁、周⽂娟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发请注明出处。
中科宏⼀教育科技集团以⼈⼯智能、⼤数据等前沿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创新为主导,以创新教育应⽤体系和服务体系为
保障,⾯向教育⼤数据、素养阅读、智慧校园、新⾼考综合应⽤、教师发展等,为区域教育⽤户及个⼈⽤户提供完整解决
⽅案、产品和服务,致⼒于成为可托付的教育质量提升⼯程的“互联⽹+教育”综合服务提供商。
——中科宏⼀教育科技集团
本文发布于:2022-12-28 18:36:2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4828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