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集锦5篇
一、指导思想:
在本学期的教育研究工作中,我们二年级教研组本着以人为本的
基础教育为中心,以“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为着
重点,不断地进行深化改革试验,在注重提高教育质量的同时,注
重学生对数学理解能力的培养,注重数学与生活联系的启迪,让学
生能将生活数学化、数学生活化,让生活中的经验转化为学习的资
源。
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
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
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注意
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
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握教学要求,
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比如建立学生课堂发言的
“奇思妙语录”等。
二、工作目标:
1、抓好课堂常规管理工作和教学质量的监控;
2、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生活习惯。(以新课
程为指导,把课堂还给孩子,让孩子成长的目标。)
3、培养学生轻松学习、喜欢学习、快乐生活,培养孩子学习数
学的兴趣;
4、通过教师之间的交流(教学研讨课、教案交流、培训内容的
分享、教学用具的共享等)打造专业团队,共同学习、互帮互助的
学习目标。
三、教研措施:
1、精心备课。
严格按照“五精”教学常规认真备课。上课是教学的中心环节,
在课前教师应熟悉课标、教材,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课的重点、
难点、板书,作业设计在教案中均有效体现。
2、认真上课。
在教学过程中要不仅要启迪智慧,还要培养技能、教化思想,执
教过程中要严谨。教学语言要简洁、准确、有条理、生动易懂和富
于启发。板书工整,尊重学生。做到数学课堂要简约而有效。要面
向全体学生,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多给学生鼓励,对学有困难的
学生要有耐心,避免急躁情绪。
3、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要求每位教师都要认真设计作业,在作业布置上,要关注统一与
分层,适当的增加一些开放性的作业,追求作业的有效度,抓点促
面,以点带面。作业批改要认真、及时、正确。对作业中的集中性
问题可以采用集体讲评,个别性问题还要采用个别讲解,面批的方
式。
4、扎实有效的搞好主题教研活动。
结合学校教研处工作要求,做到组内老师经常互相听评课。在评
课中,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与意见。每位教师要认真上好组内研讨
课,课后要从教学研究的目光来审视、反思自己的教学,及将自己
的上课或评课体会整理成一篇评课稿。
5、认真撰写论文和教学反思。
每位教师结合自己课上的一些安排和学生的生成进行反思,也可
以是自己对教材的独特诠释,这些反思都要在备课本上呈现,一学
期不少于20篇,每篇字数不少于100。积极撰写有价值的论文、案
例,青年教师要积极撰写论文案例进行投稿发表或参加上级评比。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
步认识角,100以内的加、减法的笔算,表内乘法(一),表内乘
法(二),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简单的数据
整理方法和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二)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方面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
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
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2、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
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
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3、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
算。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
多样性。
4、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
口诀,能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5、能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
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
对称现象。
6、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
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
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
简单的问题。
7、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
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初步形成有顺
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解决问题方面
1、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
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3、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
奇心,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
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3、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
程的合理性。
4、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5、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
的信心。
6、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7、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表内乘法。
教学难点:
100以内的加、减笔算,以及数学实践、数学思维的训练。
二、班级分析
执教的两个班级共有90名学生,二年级的学生在经过一年的数
学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有了很大的提高,对数学学习也有了一定
的了解。在动手操作,语言表达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合作互助
的意识也有了明显的增强,但是学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优等
生思维活跃,发言积极;中等生课堂上几乎是“默默无闻”;后进
生学习方法不得当,对每个基础知识掌握的速度总是慢许多。因此,
在这一学期的教学中更多关注后进生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以及
学习习惯的培养上,并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教学措施
1、要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根据教学指导纲要,结合教学进
行适当的调整,防止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2、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多采取游戏式的教学,引导学生乐
于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3、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最重要的
是计算能力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同时要还注意教学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4、要渗透德育,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
服困难的精神。
5、布置一些比较有趣的作业,比如动手的作业,少一些呆板的
练习。
6、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适当教给家长一些正确的
指导孩子学习的方法。
四、全册课时安排(约60课时)
(一)长度单位(4课时左右)
(二)100以内的加、减法(二)(13课时左右)
1、两位数加两位数……………………………………3课时左右
2、两位数减两位数……………………………………5课时左右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4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左右
我长高了…………………………………………1课时左右
(三)角的初步认识(2课时左右)
(四)表内乘法(一)(13课时左右)
1、乘法的初步认识………………………………3课时左右
2、2——6的乘法口诀
5的乘法口诀………………………………………2课时左右
2、3、4的乘法口诀………………………………4课时左右
6的乘法口诀………………………………………3课时左右
3、复习和整理…………………………………1课时左右
(五)观察物体(4课时左右)
(六)表内乘法(二)(13课时左右)
7的乘法口诀……………………………5课时左右
8的乘法口诀……………………………3课时左右
9的乘法口诀……………………………4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左右
看一看摆一摆…………………1课时左右
(七)统计(3课时左右)
(八)数学广角(2课时左右)
(九)总复习(4课时左右)
一.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
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
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
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
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
二、班级分析:
我班共有51名学生,学生在经过一年的数学学习后,基本知识
技能虽然有了一定的提高,对数学学习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动手
操作,语言表达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合作互助意识也有了明显
的增强,但是学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因此,在这一学期的教
学中应多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的培养,并使不同的学生得
到不同的发展
三、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乘法的认识与乘法口诀;除
法的认识与用口诀求商;时分秒的认识;从三个方向观察物体;方
向与位置;统计与猜测
四、教学目标
(一)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数一数与乘法”。在这一单元的学习中,学生通
过“数一数”等活动,经历从具体情景中抽象出乘法算式的过程,
体会乘法的意义,从生活情景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乘法解决的问题,
初步感受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第二单元“乘法口诀(一)”,第七单元“乘法口诀
(二)”。在这两个单元的学习中,学生经历2——5和6——9乘
法口诀的编制过程,形成有条理的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初步的推理能
力,能正确运用口诀计算表内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3、第四单元“分一分与乘法”,第五单元“除法”。学生通过
大量的“分一分”活动,经历从具体情景中抽象出除法算式的过程,
体会除法的意义,从生活情景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除法解决的问题,
体会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体会乘法与除
法的互逆关系。
4、第六单元“时、分、秒”。学生通过时、分、秒的学习,初
步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在实际情景中,认识时、分、
秒,初步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掌握时、分、秒之间的进率,
能够准确的读出钟面上的时间,并能说出经过的时间。
一、教材简析
通过第一学期“比长短”的学习,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
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本单元在此基础上,
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
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
米和厘米是两个最基本的长度单位,如果学生对这两个长度单位
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就可以正确运用它们进行估
测或实测,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比如,学生形成了1厘米、1
米实际长度的表象,就不至于产生“1米=10厘米”的错误,才有
可能利用表象进行一些简单的估测,如估计窗的宽和高约是几米。
反过来,学生在进行实际测量的活动中,也能进一步加深和巩固有
关长度单位的观念。
线段的概念与直线有着密切的联系,但直线的概念比较抽象,教
学时无法借助实际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其含义。因此教材在这里不教
学直线,只教学线段,采取给出线段直接描述的方式说明什么是线
段。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
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
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5.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
整厘米)。
三、教学重难点、及突破重难点的措施
教学重难点:
1、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
2、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
突破措施:
1.注意让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2.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
3.把握好线段的教学要求。
四、课时安排
这部分内容可以用4课时进行教学。
“长度单位厘米”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1~
3页和练习一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意识到量物体应该用相同的工具来量。
2.认识尺子,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厘米度量比较
短的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4.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学习方法,并感受到生活中
处处有数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导入: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礼物,就放在盒子里
面,想知道是什么吗?请把盒子打开,拿出来相互看一看,并说说
你们看到了什么。
(学生打开盒子观察并进行交流)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一)感知量物体可以用相同的工具来量
1.用学具量同样长的边。
教师请学生挑出一件自己最喜欢的物体,摆一摆数学书的短边是
几个物体的长。(学生动手操作,并汇报测量结果,同时用多媒体
显示测量结果)
师:难道你们数学书的短边不一样长吗?请动手比一比。
(学生相互动手比数学课本并回答“一样长”)
师:一样长的边为什么测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生:因为量书时用的东西有的长,有的短。
师:如果都用同样长的工具来测量,结果会怎样呢?请小组再用
正方体摆一摆,数学书的短边是几个小正方体的长呢?
(学生动手操作并分小组汇报,使学生知道,如果都用同样的物
体量书的短边,得到的结果相同。)
2.用学具量长度不同的边。
(电脑出示数学课本和文具盒这两幅图,并演示用曲别针测量书
的短边,用小刀测量文具盒的长边。)
测量后教师问发现了什么(小刀比曲别针长,文具盒的边比书的
边也长)。
师:如果把小刀换成曲别针,让我们来看一看会出现什么情况。
(多媒体演示用曲别针量文具盒的过程,让学生知道文具盒的长
度比书的短边多用了6个曲别针。)
小结:我们通过动手实践和观察,知道了量物体应该用相同的工
具。
3.实践活动。
(1)处理第2页“做一做”中的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
(2)处理第2页“做一做”中的第2题。
(学生都用新铅笔量所想量的物体的长,可以自己量,也可以几
人合作,最后相互交流并汇报测量结果。)
(3)处理第2页“做一做”中的第3题。
(多媒体显示题目内容,说明题意,让学生估算,电脑验证。)
(二)、知道量物体的长度也可以用尺子来量
1.认识尺子。
师:刚才我们用铅笔来测量物体时,量了一次又一次,多麻烦呀。
用什么去量比较方便呢?(尺子)
教师请学生拿出尺子看一看,能发现什么(数字、刻度线、c),
教师介绍刻度线和“c”;并向学生说明“厘米”是一种长度单位。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1)认识1厘米有多长。
(电脑演示从0到1中间的长是1厘米)
师:你认为还有从哪个数字到哪个数字中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呢?
在你的尺子上找出1厘米给你的同桌看一看。(小组活动)
(2)感知厘米有多长。
①测量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的长。
②感知1厘米有多长(教师带领学生用左手的拇指和食指轻轻夹
住小正方体,右手慢慢把它拿走,告诉学生拇指与食指中间的空隙
大约是1厘米,并让学生把它记在脑子里)。
③闭上眼睛想想1厘米有多长。
④睁开眼睛比画一下1厘米大约有多长。
(3)寻找生活中的“1厘米”。
①举例(电脑出示图钉,请学生仔细观察,并演示它的长度是1
厘米)。
②学生自己寻找生活中的“1厘米”。
(自由活动,可以用尺子量,也可以目测)
③汇报交流。
3.用厘米测量物体的长。
师:请同学们拿出黄色纸条,试着量一量它的长是几厘米。
(动手测量之后,让学生在展台上演示,并说出测量的方法。同
时教师提醒学生,在测量时,要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
物体的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师:请同学们用这个方法,再量一遍黄色纸条的长。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进一步掌握用尺子测量物体的方法。处理课本练习一(第6
页)第1题。
2.通过学生用长度单位(厘米)量物体的实践活动,来体验用
厘米量物体的过程。处理课本练习一(第6页)第2~3题。
(学生自己量,之后同桌互查,小组交流)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先让学生总结,教师最后进行归纳)
(1)要知道物体的长,可以用相同的物体量。
(2)要知道物体的长,可以用尺子量。
(3)用尺子量物体时,要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物
体的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一、小学第三册德育渗透总体目标
1、进行爱祖国、爱科学、爱劳动、爱卫生、爱集体、爱家乡的
教育。
2、培养学生遵守公共秩序、文明守纪的良好品德。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好习惯以及合作交流的意识。
4、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环保意识。
5、通过比赛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分工合作意识。
6、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语言表达能力及团结协作的良好品质。
7、培养学生探索新知、自主学习的能力。
8、对学生进行保护珍惜动物、关心集体的情感教育。
9、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欣赏数学美。
10、培养学生善于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二、小学二年级数学德育渗透教育总体目标具体实施章节
(一)长度单位长度单位通过各种自主探索的活动,培养学生认
真审题的好习惯以及合作交流的意识。教师精心设计丰富多彩的活
动,使学生在合作中探索。
(二)2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1、两位数加两位数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遵守公共秩序、文
明守纪的良好品德,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利用教材中的
情景图,对学生进行遵守公共秩序、文明守纪等良好品德的教育。
2、两位数减两位数
1、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和自豪感。
2、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新知,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
力,体验成功的喜悦。利用北京申奥的体裁,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1、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2、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环保意识。
3、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4、让学生用学到的估算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会用数学
的乐趣。用情景图去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从中进行爱国主义
教育。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4、整理和复习体验与同伴相互交流学习的乐趣。在小组合作中
总结计算的法则。
5、我长高了1、通过实际的测量锻炼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知识、
创新发展的能力。2、通过比赛,提高学生对测量的兴趣,同时在测
量中培养学生的分工合作意识。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测量锻炼并
以比赛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兴趣。
(三)角的初步认识
1、角的初步认识在活动中,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
联系,使学生获得学习数学的信心和乐趣。
1、通过多种有趣的活动,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启发学生去寻找生活中的例子,获得学习数学的信心。
2、直角的初步认识培养学生的数学猜测意识。组织学生猜测角
的大小。
本文发布于:2022-12-28 18:07:0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4814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