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说课稿
精选初中历史说课稿3篇
初中历史说课稿篇1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本课上承第18课《三国鼎立》中吴国对南方经济的开发,下启南方经济
在两晋、南北朝时期得到了第一次大规模的开发,为以后讲述南方经济在南宋时期
全面超过北方做好了铺垫。本课介绍了西晋的短暂统一,少数民族的内迁、淝水之
战以及江南地区的开发,始终围绕着民族融合与社会发展这一历史线索,在经历了
长达300多年的巨大历史灾难的同时,也孕育着新的历史进步因素。由此可见,本
课在上下章节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具有重要地位。
2、教学目标:
依据:
A、初中历史教学大纲有关要求
B、初一学生的身心特点、知识水平
知识与能力:
(1)学生通过学习,了解西晋、东晋、前秦、南朝的建立及更替,知道
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的史实。以及淝水之战的时间、背
景、经过和影响。
(2)学习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农业、水利、手工业
等较快发展的史实。
(3)知道淝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战役,人心的向背是决
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
(4)通过探究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了解到自东汉末年以来由于内乱不
已,战火遍野,北方人口大量逃亡,形成了人口流动,其人数之多、规模之大、时
间之长,是我历史上罕见的,它促进了民族融合,使我国人口布局日趋合理,也开
始改变了北方黄河流域为重心的经济格局,从而促进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进程,
为国家的重新统一和繁荣昌盛奠定了基础。
过程与方法:
(1)学生分组研读“江南地区的开发”图,进一步了解阅读历史地图的
方法--通过图例读地图,感知历史地图中一些直观的有效信息。
(2)组织学习探究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一方面有利于学生积极性的调
动,另一方面用“问题解决”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相关历史知识,自主解决问
题。
(3)通过创设历史情境话题:“假如我生活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会不会南
迁?”让学生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的严重程度,并对新知识进行迁移。
(4)启发学生思考“如果你是西部大开发中的一位建设者,西部开发应
注意什么?还必须具备什么条件?请你为家乡的发展出谋划策。”培养学生的发散
思维能力,同时指导学生关注本地的历史,关注身边的历史,懂得学习历史以更好
的为现实服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在探究江南地区的开发原因过程中,认识到和平、安定是经济
发展的重要前提。
(2)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北方人口大量南迁,除战乱因素
外,还因为北方长期以来过度的土地开垦和森林砍伐,使得人们向往资源丰富的江
南地区。因此进行知识迁移时,要让学生具备“经济要发展,环境要保护”的环境
意识。
3、本课重点:“淝水之战”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4、本课难点:阐明江南地区开发的因素
5、关键点:人口南迁,淝水之战成为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的原因。
采用小组先研读“江南地区的开发”图,从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
开发的情况入手,突出“江南地区的开发”这一教学内容。以引导学生探究江南地
区开发的原因为主线,将西晋的兴亡和内迁的各族、淝水之战视为背景原因来处
理,既抓住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
二、教材处理
1、学情、知识点的心理因素分析:
对于刚从小学毕业跨入中学的初一学生来说,他们有强烈的好奇心,更有
许多奇思妙想,既需要及时鼓励,也需要正确引导。而且学习习惯处于转型时期,
认知也基本上处于感性认知阶段,需要不断的予以启发、提示。经过半学期的训
练,大部分学生掌握了历史事件的基本方法和辩证看待历史人物及简单的评价。就
本课而言,理解西晋的兴亡和淝水之战并不困难,难就难在理解西晋灭亡的后果和
淝水之战的影响成为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因此我大胆地调整了教材顺序,精心设
计导入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他们研究问题的兴趣,并连续设问,这样就能
使问题迎刃而解。之后,把他们的好奇心引到现实中来,用学过的历史知识来解决
现实问题,“如何开发西部、建设家乡?”这样学习历史的目的就达到了。
2、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历史学科有很强的时间性和空间性。所以,教学中按时间顺序、空间顺
序、历史的因果关系等思维方式讲述历史、学习历史的方法很好,可是这样做的最
大弊端是缺乏对学生思维的挑战。
从教育学的研究来看,具有挑战性思维的问题,能够极大地调动人类思维
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最终激发学生学习
历史的兴趣,我大胆地调整了教材的顺序,将教材的第三目调到最开始讲授,将前
两目调整到后面来学习,既先讲江南地区的开发这个“果”,后谈江南地区开发的
原因。将因果关系的惯性思维方式,改变为逆向推理思维方式,由结果探究原因,
挑战学生的思维,力求让学生在挑战中以积极主动的状态学习本课内容。
三、教学方法的采用:
1、采用问题教学法
围绕本课的重点、难点设置了若干个问题,以图说文,联系现实,让学生
在讨论中,在教师的引导下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启发式教学法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讲、读、观察相结合,通过学生思考来突破课文难
点,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3、自学讨论,师生合作教学法
提倡合作性学习,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使学生掌握终身必备的基础
知识和学习方法,从根本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法,这是新课程的
最终目的,我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活动时,力求在这方面有一定的体现和反映。
4、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运用多媒体课件,提供有关历史资料,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加深学生对
各知识点的印象。
5、加强学科渗透,增强学习历史的现实性
历史的内容包罗万象,学科间的知识是相互渗透的,需要引导学生应用已
掌握的知识技能实现知识迁移,这是提高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顺应教改趋势。如
淝水之战前后蕴含三个成语故事,引导学生讲出来,就是语文知识的渗透,探究
“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时,就要启发学生从地理的角度来考虑。
初中历史说课稿篇2
一、说教材
1、本节课的出处和作用
《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二)》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
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古代文明的传播与发展》的最后一课,也是世界古代历史
部分的最后一课。本课从“杰出的科学家”、“文学与戏剧”和“著名建筑”等方
面的几个代表人物和突出成就,集中体现了世界古代文明的发展和繁荣昌盛,也是
对人类古代文明的总结。
科技和文化是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丰富多彩的古代科学与思想文化成果
是古代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人民劳动与智慧的结晶,反映了古代东西方社会政治经
济的发展与繁荣,还为近代文明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学习本课将有利于
加强学生对政治经济与文化的辩证关系的认识。
2、教学重点难点
①根据古代文明的发展这一主题,我认为教学的重点是:阿基米德和他的
主要贡献、《荷马史诗》、《天方夜谭》、麦加大清真寺和巴黎圣母院。
之所以把它们作为本课的重点,是为了让学生通过了解这些科技和文化成
果,体验古代文明的辉煌,充分感知古代人们的智慧与创造性,突出世界古代文明
的多样性和不断“发展”这一主题。这也符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关于“感悟人类
文明的多元性”,“认识到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树立正确的国际意识”,“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的开放态度”的要求。
②本课教学难点是:古代世界东西方建筑出现不同特点的主要原因,和对
建筑艺术的发展反映不同时代人们社会生活、思想观念的变化的理解。
建筑艺术的多样性是人类文明多元化的具体体现,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
和社会变化的见证物。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建筑是多姿多彩的,被誉为“无声的
诗、立体的画”。在学习“著名建筑”一目时,由于初中阶段思维能力的限制,学
生只能通过课本上的图片对麦加大清真寺和巴黎圣母院高大、雄伟、庄严的特点有
比较直观的了解,难以挖掘教材隐含的信息,即东西方建筑艺术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什么。这就需要进行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对基础知识进行升华才能准确把握本课主
题。
二、学生学情分析
初中学生的历史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由于年龄的和思维发展水平
的限制,现阶段,他们对抽象的、理论化的历史知识难以认知,而对形象、生动、
具体的、有趣味性的和贴近他们学习和生活的历史知识易于且乐于接受。在本课的
学习中,初三学生对古代科学家阿基米德的主要成就和古代文学与戏剧的代表作
品,易于掌握和提起学习兴趣。
但初中学生毕竟还没有完全具备历史思维的能力,他们的思维往往存在分
散性和孤立性,不能有机地进行前后知识的联系以及中外历史的比较。在学习“著
名建筑”一目时,探寻东西方建筑艺术差异的主要原因超出了初中学生有限的知识
和思维能力范畴,需要教师化繁为简用更加直观的方法帮助他们获得新知。
三、说教学目标
依据《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课内容,规划以下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杰出的科学家阿基米德;古希腊的《荷马
史诗》、悲剧《俄底浦斯王》;阿拉伯民间故事集《天方夜谭》;著名建筑麦加大
清真寺和巴黎圣母院等基础知识。
通过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鉴赏世界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的能力,
领略古代科技、文学、戏剧与建筑对世界文化发展产生的影响;培养学生观察、比
较和通过探究提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帮助学生加深对政治经济和文化辩证关系
的认识。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初中阶段正是学生正确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通过本课学习,激发学生探
究科学真理的精神,以及欣赏古代劳动人民非凡的创造力和审美情趣,进一步树立
为发展祖国的科技事业、繁荣祖国的文学艺术做出积极贡献的远大理想。
3、过程与方法
教学是教师的教法与学生的学法相统一的过程。在教师教授古代文明的发
展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学会学习。
启发式教学法:通过对阿基米德取得杰出成就的学习,启迪学生向他学习
优秀品质;通过对阿基米德名言的理解,深刻认识科学能产生巨大的力量。
情绪渲染法:通过教师生动而富有激情地讲述《伊里亚特》中阿喀琉斯的
故事,让学生充分感受古希腊社会对英雄主义的崇尚和人类与自然不屈不挠作斗争
的精神。教师与学生一起怀着对古代英雄的崇敬之情,集体朗读教材引用《伊利亚
特》中的一段诗歌,体验英雄史诗的雄壮美。
析图法:通过读教材中大量有价值的图片,使学生学会从历史图片中获取
有效信息和挖掘隐含信息。如通过观察中外古建筑图片,认识这些建筑的特点并挖
掘东西方建筑风格差异的原因。
中外联系法和列表比较分析法:通过比较中外古建筑图片,列表比较古代
东西方建筑的特点。
合作探究法:把学生分成三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共同探究东
西方建筑艺术差异的主要原因。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本课教学实际,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1、导入新课
教师:有人曾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起地球。”是谁如此大胆,出
此狂言?
学生回答:阿基米德。
由此导入新课。
2、学习新课
首先,(板书)杰出的科学家:古希腊阿基米德
教师提出一系列问题:阿基米德有哪些主要贡献?他的哪些品质值得大家
学习?
学生有目的地阅读课文内容,提取有关阿基米德成就的有效信息:发现浮
力定律、杠杆定律,发明螺旋式水车等。并通过故事认识他的贡献与他善于观察思
考,热爱科学和忠于祖国的品质密切相关,通过他的事迹,促进学生从小养成善于
思考的习惯,并渗透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结合《动脑筋》,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回答:你如何理解他的名言“给
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地球”?这句话体现了科学家什么样的情怀?
初中历史说课稿篇3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7课《大变革的时
代》。下面,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设计思想和教学程序等几个方面加以
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春秋战国的时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的时期。本课
上承《第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下启《第8―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和《第10
课秦王扫六合》,是理解封建制度确立和起步的重要一课。教材已经在第6课介
绍了春秋战国的时期在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变动,但是,经济是基础,只有生产力
和生产方式的变革才是最根本的'变革,也才会导致春秋战国的时期中华文化出现
生机勃勃的缤纷局面,也为秦国最后统一六国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教材首先简要介绍了社会性质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D�D生产力的发展
(包括铁器、牛耕的推广和水利工程的修筑);生产力的发展使大量荒地被开垦为
私田,私田主人改变了剥削方式,封建剥削方式出现;新兴地主阶级产生,他们为
争取政治、经济利益,先后在各国掀起变法运动,特别是以商鞅变法为代表的变法
运动使各国封建制度得到确立。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春秋战国的时期铁器和牛耕的广泛使用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等情况,掌
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通过分析战国的时期农业迅速发展的原因,培养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
力,提高学生初步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理论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故事讲
解、分析比较和小组讨论,让学生掌握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和意义,使学生认识
到变法是新兴地主阶级为巩固自身利益而进行的政治改革,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
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评价变革及历史人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和整理相关历史图片、视频,或者指导学生制作简单的
flash动画、课件的展示,使学生直观感受到铁器、牛耕的推广和都江堰水利工程
的修筑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性(特别是铁器的广泛应用的意义);通过“立木为
信”、“舌战群臣”等角色扮演,和“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最后自己却被秦国以
‘谋反罪’车裂而死,他为变法献身值不值?”进行课堂辩论等教学活动,充分发
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资料的查找、筛选、归类和分析、讨论、比较等学习方
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及合作学习的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生产工具的改进、农业技术和农业科学的领先地位、闻名世界的都江堰,
说明我国古代经济、技术都处于世界先进行列,也说明我国劳动人民有着高度智
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从而也加深对当前我国改革开放事业推动
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生活方面的认识。
通过对都江堰防洪灌溉工程的学习,倡导科学利用自然资源的观念。强调
只要利用得当,就可以化害为利,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节约用水、科学用水等环保
意识。
通过学习商鞅变法,激励学生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勇于实
践,并理解改革是需要勇气和毅力的,并不都是一帆风顺的。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各国的变法运动,是春秋
战国以来,封建制代替奴隶制的社会变革的最集中反映。变法运动最大的历史作
用,在于促进了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效果最显著,为秦统
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本课的难点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一个新的社会制度的产生,是一个复
杂的演变过程,它是社会本质的变化。初中学生对这样的历史转变感到很抽象,理
解有些困难。教材只交待了地主阶级的统治代替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地主阶级和
农民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封建社会形成了。
二、学生情况分析:
1、有利因素:
本课面对的是七年级
1、有利因素:
本课面对的是七年级学生。这个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乐于表现、求知欲
望强烈,对事物充满了好奇,有主动学习的愿望。这样便于老师从学生的年龄特征
及知识结构出发,通过较多图片、小故事、小常识等资料入手,抽丝拨茧,逐层深
入,使学生在学习和探究过程中有所收获。而且,厦门市区的中学生普遍能够熟练
使用网络来搜集和整理资料,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这样便于老师提前布置课前预
习。
2、不利因素:
七年级学生经过只有一个月的中学历史课程学习,还没有形成比较规范、
有效的历史学习能力和方法。而且知识积累有限,对理性的知识较难领会,但同时
又存在着看问题重表象、轻本质等特点。
三、教学设计思想:
在历史教学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应该“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
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进而使学生学会辨证地观察、
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世界的了解,从历史中吸取智慧,养
成现代公民应该具备的人文素养。”
学生历史知识积累较少,要掌握较抽象的历史概念,就必须运用浅化机
制,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教学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逐渐培养起他们的
学习历史的兴趣。
四、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
通过指导学生回忆上一节课春秋战国的时期诸侯争霸及兼并战争的基本情
况(出示战国时代几次主要战争发生地的示意图),请学生简单讲述三次战争(特
别是长平之战)的交战双方及结果。然后设疑:为什么秦国由西部一个不起眼的小
国却能成为最强大的国家,乃至打败东方六国,最后统一全国?
秦国能够抓住时代跳动的脉搏,在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中注重发展
社会生产力,并进行政治变革,达到了“国富兵强”的目的。从而我导入了新课:
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板书】
2、讲授新课
一、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板书】
首先,通过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广泛使用使学生感受生产力发展的两个具体
表现。为了便于学生理解,需要使用图片展示、分析、比较、数据说明等形式来说
明铁器相对木器、石器、骨器、青铜器等来说进步许多,而牛耕相对与人力来说学
生容易理解的多,通过课后小男孩掌握牛的脾气这个故事来说明那时候人类已经可
以支配牛为自己服务了。
讲述了生产力的发展这个时代变革的决定因素以后,再重点讲述秦国发展
强大的两个关键因素:经济上兴修了都江堰水利工程、政治上任用商鞅进行大刀阔
斧的变法。
二、著名的都江堰【板书】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人类水利过程史上的不朽杰作,至今还在造福人类。为
了便于学生理解它的构造原理,可以通过录像展播或者图片展示等形式直观而形象
的进行辅助教学,以此来说明都江堰的修建为秦国的强大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后盾。
同时,通过李冰父子修堰的感人事迹和后人对他们的敬仰来对学生进行积极的人生
观和价值观的引导和教育。
三、商鞅变法【板书】
在讲述“商鞅变法”这个内容的时候,我通过“生产力的提高�D�D大
量荒地被开垦�D�D私田出现�D�D出现封建剥削方式�D�D劳动者交出大部分
产品,保留一部分产品�D�D封建地主和封建农民产生”这样的过程讲解,来说
明新兴的地主阶级为了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先后在各国掀起了变法运
动。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效果最为显著。商鞅变法的三个主要内容需
要教师通过图片展示、分析讲解等方式来说明这次变法使秦国实现了“国富兵强”
的目的,从而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封建制度,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3、巩固小结
东周(春秋战国)是奴隶社会的瓦解和封建社会的形成的时期,随着生产
力的进一步发展,先进生产工具(铁器、耕牛)的广泛使用和水利工程的修建促使
土地私有化的出现,各国争相变法以实现向封建社会的过渡,谁的变法最彻底,谁
就可以成为最强的国家。
秦国通过较为彻底的商鞅变法,发展生产,加强�队战斗力和中央集权,
迅速进入封建社会并强大起来,为后世秦始皇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4、思维拓展
让学生思考“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起来,可是,他后来死与自己亲自制订
的酷刑,他的死到底值不值?有什么启发?”教师从“对国家”和“对个人”两个
方面的影响对学生进行启发和诱导,教育学生要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牺牲
或者挫折有时候很难避免。一场变革的成功或失败,不在于实施变法的人的生与
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变革是曲折的,充满阻力的,但历史要向前发展
就必须变革。青年一代必须从小就树立勇于变革、积极实践的精神,才能与时俱
进,顺应这个变革的时代,成为时代的弄潮儿!
五、教学设计反思:
1、设计中要注意前后联系,指导学生把“春秋战国的时期”和“大变革
的时代”联系起来进行分析,认识到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
程。
2、引导学生对李冰、商鞅等历史人物进行评价的时候,应结合他们各自
的活动和时代的需要来评价他们的功与过。特别是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内容和变法作
用的分析,让学生认识到:改革求发展,改革求进步,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时代
进步的需要,甚至有时候还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
本文发布于:2022-12-28 17:19:5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4791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