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的基本常识.txt我的优点是:我很帅;但是我的缺点是:我帅的不明显。什么是幸福?
幸福就是猫吃鱼,狗吃肉,奥特曼打小怪兽!令堂可是令尊表姐?我是胖人,不是粗人。第
一部分地震的基本常识
一、地震的基本常识
(一)什么是地震
地震一般指地壳的天然震动,同台风、暴雨、洪水、雷电等一样,是一种自然现象。
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500万次,其中能感觉到的有5万多次,能造成破坏性的5级以上的
地震约1000次,而7级以上有可能造成巨大灾害的地震约十几次。
(二)有关地震的几个概念
1、波和横波
地震波分为纵波和横波。纵波每秒钟传播速度5~6千米,能引起地面上下跳动;横波传
播速度较慢,每秒3~4千米,能引起地面水平晃动。由于纵波衰减快,离震中较远的地方,
只感到水平晃动。在一般情况下,地震时地面总是先上下跳动,后水平晃动,两者之间有一
个时间间隔,可根据间隔的长短判断震中的远近,用每秒8千米乘以间隔时间可以估算出震
中距离。
2、震源和震中
地下发生地震的地方,叫"震源"。震源正对着的地面,叫"震中"。震中附近震动最大,
一般也是破坏性最严重的地区,也叫"极震区"。从震中到震源的垂向距离,叫"震源深度"。
在地面上,受地震影响的任何一点,到震中的距离,叫"震中距",到震源的距离,叫"震源距
"。在地图上,把地面破坏程度相似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叫"等震线"。
通常根据震源的深浅,把地震分为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小于70千米)、中源地震(震源
深度70-300千米)和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大于300千米)。全世界95%以上的地震都是浅源
地震,震源深度集中在5-20千米上下。
3、震级和烈度
地震的大小通常用震级表示,它是根据地震仪记录的地面地动位移,按一定的物理--数
学公式计算出来的。也就是说震级是地震强度大小的度量,它与地震所释放的能量有关。一
个6级地震释放的地震波能量相当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在日本广岛投下的原子弹的能量。
震级每差1.0级,能量相差(1.5)10倍,即大约32倍;相差2.0级,能量相差约1000倍。
小于2.5级的地震,人们一般不易感觉到,称为小震或微震;2.5-5.0级的地震,震中附近
的人会有不同程度的感觉,称有感地震;大于5.0级的地震,会造成建筑物不同程度的损坏,
称破坏性地震。
地震发生后,地震波传播到地面,会给地面各种物体造成不同的破坏现象。通常把地震对
地面所造成的破坏或影响的程度叫烈度,它由物体的反应、房屋建筑物的破坏和地形地貌改
观等宏观现象来判定。许多国家采用地面运动加速度值来表示地震烈度,一般在设定的不同
地点安装加速度仪,直接记录当地的地面运动参数。地震烈度的大小,受地震大小、震源深
浅、离震中远近、当地工程地震地质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因此,一次地震,震级只有一个,
但烈度却是根据各地遭受破坏的程度和人为感觉的不同而不同。我国目前使用的地震烈度共
分为12度,5度以上才会造成破坏。1976年唐山7.6级大地震,极震区烈度达11-12度,
北京、天津的烈度则为6-7度。
(三)地震的种类
地震一般可分为人工地震和天然地震两大类。由人类活动(如开山、开矿、爆破等)引
起的叫人工地震,除此之外便统称为天然地震。天然地震按成因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构造地震
因为地壳运动引起地壳构造的突然变化,地壳岩层错动破裂而发生的地壳震动,也就是
人们平常所说的地震。由于地球不停地运动变化,从而内部产生巨大的力,这种作用在地壳
单位面积上的力,叫地应力。在地应力长期缓慢的作用下,造成地壳的岩层发生弯曲变形,
当地应力超过岩石本身能承受的强度时便会使岩层断裂错动,其巨大的能量突然释放,其中
以波的形式传到地面,这就是地震。世界上的90%以上的地震,都属于构造地震。强烈的构
造地震破坏力很大,是人类预防地震灾害的主要对象。
2、火山地震
由于火山活动时岩浆喷发冲击或热力作用而引起的地震叫火山地震。这种地震一般较小,
造成的破坏也极少,并且只占地震总数的7%左右。目前世界上大约有500座活火山,每年平
均约有50起火山喷发。我国的火山主要分布在东北黑龙江、吉林省和西南的云南等省。近代
活动喷发的有黑龙江省的五大莲池、吉林省的长白山、云南省的腾冲及海南岛等地的火山。
火山和地震都是地壳运动的产物,往往互有关连。火山爆发有时会激发地震的发生,地
震若发生在火山地区,也常会引起火山爆发。1960年5月22日智利发生8.5级大地震,48
小时后就使沉睡了55年之久的普惠山火山复活喷发,火山云直冲6000米高空,蔚为壮观。
1988年我国在黑龙江省五大莲池市建立了第一个地震火山监测站,开展火山及地震的观测研
究。
3、陷落地震
由于地下水溶解了可溶性岩石,使岩石中出现空洞并逐渐扩大,或由于地下开采矿石形
成了巨大的空洞,造成岩石顶部和土层崩塌陷落,引起地震,叫陷落地裂。这类地震约占地
震总数的3%左右,震级都很小。矿区陷落地震最大可达5级左右,我国曾发生过4级的陷落
地震。虽然陷落地震的震源浅,但对矿井上部和下部仍会造成较严重的破坏,并威胁到矿工
的生命安全,应引起人们注意。
4、诱发地震
在特定的地区因某种地壳外界因素诱发而引起的地震,叫诱发地震。如地下核爆炸、陨
石坠落、油井灌水等也可诱发地震,其中最常见的是水库地震。福建省水口电站自1993年3
月底水库开始蓄水,当年5月起的2年内,共诱发0.3级以上地震近千次,其中最大的3.9
级,由于震源浅,2级以上地震,当地就会感到晃动。广东河源新丰江水库1959年建库,1962
年发生了最大震级为6.1级的地震。究其原因,主要是:水库蓄水后改变了地面的应力状态,
且库水渗透到已有的断层里,起到润滑和腐蚀作用,促使断层产生新的滑动。但是,并不是
所有的水库蓄水后都会发生水库地震,只有当库区存在活动断裂、岩性刚硬等条件,才有诱
发的可能性。
(四)地震造成灾害的原因
地震发生时产生的地震波引起对地面建筑物的破坏,导致人员伤亡,造成了地震灾害。
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主要是由地震力通过地震波起作用的,即纵波地震力使建筑物上下颠
簸,引起建筑物的纵向结构松动,随后横波地震力再使建筑物发生水平晃动,引起横向结构
损坏。当先颠后晃的地震力超过建筑物的承受力时,在几秒钟内就能使建筑物遭受破坏。
另外,地震力引起的断层错动开裂、地基不均匀沉降以及沙土液化等地基失效问题,也间接
造成建筑物的倾倒和损坏。
二、地震的周期性和灾害特点及空间分布特征
(一)地震的时间分布特征
历史地震和现今地震大量资料的统计表明,地震活动在时间上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即在
一个时间段内发生地震的频次高、强度大,称之为地震活跃期;而在另一个时间段内发生的
地震相对频次低、强度小,称之为地震平静期。根据地震发生的特征,又可在活跃期中划出
若干"活跃幕"。本世纪以来,我国已经历了4次地震活动期,第四个活动期大体是1966-1976
年。在这10年间,我国大陆共发生14次7级以上的大地震,造成27万人死亡和数百亿元的
经济损失。根据多数专家的研究判定,九十年代到下世纪初可能是我国大陆地区地震活动的
第五个高潮期,其间可能发生多次7级,个别甚至更大的地震,强震的主体活动地区将在我
国西部,东部地区中强地震活动也将相对活跃。
(二)地震灾害的特点
1、突发性
地震一般是在平静的情况下突然发生的自然现象。强烈的地震可以在几秒或几十秒的短
暂时间内造成巨大的破坏,严重的顷刻之间可使一座城市变成废墟。尤其发生在夜间的地震,
后果更为严重。如唐山大地震发生在凌晨3点42分,当时人们正在酣睡,事先毫无警觉,结
果伤亡惨重,造成经济损失上百亿元以上。
2、成纵性
在一个区域,或者一次强烈地震发生后,为调整区域应力场,或岩石破裂的延续活动,
往往在某一时间内地震活动呈成纵性出现,连续造成灾害。
3、续发性
强烈的地震不仅可以直接造成建筑物、工程设施的破坏和人员的伤亡,而且往往引发一
系列次生灾害和衍生灾害,造成更大的破坏。如由地震灾害诱发的火灾、水灾、毒气和化学
药品的泄漏污染,以及细菌污染、放射性污染等,还有滑坡、泥石流、海啸等次生灾害等等。
以及上述灾害所造成的社会各种损失。1923年9月1日的日本关东大地震引起火灾,造成
136处起火,烧毁45幢房屋,有5.6万人被烧死,其中大部分人因窒息死亡。
(三)地震的空间分布特征
地震的地理分布受地质构造影响,因而它有一定的规律,最明显的是成带性。全球的地
震主要分布在:一是环太平洋地震带,这是世界上地震最活跃的地带,全球80%的地震和释
放的地震能量75%,就集中在这条带上。二是欧亚地震带,全球15%左右的地震发生在这条带
上。
我国地处欧亚板块的东南部,受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的影响,是个多地震的国
家,据统计,我国大陆7级以上的地震占全球大陆7级以上地震的1/3,因地震死亡人数占
全球的1/2;全国有41%的国土、一半以上的城市位于地震基本烈度7度或7度以上地区,6
度及6度以上地区占国土的面积的79%。
(四)地震的成因假说
全球地震为什么集中在上述两大地震带上呢?它的成因机制是什么?这是地震学科中的
一个重大理论问题。目前有几种假说:有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学说等。现在比较流行的
为大家所接受的是板块构造学说。1965年加拿大著名地球物理学家威尔逊首先提出"板块"概
念,1968年法国人把全球岩石圈划分成六大板块,即欧亚、太平洋、美洲、印度洋、非洲和
南极洲板块,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也是火山、地震较为集中的地
带。板块学说是大陆漂移、海底扩张等学说的综合与延伸,它虽不能解决地球运动的所有问
题,却为地震成因的理论研究提出了一个方向,并打开了新的思路。
三、地震的前兆和监测
地震发生前是有预兆的,尤其是大地震发生之前,人们不仅可以借助于仪器的观测,发
现地球内部和表面的物理、化学等微观的异常变化,而且还能直接观察到自然界的大量宏观
异常现象,分析鉴别这些异常现象,从中提取发生地震的准确前兆信号,这是地震预报工作
的基础,目前,我国开展前兆监测的主要方法有地震学、地形变、地磁、地电、重力、地温、
地应力、地下水、卫星照片分析以及动物异常活动筹现象的收集与综合分析。
(一)地震的微观前兆与监测
1.地震学观测
用地震仪测定地面震动大小、发震时刻和地点等的一种观测方法。通过研究地震活动的
规律来进行预报可能发生的破坏性地震的方法,通常称"以震报震"。1966年在我国河北邢台
地区发生的7.2级地震中,人们曾总结出"小震闹、大震到"的谚语。1975年在辽宁海城发生
7.3级地震前,也发现很多前兆,尤其震前的小震群活动情况,对当地地震部们和政府作出
短临预报决策起了很大的作用,这次的准确预报,成为世界上成功预报大震的唯一范例。目
前,用以预报地震的地震学方法很多,如地震空区、地震条带、地震相关性、地震概率统计、
地震波速比等十多个项目,是一种应用十分广泛的重要预报手段。
2.地形变观测
利用精密仪器观测地壳微小变化(包括倾斜、水平与垂直位移)来预报地震的具体方法。
目前,利用卫星定位系统GPS、伸缩仪等,人们已能测出小于10-10的形变量和极细微且大
范围的位移量,是监视大地活动的有效手段。
3.地磁、地电、重力、地温观测
利用仪器监测大地电场、磁场、重力场和地温的异常变化来预报地震的方法。由于人类
活动,大地电场、磁场、重力场、地温的干扰背景复杂,需要从中提取地震前兆信息,作为
预报辨别指标。
4.地下水观测
利用仪器观测地下水的水位和水质成份与气体含量、水温等异常变化,来分析地震前兆
信息,进行地震预报的方法。由于地下水直接反映岩石圈中承压含水层的动态变化和携带大
量地壳深部元素变化信息,提供地壳应力变化情况,因而是当前比较广泛应用的重要预报方
法。
5.地应力观测
利用埋设在地下一定深处的测试元件测定地下应力的异常变化来预报地震的方法,是一
种较直接、可靠的监测预报手段。
(二)地震的宏观前兆与观测
利用地震前动物、地声、地光、水位水质等客观存在的宏观前兆现象,观测其异常变化,
为临震预报提供重要依据。关于震前动物的异常反应,震区群众曾经流传着这样的谚语:
震前动物有前兆,密切监视最重要。
骡马牛羊不进圈,老鼠成群往外逃。
鸡飞上树猪乱拱,鸭不下水狗狂叫。
冬眠老蛇早出洞,燕雀家鸽不回巢。
兔子竖耳蹦又撞,游鱼惊慌水面跳。
家家户户细观察,综合异常作预报。
这是震区人民群众在监视预报地震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重要经验。地震越大,越是临近
地震发生,动物异常的反应就越明显。因此,观测动物异常,进行分析鉴别,排除干扰影响,
还应及时向当地地震主管部门报告。值得注意的是,动物异常往往与气象、环境等因素有关,
必须注意分析鉴别。
距离较近的大地震发生前常常伴有来自地底下低沉的轰鸣声,它与平时城市噪音完全不
同,或天空中出现强烈闪光,要提防其后可能出现大地的颤抖和房屋的晃动。如有这些现象,
应及早采取家庭应急防御措施。
第二部分防震抗震知识
一、地震是群灾之首
破坏性地震会给国家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直接和间接的危害和损失,尤其
是强烈的地震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目前,每年全世界由地震灾害造成的平均死亡人数
达8000一10000人/次,平均经济损失每次达几十亿美元。据联合国统计,本世纪以来,全
世界因地震死亡人数达260万,占全球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死亡总和的58%。从某种意义上
说,地震是群灾之首。
大地震如果发生在渺无人烟的地方是不会造成伤害的,如果发生在城市或农村的活,就
会造成房倒屋塌,甚至建筑物与重要工程也会遭至"破坏并危及人员的生命安全,给人们造成
严重灾害,1976年唐山大地震,在几十秒钟的时间内,将一座百万人口的工业城市变成了
废墟,伤亡侧万人,直接经济损失100亿元以上,救灾花了6亿多元,重建用了50亿元,
而且在这之后长时间内,造成全国人民的恐震心理。1995年1月17日日本皈神大地震造成
5438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000亿美元。
二、为什么我国地震灾害特别严重
我国地震灾害频度高,强度大,成灾率高,这是造成地震灾害特别严重的原因。同时,
我国民众防灾意识不高,同一震级的地震,造成伤亡的人数可多达数倍。另外,我国大部分
城市的基础设施,抗震性能较差。建国头20年中,多数建筑物和工程未考虑抗震设防,加之
城市生命线管线纵横交错,埋设不合理,有的材料强度不够,有的年久失修,使我国多数城
镇防震抗震的能力脆弱,潜在着很大的隐患。广大农村多属土、石结构建筑,抗震能力更差。
据估计,地震若发生在我国工业城市及人口稠密的地区,8级左右或7级左右以及5、6级左
右的地震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分别为百亿元、数十亿元和数亿元人民币。
三、地震预报的现状
地震预报特别是短临地震预报,是当今世界科学的一大难题,是现代高科技领域的前沿
课题。今天,人们对地震预报成功的期望远比实际的预报水平高得多。我国的地震预报自1966
年邢台地震开始,已经走过了近30年的历程,经过地震科学工作者的努力探索和实践,取得
了引人瞩目的成绩,同几个发达国家一样,处在世界领先地位。许多预报成果,已在地震重
点监视防御区的确定、国上的规划和经济建设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但对地震的中短期预报,
目前仍处于对某些类型的地震,能作出不同程度的预报,而对大多数复杂的地震尚无法作出
准确的预报。这就是当今地震预报的现状。
地震发生在数千米乃至数十千米以下的地壳中,目前人类最大钻探深度也仅在12千米以
内,无法直接探测震源深处的情况,只能通过在地壳表层布设一些地球物理场、地球化学场、
地球形变场等观测手段,间接推测或反演地壳内部变化。由于地表观测,难免混杂着气候、
水文、人为等非地震因素引起的"噪声",干扰了微弱的来自地球内部的宝贵信息。同时,7
级以上的地震,全球每年平均仅发生十几次,且大多发生在没有前兆观测台网的海沟或人烟
稀少的地区,使人们失去更多的实践机会;强烈的地震在同一区域重复发生的周期在百年或
数百年以上,使人们从事地震预报的实践机会变得很少,认识与总结规律性就变得很困难。
再者,地震短临预报,会在短时间内引起民众和社会的强烈反响,因此,发布地震预报是十
分敏感的社会问题,也是十分复杂的科学问题,进而增加地震预报的难度。
鉴于上述情况,我国目前对地震预报研究仍处在经验性的探索阶段。
我国的地震工作虽然起步较晚,但在地震预报研究方面已步入世界先进行列。长期预报
有相当可信度;同时,对以10年左右为时间尺度的地震大形势的估计有一定准确性;对几个
月至几年内将要发生破坏性地震的中期地震预报的准确性占30一40%;对几小时以至几个
月内将要发生破坏性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三要素还难以作出准确的预报,仅对某些类型
的地震,如大地震前小地震活动有规律地发生,临震前微观和宏观前兆异常大量出现,才能
作出不同程度的短临预报;对震后趋势的预报我国具有比较高的可信度,并在一些多地震国
家的地震现场实践,得到有关国家的称赞。
总之,目前我国的长中期预报水平稍高些而短临预报水平较低。可以相信,随着地震科
学和各有关科学领域研究的深入和现代技术的进步,地震预报的准确度将不断提高,人类最
终会攻克地震短临预报的难关。
四、减轻地震灾害的途径
当前,人类还不能阻止地震的发生,也远未达到准确预报地震的水平。但是,人类也不
能在地震灾害面前无所作为,必须坚决贯彻执行我国关?"预防为主、走综合防御的道路"的防
震减灾工作方针,走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地震应急、地震救灾与重建的综合防御道路,
达到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的目的。
(一)地震监测预报
准确地预测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震级,做好地震短临预报,是减轻地震灾害最经济
的方法,也是全世界地震学家所孜孜以求和奋斗的目标。如l975年发生在海城7.3级的地
震前作出了中期和准确的短临预报,使震区能及时地进行地震应急措施,及时地疏导群众撤
离房屋,从而减少几万人的伤亡和40多亿元的经济损失。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颁布的《发
布地震预报的规定》,明确规定地震预报由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并适时向社会发布,同时上报
国务院。已发布地震中期预报的地区,无论已经发布或尚未发布短期或临震预报,如果发现
明显临震异常,情况紧急,当地市、县人民政府可以发布48小时之内的临震警报,井同时向
上级报告,任何单位或个人都无权对外发布地震预报,无论任何部门和个人也无权以任何形
式承担和发布涉及他国的地震预报。从非正规途径得到的地震预报消息都是违反上述规定的,
是误传或谣传,切忌盲目信谣传谣,或轻易采取不必要的行动。
(二)震灾预防
震灾预防包括防震减灾立法,制定预案,建筑物的抗震设防与加固,社会保险,防震减
灾科普宣传,全面提高全民防震减灾意识,增强全社会的抗震防震能力。
地震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主要是由于建筑物和工程设施的破坏、倒塌,以及伴
生次生的灾害而引起的。保证各类建筑物具有相应的抗震能力是减轻地震灾害的关键之一。
首先要在对地区和建设场地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基础上,搞好国土开发规划和重要工程的
建设,使城镇和工程建设避开易造成地震灾害的不利地段,选择安全有利的场地,并明确规
定重大项目等工程的抗震设防标准;其次要使新建工程和建筑物依据抗震设防标准进行抗震
设计和设防,尤其是重大工程和核电站、水库堤坝、供水、供电、通讯交通等生命线工程更
应如此。同时,还要做好震害预测工作,对没有达到抗震要求,而又要长期使用的建筑物,
应采取加固措施。城镇生命线网络可以维护城市的正常功能,也可以让一座城市遭受灭顶之
灾,绝不能马虎。
1994年国务院提出了我国未来10年的防震减灾目标:"在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下,争取用10年左右的时间,使我国的大中城市和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地区具备抗御6
级左右地震的能力。"抗震设防和加固是抗御地震灾害的有效措施,尽量做到"小震不坏、中
震可修、大震不倒",达到减轻伤亡和财产损失的目的。
(三)地震应急反应
震灾抢险的实践表明,有无地震应急预案,其后果大不一样。如唐山7.8级地震前没有
应急预案和救灾计划,当地政府无力指挥这样巨大灾害的救灾工作,而通讯网络的摧毁使灾
区与外界失去联系达6小时之久,紧急出动的数万名解放军指战员又被桥断墩毁的滦河阻隔
住,使灾区失去了最宝贵的抢险时间,大大加剧了灾民的伤亡:相反,1992年10月20日甘
肃省天祝-景泰发生6.2级地震,由于震前有应急预案,并组织过演习,震后5分钟指挥人员
就到达岗位,迅速带领各路人员、物资等开赴灾区。当省慰问团工作组开到震区时,伤员已
得到救治,灾民也得到了很好的安置。
国务院1995年172号令,发布了《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使我国地震应急工作纳入法
制轨道,保证了防震减灾的顺利进行。目前,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正在完善当地破坏性地震
应急预案。有了预案,不论发生什么突发性灾害,都心中有底,不会手忙脚乱、不知所措,
从而为抢险救灾赢得宝贵时间,减少伤亡和损失。
(四)地震救灾与重建
恢复重建工作实行"统一规划、统筹安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办法,在恢复生产的基
础上,制定规划,组织实施,有计划、有步骤、保质保量地搞好重建家园的工作。
五、如何做好防震自救
我省闽南地区长期坚持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提高了人们的应变能力。在1994年9
月16日东山海外发生7.3级地震时,尽管震感强烈,建筑物遭到破坏,但绝大多数人都能沉
着应付,从而减少了人员的伤亡。相反,我省有的地方曾因地震谣传而盲目避震,造成无震
也成灾的局面;而1992年11月26日在龙岩连城发生4.7级地震中,有290多人受伤,是
由于缺乏防震知识,避震不当造成的。平时多一分防震的知识和经验,震时就能减少伤亡和
损失。学校要使用录像配合教育,制定好学校的防震预案,举行防震自救演习、明确疏散路
线,对避震场所、应急物品存放位置等都应有预先安排,让师生学会自救与互救,做到居安
思危,有备无患。
(一)沉着应付突发地震
1.室内应急
俗语说:"小震不用跑,大震跑不了"。地震发生时,至关重要的是要有清醒的头脑,镇
静自若的态度。只有镇静,才有可能运用平时学到的地震知识判断地震的大小和远近,近震
常以上下颠簸开始,然后才左右摇摆,远震很少有上下颠簸感觉,都以左右摇摆为主,而且
地声脆,震动小。一般有感地震和远震不必外逃,因为这种情况震害都比较轻,对人身安全
不会造成威胁。
如果遇到强烈破坏性的地震时,跳楼逃跑好不好呢?事实表明这不是上策。原因是地震
强烈振动时间只有一分钟左右,相当短促,从打开门窗到跳楼往往需要一段时间,特别是人
站立行走困难,如果门窗被震歪变形开不动,那耗费时间就更多。有的人慌了手脚,急不可
待,用手砸玻璃,结果把手也砸坏了。另外,楼房如果很高,跳楼可能会摔死或摔伤,即使
安全着地,也有可能被倒塌下来的东西砸死或砸伤。
根据唐山地震震害调查结果表明,因跳楼或逃跑而伤亡的人数在六种主要伤亡形式(直
接伤亡、闷压致死、跳楼或逃跑、躲避地点不当、重返危房、抢救或护理不正当等)中占第
三位。地震时造成钢筋混凝土大楼一塌到底的情况毕竟较少,完全倒塌一般是主震后的强余
震所致。因为钢筋混凝土的建筑物,除了具有一走的刚性外,还有相当的韧性。这就是主震
往往不可能一下子彻底摧毁混凝土建筑物的原因。所以,地震时暂时躲避在坚实的家具下或
墙角处,是较为安全的。另外也可转移到承重墙较多,开间较小的厨房、卫生间等处去暂避
一时。因为这些地方跨度小而刚度大,加之有些管道支撑,抗震性能较好。室内避震不管躲
在哪里,一定要注意避开墙体的薄弱部位,如门窗附近等。躲过主震后,应迅速撤至户外。
撤离时注意保护头部,最好用枕头、被子等柔软物体护住头部。万一大楼倒塌,就近躲避也
会造成一定的伤亡,但这个伤亡的数字必定远远低于盲目外逃时在门口挤成一团所造成的死
伤人数。其原因在于大楼倒塌总会存在一些死角或空隙,而这?"生存空间"在坚实家俱和小跨
度房间等处形成的可能性较多。所以,相对来说,就近躲避可以把伤亡人数减少到最低限度。
如果地震时,你正在公共场所,如电影院或高层楼房的教室上课或宿舍学习、休息等,
当你感到地震时,要注意避免接近玻璃窗,最好把被子、挎包或枕头顶在头上,选择落下物、
倒塌物少的场所,屈身蹲在排椅、课桌或坚实的家俱下,等待地震平息后,再有秩序地撤离
到空旷处,若房屋受损造成危房,不要急于返回取东西,以免接着可能发生的余震造成房屋
倒塌被压埋。撤离时,最好不使用电梯,以访因停电困于电梯内或发生其他意外事故。
1970年我国通海大地震现场抢救时发现,大部分死亡者都在屋门口附近,表明地震时人
们在外逃,来不及到达安全地点就被倒塌的房屋掩埋,无法凭自己的力量挣扎出来,其它震
例也基本如此。当然,地震发生时如果是位于大门或窗户附近,而屋外又无高楼或危房倒塌
覆压之险,还是应该立即跑出屋外的。唐山地震时,部分位于门窗附近,且行动敏捷的人适
时逃出建筑物避震都获得成功。如铁路搬道房的一位工人,地震时正在工作间,距门只有2
一3米的地方休息,当地面晃动时他立即外逃,到门口时已站立不住,他挣扎着爬向5米外
的铁轨,这时回头一看,工作间已倒塌成废墟,本人庆幸没有伤及。这种因地制宜,从室内
逃到室外的应急方法,与人们倡导的就近躲避原则并不矛盾。因为应急本身就是针对男;些
来不及跑出室外的人而言的,而这些人也正是地震中可能遭到伤亡的主要对象。
天津市有一位干部,在唐山地震后向人们介绍他一家因地制宜遇震躲避的经验,很发人
深思。当地震那天的夜晚,他因公宿于天津西郊某粮库的平房里,睡觉的位置正对着门。地
震时他迅速跑到屋外,房顶虽然塌落了,他却安然无恙。而他爱人和两个孩子住在市中心的
家中,地震时被突如其来的剧烈振动吓懵了,未敢从屋内跑出,急忙躲在家俱附近。据现场
分析,假如当时他们也向外逃跑,则十有八九会被附近楼房的砖块砸死。当这位干部全家相
聚时,他感慨万千他说:"我从屋内跑出来拣了一条命,他们娘仨没有向外跑也躲过了险情,
否则咱们很可能见不着面啦!"这事例生动地告诫我们:室内避震,是逃是躲需要因地制宜。
2.室外应急
假若地震时你正在室外空旷的地方,这是最庆幸的事。这时不要冒着大地颤动的危险往
室内取物或救人。经统计,在地震发生的那十几秒至一分钟时间内,人们进入建筑物被砸伤的
几率最大。如1979年在江苏傈阳6.0级地震中,有80%重伤员和90%的死者是刚逃到门口
或要进门时被砸或被压所致。要等地震危险期(约一分钟)过后,再设法去抢救,这时即使
家人、邻里、同学被压埋在废墟下,你还是可以抢救他们脱险的。
当地震发生时,高层建筑物的窗玻璃碎片和大楼外侧混凝上碎块等,会飞落下来。在商
店密集的闹市区,落下物更是多种多样,如广告招牌,马口铁板,霓红灯架等,对人体的威
胁相当大。住宅区的防护墙、石壁、土墙等往往崩裂倒塌,屋顶上的瓦片也会飞落,烟囱也
可能腰折倒塌。这些情况都要充分估计到。如果在街上行走时地震,最好将身边的皮包或柔
软的物品顶在头上,无物品时也可用手护在头上,尽可能作好自我防御的准备。应该迅速离
开变压器、电线杆和围墙、狭窄巷道等,跑向比较开阔的空旷地区躲避。如果地震时你在山
坡上或悬崖下,这时要注意山崩和滚石,千万不能跟着滚石往山下跑,而应沿着垂直滚石流
方向奔跑,来不及时也可寻找山坡隆岗、暂躲在它的背后。地震时如果你处在有毒气体的化
工厂厂区,这时要朝污染源的上风处奔跑,如果伤员是氯气中毒,这时不要进行人工呼吸。
地震时,室外发生的事故相当多,桥梁可能垮塌,城市人行天桥和高层建筑都可能倒塌,
地基可能下陷,油库可能燃起熊熊烈火,水库可能决堤,河水、湖水、海水可能淹没房屋,
每次地震都有层出不穷的次生灾害并发,因此每个人都应根据不同情况,审时度势,采取灵
活的应急对策。
(二)发生险情时,如何自救互救
强烈地震往往造成大量房屋倒塌,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安全。唐山大地震时,唐山市区
约80%的人员被压埋在废墟里,其中大部分都是受灾群众通过自救互救活动而脱险的。1983
年11月7日山东菏泽的5.9级地震,房屋倒塌了不少,二万余人被压埋在废墟里,灾区人民
迅速展开自救互救活动。结果不到2小时就将94%以上被埋的人员和大牲畜抢救出来,经过
及时治疗生存率达到99.2%。
1.自救
地震中被埋在废墟下的人员,即使身体不受伤,也有可能被烟尘呛闷窒息的危险,因此
这时应注意用手中、衣服或衣袖等捂住口鼻,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另外,还应想法将手与
脚挣脱开来,并利用双手和可以活动的其他部位清除压在身上的各种物体。用砖块、木头等
支撑住可能塌落的重物,尽量将"安全空间"扩大些,保持足够的空气呼吸。若环境和体力许
可,应尽量想法逃离险境,如果床、窗户、椅子等旁边还有空间的话,可以从下面爬过去,
或者仰面蹭过去。倒退时,要把上衣脱掉,把带有皮带扣的皮带解下来,以免中途被阻碍物
挂住,最好朝着有光线和空气的地方移动。当几个人被压在一起,而周围又很容易倒塌时,
应该由一人先出来,到了安全地带后,再一个接一个地脱险。如果周围比较稳定的话,最好
像排队似的一起出来,还有一种方法是,先脱险的人把一头打了结的绳索或者表面粗糙容易
抓住的皮带丢给待脱险者,等脱险者把它系在身上后,拉他迅速脱险。
无力脱险自救时,应尽量减少气力的消耗,坚持的时间越长,得救的可能性越大。1985
年墨西哥大地震后一个星期,在某医院的废墟里挖出40多个仍然活着的婴儿。研究其原因可
能是多方面的,但适应新的环境,避免不必要的恐惧和惊慌,尽量减少体力消耗是很有意义
的。
地震中,在被压埋的期间里,要想方设法寻找代用食物,俗话说,饥不择食,此时,若
要生存,只能这样做。唐山地震时这类例子相当多。例如,有个小孩抱着枕头被压在废墟里,
饿极了的时候,就用枕头里的高梁花充饥,坚持到获救为止。有一位居民被压埋后,靠饮用
床下一盆未倒的洗脚水而生存下来。还有一位中年妇女,渴极了的时候饮自己排出的尿,一
直坚持了十多天时间,终于得救。
一般情况下,被压在废墟里的人听外面的人声音比较清楚,而外面的人对里面发出的声
音则不容易听见。因此,要静卧,保持体力,只有听到外面有人时再呼喊,或敲击管道、墙
壁等一切能使外界听到的方法,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2.互救
地震后救人,时间就是生命,在1983年山东菏泽地震中曾作过统计,震后20分钟内可
以救出37.55%的遇难人员,救活率可达98.3%以上;1小时内,可救出85.8%的人员,但
救活率下降到63.7%以下;若2小时内还救不出被砸压的人员,因窒息而死的人数上升到砸
死人员的58.6%以上。所以,救人硬当先从最近处救起,只要是在最近处有人被埋压,就要
先抢救他们。此种做法可以节约时间,减少伤亡。
近处救人要先救青壮年和医务人员。救出一个青年,就等于增多一份救援力量;.救出一
个医生就可以尽快医治和护理好一批伤病员。另外还要注意先救有呼声的,先救容易救的人。
救人时要先呼唤,确知人还活着再下力去救,其目的与先救容易救的人一样,以便能在最短
时间形成一支强大的救人队伍。
营救他人时应先确定伤员的头部位置,使头部暴露,迅速清除口鼻内的尘土,再使胸腹
部暴露。如有窒息,应及时施以人工呼吸,有些伤势不重者,可帮他暴露头部和胸腹部后,
让其自救脱离险境,这样可以争取时间抢救更多的人。凡伤者不能自行出来的,不要强拉硬
拖,应尽量充分暴露全身后才可扒出。从废墟中将人扒出来,,如果是伤者、病者,他们还没
有脱离危险,即使无病无伤,如果埋压过久,也有必要进行特殊的护理。流血者要及时止血,
骨折者要作简单地包扎。在黑暗处呆的时间长的人,出来后要避免强光的刺激。长时间处于
饥饿的人,不能一下子喂给过多食物。
震后初期的抢救工作,大多采取手挖肩扛。若利用工具,如铲、铁杆、齿扒、锤子、凿
子、斧、木棍等,一定要注意安全。在挖到人时更要小心,不可用利器刨挖,最好用手一点
点地抠。在一些梁柱相互叠压的情况下,挖掘时要特别注意仔细分清哪些是支撑物,哪些是
压埋的阻挡物,对上面重物需进行必要的支撑,绝不能鲁莽行事。挖掘过程中,要特别注意
不要造成粉尘碎物飞扬,以致误伤和窒息被营救者,必要时可采取洒水息尘的办法。
现场抢救中,力争及早除去伤员身上或伤肢的重物,立即固定伤肢,不要拉扯被压埋者,
以免造成新的损伤;抬伤员不能一人抬手,一人抬腿,扭曲身体,以免造成伤员瘫痪,应用
竹木床板、担架运送伤员。
(三)如何识别地震谣传
一个人具备了一定的防震减灾常识和科学分析能力,就能识别地震谣传,从而避免盲目
行动,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识别地震谣传:
1.是否具有科学性。那些明显违反科学原理,且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的"地震消息"必为
地震谣传。例如,"某月某日将在某地发生某级地震"的说法肯定是地震谣传,因为当前地震
预报水平不可能对地震作出如此准确的临震预报。又如,"地牛翻身"、闰年、闰月等说法因
带有明显的迷信色彩,也必为地震谣传。
2.是否符合我国地震预报规定和国际惯例。例如,"某某著名专家或研究机构预报的",
这种消息必为地震谣传,因为按我国有关规定,任何个人和机构都无权发布地震预报。又如,
"XX之音"或其它外国报刊报道中国某地将发生大地震之类的消息也肯定是谣传,因为联合国
曾规定任何国家都无权进行跨国地震预报。
3.是否属牵强附会或盲目猜疑。例如,有人将天气变化或自然界其它异常现象说成是将
要发生大地震的前兆.这类传言也不可信。
另外,当你听到地震谣传后,可以立即报告当地政府或地震部门,做到谣言止于智者。
本文发布于:2022-12-28 17:03:3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4784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