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罗英语培训广告

更新时间:2022-11-23 08:51:09 阅读: 评论:0


2022年11月23日发(作者:我需要你英文)

领导口中的“共鸣感广告文案”,到底是什

么?

我们知道,文案的目标是把你的关键信息植入用户的大脑,如果你

接到任务,要卖一系列在线培训课。

首先,你先找到自己想要植入的信息,比如:

“系列职场培训课程,只要40元。”

这个信息简单直接,但“可理解性差”,因此你可以加入“视觉化”,

让文案更加容易被理解:

“一场电影的价格,就可以让你学习职场前三年的经验。”

这个文案加入了”视觉化“的因素,让它更加容易被理解,但总是

缺乏”共鸣“。因此你加入“共鸣”的因素:

“一场逻辑混乱的电影烂片都要收你40块。或者,你可以花40块

学习职场前三年的经验”。

(这样,加入了用户的记忆情境,让本来缺乏情感意义的价格信息,

具有了情感意义)

而这,是写文案过程中最经常的3个层级:

抽象:直接的形容和描述(只要40元)

视觉化:把抽象难以理解的,变成具体的、可被感知的(一场电影

的价格)

共鸣:把具体的事物,变成用户可以感受的情感(烂片都要收你这

么多钱)

那么,共鸣感到底是如何塑造的呢?为什么有些电影、文案和广告

容易让人产生共鸣,感觉到自己“被理解”“被支持”,而有些不能

呢?

实际上,所谓的“共鸣感”就是:主人公做的某件事,与你记忆中

的情境产生连接时,你产生的积极情绪感受。

举个例子,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失去双腿的残疾人,在努力改变

自己的生活,但经常被各种正常人的欺负辱骂。

大部分看到这个故事,会觉得“这个人太可怜了”、“很同情他”,

甚至有的人会潸然泪下,但这些感觉都属于“同理心”,并不属于共

鸣。

因为你并没有跟自己记忆中的情境建立连接——大部分人没有失去

双腿的经历,看到这个文案,很难跟自己的情境记忆关联,而共鸣感

的产生,必须依赖观众跟自己情境记忆产生的连接。

(这个时候,对真正失去双腿的人来说,唤起的就是共鸣了。)

如果故事改一下,变成:失去双腿的残疾人,在加入残疾人劳动营

的第一天,被更资深的残疾人欺负辱骂,甚至连父母特意给他带的饼

干,都被他们抢了。

这样一改,大部分人就更容易产生共鸣了。因为“被资深的人欺负”

并不是由“残疾”这个小众特性直接带来的,很多人都有过“作为新

人被资深的人欺负”的经历,就容易产生记忆连接,从而感受到共鸣。

很多让人感觉到强烈共鸣感的文案、电影、小说等,都是通过“相

似情境”来唤起目标观众记忆中的情境基模,然后为其提供支持、鼓

励或代其发声等,从而创造了积极的情绪体验。

比如最能让我产生共鸣感的一个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中,出现

了大量跟我过去类似的情境——因为坚信某个事实而反抗老师、相信

科学的理论可以应用实践、被

人嘲笑只顾为提升能力学习而不顾成绩和获奖等,然后主人公在这个

过程中不断相信自己,不断斗争,给我带来的积极的体验,从而产生

了强烈的“共鸣感”。

而如果没有建立这种“相似情境的连接”,用户过去生活中本身缺

乏类似的情境,不论你多么感人多么有情怀,可能也无法引发共鸣。

比如在奥运会时,歌颂为国争光的一些运动健儿,展现他们荣耀登

顶的感觉,很多广告都很感人,但是没有共鸣。

因为大部分普通观众,在自己的记忆中缺乏类似的情境(很多人一

辈子都没体验过荣耀登顶)。

而有的文案(比如耐克的一些文案),着重在描述这些运动员和普通

人相似的一些场景,从而引发共鸣:

比如上面这个广告,我看到后立马回想到了类似的情境——以前在

学校的商业分析大赛中,明明认为自己分析报告比其他对手好,耗费

了无数心血,但裁判仍然给了低分。

那么这种共鸣感的创造,具体在广告中怎么做呢?如何巧妙利用用

户的情境基模来创造这种共鸣感?

一个最常见的做法就是:寻找用户记忆情境中的某种阻碍,然后在

这个过程中提供某种帮助。

步骤一

我们的用户在过去的记忆情境中,存在什么阻碍?(任何阻拦人更

幸福的因素都是阻碍)

比如知名的苹果ThinkDifferent广告中,“与众不同的人”存在

的“阻碍”:

“我们因为与众不同,而不被周围的人理解。”

步骤二

在这个阻碍过程中,我可以帮你什么忙?

比如ThinkDifferent广告中,帮这些天才合理化了自己的行为

——“我们的疯狂,是为了改变世界”。

“说出了我想说的话!共鸣!”

所以,为了创造共鸣,你要去寻找用户记忆情境中的阻碍(而不是

在自己的记忆情境中寻找),然后在这个过程中提供某种情感帮助。

其中,根据不同的阻碍,最常提供的情感帮助有:

支持、批判、反击和鼓励。

1、支持

比如美利金融之前的一个广告文章“给认真向钱看的人”,引起了

很多正在积极追求事业的人的共鸣。

为什么呢?

步骤一

用户过去的记忆情境中,有哪些被否认、怀疑、反对的场景?

很多用户是积极追求事业的人,他们经常被人认为太功利。

步骤二

我们如何支持他们的这个行为,让他们的行为更加合理?

专门写文章致敬那些“认真向钱看的人”,让更多人相信,努力工

作并且赚钱是一种荣耀。

再比如台湾7-11发现他们的有些用户经常面临的怀疑和反对是:一

回到家里,就容易被说为什么一直单身,怎么还不找对象。

作为对用户的支持,就打广告:单身是种人权,没有义务向谁交代。

阿迪达斯“这就是我”系列广告,发现很多年轻消费者经常被人指

责“太慢”、“太浮夸”、“太幼稚”等,因此直接支持他们,打广

告:“太不巧,这就是我”(帮助这些人合理化自己的行为)。

所有人都经常面临指责、怀疑和否定,而如果你通过广告唤起了他

们内心的这种情景,然后站在他们这一边,想办法合理化他们的行为,

就容易引发强烈的共鸣感。

实际上,面对面的销售员也经常这样做啊。

一对夫妻吵架了,如果这个销售员遇到这个妻子,聊到此事,可能

会站在她这一边,说:

“我看这事,肯定是你丈夫不对。他昨天回来这么晚,换成我我也

担心和生气啊!有一次啊,我也是……”

这样,就引发妻子的共鸣:对对对!

如果遇到的是丈夫,可能就会反过来说:

“这事,很明显是你老婆的错。咱们男人每天挣钱养家,哪有空顾

这么多?好不容易劳累一天回到家,还挨一顿臭骂。有一次啊,我也

是……”

然后,就引发丈夫的共鸣:对对对!

为什么这样做是有效的呢?

因为当任何一个人面对某种负面情绪(也就是阻碍)的时候,都会

对更靠近自己的一方产生更近的心理距离,觉得是自己人。

比如有实验发现,在播放恐怖电影的时候,在观影人身边放一个矿

泉水品牌,等电影结束,几乎所有人都觉得对这个矿泉水品牌更加亲

近有好感。

毕竟,在面临任何负面威胁的时候,我们都会天然对站在我们这边

的人产生依附和被支持感(即使仅仅是物理距离都有效)。

所以,如果想唤起共鸣,就要不断问自己:我的主要用户,在和我

相关的情境中,可能会面临哪些怀疑、否定等各种阻碍?我如何在这

个过程中支持他们,站在他们这边,帮助他们合理化自己的行为?

2、批判

比如老罗英语培训的一个知名广告,借助人们对通货膨胀的情绪引

起共鸣。

步骤一

我的用户经常面临什么不合理的现象?经常想要批判什么不合理?

在线英语培训只要1元(价格),那么关于价格这个话题,很多用户

觉得显著不合理的是——一直以来中国的通货膨胀。

步骤二

我如何帮助用户揭露和批判这种不合理?

“人民币一元钱在现在还能买些什么?或者,你可以来老罗英语培

训听八次课。”

用户经常会遇到各种不合理的现象(也是一种阻碍),如果你能够把

这些现象指出来并且帮助用户批判、惩罚这些不合理,他们也会感觉

到共鸣。

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第三方惩戒”——与你无关的情况,你仍然选

择去揭露不公、不合理。

大量的研究表明,第三方惩戒能够让一个人在群体中提高信任感,

并且激起成员的共鸣。

比如在心理学家设计的一个分钱游戏中,有人故意作弊,然后主动

站出来批判作弊者的人,在接下来的游戏中得到了更多的支持和信任。

(这也是为什么网络上很多喷子,看到某男星出轨了,明明和你没

关系,也要跑到微博上去大骂,这实际上是一种第三方惩戒行为,你

在潜意识相信这可以让你获得信任和支持。)

在实际应用于广告的时候,即使你不进行大力批判,仅仅是指出某

个不合理现象本身,也有可能得到共鸣和支持。

比如在一个青春电影上市的预热文案中,有这样一句:

“说好一起挂科,你却偷偷及格。”(单纯靠指出大家共同回忆中

的某些不合理行为)

再比如小牛电动车上市的视频中,指出挤地铁、坐公交、打出租的

各种不合理,引发的大量共鸣。(比如出租车上的味道像多年没洗的

被子)

3、代其反击

比如小马宋之前给猎豹清理大师写的文案:

朋友圈卖劣质面膜的人,应该拉黑吗?

不,要先去骂一句傻X。

这句文案之所以能够引起共鸣,就是在用户遇到某种阻碍的时候,

你提供了关键帮助:帮他们做了想做但不敢做的事情。

用户遇到的阻碍:看到朋友圈卖面膜的不爽。他们想做但不敢做的

事情:直接去骂(你帮忙他们做了)。

再比如有个国外有个关于女权特别火的视频,讽刺了“物化女性”

的现象,片中的一个个女人都主动站出来指责讽刺这些现象。

(比如有人对一个物化女性的伏特加广告反击说:好吧,你这个广

告说我愿意为了一滴酒而牺牲尊严?)

这是很多女性在被物化时,想做但不方便做、不敢做的事情,但这

个视频帮她们做了。

用户经常遇到各种各样的阻碍:朋友借钱不还、室友太炒人、司机

没礼貌、上司太苛刻……

当有这些阻碍的时候,除了像前面那样提供“支持”(你是对的)、

“批判”(的确是他们不对)之外,还可以直接帮用户做他们想做但

不敢做、不方便做的事情(比如直接反击)。

不光文案,很多爆火的公众号文章也是利用了这种心理。

比如咪蒙的文章《致贱人,我凭什么要帮你》,大骂那些整天求人帮

忙然后还不满的人(认为别人帮他是义务,不帮就算不对)。

读者之所以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是因为:(1)这是大多数人的共有

情境(这个阻碍经常发生);(2)帮助他们做了他们一直想做但不敢

做、懒得做或者不方便做的事情——直接大骂。

之所以这样有效,是因为:我们大脑本身是无法区分幻想和实际体

验的。

我们幻想自己在做某件事,和我们实际在做某件事,在大脑神经中

枢实际产生的愉悦感是类似的。(这也是为什么色情产业比较火的原

因)

4、提供鼓励

步骤一

用户因为自己的哪些阻碍而没有变的更好?

比如用户经常因为自己的各种拖延症而没有去运动或者没有坚持梦

想。

步骤二

我如何提高他们的自信,鼓励他们克服自身的阻碍?

比如NIKE的文案:Yesterdayyousaidtomorrow,justdoit.

(昨天你说明天再做吧。做就是了!)

再比如,潘婷广告“化蝶”中,讲了一个女孩因为与众不同而悲伤,

这个时候主要的阻碍因素实际上是她自己(自己没有相信自己)。

而广告的作用就是鼓励她克服自己内心的阻碍。

既然要“让用户克服自己内心的阻碍”,就往往需要让他们意识到

自己错了。

比如前几年春节,各大品牌都在打一系列过年回家的感人广告(比

如“过年只有7天”),一开始非常重要的就是让用户感觉到自己错

了,因此经常塑造这样的场景:

“爸爸妈妈一整年就盼着这七天,在我回家的前几周就开始想到底

应该准备什么菜。但是我可能因为加班回不了家了……”

这个时候用户内心的阻碍就是加班的忙碌,广告暗示用户应该主动

去克服这个内心阻碍。

(当然,如果读者细心观察,也会发现大量的成功学演讲,也是靠

这个来制造共鸣感的)

结语

很多人都想营造共鸣感,而共鸣感创造的关键,就是:让广告主人

公的情境,跟用户已有的情境进行关联。

如果没有这种关联,不论创意多么打动人,可能最终产生的效果仅

仅是同情而不是共鸣。

比如,如果你的公司近期遇到了各种负面事件,单纯说:

“我们错了,但我们也真正改进了产品,现在已经没问题了!实际

上,很多同行比我们更加过分,而且,这次的事件我们也不是主要责

任,但却被当成主要罪人,真是太委屈了。”

这样说最多会让一部分人产生同情(“唉,这个公司太惨了”),而

无法产生共鸣,因为用户无法联想起自己记忆中的某个情境进行匹配

——毕竟大部分人没有“改进产品”或“被公开黑”的经历。

但如果唤起人们记忆中的已有情境,让人们想起自己当年上学时,

也曾因为一时冲动而逃课上网甚至跟同学打架,但自己还是最终改过

自新,努力学习考上了大学(相当于改进产品),人们的同情就会变

成共鸣(唉,我当年也是想着能被原谅啊)。

本文发布于:2022-11-23 08:51:0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477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